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1卷  /  经济

2001卷

  • 畜牧业
  •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厅领导名录】

        长:于铁夫(蒙古族)

    长:郝斗林(蒙古族) 赵存发(9月任职)  纪大才(女 6月任职)

    纪检组长:巴瑞明(蒙古族)

     

    【概况】  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畜牧战线职工和广大农牧民努力拼搏,积极进取,2000年全区畜牧业战胜了特大自然灾害的综合袭击,取得持续、稳定发展的业绩,草原生态建设、牲畜“种子工程”建设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畜产品产量、畜牧业产值、牧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2.37亿元(90年不变价),比上年提高4.1%。肉类总产量达到15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奶类产量82.99万吨增长16.6%;禽蛋产量24.41万吨,增长3.9%。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354.7元,比上年增长24.3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部分也有较大幅度地提高。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达到7 300.47万头只,牲畜总增头数达到2 563万头只,总增率34.5%。良种及改良种牲畜头数5 402.87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2.6%,比重为74%,提高3.2个百分点。日历年度牲畜出栏3 125.3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4.5%;出栏率达到60.7%,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落实草原“双权一制”】  落实“双权一制”就是落实党在牧区的基本政策,也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草原“双权一制”的落实,不仅为定居、围栏、棚圈、水利、饲草料基地、草库伦等生产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且也为保护生态、划区轮牧、草畜平衡等措施的实施铺平了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在全国牧区率先分两步进行了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80年代初推行草畜双承包,80年代后期试行草原“双权一制”。此项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直至1996年自治区政府下发《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规定》以后,加快了落实步伐。到2000年全区共落实草原所有权面积10.35亿亩,落实使用权面积8.49亿亩,草原承包到户面积7.92亿亩。表明自治区落实草原“双权一制”已基本完成。改革开放20年来,打破了人吃牲畜、牲畜吃草场的两个“大锅饭”,初步实现畜牧业基本生产资料——草原“用、管、护”和“责、权、利”的统一,调动广大农牧民生产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适应牧区特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草原畜牧业经营管理体制在内蒙古已基本确立。

     

    【以草原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建设】  传统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方式是逐水草而牧,靠天养畜,生产的不稳定性,是草原畜牧业的一大弱点。多少年来,为实现稳定发展,全区一直致力于以草原建设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1996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双增双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后,畜牧业基础建设的速度显著加快,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灾能力大大增强。草原建设总规模由“八五”期末的2 000万亩,猛增到5 188万亩,其中人工种草达到1 153.6万亩,五配套草库伦8 794处、83.7万亩,草地围栏1 723.3万亩;畜棚建设达到365.4万间、7 117.2万平方米,过冬畜均1.38平方米,90%以上的牲畜实现了棚圈化;青贮饲料达到40亿公斤,打贮草85.1亿公斤,畜均冬春贮草达到180公斤以上,贮料21公斤,均比“八五”时期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尽管目前建设规模还比较小,发展不够平衡,还不能完全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但建设养畜的观念已牢固树立,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畜牧业产业化】  随着畜产品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畜牧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畜产品基地。这是“九五”时期自治区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上年,全区肉类产量超万吨的旗55个,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83.5%;羊肉产量超3 000吨的旗县33个,占全区总产量的73.2%;牛肉产量超3 000吨的旗县20个,占全区总产量的61.6%;鲜奶产量超万吨的旗县21,占全区总产量的75.1%;绵羊毛产量超千吨的旗县24个,占全区总产量的58.8%;山羊绒产量超50吨的旗县26个,占全区总产量的81.1%。农区畜牧业发展方兴未艾,是年1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达到4.27万户,饲养量为113.23万头,占农区牛存栏量的34.6%20口以上的规模养猪户达到5.29万户,饲养量为369.85万口,占农区猪存栏量的35.6%1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为4.53万户,饲养量为866.37万只,占农区羊存栏量的35.5%。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一大批畜产品加工、经营龙头企业的发育和壮大,如以绒毛加工为主的鄂尔多斯、鹿王、仕奇、盘古集团;以乳品加工为主的伊利、蒙牛、奶王等集团;以肉类加工为主的草原兴发集团等,创立了大批畜产品名牌产品并享誉国内外市场。年内,全区18家上市公司中,畜产品加工企业就占4家;全区工业增加值超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有3个,5 000万元以上的3个;实现工业增加值15.29亿元。龙头企业依托生产基地,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畜牧业的产业链条,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以法治牧】  “九五”时期是畜牧业法制建设最有成效的时期。五年来,先后制定了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草原管理实施细则、种畜禽管理条例;另一方面是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用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制定了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规定,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决定,推进牲畜种子工程的决定,严禁乱开滥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命令,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决定、草原使用权流转办法、牧草种子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草畜平衡暂行规定,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加强动物疫病强制防疫工作的命令,兽医从业管理办法等近20种规章。畜牧业法制建设的完善,有效地规范了种畜禽推广应用、草原建设和保护、兽医卫生及饲料、兽药等各个环节的畜牧业生产,为畜牧业依法行政创造条件,保护了农牧民合法利益。内蒙古畜牧业已经步入依法治牧的新时期。

