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4卷  /  工业

2014卷

  • 工业管理
  •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领导名录】  

     

    党组书记 主任:

    王秉军

         
     

    副主任:

    杨瑞平

    王进国

    张佰成

    白培珠(蒙古族)

     

    副主任 自治区中小企业局局长:

    张金亮

         
     

    总工程师:

    张树德(蒙古族)

       

    【概况】2013年,全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积极应对经济下行不利影响,采取多项调控政策,促进工业平稳增长,出台电价补贴、电力多边交易、特色园区电价优惠、促进煤炭经济发展、产业重组等多项支持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收到了煤炭、发电、电网、大用户多赢效果,实现了稳负荷、降成本、促生产、增税收、保就业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全年全区稳定了150万千瓦负荷未降、新增185万千瓦工业用电负荷,拉动工业用电量增加165亿千瓦时、煤炭就地转化量增加700多万吨,新增工业增加值740亿元、工业税收95亿元,稳定20万人就业,促使261户企业恢复生产,降低35亿元企业用电成本。有效地促进了风电消纳,运行小时数超过2 000小时,比上年增加近300小时。清理涉企收费,取消和降低部分铁路运杂费、行政事业收费,为企业减轻负担22亿元,增强了产业竞争力。通过综合施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平稳增长、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兴起,农畜产品量价齐增、行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近9%、列全国第8位。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排全国第14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8 3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 830.8亿元,同比增长22.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9%。工业税收同比增长6%,突破1 000亿元,工业经济经受住了严峻市场考验,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  

    【主要经济指标】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7 944.4亿元,增长1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1.3%,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2%。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实现稳步发展,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5.3%,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均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中小型企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4.7%。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5%,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2.9%,装备制造业增长9.5%。具有自治区特色的稀土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稀土行业增加值增长19%。东部和西部盟市工业发展基本同步,西部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2%,东部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1.9%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9 550.83亿元,增长9.5%;实现利润1 682.55亿元,下降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482.59亿元,下降16.3%;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95.33亿元,增长1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3%,产成品库存586.99亿元,增长3.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自治区统计的28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同比增长的有18种。其中,铝材123.3万吨,增长69.3%;电石720.1万吨,增长45.3%,产量居全国第1位;风力发电量368.4亿千瓦时,增长29.6%,产量居全国第1位;白酒64.6万吨,增长21.3%;焦炭3 114.9万吨,增长20.8%;铁合金430.1万吨,增长18.9%,产量居全国第2位;聚氯乙烯树脂229.9万吨,增长17.5%,产量居全国第2位;粗钢1 978.6万吨,增长14.1%;精甲醇563.2万吨,增长9.7%,产量居全国第1位;水泥6 395.7万吨,同比增长8.6%;发电量3 620.1亿千瓦时,增长8.3%,产量居全国第3位;钢材1 797.7万吨,增长8.2%;生铁1 367.2万吨,增长6.4%;卷烟66.5万大箱,增长5.6%;啤酒109.9万吨,增长5.4%;天然气270.6亿立方米,增长4.4%,产量居全国第2位;电解铝208.9万吨,增长2.4%;原煤10.3亿吨,增长0.73%,产量居全国第1位。  

    【工业结构调整】积极构建特色产业链竞争优势,推动延伸加工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初步构建起煤—电—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云计算、光伏制造、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8个产业链,竞争优势显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取得积极进展。有色金属、电石延伸加工率分别达到60%80%,比上年提高10个、20个百分点。霍林河地区有色金属延伸加工率达100%。蒙牛、伊利婴幼儿乳粉、锡林郭勒盟羊肉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全国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稀土、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云计算、光伏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环保产业、核电燃料等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稀土产业、风力发电、生物发酵、云计算、单晶硅全产业链制造全国第一。企业创新活力增强,全区工业企业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40件,增长20%。新技术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晶硅冷氢化、煤化工相关关键技术等实现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 830.8亿元,同比增长2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9%。其中,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完成投资7 229.6亿元,同比增长21.3%,低于全区工业投资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从东、西部地区看,西部地区投资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西部七盟市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 177.9亿元,同比增长29.7%,高于全区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6.1%;东部五盟市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 652.9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3.9%。鄂尔多斯市投资规模(2 105.5亿元)居全区第1位、增速(36.9%)居第3位,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27.0%,占西部七盟市40.7%,对全区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0%,拉动全区工业投资增长8.9个百分点。其它盟市完成投资额依次为:包头市1 520.0亿元、通辽市823.9亿元、赤峰市701.8亿元、呼伦贝尔市528.0亿元、乌兰察布市400.6亿元、巴彦淖尔市394.8亿元、锡林郭勒盟387.7亿元、呼和浩特市274.1亿元、乌海市253.9亿元、阿拉善盟229.0亿元、兴安盟211.6亿元。  

