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卷

  • 农牧业产业化
  •    【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领导名录】

    主任:周文毅(满族)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是由自治区农牧业厅管理的负责主管全区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工作的副厅级行政机构。机关行政编制40人,实有人数32人,设有综合处、产业一处、产业二处、产业三处和机关党委。综合处负责协调处理机关日常政务、事务和业务综合等工作。产业一处负责抓粮油产业、马铃薯产业、蔬菜(瓜果)产业;产业二处负责抓乳产业、肉产业、绒毛(皮革)产业;产业三处负责抓饲草饲料产业、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等相关特色产业。各业务处对每个产业按产业链条从龙头到基地到利益联结机制一抓到底。产业化办公室下设两个事业单位,一个是产业化发展指导中心,负责协助机关抓乡镇企业、招商引资、产业化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另一个是培训中心,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龙头企业发展】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2 121家,实现销售收入1 853亿元,同比增长22.14%;完成增加值565.3亿元,同比增长17.27%;实现利润总额141.1亿元,同比增长19.28%;上缴税金63.3亿元,同比增长18.77%;出口创汇9.8亿美元,同比增长22%;收购农畜产品资金657.1亿元,同比增长26.9%。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 839亿元,完成增加值561.2亿元,实现利润140亿元,实际上缴税金62.9亿元,收购农畜产品资金646.6亿元,均占到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的98%以上,对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十分明显。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加工企业达320家,实现销售收入1 431.6亿元。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9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109家,它们的销售收入占到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的40%以上。年内,全区企业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使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被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3个。小肥羊、小尾羊和蒙牛、蒙羊、蒙祥、蒙鹅等一批“蒙”字号打头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已经成为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排头兵和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主导产业发展】六大主导产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效益稳步提高乳产业、绒产业、肉羊产业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和优势产业地位,产业化经营的架构基本形成。玉米、番茄、马铃薯等产业正在成为自治区的强势产业,特色、饲料等新兴产业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猛,正在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达109家,实现销售收入469.7亿元,完成增加值132.7亿元,实现利润23.2亿元。乳产业销售收入占六大主导产业的25.35%。三聚氰氨事件使乳产业遭受重创,发展速度明显回落。肉类加工企业达481家,实现销售收入371.5亿元,完成增加值109.5亿元,实现利润34.3亿元。肉产业销售收入占六大主导产业的20.05%。绒毛(皮革)加工企业达286家,实现销售收入284.1亿元,完成增加值97.1元,实现利润23.7亿元。绒产业销售收入占六大产业的15.33%。粮食加工企业达434家,实现销售收入280.8亿元,完成增加值90.9亿元,实现利润27.2亿元。粮食产业销售收入占六大产业的15.15%2008年粮食大丰收,由于原料充足,粮食加工业发展迅猛,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2.67%。油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1亿元,完成增加值26.1亿元,实现利润4.1亿元。特色加工企业达368家,实现销售收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35.33%。完成增加值57.5亿元,实现利润19.1亿元。特色产业销售收入占六大产业的10.35%。马铃薯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完成增加值6.5亿元。蔬菜、瓜果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86.36%。完成增加值16.5亿元,实现利润2.7亿元。呼市、包头、赤峰等地都加大了蔬菜产业扶持力度,大幅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促进了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完成增加值28.5亿元,实现利润5.4亿元。

    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层次稳步提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各地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带和加工集群,产业集聚和拉动效应日益凸显。乳产业形成呼市、包头、呼伦贝尔三大功能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基地,呼市乳品加工企业达13家,拥有4个中国驰名商标,鲜奶设备加工能力达60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35.1亿元,完成增加值121.9亿元。共带动全市12万户近50万农民和10万相关从业人员。玉米产业形成分别以通辽和呼市为中心的两大玉米深加工基地。区内中东部地区成为羊肉、禽肉优势产区。年加工能力超100万只的肉羊加工企业近20家。巴彦淖尔市成为继新疆之后中国又一重要的番茄生产加工基地,年番茄加工量占全区蔬菜加工总量的80%以上。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精深加工水平稳步提升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主导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畜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稳步提升。全区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3%

    【项目建设】全区投资规模1 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达568项,投资规模554.4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85亿元。国家有关部门扶持、金融机构贷款和引进资金分别达到6亿元、16.5亿元和109.1亿元。梅花生物120万吨复合肥项目一期30万吨工程、利牛生化3万吨总溶剂项目、玉米油项目、通辽蒙鹅鹅业一期项目等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年内陆续投产运营,发挥效益,对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主导产业层次、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带动农牧民增收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带动农牧民增收】各地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促进行业协会的建设和运作,示范、推广企业自建基地、返租倒包、农牧民员工化合作等实用有效的利益联结方式,积极引导农牧民加入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下,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农牧业提质增收、主导产业拉动增收、转移就业增收、重点项目带动增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农牧民多元增收的新格局。产业化带动农牧户209.9万户,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8.8%。全区农牧民人均通过产业化渠道获得的纯收入为2 490元,同比增长15%

    【重要活动】825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和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和扎兰屯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08·内蒙古(扎兰屯)绿色食品交易会暨绿色产业发展论坛”在呼伦贝尔扎兰屯市隆重召开。这届交易会成果比较丰硕,集中了兄弟省区、内蒙古、呼伦贝尔和扎兰屯的一大批优秀绿色食品。展位数量是第一届的2倍、第二届的1倍,达到300个国际标准展位;参展商品从380余种增加到1 200余种,其中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达到450余种;引进投资从4.5亿元增长到28.5亿元。

