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1卷  /  附件

2001卷

  • 赞助单位名单及简介
  • 内蒙古劳动培训中心

    内蒙古劳动培训中心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直属正处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人员26人;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区各行各业在岗人员、待岗人员、下岗人员、转岗人员的培训、鉴定及就业工作,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公务员、监察人员、职介中心工作人员、培训中心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等。

    现任中心主任(法人代表)张志中,副主任陈建仁;下设3个科室:办公室,主任韩俊杰,主任助理陈光耀;培训鉴定科,科长范亚新,副科长耿立志;培训就业科,副科长(主持工作)聂勇。

    内蒙古劳动培训中心集餐饮、住宿、培训、鉴定、就业为一体,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每年培训4000人以上。鉴定3000人以上,中心同各大、中专院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聘请高等院校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为培训班授课;中心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开展职业资格鉴定,为考试合格者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内蒙古劳动培训中心从劳动和社会保障总体工作出发,深化内部改革,同市场经济接轨,为自治区的劳动培训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精诚高压电瓷有限公司

    精诚高压电瓷有限公司是由内蒙古精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国家大型电瓷生产企业和西北地区唯一生产悬式瓷绝缘子的专业厂家。总投资6000万元,1999年建成投产。该公司采用90年代先进生产线和高强料配方,生产高压、超高压线路悬式绝缘子,年产各类电瓷产品100万片以上。

    “人民电业为人民,精诚电瓷为电业”,“精诚牌”电瓷产品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已通过国家绝缘子避雷器质量监督控制中心的型式试验,是国家经贸委向全国电力行业的推荐产品,也是中国保险公司唯一电瓷质量保险的产品。它的诞生填补了自治区电瓷行业的空白,将竭诚为城、农电网的改造建设及电力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精诚高压电瓷公司正在向全国电瓷行业最好经济技术指标靠拢,力争成为全国电瓷行业成本最低、质量最有保障的企业。下一步将向国际最好水平迈进,与国际电瓷行业展开竞争。

     

    内蒙古塞北星啤酒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塞北星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是自治区内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啤酒饮料制造企业,改制前身为内蒙古啤酒厂。公司坐落在呼和浩特市东郊3.5公里处。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啤酒3万吨、麦芽5280吨。1989年4月投入试生产。公司现有员工74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1人,年产啤酒已达到4万吨,产品符合国家优级和一级啤酒标准,质量稳定,结构丰富,啤酒品种已由当初的一种发展到目前五大系列十余个品种,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本地区及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内蒙古塞北星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博采众长,引进西德、丹麦、美国等进口设备,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实现了对生产过程和管理手段的微机化控制。选用优质麦芽、优质大米和酒花,以公司地域内得天独厚的优质天然矿泉水为原料,精心酿制的“塞北星”啤酒、“曼斯特”啤酒,酒体清亮透明,泡沫洁白细腻、持久挂杯,酒花香气淡爽,具有国际流行口味,融绿色、营养为一体,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并远销蒙古国、独联体和西班牙等国,在中外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和产品品牌。

    内蒙古塞北星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和管理的进步创造效益”的经营方针,把产品质量视为公司的生命,把保护消费者利益视为自己的责任,严格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考核,从而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1997年塞北星啤酒被内蒙古产检所推荐为质量上榜品牌,塞北星啤酒、曼斯特啤酒双双被指定为自治区五十周年大庆标志产品;1998年,塞北星啤酒在内蒙古质量月用户满意商品调查活动中被授予“用户满意产品”,曼斯特啤酒在内蒙古酒类信得过产品展销会上被推荐为“信得过放心饮用酒”和“呼市市场推荐产品”,从而为公司争雄市场、参与竞争、创造效益做出了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公司领导一班人在总经理孔宪政的带领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工作。团结公司全体员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全面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推动经营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开创了企业改革与经营同步发展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管理好、效益高的发展之路。连续6年(1995~2000)实现利税超千万元,实现利润超百万元的良好业绩,为促进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董事长兼总经理:孔宪政

    传真:4961814

    电话:4601806

    邮编:010070

     

    东胜市污水处理厂

    东胜市污水处理厂成立于1987年1月,隶属于东胜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管道股、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净化站及收费股5个职能站室。现有职工64人,主要从事市政排污设施的勘测、设计、施工建设、维护管理及城区污水的收集、排放、净化处理、排污设施有偿使用费的收取工作。

    十几年来,污水处理厂党政领导一班人本着“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狠抓两手,争创一流”的宗旨,使东胜市的污水处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较快发展。特别从1996年起,在政府城市建设“一年变样,三年见效”的精神指导下,排污管线以每年10000米的速度递增,现主支管线长达82公里,管网覆盖率达46%。污水提升泵站是在原城区泵站的基础上改扩建的,于1998年4月开始兴建,同年10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日抽排能力为2万吨,现日抽排量为1万吨。污水净化站即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工程,始建于1999年7月,日处理能力为3万吨,其中即将建成的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2万吨,处理工艺采用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后的污水可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可用于农田灌溉、集中供热、工程建筑、园林绿化和环卫冲厕等,对缓解东胜市水资源缺乏现状、保护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再利用价值、改善城区居民生活条件、完善城市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将对城市建设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伊盟蒙凯汽车销售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伊盟蒙凯汽车销售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蒙凯集团),是从原伊盟汽车修理厂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各成员企业和业务范围进行结构调整形成以蒙凯汽车销售集团公司为核心,以资产联接为纽带,组成不同层次结构的多个企业法人联合体。核心企业和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企业共二十多家。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千多平方米,现有职工132名,五级以上技术工人45人,专业技术人员26人。

    蒙凯集团集汽车销售、挂车销售、汽车运输、货车租赁、客运小汽车出租、技术服务、配件经营、维修服务、汽车试验为一体,1997年生产销售额为3000多万元,1998年为4000万元,1999年为5000万元,2000年生产销售总额达6000万元。

    地址:内蒙古东胜市伊煤路12号(伊盟汽车修理厂院内)

    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永胜

    传真:0477—83362668336399

    电话:总经理办公室0477—8322637

    汽车销售部0477—8333333

    配件经营部0477—8320790

    生产维修部0477—8326729

    技术服务部0477—8336399

    出租公司0477—8338858

    天汽服务站0477—8338866

    北汽服务站0477—8323025

    汽车销售有限公司0477—8562666

    东风试验站0477—8341769

    激光镗磨中心0477—8335598

    配件销售有限公司0477—8326343

    邮编:017000

     

    鄂尔多斯电视台

    1974年9月伊克昭盟电视转播台成立,并于1975年10月1日转播内蒙古电视台节目,使用1KW黑白发射机。1980年9月使用10千瓦彩色发射机,主要转播党中央电大课程及内蒙古电视台的汉语节目,覆盖范围由2万平方公里扩展到7万平方公里。1984年7月该台拍摄制作第一部专题片《沙海明珠》在内蒙古电视台播出。1985年7月经上级部门批准,“伊克昭盟电视转播台”改名为“伊克昭盟电视台”,呼号“伊克昭电视台”,自办节目正式开播。1986~1988年先后拍摄7部电视剧。1989年1月1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伊克昭电视台”更名为“鄂尔多斯电视台”。

    2000年,鄂尔多斯电视台在党中央电视台发新闻20条。电视专题片《与女杰同行》、《沙海里的青春》和《树恋》分别在党中央台黄金时段播出。与党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反映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三部专题片《绿色不是梦》、《风过鄂尔多斯》和《黄河风韵·鄂尔多斯情》先后在党中央台播出。上送内蒙古电视台专题片16部,在内蒙古电视台播出各类新闻602条,其中蒙语新闻305条,汉语新闻297条,均列全区各盟市前列,为宣传内蒙古提高鄂尔多斯知名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弘扬“团结奋进,走进前列”的鄂尔多斯精神,宣传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提高地方台的收视率,使地方电视节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由我台创作拍摄的《电视人的情怀》在内蒙古电视台卫视和微波频道播出。此片以生态建设为主题,展示鄂尔多斯人与大自然抗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风貌,同时获全区电视制作奖和第三届《鄂尔多斯文学艺术奖》。以诗报告形式拍摄的《绿色壮歌》被推荐为全区“五个一工程”评奖节目。

    为宣传鄂尔多斯文化艺术成就、加强鄂尔多斯精品文艺地对外宣传,反映走出去的鄂尔多斯艺术骄子拉苏荣的电视音乐片《鄂尔多斯情》及全盟乌兰牧骑专业文艺团体的精品文艺节目,已完成了鄂前旗、准格尔旗、杭锦旗的文化精品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0年6月28日隆重庆祝鄂尔多斯电视台自办节目开播十五周年。8月我台新闻部副主任张新文同志被评为“全区十佳记者”。10月,我台与党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中国风”栏目摄制组合作拍摄了一部《黄河风韵·鄂尔多斯情》上下集,在党中央台播出。

    2000年有7件蒙语电视新闻、社教类节目获全国奖,有28件电视节目获全区蒙汉语电视新闻、电视社教奖。在全区论文和电视技术评奖中,有18篇论文和电视技术制作类节目电视技术改造项目获奖。

    台长:高毅

    副台长:周晨曦

    脑日布

    巴雅尔

    电话:0477—8325462

    邮编:017000

     

    伊化化学有限公司

    伊化化学有限公司是集生产、经营、开发、科研、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和投资等于一体的跨省、跨地区的以无机盐产品和天然碱加工为主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公司是1999年5月由国家520户重点企业、中国化工百强企业、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企业之一的伊化集团总公司经过整体转制,与内蒙古伊克昭化工研究设计院、内蒙古基本建设咨询投资公司、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内蒙古信托投资公司五方共同发起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伊化化学有限公司控股的公司有内蒙古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西联化工有限公司、桐柏碱矿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化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公司拥有全国95%以上的天然碱开采权和全国最大的天然碱研究和开发基地,天然碱开采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兴”、“马兰”牌商标是自治区著名商标,公司的食用碱和小苏打产品是国内唯一通过“绿色认证”的碱类产品,主要生产企业已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伊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3~1995年,是三年基础阶段。伊化的母体可以追溯到1978年成立的天然碱科研课题组,1979年5月发展成为伊盟化工研究所。1992年底,在伊盟化工研究所与盟直五家化工企业基础上组建了伊化总公司,当时的总资产仅有1.5亿元,净资产0.36亿元,年产量8.8万吨,产值1.1亿元,销售收入0.56亿元,利税0.096亿元,利润总额0.034亿元。伊盟化工研究所于1995年改为内蒙古伊克昭化工研究设计院,是伊化集团的技术研究开发基地。伊化组建后,依托雄厚的人才、技术、管理和信誉优势,多方筹措资金,勒紧裤带搞技改,三年投入2亿多元资金,对于原有生产设施普遍进行了一次改造,提高了装备水平,改进了生产工艺。同时新上了一些项目,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所有的项目,都是当年实施、当年投产,投入产出比均在1∶2以上,见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起了营销网络,争取到了自营进出口权,把握住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积极进行转机建制,1994年通过改组设立伊化(集团)总公司,较早实行了内部员工持股制度。经过快速发展,到1995年底,总资产增长到5.8亿元,资产负债率降到68%(组建时为76.2%),产量提高到24.5万吨,销售额增到2.8亿元,利税增到1.24亿元,利润增到0.6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接近翻番的速度增长。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连续三年排名自治区石化行业首位,进入全国化工经济效益百强企业行列,名次由1993年的第97位跃升到第70位。企业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首批科技先导型企业,荣获全国化工优秀企业“金球奖”,晋升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

    第二阶段,从1996~1997年,为两年扩张阶段。1996年,伊化抓住国家出台的鼓励优势国有企业兼并困难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机遇,凭借其国家520户重点国有企业的实力,本着壮大主业、拓展生存空间、改善产业布局的原则,先后兼并了海拉尔氯碱厂、阿盟吉兰泰碱厂,增量控股地处河南的桐柏碱矿有限公司,兼并了锡盟查干诺尔化工厂和乌海市化工厂。资本运营的另一个方面,是发起设立了内蒙古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在1997年1月31日实现了股票上市,募集低成本发展资金3.2亿元,为伊化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两年扩张使伊化的规模急剧扩大,资产增加到33.3亿元,比1995年的5.8亿元,增长4.7倍。员工人数增到1.6万余人,产量达80万吨,销售额增到9.6亿元,利税增到2.48亿元,利润增到1.43亿元。在自治区36户重点企业中居前5位,在全国化工企业中利税总额居第10位,销售收入居第40位。

    第三阶段,从1998年开始,为三年调整、整合阶段。扩张发展给伊化带来了高风险,最直接的就是使伊化承担了17亿元的债务,加之还有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由于地域、企业风格、经营理念和企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为了化解风险和矛盾,以适当的调整来消化吸收运营的成果,为新的快速发展积蓄力量。1998年初,伊化将发展战略从高成长发展战略调整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伊化决策层提出了“三个转变、三个提高”。通过技术改造,对兼并企业进行优化重组,为伊化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两年,实施了查干诺尔化工厂年产20万吨重质纯碱、10万吨元明粉技术改造项目和河南安棚碱矿年产20万吨纯碱技改项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集团内的企业进行改组、改造。1998年对兼并进入集团的查干诺尔化工厂和乌海化工厂进行改制重组,设立了内蒙古蒙西联化工有限公司。1999年1月,根据党中央企业改革“剥离辅体、精干主体”的原则,设立内蒙古乾源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将伊化集团总公司各成员企业的非生产经营性资产委托其经营管理。1999年5月,伊化集团总公司通过对自身的转制,由伊化集团总公司、内蒙古伊克昭化工研究设计院等5家实体出资设立内蒙古伊化化学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资本运营的公司,承担原伊化集团总公司经营管理的大部分职能,控股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蒙西联化工有限公司等。为明确产权关系和国有资产的经营主体,经盟行署批准,暂时保留集团总公司的建制,其主要职责是代理国有资产出资人,经营国有资产。1999年9月,为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由伊化集团总公司出资,发起设立内蒙古伊化进出口有限公司。

    1998年石油和化学工业统计公报中,伊化在1998年全国化工企业利税、销售收入前100家中分别排名第9位、第29位。1998年全国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87家化工企业中,伊化居第45位。

    截至2000年底,公司拥有总资产46亿元、年产量110万吨、产值12亿元(1990年不变价)、销售收入7.5亿元、利税1.45亿元、利润总额0.46亿元,分别是1992年组建时的30.7倍、12.5倍、10.9倍、13.4倍、15.1倍、13.5倍。

    进入21世纪,对伊化化学有限公司来说,有国家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再次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又要面对因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而产生的更加激烈的市场角逐和实力较量。根据伊盟盟委、行署的二次创业蓝图,伊化发展思路是: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以科技创新、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用三年时间,搞精品战略,实现由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的过渡;用五年时间,进入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再次高速增长,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即“十五”末,以收益水平计再造一个现在规模的伊化集团。目前,正在呼和浩特市组建精细化学品公司和伊化科技园,以及投资3亿元的甲醇生产线、投资11.6亿元的天然气管输工程等一批项目,这些将成为下一轮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司的主要生产经营范围:天然碱矿开采加工、无机盐化工、硅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化工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咨询与服务;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化工产品和设备的进出口业务;投资融资业务;服务于主业的第三产业。

    主要产品有纯碱、烧碱、小苏打、硫化碱、元明粉、硅胶、盐酸、液氯等。

    伊化化学有限公司热忱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洽谈合作!