    【四大基地建设】围绕能源、煤化工、有色装备、农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完成11个规划及指导意见,狠抓了重特大项目前期、审批、开工和投产,争取国家核准了13个项目、出具路条13个项目,投资总规模2 200多亿元。全区开复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 238个、10亿元以上项目346个。其中,120亿立方米煤制气、玉柴10万台发动机等34个投资50亿元以上特大型项目开工。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投产50多个,新增煤炭4 000万吨、电力装机294万千瓦、稀土钢550万吨、氧化铝80万吨、电解铝56.2万吨、尿素327万吨、甲醇162万吨、芳烃10万吨、焦炭510万吨、PVC120万吨等一批产能,成为今年新的增长点。  

    【中小企业发展】加大落实自治区扶持小微企业59条、非公经济70条等政策落实力度。加快构建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以政策法规、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电子商务、市场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八大服务体系,优化环境,创新服务。有5个盟市建立了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19个旗县建立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三进”活动为小微企业解决了121亿元的贷款。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企业成长能力逐步增强。 全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128.7万户,增长12%,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带动新增就业26万人。  

    【信息化建设】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包头市石拐区被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全区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9个厅局63个业务系统接入灾备中心。包头工业云平台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工信部答辩,进入全国十个试点地区之一。包头小尾羊等5个企业入选全国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项目。呼和浩特三网融合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交互式网络电视在呼市地区联通网络覆盖范围开通。全年全区电信业务收入超过220亿元,增长6%  

    【承接产业转移】自治区各盟市分别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三省等地区,相继开展了多次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在化工、冶金、新型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及配套、农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鞋帽小五金、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积极承接有利于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的非资源型项目,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和调整结构的新亮点,承接产业转移效果明显。全区承接投资亿元以上非资源型产业转移项目543个,协议投资5 500亿元;其中,落地项目125个,协议投资1 552亿元。  

    【工业开发区园区发展】“双百亿工程”加快推进,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工业园区达到52个、企业达到50个,仅用3年时间比2010年新增百亿元园区33个、百亿元企业31个、千亿元园区2个。百亿元以上园区创造的工业总量占全部工业园区的80%以上,占全区工业总量的50%以上。自治区重点推进35个自治区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西部沿黄沿线22个、东部经济带13个),已形成二、三产业群、产业链,成为就业、人才、创新集聚区,成为拉动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业管理
  •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领导名录】  

     

    党组书记 主任:

    王秉军

         
     

    副主任:

    杨瑞平

    王进国

    张佰成

    白培珠(蒙古族)

     

    副主任 自治区中小企业局局长:

    张金亮

         
     

    总工程师:

    张树德(蒙古族)

       

    【概况】2013年,全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积极应对经济下行不利影响,采取多项调控政策,促进工业平稳增长,出台电价补贴、电力多边交易、特色园区电价优惠、促进煤炭经济发展、产业重组等多项支持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收到了煤炭、发电、电网、大用户多赢效果,实现了稳负荷、降成本、促生产、增税收、保就业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全年全区稳定了150万千瓦负荷未降、新增185万千瓦工业用电负荷,拉动工业用电量增加165亿千瓦时、煤炭就地转化量增加700多万吨,新增工业增加值740亿元、工业税收95亿元,稳定20万人就业,促使261户企业恢复生产,降低35亿元企业用电成本。有效地促进了风电消纳,运行小时数超过2 000小时,比上年增加近300小时。清理涉企收费,取消和降低部分铁路运杂费、行政事业收费,为企业减轻负担22亿元,增强了产业竞争力。通过综合施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平稳增长、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兴起,农畜产品量价齐增、行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近9%、列全国第8位。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排全国第14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8 3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 830.8亿元,同比增长22.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9%。工业税收同比增长6%,突破1 000亿元,工业经济经受住了严峻市场考验,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  

    【主要经济指标】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7 944.4亿元,增长1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1.3%,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2%。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实现稳步发展,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5.3%,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均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中小型企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4.7%。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5%,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2.9%,装备制造业增长9.5%。具有自治区特色的稀土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稀土行业增加值增长19%。东部和西部盟市工业发展基本同步,西部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2%,东部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1.9%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9 550.83亿元,增长9.5%;实现利润1 682.55亿元,下降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482.59亿元,下降16.3%;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95.33亿元,增长1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3%,产成品库存586.99亿元,增长3.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自治区统计的28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同比增长的有18种。其中,铝材123.3万吨,增长69.3%;电石720.1万吨,增长45.3%,产量居全国第1位;风力发电量368.4亿千瓦时,增长29.6%,产量居全国第1位;白酒64.6万吨,增长21.3%;焦炭3 114.9万吨,增长20.8%;铁合金430.1万吨,增长18.9%,产量居全国第2位;聚氯乙烯树脂229.9万吨,增长17.5%,产量居全国第2位;粗钢1 978.6万吨,增长14.1%;精甲醇563.2万吨,增长9.7%,产量居全国第1位;水泥6 395.7万吨,同比增长8.6%;发电量3 620.1亿千瓦时,增长8.3%,产量居全国第3位;钢材1 797.7万吨,增长8.2%;生铁1 367.2万吨,增长6.4%;卷烟66.5万大箱,增长5.6%;啤酒109.9万吨,增长5.4%;天然气270.6亿立方米,增长4.4%,产量居全国第2位;电解铝208.9万吨,增长2.4%;原煤10.3亿吨,增长0.73%,产量居全国第1位。  