     

    【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为了把“双增双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199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关于推进牲畜“种子工程”的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牲畜“种子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的畜牧业科技革命,以六个模式化饲养、牧草秸秆“两贮三化”为重点的各项适用增产技术的推广,取得显著的效果。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达到73.29%,比“八五”期末提高12.14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38%,比“八五”时期提高6个百分点;牲畜个体生产力显著提高。以胚胎移植在1999年移植万例的基础上,2000年达到2万例以上,大大加快了全区牲畜良种化的进程,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以良种化为先导的畜牧业科技革命,促进了全区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今后畜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储备了发展后劲,奠定了发展基础。

     

    【受灾情况】  2000年内蒙古畜牧业经受多种自然灾害的综合袭击。年初,全区51个旗县、5.57亿亩草场、2 532.8万头()牲畜遭受雪灾。入春以后,全区78个旗县、6.9亿亩草场、4 087万头()牲畜遭受特大旱灾。45个旗县、6 000万亩草原发生严重虫灾。48个旗县、8 000万亩草场暴发鼠害。进入12月份,全区中东部地区持续降雪,形成了特大“白灾”,47个旗县、501个苏木乡镇、45 106.5万亩草场、2 289.5万头只牲畜受灾,受灾地区积雪厚度在2050厘米,最深处达到1米以上,造成部分苏木、嘎查交通中断、部分国道时阻时通,因灾死亡59.85万头()牲畜、32人,毁坏棚圈16 696间、14.03万平方米。无论是春、夏的“旱灾”,还是冬季的“白灾”,都是有史以来所罕见的。特别是多灾并发,综合袭击,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困难和影响。

     

    【草原生态建设】  2000年是国家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年。全区草原建设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双增双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草原建设作为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历史最好水平。草原建设总规模由“八五”期末的2 000万亩,猛增到5 188万亩,人工种草突破1 000万亩大关,达到1 153.6万亩。草地改良1 197.73万亩,草地围栏1 723.3万亩,饲用灌木379.4万亩,飞播牧草158.68万亩。青贮饲料达到40亿公斤,微贮23亿公斤,打贮草85.1亿公斤,畜均冬春贮草达到180公斤以上。

     

    【草原保护】  为加强草原保护,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并在赤峰市的1个旗、锡盟的2个旗、伊盟的1个旗进行试点。部分地区还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积极推行舍饲圈养,全区10个盟市的36个旗县开展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工作,面积达1亿多亩。与此同时,各地都加强了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违法案件的查处,年内,草原灭鼠2 332万亩,灭虫756万亩,查处草原违法案件4 569起,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生态,维护了广大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饲政管理】  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饲料管理职能划归畜牧部门以后,成立了自治区饲料工作办公室。饲料免征增值税、饲料添加剂厂和饲料添加剂预混料厂生产许可证以及产品批准文号的换发等项工作正全面有序展开。为了摸清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的底数,切实加强宏观管理,规范生产和市场行为,有效实施产品质量监督,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饲料工业办公室关于对生产经营饲料企业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的通告》,年内登记备案工作已基本结束。

    (郝福楼)

     