     

    伊克昭盟中级人民法院

    2000年,我院在盟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法院、人大和政府的指导、监督和支持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盟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开展“三讲”教育回头看,同时,以公正司法为主线,以人民满意为宗旨,继续深入开展“三项”活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从严治警,从严治院,进一步加大审判方式改革力度,狠抓案件质量和执行效率,审判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另外,我院还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促进全盟的改革、发展、稳定,推进依法治盟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

    以司法公正为核心,全面加强各项审判工作2000年,全盟共受理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和执行等各类案件21893件,比上年的18565件上升17.9%,审结20632件,结案率为94.2%,结案率比上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中院受理各类案件2437件,比上年的2530件下降3.7%,审结2422件,结案率为99.4%。在审判工作中,一是突出“严打”斗争,严惩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加强民事、经济审判工作,深入开展审判方式改革。三是积极开展行政审判工作,进一步加强执行、立案、审监、减刑假释和法医技术工作。

    2000年,作为法院的窗口,中院立案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到了立审分离。一是严把立案审查关、收费关,准确及时分流案件,切实方便了人民群众诉讼。二是对申诉案件严格把关,对提起监督的案件及时移送相关庭室。三是每月对各业务庭的案件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杜绝了超审限案件的发生。四是接待了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全年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20人次,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答,化解了矛盾,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年内,审判监督庭共受理申诉、抗诉、指令再审案件137件,审结134件,结案率为97.8%,在已结的案件中,维持71件,改判20件,调解3件,发回重审17件,指令再审22件,其它1件。

    2000年,中院办理减刑案件1115件,假释案件38件,刑事申诉案件15件,结案率100%。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部分法院刑事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有关文件,工作中严格按规定执行。二是召开减刑、假释工作座谈会,所属监狱和各旗市看守所的管教干警参加会议,会议学习上级法院关于减刑、假释的有关规定,使大家统一认识,明确任务,为做好我盟今后的减刑、假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深入到监狱召开宣判大会,中院领导向服刑人员讲解法律,对教育改造罪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全面促进审判、执行和法院各项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2.树立质量意识,全面推行案件质量控制体系,通过程序公正促进实体公正。3.进一步加大审判方式改革力度,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4.认真做好错案分析工作,严肃追究错案责任人。5.继续推行案件评查制度,严把案件质量关。6.主动接受党委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取得了他们的支持。7.修订完善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错案追究责任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8.进一步加强调研工作,实现司法统计的网上传送。9.全面推进法院的改革,认真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

    2000年,通过全体干警的奋力拼搏和艰苦努力,法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上级法院、盟委和盟人大工委的肯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新的一年里,法院将继续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狠抓办案质量,继续深入开展“三项活动”,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法官队伍,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政府的支持,力争早日把法院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法院,为全盟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二次创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银行东胜分行

    中国银行东胜分行创建于1987年12月,下设1个支行和12个职能部室,拥有14个分理处和1个储蓄所,现有员工252人。

    2000年,东胜分行围绕总分行总体工作方针和经营思路,结合该行的实际情况,认真部署和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经全行员工的共同努力,至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9070万元,较年初增加6025万元,增长18.2%,完成区分行下达任务的118.14%。其中人民币企业存款纯增5692万元,完成区分行下达任务的27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8694万元,全年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78044万元;各项外汇存款余额896万美元,较年初增加318万美元,增长55.02%,其中个人外币存款纯增223万元,完成区分行下达任务的11.15倍,单位外币存款纯增95万美元;各项外汇贷款余额1846万美元,全年累计发放外币贷款628万美元;开具承兑汇票累计金额17944万元;信用卡业务中直接消费175万元,完成区分行任务的175%;国际结算业务,全年办理进出口业务量5668.25万美元,完成区分行任务的125.96%,实现国际结算手续费收入149.66万元,完成区分行任务的124.72%。本外币汇总实现人民币利润308.2万元。

    建行13年来,东胜中行在前后四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行员工精诚团结,勤奋工作,艰苦创业,各项业务不断发展。到2000年末,东胜中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近4亿元,外汇各项存款余额840万美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近9亿元,外汇各项贷款余额1846万美元。重点支持了伊盟的煤炭、羊绒、化工、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为伊盟的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1988年被评为全国中行系统“优质文明服务先进集体”,1992年被评为全国金融系统“先进集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东胜中行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更没有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而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胜中行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机遇,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决贯彻总分行的战略部署,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改革、调整、管理和开拓统揽全局。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自治区分行党委提出“锐意改革,从严治行;求真务实,依法经营;真抓实干,效益第一”的总体方针和“明确一个目标,开拓两块阵地,确保四条生命线,强化六项保障,增强七大意识,树立三种精神”的工作思路,制定了远景规划和近期工作措施。

    踏着坚定的步伐,中国银行东胜分行迎来了崭新的21世纪,也迎来了许多的机遇与挑战,在中国银行总行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在自治区分行党委的领导下,在团结、务实的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东胜中行这个有着优良传统的集体一定能够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继续发扬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和改革创新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在鄂尔多斯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续写新的辉煌!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前身为绥远农试场,1956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处级),1996年升级为准厅级事业科研单位(全额拨款),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下设7个专业研究所,5个职能处室及1个专业开发机构,拥有一大批高、中、初级专业人才,其中有全国、自治区突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科技兴区专家、深入生产第一线专家、“百千万”及“321”人才工程专家多名,并涌现出了一批全国、自治区级劳动模范和各级政府表彰的科技标兵和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农科院主要工作职能是针对全区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作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园艺、蔬菜、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经济、农业科技信息、农业与环境测试等多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和农业技术开发的研究,现主要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科技攻关、农业部重点、“跨跃”“948”、农业行业标准制定、丰收计划、国家、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同时承担国家农业开发、自治区星火、产业化、丰收计划、扶贫、成果推广项目,并开展科技下乡和农民技术培训等活动,为自治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四十余年来取得了296项研究成果,育出了百余个新品种,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目及推广项目共122项,这些成果均已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抓住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结构战略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调整学科方向,努力为自治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呼包高等级公路管理局

    呼包高等级公路是丹东—拉萨国道主干线呼和浩特—包头的一段,也是110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东起呼和浩特郊区罗家营,与呼和浩特—集宁线相接,途经呼和浩特市的一间房、金川、毕克齐以及包头市的萨拉齐,到包头市九原区东兴,与过境公路相接,全长150.7公里。

    呼包高等级公路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工程一期投资11.2亿元,二期投资15.26亿元,合计26.46亿元。设计时速120公里/时,采用全封闭、全立交、沥青混凝土路面。一期工程于1993年6月3日开工建设,1997年6月竣工,1997年7月8日正式通车。二期工程2000年7月18日开工,可望在2001年底竣工通车。这标志着内蒙古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全局有职工466人,其中少数民族62人;大学本科42人,专科120人,中专60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37人。全局职工平均年龄40岁。

    全局机关共设9个科室,1个路政大队和服务中心;下设3个管理区,即一间房管理区、哈素海管理区、东兴管理区。管理区下设10个收费所,3个管养所。服务中心下设种养殖基地1处,综合服务区2处。

    经过三年来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呼包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辉煌,取得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可喜成绩。三年来共收取通行费1.4亿元,上缴税金770万元(截至2000年12月31日),公路好路率100%。有4个单位进入市级文明单位,5个单位进入旗县级文明单位,4个单位被自治区直属机关团工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1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3个单位被命名为旗县级文明收费站,1个收费站被自治区交通系统树为窗口示范单位,1个收费站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

    2000年,呼包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在自治区交通厅和公路局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再创新高,全年共征收通行费5116万元,超计划5.5%,解缴率100%,纳税275万元。公路好路率达100%。路政案件查处率100%,破案率96.4%,结案率95.8%,收取赔(补)偿费419650.41元,赔(补)偿率97.2%,维护了高等级公路路产、保护了路权。高等级公路服务功能逐步加强,餐饮、住宿、加油、广告等服务业已具雏形,并创利润20万元。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年内创建了2个市级文明单位,1个旗县级文明单位,4个自治区团工委命名的“青年文明号”,1个收费站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计划生育五率达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达标。职工队伍和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征费稽查局呼和浩特分局

    呼和浩特交通征费稽查分局位于呼市机场路10号,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征费稽查局,属事业单位。分局下设10个征费稽查所和1个车辆购置附加费征收管理办公室以及呼大路、卓资山2个通行费收费所。现有在职职工214人,其中蒙、回、满等少数民族职工53人,占职工总数的25%,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占56.2%。分局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对呼和浩特辖区内公路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和通行费进行征收和管理。

    几年来,注重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管理,曾先后制定《公路养路费包缴管理办法》、《公路养路费票据、凭证的使用及操作规程》、《文书档案管理规定》等;健全各种征收台账、车辆档案、包缴合同等的管理工作,现在各所已全部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完善了微机征费程序。同时,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依法依程序征费,保证执法工作的合法性和适当性。“九五”期间,在全分局征稽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共征收公路养路费4亿多元,车购费17507万元,重点公路建设费5882万元。2000年征费工作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共征收养路费8363万元,重建费125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8.6%;车购费577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44%,均超额完成了各项规费征收任务,为自治区公路建设、养护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其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文明服务意识。几年来,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基本要求,通过学济南交警等活动,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九五”期间,分局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系统培训,参加培训人数达230人次,并且实行挂牌服务,持证上岗,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到“九五”期末,中专以上学历的职工达61%,职工的政治及业务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在执法时分局及时推行了“政务公开”和“社会承诺制”服务,不断树立自己的良好社会形象,行风建设得到了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分局下辖的10个征费所均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分局机关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000年车购费征管办和呼大路所又被评为自治区“青年文明号”,从而为争创文明行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承发包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承发包中心(即有形建筑市场)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于1996年底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工程建设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提供政策法规及技术经济等咨询服务,集中办理工程报建、招标投标、工程合同、质量安全监督、施工许可等有关手续。

    中心主要承担以下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服务工作:国家在自治区境内的建设项目;自治区直属机关及其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及含自治区投资并在自治区计委、经贸委立项或领取固定资产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呼市、包头市、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其它盟市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

    中心重点围绕建章立制,严格管理,优质服务,提高效率,规范运行来开展工作。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报建、招标投标、合同审查、质量监督、施工许可等工程建设管理程序的“一条龙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承发包中心成立以来,以其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赢得社会的好评,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1997年和1999年被建设部先后评为“招标投标管理先进单位”、“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先进单位”;1997年被自治区建设厅树为“良好形象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自治区党委机关工委宣传部还召开了现场会;2000年被树为建设系统“文明服务示范窗口”;1998~2000年连续三年在年度实绩考核中,被评为实绩突出的一类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进出口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进出口公司于1992年初成立,是具有出口经营权的工贸公司。公司成立以来,大胆开拓、积极进取,迅速打开了我区煤炭出口工作的新局面,成立当年即出口煤炭23万吨,创汇1245万美元,创造了我区煤炭出口历史上的最好水平。在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公司自身努力,我区的煤炭出口量逐年增加。2000年我区煤炭出口计划已增至198万吨。从1992年起到现在共计出口煤炭400余万吨,累计创汇约1.6亿美元。1995年公司被自治区授予“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名列全区第五。1999年再次获得此项殊荣,并跃居第二。煤炭出口成为我区创汇还贷的支柱产业,为繁荣我区经济、发展我区煤炭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司在乌海西地区拥有完善的出口条件,已建成包括生产、洗选加工、储存发运配套的出口煤基地,成为我区出口太西煤的主要基地之一。公司下辖一个子公司、一个控股公司、三个分公司,净资产总额1亿元人民币。所属公司在贺兰山古拉本地段建成煤矿2个,联营煤矿4个,年产无烟煤50万吨。建成数控式60万吨洗煤厂1座,总量30万吨的小型洗煤厂3座,可满足不同品种的生产需求。拥有标准化储煤场地14.3万平方米,自建铁路专用线2.1公里。

    公司在多年的经营中一贯重合同、守信用,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国内外煤炭用户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公司欢迎与各届朋友开展广泛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老缸房街18号

    电话:4924009(传真)4925511-307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市新华支行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市新华支行是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的直属支行,成立于1999年7月,其前身为中国银行呼和浩特市分行。现有职工177人,内设公司业务部、零售业务部、结算业务部等9个部室,6个营业网点,主要分布于新华大街繁华地段及新城东、西街附近。机构网点分布合理,经营效益显著,服务功能齐全,服务范围广泛,服务水平优良。

    新华支行组建以来,在地方党政和自治区分行的正确领导下,新华人以改革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重点,坚持文明优质服务,努力为各界人士、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各项业务得到长足发展。在负债业务方面,本外币资金实力不断壮大,市场占比逐年上升;资产业务方面,加大了对交通、能源、安居工程等行业和项目的投入,并与许多大型优质客户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国际结算业务量在同业中保持优势,2000年累计进出口结算业务量在内蒙古中行排名第四。

    近年,中国银行新华支行积极开拓各项业务新品种,如本外币定活一本通和全区中行系统通存通兑业务。个人实盘外汇买卖业务也即将开办。

    中行新华支行从未停止过对服务质量的追求,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精益求精,高素质的人才、科学化的管理、丰富的专业化服务经验是我们向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信心和保障。我们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员素质,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快捷、安全、全方位的服务,以优异的成绩回报青城父老的厚爱。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客户继续关心、支持和监督我行的工作。

     

    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呼和浩特总商会

    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呼和浩特总商会是呼和浩特地区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为主的工商业者组成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地方组织。

    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呼和浩特总商会)的前身是绥远省归绥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于1951年。1954年改称“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从成立迄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1994年经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时称“呼和浩特总商会”。截至1997年6月举行的“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本会有各类会员1795人(户),其中包括各类产业和行业的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经济界专家学者等个人会员。本会在服务会员的同时,亦不断吸纳实力雄厚的新型企业、企业集团加盟本会,使本会的会员结构愈来愈显示出高素质、高质量的特征。

    本会奉行团结、求实、友好合作的精神,不断谋求对外友好合作机会。多年来,通过各种途径已与海内外一大批著名的工商社团、工商界知名人士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同国内外工商社团发展友好关系。

    本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团结各方工商界人士,发挥优势,为繁荣经济、实现现代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振兴中华贡献力量为宗旨。

    总商会的职能是:参政议政,参加本市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代表和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沟通会员与政府的联系。

    鼓励和引导会员“爱国、敬业、守法”,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协助政府协调非公有制企业及不同经济成分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会员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为会员及其他工商企业提供法律、经济技术、信息等各种咨询服务。组织培训、贸易洽谈、科技交流、产品展销等活动,促进横向经济联合,开拓产品市场。

    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和国外工商社团及工商经济界人士的友好联系,促进经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

    组织机构:会员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执行委员会(每一年召开一次)、常务委员会(每年召开二至四次)。本会设名誉会长若干名,顾问若干名,会长一名,副会长若干名,秘书长一名;工作机构6个。

     

    包头市工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公司领导班子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公司广大工作人员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公司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深化所属国有企业的改革:公司根据加快小企业转制步伐的政策,通过吸引增量资产、激活存量资产等手段,加大了对原各资产经营公司企业的改革力度。企业的产权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普遍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原各资产公司大中型国有企业全部完成了改制任务。

    (二)调整企业产品和产业结构:按照市里“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方针,公司积极调整了所属企业的产品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主要发展了农畜产品深加工工业、绿色产品工业以及电子信息、纳米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了一些传统产业,如冶金、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等。

    (三)加强了所属企业的党建工作:公司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通过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和实行厂务公开以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密切了党群关系,切实加强了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

    (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工业总产值:全年完成123655万元。2.工业增加值:全年完成43765万元。3.利税:21416万元。

    公司继续深化所属企业的改革改制全力抓好代管企业的改制重组工作。公司有30户代管企业,下一步要逐步移交属地管理或进入公司新组建的企业集团。这项工作任务繁重。

    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要扩大改革和脱困成果,发挥出改制后企业机制的灵活性和现代性。增加竞争能力,适应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和工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加大国有资本运营力度,促进资本的流动增值。通过“抓大放小”和减持国有股,公司对在一般性竞争性行业企业的国有资本要逐步退出。将以杨圪塄矿业公司和雄狮化工有限公司为试点,采取国有资本一次性退出,实现国有企业民营化。

    用收取的红利或股金增加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主要抓好纳米材料塑料复合土工膜项目的实施。同时加大环保产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纸质餐具。

    (二)加大组织结构调整力度,采用母子公司体制组建优强企业集团。拟组建4个企业集团:建材集团、电子集团、皮毛集团、塑料集团。

    (三)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加快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1年,公司共有12项产品结构调整项目,总投资52031.3万元,项目完成后新增销售收入80520万元,新增利税22945万元。公司要重点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展网络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和质量工作。

    公司主要经济目标:总产值:59632万元,利润:1726.8万元,工业增加值:19497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50%,产销率:97%。

     

    内蒙古骆驼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骆驼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包头市制酒厂于1999年转制而创立的。该公司是内蒙古西部区最大的酒类生产厂家,已有50年的历史,是国家大型二档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多年来始终保持包头市和自治区的优秀企业和功勋企业的光荣称号,所产“峰牌”峰酒是轻工部优质产品,自治区名牌产品;“骆驼牌”是自治区著名商标;“骆驼牌”系列白酒是自治区优质产品,在全区广大消费者心中享有盛誉。

