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卷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长:

    乌兰(蒙古族)

     
     

    副局长:

    李彰俊

     
     

    纪检组长:

    何卫卫(蒙古族)

     
     

    副局长:

    裴浩

    杨志捷

    【概况】   

    机构设置  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应急减灾处、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机关党委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自治区气象台、自治区气候中心、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台站设置  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9统一个国家一般气象站。  

    人员情况  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165人。学历结构:博士17人,硕士246人,本科1 910人,大专753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417人(正研级17人、副研级400人),中级职称1 461人,初级职称1 046人。  

    【气象服务】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成效明显  针对年内暴雨、大风、冰雹、干旱等灾害性天气频发特点,强化灾前、灾中、灾后预报预警评估服务工作, 组织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和联合会商50余次,全区启动应急响应4次、累计30天,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 173次。开展内蒙古东部地区洪涝、风灾等评估工作,气象部门成为安华、人保等保险公司内蒙古气象灾害理赔评估认定唯一指订单位。人影规模和作业效益凸显,政府投入6 900余万元,同比增长10%  

    生态与农牧业气象服务深入开展  为建设北方生态屏障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系列化决策服务。为自治区提供优质牧草适宜种植区划并开展科学试验。对自治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重点区持续开展监测评估服务,参与自治区政府组织的专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状况调研和报告编写工作。参与国家和自治区发改委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效果评估,提交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影响研究报告。  

    航空航天气象保障服务圆满完成  为全区9个机场1万余架次航班安全起降提供气象服务;加强军地预报交流,研发高空风精细化预报系统,启动航天器主着陆场综合观测系统建设,保障“神十”顺利回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致函感谢。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周到  为国际飞行大会、首届中国国际云博会、第八届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等重大社会活动,提供精细周到气象保障服务,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服务型业务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思想共识  全区共组建领导机构26个,通过编制学习手册、组织考试、召开研讨会、与党政部门联合调研等形式,形成了推进服务型业务建设的思想共识。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建设步伐  自治区气象局编制服务型业务建设指南,明确区盟旗三级管理,业务、服务和产品分工,完善规范、标准、流程和考核要求。初步理清体制机制改革工作重点、路径和目标,以直属单位为业务引领,加强业务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业务、服务、管理各项制度,提升对下指导能力;以盟市局为着力点,体现地区特色,提升自身能力,发挥承上启下支撑作用;以旗县局为落脚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服务县域经济能力。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延伸气象服务业务广度深度  自主研发的森林草原防扑火、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等服务系统在林业、森警、国土等部门推广应用;与交通部门合作,研发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新建公共气象服务网和蒙文手机气象服务网站;发放气象预警收音机1万余台,牧区气象灾害预警覆盖面显著提升;适时发布灾害性天气公报和气象灾害公报。  

    深化气象预测预报业务改革  组建数值预报研究室,政府投入专项经费购置高性能计算机,支持精细化预报和数值预报解释应用能力建设;针对风电、航空等专项需求,启动以风预报为重点的专业数值预报模式建设;自主研发的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平台投入业务运行。  

    强化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能力  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地面高空观测岗位一体化;观测初级产品制作实现常态化;建立三级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体系;开展“气候校准站”建设;打造生态、能源、航空、航天等特色观测网;观测保障综合岗位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对各类气象观测仪器稳定性等评估工作不断深化。  

    扎实推进旗县气象机构综合改革  明确改革任务,完成旗县气象管理机构和业务单位设置工作。核定86个旗县气象管理机构参公编制344个,完成参公考试、登记、工资调整等工作。研发旗县级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现观测保障、数据分析、预报预测、综合服务等业务有效衔接。  

    【科研与人才】  

    强化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承担行业专项、自然基金等项目182项,经费达1 000余万元,创历史新高;发表科技论文334篇;66项科技成果投入业务应用;举办第八届科技月活动。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全年引进毕业生131人,其中大气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66人,为历年最多;实施全区新进毕业生全员岗前培训;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达262人,正研人数达17人;与南信大、成信院、兰大等高校及国家级业务单位、北京局合作进一步深化。  

    【社会管理】  

    气象工作政府化法制政策环境优化  自治区人大专门组织《气象法》执法检查;《内蒙古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包头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内蒙古气候资源管理办法》等列入立法计划并开展调研;自治区法制办对《内蒙古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开展立法后评估。  