    【畜禽养殖】  为了提高农牧民建设养畜和科学养畜的水平,增强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全区38个实施防灾基地建设的牧业旗、半农半牧业旗新建防灾基地户10 633户,暖棚7 653座,为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实施的北繁南育过程和“十、百、千”工程,对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养牛10头以上养殖户42 712户,饲养量1 132 261头;养猪20口以上养殖户52 887户,饲养量3 698 487口;养羊100只以上养殖户45 324户,饲养量8 663 701只;养鸡1 000只以上养殖户7 478户,饲养量15 094 919只。基础设施的加强,促进了畜产品商品生产的发展,畜牧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畜产品基地。年内全区专业户合计266 076户,其中养牛户33 761户(奶牛户12 607户)、养羊户133 773户、养猪户79 031户、养鸡户7 768户;专业户牛存栏695 970头(奶牛143 504头)、羊存栏8 857 375只、鸡存栏11 158 078只,专业户当年出栏肉猪878 201口、牛329 259头、羊4 134 021只、鸡17 265 518只。

     

    【畜群 畜种结构】  2000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为7 300.47万头(),其中大小畜合计6 209.55万头(只),生猪1 090.92口。大小畜头数中,大畜存栏803.31万头,占大小畜的12.94%,牛存栏490.2万头,比上年增加15.04万头,增长3.17%,马存栏130.53万匹,比上年减少9.88万匹,降低7.03%;小畜存栏5 406.23万只,占大小畜的87.06%。是年,绵羊存栏3 537.4万只、山羊存栏1 868.84万只,绵羊、山羊数量分别比上年减少0.18%4.05%2000年由于牲畜种子工程的实施,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大幅度提高,细毛羊存栏1 434.65万只、半细毛羊541.93万只、山羊1 311.46万只。在全区牲畜总头数中,良种、改良种大小畜存栏4 551.18万头(只),良改比重为73.29%,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良种改良种牛存栏330.39万头,良改比重为67.4%,良种改良种绵羊存栏2 797.33万只,良改比重为79.08%,良种改良种山羊存栏1 311.46万只,良改比重为70.18%。在全区各盟市中,伊克昭盟、通辽市、赤峰市、巴彦淖尔盟和兴安盟的大小畜良种化程度较高。

     

    【繁殖改良】  2000年牧业年度,全区大小畜合计繁殖仔畜2 350.31万头(只),比上年增加47.59万头(只),增长2.07%。由于受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繁殖率为77.14%,比上年下降2.89个百分点;成活仔畜头数2 181.15万头(只),比上年减少8.91万头(只),下降0.41%;成活率92.8%,比上年下降2.31个百分点;繁殖成活率86.6%,比上年下降3.38个百分点。全区家畜改良工作抓住实施牲畜种子工程的契机,以黄牛冷配和绵山羊人工授精为重点,全面推广家畜改良实用技术,大小畜改良配种总规模达到1 757.64万头(只),牛冷配68.16万头,绵羊人工授精473.35万只,山羊人工授精54.81万只。牛羊胚胎移植作为加快家畜良种化进程的一项新技术,在种源生产和纯种扩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以来全区累计生产牛胚胎3 639枚,移植受体牛8 690头,累计移植受体羊31 586只。除在区内推广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外,自治区家畜改良站的技术人员还应邀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徽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等省、自治区从事胚胎移植工作。

     

    【饲养管理】  是年以“四良四改”模式化养猪、肉羊模式化育肥、鸡模式化饲养、肉牛模式化育肥、奶牛模式化饲养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丰收计划,在规模、档次、水平、效益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区“四良四改”模式化养猪504.33万口,肉牛模式化育肥58.75万头,肉羊模式化育肥602.01万只,鸡模式化饲养2 096.16万只,奶牛模式化饲养11.02万头。同时随着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产冬羔和早春羔数量增多,羔羊当年育肥出栏比例加大。

     

    【牲畜周转】  是年通过推行舍饲圈养、模式化养畜,提高冬羔和早春羔比例,加大牛羊育肥出栏比例,全区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得到有效提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牧业年度牲畜总增头数2 563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45.67万头(),总增率34.25%。全区牲畜出栏3 125.37万头(),比上年增长4.5%,出栏率60.7%,提高3.2个百分点。

     

    【畜产品】  200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50万吨,比上年增长6.7%,猪牛羊肉产量为136.9万吨,比上年增长6.9%,其中猪肉83.21万吨,比上年增长3.3%;牛肉21.84万吨,比上年增长22.6%;羊肉31.82万吨,比上年增长6.8%。奶类82.99万吨,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牛奶产量79.78万吨,比上年增长17.4%)。绵羊毛6.51吨,山羊绒3 815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禽蛋产量24.41万吨,比上年增长3.9%