    为了适应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近年来相继开发了“金骆驼”、“珍品二锅头”、“红高粱”、“皮囊酒”等高、中、低档30多个品种,同时与山东烟台合资创建了“蒙驼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干红、干白、天然红葡萄酒及圣宝补酒,填补了自治区葡萄酒生产的空白。

    内蒙古骆驼酒业集团将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宗旨,竭诚为广大消费者服务,集团1999年10月经北京新世纪认证中心严格审核,通过了ISO9002质量认证。

    内蒙古骆驼酒业集团全体员工继承和发扬骆驼品牌半个世纪拼搏创业的企业精神,以振兴民族工业的胆略和气魄,团结奋斗。“骆驼兴衰,匹夫有责”,在新世纪要做出更新、更大贡献,让金骆驼踏着时代的节拍,昂首阔步跨入辉煌的二十一世纪。

     

    包头市友谊蔬菜批发市场

    包头市友谊蔬菜批发市场是包头市“菜篮子”工程的龙头企业,是市委、市政府为全市人民办的一件实事,它解决了农民卖菜难和市民吃菜问题,是我市蔬菜价格中心、信息中心和集散中心。市场功能齐全、辐射面广,信息与全国联网,在我市起着稳定和平抑菜价的作用。市场占地4万平方米,设有肉食水产大厅、糖酒副食大厅、蔬菜交易大棚、仓储库房和冷库,市场日人流量3~5万人次,年蔬菜交易量2亿公斤,市场综合服务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是国家农业部和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的定点市场,农业部农产品信息采集点。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市场,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放心肉”市场。目前又建成西北地区蔬菜批发行业第一家农药残留物检测中心,让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菜”。包头市友谊蔬菜市场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肉”,几年来不论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市场管理人员始终如一严把进货关,对未经有关部门确定的定点屠宰和未经检疫的鲜肉禁止进场销售。同时,为了防止在运输途中二次污染,运肉车全部是封闭箱式车辆。在销售环节上,鲜肉必须经管理人员检查核实检疫票和检疫章俱全方可上柜销售。经过市动检部门多次明查暗访,被确定为自治区第一家挂匾的“放心肉”市场,使广大市民在这里购物买得放心、食的安心。

     

    (中美合资)包头祥美锅炉制造有限公司

    包头祥美锅炉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玉胜,一贯经营宗旨是:“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服务到家,保证效益,如因出现设计方面的质量问题,退款不退货”。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广大锅炉用户中,有着良好的信誉。

    公司基本情况:1.建厂创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富民政策指导下,1986年开创了锅炉企业,建立了“包头昆区生活锅炉厂”。在陈总经理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刻苦钻研,大胆实践,经过艰苦努力,于1987春,开发研制成功了DSL系列多功能(高效、消烟、节能、除尘)、多用途(供暖、饮水、洗浴)立式常压锅炉,经科技、环保、技术监督、压力容器等部门测试、检验、审核后,发给生产、制造、销售许可证,并进行批量生产。公司以良好的信誉,周到的服务,受到广大锅炉用户的欢迎,赢得了各界用户的信赖。

    2.名牌优质锅炉特点:设计独特,结构合理,性能可靠,造型美观,使用、维护方便。可省却鼓风机、引风机、除尘器等。与同吨位的卧式锅炉相比,造价低30~40%、占地面积节省60%、耗煤量节省30%、耗电量节省70%。

    3.创名牌专利:公司领导重视科技投入,带领科技人员和全体职工不断开拓进取,发展新产品。在1991年,实现了产值350万元,利税突破百万元。到1993年,企业已生产出第八代锅炉新产品,1996年发展新锅炉产品至第十代,而且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十项,为人类的知识和技术宝库增添了十块瑰宝。

    4.中外合资:1994年3月,中美合资成立了“包头祥美锅炉制造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290万元人民币(其中:中方投资217万元人民币,占投资总额的75%;美方投资73万元人民币,占投资总额的25%)。公司现有办公楼、生产场地5.4万平方米,现有职工(包括下设分公司、分厂)668人,拥有固定资产380多万元人民币。公司锅炉产品已销往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打入蒙古国、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5.引进锅炉新技术:公司在1994年从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引进了先进的承压(带压)立式、卧式锅炉先进技术,并投入了批量生产。1994年10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厅、包头市劳动局锅炉监察处、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环保局等有关单位进行技术鉴定,检测、审查后,于1994年11月16日,发给公司E2级锅炉制造许可证、锅炉安装证等。

    1993年,全国众多锅炉厂家的激烈竞争中,以绝对的优势公司锅炉被评选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经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检验、审核后,发给“环境保护产品认可证”,也是内蒙古环保产业协会向全国推荐的环保佳品。1997年,公司被内蒙古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评选为“内蒙古工业产品免检产品企业”,并发给了“内蒙古工业产品免检证书”;被包头市、昆区两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评选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被包头市技术监督厅评选为“质量、计量标准化先进单位”;多年来,被内蒙古、包头市两级人民政府评选为“优秀企业”、“光彩企业”。199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评选为“跨世纪亿元工程单位”、“全内蒙重点保护单位”、“内蒙古一级企业”,获得“内蒙古乡镇企业优质产品奖”。

    公司生产的锅炉产品先后获得全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全国环保产品博览会银奖、乌兰巴托国际博览会金奖、’97国际高新技术产品金奖。被加拿大东方国际展览中心、美国爱迪生发明中心、香港科学院联合评定为“’97国际高新技术、畅销产品博览会暨荣誉评奖会国际金奖”及“对人类贡献金奖”。1998年,公司“葫芦山”牌锅炉被内蒙古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和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局评选为“内蒙古著名商标”。

    地址:中国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团结大街240号

    电话:(0472)212734721285082124784

     

    包头飞天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

    包头飞天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变压器行业重点骨干企业之一。1956年创建,40多年来一直精心致力于变压器产品的开发与制造。本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年生产能力60万KVA,为内蒙古自治区先进企业、科技先导型企业、市级双文明单位。

    公司生产设备精良,工艺装备完善,测试手段先进,管理科学严谨。从产品设计、工艺管理、质量监督、生产调度、产品试验、经营销售、财务、物资管理到劳动人事、科技文档全部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公司已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以科技为先导,质量为生命,树立全员质量精品的意识,向国内外客商提供适用的、放心的产品和最佳的售后服务”为工厂的质量方针。企业可生产110kV及以下10—31500kVAS9、S9—M、SZ9及SFZ9系列油浸式电力变压器;35kV及以下SC9、SCZ9、SCR9、SCRZ9系列环氧树脂浇铸、缠绕系列干式变压器;ZGS系列组合式变压器;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全密封变压器;矿用、整流、电炉和农用变压器等,规格齐全。

    产品全部符合GB1094《电力变压器》和GB/T56011--1992《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产品质量分等》标准。技术参数符合GB/T6451/1995《三项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节能效果明显,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征费稽查局包头分局

    内蒙古自治区征稽局包头分局,位于包头市铁西北小区建设路东,是交通规费征收的专职机构。分局根据国家“以路养路,专款专用”的原则,对包头市境内拥有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收公路养路费、重点公路建设费,以用于公路建设、养护,它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强制性。

    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下,分局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致力于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分局于1993年被自治区命名为“文明单位”,并多次受到包头市委、市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征稽局的表彰奖励。分局下属的10个基层单位,已建成9个市级文明单位,1个旗县级文明单位。

    在工作中,包头分局逐步形成了由思想政治工作、征收管理、清欠稽查三个子系统组成的规费征收管理运行机制。通过贯穿于工作全过程的思想教育、规章制度、监督制约三道防线,规范了职工的执法行为,征稽队伍的素质显著提高。在征收工作中,分局坚持推行“政务公开”、“承诺服务”,实施了一系列方便车主、提高办事效率的服务措施,改善了征缴关系,提高了车户的缴费自觉性。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在征稽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中求突破,是多年来包头分局努力实践的课题。在规费征收实现了微机管理的同时,分局率先将便携式电脑用于上路稽查,既提高了稽查的针对性,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年年超额完成规费征收任务,2000年又取得了提前1个季度完成全年任务的历史最好成绩,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经济大发展贡献了力量。

    时代在发展,改革在深化,面对新世纪,包头征稽人将朝着更宏伟的目标迈进。

     

    内蒙古电力线路器材厂电力管道工程公司

    内蒙古电力线路器材厂、电力管道工程公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青北路,始建于60年代,是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唯一的专业生产电杆及管道的骨干企业,担负着自治区电力建设的重任。企业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走内涵挖潜增效、外延发展之路,开拓扩展市场,在狠抓设备治理,强化管理,提高全员素质等方面下功夫,使一个生产30余年的老厂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建厂以来为内蒙古自治区及西部地区的工农牧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企业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检测手段齐全,产品各项指标经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均达到同类产品领先水平,是国家电力部水泥电杆各种规格的定点生产企业,是内蒙古自治区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压力管道唯一的生产厂家。1998年12月31日顺利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0KV—220KV各种型号的水泥电杆以优良的产品质量,崇高的企业信誉得到区内外新老用户的好评;Φ1200以下各种规格的混凝土压力管使用寿命长,造价低廉,是输送水、煤、油的最佳产品,大型工程可流动作业,就近在施工现场生产、安装。

    内蒙古电力线路器材厂、电力管道工程公司,完成了向北京送电的重大线路工程的电杆生产任务,城乡电网改造等工程,承担过达旗电厂给排水工程的管道生产、安装任务,并荣获优质工程,均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获得了优良的信誉。

    电杆产品多次走出国门,远销到蒙古国,由于供货及时,质优价低,信守合同,受到蒙古国用户的好评,并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往来。

    该厂的质量方针是“质量第一,提供顾客满意产品,信誉至上,满足用户所有需求”。因为市场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建立质量体系的目的就是提高职工的工作质量,保证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并为用户提供周到的服务,创造一流的市场信誉,保证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质量目标是“靠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凭信誉稳居同行之首”。对此,保证出厂产品合格品率达到100%,保证做好服务工作,合同兑现率达100%。

    企业坚持:诚信、奉献、开拓、创优的企业精神,面向市场,积极开拓,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效益,坚持信誉第一,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不断推出一系列新的举措,提出“哪里需要电,电杆就立到哪里;只要顾客不满意,就退货”的口号。企业的经营思想是在“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保证”的前提下攀登经济效益高峰。该企业在上级主管部门、企业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进入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单位。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内蒙古电力线路器材厂

    邮政编码:014030

    厂长经理:高洪滨

    电话:(0472)3138745

    营销部部长:郭永利

    电话:(0472)31324573112989

    传真:(0472)3112761

     

    内蒙古自治区机电设计研究院

    内蒙古机电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80年1月,是隶属于自治区冶金机械工业厅的事业单位。现有正式职工和长期外聘人员近3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含研究生)人员占85%以上。各类技术人员中有20%是高级职称,60%是中级职称。

    该院下设6个研究所(对外也称公司)和一个试制工厂。分别是:1.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研究所(同时又称内蒙古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公司);2.计算机软件开发及网络系统工程设计研究所(内蒙古自立电脑有限责任公司);3.计算机技术服务设计研究所(内蒙古联心计算机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4.压力容器及管道设计研究所(内蒙古亚宏燃气系统有限责任公司);5.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内蒙古高新技术公司);6.技术成套开发研究所(内蒙古技术成套公司);7.内蒙古机电院试制工厂。

    另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6个研究所同时挂牌公司,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样,既有科技开发、研制和推广的功能,同时又具备生产、销售和经营的功能。

    研究院承担自治区机械、电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开发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论证、研制工作。承担通用和专用设备的研制和应用,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研究设计、辅助测试和辅助制造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同时承担行业内的现代设计、可靠性工程和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机电一体化专题研究推广应用,承担机械压力容器、机械非标准设备的设计、研究、制造工作。并为自治区机械工业发展规划提供有关科学依据及意见。

    研究院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逐步规范各经济实体,建立和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运作。全面推广岗位责任制和全员聘任制。继续优化人才配置,提高管理效益,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行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在确保院内资产投入的基础上合理增值和分流人员等。

    继续抓好几个拳头项目,充分发挥以科技为龙头,生产、经营为两翼,实现科、工、贸一体化,研、产、销一条龙,为下一步的完全自立打好基础,为自治区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

    巴彦淖尔盟的人寿保险事业于1985年恢复,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巴彦淖尔盟中心支公司独家经营。1996年4月,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进行机构体制改革,巴彦淖尔盟中心支公司分设为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和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199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改建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是巴盟地区唯一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国有商业保险企业,以“忠于客户、诚信服务”为公司准则,以“提供卓越产品、真情关爱人生、奉献经济社会、创造最佳效益”为公司宗旨,立足河套大地,服务万千民众,为社会经济发展,为人民生活安定而拼搏、奉献、开拓、创新。

    目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在全盟拥有7个旗县(市)支公司、2个城区办事处、13个农村营业网点,基本形成了辐射全盟的服务网络。至2000年底,从业人员550人,其中正式职工91人,临时工、营销员459人。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25%的员工具有大中专学历,22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54人具有代理人资格证书。

    从1985年恢复人寿保险业务以来,人寿保险一直保持了高速、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1985年业务恢复,当年实现保费收入9万元,2000年实现保费收入7574万元,16年间增长了830倍,年均递增52.53%。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有了显著提高,2000年共有260余万人次参加了各类人身保险。

    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人寿保险充分发挥了安定人民生活的补偿作用,16年累计给付支出7310万元。2000年共立案11350件,已结案11010件,结案率为97%,各险种累计给付支出1842万元。随着业务的稳步发展,公司的偿付能力不断提高,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充分保障了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针对公司人均劳效低的实际情况,2000年围绕改革与发展,公司进行了“减员增效”,即通过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与54名正式在编员工解除了合同关系,从而首次打破了人员能进不能出的局面,同时优化了员工队伍结构,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2000年在全盟范围内建立了柜台业务,柜台业务的建立将业务、管理、服务溶为一体,使业务管理和保险服务上了一个新台阶。

    经过16年的发展,人寿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险种不断增加并日趋合理。目前,公司开办有祥和定期保险、祥运定期保险、康宁终身保险、康宁定期保险、安居定期保险、祥瑞终身保险、祥瑞还本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国寿学生幼儿平安保险、国寿学生幼儿平安保险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国寿团体医疗保险、附加疾病住院保险等近50个险种,涵盖了养老、意外伤害、健康、抚养等各种人身风险。并且险种设计也更趋合理,以1999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颁发的全国性条款为例,在保险责任与费率的配比上更为经济;在缴费方式、领取方式、领取金额的确定上也更为灵活,易于被广大人民接受。

    在“科学管理,稳健经营”的原则指导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司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保证了公司经营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管理手段也日趋完善,业务、财务等多项工作已实现电脑管理,为形成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世纪的中国人寿保险业,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将牢牢把握市场,不断求实创新,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创建一流的现代化商业保险企业,为全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作出贡献。

     

    内蒙古五金矿产化工进出口公司

    内蒙古五金矿产化工进出口公司成立于1957年,主要从事矿产品,化工原料,有色产品等原材料的进出口业务,是自治区成立最早地对外贸易专业公司之一。

    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辛创业和努力奋进,使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广交国内外客户,不断增大商品进出口总量,在高峰期,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000万美元,上缴利税1000多万元人民币。为国家和自治区做出重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原有企业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到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疲软,资金短缺,致使业务严重滑坡,多年经营的商品在同行业竞争中也不断流失。在举步维艰的环境中公司从高峰跌入低谷。

    为能使公司尽快走出困境,并能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公司经过深化改革,解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体制与机制上的问题,逐渐显现出公司的生机与活力。2000年,按照外经贸集团总体改革方案精神,结合公司实际,制定继续深化改革和强化经营管理两项目标,集中精力抓改革,抓经营管理,以深化改革和严谨科学的管理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和寻求恢复扩大公司经营范围,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渠道和出路。经过努力,在历史包袱沉重,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经营环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与同行业激烈竞争中通过开源节流,压缩费用和充分利用激励机制与规章制度,激活业务细胞,控制经营风险,明确责、权、利相统一的办法,当年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同时完成了外经贸集团下达的其它任务指标。并在体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加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力度。使部分职工走向市场自我发展,为公司摆脱过重的人员负担和建立新的企业体制创造了新的生存发展机遇。实现了年初制定的两个目标。