    气象在政府社会管理作用强化  全区各级政府专题召开气象防灾减灾会议,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自治区政府开展党中央和自治区一号文件、国办33号文件专项督查,5个盟市政府专题汇报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情况;气象灾害评估认定工作已成为政府部门减灾救灾重要决策依据;开展旗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达标评估试点工作;地方气象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推进和完善,自治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获批复并开始组建,全区均成立“气象灾害防御与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  

    气象服务社会化基础工作稳步推进  “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地标通过验收;“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安全检查规范”等4项标准列入制订计划;编制防雷装置设计评价等3项地标。与林业、农垦部门合作,将227个行业观测站纳入综合观测站网;与农业保险公司合作,探索保险企业承担信息员、防雹作业人员经费的保障机制;与电力公司联合组建风能太阳能预报中心,服务扩大至126个风电场,实现7 613个风机观测资料共享。  

    【党建与科学管理】  

    学习贯彻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  通过举办全区处级干部培训班,开展干部职工远程培训,设立学习专栏,撰写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三个环节工作。自治区气象局党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11个盟市18个旗县局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42次,征求意见范围达750人次;向盟市政府、联系单位、合作单位发函130余份;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99条,认真查摆“四风”问题13项,召开高质量民主生活会,并全面开展了整改。  

    落实八项规定,转变工作作风  自治区气象局制定落实八项规定的23条具体措施,新建和修订各类制度20项;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会议、文件、三公经费分别同比下降25%4%45.7%。强化风险防控,制定并实施大额资金支付三级稽核、科技服务预算审批、地方预算备案等制度;处级、科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分别达到50%100%;集中开展纪律作风专项整治活动,作风明显转变。  

    气象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拐子湖气象站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宣传典型,气象精神在社会产生良好反响。举行了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学习拐子湖气象人精神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活动,得到自治区委宣传部肯定。  

    科学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各项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制度执行力得到强化;气象宣传工作得到加强;督查工作实现常态化,各项重点工作得到落实;推进计划财务工作各项业务流程建设,举办首届财务技能竞赛;安全生产、维稳、保密和离退休干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气候影响评价】  

    气候概况  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年平均气温西高东低;年总降水量全区大部地区偏多。冬季6站次出现极端低温事件;春季呼伦贝尔市、赤峰市融雪性洪涝灾害严重;夏季全区暴雨、洪涝、冰雹、雷暴灾害频发,部分地区损失严重,全区共发生26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3站次突破历史极值;秋季赤峰市发生霜冻灾害,通辽市出现了暴雪灾害。  

    气候与农业  2013年度,内蒙古地区低温、暴雪、大风、暴雨洪涝、霜冻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冬季降雪异常偏多、大部地区积雪较厚,给设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春季中西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墒情不断下降,水分条件不足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东部地区气温持续偏低,主要农区土壤解冻时间比常年偏晚,由于降水偏多,部分农田土壤出现过湿,严重影响春耕整地进度,进入5月以后气温偏高,土壤散墒快,水分条件适宜,播种进度与常年持平,苗情较好。夏季全区大部气温略高于常年,热量条件适宜于农业生产,雨水充沛,农区土壤墒情较好,满足了作物的水分要求;部分农区日照偏少,对农业生产略有影响;局地性暴雨、洪涝、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出现,农业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秋季全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出现霜冻灾害,农作物受到了影响,但大部分农作物影响不大,大田作物熟期正常,作物收获比较顺利。  

    气候与畜牧业  2013年度,内蒙古地区气候对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冬季全区降水偏多,大部地区积雪较厚,对牧区牲畜采食十分不利,影响牲畜正常出牧;1月上旬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受极端低温影响,牲畜正常生理机能失去平衡,极易冻伤直接损害健康,尤其对母畜、幼畜十分不利。春季东部牧区受低温影响,牧草返青推迟,不利于接羔保育和牲畜饱青;中西部牧区牧草受前期干旱影响,生长发育较缓慢,但春末陆续出现几次降水过程对牧草返青及生长非常有利,有利于牧草快速生长和牲畜饱青。夏季气温回升较快,热量和日照充足,牧草发育进程加快,大部牧区牧草始花期提前,牧草长势旺盛,为牲畜夏季长膘乃至秋季满膘,提供丰富的牧草资源。秋季,内蒙古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强,光热匹配不均,牧草后期生长受到不利影响,大部牧区牧草黄枯期提前,导致天然草地品质下降,不利于牲畜抓秋膘,对秋季牲畜出栏和越冬渡春十分不利。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长:

    乌兰(蒙古族)

     
     

    副局长:

    李彰俊

     
     

    纪检组长:

    何卫卫(蒙古族)

     
     

    副局长:

    裴浩

    杨志捷

    【概况】   

    机构设置  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应急减灾处、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机关党委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自治区气象台、自治区气候中心、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台站设置  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9统一个国家一般气象站。  

    人员情况  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165人。学历结构:博士17人,硕士246人,本科1 910人,大专753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417人(正研级17人、副研级400人),中级职称1 461人,初级职称1 046人。  

    【气象服务】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成效明显  针对年内暴雨、大风、冰雹、干旱等灾害性天气频发特点,强化灾前、灾中、灾后预报预警评估服务工作, 组织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和联合会商50余次,全区启动应急响应4次、累计30天,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 173次。开展内蒙古东部地区洪涝、风灾等评估工作,气象部门成为安华、人保等保险公司内蒙古气象灾害理赔评估认定唯一指订单位。人影规模和作业效益凸显,政府投入6 900余万元,同比增长10%  

    生态与农牧业气象服务深入开展  为建设北方生态屏障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系列化决策服务。为自治区提供优质牧草适宜种植区划并开展科学试验。对自治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重点区持续开展监测评估服务,参与自治区政府组织的专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状况调研和报告编写工作。参与国家和自治区发改委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效果评估,提交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影响研究报告。  

    航空航天气象保障服务圆满完成  为全区9个机场1万余架次航班安全起降提供气象服务;加强军地预报交流,研发高空风精细化预报系统,启动航天器主着陆场综合观测系统建设,保障“神十”顺利回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致函感谢。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周到  为国际飞行大会、首届中国国际云博会、第八届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等重大社会活动,提供精细周到气象保障服务,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服务型业务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思想共识  全区共组建领导机构26个,通过编制学习手册、组织考试、召开研讨会、与党政部门联合调研等形式,形成了推进服务型业务建设的思想共识。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建设步伐  自治区气象局编制服务型业务建设指南,明确区盟旗三级管理,业务、服务和产品分工,完善规范、标准、流程和考核要求。初步理清体制机制改革工作重点、路径和目标,以直属单位为业务引领,加强业务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业务、服务、管理各项制度,提升对下指导能力;以盟市局为着力点,体现地区特色,提升自身能力,发挥承上启下支撑作用;以旗县局为落脚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服务县域经济能力。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延伸气象服务业务广度深度  自主研发的森林草原防扑火、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等服务系统在林业、森警、国土等部门推广应用;与交通部门合作,研发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新建公共气象服务网和蒙文手机气象服务网站;发放气象预警收音机1万余台,牧区气象灾害预警覆盖面显著提升;适时发布灾害性天气公报和气象灾害公报。  

    深化气象预测预报业务改革  组建数值预报研究室,政府投入专项经费购置高性能计算机,支持精细化预报和数值预报解释应用能力建设;针对风电、航空等专项需求,启动以风预报为重点的专业数值预报模式建设;自主研发的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平台投入业务运行。  

    强化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能力  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地面高空观测岗位一体化;观测初级产品制作实现常态化;建立三级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体系;开展“气候校准站”建设;打造生态、能源、航空、航天等特色观测网;观测保障综合岗位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对各类气象观测仪器稳定性等评估工作不断深化。  

    扎实推进旗县气象机构综合改革  明确改革任务,完成旗县气象管理机构和业务单位设置工作。核定86个旗县气象管理机构参公编制344个,完成参公考试、登记、工资调整等工作。研发旗县级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现观测保障、数据分析、预报预测、综合服务等业务有效衔接。  

    【科研与人才】  

    强化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承担行业专项、自然基金等项目182项,经费达1 000余万元,创历史新高;发表科技论文334篇;66项科技成果投入业务应用;举办第八届科技月活动。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全年引进毕业生131人,其中大气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66人,为历年最多;实施全区新进毕业生全员岗前培训;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达262人,正研人数达17人;与南信大、成信院、兰大等高校及国家级业务单位、北京局合作进一步深化。  

    【社会管理】  

    气象工作政府化法制政策环境优化  自治区人大专门组织《气象法》执法检查;《内蒙古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包头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内蒙古气候资源管理办法》等列入立法计划并开展调研;自治区法制办对《内蒙古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开展立法后评估。  

