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1卷  /  盟市旗县

2001卷

  • 通辽市
  • 【领导名录】

     

          记:祝广垲

        记:赵双连(蒙古族)

    杨青锋(蒙古族)

    ***(4月任职)

    汪海涛

    陈相华(蒙古族)

        长:王明义

     

          任:祝广垲

        任:达胡巴雅尔(蒙古族)

      ( 中国籍日本人)

    齐向东(蒙古族)

    王德才

     

          长:赵双连(蒙古族)

        长: ***(4月任职)

    张子野

    潘塔木(蒙古族)

    ***

    王佐玉

    王军朴

     

          席:杜 

        席:白金财(蒙古族)

    王怀安

    高裕良

    白晶芳( 蒙古族)

    贺西格图(蒙古族)

    孙传福

    张凤书

    纪检委

          记:白赛娜( 蒙古族)

     

          长:龚占永

    检察院

        长:高福瑞

    军分区

        员:卢 

          委:黄道尔吉(蒙古族)

     

    【概况】  200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中共通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克服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着力抓好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全市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8.8亿元,下降4.2%;第二产业完成42.5亿元,增长25.5%;第三产业完成47.5亿元,增长20.0%。财政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全年财政总收入91 1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 803万元,增长13.7%;财政支出150 269万元,增长15.7%。市场物价继续保持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为上年同期的99.4%,商品零售价格为上年同期的99.1%

     

    【农业】  是年,通辽市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但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仍取得较好的成就。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3.0亿元,比上年下降1.6%;农业增加值58.8亿元,下降4.2%。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总产值59.7亿元,下降6.3%;林业总产值3.2亿元,下降3.8%;牧业总产值29.6亿元,增长9.7%;渔业总产值0.5亿元,下降30.1%。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农业种植业结构出现了“五增一减”的新特点,即全市以蓖麻、葵花、花生为主的油料作物比上年增加105.3%,以小麦、水稻和专用玉米为主的优质粮食作物比上年增加85.4%,以蔬菜、瓜果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比上年增加29%,订单作物面积由上年的15万亩猛增到179.5万亩,普通玉米面积减少156万亩。全市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 403万亩,比上年减少21万亩。其中粮食完成773万亩,减少125万亩,下降13.9%;经济作物完成630万亩,增加104万亩,增长19.8%。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337调整为5545。全市粮食总产量25.6亿公斤,比上年减少9.65亿公斤,减少27.2%。油料总产量为11.5万吨,比上年增加2.6万吨,增长35.2%,蔬菜、瓜果产量为335.8万吨,比上年增加45.2万吨,增长15.4%。全市渔产品产量11 800吨,比上年增加1 300吨,增长12.4%。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95.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8%;农用拖拉机4.3万台,增加0.7万台;农用排灌动力69.5万千瓦,增长25.2%;农村牧区用电量38 921万度,增长11.5%。全年乡镇企业入库税金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畜牧业】  畜牧业畜群周转速度加快,种群结构变化明显,后继生产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6(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666.4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6.9万头只,增长1.05%。牛饲养量达120.4万头,比上年增加7.4万头,牛存栏98.3万头,比上年增加8.6万头,增长9.6%;山羊存栏111.9万只,比上年增加12.5万只,增长12.6%;生猪存栏260.8万口,下降0.07%,能繁殖母猪达18.9万口,比上年同期增加0.4万口,增长2.2%

     

    【林业】  林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5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继续得到改善。

     

    【工业】  全市工业企业改革继续取得成效,生产高速发展,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是通辽市国企改革攻坚之年。按照大型企业公司化、中小型企业民营化的总体要求,对全市10个系统、1 350个国有、集体工商企业进行“双退双进”的改革,实行民有民营的达73.7%,属于市、区级管理的国有及控股企业只有10户,旗县工商企业全部退出国有序列,企业资产负债率由97.4%下降到60%。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使全市工商企业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一是企业产权重组带来招商引资热潮。呼和浩特新三维、湖南岳泰、山东金锣、沈阳鹏泰、沈阳医保、沈阳万顺达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在通辽市参与企业重组或增加投入、兴办企业。到2000年,来通辽落户有一定规模的市外企业达100多家。仅2000年,外来企业新增投入4亿多元。全市107户“双停”企业已启动的有101户。二是国企改革带来新的运行机制。霍煤集团等四大集团经过公司制改造,精干主体,分流辅助,压缩人员,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四大集团完成工业增加值3.43亿元,同比增长18.82%,实现利税1.39亿元。中小企业多数下岗职工在转制中得到妥善安置,一次性安置转换国有集体职工身份的职工达52 626人,职工竞争上岗,人均月工资增长200元,极大地调动了在岗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多渠道安置下岗职工20 614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80.6%。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100%。三是盘活企业,增强后劲。通过改制重组、淘汰撤销、析产分资、退出市场,共破产减债20亿元,出让资产5.2亿元,盘活资产4.5亿元。全年全市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个,完成投入4亿元,有18个项目竣工投产,是通辽市历史上技改项目最多、投入最大的一年。四是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1.1亿元,增长15.9%。其中,乡及乡以上完成20.5亿元,增长20.2%。在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9.1亿元,增长2.7%;集体企业完成4.0亿元,增长11.1%;股份合作制企业2.1亿元,增长80.3%;股份制企业0.2亿元,增长6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0.3亿元,下降17.0%;其它经济类型完成4.7亿元,增长41.4%。大中型企业完成8.1亿元,增长4.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6.7亿元,增长25.8%,重工业完成13.8亿元,增长15.9%。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1.2%,比上年减少1.66个百分点。其中产品销售率96.9%,总资产贡献率8.01%,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1.0%,成本费用利润率4.1%,资产负债率59.6%,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59次,劳动生产率35 773.2元/人,年末产成品库存4.6亿元。全年实现利税5.3亿元,下降9.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8亿元,下降21.7%;实现利润1.3亿元,下降3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亿元,下降40.7%;亏损企业亏损额0.45亿元,减亏0.01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0.28亿元,减亏0.09亿元;亏损面为12.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20.0%。建筑业生产在投资的拉动作用下,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增长73.9%。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施工工程489个,增加25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227个,增加35个。房屋施工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优良工程面积1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率57.5%,增加3.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48万元,实现利税2 235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通辽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为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机遇,中共通辽市委及时召开读书会,把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开放市场,放宽政策,全市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亲身感受到通辽的巨变。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43.3亿元,增长36.5%,实施基本建设项目200个,拉动经济增长15亿元。尤其是公路、城建、水利、生态、粮食仓储、城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多、力度大。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6亿元,居全区第二位;总办、他拉干两大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和五星水库建设竣工,30个村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完成通北库等13个重点粮库的扩容改造,新增仓储能力3.3亿公斤;市区“一街两路一场”工程及旗县所在地城镇建设全面完成,房地产开发继续升温,全市住宅建设面积达1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其中通辽市城区住宅建设面积达80万平方米。