    经过深化改革,公司已向现代化企业体制迈进。主要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力争在2000年主营出口墨、荞麦、麻黄素浸膏粉、稀土、化工原料等商品的基础上,恢复氟石、石材为主的矿产品和黑色金属产品的出口。在经营方式上,要立足外贸,多种经营,根据公司实力,寻求适合自己开发的项目,为创办实体,开拓新市场,开辟新业务,发展新客户多做文章。

    只要我们以改革为契机,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轨迹,走以出口为主,进出结合,多种经营,全方位发展的经营之路,内蒙古五金矿产化工进出口公司必将重振雄风,为发展自治区外经贸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呼和浩特市地方税务局涉外税务分局

    呼和浩特市地方税务局涉外税务分局是1996年9月23日经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内地税发〔1996〕181号文件批准成立地对内隶属于呼和浩特市地方税务局,对外独立履行征收管理职能的分局。主要负责呼市地区涉外企业的地方税收征收和管理工作。现设4个科室(局)。即综合科(负责内勤保障),计征科(负责日常征收),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检查),稽查局(负责复查及举报案件的查处等)。

    随着税收工作的不断加强,分局的干部队伍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涉外分局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队伍,文化程度在本系统名列前茅。分局现有干部职工中,学历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11人,大专13人,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1人,攻读大专学历的2人。正式干部中百分之百学历达到了大专以上。

    呼地税涉外分局自组建以来始终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先治人,后治税,按照呼市地税局提出的“二十一字”方针教育和管理干部,把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带好队,收好税”作为工作的核心,全方位地开展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与原解放军五一三二五部队结为军民共建单位,开展过多次军民联谊活动。还先后与纳税企业建立过税企共建关系,签订税企廉政公约。成立扶贫帮困基金会。真正达到扶贫帮困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的目的。成立分局文明市民学校,组织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从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入手,制定了六十八条制度,为分局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连年超额完成税收任务,并在呼市地税系统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名列前茅,屡创佳绩,1998年度内蒙古地税局授予“青年文明号”的荣誉称号。分局办税服务厅也被评为自治区级的“最佳办税服务厅”。

    2000年5月,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后,更是号召全体干部奔着“忠于职守、创造业绩、强化征管、依法治税”的地税价值理念,发扬“一不怕难、二不怕苦”的精神,奋力拼搏,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战绩。

    新的领导班子面对严峻的税收形势,决定先从“抓班子”入手。他们确信一个团结的、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是建设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税收队伍的关键和灵魂所在。为抓好班子建设,他们从“三抓四确保”入手,抓班子政治思想建设;抓班子廉政建设;抓班子工作作风和组织原则,从而确保班子凝聚力及战斗堡垒作用;确保政令畅通;确保规范化管理健康运行发展;确保带好队、收好税。使得分局领导班子分工不分心,紧密合作,精诚团结,也使得分局各项工作的开展空前的顺利、政令畅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为涉外分局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分局党组还根据涉外地方税收的特点,紧紧围绕组织收入这一中心工作,本着早动手、早落实的原则,层层签订收入任务责任状,并与规范化管理考核挂钩,制定切实可行的收入任务连带责任制,牢牢掌握了税收工作的主动权,取得了卓越的成效。2000年,涉外分局以税收总收入1203万元,超额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各项税收任务,为呼市地方税收贡献了微薄之力。

    涉外分局党组不仅狠抓收入,在呼市地税系统2000年举办的各项活动中,也要求分局干部全力以赴,唯旗必夺。

    呼市地税局涉外分局还依托规范化管理,不断规范创新,夯实已构建的管理模式和架构。2000年随着规范化管理电算化运行的深入开展,涉外分局立足分局实际,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地税局规范化管理白皮书一百项指标,完善职责,健全科目,注重工作轨迹和实绩反馈,加强考核奖惩。以改革和创新为先导,全面推行税收规范化管理工作的电算化管理。以规范促征收,以规范促管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创新规范,使规范化管理成为促进涉外分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载体。

    2000年,涉外分局曾先后荣获“自治区地税局特级先进单位”、“呼市地税局青年文明号”、“呼市地税系统突出贡献奖”、“迎七一、庆过半”文艺演出第三名、“规范化管理考核A类单位”、“优质快报优秀单位”等诸多殊荣。面对新千年伊始,呼市地税局涉外分局以崭新的面貌谱写了一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辉煌赞歌。

     

    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党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宏观调控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人民银行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于1999年1月1日成立。其基本职责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呼和浩特市银行机构进行监管,作为首府城市中心支行,领导和管理全区货币发行、金融统计、安全保卫、技术支持、财务管理和支持结算等金融服务业务和外汇、外债工作。人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认真履职,严格监管,强化服务,有效保证了辖区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为自治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连浩特市自来水公司

    二连浩特市自来水公司主要围绕产、供、销、建、管、修六项主业开展工作,建立了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使责、权、利层层分解并落实到班组或个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企业的向前发展。

    公司建立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和投诉与监督制,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公司先后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花园式庭院和先进党支部称号。

    2000年各项生产经营情况:制水总量为122万吨,供水总量为100万吨,清洗水源井2眼,更换高压电网跌落开关两组,更换维修潜水泵十余次,新增市内管线2693米,兴安街新建管线Φ300的820米,改造前进路350米,市内井室维修45座,清陶维修消火栓井48座,建消防水鹤11个,建消火池1个,水表进户218户,单位18个,维修市内管线84处,市外4处,联检通道上水全部接通,搬迁户上水全部接通,对Φ75以上主管道上的阀门井、消防井、绿化井进行全面普查检修。全年回收水费225万元。

     

    呼和浩特铁路局二连浩特站

    站长:吴连国

    副站长:牛琦

    杨致钢

    杨炜峰

    张中平

    党委书记:邢进凯

    党委副书记:金人龙

    纪委书记:李焕国

    工会主席:罗志通

    团委书记:赵军

    呼和浩特铁路局二连站是集二线的终点站,是中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是沟通欧亚大陆的国际通道。站中心理程为集二线330公里807米,南临西里站,北临蒙古国扎门乌德站。车站为一等区段站,主要承担进出口国际联运货物的交接、换装及国际国内旅客、货物运输业务。车站有固定资产2339万元(其中装卸运输作业所1151万元),各类起重机14台,总吨位410吨;轨道衡宽准轨各一台,均为150吨。还有集装箱索具、电磁吊、钢板夹、液压原木爪等装卸索具。

    车站行政设置5个股室,4个车间。附属设置有二连站营运服务公司、二连站劳动服务公司。2000年末车站职工823人,其中工人730人,干部93人。

    2000年,车站主要运输指标完成情况:装车39752车,完成年计划106.4%;卸车11023车;货物发送量205万吨,完成年计划108.0%;旅客发送量34.5万人,完成年计划116.7%;进口运量完成199万吨;出口运量完成33.5吨;运输收入完成15867.7万元,为年计划的122.1%。

     

    中国农业银行二连浩特市支行

    二连浩特农行向社会各界隆重推出“外汇业务”这一新的金融产品。这是二连农行的一件大事,也是二连对外贸易史上的一件好事,过去二连市只有中国银行才能办理外汇业务,国际结算量仅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左右,二连农行国际业务的开办为进出口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遇,对口岸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意义。

    回顾十七年的发展历程,二连农行在二连党政部门和上级行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党中央银行的有力监管下,全行员工以振兴口岸地区经济为己任,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各项业务蓬勃发展,截至2001年一季度末,各项存款达13195万元,比八五期末翻了四翻。各项贷款余额达2467万元,比八五期末增长了3倍;不良贷款仅占2%,较八五期末下降37.15个百分点,1998~2000年连续三年盈利,实现利润290万元,人均创利5万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0660万元,为支持口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连农行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遍布市区繁华地段的6个营业网点,均是盟级、市级文明单位。2000年,支行又荣获“盟级精神文明标兵”称号;员工队伍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59名员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1%,中级职称占23.7%,初级职称占33.8%。

    为向客户提供安全、快捷、高效的服务,农行加快以往存款、贷款、汇款业务电子化建设的步伐,所属储蓄网点全部实现储蓄通存通兑,汇款业务开通“电子即时汇兑”,随时汇款,随时到账抵用。又开办了信用卡,代理财产、保险、代收代付,国债承销与兑付、小额质押贷款、商品楼按揭贷款、金钥匙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等业务。

    二连农行即将开办的外汇业务有外汇存款、外汇汇款、外汇贷款、国际结算、结汇、售汇六项业务。二连农行国际业务参加区分行SWIFT三级网,这是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为其会员提供的安全、可靠、快捷、标准化、自动化的通讯服务。

    二连农行电子设备先进,环境舒适优雅,欢迎您到农业银行二连支行办理各项业务,农业银行将一如既往、竭诚为您服务。

     

    呼伦贝尔盟经济局

    2000年,呼盟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呼盟工业经济正在走出低谷,逐步走上良性化发展轨道。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速资源转换步伐,构造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特色经济新格局的战略构想,使呼盟的工业发展能在政府宏观调控、规划线条清晰的原则下有序、有效、有机、联动互补,互为依托地发展起来,制定了《呼伦贝尔盟主导工业经济发展体系规划建议》。此“建议”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引智为突破口,以资源为依托,以优势产业为龙头,积极构造呼伦贝尔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是呼盟工业兴盟的指导思想。

    根据呼盟主导工业经济发展体系的规划主旨和选项原则,确定了以依托资源转换为主的特色工业,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的链条加工业和以粮食及山野菜深加工为主的绿色产业等3个层面的14个主导工业经济发展体系。

    通过全盟14个主导产业体系的确立,使呼盟的产业政策更具明确的重点,资源上的倾斜性配置有更加清晰的方向,使这些产品和产业在技术水平、企业规模、社会信誉、市场占有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更容易在东北乃至全国取得优势,并且在入世中占据相对的主动地位。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

    199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国务院改革金融体制的要求,在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呼盟中心支公司产、寿险分业经营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分设后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承续了原有的财产保险业务。现主要经营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运输工具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责任保险及信用保险等各类财产保险业务,自分业经营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的领导下,在呼盟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呼伦贝尔盟的财产保险事业得到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1996~200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累计承担呼盟境内各类保险责任850多亿元,5年间共向社会支付各项保险赔款2.6亿元。1998年夏季,呼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仅水灾赔款一项就支付人民币3100万元。这些保险赔款不仅充分体现了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人民保险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也充分发挥了人保公司重要的经济补偿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呼盟地方经济建设。

    在自身经营工作中,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始终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不断深化自身改革,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经济补偿能力,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新险种服务内容,为呼盟各企事业单位、各族各界人士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现已在全盟(除满洲里外)范围内开发推广了70多个险种及附加险业务,尤其是近两年推出的雇主责任、公众责任、产品责任、餐饮责任、旅行社责任等责任保险,深受社会各界广泛欢迎。2000年,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又推出了具有广泛市场前景,适合不同类型家庭投保的“金锁”系列家庭财产综合保险。

    在服务客户中,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彻底改变以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服务作风,坚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服务是企业生命”的服务理念,不断推出保险服务的新内容、新举措,全心全意,竭尽全力满足广大客户合理的保险服务要求。为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相继推出了电话预约承保、理赔上门服务、交通肇事绿色通道服务、小额案件快速赔付等一系列方便客户的服务新内容,开通了集保险业务咨询、出险报案、理赔案件查询及保险服务监督于一体的全国统一服务专线电话——95518。通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不仅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塑造了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

    展望未来,呼盟盟委、行署正在积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十五”发展计划,正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这必将有力地推动呼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必将为呼盟人保公司的快速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将继续坚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努力加快发展,拓展市场,继续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积极支持呼盟经济发展。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愿与全盟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

     

    呼伦贝尔盟人事劳动局

    盟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呼盟人事劳动局是呼盟行政公署综合管理人事劳动工作、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的职能部门;呼盟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盟机构编制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全盟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的常设办事机构。呼盟人事劳动局、呼盟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呼盟人事劳动局(呼盟编办)机关内设15个科室,即办公室、保险福利科、录用调配科、劳动保护监察科、任免奖惩科、矿山安全监察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机关事业工资科、职业技能开发科、培训教育科、计划劳动力与企业工资科、仲裁办、机构编制综合科、事业机构编制科、行政机构编制科。现有直属事业单位13个,即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统计信息中心、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劳动监察大队、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就业服务局、矿山安全卫生监察技术中心、职业技术培训教研室、医疗保险管理中心、职业介绍中心、就业训练中心、呼盟高级技工学校。

    西部大开发形势下的人才资源开发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势头良好,拓宽了职称评审领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范围已扩大到个体私营企业。全面完成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制定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实行“五公开一监督”的规定》,增加评审工作透明度。专家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为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出台《呼伦贝尔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并建立“一证一表三挂钩”的制约机制。突出抓好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乡土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选人用人实行竞争上岗和公开考试考核聘用的机制初步建立。分配制度改革以行业或旗市为单位整体推进。初步建立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出台《呼伦贝尔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指导意见》和有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全员聘用、搞活分配、未聘人员管理的四个具体配套办法及其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公务员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九五”期间培训任务。基本完成清理清退苏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工作。人才市场建设和人才交流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年盟和各旗市的各类人才交流大会和人才集市成效明显。新设立了农村、牧区两个区域性人才市场。

    2000年底全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2999人,年末滞留中心的有22730人,全部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签订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按规定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并为其代缴了社会保险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开始启动并初见成效。新左旗、新右旗率先成为取消中心、实现无下岗职工的地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各地不仅实现了当期无拖欠,还补发了历年企业欠费3775万元,补发率46%。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盟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年末,全盟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低于自治区确定的4.4%的预警线。全盟共有19496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47.1%。全盟共培训下岗职工16709人,培训率85.7%。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展较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盟收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20897万元,收缴率为9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全盟清理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2521万元,清欠率为81%。全盟实行社会化发放人数达42820人,社会化发放率为9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基金收缴工作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收缴失业保险金4559万元,比上年增收1414万元,收缴率125%,继续保持在自治区前列,并受到自治区有关方面表彰。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也得到了基本保障。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医保体系基本建立。按新制度运作的统筹地区和单位有14个,占统筹地区和单位总数(16个)的88%,医疗保险覆盖21.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6.5%。从运行情况看,全盟新旧制度衔接平稳,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趋于规范,统筹基金收支态势良好。呼盟医改工作整体水平位居全区前列,受到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记集体一等功的表彰奖励。

     

    海拉尔市人民法院

    随着社会发展,面对审判工作更高更新的要求,海拉尔市人民法院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立志改革,把司法公正和人民满意作为在审判工作中追求的目标和职责,以“树中心城市人民法院形象,创人民满意好法院”为主题,努力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审判规律,突出强调审判效果,切实加强法院管理,各项审判工作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率连年提高。近年来,在全盟13个旗市法院目标化管理考核中,海拉尔市法院从1997年的全盟第9位进到1999年全盟第2位,2000年更是名列前茅,被自治区高院命名为全区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人民法院的各项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海拉尔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在审判工作中全面提高质量,努力实施“三无两少一低工程”(无超审限案、无错案、无违法违纪案、上诉案件少、申诉案件少、重审改判率低),各项审判工作得到全面发展,案件质量提高,二审上诉案件重审改判率逐年下降,至2000年,重改率降至1%。审判工作效率、质量、社会效果显著。刑事审判工作连续多年荣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少年审判工作被授予全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执行工作被授予全区法院清理积案先进单位。民事审判和行政审判充分发挥了保障经济发展、调节各类纠纷的职能作用。

    在法官队伍建设方面,海拉尔市法院党组提出:法院队伍的主体素质决定了审判工作质量的高低,其工作水平、精神风貌代表着法院的形象,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抓好法院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司法公正的根本。全院有10多人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有的法官被授予了全区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还有的被授予全区十佳青年卫士。刑事审判庭、立案庭、执行庭连续多年被盟委授予先进单位。队伍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公正执法的能力,使全院整体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目前,档案管理已达到自治区特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盟级标兵单位,今年将以崭新的面貌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司法统计、信息处理、庭审记录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全院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机关内务管理规范,各项工作运作有序。标志着海拉尔市人民法院各项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赞助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呼和浩特市教育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管理站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外经济协作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呼和浩特市富泰热力股份有限公司

    呼伦贝尔盟天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巴彦淖尔盟中医院

    呼和浩特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内蒙古新雅建筑设计院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机械试验签订站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赞助单位名单及简介
  • 内蒙古劳动培训中心