    (巴特尔)

     

    【动物疫病防治】是年,全区共预防牲畜16 398.73万头,预防家禽6 445.44万羽,预防羊三病1 957.46万只,药浴4 799.14万只,猪囊虫诊治41.46万口,牛皮蝇蛆病驱治389.30万头,生猪五号病免疫1 414.13万口,牛羊五号病免疫7 977.14()

    在本年度共检疫各种活畜禽2 078.03万头(),检疫各种畜禽产品34.67万吨,毛类4.23万吨,皮张439.05万张,蹄、骨、角0.56万吨,车辆消毒20.21万辆,检出病畜禽2.03万头只,检出病害肉0.06万吨,对检出病害的动物及其产品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全区已在92个旗县、554个苏木乡镇开展生猪等动物定点屠宰、到点检疫工作,全年屠宰检疫生猪等动物736.46万头只,肉类17.96万吨,检出病害肉0.05万吨,对检出的病害肉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兽药管理】  是年兽药管理工作以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合理布局、规范经营、验收换证为主要内容,全面清理整顿兽药市场,从而确保兽药的安全、有效。年内举办了全区首届兽药生产厂家、经营企业参加的兽药GMP培训班,拉开全区兽药GMP工作的序幕。同时对全区兽药经营批发企业人员进行持证上岗培训,并对经营考试考核合格的98人发放上岗资格证。年内,评审通过四类新兽药5种,审批核发兽药产品批准文号28个,验收通过新建兽药生产厂家3个。按农业部对省级兽药监察所资格认证的要求,在认真细致准备的基础上,内蒙古兽药监察所接受并通过了农业部省级兽药监察所资格认证小组的验收。年内,全区共抽检兽药产品257批次,合格134批次,抽检兽药产品合格率52.1%

     

    【兽医卫生监理】  以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服务意识为主要内容,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动物防疫监督员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动物检疫员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兽医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培训和考试考核,对全区2 234个兽医人员审批发放了《兽医从业资格证》,对符合条件的846个监督员换发了《动物防疫监督员证》,对3 902个检疫员换发了《动物防疫检疫员证》,对不符合条件的240人吊销了监督员、检疫员证。年内全区共发放《肉类卫生合格证》34 920张,《兽医卫生合格证》2 250张,《肉品检疫标志》155万枚,《动物免疫证》163万张,五种检疫证明10 465本。

    ()

     

    【存在问题】  内蒙古畜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原的沙化退化严重,畜草矛盾十分突出;二是畜牧业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抗灾能力还较低,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将是畜牧业工作长期的任务;三是农牧民增收缓慢,完成自治区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会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四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兽医卫生监督、畜产品和饲料监测等任务繁重,但监理、监测执法严重滞后,人员少,装备差,很难适应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先进人物】 

    邢旗  蒙古族,女,内蒙古自治区畜牧科学院草原勘察设计所所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该同志一直在草原科技战线工作,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自治区丰收计划三等奖一项。1994年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1999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记一等功;2000年分别被评为自治区、国家两级先进工作者。

    (郝福楼)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畜牧业
  •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厅领导名录】

        长:于铁夫(蒙古族)

    长:郝斗林(蒙古族) 赵存发(9月任职)  纪大才(女 6月任职)

    纪检组长:巴瑞明(蒙古族)

     

    【概况】  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畜牧战线职工和广大农牧民努力拼搏,积极进取,2000年全区畜牧业战胜了特大自然灾害的综合袭击,取得持续、稳定发展的业绩,草原生态建设、牲畜“种子工程”建设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畜产品产量、畜牧业产值、牧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2.37亿元(90年不变价),比上年提高4.1%。肉类总产量达到15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奶类产量82.99万吨增长16.6%;禽蛋产量24.41万吨,增长3.9%。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354.7元,比上年增长24.3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部分也有较大幅度地提高。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达到7 300.47万头只,牲畜总增头数达到2 563万头只,总增率34.5%。良种及改良种牲畜头数5 402.87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2.6%,比重为74%,提高3.2个百分点。日历年度牲畜出栏3 125.3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4.5%;出栏率达到60.7%,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落实草原“双权一制”】  落实“双权一制”就是落实党在牧区的基本政策,也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草原“双权一制”的落实,不仅为定居、围栏、棚圈、水利、饲草料基地、草库伦等生产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且也为保护生态、划区轮牧、草畜平衡等措施的实施铺平了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在全国牧区率先分两步进行了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80年代初推行草畜双承包,80年代后期试行草原“双权一制”。此项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直至1996年自治区政府下发《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规定》以后,加快了落实步伐。到2000年全区共落实草原所有权面积10.35亿亩,落实使用权面积8.49亿亩,草原承包到户面积7.92亿亩。表明自治区落实草原“双权一制”已基本完成。改革开放20年来,打破了人吃牲畜、牲畜吃草场的两个“大锅饭”,初步实现畜牧业基本生产资料——草原“用、管、护”和“责、权、利”的统一,调动广大农牧民生产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适应牧区特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草原畜牧业经营管理体制在内蒙古已基本确立。