     

    【交通 邮电】  是年,随着通辽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年铁路客运周转量2 917百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31 811百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9%。公路客运周转量130 78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0%;公路货运周转量209 17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0%。全年邮电业务收入3.98亿元,比上年增长56.7%。年末市话总户数107 050户,其中住宅电话88 169户。农话总户数62 102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0.5万户。

     

    【国内贸易】  是年,全市国内贸易稳中趋活,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市的零售额19.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县的零售额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县以下零售额14.0亿元,比上年下降16.3%;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餐饮业零售额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农业生产者零售额4.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全年九大集市贸易成交额44.5亿元。重点批发零售企业销售收入净额81 732万元,增长63.0%;实现利润432万元,比上年增长2.5倍。

     

    【对外贸易 旅游业】  年内,外引内联工作再创佳绩。全年全市实施内联项目500个,引进国内市外生产开发类资金11.6亿元,比上年增长7.4%;实际利用外资1 164万美元。其中,引进工业项目162个,引进资金4.4亿元,利用外资9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0%。外贸进出口总额2 064万美元,其中出口1 147万美元。是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676人次,比上年增加72人次,收入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3%

     

    【金融 保险】  全年全市存贷款稳定增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7.0亿元,增加3.2亿元;城乡储蓄存款57.0亿元,增加7.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4.1亿元,增加11.6亿元;中期贷款10.3亿元,增加1.7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35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累计现金支出382.6亿元,增长23.7%。全年保费收入15 237万元,增长13.0%。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6 167万元,增长5.5%;寿险保费收入9 070万元,增长44.4%。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 058万元。其中财产险2 888万元,短期人身险赔款788万元,寿险给付1 382万元。

     

    【环境保护】  是年,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8 069.6万元,治理项目36个。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39个,其中国家级1个,保护面积达2 081.6平方公里。环保系统职工人数207人。环境监测站2个,监测人员76人。建成环境噪音达标区2个,面积9.12平方公里。

     

    【科技教育】  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改革,促进经科教结合。全市投资3 376万元,建设各类科技园区154处,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市直独立科研机构创办各类科技实体15个,62名科技人员下乡进厂搞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撤并小学213所,精减民办、代课教师4 509人;通辽一中等三所学校的教育产业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落实资金9 2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筹资500万元,实施了贫困地区中小学辍学“救助工程”,使8 200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筹资400万元,部分解决农村牧区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投入750万元,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各项社会事业】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以解放思想,改善投资软环境为重点,深入开展了“以创文明城市,树行业新风,做文明市民”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完成了“三五”普法教育,切实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启动了畅通工程百日整治活动,完善城管体制,下力量治理交通、卫生脏乱差,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一个热爱通辽、开放通辽、发展通辽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人民生活】  是年,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又有所提高。全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 646元,比上年增长7.3%。由于受旱灾影响,农牧民生活水平较上年有所下降,农牧民人均收入1931元,下降4.8%。年末,农村牧区贫困人口40.2万人。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3 313元,增长6.5%;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 258元,下降16.1%。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均居住面积13.4平方米,较上年增加1.1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17.4平方米,较上年增加0.6平方米。

     

    【绿色工业城市】  66日,市委召开城市定位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专题读书会,为通辽市经济类型定位问题形成共识,即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现代生物科学为依托,把通辽市建成以绿色生命产业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工业城市”。其内涵是“以工业为主导,打绿色品牌,走城市化路”。总的发展思路为突出产业化主线,唱响创建绿色工业城市主调。采取绿色产业龙头企业升级;争取国家项目和招商引资并重;创建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生命产业和绿色品牌等主要措施,围绕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科研、生产、集散中心,交通中心,能源中心和自治区东部民族文化教育中心的总目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科技教育四大工程,尽快把通辽市建成经济强市。突出产业化主线就是着眼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统筹考虑一二、三产业的成龙配套和种养加、科工贸、城乡一体化的综合效应,发挥优势,突出特点,主攻特色。以绿色工业城市的主旋律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日本绿网协会与市农管局签订合作造林协议】  330日,日本绿网协会常务理事、事务局长北浦喜夫,协会代表理事斋滕晴彦、大龙、桑岛等内蒙古自治区恩格贝沙漠志愿者协会组织成员来通辽市考察后决定,双方共同在国有瓦房牧场及孟根达坝牧场内的沙地建造阿弥陀之林、绿化队之林和孟根达坝林。造林治沙项目期限为10年,总面积约为23万亩,日方无偿提供80%资金。

     

    10万余儿童接受免疫接种】  32025日,42025日,通辽市开展两轮消灭脊髓灰质炎“扫荡”式强化免疫活动。全市参加两轮“扫荡”式免疫活动的各类人员达8 580多人,动用车辆50余台,深入到8个旗县市区的109个苏木乡镇、1 484个村屯,保证每个乡镇至少有一组旗县市区以上卫生行政或技术人员组成的督导组,每个村屯有一组乡镇以上卫生行政技术人员的工作组,从而保障199511日以后出生的101 350名儿童一个不漏地接受“扫荡”式免疫接种,巩固和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的成果,达到消灭脊髓灰质炎两轮“扫荡”式强化免疫活动的实施效果。

     

    【投资贸易洽谈会】  459日,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通辽市代表团在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展示11大类80多种重点名优产品,推介50个重点招商项目及35个产权交易企业,采取统一组织,分散出击,会上与会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主动寻找合作伙伴,接触了大批客商,并对32个双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深入洽谈。在内蒙古自治区合作与开发洽谈会暨项目签字仪式上,通辽市签约项目8项,签约总金额4亿元。

     

    【“中国记者林”首栽式】  415日,由中国记者协会发起全国55万名新闻工作者携手建造“中国记者林”活动的首栽式在通辽市科尔沁区河西镇梅林营子嘎查举行。“中国记者林”占地1.2万亩,总投资200多万元。首栽式上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面八方的100多名新闻工作者汇集在科尔沁沙地,代表全国55万新闻工作者,用自己的爱心和汗水栽植一片绿色的希望——旨在唤起全社会关心环境、保护环境意识的“中国记者林”。