    气象在政府社会管理作用强化  全区各级政府专题召开气象防灾减灾会议,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自治区政府开展党中央和自治区一号文件、国办33号文件专项督查,5个盟市政府专题汇报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情况;气象灾害评估认定工作已成为政府部门减灾救灾重要决策依据;开展旗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达标评估试点工作;地方气象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推进和完善,自治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获批复并开始组建,全区均成立“气象灾害防御与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  

    气象服务社会化基础工作稳步推进  “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地标通过验收;“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安全检查规范”等4项标准列入制订计划;编制防雷装置设计评价等3项地标。与林业、农垦部门合作,将227个行业观测站纳入综合观测站网;与农业保险公司合作,探索保险企业承担信息员、防雹作业人员经费的保障机制;与电力公司联合组建风能太阳能预报中心,服务扩大至126个风电场,实现7 613个风机观测资料共享。  

    【党建与科学管理】  

    学习贯彻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  通过举办全区处级干部培训班,开展干部职工远程培训,设立学习专栏,撰写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三个环节工作。自治区气象局党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11个盟市18个旗县局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42次,征求意见范围达750人次;向盟市政府、联系单位、合作单位发函130余份;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99条,认真查摆“四风”问题13项,召开高质量民主生活会,并全面开展了整改。  

    落实八项规定,转变工作作风  自治区气象局制定落实八项规定的23条具体措施,新建和修订各类制度20项;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会议、文件、三公经费分别同比下降25%4%45.7%。强化风险防控,制定并实施大额资金支付三级稽核、科技服务预算审批、地方预算备案等制度;处级、科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分别达到50%100%;集中开展纪律作风专项整治活动,作风明显转变。  

    气象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拐子湖气象站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宣传典型,气象精神在社会产生良好反响。举行了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学习拐子湖气象人精神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活动,得到自治区委宣传部肯定。  

    科学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各项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制度执行力得到强化;气象宣传工作得到加强;督查工作实现常态化,各项重点工作得到落实;推进计划财务工作各项业务流程建设,举办首届财务技能竞赛;安全生产、维稳、保密和离退休干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气候影响评价】  

    气候概况  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年平均气温西高东低;年总降水量全区大部地区偏多。冬季6站次出现极端低温事件;春季呼伦贝尔市、赤峰市融雪性洪涝灾害严重;夏季全区暴雨、洪涝、冰雹、雷暴灾害频发,部分地区损失严重,全区共发生26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3站次突破历史极值;秋季赤峰市发生霜冻灾害,通辽市出现了暴雪灾害。  

    气候与农业  2013年度,内蒙古地区低温、暴雪、大风、暴雨洪涝、霜冻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冬季降雪异常偏多、大部地区积雪较厚,给设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春季中西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墒情不断下降,水分条件不足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东部地区气温持续偏低,主要农区土壤解冻时间比常年偏晚,由于降水偏多,部分农田土壤出现过湿,严重影响春耕整地进度,进入5月以后气温偏高,土壤散墒快,水分条件适宜,播种进度与常年持平,苗情较好。夏季全区大部气温略高于常年,热量条件适宜于农业生产,雨水充沛,农区土壤墒情较好,满足了作物的水分要求;部分农区日照偏少,对农业生产略有影响;局地性暴雨、洪涝、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出现,农业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秋季全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出现霜冻灾害,农作物受到了影响,但大部分农作物影响不大,大田作物熟期正常,作物收获比较顺利。  

    气候与畜牧业  2013年度,内蒙古地区气候对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冬季全区降水偏多,大部地区积雪较厚,对牧区牲畜采食十分不利,影响牲畜正常出牧;1月上旬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受极端低温影响,牲畜正常生理机能失去平衡,极易冻伤直接损害健康,尤其对母畜、幼畜十分不利。春季东部牧区受低温影响,牧草返青推迟,不利于接羔保育和牲畜饱青;中西部牧区牧草受前期干旱影响,生长发育较缓慢,但春末陆续出现几次降水过程对牧草返青及生长非常有利,有利于牧草快速生长和牲畜饱青。夏季气温回升较快,热量和日照充足,牧草发育进程加快,大部牧区牧草始花期提前,牧草长势旺盛,为牲畜夏季长膘乃至秋季满膘,提供丰富的牧草资源。秋季,内蒙古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强,光热匹配不均,牧草后期生长受到不利影响,大部牧区牧草黄枯期提前,导致天然草地品质下降,不利于牲畜抓秋膘,对秋季牲畜出栏和越冬渡春十分不利。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