2009卷

  • 赛罕区
  •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李博宏(2月离任) 

    人大常委会主任:赵连炳(蒙古族)

    政协主席:张荣

    武装部长:杜化铭(3月离任) 夏玉辉(3月任职)

    政委:夏玉辉(3月离任) 王宏胜(3月任职)

    【概况】“赛罕”,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赛罕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总面积1 025.2平方公里,是首府面积最大的城区。全区总人口57.2万人,常住人口3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3万人,农业人口15万人。辖6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24个行政村、59个社区居委会,是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北距二连浩特内陆口岸490公里,西至草原钢城包头150公里,西南至天然气和煤炭储量丰富的鄂尔多斯市350公里,京包铁路、京包高速公路、110国道穿境而过,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坐落境内,成为沟通北京、连接西北,通往各省的重要通道。

    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24.7亿元,财政收入为2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495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1 551元,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922.771.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综合实力在全市九个旗县区中排第一,位居自治区百旗县区前列。

    赛罕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文化区(县)”、“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地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农业经济】菜奶业是赛罕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几年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首府市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和奶牛养殖业。全区菜田面积达7万亩,蔬菜保护地面积达1.5万亩,形成以合林、曙光、西讨速号、保素、乔家营等为中心的五大种植区域,打造出“赛罕”、“汇东”等无公害蔬菜品牌,年商品量达3亿多公斤,占到全市蔬菜总产量的50%以上,是呼和浩特市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按照“企业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思路,建成封闭式奶牛养殖小区13个,综合服务站6个,奶牛存栏数达16.1万头,奶牛规模化养殖、科学化管理水平逐年提高,是蒙牛、伊利等公司的重要奶源基地,为打造中国乳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强区”发展战略,规划建设13.6平方公里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七通一平,具备承载300~400亿元的能力,是自治区20家重点工业开发区之一。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先后引进建设中海油6万吨聚甲醛、6亿立方米煤制气、60万吨大颗粒尿素、中石油5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金桥热电厂一期2×30万千瓦、神舟硅业一期1 500吨和二期3 000吨多晶硅、天津中环400兆瓦单晶硅等项目,以石化、电力、烟草、印务、硅产业、太阳能、电子和光伏材料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为呼市打造“中国硅都”和光伏材料生产基地奠定基础。

    【第三产业】按照“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在加快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全面开发呼市东南部商贸中心,以城区商业网点为基础,中心地段商场为骨干,各类批发市场为依托,集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商贸体系正在形成。引进实施内蒙古汇商广场、上海绿地、北京金隅、北京光大、大连万达、东方君座、白塔机场国际货运区、航空物流园区、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等项目,带动商业地产和物流业的发展,为开发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组团区发展区、白塔国际物流园区组团发展区、首府行政中心区组团发展区构建基本框架。

    【城乡一体】围绕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区,以现有城区为核心,新市区为重点,小城镇为延伸,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发展,大力实施城区景观建设、城中村改造、小街巷改造、旧小区改造、农村路网改造等工程,开展讨号板等13个城中村改造,启动三十六中前巷区域等7处危旧房拆迁,贯通鄂尔多斯东街、新建东街、丰州路与二环路连接线,改造白云路等7条小街巷,整修新建西街等19条道路及便道,完成民航住宅小区等19处旧小区的“五化”改造和青城巷、玉峰巷等7条街巷的树木新植,以及60条主次干道和小街巷的树木补植,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3平方米。实施了榆林镇、黄合少镇镇区改造,启动小黑河赛罕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改造建成呼和浩特市日处理能力最大的压缩式垃圾转运站1座,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水冲厕所2座,购置环卫专用车辆8台,新建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日处理6 000吨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城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完善,城区面貌变化显著,以呼和浩特新市区和自治区党政办公区为中心,城区面积大幅拓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管理水平和宜居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使赛罕区成为首府最具现代化气息的重要城区。

    【改善民生】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近三年累计投入9亿多元,对全区近4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改造建设,增加教学班400多个,增加学生容量2.7万多人。新建扩建6个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面积达1.1万平方米,教育教学条件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达到全市乃至自治区一流。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46 000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1 860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区累计23个行政村17 574名失地农民和8个行政村5 914名失地农民分别加入了养老和医疗保险,失地农民生活得到根本保障。提高低保标准,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3 500万元,城乡低保对象分别达12 478人和13 457人。70周岁以上无社保老人生活补助、农村五保供养等政策全部落实。救助城乡低保家庭贫困大学生285人,发放救助金57万元。建成廉租房2001万平方米,部分特困群众住房得到保障。形成以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城镇医疗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医疗保险等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成果普遍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文化】群众性文体组织不断涌现,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承办了元宵节文化活动、全区综合运动会和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文艺汇演等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扎实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益民工程】1.建设蔬菜保护地4 515亩,蔬菜商品量达32万吨,实现了本地菜适季供应。

    2.新修通乡通村道路47200公里, 124个行政村有114个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

    3.实施了苏计村移民扶贫开发工程,106户已全部建成入住。

    4.引进天津中环集团400兆瓦单晶硅片项目和台湾绿能400兆瓦多晶硅、晶锭、晶片项目并签订入区协议。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参合农民9.1万人,参合率达91.9%

    6.47个社区设置和谐社区网页,实现社区服务电子化。

    7.建成廉租房2001万平方米。

    8.启动了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政府门户网建设。

    (丁瑞卿 赵剑峰 刘剑)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赛罕区
  •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李博宏(2月离任) 