     

    【内蒙古蒙特尔饮品有限公司】  621日,由内蒙古蒙古王酒业有限公司与日本木曾路物产株式会社合资建立的内蒙古蒙特尔饮品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庆典。该公司以内蒙古无污染、无公害的农副产品和天然食品为主要原料,生产销售农副产品、健康天然食品、中高档饮料、白酒、啤酒、果酒、矿泉水、纯净水等。公司合营期限15年,总投资100万元人民币,中方出资占52%。公司产品75%由日本注册的蒙古王株式会式销售。

     

    【沙源治理紧急启动工程】  5月,鉴于北京多次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国家决定把阴山北麓风沙区、浑善达克沙地及科尔沁沙地一起列入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紧急启动工程。通辽市8个旗县市区全部列入该工程,总治理任务为38万亩。其中乔木9.9万亩、灌木12万亩、多年生牧草16.1万亩。治理模式为控制对草原和耕地的过度利用,实行乔灌草相结合,以节水为中心的五配套草库伦和小生物圈建设为主。

     

    【内蒙古民族大学成立】  716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内蒙古民族大学在通辽正式挂牌成立。内蒙古民族大学是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占地面积达1 698亩,校舍24.1万平方米,拥有教职工2 873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24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1人。教师中,有博士、硕士学位的96人。学校设有20个系、44个专业,涵盖文、理、工、农、医、外语、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留学生招生资格权和外籍教师聘任资格权。学校有在校生6 000余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4 000余人。学校设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30多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图书馆藏书94.6万册,中外文期刊1 800余种,建有馆藏资料数据库和学术期刊光盘检索系统。学校现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蒙汉两种文字、六个版本的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合并后的内蒙古民族大学,整体办学实力大大增强,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是自治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的重要基地。

     

    【“村村通”工程】  815日,通辽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自治区验收,由此成为继包头市之后第二个全面完成“村村通”工作的盟市。“村村通”工程是通辽市2000年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市和各旗县市区两级广播电视部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56个施工小组,抽调15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各盲点村进行安装调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抢时间,争速度,提前完成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任务。在全市396个盲点村共建成小片有限网(8)133个,多频道发射网(4)77个,小型无线2+1发射点32个,MMDS有线网(8)154个。

     

    【通辽至好力保公路全线贯通】  920日,作为自治区“三横九纵十二出口”交通网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道304线通辽至好力保段高等级一级公路全线贯通。通辽至好力保段全长88公里,总投资4.6亿元,4车道、上下行、25米宽,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长的一条高等级一级公路。它的全线贯通,将成为内蒙古东部区通往东北各大城市的经济大动脉。

     

    【特大火灾】  921日,通辽市科尔沁区供销大厦一楼中部一灯具店内因电器线路故障而引起特大火灾,建筑过火面积7 000平方米,烧毁家用电器、五金、灯具、厨具、服装、文化用品、化妆品、小百货等各类商品价值454.9万元,建筑损失51.7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合计506万元。火灾直接责任者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接受处罚。

     

    【赴港招商】  10月,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赴香港地区大规模招商引资活动,通辽市代表团的签约项目总数和引资额位居全区各盟市之首。在此次活动中,共签订22个各类招商引资合作协议,通辽市代表团就占5个。此次签约的5个项目是:通辽北方路桥公司与香港兴源有限公司达成出让304国道的经营权项目、蒙古王酒业公司与香港世翘有限公司达成合资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项目、科尔沁区政府与香港东翘公司达成在科尔沁区木里图镇建设工业园区项目、蒙古王酒业公司与香港世翘有限公司达成香港世翘有限公司作为代理在香港地区年销售1 000万元蒙古王酒的总经销以及通辽市汇通国际招商公司与美国恒华家具钢具有限公司合作在通辽市农牧业及产品开发项目。通辽市代表团还借助方方面面的有利条件,通过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中介引荐的形式拓宽接触面,增加合作机缘。

     

    【遭受特大旱灾】  2000年通辽市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17月,全市平均降水只有5080毫米,比常年同期减少57成,加上持续高温,境内43条大小河流全部干涸,大中型水库均在死水位下运行,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不少村屯井水干枯,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全市52万户,230万人,1 400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重灾面积近1 000万亩,绝收面积500万亩,减产粮食达10亿公斤左右。草牧场受灾面积4 300万亩,300万头只牲畜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林业重灾面积54万亩。全市农牧林等各项生产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以上。

     

    【乡级行政区划改革】  5月始,通辽市在全区率先推行乡级行政区划改革,共撤并56个苏木、乡镇。在苏木乡镇的撤并过程中,通辽市作出“按区域分类,按人口划线”的改革思路,把平原农业区1.5万人口以下、牧区5 000人口以下、半农半牧区和以农为主的山区1.5万人口以下的苏木乡镇纳入撤并范围,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具体事宜。本着建设经济区域的原则,撤并后的苏木乡镇可分为“以富带贫、共同富裕”、“同类合并、规划开发”、“以大带小、协同进步”几种类型。已撤销建制的苏木乡镇所属的医院、学校及旗县区公安、银行、工商、粮食、供销、电信等部门设在苏木乡镇的下属分支机构,继续履行职能,由合并后的苏木乡镇管理。在人员分流上,撤销的苏木乡镇未被安排的正副职干部,保留原待遇不变,待机构改革时统一安排。一般干部采取竞争上岗,到嘎查村任职或到新组建的科技服务中心工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安置。全市共调整干部558人,暂待岗154人,减少乡级正职干部112名、副职干部200名。

     