     

    【以草原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建设】  传统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方式是逐水草而牧,靠天养畜,生产的不稳定性,是草原畜牧业的一大弱点。多少年来,为实现稳定发展,全区一直致力于以草原建设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1996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双增双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后,畜牧业基础建设的速度显著加快,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灾能力大大增强。草原建设总规模由“八五”期末的2 000万亩,猛增到5 188万亩,其中人工种草达到1 153.6万亩,五配套草库伦8 794处、83.7万亩,草地围栏1 723.3万亩;畜棚建设达到365.4万间、7 117.2万平方米,过冬畜均1.38平方米,90%以上的牲畜实现了棚圈化;青贮饲料达到40亿公斤,打贮草85.1亿公斤,畜均冬春贮草达到180公斤以上,贮料21公斤,均比“八五”时期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尽管目前建设规模还比较小,发展不够平衡,还不能完全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但建设养畜的观念已牢固树立,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畜牧业产业化】  随着畜产品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畜牧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畜产品基地。这是“九五”时期自治区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上年,全区肉类产量超万吨的旗55个,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83.5%;羊肉产量超3 000吨的旗县33个,占全区总产量的73.2%;牛肉产量超3 000吨的旗县20个,占全区总产量的61.6%;鲜奶产量超万吨的旗县21,占全区总产量的75.1%;绵羊毛产量超千吨的旗县24个,占全区总产量的58.8%;山羊绒产量超50吨的旗县26个,占全区总产量的81.1%。农区畜牧业发展方兴未艾,是年1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达到4.27万户,饲养量为113.23万头,占农区牛存栏量的34.6%20口以上的规模养猪户达到5.29万户,饲养量为369.85万口,占农区猪存栏量的35.6%1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为4.53万户,饲养量为866.37万只,占农区羊存栏量的35.5%。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一大批畜产品加工、经营龙头企业的发育和壮大,如以绒毛加工为主的鄂尔多斯、鹿王、仕奇、盘古集团;以乳品加工为主的伊利、蒙牛、奶王等集团;以肉类加工为主的草原兴发集团等,创立了大批畜产品名牌产品并享誉国内外市场。年内,全区18家上市公司中,畜产品加工企业就占4家;全区工业增加值超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有3个,5 000万元以上的3个;实现工业增加值15.29亿元。龙头企业依托生产基地,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畜牧业的产业链条,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以法治牧】  “九五”时期是畜牧业法制建设最有成效的时期。五年来,先后制定了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草原管理实施细则、种畜禽管理条例;另一方面是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用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制定了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规定,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决定,推进牲畜种子工程的决定,严禁乱开滥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命令,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决定、草原使用权流转办法、牧草种子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草畜平衡暂行规定,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加强动物疫病强制防疫工作的命令,兽医从业管理办法等近20种规章。畜牧业法制建设的完善,有效地规范了种畜禽推广应用、草原建设和保护、兽医卫生及饲料、兽药等各个环节的畜牧业生产,为畜牧业依法行政创造条件,保护了农牧民合法利益。内蒙古畜牧业已经步入依法治牧的新时期。

     

    【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为了把“双增双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199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关于推进牲畜“种子工程”的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牲畜“种子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的畜牧业科技革命,以六个模式化饲养、牧草秸秆“两贮三化”为重点的各项适用增产技术的推广,取得显著的效果。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达到73.29%,比“八五”期末提高12.14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38%,比“八五”时期提高6个百分点;牲畜个体生产力显著提高。以胚胎移植在1999年移植万例的基础上,2000年达到2万例以上,大大加快了全区牲畜良种化的进程,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以良种化为先导的畜牧业科技革命,促进了全区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今后畜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储备了发展后劲,奠定了发展基础。