    内蒙古劳动培训中心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直属正处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人员26人;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区各行各业在岗人员、待岗人员、下岗人员、转岗人员的培训、鉴定及就业工作,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公务员、监察人员、职介中心工作人员、培训中心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等。

    现任中心主任(法人代表)张志中,副主任陈建仁;下设3个科室:办公室,主任韩俊杰,主任助理陈光耀;培训鉴定科,科长范亚新,副科长耿立志;培训就业科,副科长(主持工作)聂勇。

    内蒙古劳动培训中心集餐饮、住宿、培训、鉴定、就业为一体,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每年培训4000人以上。鉴定3000人以上,中心同各大、中专院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聘请高等院校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为培训班授课;中心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开展职业资格鉴定,为考试合格者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内蒙古劳动培训中心从劳动和社会保障总体工作出发,深化内部改革,同市场经济接轨,为自治区的劳动培训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精诚高压电瓷有限公司

    精诚高压电瓷有限公司是由内蒙古精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国家大型电瓷生产企业和西北地区唯一生产悬式瓷绝缘子的专业厂家。总投资6000万元,1999年建成投产。该公司采用90年代先进生产线和高强料配方,生产高压、超高压线路悬式绝缘子,年产各类电瓷产品100万片以上。

    “人民电业为人民,精诚电瓷为电业”,“精诚牌”电瓷产品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已通过国家绝缘子避雷器质量监督控制中心的型式试验,是国家经贸委向全国电力行业的推荐产品,也是中国保险公司唯一电瓷质量保险的产品。它的诞生填补了自治区电瓷行业的空白,将竭诚为城、农电网的改造建设及电力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精诚高压电瓷公司正在向全国电瓷行业最好经济技术指标靠拢,力争成为全国电瓷行业成本最低、质量最有保障的企业。下一步将向国际最好水平迈进,与国际电瓷行业展开竞争。

     

    内蒙古塞北星啤酒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塞北星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是自治区内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啤酒饮料制造企业,改制前身为内蒙古啤酒厂。公司坐落在呼和浩特市东郊3.5公里处。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啤酒3万吨、麦芽5280吨。1989年4月投入试生产。公司现有员工74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1人,年产啤酒已达到4万吨,产品符合国家优级和一级啤酒标准,质量稳定,结构丰富,啤酒品种已由当初的一种发展到目前五大系列十余个品种,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本地区及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内蒙古塞北星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博采众长,引进西德、丹麦、美国等进口设备,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实现了对生产过程和管理手段的微机化控制。选用优质麦芽、优质大米和酒花,以公司地域内得天独厚的优质天然矿泉水为原料,精心酿制的“塞北星”啤酒、“曼斯特”啤酒,酒体清亮透明,泡沫洁白细腻、持久挂杯,酒花香气淡爽,具有国际流行口味,融绿色、营养为一体,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并远销蒙古国、独联体和西班牙等国,在中外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和产品品牌。

    内蒙古塞北星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和管理的进步创造效益”的经营方针,把产品质量视为公司的生命,把保护消费者利益视为自己的责任,严格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考核,从而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1997年塞北星啤酒被内蒙古产检所推荐为质量上榜品牌,塞北星啤酒、曼斯特啤酒双双被指定为自治区五十周年大庆标志产品;1998年,塞北星啤酒在内蒙古质量月用户满意商品调查活动中被授予“用户满意产品”,曼斯特啤酒在内蒙古酒类信得过产品展销会上被推荐为“信得过放心饮用酒”和“呼市市场推荐产品”,从而为公司争雄市场、参与竞争、创造效益做出了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公司领导一班人在总经理孔宪政的带领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工作。团结公司全体员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全面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推动经营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开创了企业改革与经营同步发展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管理好、效益高的发展之路。连续6年(1995~2000)实现利税超千万元,实现利润超百万元的良好业绩,为促进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董事长兼总经理:孔宪政

    传真:4961814

    电话:4601806

    邮编:010070

     

    东胜市污水处理厂

    东胜市污水处理厂成立于1987年1月,隶属于东胜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管道股、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净化站及收费股5个职能站室。现有职工64人,主要从事市政排污设施的勘测、设计、施工建设、维护管理及城区污水的收集、排放、净化处理、排污设施有偿使用费的收取工作。

    十几年来,污水处理厂党政领导一班人本着“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狠抓两手,争创一流”的宗旨,使东胜市的污水处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较快发展。特别从1996年起,在政府城市建设“一年变样,三年见效”的精神指导下,排污管线以每年10000米的速度递增,现主支管线长达82公里,管网覆盖率达46%。污水提升泵站是在原城区泵站的基础上改扩建的,于1998年4月开始兴建,同年10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日抽排能力为2万吨,现日抽排量为1万吨。污水净化站即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工程,始建于1999年7月,日处理能力为3万吨,其中即将建成的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2万吨,处理工艺采用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后的污水可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可用于农田灌溉、集中供热、工程建筑、园林绿化和环卫冲厕等,对缓解东胜市水资源缺乏现状、保护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再利用价值、改善城区居民生活条件、完善城市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将对城市建设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伊盟蒙凯汽车销售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伊盟蒙凯汽车销售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蒙凯集团),是从原伊盟汽车修理厂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各成员企业和业务范围进行结构调整形成以蒙凯汽车销售集团公司为核心,以资产联接为纽带,组成不同层次结构的多个企业法人联合体。核心企业和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企业共二十多家。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千多平方米,现有职工132名,五级以上技术工人45人,专业技术人员26人。

    蒙凯集团集汽车销售、挂车销售、汽车运输、货车租赁、客运小汽车出租、技术服务、配件经营、维修服务、汽车试验为一体,1997年生产销售额为3000多万元,1998年为4000万元,1999年为5000万元,2000年生产销售总额达6000万元。

    地址:内蒙古东胜市伊煤路12号(伊盟汽车修理厂院内)

    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永胜

    传真:0477—83362668336399

    电话:总经理办公室0477—8322637

    汽车销售部0477—8333333

    配件经营部0477—8320790

    生产维修部0477—8326729

    技术服务部0477—8336399

    出租公司0477—8338858

    天汽服务站0477—8338866

    北汽服务站0477—8323025

    汽车销售有限公司0477—8562666

    东风试验站0477—8341769

    激光镗磨中心0477—8335598

    配件销售有限公司0477—8326343

    邮编:017000

     

    鄂尔多斯电视台

    1974年9月伊克昭盟电视转播台成立,并于1975年10月1日转播内蒙古电视台节目,使用1KW黑白发射机。1980年9月使用10千瓦彩色发射机,主要转播党中央电大课程及内蒙古电视台的汉语节目,覆盖范围由2万平方公里扩展到7万平方公里。1984年7月该台拍摄制作第一部专题片《沙海明珠》在内蒙古电视台播出。1985年7月经上级部门批准,“伊克昭盟电视转播台”改名为“伊克昭盟电视台”,呼号“伊克昭电视台”,自办节目正式开播。1986~1988年先后拍摄7部电视剧。1989年1月1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伊克昭电视台”更名为“鄂尔多斯电视台”。

    2000年,鄂尔多斯电视台在党中央电视台发新闻20条。电视专题片《与女杰同行》、《沙海里的青春》和《树恋》分别在党中央台黄金时段播出。与党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反映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三部专题片《绿色不是梦》、《风过鄂尔多斯》和《黄河风韵·鄂尔多斯情》先后在党中央台播出。上送内蒙古电视台专题片16部,在内蒙古电视台播出各类新闻602条,其中蒙语新闻305条,汉语新闻297条,均列全区各盟市前列,为宣传内蒙古提高鄂尔多斯知名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弘扬“团结奋进,走进前列”的鄂尔多斯精神,宣传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提高地方台的收视率,使地方电视节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由我台创作拍摄的《电视人的情怀》在内蒙古电视台卫视和微波频道播出。此片以生态建设为主题,展示鄂尔多斯人与大自然抗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风貌,同时获全区电视制作奖和第三届《鄂尔多斯文学艺术奖》。以诗报告形式拍摄的《绿色壮歌》被推荐为全区“五个一工程”评奖节目。

    为宣传鄂尔多斯文化艺术成就、加强鄂尔多斯精品文艺地对外宣传,反映走出去的鄂尔多斯艺术骄子拉苏荣的电视音乐片《鄂尔多斯情》及全盟乌兰牧骑专业文艺团体的精品文艺节目,已完成了鄂前旗、准格尔旗、杭锦旗的文化精品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0年6月28日隆重庆祝鄂尔多斯电视台自办节目开播十五周年。8月我台新闻部副主任张新文同志被评为“全区十佳记者”。10月,我台与党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中国风”栏目摄制组合作拍摄了一部《黄河风韵·鄂尔多斯情》上下集,在党中央台播出。

    2000年有7件蒙语电视新闻、社教类节目获全国奖,有28件电视节目获全区蒙汉语电视新闻、电视社教奖。在全区论文和电视技术评奖中,有18篇论文和电视技术制作类节目电视技术改造项目获奖。

    台长:高毅

    副台长:周晨曦

    脑日布

    巴雅尔

    电话:0477—8325462

    邮编:017000

     

    伊化化学有限公司

    伊化化学有限公司是集生产、经营、开发、科研、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和投资等于一体的跨省、跨地区的以无机盐产品和天然碱加工为主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公司是1999年5月由国家520户重点企业、中国化工百强企业、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企业之一的伊化集团总公司经过整体转制,与内蒙古伊克昭化工研究设计院、内蒙古基本建设咨询投资公司、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内蒙古信托投资公司五方共同发起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伊化化学有限公司控股的公司有内蒙古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西联化工有限公司、桐柏碱矿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化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公司拥有全国95%以上的天然碱开采权和全国最大的天然碱研究和开发基地,天然碱开采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兴”、“马兰”牌商标是自治区著名商标,公司的食用碱和小苏打产品是国内唯一通过“绿色认证”的碱类产品,主要生产企业已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伊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3~1995年,是三年基础阶段。伊化的母体可以追溯到1978年成立的天然碱科研课题组,1979年5月发展成为伊盟化工研究所。1992年底,在伊盟化工研究所与盟直五家化工企业基础上组建了伊化总公司,当时的总资产仅有1.5亿元,净资产0.36亿元,年产量8.8万吨,产值1.1亿元,销售收入0.56亿元,利税0.096亿元,利润总额0.034亿元。伊盟化工研究所于1995年改为内蒙古伊克昭化工研究设计院,是伊化集团的技术研究开发基地。伊化组建后,依托雄厚的人才、技术、管理和信誉优势,多方筹措资金,勒紧裤带搞技改,三年投入2亿多元资金,对于原有生产设施普遍进行了一次改造,提高了装备水平,改进了生产工艺。同时新上了一些项目,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所有的项目,都是当年实施、当年投产,投入产出比均在1∶2以上,见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起了营销网络,争取到了自营进出口权,把握住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积极进行转机建制,1994年通过改组设立伊化(集团)总公司,较早实行了内部员工持股制度。经过快速发展,到1995年底,总资产增长到5.8亿元,资产负债率降到68%(组建时为76.2%),产量提高到24.5万吨,销售额增到2.8亿元,利税增到1.24亿元,利润增到0.6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接近翻番的速度增长。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连续三年排名自治区石化行业首位,进入全国化工经济效益百强企业行列,名次由1993年的第97位跃升到第70位。企业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首批科技先导型企业,荣获全国化工优秀企业“金球奖”,晋升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

    第二阶段,从1996~1997年,为两年扩张阶段。1996年,伊化抓住国家出台的鼓励优势国有企业兼并困难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机遇,凭借其国家520户重点国有企业的实力,本着壮大主业、拓展生存空间、改善产业布局的原则,先后兼并了海拉尔氯碱厂、阿盟吉兰泰碱厂,增量控股地处河南的桐柏碱矿有限公司,兼并了锡盟查干诺尔化工厂和乌海市化工厂。资本运营的另一个方面,是发起设立了内蒙古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在1997年1月31日实现了股票上市,募集低成本发展资金3.2亿元,为伊化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两年扩张使伊化的规模急剧扩大,资产增加到33.3亿元,比1995年的5.8亿元,增长4.7倍。员工人数增到1.6万余人,产量达80万吨,销售额增到9.6亿元,利税增到2.48亿元,利润增到1.43亿元。在自治区36户重点企业中居前5位,在全国化工企业中利税总额居第10位,销售收入居第40位。

    第三阶段,从1998年开始,为三年调整、整合阶段。扩张发展给伊化带来了高风险,最直接的就是使伊化承担了17亿元的债务,加之还有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由于地域、企业风格、经营理念和企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为了化解风险和矛盾,以适当的调整来消化吸收运营的成果,为新的快速发展积蓄力量。1998年初,伊化将发展战略从高成长发展战略调整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伊化决策层提出了“三个转变、三个提高”。通过技术改造,对兼并企业进行优化重组,为伊化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两年,实施了查干诺尔化工厂年产20万吨重质纯碱、10万吨元明粉技术改造项目和河南安棚碱矿年产20万吨纯碱技改项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集团内的企业进行改组、改造。1998年对兼并进入集团的查干诺尔化工厂和乌海化工厂进行改制重组,设立了内蒙古蒙西联化工有限公司。1999年1月,根据党中央企业改革“剥离辅体、精干主体”的原则,设立内蒙古乾源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将伊化集团总公司各成员企业的非生产经营性资产委托其经营管理。1999年5月,伊化集团总公司通过对自身的转制,由伊化集团总公司、内蒙古伊克昭化工研究设计院等5家实体出资设立内蒙古伊化化学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资本运营的公司,承担原伊化集团总公司经营管理的大部分职能,控股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蒙西联化工有限公司等。为明确产权关系和国有资产的经营主体,经盟行署批准,暂时保留集团总公司的建制,其主要职责是代理国有资产出资人,经营国有资产。1999年9月,为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由伊化集团总公司出资,发起设立内蒙古伊化进出口有限公司。

    1998年石油和化学工业统计公报中,伊化在1998年全国化工企业利税、销售收入前100家中分别排名第9位、第29位。1998年全国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87家化工企业中,伊化居第45位。

    截至2000年底,公司拥有总资产46亿元、年产量110万吨、产值12亿元(1990年不变价)、销售收入7.5亿元、利税1.45亿元、利润总额0.46亿元,分别是1992年组建时的30.7倍、12.5倍、10.9倍、13.4倍、15.1倍、13.5倍。

    进入21世纪,对伊化化学有限公司来说,有国家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再次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又要面对因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而产生的更加激烈的市场角逐和实力较量。根据伊盟盟委、行署的二次创业蓝图,伊化发展思路是: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以科技创新、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用三年时间,搞精品战略,实现由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的过渡;用五年时间,进入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再次高速增长,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即“十五”末,以收益水平计再造一个现在规模的伊化集团。目前,正在呼和浩特市组建精细化学品公司和伊化科技园,以及投资3亿元的甲醇生产线、投资11.6亿元的天然气管输工程等一批项目,这些将成为下一轮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司的主要生产经营范围:天然碱矿开采加工、无机盐化工、硅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化工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咨询与服务;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化工产品和设备的进出口业务;投资融资业务;服务于主业的第三产业。

    主要产品有纯碱、烧碱、小苏打、硫化碱、元明粉、硅胶、盐酸、液氯等。

    伊化化学有限公司热忱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洽谈合作!