    【整顿农村牧区基层组织】  是年,通辽市利用近4个月时间,在全市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中开展集中整顿活动。在整顿中,突出抓苏木乡镇班子的整顿建设,做到以乡带村,以乡促村。按照市委的要求,各旗县市区把苏木乡镇党委作为整顿的重点,采取自上而下、先乡后村的方式,从强化教育入手,突出抓乡级班子、干部的思想作风整顿。各旗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确定一批重点乡村进行集中整顿。市县两级工作队既指导面上工作,又侧重抓好两个重点乡、两个重点村。各级党组织对小康乡村通过领导包联等措施,促其进一步上档次,上水平;对贫困、后进乡村通过抓班子、抓路子、抓责任制落实等措施,使他们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对处于中间状态的乡村严格要求,促其提高,从而达到“整顿一个,转化一个,带动一批”的目的。并采取分段实施的办法,确保规范运作。一是把学习教育作为基础环节贯穿整顿工作始终。整顿期间,全市农村牧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 414期,培训基层干部、党员和群众85.8万多人次。二是严格程序和标准,加大民主评议力度。全市共评出不称职乡村班子447个,不称职乡村干部480名,不合格党员616名。三是上下联动,同步整改,协调运作,整体提高。四是分段总结部署,严格运作。各旗县市区都实行转段报批制度,每段工作结束后经验收合格方可转入下段工作。整顿期间,全市共调整苏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141个,调整党委书记34人,乡长48人,其他成员430人。调整乡直站所班子和兵青妇组织209个,人员212人。调整嘎查村班子1 274个,调整支部书记243人,村主任432人,兵青妇组织成员609人。整顿中,全市有1 027个嘎查村党支部和933个村委会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全市194个苏木乡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促进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和解决。整顿期间,全市165个苏木乡镇在落实土地延包方面通过市级验收。全市共处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 706件,清理农村财务违纪资金819万元,追回495万元。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整顿期间全市农村牧区共发展党员2 795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5 941名,发展团员9 616名。

     

    【审判改革】  年内,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结合实际,加大对审判方式和审判实务的改革力度,努力探索适合审判工作的新机制。为确保司法公正,保证审判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在修改和完善审判委员会、合议庭工作规划的同时,新推出院长、庭长依法监督审判工作的办法及案件质量评查监督制度。其基本内容是:审判委员会只讨论合议庭提请院长提交的少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总结审判工作经验,其它案件一律由合议庭审理,作出裁判,并由审判长签发法律文书,一改过去只审案不判案及既审案又判案的做法。在审判监督和队伍管理方面,院长、庭长积极履行规定的审判监督职责,认真落实审判监督方式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敢抓善管。出了问题或工作失误,院长、庭长要作检讨,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每季度评查监督所审结的案件质量,依评案标准定档次,奖惩兑现,尤其对办错案的法官给予严厉处理。

     

    【供港活牛质量最佳】  是年,通辽市提出创建绿色工业城市的战略目标。此举带动全市养牛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养牛示范户,为供港活牛提供充分的货源和质量保证。通辽市对供港活牛牛场实行注册制度,全市有8家牛场注册验收,并向科学饲养、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方向迈进,使注册农场成为通辽市供港活牛的出口基地。全年,通辽市完成供港活牛2 539头,占全区供港活牛总量的42%,优质率达到97.63%,每头平均高出其它地区活牛约300港元,全年出口创汇175万美元,是通辽市供港活牛历史上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一年。通辽供给香港地区活牛以膘情足、肉质好而深受香港市民欢迎,成为国家外经贸部授权内地供应香港鲜活冷冻食品的独家代理商。香港五丰行有限公司评价说:在全国供给活牛的地区中,内蒙古通辽活牛质量最好。

     

    【实施工业二次创业】  6月,市委、市政府通过读书会的形式确立城市定位的思路,即:创造以工业为主导,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现代生物科学为依托,以绿色生命产业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工业城市。按照创建绿色工业城市的定位,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突出抓好蓖麻、肉类加工、玉米加工、蒙医药四大产业,集中力量做强做大霍煤集团、通辽化工厂、金锣集团、新三维公司、岳泰公司、科尔沁乳业公司、科左中旗艾史迪生化公司、通辽万顺达公司、通辽发电总厂、通顺铝业、蒙古王集团、雪航啤酒厂、蒙药厂、康源药业、通玻集团、矽砂公司、天蒙羊绒等17户骨干龙头企业,使其迅速大起来,强起来,形成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优势产业更优,大企业更强,企业管企业,产业联产业,大企业带小企业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全市工业的二次创业。

     

    【再就业】  是年,通辽市各级领导继续把再就业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把任务分解量化到旗县市区,实行目标化管理。继续贯彻“退二还一进三”的再就业思路,加大精品再就业基地建设,增强安置下岗职工的能力。同时,加大力度搞好社区服务,多上短、平、快项目。为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及时足额发放,各级政府及就业部门除抓好“三三制”筹资外,还积极与自治区劳动保障厅及就业服务局协调筹措再就业及失业救济资金共800万元用于再就业。并加大失业保险金收缴力度,收缴失业保险金完成全年任务的116%。积极做好下岗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发挥职业介绍龙头作用,推动再就业和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年全市累计下岗职工25 578人,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再就业20 614人,再就业率达80.6%。建立再就业基地150处,安置下岗职工11 892人,其中免费培训8 030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1 850万元。

     

    【通顺铝业与外商合资】  515日,内蒙古通辽通顺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ABC国际投资公司在通辽举行合资生产重熔铝锭项目协议签字仪式。双方本着加强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愿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发展新产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以投资各方获得满意的经济利益为合资经营目的,双方决定建立合资经营公司,生产重熔铝锭,年生产能力为3万吨。中方以技术、工业产权、实物、土地使用权等出资,美方将投入3 000万美元,经营期限为20年。

     

    【商品调剂(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1月,隶属于通辽批发城的商品调剂(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自治区尚属于第一家。通辽市商品调剂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现代通讯和电子技术及远程数据技术为基础,采取有形市场(易货市场)和无形市场(调剂网络)相结合的方式,以搞活商品流通,拓展流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库存商品过剩问题为根本宗旨的综合性公司。该公司与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通过计算机联网,形成完备的、辐射全国的库存商品调剂网络。通过该网络,各企业可以现场看样订货,直接进行库存商品的交易和调剂。

     

    【内蒙古维科肉类食品公司】  329日,通辽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又一重大成果——中澳合资内蒙古维科肉类食品公司签字仪式在科尔沁区举行。该公司由内蒙古三维公司、澳大利亚科贝小牛公司和通辽市畜牧局三方联合兴办,总投资1 000万美元,其中澳方投入510万美元,三维公司投入390万美元,市畜牧局代表市政府投入100万美元。公司地址选定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公司将依托通辽市丰富的畜牧业资源,高昂企业龙头,构筑产业化链条,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投产第一年,即加工牛、马、羊肉1.4万吨,年家畜需求量达80万头匹只,将大大拉动农区畜牧业的发展。

     

    【存在问题】  通辽市经济总量、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与先进盟市比仍有距离。尤其是农业基础薄弱,农牧民增收缓慢;工业经济虽有较快增长,但支撑地方工业的骨干企业少、名优产品少、优秀企业家少、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城镇化水平低,城市管理薄弱,卫生、交通还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有的部门有令不行,乱收费、乱罚款,影响开放形象等。