     

    【受灾情况】  2000年内蒙古畜牧业经受多种自然灾害的综合袭击。年初,全区51个旗县、5.57亿亩草场、2 532.8万头()牲畜遭受雪灾。入春以后,全区78个旗县、6.9亿亩草场、4 087万头()牲畜遭受特大旱灾。45个旗县、6 000万亩草原发生严重虫灾。48个旗县、8 000万亩草场暴发鼠害。进入12月份,全区中东部地区持续降雪,形成了特大“白灾”,47个旗县、501个苏木乡镇、45 106.5万亩草场、2 289.5万头只牲畜受灾,受灾地区积雪厚度在2050厘米,最深处达到1米以上,造成部分苏木、嘎查交通中断、部分国道时阻时通,因灾死亡59.85万头()牲畜、32人,毁坏棚圈16 696间、14.03万平方米。无论是春、夏的“旱灾”,还是冬季的“白灾”,都是有史以来所罕见的。特别是多灾并发,综合袭击,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困难和影响。

     

    【草原生态建设】  2000年是国家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年。全区草原建设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双增双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草原建设作为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历史最好水平。草原建设总规模由“八五”期末的2 000万亩,猛增到5 188万亩,人工种草突破1 000万亩大关,达到1 153.6万亩。草地改良1 197.73万亩,草地围栏1 723.3万亩,饲用灌木379.4万亩,飞播牧草158.68万亩。青贮饲料达到40亿公斤,微贮23亿公斤,打贮草85.1亿公斤,畜均冬春贮草达到180公斤以上。

     

    【草原保护】  为加强草原保护,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并在赤峰市的1个旗、锡盟的2个旗、伊盟的1个旗进行试点。部分地区还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积极推行舍饲圈养,全区10个盟市的36个旗县开展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工作,面积达1亿多亩。与此同时,各地都加强了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违法案件的查处,年内,草原灭鼠2 332万亩,灭虫756万亩,查处草原违法案件4 569起,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生态,维护了广大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饲政管理】  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饲料管理职能划归畜牧部门以后,成立了自治区饲料工作办公室。饲料免征增值税、饲料添加剂厂和饲料添加剂预混料厂生产许可证以及产品批准文号的换发等项工作正全面有序展开。为了摸清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的底数,切实加强宏观管理,规范生产和市场行为,有效实施产品质量监督,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饲料工业办公室关于对生产经营饲料企业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的通告》,年内登记备案工作已基本结束。

    (郝福楼)

     

    【畜禽养殖】  为了提高农牧民建设养畜和科学养畜的水平,增强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全区38个实施防灾基地建设的牧业旗、半农半牧业旗新建防灾基地户10 633户,暖棚7 653座,为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实施的北繁南育过程和“十、百、千”工程,对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养牛10头以上养殖户42 712户,饲养量1 132 261头;养猪20口以上养殖户52 887户,饲养量3 698 487口;养羊100只以上养殖户45 324户,饲养量8 663 701只;养鸡1 000只以上养殖户7 478户,饲养量15 094 919只。基础设施的加强,促进了畜产品商品生产的发展,畜牧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畜产品基地。年内全区专业户合计266 076户,其中养牛户33 761户(奶牛户12 607户)、养羊户133 773户、养猪户79 031户、养鸡户7 768户;专业户牛存栏695 970头(奶牛143 504头)、羊存栏8 857 375只、鸡存栏11 158 078只,专业户当年出栏肉猪878 201口、牛329 259头、羊4 134 021只、鸡17 265 518只。

     

    【畜群 畜种结构】  2000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为7 300.47万头(),其中大小畜合计6 209.55万头(只),生猪1 090.92口。大小畜头数中,大畜存栏803.31万头,占大小畜的12.94%,牛存栏490.2万头,比上年增加15.04万头,增长3.17%,马存栏130.53万匹,比上年减少9.88万匹,降低7.03%;小畜存栏5 406.23万只,占大小畜的87.06%。是年,绵羊存栏3 537.4万只、山羊存栏1 868.84万只,绵羊、山羊数量分别比上年减少0.18%4.05%2000年由于牲畜种子工程的实施,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大幅度提高,细毛羊存栏1 434.65万只、半细毛羊541.93万只、山羊1 311.46万只。在全区牲畜总头数中,良种、改良种大小畜存栏4 551.18万头(只),良改比重为73.29%,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良种改良种牛存栏330.39万头,良改比重为67.4%,良种改良种绵羊存栏2 797.33万只,良改比重为79.08%,良种改良种山羊存栏1 311.46万只,良改比重为70.18%。在全区各盟市中,伊克昭盟、通辽市、赤峰市、巴彦淖尔盟和兴安盟的大小畜良种化程度较高。