     

    伊克昭盟中级人民法院

    2000年,我院在盟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法院、人大和政府的指导、监督和支持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盟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开展“三讲”教育回头看,同时,以公正司法为主线,以人民满意为宗旨,继续深入开展“三项”活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从严治警,从严治院,进一步加大审判方式改革力度,狠抓案件质量和执行效率,审判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另外,我院还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促进全盟的改革、发展、稳定,推进依法治盟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

    以司法公正为核心,全面加强各项审判工作2000年,全盟共受理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和执行等各类案件21893件,比上年的18565件上升17.9%,审结20632件,结案率为94.2%,结案率比上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中院受理各类案件2437件,比上年的2530件下降3.7%,审结2422件,结案率为99.4%。在审判工作中,一是突出“严打”斗争,严惩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加强民事、经济审判工作,深入开展审判方式改革。三是积极开展行政审判工作,进一步加强执行、立案、审监、减刑假释和法医技术工作。

    2000年,作为法院的窗口,中院立案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到了立审分离。一是严把立案审查关、收费关,准确及时分流案件,切实方便了人民群众诉讼。二是对申诉案件严格把关,对提起监督的案件及时移送相关庭室。三是每月对各业务庭的案件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杜绝了超审限案件的发生。四是接待了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全年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20人次,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答,化解了矛盾,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年内,审判监督庭共受理申诉、抗诉、指令再审案件137件,审结134件,结案率为97.8%,在已结的案件中,维持71件,改判20件,调解3件,发回重审17件,指令再审22件,其它1件。

    2000年,中院办理减刑案件1115件,假释案件38件,刑事申诉案件15件,结案率100%。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部分法院刑事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有关文件,工作中严格按规定执行。二是召开减刑、假释工作座谈会,所属监狱和各旗市看守所的管教干警参加会议,会议学习上级法院关于减刑、假释的有关规定,使大家统一认识,明确任务,为做好我盟今后的减刑、假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深入到监狱召开宣判大会,中院领导向服刑人员讲解法律,对教育改造罪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全面促进审判、执行和法院各项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2.树立质量意识,全面推行案件质量控制体系,通过程序公正促进实体公正。3.进一步加大审判方式改革力度,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4.认真做好错案分析工作,严肃追究错案责任人。5.继续推行案件评查制度,严把案件质量关。6.主动接受党委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取得了他们的支持。7.修订完善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错案追究责任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8.进一步加强调研工作,实现司法统计的网上传送。9.全面推进法院的改革,认真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

    2000年,通过全体干警的奋力拼搏和艰苦努力,法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上级法院、盟委和盟人大工委的肯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新的一年里,法院将继续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狠抓办案质量,继续深入开展“三项活动”,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法官队伍,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政府的支持,力争早日把法院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法院,为全盟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二次创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银行东胜分行

    中国银行东胜分行创建于1987年12月,下设1个支行和12个职能部室,拥有14个分理处和1个储蓄所,现有员工252人。

    2000年,东胜分行围绕总分行总体工作方针和经营思路,结合该行的实际情况,认真部署和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经全行员工的共同努力,至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9070万元,较年初增加6025万元,增长18.2%,完成区分行下达任务的118.14%。其中人民币企业存款纯增5692万元,完成区分行下达任务的27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8694万元,全年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78044万元;各项外汇存款余额896万美元,较年初增加318万美元,增长55.02%,其中个人外币存款纯增223万元,完成区分行下达任务的11.15倍,单位外币存款纯增95万美元;各项外汇贷款余额1846万美元,全年累计发放外币贷款628万美元;开具承兑汇票累计金额17944万元;信用卡业务中直接消费175万元,完成区分行任务的175%;国际结算业务,全年办理进出口业务量5668.25万美元,完成区分行任务的125.96%,实现国际结算手续费收入149.66万元,完成区分行任务的124.72%。本外币汇总实现人民币利润308.2万元。

    建行13年来,东胜中行在前后四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行员工精诚团结,勤奋工作,艰苦创业,各项业务不断发展。到2000年末,东胜中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近4亿元,外汇各项存款余额840万美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近9亿元,外汇各项贷款余额1846万美元。重点支持了伊盟的煤炭、羊绒、化工、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为伊盟的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1988年被评为全国中行系统“优质文明服务先进集体”,1992年被评为全国金融系统“先进集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东胜中行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更没有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而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胜中行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机遇,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决贯彻总分行的战略部署,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改革、调整、管理和开拓统揽全局。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自治区分行党委提出“锐意改革,从严治行;求真务实,依法经营;真抓实干,效益第一”的总体方针和“明确一个目标,开拓两块阵地,确保四条生命线,强化六项保障,增强七大意识,树立三种精神”的工作思路,制定了远景规划和近期工作措施。

    踏着坚定的步伐,中国银行东胜分行迎来了崭新的21世纪,也迎来了许多的机遇与挑战,在中国银行总行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在自治区分行党委的领导下,在团结、务实的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东胜中行这个有着优良传统的集体一定能够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继续发扬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和改革创新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在鄂尔多斯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续写新的辉煌!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前身为绥远农试场,1956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处级),1996年升级为准厅级事业科研单位(全额拨款),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下设7个专业研究所,5个职能处室及1个专业开发机构,拥有一大批高、中、初级专业人才,其中有全国、自治区突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科技兴区专家、深入生产第一线专家、“百千万”及“321”人才工程专家多名,并涌现出了一批全国、自治区级劳动模范和各级政府表彰的科技标兵和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农科院主要工作职能是针对全区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作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园艺、蔬菜、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经济、农业科技信息、农业与环境测试等多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和农业技术开发的研究,现主要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科技攻关、农业部重点、“跨跃”“948”、农业行业标准制定、丰收计划、国家、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同时承担国家农业开发、自治区星火、产业化、丰收计划、扶贫、成果推广项目,并开展科技下乡和农民技术培训等活动,为自治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四十余年来取得了296项研究成果,育出了百余个新品种,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目及推广项目共122项,这些成果均已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抓住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结构战略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调整学科方向,努力为自治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呼包高等级公路管理局

    呼包高等级公路是丹东—拉萨国道主干线呼和浩特—包头的一段,也是110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东起呼和浩特郊区罗家营,与呼和浩特—集宁线相接,途经呼和浩特市的一间房、金川、毕克齐以及包头市的萨拉齐,到包头市九原区东兴,与过境公路相接,全长150.7公里。

    呼包高等级公路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工程一期投资11.2亿元,二期投资15.26亿元,合计26.46亿元。设计时速120公里/时,采用全封闭、全立交、沥青混凝土路面。一期工程于1993年6月3日开工建设,1997年6月竣工,1997年7月8日正式通车。二期工程2000年7月18日开工,可望在2001年底竣工通车。这标志着内蒙古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全局有职工466人,其中少数民族62人;大学本科42人,专科120人,中专60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37人。全局职工平均年龄40岁。

    全局机关共设9个科室,1个路政大队和服务中心;下设3个管理区,即一间房管理区、哈素海管理区、东兴管理区。管理区下设10个收费所,3个管养所。服务中心下设种养殖基地1处,综合服务区2处。

    经过三年来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呼包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辉煌,取得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可喜成绩。三年来共收取通行费1.4亿元,上缴税金770万元(截至2000年12月31日),公路好路率100%。有4个单位进入市级文明单位,5个单位进入旗县级文明单位,4个单位被自治区直属机关团工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1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3个单位被命名为旗县级文明收费站,1个收费站被自治区交通系统树为窗口示范单位,1个收费站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

    2000年,呼包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在自治区交通厅和公路局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再创新高,全年共征收通行费5116万元,超计划5.5%,解缴率100%,纳税275万元。公路好路率达100%。路政案件查处率100%,破案率96.4%,结案率95.8%,收取赔(补)偿费419650.41元,赔(补)偿率97.2%,维护了高等级公路路产、保护了路权。高等级公路服务功能逐步加强,餐饮、住宿、加油、广告等服务业已具雏形,并创利润20万元。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年内创建了2个市级文明单位,1个旗县级文明单位,4个自治区团工委命名的“青年文明号”,1个收费站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计划生育五率达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达标。职工队伍和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征费稽查局呼和浩特分局

    呼和浩特交通征费稽查分局位于呼市机场路10号,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征费稽查局,属事业单位。分局下设10个征费稽查所和1个车辆购置附加费征收管理办公室以及呼大路、卓资山2个通行费收费所。现有在职职工214人,其中蒙、回、满等少数民族职工53人,占职工总数的25%,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占56.2%。分局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对呼和浩特辖区内公路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和通行费进行征收和管理。

    几年来,注重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管理,曾先后制定《公路养路费包缴管理办法》、《公路养路费票据、凭证的使用及操作规程》、《文书档案管理规定》等;健全各种征收台账、车辆档案、包缴合同等的管理工作,现在各所已全部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完善了微机征费程序。同时,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依法依程序征费,保证执法工作的合法性和适当性。“九五”期间,在全分局征稽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共征收公路养路费4亿多元,车购费17507万元,重点公路建设费5882万元。2000年征费工作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共征收养路费8363万元,重建费125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8.6%;车购费577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44%,均超额完成了各项规费征收任务,为自治区公路建设、养护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其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文明服务意识。几年来,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基本要求,通过学济南交警等活动,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九五”期间,分局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系统培训,参加培训人数达230人次,并且实行挂牌服务,持证上岗,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到“九五”期末,中专以上学历的职工达61%,职工的政治及业务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在执法时分局及时推行了“政务公开”和“社会承诺制”服务,不断树立自己的良好社会形象,行风建设得到了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分局下辖的10个征费所均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分局机关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000年车购费征管办和呼大路所又被评为自治区“青年文明号”,从而为争创文明行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承发包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承发包中心(即有形建筑市场)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于1996年底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工程建设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提供政策法规及技术经济等咨询服务,集中办理工程报建、招标投标、工程合同、质量安全监督、施工许可等有关手续。

    中心主要承担以下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服务工作:国家在自治区境内的建设项目;自治区直属机关及其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及含自治区投资并在自治区计委、经贸委立项或领取固定资产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呼市、包头市、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其它盟市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

    中心重点围绕建章立制,严格管理,优质服务,提高效率,规范运行来开展工作。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报建、招标投标、合同审查、质量监督、施工许可等工程建设管理程序的“一条龙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承发包中心成立以来,以其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赢得社会的好评,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1997年和1999年被建设部先后评为“招标投标管理先进单位”、“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先进单位”;1997年被自治区建设厅树为“良好形象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自治区党委机关工委宣传部还召开了现场会;2000年被树为建设系统“文明服务示范窗口”;1998~2000年连续三年在年度实绩考核中,被评为实绩突出的一类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进出口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进出口公司于1992年初成立,是具有出口经营权的工贸公司。公司成立以来,大胆开拓、积极进取,迅速打开了我区煤炭出口工作的新局面,成立当年即出口煤炭23万吨,创汇1245万美元,创造了我区煤炭出口历史上的最好水平。在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公司自身努力,我区的煤炭出口量逐年增加。2000年我区煤炭出口计划已增至198万吨。从1992年起到现在共计出口煤炭400余万吨,累计创汇约1.6亿美元。1995年公司被自治区授予“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名列全区第五。1999年再次获得此项殊荣,并跃居第二。煤炭出口成为我区创汇还贷的支柱产业,为繁荣我区经济、发展我区煤炭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司在乌海西地区拥有完善的出口条件,已建成包括生产、洗选加工、储存发运配套的出口煤基地,成为我区出口太西煤的主要基地之一。公司下辖一个子公司、一个控股公司、三个分公司,净资产总额1亿元人民币。所属公司在贺兰山古拉本地段建成煤矿2个,联营煤矿4个,年产无烟煤50万吨。建成数控式60万吨洗煤厂1座,总量30万吨的小型洗煤厂3座,可满足不同品种的生产需求。拥有标准化储煤场地14.3万平方米,自建铁路专用线2.1公里。

    公司在多年的经营中一贯重合同、守信用,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国内外煤炭用户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公司欢迎与各届朋友开展广泛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老缸房街18号

    电话:4924009(传真)4925511-307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市新华支行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市新华支行是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的直属支行,成立于1999年7月,其前身为中国银行呼和浩特市分行。现有职工177人,内设公司业务部、零售业务部、结算业务部等9个部室,6个营业网点,主要分布于新华大街繁华地段及新城东、西街附近。机构网点分布合理,经营效益显著,服务功能齐全,服务范围广泛,服务水平优良。

    新华支行组建以来,在地方党政和自治区分行的正确领导下,新华人以改革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重点,坚持文明优质服务,努力为各界人士、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各项业务得到长足发展。在负债业务方面,本外币资金实力不断壮大,市场占比逐年上升;资产业务方面,加大了对交通、能源、安居工程等行业和项目的投入,并与许多大型优质客户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国际结算业务量在同业中保持优势,2000年累计进出口结算业务量在内蒙古中行排名第四。

    近年,中国银行新华支行积极开拓各项业务新品种,如本外币定活一本通和全区中行系统通存通兑业务。个人实盘外汇买卖业务也即将开办。

    中行新华支行从未停止过对服务质量的追求,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精益求精,高素质的人才、科学化的管理、丰富的专业化服务经验是我们向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信心和保障。我们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员素质,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快捷、安全、全方位的服务,以优异的成绩回报青城父老的厚爱。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客户继续关心、支持和监督我行的工作。

     

    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呼和浩特总商会

    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呼和浩特总商会是呼和浩特地区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为主的工商业者组成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地方组织。

    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呼和浩特总商会)的前身是绥远省归绥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于1951年。1954年改称“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从成立迄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1994年经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时称“呼和浩特总商会”。截至1997年6月举行的“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本会有各类会员1795人(户),其中包括各类产业和行业的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经济界专家学者等个人会员。本会在服务会员的同时,亦不断吸纳实力雄厚的新型企业、企业集团加盟本会,使本会的会员结构愈来愈显示出高素质、高质量的特征。

    本会奉行团结、求实、友好合作的精神,不断谋求对外友好合作机会。多年来,通过各种途径已与海内外一大批著名的工商社团、工商界知名人士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同国内外工商社团发展友好关系。

    本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团结各方工商界人士,发挥优势,为繁荣经济、实现现代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振兴中华贡献力量为宗旨。

    总商会的职能是:参政议政,参加本市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代表和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沟通会员与政府的联系。

    鼓励和引导会员“爱国、敬业、守法”,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协助政府协调非公有制企业及不同经济成分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会员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为会员及其他工商企业提供法律、经济技术、信息等各种咨询服务。组织培训、贸易洽谈、科技交流、产品展销等活动,促进横向经济联合,开拓产品市场。

    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和国外工商社团及工商经济界人士的友好联系,促进经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

    组织机构:会员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执行委员会(每一年召开一次)、常务委员会(每年召开二至四次)。本会设名誉会长若干名,顾问若干名,会长一名,副会长若干名,秘书长一名;工作机构6个。

     

    包头市工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公司领导班子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公司广大工作人员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公司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深化所属国有企业的改革:公司根据加快小企业转制步伐的政策,通过吸引增量资产、激活存量资产等手段,加大了对原各资产经营公司企业的改革力度。企业的产权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普遍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原各资产公司大中型国有企业全部完成了改制任务。

    (二)调整企业产品和产业结构:按照市里“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方针,公司积极调整了所属企业的产品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主要发展了农畜产品深加工工业、绿色产品工业以及电子信息、纳米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了一些传统产业,如冶金、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等。

    (三)加强了所属企业的党建工作:公司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通过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和实行厂务公开以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密切了党群关系,切实加强了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

    (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工业总产值:全年完成123655万元。2.工业增加值:全年完成43765万元。3.利税:21416万元。

    公司继续深化所属企业的改革改制全力抓好代管企业的改制重组工作。公司有30户代管企业,下一步要逐步移交属地管理或进入公司新组建的企业集团。这项工作任务繁重。

    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要扩大改革和脱困成果,发挥出改制后企业机制的灵活性和现代性。增加竞争能力,适应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和工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加大国有资本运营力度,促进资本的流动增值。通过“抓大放小”和减持国有股,公司对在一般性竞争性行业企业的国有资本要逐步退出。将以杨圪塄矿业公司和雄狮化工有限公司为试点,采取国有资本一次性退出,实现国有企业民营化。

    用收取的红利或股金增加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主要抓好纳米材料塑料复合土工膜项目的实施。同时加大环保产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纸质餐具。

    (二)加大组织结构调整力度,采用母子公司体制组建优强企业集团。拟组建4个企业集团:建材集团、电子集团、皮毛集团、塑料集团。

    (三)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加快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1年,公司共有12项产品结构调整项目,总投资52031.3万元,项目完成后新增销售收入80520万元,新增利税22945万元。公司要重点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展网络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和质量工作。

    公司主要经济目标:总产值:59632万元,利润:1726.8万元,工业增加值:19497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50%,产销率:97%。

     

    内蒙古骆驼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骆驼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包头市制酒厂于1999年转制而创立的。该公司是内蒙古西部区最大的酒类生产厂家,已有50年的历史,是国家大型二档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多年来始终保持包头市和自治区的优秀企业和功勋企业的光荣称号,所产“峰牌”峰酒是轻工部优质产品,自治区名牌产品;“骆驼牌”是自治区著名商标;“骆驼牌”系列白酒是自治区优质产品,在全区广大消费者心中享有盛誉。