    (乌力吉巴雅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通辽市
  • 【领导名录】

     

          记:祝广垲

        记:赵双连(蒙古族)

    杨青锋(蒙古族)

    ***(4月任职)

    汪海涛

    陈相华(蒙古族)

        长:王明义

     

          任:祝广垲

        任:达胡巴雅尔(蒙古族)

      ( 中国籍日本人)

    齐向东(蒙古族)

    王德才

     

          长:赵双连(蒙古族)

        长: ***(4月任职)

    张子野

    潘塔木(蒙古族)

    ***

    王佐玉

    王军朴

     

          席:杜 

        席:白金财(蒙古族)

    王怀安

    高裕良

    白晶芳( 蒙古族)

    贺西格图(蒙古族)

    孙传福

    张凤书

    纪检委

          记:白赛娜( 蒙古族)

     

          长:龚占永

    检察院

        长:高福瑞

    军分区

        员:卢 

          委:黄道尔吉(蒙古族)

     

    【概况】  200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中共通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克服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着力抓好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全市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8.8亿元,下降4.2%;第二产业完成42.5亿元,增长25.5%;第三产业完成47.5亿元,增长20.0%。财政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全年财政总收入91 1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 803万元,增长13.7%;财政支出150 269万元,增长15.7%。市场物价继续保持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为上年同期的99.4%,商品零售价格为上年同期的99.1%

     

    【农业】  是年,通辽市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但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仍取得较好的成就。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3.0亿元,比上年下降1.6%;农业增加值58.8亿元,下降4.2%。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总产值59.7亿元,下降6.3%;林业总产值3.2亿元,下降3.8%;牧业总产值29.6亿元,增长9.7%;渔业总产值0.5亿元,下降30.1%。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农业种植业结构出现了“五增一减”的新特点,即全市以蓖麻、葵花、花生为主的油料作物比上年增加105.3%,以小麦、水稻和专用玉米为主的优质粮食作物比上年增加85.4%,以蔬菜、瓜果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比上年增加29%,订单作物面积由上年的15万亩猛增到179.5万亩,普通玉米面积减少156万亩。全市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 403万亩,比上年减少21万亩。其中粮食完成773万亩,减少125万亩,下降13.9%;经济作物完成630万亩,增加104万亩,增长19.8%。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337调整为5545。全市粮食总产量25.6亿公斤,比上年减少9.65亿公斤,减少27.2%。油料总产量为11.5万吨,比上年增加2.6万吨,增长35.2%,蔬菜、瓜果产量为335.8万吨,比上年增加45.2万吨,增长15.4%。全市渔产品产量11 800吨,比上年增加1 300吨,增长12.4%。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95.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8%;农用拖拉机4.3万台,增加0.7万台;农用排灌动力69.5万千瓦,增长25.2%;农村牧区用电量38 921万度,增长11.5%。全年乡镇企业入库税金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畜牧业】  畜牧业畜群周转速度加快,种群结构变化明显,后继生产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6(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666.4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6.9万头只,增长1.05%。牛饲养量达120.4万头,比上年增加7.4万头,牛存栏98.3万头,比上年增加8.6万头,增长9.6%;山羊存栏111.9万只,比上年增加12.5万只,增长12.6%;生猪存栏260.8万口,下降0.07%,能繁殖母猪达18.9万口,比上年同期增加0.4万口,增长2.2%

     

    【林业】  林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5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继续得到改善。

     

    【工业】  全市工业企业改革继续取得成效,生产高速发展,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是通辽市国企改革攻坚之年。按照大型企业公司化、中小型企业民营化的总体要求,对全市10个系统、1 350个国有、集体工商企业进行“双退双进”的改革,实行民有民营的达73.7%,属于市、区级管理的国有及控股企业只有10户,旗县工商企业全部退出国有序列,企业资产负债率由97.4%下降到60%。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使全市工商企业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一是企业产权重组带来招商引资热潮。呼和浩特新三维、湖南岳泰、山东金锣、沈阳鹏泰、沈阳医保、沈阳万顺达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在通辽市参与企业重组或增加投入、兴办企业。到2000年,来通辽落户有一定规模的市外企业达100多家。仅2000年,外来企业新增投入4亿多元。全市107户“双停”企业已启动的有101户。二是国企改革带来新的运行机制。霍煤集团等四大集团经过公司制改造,精干主体,分流辅助,压缩人员,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四大集团完成工业增加值3.43亿元,同比增长18.82%,实现利税1.39亿元。中小企业多数下岗职工在转制中得到妥善安置,一次性安置转换国有集体职工身份的职工达52 626人,职工竞争上岗,人均月工资增长200元,极大地调动了在岗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多渠道安置下岗职工20 614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80.6%。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100%。三是盘活企业,增强后劲。通过改制重组、淘汰撤销、析产分资、退出市场,共破产减债20亿元,出让资产5.2亿元,盘活资产4.5亿元。全年全市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个,完成投入4亿元,有18个项目竣工投产,是通辽市历史上技改项目最多、投入最大的一年。四是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1.1亿元,增长15.9%。其中,乡及乡以上完成20.5亿元,增长20.2%。在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9.1亿元,增长2.7%;集体企业完成4.0亿元,增长11.1%;股份合作制企业2.1亿元,增长80.3%;股份制企业0.2亿元,增长6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0.3亿元,下降17.0%;其它经济类型完成4.7亿元,增长41.4%。大中型企业完成8.1亿元,增长4.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6.7亿元,增长25.8%,重工业完成13.8亿元,增长15.9%。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1.2%,比上年减少1.66个百分点。其中产品销售率96.9%,总资产贡献率8.01%,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1.0%,成本费用利润率4.1%,资产负债率59.6%,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59次,劳动生产率35 773.2元/人,年末产成品库存4.6亿元。全年实现利税5.3亿元,下降9.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8亿元,下降21.7%;实现利润1.3亿元,下降3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亿元,下降40.7%;亏损企业亏损额0.45亿元,减亏0.01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0.28亿元,减亏0.09亿元;亏损面为12.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20.0%。建筑业生产在投资的拉动作用下,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增长73.9%。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施工工程489个,增加25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227个,增加35个。房屋施工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优良工程面积1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率57.5%,增加3.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48万元,实现利税2 235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通辽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为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机遇,中共通辽市委及时召开读书会,把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开放市场,放宽政策,全市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亲身感受到通辽的巨变。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43.3亿元,增长36.5%,实施基本建设项目200个,拉动经济增长15亿元。尤其是公路、城建、水利、生态、粮食仓储、城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多、力度大。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6亿元,居全区第二位;总办、他拉干两大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和五星水库建设竣工,30个村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完成通北库等13个重点粮库的扩容改造,新增仓储能力3.3亿公斤;市区“一街两路一场”工程及旗县所在地城镇建设全面完成,房地产开发继续升温,全市住宅建设面积达1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其中通辽市城区住宅建设面积达80万平方米。

