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4卷  /  科技

2014卷

  • 农牧业科研
  •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院长:

    冯万玉

       
     

    党委书记:

    翟琇

       
     

    副院长:

    刘永志

    康暄

    路战远

    【概况】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前身为清宣统二年(1910年)绥远将军瑞良奏请清廷获准设立的归绥农林试验场,迄今已有103年历史。现设有8个行政处室、12个专业研究所、3个中心和1个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内蒙古农牧业杂志社)。同时挂有25个国家和自治区农作物、畜牧、草原等领域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站、试验站和示范基地。现有职工796人(其中离退休306人、在职职工490人),在职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382人。在学历结构上,有博士后5人(其中2人在站)、博士60人、硕士110人;在职称结构上,正高级101人、副高级123人、中级职称68人。在年龄结构上,3555岁的人占到全院职工总数84%35岁以下的职工仅占8%。国家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3人(其中在职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其中在职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其中在职16人),自治区 “321人才工程”人选24人(其中一层次4人)、“草原英才”人选23人(其中二类5人、三类14人,柔性引进4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8个,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作物、家畜、草原。优势学科在种植业方面有小麦、玉米、油用向日葵、马铃薯、甜菜、设施蔬菜、小杂粮优良新品种选育、旱作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在养殖业方面有肉牛、肉羊、奶牛、绒山羊草食家畜优良新品种选育、动物营养、动物疫病防治、生态保护、草原勘测设计规划等研究。  

    在国家设立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农科院有2位首席科学家(50位首席科学家中36位来自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院校,14位来自于省级研究机构),岗位科学家17位,试验站站长9位,处于全国省级农业研究机构前列。在自治区启动18个农牧业创新团队中,农科院就有10人担任首席专家。2011年完成了中科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招聘工作,共招聘18人,其中博士6名,硕士12名,现已正常运转。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数十项,大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应用于自治区农牧业生产中,为全区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3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农牧业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科院围绕服务“三农三牧”工作大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己任,以保障农畜产品供给和确保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为目的,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积极投身于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为全区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院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认定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上自治区财政招标项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日光温室建设”,建设了7栋日光温室;托克托科技示范基地围绕自治区农发办“科技试验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和自治区国土厅“南台基村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路硬化、机电井安装及管道铺设、农田防护林种植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动物试验场的搬迁和托县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完成了局域网西楼、综合楼两个机房的合并、搬迁以及新机房的建设工作;争取到国家农业部农业遥感监测地方平台建设项目,购置了高端计算机、服务器、差分GPS等设备以及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初步具备了开展工作的软硬件条件,具体承担2014年内蒙古西部地区春小麦、玉米、油菜的监测、卫星影像解译和空间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在科研实践中培养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科技才干。继续实施青年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使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员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2013年新增 “草原英才”6人(其中柔性引进1人),获批自治区产业创新人才团队8个,农科院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命名为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获批国家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团队各1个(内蒙古仅此11个团队),1人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引进研究员1名,博士人才22人,其中日本、加拿大、美国留学回国人员3人。完成了岗位设置首次聘用工作,标志着农科院实现了全员聘用制,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现了从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合同管理的转变。通过竞争上岗选拔六级职员16名,7名五级职员通过试用期考核并转正。广开渠道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各级各类项目48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4项,自治区级项目433项;自治区地方标准项目38项;农科院自主选题的自治区农牧业创新项目新上22项,青年创新基金项目新上15项。承担实施各级各类项目23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0项,自治区级项目219项,获资助经费总额8 749.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农科院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共结题33项,验收项目18项,鉴定科研成果2项,1个牧草品种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审定自治区标准17项。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奖2项(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获得内蒙古农牧业丰收奖6项,其中,获一等奖2项,获二等奖3项,获三等奖1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报发明专利7 项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  

    【科技支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承担向日葵、甜菜、大麦、谷子、糜子、油用胡麻、燕麦、小麦、马铃薯、食用豆、大宗蔬菜、肉羊、绒毛用羊、奶牛、牧草等15个产业的技术研发工作, 现有首席科学家2名,岗位科学家17名,试验站站长8名,总经费1 650万元,院里这项工作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                         

    种植业研究。在向日葵新品种选育方面,筛选出2个抗黄萎病、耐菌核病高产新品种,筛选出多个品质优良、高产新组合;在小麦科研方面,主要开展了种质资源鉴定与综合利用等新品种选育研究,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等;在玉米研究方面,开展了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在大豆研究方面,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及节本、增效、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等项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大麦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抗旱、耐盐碱优质新品种选育、抗旱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甜菜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适合机械化作业新品种筛选、主要农机具筛选和示范等,形成了4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图,制定了2个技术规程;在亚麻研究方面,制定了2个地方栽培技术标准,开展了中国6个种植区枯萎病菌致病性分化等研究;在植物保护方面,主要开展优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并在向日葵、食用豆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中配套进行植保研究。在旱作农业方面,主要开展了农牧交错带旱作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旱作农业与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研究。在设施蔬菜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胡萝卜、辣椒、大葱、洋葱、加工番茄等相关研究。  