    人大常委会主任:赵连炳(蒙古族)

    政协主席:张荣

    武装部长:杜化铭(3月离任) 夏玉辉(3月任职)

    政委:夏玉辉(3月离任) 王宏胜(3月任职)

    【概况】“赛罕”,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赛罕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总面积1 025.2平方公里,是首府面积最大的城区。全区总人口57.2万人,常住人口3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3万人,农业人口15万人。辖6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24个行政村、59个社区居委会,是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北距二连浩特内陆口岸490公里,西至草原钢城包头150公里,西南至天然气和煤炭储量丰富的鄂尔多斯市350公里,京包铁路、京包高速公路、110国道穿境而过,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坐落境内,成为沟通北京、连接西北,通往各省的重要通道。

    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24.7亿元,财政收入为2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495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1 551元,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922.771.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综合实力在全市九个旗县区中排第一,位居自治区百旗县区前列。

    赛罕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文化区(县)”、“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地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农业经济】菜奶业是赛罕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几年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首府市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和奶牛养殖业。全区菜田面积达7万亩,蔬菜保护地面积达1.5万亩,形成以合林、曙光、西讨速号、保素、乔家营等为中心的五大种植区域,打造出“赛罕”、“汇东”等无公害蔬菜品牌,年商品量达3亿多公斤,占到全市蔬菜总产量的50%以上,是呼和浩特市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按照“企业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思路,建成封闭式奶牛养殖小区13个,综合服务站6个,奶牛存栏数达16.1万头,奶牛规模化养殖、科学化管理水平逐年提高,是蒙牛、伊利等公司的重要奶源基地,为打造中国乳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强区”发展战略,规划建设13.6平方公里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七通一平,具备承载300~400亿元的能力,是自治区20家重点工业开发区之一。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先后引进建设中海油6万吨聚甲醛、6亿立方米煤制气、60万吨大颗粒尿素、中石油5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金桥热电厂一期2×30万千瓦、神舟硅业一期1 500吨和二期3 000吨多晶硅、天津中环400兆瓦单晶硅等项目,以石化、电力、烟草、印务、硅产业、太阳能、电子和光伏材料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为呼市打造“中国硅都”和光伏材料生产基地奠定基础。

    【第三产业】按照“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在加快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全面开发呼市东南部商贸中心,以城区商业网点为基础,中心地段商场为骨干,各类批发市场为依托,集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商贸体系正在形成。引进实施内蒙古汇商广场、上海绿地、北京金隅、北京光大、大连万达、东方君座、白塔机场国际货运区、航空物流园区、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等项目,带动商业地产和物流业的发展,为开发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组团区发展区、白塔国际物流园区组团发展区、首府行政中心区组团发展区构建基本框架。

    【城乡一体】围绕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区,以现有城区为核心,新市区为重点,小城镇为延伸,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发展,大力实施城区景观建设、城中村改造、小街巷改造、旧小区改造、农村路网改造等工程,开展讨号板等13个城中村改造,启动三十六中前巷区域等7处危旧房拆迁,贯通鄂尔多斯东街、新建东街、丰州路与二环路连接线,改造白云路等7条小街巷,整修新建西街等19条道路及便道,完成民航住宅小区等19处旧小区的“五化”改造和青城巷、玉峰巷等7条街巷的树木新植,以及60条主次干道和小街巷的树木补植,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3平方米。实施了榆林镇、黄合少镇镇区改造,启动小黑河赛罕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改造建成呼和浩特市日处理能力最大的压缩式垃圾转运站1座,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水冲厕所2座,购置环卫专用车辆8台,新建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日处理6 000吨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城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完善,城区面貌变化显著,以呼和浩特新市区和自治区党政办公区为中心,城区面积大幅拓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管理水平和宜居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使赛罕区成为首府最具现代化气息的重要城区。

    【改善民生】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近三年累计投入9亿多元,对全区近4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改造建设,增加教学班400多个,增加学生容量2.7万多人。新建扩建6个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面积达1.1万平方米,教育教学条件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达到全市乃至自治区一流。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46 000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1 860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区累计23个行政村17 574名失地农民和8个行政村5 914名失地农民分别加入了养老和医疗保险,失地农民生活得到根本保障。提高低保标准,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3 500万元,城乡低保对象分别达12 478人和13 457人。70周岁以上无社保老人生活补助、农村五保供养等政策全部落实。救助城乡低保家庭贫困大学生285人,发放救助金57万元。建成廉租房2001万平方米,部分特困群众住房得到保障。形成以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城镇医疗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医疗保险等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成果普遍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文化】群众性文体组织不断涌现,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承办了元宵节文化活动、全区综合运动会和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文艺汇演等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扎实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益民工程】1.建设蔬菜保护地4 515亩,蔬菜商品量达32万吨,实现了本地菜适季供应。

    2.新修通乡通村道路47200公里, 124个行政村有114个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

    3.实施了苏计村移民扶贫开发工程,106户已全部建成入住。

    4.引进天津中环集团400兆瓦单晶硅片项目和台湾绿能400兆瓦多晶硅、晶锭、晶片项目并签订入区协议。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参合农民9.1万人,参合率达91.9%

    6.47个社区设置和谐社区网页,实现社区服务电子化。

    7.建成廉租房2001万平方米。

    8.启动了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政府门户网建设。

    (丁瑞卿 赵剑峰 刘剑)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