    (王利明)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牧业产业化
  •    【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领导名录】

    主任:周文毅(满族)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是由自治区农牧业厅管理的负责主管全区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工作的副厅级行政机构。机关行政编制40人,实有人数32人,设有综合处、产业一处、产业二处、产业三处和机关党委。综合处负责协调处理机关日常政务、事务和业务综合等工作。产业一处负责抓粮油产业、马铃薯产业、蔬菜(瓜果)产业;产业二处负责抓乳产业、肉产业、绒毛(皮革)产业;产业三处负责抓饲草饲料产业、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等相关特色产业。各业务处对每个产业按产业链条从龙头到基地到利益联结机制一抓到底。产业化办公室下设两个事业单位,一个是产业化发展指导中心,负责协助机关抓乡镇企业、招商引资、产业化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另一个是培训中心,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龙头企业发展】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2 121家,实现销售收入1 853亿元,同比增长22.14%;完成增加值565.3亿元,同比增长17.27%;实现利润总额141.1亿元,同比增长19.28%;上缴税金63.3亿元,同比增长18.77%;出口创汇9.8亿美元,同比增长22%;收购农畜产品资金657.1亿元,同比增长26.9%。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 839亿元,完成增加值561.2亿元,实现利润140亿元,实际上缴税金62.9亿元,收购农畜产品资金646.6亿元,均占到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的98%以上,对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十分明显。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加工企业达320家,实现销售收入1 431.6亿元。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9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109家,它们的销售收入占到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的40%以上。年内,全区企业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使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被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3个。小肥羊、小尾羊和蒙牛、蒙羊、蒙祥、蒙鹅等一批“蒙”字号打头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已经成为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排头兵和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主导产业发展】六大主导产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效益稳步提高乳产业、绒产业、肉羊产业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和优势产业地位,产业化经营的架构基本形成。玉米、番茄、马铃薯等产业正在成为自治区的强势产业,特色、饲料等新兴产业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猛,正在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达109家,实现销售收入469.7亿元,完成增加值132.7亿元,实现利润23.2亿元。乳产业销售收入占六大主导产业的25.35%。三聚氰氨事件使乳产业遭受重创,发展速度明显回落。肉类加工企业达481家,实现销售收入371.5亿元,完成增加值109.5亿元,实现利润34.3亿元。肉产业销售收入占六大主导产业的20.05%。绒毛(皮革)加工企业达286家,实现销售收入284.1亿元,完成增加值97.1元,实现利润23.7亿元。绒产业销售收入占六大产业的15.33%。粮食加工企业达434家,实现销售收入280.8亿元,完成增加值90.9亿元,实现利润27.2亿元。粮食产业销售收入占六大产业的15.15%2008年粮食大丰收,由于原料充足,粮食加工业发展迅猛,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2.67%。油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1亿元,完成增加值26.1亿元,实现利润4.1亿元。特色加工企业达368家,实现销售收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35.33%。完成增加值57.5亿元,实现利润19.1亿元。特色产业销售收入占六大产业的10.35%。马铃薯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完成增加值6.5亿元。蔬菜、瓜果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86.36%。完成增加值16.5亿元,实现利润2.7亿元。呼市、包头、赤峰等地都加大了蔬菜产业扶持力度,大幅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促进了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完成增加值28.5亿元,实现利润5.4亿元。

    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层次稳步提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各地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带和加工集群,产业集聚和拉动效应日益凸显。乳产业形成呼市、包头、呼伦贝尔三大功能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基地,呼市乳品加工企业达13家,拥有4个中国驰名商标,鲜奶设备加工能力达60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35.1亿元,完成增加值121.9亿元。共带动全市12万户近50万农民和10万相关从业人员。玉米产业形成分别以通辽和呼市为中心的两大玉米深加工基地。区内中东部地区成为羊肉、禽肉优势产区。年加工能力超100万只的肉羊加工企业近20家。巴彦淖尔市成为继新疆之后中国又一重要的番茄生产加工基地,年番茄加工量占全区蔬菜加工总量的80%以上。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精深加工水平稳步提升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主导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畜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稳步提升。全区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3%

    【项目建设】全区投资规模1 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达568项,投资规模554.4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85亿元。国家有关部门扶持、金融机构贷款和引进资金分别达到6亿元、16.5亿元和109.1亿元。梅花生物120万吨复合肥项目一期30万吨工程、利牛生化3万吨总溶剂项目、玉米油项目、通辽蒙鹅鹅业一期项目等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年内陆续投产运营,发挥效益,对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主导产业层次、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带动农牧民增收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带动农牧民增收】各地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促进行业协会的建设和运作,示范、推广企业自建基地、返租倒包、农牧民员工化合作等实用有效的利益联结方式,积极引导农牧民加入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下,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农牧业提质增收、主导产业拉动增收、转移就业增收、重点项目带动增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农牧民多元增收的新格局。产业化带动农牧户209.9万户,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8.8%。全区农牧民人均通过产业化渠道获得的纯收入为2 490元,同比增长15%

    【重要活动】825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和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和扎兰屯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08·内蒙古(扎兰屯)绿色食品交易会暨绿色产业发展论坛”在呼伦贝尔扎兰屯市隆重召开。这届交易会成果比较丰硕,集中了兄弟省区、内蒙古、呼伦贝尔和扎兰屯的一大批优秀绿色食品。展位数量是第一届的2倍、第二届的1倍,达到300个国际标准展位;参展商品从380余种增加到1 200余种,其中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达到450余种;引进投资从4.5亿元增长到28.5亿元。

    (王利明)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