     

    【交通 邮电】  是年,随着通辽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年铁路客运周转量2 917百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31 811百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9%。公路客运周转量130 78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0%;公路货运周转量209 17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0%。全年邮电业务收入3.98亿元,比上年增长56.7%。年末市话总户数107 050户,其中住宅电话88 169户。农话总户数62 102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0.5万户。

     

    【国内贸易】  是年,全市国内贸易稳中趋活,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市的零售额19.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县的零售额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县以下零售额14.0亿元,比上年下降16.3%;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餐饮业零售额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农业生产者零售额4.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全年九大集市贸易成交额44.5亿元。重点批发零售企业销售收入净额81 732万元,增长63.0%;实现利润432万元,比上年增长2.5倍。

     

    【对外贸易 旅游业】  年内,外引内联工作再创佳绩。全年全市实施内联项目500个,引进国内市外生产开发类资金11.6亿元,比上年增长7.4%;实际利用外资1 164万美元。其中,引进工业项目162个,引进资金4.4亿元,利用外资9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0%。外贸进出口总额2 064万美元,其中出口1 147万美元。是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676人次,比上年增加72人次,收入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3%

     

    【金融 保险】  全年全市存贷款稳定增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7.0亿元,增加3.2亿元;城乡储蓄存款57.0亿元,增加7.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4.1亿元,增加11.6亿元;中期贷款10.3亿元,增加1.7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35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累计现金支出382.6亿元,增长23.7%。全年保费收入15 237万元,增长13.0%。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6 167万元,增长5.5%;寿险保费收入9 070万元,增长44.4%。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 058万元。其中财产险2 888万元,短期人身险赔款788万元,寿险给付1 382万元。

     

    【环境保护】  是年,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8 069.6万元,治理项目36个。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39个,其中国家级1个,保护面积达2 081.6平方公里。环保系统职工人数207人。环境监测站2个,监测人员76人。建成环境噪音达标区2个,面积9.12平方公里。

     

    【科技教育】  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改革,促进经科教结合。全市投资3 376万元,建设各类科技园区154处,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市直独立科研机构创办各类科技实体15个,62名科技人员下乡进厂搞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撤并小学213所,精减民办、代课教师4 509人;通辽一中等三所学校的教育产业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落实资金9 2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筹资500万元,实施了贫困地区中小学辍学“救助工程”,使8 200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筹资400万元,部分解决农村牧区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投入750万元,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各项社会事业】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以解放思想,改善投资软环境为重点,深入开展了“以创文明城市,树行业新风,做文明市民”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完成了“三五”普法教育,切实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启动了畅通工程百日整治活动,完善城管体制,下力量治理交通、卫生脏乱差,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一个热爱通辽、开放通辽、发展通辽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人民生活】  是年,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又有所提高。全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 646元,比上年增长7.3%。由于受旱灾影响,农牧民生活水平较上年有所下降,农牧民人均收入1931元,下降4.8%。年末,农村牧区贫困人口40.2万人。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3 313元,增长6.5%;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 258元,下降16.1%。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均居住面积13.4平方米,较上年增加1.1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17.4平方米,较上年增加0.6平方米。

     

    【绿色工业城市】  66日,市委召开城市定位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专题读书会,为通辽市经济类型定位问题形成共识,即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现代生物科学为依托,把通辽市建成以绿色生命产业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工业城市”。其内涵是“以工业为主导,打绿色品牌,走城市化路”。总的发展思路为突出产业化主线,唱响创建绿色工业城市主调。采取绿色产业龙头企业升级;争取国家项目和招商引资并重;创建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生命产业和绿色品牌等主要措施,围绕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科研、生产、集散中心,交通中心,能源中心和自治区东部民族文化教育中心的总目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科技教育四大工程,尽快把通辽市建成经济强市。突出产业化主线就是着眼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统筹考虑一二、三产业的成龙配套和种养加、科工贸、城乡一体化的综合效应,发挥优势,突出特点,主攻特色。以绿色工业城市的主旋律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日本绿网协会与市农管局签订合作造林协议】  330日,日本绿网协会常务理事、事务局长北浦喜夫,协会代表理事斋滕晴彦、大龙、桑岛等内蒙古自治区恩格贝沙漠志愿者协会组织成员来通辽市考察后决定,双方共同在国有瓦房牧场及孟根达坝牧场内的沙地建造阿弥陀之林、绿化队之林和孟根达坝林。造林治沙项目期限为10年,总面积约为23万亩,日方无偿提供80%资金。

     

    10万余儿童接受免疫接种】  32025日,42025日,通辽市开展两轮消灭脊髓灰质炎“扫荡”式强化免疫活动。全市参加两轮“扫荡”式免疫活动的各类人员达8 580多人,动用车辆50余台,深入到8个旗县市区的109个苏木乡镇、1 484个村屯,保证每个乡镇至少有一组旗县市区以上卫生行政或技术人员组成的督导组,每个村屯有一组乡镇以上卫生行政技术人员的工作组,从而保障199511日以后出生的101 350名儿童一个不漏地接受“扫荡”式免疫接种,巩固和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的成果,达到消灭脊髓灰质炎两轮“扫荡”式强化免疫活动的实施效果。

     

    【投资贸易洽谈会】  459日,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通辽市代表团在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展示11大类80多种重点名优产品,推介50个重点招商项目及35个产权交易企业,采取统一组织,分散出击,会上与会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主动寻找合作伙伴,接触了大批客商,并对32个双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深入洽谈。在内蒙古自治区合作与开发洽谈会暨项目签字仪式上,通辽市签约项目8项,签约总金额4亿元。

     

    【“中国记者林”首栽式】  415日,由中国记者协会发起全国55万名新闻工作者携手建造“中国记者林”活动的首栽式在通辽市科尔沁区河西镇梅林营子嘎查举行。“中国记者林”占地1.2万亩,总投资200多万元。首栽式上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面八方的100多名新闻工作者汇集在科尔沁沙地,代表全国55万新闻工作者,用自己的爱心和汗水栽植一片绿色的希望——旨在唤起全社会关心环境、保护环境意识的“中国记者林”。