    【工业结构调整】积极构建特色产业链竞争优势,推动延伸加工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初步构建起煤—电—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云计算、光伏制造、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8个产业链,竞争优势显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取得积极进展。有色金属、电石延伸加工率分别达到60%80%,比上年提高10个、20个百分点。霍林河地区有色金属延伸加工率达100%。蒙牛、伊利婴幼儿乳粉、锡林郭勒盟羊肉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全国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稀土、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云计算、光伏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环保产业、核电燃料等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稀土产业、风力发电、生物发酵、云计算、单晶硅全产业链制造全国第一。企业创新活力增强,全区工业企业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40件,增长20%。新技术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晶硅冷氢化、煤化工相关关键技术等实现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 830.8亿元,同比增长2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9%。其中,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完成投资7 229.6亿元,同比增长21.3%,低于全区工业投资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从东、西部地区看,西部地区投资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西部七盟市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 177.9亿元,同比增长29.7%,高于全区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6.1%;东部五盟市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 652.9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3.9%。鄂尔多斯市投资规模(2 105.5亿元)居全区第1位、增速(36.9%)居第3位,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27.0%,占西部七盟市40.7%,对全区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0%,拉动全区工业投资增长8.9个百分点。其它盟市完成投资额依次为:包头市1 520.0亿元、通辽市823.9亿元、赤峰市701.8亿元、呼伦贝尔市528.0亿元、乌兰察布市400.6亿元、巴彦淖尔市394.8亿元、锡林郭勒盟387.7亿元、呼和浩特市274.1亿元、乌海市253.9亿元、阿拉善盟229.0亿元、兴安盟211.6亿元。  

    【四大基地建设】围绕能源、煤化工、有色装备、农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完成11个规划及指导意见,狠抓了重特大项目前期、审批、开工和投产,争取国家核准了13个项目、出具路条13个项目,投资总规模2 200多亿元。全区开复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 238个、10亿元以上项目346个。其中,120亿立方米煤制气、玉柴10万台发动机等34个投资50亿元以上特大型项目开工。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投产50多个,新增煤炭4 000万吨、电力装机294万千瓦、稀土钢550万吨、氧化铝80万吨、电解铝56.2万吨、尿素327万吨、甲醇162万吨、芳烃10万吨、焦炭510万吨、PVC120万吨等一批产能,成为今年新的增长点。  

    【中小企业发展】加大落实自治区扶持小微企业59条、非公经济70条等政策落实力度。加快构建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以政策法规、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电子商务、市场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八大服务体系,优化环境,创新服务。有5个盟市建立了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19个旗县建立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三进”活动为小微企业解决了121亿元的贷款。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企业成长能力逐步增强。 全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128.7万户,增长12%,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带动新增就业26万人。  

    【信息化建设】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包头市石拐区被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全区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9个厅局63个业务系统接入灾备中心。包头工业云平台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工信部答辩,进入全国十个试点地区之一。包头小尾羊等5个企业入选全国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项目。呼和浩特三网融合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交互式网络电视在呼市地区联通网络覆盖范围开通。全年全区电信业务收入超过220亿元,增长6%  

    【承接产业转移】自治区各盟市分别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三省等地区,相继开展了多次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在化工、冶金、新型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及配套、农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鞋帽小五金、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积极承接有利于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的非资源型项目,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和调整结构的新亮点,承接产业转移效果明显。全区承接投资亿元以上非资源型产业转移项目543个,协议投资5 500亿元;其中,落地项目125个,协议投资1 552亿元。  

    【工业开发区园区发展】“双百亿工程”加快推进,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工业园区达到52个、企业达到50个,仅用3年时间比2010年新增百亿元园区33个、百亿元企业31个、千亿元园区2个。百亿元以上园区创造的工业总量占全部工业园区的80%以上,占全区工业总量的50%以上。自治区重点推进35个自治区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西部沿黄沿线22个、东部经济带13个),已形成二、三产业群、产业链,成为就业、人才、创新集聚区,成为拉动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