    为了适应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近年来相继开发了“金骆驼”、“珍品二锅头”、“红高粱”、“皮囊酒”等高、中、低档30多个品种,同时与山东烟台合资创建了“蒙驼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干红、干白、天然红葡萄酒及圣宝补酒,填补了自治区葡萄酒生产的空白。

    内蒙古骆驼酒业集团将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宗旨,竭诚为广大消费者服务,集团1999年10月经北京新世纪认证中心严格审核,通过了ISO9002质量认证。

    内蒙古骆驼酒业集团全体员工继承和发扬骆驼品牌半个世纪拼搏创业的企业精神,以振兴民族工业的胆略和气魄,团结奋斗。“骆驼兴衰,匹夫有责”,在新世纪要做出更新、更大贡献,让金骆驼踏着时代的节拍,昂首阔步跨入辉煌的二十一世纪。

     

    包头市友谊蔬菜批发市场

    包头市友谊蔬菜批发市场是包头市“菜篮子”工程的龙头企业,是市委、市政府为全市人民办的一件实事,它解决了农民卖菜难和市民吃菜问题,是我市蔬菜价格中心、信息中心和集散中心。市场功能齐全、辐射面广,信息与全国联网,在我市起着稳定和平抑菜价的作用。市场占地4万平方米,设有肉食水产大厅、糖酒副食大厅、蔬菜交易大棚、仓储库房和冷库,市场日人流量3~5万人次,年蔬菜交易量2亿公斤,市场综合服务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是国家农业部和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的定点市场,农业部农产品信息采集点。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市场,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放心肉”市场。目前又建成西北地区蔬菜批发行业第一家农药残留物检测中心,让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菜”。包头市友谊蔬菜市场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肉”,几年来不论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市场管理人员始终如一严把进货关,对未经有关部门确定的定点屠宰和未经检疫的鲜肉禁止进场销售。同时,为了防止在运输途中二次污染,运肉车全部是封闭箱式车辆。在销售环节上,鲜肉必须经管理人员检查核实检疫票和检疫章俱全方可上柜销售。经过市动检部门多次明查暗访,被确定为自治区第一家挂匾的“放心肉”市场,使广大市民在这里购物买得放心、食的安心。

     

    (中美合资)包头祥美锅炉制造有限公司

    包头祥美锅炉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玉胜,一贯经营宗旨是:“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服务到家,保证效益,如因出现设计方面的质量问题,退款不退货”。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广大锅炉用户中,有着良好的信誉。

    公司基本情况:1.建厂创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富民政策指导下,1986年开创了锅炉企业,建立了“包头昆区生活锅炉厂”。在陈总经理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刻苦钻研,大胆实践,经过艰苦努力,于1987春,开发研制成功了DSL系列多功能(高效、消烟、节能、除尘)、多用途(供暖、饮水、洗浴)立式常压锅炉,经科技、环保、技术监督、压力容器等部门测试、检验、审核后,发给生产、制造、销售许可证,并进行批量生产。公司以良好的信誉,周到的服务,受到广大锅炉用户的欢迎,赢得了各界用户的信赖。

    2.名牌优质锅炉特点:设计独特,结构合理,性能可靠,造型美观,使用、维护方便。可省却鼓风机、引风机、除尘器等。与同吨位的卧式锅炉相比,造价低30~40%、占地面积节省60%、耗煤量节省30%、耗电量节省70%。

    3.创名牌专利:公司领导重视科技投入,带领科技人员和全体职工不断开拓进取,发展新产品。在1991年,实现了产值350万元,利税突破百万元。到1993年,企业已生产出第八代锅炉新产品,1996年发展新锅炉产品至第十代,而且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十项,为人类的知识和技术宝库增添了十块瑰宝。

    4.中外合资:1994年3月,中美合资成立了“包头祥美锅炉制造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290万元人民币(其中:中方投资217万元人民币,占投资总额的75%;美方投资73万元人民币,占投资总额的25%)。公司现有办公楼、生产场地5.4万平方米,现有职工(包括下设分公司、分厂)668人,拥有固定资产380多万元人民币。公司锅炉产品已销往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打入蒙古国、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5.引进锅炉新技术:公司在1994年从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引进了先进的承压(带压)立式、卧式锅炉先进技术,并投入了批量生产。1994年10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厅、包头市劳动局锅炉监察处、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环保局等有关单位进行技术鉴定,检测、审查后,于1994年11月16日,发给公司E2级锅炉制造许可证、锅炉安装证等。

    1993年,全国众多锅炉厂家的激烈竞争中,以绝对的优势公司锅炉被评选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经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检验、审核后,发给“环境保护产品认可证”,也是内蒙古环保产业协会向全国推荐的环保佳品。1997年,公司被内蒙古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评选为“内蒙古工业产品免检产品企业”,并发给了“内蒙古工业产品免检证书”;被包头市、昆区两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评选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被包头市技术监督厅评选为“质量、计量标准化先进单位”;多年来,被内蒙古、包头市两级人民政府评选为“优秀企业”、“光彩企业”。199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评选为“跨世纪亿元工程单位”、“全内蒙重点保护单位”、“内蒙古一级企业”,获得“内蒙古乡镇企业优质产品奖”。

    公司生产的锅炉产品先后获得全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全国环保产品博览会银奖、乌兰巴托国际博览会金奖、’97国际高新技术产品金奖。被加拿大东方国际展览中心、美国爱迪生发明中心、香港科学院联合评定为“’97国际高新技术、畅销产品博览会暨荣誉评奖会国际金奖”及“对人类贡献金奖”。1998年,公司“葫芦山”牌锅炉被内蒙古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和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局评选为“内蒙古著名商标”。

    地址:中国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团结大街240号

    电话:(0472)212734721285082124784

     

    包头飞天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

    包头飞天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变压器行业重点骨干企业之一。1956年创建,40多年来一直精心致力于变压器产品的开发与制造。本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年生产能力60万KVA,为内蒙古自治区先进企业、科技先导型企业、市级双文明单位。

    公司生产设备精良,工艺装备完善,测试手段先进,管理科学严谨。从产品设计、工艺管理、质量监督、生产调度、产品试验、经营销售、财务、物资管理到劳动人事、科技文档全部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公司已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以科技为先导,质量为生命,树立全员质量精品的意识,向国内外客商提供适用的、放心的产品和最佳的售后服务”为工厂的质量方针。企业可生产110kV及以下10—31500kVAS9、S9—M、SZ9及SFZ9系列油浸式电力变压器;35kV及以下SC9、SCZ9、SCR9、SCRZ9系列环氧树脂浇铸、缠绕系列干式变压器;ZGS系列组合式变压器;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全密封变压器;矿用、整流、电炉和农用变压器等,规格齐全。

    产品全部符合GB1094《电力变压器》和GB/T56011--1992《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产品质量分等》标准。技术参数符合GB/T6451/1995《三项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节能效果明显,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征费稽查局包头分局

    内蒙古自治区征稽局包头分局,位于包头市铁西北小区建设路东,是交通规费征收的专职机构。分局根据国家“以路养路,专款专用”的原则,对包头市境内拥有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收公路养路费、重点公路建设费,以用于公路建设、养护,它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强制性。

    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下,分局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致力于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分局于1993年被自治区命名为“文明单位”,并多次受到包头市委、市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征稽局的表彰奖励。分局下属的10个基层单位,已建成9个市级文明单位,1个旗县级文明单位。

    在工作中,包头分局逐步形成了由思想政治工作、征收管理、清欠稽查三个子系统组成的规费征收管理运行机制。通过贯穿于工作全过程的思想教育、规章制度、监督制约三道防线,规范了职工的执法行为,征稽队伍的素质显著提高。在征收工作中,分局坚持推行“政务公开”、“承诺服务”,实施了一系列方便车主、提高办事效率的服务措施,改善了征缴关系,提高了车户的缴费自觉性。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在征稽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中求突破,是多年来包头分局努力实践的课题。在规费征收实现了微机管理的同时,分局率先将便携式电脑用于上路稽查,既提高了稽查的针对性,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年年超额完成规费征收任务,2000年又取得了提前1个季度完成全年任务的历史最好成绩,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经济大发展贡献了力量。

    时代在发展,改革在深化,面对新世纪,包头征稽人将朝着更宏伟的目标迈进。

     

    内蒙古电力线路器材厂电力管道工程公司

    内蒙古电力线路器材厂、电力管道工程公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青北路,始建于60年代,是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唯一的专业生产电杆及管道的骨干企业,担负着自治区电力建设的重任。企业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走内涵挖潜增效、外延发展之路,开拓扩展市场,在狠抓设备治理,强化管理,提高全员素质等方面下功夫,使一个生产30余年的老厂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建厂以来为内蒙古自治区及西部地区的工农牧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企业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检测手段齐全,产品各项指标经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均达到同类产品领先水平,是国家电力部水泥电杆各种规格的定点生产企业,是内蒙古自治区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压力管道唯一的生产厂家。1998年12月31日顺利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0KV—220KV各种型号的水泥电杆以优良的产品质量,崇高的企业信誉得到区内外新老用户的好评;Φ1200以下各种规格的混凝土压力管使用寿命长,造价低廉,是输送水、煤、油的最佳产品,大型工程可流动作业,就近在施工现场生产、安装。

    内蒙古电力线路器材厂、电力管道工程公司,完成了向北京送电的重大线路工程的电杆生产任务,城乡电网改造等工程,承担过达旗电厂给排水工程的管道生产、安装任务,并荣获优质工程,均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获得了优良的信誉。

    电杆产品多次走出国门,远销到蒙古国,由于供货及时,质优价低,信守合同,受到蒙古国用户的好评,并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往来。

    该厂的质量方针是“质量第一,提供顾客满意产品,信誉至上,满足用户所有需求”。因为市场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建立质量体系的目的就是提高职工的工作质量,保证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并为用户提供周到的服务,创造一流的市场信誉,保证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质量目标是“靠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凭信誉稳居同行之首”。对此,保证出厂产品合格品率达到100%,保证做好服务工作,合同兑现率达100%。

    企业坚持:诚信、奉献、开拓、创优的企业精神,面向市场,积极开拓,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效益,坚持信誉第一,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不断推出一系列新的举措,提出“哪里需要电,电杆就立到哪里;只要顾客不满意,就退货”的口号。企业的经营思想是在“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保证”的前提下攀登经济效益高峰。该企业在上级主管部门、企业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进入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单位。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内蒙古电力线路器材厂

    邮政编码:014030

    厂长经理:高洪滨

    电话:(0472)3138745

    营销部部长:郭永利

    电话:(0472)31324573112989

    传真:(0472)3112761

     

    内蒙古自治区机电设计研究院

    内蒙古机电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80年1月,是隶属于自治区冶金机械工业厅的事业单位。现有正式职工和长期外聘人员近3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含研究生)人员占85%以上。各类技术人员中有20%是高级职称,60%是中级职称。

    该院下设6个研究所(对外也称公司)和一个试制工厂。分别是:1.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研究所(同时又称内蒙古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公司);2.计算机软件开发及网络系统工程设计研究所(内蒙古自立电脑有限责任公司);3.计算机技术服务设计研究所(内蒙古联心计算机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4.压力容器及管道设计研究所(内蒙古亚宏燃气系统有限责任公司);5.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内蒙古高新技术公司);6.技术成套开发研究所(内蒙古技术成套公司);7.内蒙古机电院试制工厂。

    另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6个研究所同时挂牌公司,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样,既有科技开发、研制和推广的功能,同时又具备生产、销售和经营的功能。

    研究院承担自治区机械、电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开发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论证、研制工作。承担通用和专用设备的研制和应用,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研究设计、辅助测试和辅助制造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同时承担行业内的现代设计、可靠性工程和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机电一体化专题研究推广应用,承担机械压力容器、机械非标准设备的设计、研究、制造工作。并为自治区机械工业发展规划提供有关科学依据及意见。

    研究院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逐步规范各经济实体,建立和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运作。全面推广岗位责任制和全员聘任制。继续优化人才配置,提高管理效益,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行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在确保院内资产投入的基础上合理增值和分流人员等。

    继续抓好几个拳头项目,充分发挥以科技为龙头,生产、经营为两翼,实现科、工、贸一体化,研、产、销一条龙,为下一步的完全自立打好基础,为自治区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

    巴彦淖尔盟的人寿保险事业于1985年恢复,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巴彦淖尔盟中心支公司独家经营。1996年4月,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进行机构体制改革,巴彦淖尔盟中心支公司分设为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和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199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改建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是巴盟地区唯一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国有商业保险企业,以“忠于客户、诚信服务”为公司准则,以“提供卓越产品、真情关爱人生、奉献经济社会、创造最佳效益”为公司宗旨,立足河套大地,服务万千民众,为社会经济发展,为人民生活安定而拼搏、奉献、开拓、创新。

    目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在全盟拥有7个旗县(市)支公司、2个城区办事处、13个农村营业网点,基本形成了辐射全盟的服务网络。至2000年底,从业人员550人,其中正式职工91人,临时工、营销员459人。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25%的员工具有大中专学历,22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54人具有代理人资格证书。

    从1985年恢复人寿保险业务以来,人寿保险一直保持了高速、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1985年业务恢复,当年实现保费收入9万元,2000年实现保费收入7574万元,16年间增长了830倍,年均递增52.53%。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有了显著提高,2000年共有260余万人次参加了各类人身保险。

    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人寿保险充分发挥了安定人民生活的补偿作用,16年累计给付支出7310万元。2000年共立案11350件,已结案11010件,结案率为97%,各险种累计给付支出1842万元。随着业务的稳步发展,公司的偿付能力不断提高,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充分保障了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针对公司人均劳效低的实际情况,2000年围绕改革与发展,公司进行了“减员增效”,即通过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与54名正式在编员工解除了合同关系,从而首次打破了人员能进不能出的局面,同时优化了员工队伍结构,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2000年在全盟范围内建立了柜台业务,柜台业务的建立将业务、管理、服务溶为一体,使业务管理和保险服务上了一个新台阶。

    经过16年的发展,人寿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险种不断增加并日趋合理。目前,公司开办有祥和定期保险、祥运定期保险、康宁终身保险、康宁定期保险、安居定期保险、祥瑞终身保险、祥瑞还本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国寿学生幼儿平安保险、国寿学生幼儿平安保险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国寿团体医疗保险、附加疾病住院保险等近50个险种,涵盖了养老、意外伤害、健康、抚养等各种人身风险。并且险种设计也更趋合理,以1999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颁发的全国性条款为例,在保险责任与费率的配比上更为经济;在缴费方式、领取方式、领取金额的确定上也更为灵活,易于被广大人民接受。

    在“科学管理,稳健经营”的原则指导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司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保证了公司经营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管理手段也日趋完善,业务、财务等多项工作已实现电脑管理,为形成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世纪的中国人寿保险业,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将牢牢把握市场,不断求实创新,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创建一流的现代化商业保险企业,为全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作出贡献。

     

    内蒙古五金矿产化工进出口公司

    内蒙古五金矿产化工进出口公司成立于1957年,主要从事矿产品,化工原料,有色产品等原材料的进出口业务,是自治区成立最早地对外贸易专业公司之一。

    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辛创业和努力奋进,使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广交国内外客户,不断增大商品进出口总量,在高峰期,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000万美元,上缴利税1000多万元人民币。为国家和自治区做出重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原有企业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到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疲软,资金短缺,致使业务严重滑坡,多年经营的商品在同行业竞争中也不断流失。在举步维艰的环境中公司从高峰跌入低谷。

    为能使公司尽快走出困境,并能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公司经过深化改革,解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体制与机制上的问题,逐渐显现出公司的生机与活力。2000年,按照外经贸集团总体改革方案精神,结合公司实际,制定继续深化改革和强化经营管理两项目标,集中精力抓改革,抓经营管理,以深化改革和严谨科学的管理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和寻求恢复扩大公司经营范围,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渠道和出路。经过努力,在历史包袱沉重,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经营环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与同行业激烈竞争中通过开源节流,压缩费用和充分利用激励机制与规章制度,激活业务细胞,控制经营风险,明确责、权、利相统一的办法,当年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同时完成了外经贸集团下达的其它任务指标。并在体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加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力度。使部分职工走向市场自我发展,为公司摆脱过重的人员负担和建立新的企业体制创造了新的生存发展机遇。实现了年初制定的两个目标。