     

    【内蒙古蒙特尔饮品有限公司】  621日,由内蒙古蒙古王酒业有限公司与日本木曾路物产株式会社合资建立的内蒙古蒙特尔饮品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庆典。该公司以内蒙古无污染、无公害的农副产品和天然食品为主要原料,生产销售农副产品、健康天然食品、中高档饮料、白酒、啤酒、果酒、矿泉水、纯净水等。公司合营期限15年,总投资100万元人民币,中方出资占52%。公司产品75%由日本注册的蒙古王株式会式销售。

     

    【沙源治理紧急启动工程】  5月,鉴于北京多次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国家决定把阴山北麓风沙区、浑善达克沙地及科尔沁沙地一起列入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紧急启动工程。通辽市8个旗县市区全部列入该工程,总治理任务为38万亩。其中乔木9.9万亩、灌木12万亩、多年生牧草16.1万亩。治理模式为控制对草原和耕地的过度利用,实行乔灌草相结合,以节水为中心的五配套草库伦和小生物圈建设为主。

     

    【内蒙古民族大学成立】  716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内蒙古民族大学在通辽正式挂牌成立。内蒙古民族大学是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占地面积达1 698亩,校舍24.1万平方米,拥有教职工2 873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24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1人。教师中,有博士、硕士学位的96人。学校设有20个系、44个专业,涵盖文、理、工、农、医、外语、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留学生招生资格权和外籍教师聘任资格权。学校有在校生6 000余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4 000余人。学校设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30多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图书馆藏书94.6万册,中外文期刊1 800余种,建有馆藏资料数据库和学术期刊光盘检索系统。学校现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蒙汉两种文字、六个版本的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合并后的内蒙古民族大学,整体办学实力大大增强,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是自治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的重要基地。

     

    【“村村通”工程】  815日,通辽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自治区验收,由此成为继包头市之后第二个全面完成“村村通”工作的盟市。“村村通”工程是通辽市2000年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市和各旗县市区两级广播电视部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56个施工小组,抽调15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各盲点村进行安装调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抢时间,争速度,提前完成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任务。在全市396个盲点村共建成小片有限网(8)133个,多频道发射网(4)77个,小型无线2+1发射点32个,MMDS有线网(8)154个。

     

    【通辽至好力保公路全线贯通】  920日,作为自治区“三横九纵十二出口”交通网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道304线通辽至好力保段高等级一级公路全线贯通。通辽至好力保段全长88公里,总投资4.6亿元,4车道、上下行、25米宽,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长的一条高等级一级公路。它的全线贯通,将成为内蒙古东部区通往东北各大城市的经济大动脉。

     

    【特大火灾】  921日,通辽市科尔沁区供销大厦一楼中部一灯具店内因电器线路故障而引起特大火灾,建筑过火面积7 000平方米,烧毁家用电器、五金、灯具、厨具、服装、文化用品、化妆品、小百货等各类商品价值454.9万元,建筑损失51.7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合计506万元。火灾直接责任者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接受处罚。

     

    【赴港招商】  10月,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赴香港地区大规模招商引资活动,通辽市代表团的签约项目总数和引资额位居全区各盟市之首。在此次活动中,共签订22个各类招商引资合作协议,通辽市代表团就占5个。此次签约的5个项目是:通辽北方路桥公司与香港兴源有限公司达成出让304国道的经营权项目、蒙古王酒业公司与香港世翘有限公司达成合资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项目、科尔沁区政府与香港东翘公司达成在科尔沁区木里图镇建设工业园区项目、蒙古王酒业公司与香港世翘有限公司达成香港世翘有限公司作为代理在香港地区年销售1 000万元蒙古王酒的总经销以及通辽市汇通国际招商公司与美国恒华家具钢具有限公司合作在通辽市农牧业及产品开发项目。通辽市代表团还借助方方面面的有利条件,通过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中介引荐的形式拓宽接触面,增加合作机缘。

     

    【遭受特大旱灾】  2000年通辽市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17月,全市平均降水只有5080毫米,比常年同期减少57成,加上持续高温,境内43条大小河流全部干涸,大中型水库均在死水位下运行,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不少村屯井水干枯,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全市52万户,230万人,1 400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重灾面积近1 000万亩,绝收面积500万亩,减产粮食达10亿公斤左右。草牧场受灾面积4 300万亩,300万头只牲畜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林业重灾面积54万亩。全市农牧林等各项生产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以上。

     

    【乡级行政区划改革】  5月始,通辽市在全区率先推行乡级行政区划改革,共撤并56个苏木、乡镇。在苏木乡镇的撤并过程中,通辽市作出“按区域分类,按人口划线”的改革思路,把平原农业区1.5万人口以下、牧区5 000人口以下、半农半牧区和以农为主的山区1.5万人口以下的苏木乡镇纳入撤并范围,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具体事宜。本着建设经济区域的原则,撤并后的苏木乡镇可分为“以富带贫、共同富裕”、“同类合并、规划开发”、“以大带小、协同进步”几种类型。已撤销建制的苏木乡镇所属的医院、学校及旗县区公安、银行、工商、粮食、供销、电信等部门设在苏木乡镇的下属分支机构,继续履行职能,由合并后的苏木乡镇管理。在人员分流上,撤销的苏木乡镇未被安排的正副职干部,保留原待遇不变,待机构改革时统一安排。一般干部采取竞争上岗,到嘎查村任职或到新组建的科技服务中心工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安置。全市共调整干部558人,暂待岗154人,减少乡级正职干部112名、副职干部200名。

     