    养殖业研究。开展了肉羊生产性能的测试工作,在白音锡勒牧场投资建设了种羊繁育中心,拥有种羊210只,试验羊400余只。引进了肉羊追溯系统关键技术及60枚黑头杜泊羊胚胎。针对项目区在肉羊杂交方面普遍存在的受精率低、技术含量低、优秀种公羊利用率低的显示情况,选定养殖区开展肉羊经济杂交集成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在锡林郭勒盟肉羊示范区共完成绵羊改良9.85万只,其中:人工授精配种1.95万只,肉羊经济杂交配种7.9万只,接活纯种德国肉用美利奴种羊920余只,乌珠穆沁保种羊610余只。加强了后备种公羊培育和肉羊生产性能的测试工作,建成种羊繁育中心1处。绒山羊选育和纯种繁育研究方面,通过调研,收集3个绒山羊种质资源,鉴定绒山羊4万只,完成了绒山羊遗传多样性分析,改、扩建育种基地3个。肉牛研究方面,完善良种牛核心群建立,规模达到500头,建立牧区生产生态生活综合示范基地1个,研制了1种牛羊专用育肥饲料产品,提出内蒙古草原区家庭牧场(肉牛)的最优化经营模式1个,完成草原区肉牛最优杂交组合的筛选,开展了肉牛繁殖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和带犊母牛季节性饲养管理技术示范与推广研究工作。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功能性氨基酸调控饲料研究,关键营养素(葡萄糖、氨基酸)对羊主要经济性状调控的影响等项研究,开展了不同类型生态区域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分别在鄂托克前旗、陕北神木县和横山县、山西太原、西藏、河北保定、甘肃张掖以及蒙古国进行了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示范推广。在动物疫病防控研究方面,在开展边境地区动物疫病防控等多个项目研究的同时,又参与了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等国家和自治区农牧业创新项目的研究,提高了项目研究整体质量和水平。  

    草业研究。主要承担了国家农业部行业专项“不同地区草地承载力与家畜配置的研究”的子课题“北方草甸草原区承载力与家畜配置”研究等8个国家级项目,“优质旱生牧草、多汁饲料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和“旱生灌木驼绒藜新品种示范推广”等20余项自治区级项目的研究工作。  

    生物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开展了抗逆基因克隆及安全转基因技术研究、向日葵盐胁迫应答基因的高通量挖掘与胁迫应答机理的研究、内蒙古抗性基因结构数据库的构建、向日葵螟种群生态学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数十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已结题。  

    出版发行及区划信息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5个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承担了自治区农牧业厅新闻宣传中心工作,宣传普及了党和政府农牧业方针政策与科学技术知识,对科学种田养畜、草原增绿和培养造就广大有知识有文化新型农牧民发挥了积极作用。承担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等多项软科学研究项目,部分项目已结题,在研项目正在按计划任务实施。  

    【科技联合与协作】通过执行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邀请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专家来农科院进行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利用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等,派出近10余位专家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合作研究和考察。利用参加蒙粤两省区科技活动周的机会,由院主要领导带队,在前期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农科院9个研究所分别与广东省农科院的8个研究所在家畜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早熟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动植物基因资源创新利用、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研发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等5个领域开展科技合作。其中“家畜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作为两省区重大项目在科技活动周启动会议上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在框架协议的基础上,首次拟定了14个具体项目与广东省农科院开始合作研发;同时与华南农业大学在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发方面开展科技合作;与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开展科技合作。  

    受国家农业部委托,内蒙古农科院作为“中国-匈牙利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中心”中方代表,完成了中国-匈牙利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中心的组建工作,通过积极与匈牙利方的科研、教学单位及国内有关单位沟通交流,于201382628日,成功组织召开了“中国-匈牙利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中心”第一次工作会议,成立了“中匈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中心”秘书组,中匈有关参加单位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各项合作研究已启动实施。  

    继续深化与东北四省五院和华北六院以及内蒙古农科院4个分院的科技协作,并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与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在四子王基地建设的高空浮行器试验基地,开展农作物和牧草种子高空诱变育种及数字草原建设等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内蒙古教学基地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完成了2013年农业推广/兽医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举行了201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内蒙古农科院聘任并培训了研究生导师,完成了20112012届公共课的教学工作,落实了研究生导师地对接和选题工作。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牧业科研
  •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院长:

    冯万玉

       
     

    党委书记:

    翟琇

       
     

    副院长:

    刘永志

    康暄

    路战远

    【概况】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前身为清宣统二年(1910年)绥远将军瑞良奏请清廷获准设立的归绥农林试验场,迄今已有103年历史。现设有8个行政处室、12个专业研究所、3个中心和1个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内蒙古农牧业杂志社)。同时挂有25个国家和自治区农作物、畜牧、草原等领域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站、试验站和示范基地。现有职工796人(其中离退休306人、在职职工490人),在职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382人。在学历结构上,有博士后5人(其中2人在站)、博士60人、硕士110人;在职称结构上,正高级101人、副高级123人、中级职称68人。在年龄结构上,3555岁的人占到全院职工总数84%35岁以下的职工仅占8%。国家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3人(其中在职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其中在职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其中在职16人),自治区 “321人才工程”人选24人(其中一层次4人)、“草原英才”人选23人(其中二类5人、三类14人,柔性引进4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8个,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作物、家畜、草原。优势学科在种植业方面有小麦、玉米、油用向日葵、马铃薯、甜菜、设施蔬菜、小杂粮优良新品种选育、旱作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在养殖业方面有肉牛、肉羊、奶牛、绒山羊草食家畜优良新品种选育、动物营养、动物疫病防治、生态保护、草原勘测设计规划等研究。  

    在国家设立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农科院有2位首席科学家(50位首席科学家中36位来自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院校,14位来自于省级研究机构),岗位科学家17位,试验站站长9位,处于全国省级农业研究机构前列。在自治区启动18个农牧业创新团队中,农科院就有10人担任首席专家。2011年完成了中科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招聘工作,共招聘18人,其中博士6名,硕士12名,现已正常运转。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数十项,大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应用于自治区农牧业生产中,为全区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3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农牧业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科院围绕服务“三农三牧”工作大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己任,以保障农畜产品供给和确保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为目的,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积极投身于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为全区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院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认定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上自治区财政招标项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日光温室建设”,建设了7栋日光温室;托克托科技示范基地围绕自治区农发办“科技试验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和自治区国土厅“南台基村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路硬化、机电井安装及管道铺设、农田防护林种植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动物试验场的搬迁和托县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完成了局域网西楼、综合楼两个机房的合并、搬迁以及新机房的建设工作;争取到国家农业部农业遥感监测地方平台建设项目,购置了高端计算机、服务器、差分GPS等设备以及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初步具备了开展工作的软硬件条件,具体承担2014年内蒙古西部地区春小麦、玉米、油菜的监测、卫星影像解译和空间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在科研实践中培养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科技才干。继续实施青年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使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员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2013年新增 “草原英才”6人(其中柔性引进1人),获批自治区产业创新人才团队8个,农科院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命名为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获批国家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团队各1个(内蒙古仅此11个团队),1人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引进研究员1名,博士人才22人,其中日本、加拿大、美国留学回国人员3人。完成了岗位设置首次聘用工作,标志着农科院实现了全员聘用制,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现了从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合同管理的转变。通过竞争上岗选拔六级职员16名,7名五级职员通过试用期考核并转正。广开渠道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各级各类项目48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4项,自治区级项目433项;自治区地方标准项目38项;农科院自主选题的自治区农牧业创新项目新上22项,青年创新基金项目新上15项。承担实施各级各类项目23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0项,自治区级项目219项,获资助经费总额8 749.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农科院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共结题33项,验收项目18项,鉴定科研成果2项,1个牧草品种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审定自治区标准17项。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奖2项(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获得内蒙古农牧业丰收奖6项,其中,获一等奖2项,获二等奖3项,获三等奖1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报发明专利7 项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  

    【科技支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承担向日葵、甜菜、大麦、谷子、糜子、油用胡麻、燕麦、小麦、马铃薯、食用豆、大宗蔬菜、肉羊、绒毛用羊、奶牛、牧草等15个产业的技术研发工作, 现有首席科学家2名,岗位科学家17名,试验站站长8名,总经费1 650万元,院里这项工作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                         

    种植业研究。在向日葵新品种选育方面,筛选出2个抗黄萎病、耐菌核病高产新品种,筛选出多个品质优良、高产新组合;在小麦科研方面,主要开展了种质资源鉴定与综合利用等新品种选育研究,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等;在玉米研究方面,开展了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在大豆研究方面,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及节本、增效、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等项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大麦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抗旱、耐盐碱优质新品种选育、抗旱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甜菜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适合机械化作业新品种筛选、主要农机具筛选和示范等,形成了4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图,制定了2个技术规程;在亚麻研究方面,制定了2个地方栽培技术标准,开展了中国6个种植区枯萎病菌致病性分化等研究;在植物保护方面,主要开展优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并在向日葵、食用豆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中配套进行植保研究。在旱作农业方面,主要开展了农牧交错带旱作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旱作农业与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研究。在设施蔬菜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胡萝卜、辣椒、大葱、洋葱、加工番茄等相关研究。  