    经过深化改革,公司已向现代化企业体制迈进。主要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力争在2000年主营出口墨、荞麦、麻黄素浸膏粉、稀土、化工原料等商品的基础上,恢复氟石、石材为主的矿产品和黑色金属产品的出口。在经营方式上,要立足外贸,多种经营,根据公司实力,寻求适合自己开发的项目,为创办实体,开拓新市场,开辟新业务,发展新客户多做文章。

    只要我们以改革为契机,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轨迹,走以出口为主,进出结合,多种经营,全方位发展的经营之路,内蒙古五金矿产化工进出口公司必将重振雄风,为发展自治区外经贸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呼和浩特市地方税务局涉外税务分局

    呼和浩特市地方税务局涉外税务分局是1996年9月23日经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内地税发〔1996〕181号文件批准成立地对内隶属于呼和浩特市地方税务局,对外独立履行征收管理职能的分局。主要负责呼市地区涉外企业的地方税收征收和管理工作。现设4个科室(局)。即综合科(负责内勤保障),计征科(负责日常征收),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检查),稽查局(负责复查及举报案件的查处等)。

    随着税收工作的不断加强,分局的干部队伍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涉外分局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队伍,文化程度在本系统名列前茅。分局现有干部职工中,学历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11人,大专13人,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1人,攻读大专学历的2人。正式干部中百分之百学历达到了大专以上。

    呼地税涉外分局自组建以来始终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先治人,后治税,按照呼市地税局提出的“二十一字”方针教育和管理干部,把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带好队,收好税”作为工作的核心,全方位地开展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与原解放军五一三二五部队结为军民共建单位,开展过多次军民联谊活动。还先后与纳税企业建立过税企共建关系,签订税企廉政公约。成立扶贫帮困基金会。真正达到扶贫帮困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的目的。成立分局文明市民学校,组织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从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入手,制定了六十八条制度,为分局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连年超额完成税收任务,并在呼市地税系统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名列前茅,屡创佳绩,1998年度内蒙古地税局授予“青年文明号”的荣誉称号。分局办税服务厅也被评为自治区级的“最佳办税服务厅”。

    2000年5月,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后,更是号召全体干部奔着“忠于职守、创造业绩、强化征管、依法治税”的地税价值理念,发扬“一不怕难、二不怕苦”的精神,奋力拼搏,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战绩。

    新的领导班子面对严峻的税收形势,决定先从“抓班子”入手。他们确信一个团结的、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是建设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税收队伍的关键和灵魂所在。为抓好班子建设,他们从“三抓四确保”入手,抓班子政治思想建设;抓班子廉政建设;抓班子工作作风和组织原则,从而确保班子凝聚力及战斗堡垒作用;确保政令畅通;确保规范化管理健康运行发展;确保带好队、收好税。使得分局领导班子分工不分心,紧密合作,精诚团结,也使得分局各项工作的开展空前的顺利、政令畅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为涉外分局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分局党组还根据涉外地方税收的特点,紧紧围绕组织收入这一中心工作,本着早动手、早落实的原则,层层签订收入任务责任状,并与规范化管理考核挂钩,制定切实可行的收入任务连带责任制,牢牢掌握了税收工作的主动权,取得了卓越的成效。2000年,涉外分局以税收总收入1203万元,超额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各项税收任务,为呼市地方税收贡献了微薄之力。

    涉外分局党组不仅狠抓收入,在呼市地税系统2000年举办的各项活动中,也要求分局干部全力以赴,唯旗必夺。

    呼市地税局涉外分局还依托规范化管理,不断规范创新,夯实已构建的管理模式和架构。2000年随着规范化管理电算化运行的深入开展,涉外分局立足分局实际,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地税局规范化管理白皮书一百项指标,完善职责,健全科目,注重工作轨迹和实绩反馈,加强考核奖惩。以改革和创新为先导,全面推行税收规范化管理工作的电算化管理。以规范促征收,以规范促管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创新规范,使规范化管理成为促进涉外分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载体。

    2000年,涉外分局曾先后荣获“自治区地税局特级先进单位”、“呼市地税局青年文明号”、“呼市地税系统突出贡献奖”、“迎七一、庆过半”文艺演出第三名、“规范化管理考核A类单位”、“优质快报优秀单位”等诸多殊荣。面对新千年伊始,呼市地税局涉外分局以崭新的面貌谱写了一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辉煌赞歌。

     

    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党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宏观调控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人民银行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于1999年1月1日成立。其基本职责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呼和浩特市银行机构进行监管,作为首府城市中心支行,领导和管理全区货币发行、金融统计、安全保卫、技术支持、财务管理和支持结算等金融服务业务和外汇、外债工作。人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认真履职,严格监管,强化服务,有效保证了辖区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为自治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连浩特市自来水公司

    二连浩特市自来水公司主要围绕产、供、销、建、管、修六项主业开展工作,建立了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使责、权、利层层分解并落实到班组或个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企业的向前发展。

    公司建立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和投诉与监督制,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公司先后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花园式庭院和先进党支部称号。

    2000年各项生产经营情况:制水总量为122万吨,供水总量为100万吨,清洗水源井2眼,更换高压电网跌落开关两组,更换维修潜水泵十余次,新增市内管线2693米,兴安街新建管线Φ300的820米,改造前进路350米,市内井室维修45座,清陶维修消火栓井48座,建消防水鹤11个,建消火池1个,水表进户218户,单位18个,维修市内管线84处,市外4处,联检通道上水全部接通,搬迁户上水全部接通,对Φ75以上主管道上的阀门井、消防井、绿化井进行全面普查检修。全年回收水费225万元。

     

    呼和浩特铁路局二连浩特站

    站长:吴连国

    副站长:牛琦

    杨致钢

    杨炜峰

    张中平

    党委书记:邢进凯

    党委副书记:金人龙

    纪委书记:李焕国

    工会主席:罗志通

    团委书记:赵军

    呼和浩特铁路局二连站是集二线的终点站,是中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是沟通欧亚大陆的国际通道。站中心理程为集二线330公里807米,南临西里站,北临蒙古国扎门乌德站。车站为一等区段站,主要承担进出口国际联运货物的交接、换装及国际国内旅客、货物运输业务。车站有固定资产2339万元(其中装卸运输作业所1151万元),各类起重机14台,总吨位410吨;轨道衡宽准轨各一台,均为150吨。还有集装箱索具、电磁吊、钢板夹、液压原木爪等装卸索具。

    车站行政设置5个股室,4个车间。附属设置有二连站营运服务公司、二连站劳动服务公司。2000年末车站职工823人,其中工人730人,干部93人。

    2000年,车站主要运输指标完成情况:装车39752车,完成年计划106.4%;卸车11023车;货物发送量205万吨,完成年计划108.0%;旅客发送量34.5万人,完成年计划116.7%;进口运量完成199万吨;出口运量完成33.5吨;运输收入完成15867.7万元,为年计划的122.1%。

     

    中国农业银行二连浩特市支行

    二连浩特农行向社会各界隆重推出“外汇业务”这一新的金融产品。这是二连农行的一件大事,也是二连对外贸易史上的一件好事,过去二连市只有中国银行才能办理外汇业务,国际结算量仅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左右,二连农行国际业务的开办为进出口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遇,对口岸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意义。

    回顾十七年的发展历程,二连农行在二连党政部门和上级行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党中央银行的有力监管下,全行员工以振兴口岸地区经济为己任,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各项业务蓬勃发展,截至2001年一季度末,各项存款达13195万元,比八五期末翻了四翻。各项贷款余额达2467万元,比八五期末增长了3倍;不良贷款仅占2%,较八五期末下降37.15个百分点,1998~2000年连续三年盈利,实现利润290万元,人均创利5万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0660万元,为支持口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连农行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遍布市区繁华地段的6个营业网点,均是盟级、市级文明单位。2000年,支行又荣获“盟级精神文明标兵”称号;员工队伍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59名员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1%,中级职称占23.7%,初级职称占33.8%。

    为向客户提供安全、快捷、高效的服务,农行加快以往存款、贷款、汇款业务电子化建设的步伐,所属储蓄网点全部实现储蓄通存通兑,汇款业务开通“电子即时汇兑”,随时汇款,随时到账抵用。又开办了信用卡,代理财产、保险、代收代付,国债承销与兑付、小额质押贷款、商品楼按揭贷款、金钥匙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等业务。

    二连农行即将开办的外汇业务有外汇存款、外汇汇款、外汇贷款、国际结算、结汇、售汇六项业务。二连农行国际业务参加区分行SWIFT三级网,这是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为其会员提供的安全、可靠、快捷、标准化、自动化的通讯服务。

    二连农行电子设备先进,环境舒适优雅,欢迎您到农业银行二连支行办理各项业务,农业银行将一如既往、竭诚为您服务。

     

    呼伦贝尔盟经济局

    2000年,呼盟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呼盟工业经济正在走出低谷,逐步走上良性化发展轨道。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速资源转换步伐,构造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特色经济新格局的战略构想,使呼盟的工业发展能在政府宏观调控、规划线条清晰的原则下有序、有效、有机、联动互补,互为依托地发展起来,制定了《呼伦贝尔盟主导工业经济发展体系规划建议》。此“建议”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引智为突破口,以资源为依托,以优势产业为龙头,积极构造呼伦贝尔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是呼盟工业兴盟的指导思想。

    根据呼盟主导工业经济发展体系的规划主旨和选项原则,确定了以依托资源转换为主的特色工业,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的链条加工业和以粮食及山野菜深加工为主的绿色产业等3个层面的14个主导工业经济发展体系。

    通过全盟14个主导产业体系的确立,使呼盟的产业政策更具明确的重点,资源上的倾斜性配置有更加清晰的方向,使这些产品和产业在技术水平、企业规模、社会信誉、市场占有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更容易在东北乃至全国取得优势,并且在入世中占据相对的主动地位。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

    199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国务院改革金融体制的要求,在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呼盟中心支公司产、寿险分业经营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分设后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承续了原有的财产保险业务。现主要经营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运输工具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责任保险及信用保险等各类财产保险业务,自分业经营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的领导下,在呼盟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呼伦贝尔盟的财产保险事业得到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1996~200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累计承担呼盟境内各类保险责任850多亿元,5年间共向社会支付各项保险赔款2.6亿元。1998年夏季,呼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仅水灾赔款一项就支付人民币3100万元。这些保险赔款不仅充分体现了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人民保险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也充分发挥了人保公司重要的经济补偿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呼盟地方经济建设。

    在自身经营工作中,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始终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不断深化自身改革,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经济补偿能力,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新险种服务内容,为呼盟各企事业单位、各族各界人士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现已在全盟(除满洲里外)范围内开发推广了70多个险种及附加险业务,尤其是近两年推出的雇主责任、公众责任、产品责任、餐饮责任、旅行社责任等责任保险,深受社会各界广泛欢迎。2000年,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又推出了具有广泛市场前景,适合不同类型家庭投保的“金锁”系列家庭财产综合保险。

    在服务客户中,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彻底改变以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服务作风,坚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服务是企业生命”的服务理念,不断推出保险服务的新内容、新举措,全心全意,竭尽全力满足广大客户合理的保险服务要求。为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相继推出了电话预约承保、理赔上门服务、交通肇事绿色通道服务、小额案件快速赔付等一系列方便客户的服务新内容,开通了集保险业务咨询、出险报案、理赔案件查询及保险服务监督于一体的全国统一服务专线电话——95518。通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不仅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塑造了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

    展望未来,呼盟盟委、行署正在积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十五”发展计划,正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这必将有力地推动呼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必将为呼盟人保公司的快速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将继续坚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努力加快发展,拓展市场,继续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积极支持呼盟经济发展。人保呼伦贝尔分公司愿与全盟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

     

    呼伦贝尔盟人事劳动局

    盟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呼盟人事劳动局是呼盟行政公署综合管理人事劳动工作、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的职能部门;呼盟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盟机构编制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全盟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的常设办事机构。呼盟人事劳动局、呼盟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呼盟人事劳动局(呼盟编办)机关内设15个科室,即办公室、保险福利科、录用调配科、劳动保护监察科、任免奖惩科、矿山安全监察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机关事业工资科、职业技能开发科、培训教育科、计划劳动力与企业工资科、仲裁办、机构编制综合科、事业机构编制科、行政机构编制科。现有直属事业单位13个,即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统计信息中心、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劳动监察大队、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就业服务局、矿山安全卫生监察技术中心、职业技术培训教研室、医疗保险管理中心、职业介绍中心、就业训练中心、呼盟高级技工学校。

    西部大开发形势下的人才资源开发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势头良好,拓宽了职称评审领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范围已扩大到个体私营企业。全面完成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制定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实行“五公开一监督”的规定》,增加评审工作透明度。专家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为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出台《呼伦贝尔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并建立“一证一表三挂钩”的制约机制。突出抓好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乡土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选人用人实行竞争上岗和公开考试考核聘用的机制初步建立。分配制度改革以行业或旗市为单位整体推进。初步建立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出台《呼伦贝尔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指导意见》和有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全员聘用、搞活分配、未聘人员管理的四个具体配套办法及其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公务员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九五”期间培训任务。基本完成清理清退苏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工作。人才市场建设和人才交流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年盟和各旗市的各类人才交流大会和人才集市成效明显。新设立了农村、牧区两个区域性人才市场。

    2000年底全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2999人,年末滞留中心的有22730人,全部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签订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按规定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并为其代缴了社会保险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开始启动并初见成效。新左旗、新右旗率先成为取消中心、实现无下岗职工的地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各地不仅实现了当期无拖欠,还补发了历年企业欠费3775万元,补发率46%。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盟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年末,全盟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低于自治区确定的4.4%的预警线。全盟共有19496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47.1%。全盟共培训下岗职工16709人,培训率85.7%。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展较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盟收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20897万元,收缴率为9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全盟清理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2521万元,清欠率为81%。全盟实行社会化发放人数达42820人,社会化发放率为9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基金收缴工作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收缴失业保险金4559万元,比上年增收1414万元,收缴率125%,继续保持在自治区前列,并受到自治区有关方面表彰。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也得到了基本保障。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医保体系基本建立。按新制度运作的统筹地区和单位有14个,占统筹地区和单位总数(16个)的88%,医疗保险覆盖21.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6.5%。从运行情况看,全盟新旧制度衔接平稳,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趋于规范,统筹基金收支态势良好。呼盟医改工作整体水平位居全区前列,受到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记集体一等功的表彰奖励。

     

    海拉尔市人民法院

    随着社会发展,面对审判工作更高更新的要求,海拉尔市人民法院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立志改革,把司法公正和人民满意作为在审判工作中追求的目标和职责,以“树中心城市人民法院形象,创人民满意好法院”为主题,努力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审判规律,突出强调审判效果,切实加强法院管理,各项审判工作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率连年提高。近年来,在全盟13个旗市法院目标化管理考核中,海拉尔市法院从1997年的全盟第9位进到1999年全盟第2位,2000年更是名列前茅,被自治区高院命名为全区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人民法院的各项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海拉尔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在审判工作中全面提高质量,努力实施“三无两少一低工程”(无超审限案、无错案、无违法违纪案、上诉案件少、申诉案件少、重审改判率低),各项审判工作得到全面发展,案件质量提高,二审上诉案件重审改判率逐年下降,至2000年,重改率降至1%。审判工作效率、质量、社会效果显著。刑事审判工作连续多年荣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少年审判工作被授予全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执行工作被授予全区法院清理积案先进单位。民事审判和行政审判充分发挥了保障经济发展、调节各类纠纷的职能作用。

    在法官队伍建设方面,海拉尔市法院党组提出:法院队伍的主体素质决定了审判工作质量的高低,其工作水平、精神风貌代表着法院的形象,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抓好法院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司法公正的根本。全院有10多人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有的法官被授予了全区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还有的被授予全区十佳青年卫士。刑事审判庭、立案庭、执行庭连续多年被盟委授予先进单位。队伍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公正执法的能力,使全院整体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目前,档案管理已达到自治区特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盟级标兵单位,今年将以崭新的面貌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司法统计、信息处理、庭审记录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全院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机关内务管理规范,各项工作运作有序。标志着海拉尔市人民法院各项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赞助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呼和浩特市教育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管理站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外经济协作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呼和浩特市富泰热力股份有限公司

    呼伦贝尔盟天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巴彦淖尔盟中医院

    呼和浩特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内蒙古新雅建筑设计院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机械试验签订站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