    【整顿农村牧区基层组织】  是年,通辽市利用近4个月时间,在全市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中开展集中整顿活动。在整顿中,突出抓苏木乡镇班子的整顿建设,做到以乡带村,以乡促村。按照市委的要求,各旗县市区把苏木乡镇党委作为整顿的重点,采取自上而下、先乡后村的方式,从强化教育入手,突出抓乡级班子、干部的思想作风整顿。各旗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确定一批重点乡村进行集中整顿。市县两级工作队既指导面上工作,又侧重抓好两个重点乡、两个重点村。各级党组织对小康乡村通过领导包联等措施,促其进一步上档次,上水平;对贫困、后进乡村通过抓班子、抓路子、抓责任制落实等措施,使他们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对处于中间状态的乡村严格要求,促其提高,从而达到“整顿一个,转化一个,带动一批”的目的。并采取分段实施的办法,确保规范运作。一是把学习教育作为基础环节贯穿整顿工作始终。整顿期间,全市农村牧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 414期,培训基层干部、党员和群众85.8万多人次。二是严格程序和标准,加大民主评议力度。全市共评出不称职乡村班子447个,不称职乡村干部480名,不合格党员616名。三是上下联动,同步整改,协调运作,整体提高。四是分段总结部署,严格运作。各旗县市区都实行转段报批制度,每段工作结束后经验收合格方可转入下段工作。整顿期间,全市共调整苏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141个,调整党委书记34人,乡长48人,其他成员430人。调整乡直站所班子和兵青妇组织209个,人员212人。调整嘎查村班子1 274个,调整支部书记243人,村主任432人,兵青妇组织成员609人。整顿中,全市有1 027个嘎查村党支部和933个村委会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全市194个苏木乡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促进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和解决。整顿期间,全市165个苏木乡镇在落实土地延包方面通过市级验收。全市共处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 706件,清理农村财务违纪资金819万元,追回495万元。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整顿期间全市农村牧区共发展党员2 795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5 941名,发展团员9 616名。

     

    【审判改革】  年内,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结合实际,加大对审判方式和审判实务的改革力度,努力探索适合审判工作的新机制。为确保司法公正,保证审判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在修改和完善审判委员会、合议庭工作规划的同时,新推出院长、庭长依法监督审判工作的办法及案件质量评查监督制度。其基本内容是:审判委员会只讨论合议庭提请院长提交的少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总结审判工作经验,其它案件一律由合议庭审理,作出裁判,并由审判长签发法律文书,一改过去只审案不判案及既审案又判案的做法。在审判监督和队伍管理方面,院长、庭长积极履行规定的审判监督职责,认真落实审判监督方式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敢抓善管。出了问题或工作失误,院长、庭长要作检讨,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每季度评查监督所审结的案件质量,依评案标准定档次,奖惩兑现,尤其对办错案的法官给予严厉处理。

     

    【供港活牛质量最佳】  是年,通辽市提出创建绿色工业城市的战略目标。此举带动全市养牛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养牛示范户,为供港活牛提供充分的货源和质量保证。通辽市对供港活牛牛场实行注册制度,全市有8家牛场注册验收,并向科学饲养、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方向迈进,使注册农场成为通辽市供港活牛的出口基地。全年,通辽市完成供港活牛2 539头,占全区供港活牛总量的42%,优质率达到97.63%,每头平均高出其它地区活牛约300港元,全年出口创汇175万美元,是通辽市供港活牛历史上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一年。通辽供给香港地区活牛以膘情足、肉质好而深受香港市民欢迎,成为国家外经贸部授权内地供应香港鲜活冷冻食品的独家代理商。香港五丰行有限公司评价说:在全国供给活牛的地区中,内蒙古通辽活牛质量最好。

     

    【实施工业二次创业】  6月,市委、市政府通过读书会的形式确立城市定位的思路,即:创造以工业为主导,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现代生物科学为依托,以绿色生命产业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工业城市。按照创建绿色工业城市的定位,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突出抓好蓖麻、肉类加工、玉米加工、蒙医药四大产业,集中力量做强做大霍煤集团、通辽化工厂、金锣集团、新三维公司、岳泰公司、科尔沁乳业公司、科左中旗艾史迪生化公司、通辽万顺达公司、通辽发电总厂、通顺铝业、蒙古王集团、雪航啤酒厂、蒙药厂、康源药业、通玻集团、矽砂公司、天蒙羊绒等17户骨干龙头企业,使其迅速大起来,强起来,形成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优势产业更优,大企业更强,企业管企业,产业联产业,大企业带小企业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全市工业的二次创业。

     

    【再就业】  是年,通辽市各级领导继续把再就业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把任务分解量化到旗县市区,实行目标化管理。继续贯彻“退二还一进三”的再就业思路,加大精品再就业基地建设,增强安置下岗职工的能力。同时,加大力度搞好社区服务,多上短、平、快项目。为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及时足额发放,各级政府及就业部门除抓好“三三制”筹资外,还积极与自治区劳动保障厅及就业服务局协调筹措再就业及失业救济资金共800万元用于再就业。并加大失业保险金收缴力度,收缴失业保险金完成全年任务的116%。积极做好下岗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发挥职业介绍龙头作用,推动再就业和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年全市累计下岗职工25 578人,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再就业20 614人,再就业率达80.6%。建立再就业基地150处,安置下岗职工11 892人,其中免费培训8 030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1 850万元。

     

    【通顺铝业与外商合资】  515日,内蒙古通辽通顺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ABC国际投资公司在通辽举行合资生产重熔铝锭项目协议签字仪式。双方本着加强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愿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发展新产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以投资各方获得满意的经济利益为合资经营目的,双方决定建立合资经营公司,生产重熔铝锭,年生产能力为3万吨。中方以技术、工业产权、实物、土地使用权等出资,美方将投入3 000万美元,经营期限为20年。

     

    【商品调剂(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1月,隶属于通辽批发城的商品调剂(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自治区尚属于第一家。通辽市商品调剂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现代通讯和电子技术及远程数据技术为基础,采取有形市场(易货市场)和无形市场(调剂网络)相结合的方式,以搞活商品流通,拓展流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库存商品过剩问题为根本宗旨的综合性公司。该公司与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通过计算机联网,形成完备的、辐射全国的库存商品调剂网络。通过该网络,各企业可以现场看样订货,直接进行库存商品的交易和调剂。

     

    【内蒙古维科肉类食品公司】  329日,通辽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又一重大成果——中澳合资内蒙古维科肉类食品公司签字仪式在科尔沁区举行。该公司由内蒙古三维公司、澳大利亚科贝小牛公司和通辽市畜牧局三方联合兴办,总投资1 000万美元,其中澳方投入510万美元,三维公司投入390万美元,市畜牧局代表市政府投入100万美元。公司地址选定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公司将依托通辽市丰富的畜牧业资源,高昂企业龙头,构筑产业化链条,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投产第一年,即加工牛、马、羊肉1.4万吨,年家畜需求量达80万头匹只,将大大拉动农区畜牧业的发展。

     

    【存在问题】  通辽市经济总量、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与先进盟市比仍有距离。尤其是农业基础薄弱,农牧民增收缓慢;工业经济虽有较快增长,但支撑地方工业的骨干企业少、名优产品少、优秀企业家少、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城镇化水平低,城市管理薄弱,卫生、交通还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有的部门有令不行,乱收费、乱罚款,影响开放形象等。

    (乌力吉巴雅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