    养殖业研究。开展了肉羊生产性能的测试工作,在白音锡勒牧场投资建设了种羊繁育中心,拥有种羊210只,试验羊400余只。引进了肉羊追溯系统关键技术及60枚黑头杜泊羊胚胎。针对项目区在肉羊杂交方面普遍存在的受精率低、技术含量低、优秀种公羊利用率低的显示情况,选定养殖区开展肉羊经济杂交集成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在锡林郭勒盟肉羊示范区共完成绵羊改良9.85万只,其中:人工授精配种1.95万只,肉羊经济杂交配种7.9万只,接活纯种德国肉用美利奴种羊920余只,乌珠穆沁保种羊610余只。加强了后备种公羊培育和肉羊生产性能的测试工作,建成种羊繁育中心1处。绒山羊选育和纯种繁育研究方面,通过调研,收集3个绒山羊种质资源,鉴定绒山羊4万只,完成了绒山羊遗传多样性分析,改、扩建育种基地3个。肉牛研究方面,完善良种牛核心群建立,规模达到500头,建立牧区生产生态生活综合示范基地1个,研制了1种牛羊专用育肥饲料产品,提出内蒙古草原区家庭牧场(肉牛)的最优化经营模式1个,完成草原区肉牛最优杂交组合的筛选,开展了肉牛繁殖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和带犊母牛季节性饲养管理技术示范与推广研究工作。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功能性氨基酸调控饲料研究,关键营养素(葡萄糖、氨基酸)对羊主要经济性状调控的影响等项研究,开展了不同类型生态区域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分别在鄂托克前旗、陕北神木县和横山县、山西太原、西藏、河北保定、甘肃张掖以及蒙古国进行了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示范推广。在动物疫病防控研究方面,在开展边境地区动物疫病防控等多个项目研究的同时,又参与了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等国家和自治区农牧业创新项目的研究,提高了项目研究整体质量和水平。  

    草业研究。主要承担了国家农业部行业专项“不同地区草地承载力与家畜配置的研究”的子课题“北方草甸草原区承载力与家畜配置”研究等8个国家级项目,“优质旱生牧草、多汁饲料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和“旱生灌木驼绒藜新品种示范推广”等20余项自治区级项目的研究工作。  

    生物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开展了抗逆基因克隆及安全转基因技术研究、向日葵盐胁迫应答基因的高通量挖掘与胁迫应答机理的研究、内蒙古抗性基因结构数据库的构建、向日葵螟种群生态学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数十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已结题。  

    出版发行及区划信息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5个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承担了自治区农牧业厅新闻宣传中心工作,宣传普及了党和政府农牧业方针政策与科学技术知识,对科学种田养畜、草原增绿和培养造就广大有知识有文化新型农牧民发挥了积极作用。承担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等多项软科学研究项目,部分项目已结题,在研项目正在按计划任务实施。  

    【科技联合与协作】通过执行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邀请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专家来农科院进行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利用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等,派出近10余位专家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合作研究和考察。利用参加蒙粤两省区科技活动周的机会,由院主要领导带队,在前期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农科院9个研究所分别与广东省农科院的8个研究所在家畜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早熟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动植物基因资源创新利用、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研发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等5个领域开展科技合作。其中“家畜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作为两省区重大项目在科技活动周启动会议上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在框架协议的基础上,首次拟定了14个具体项目与广东省农科院开始合作研发;同时与华南农业大学在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发方面开展科技合作;与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开展科技合作。  

    受国家农业部委托,内蒙古农科院作为“中国-匈牙利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中心”中方代表,完成了中国-匈牙利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中心的组建工作,通过积极与匈牙利方的科研、教学单位及国内有关单位沟通交流,于201382628日,成功组织召开了“中国-匈牙利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中心”第一次工作会议,成立了“中匈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中心”秘书组,中匈有关参加单位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各项合作研究已启动实施。  

    继续深化与东北四省五院和华北六院以及内蒙古农科院4个分院的科技协作,并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与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在四子王基地建设的高空浮行器试验基地,开展农作物和牧草种子高空诱变育种及数字草原建设等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内蒙古教学基地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完成了2013年农业推广/兽医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举行了201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内蒙古农科院聘任并培训了研究生导师,完成了20112012届公共课的教学工作,落实了研究生导师地对接和选题工作。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