     

    【繁殖改良】  2000年牧业年度,全区大小畜合计繁殖仔畜2 350.31万头(只),比上年增加47.59万头(只),增长2.07%。由于受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繁殖率为77.14%,比上年下降2.89个百分点;成活仔畜头数2 181.15万头(只),比上年减少8.91万头(只),下降0.41%;成活率92.8%,比上年下降2.31个百分点;繁殖成活率86.6%,比上年下降3.38个百分点。全区家畜改良工作抓住实施牲畜种子工程的契机,以黄牛冷配和绵山羊人工授精为重点,全面推广家畜改良实用技术,大小畜改良配种总规模达到1 757.64万头(只),牛冷配68.16万头,绵羊人工授精473.35万只,山羊人工授精54.81万只。牛羊胚胎移植作为加快家畜良种化进程的一项新技术,在种源生产和纯种扩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以来全区累计生产牛胚胎3 639枚,移植受体牛8 690头,累计移植受体羊31 586只。除在区内推广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外,自治区家畜改良站的技术人员还应邀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徽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等省、自治区从事胚胎移植工作。

     

    【饲养管理】  是年以“四良四改”模式化养猪、肉羊模式化育肥、鸡模式化饲养、肉牛模式化育肥、奶牛模式化饲养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丰收计划,在规模、档次、水平、效益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区“四良四改”模式化养猪504.33万口,肉牛模式化育肥58.75万头,肉羊模式化育肥602.01万只,鸡模式化饲养2 096.16万只,奶牛模式化饲养11.02万头。同时随着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产冬羔和早春羔数量增多,羔羊当年育肥出栏比例加大。

     

    【牲畜周转】  是年通过推行舍饲圈养、模式化养畜,提高冬羔和早春羔比例,加大牛羊育肥出栏比例,全区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得到有效提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牧业年度牲畜总增头数2 563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45.67万头(),总增率34.25%。全区牲畜出栏3 125.37万头(),比上年增长4.5%,出栏率60.7%,提高3.2个百分点。

     

    【畜产品】  200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50万吨,比上年增长6.7%,猪牛羊肉产量为136.9万吨,比上年增长6.9%,其中猪肉83.21万吨,比上年增长3.3%;牛肉21.84万吨,比上年增长22.6%;羊肉31.82万吨,比上年增长6.8%。奶类82.99万吨,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牛奶产量79.78万吨,比上年增长17.4%)。绵羊毛6.51吨,山羊绒3 815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禽蛋产量24.41万吨,比上年增长3.9%

    (巴特尔)

     

    【动物疫病防治】是年,全区共预防牲畜16 398.73万头,预防家禽6 445.44万羽,预防羊三病1 957.46万只,药浴4 799.14万只,猪囊虫诊治41.46万口,牛皮蝇蛆病驱治389.30万头,生猪五号病免疫1 414.13万口,牛羊五号病免疫7 977.14()

    在本年度共检疫各种活畜禽2 078.03万头(),检疫各种畜禽产品34.67万吨,毛类4.23万吨,皮张439.05万张,蹄、骨、角0.56万吨,车辆消毒20.21万辆,检出病畜禽2.03万头只,检出病害肉0.06万吨,对检出病害的动物及其产品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全区已在92个旗县、554个苏木乡镇开展生猪等动物定点屠宰、到点检疫工作,全年屠宰检疫生猪等动物736.46万头只,肉类17.96万吨,检出病害肉0.05万吨,对检出的病害肉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兽药管理】  是年兽药管理工作以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合理布局、规范经营、验收换证为主要内容,全面清理整顿兽药市场,从而确保兽药的安全、有效。年内举办了全区首届兽药生产厂家、经营企业参加的兽药GMP培训班,拉开全区兽药GMP工作的序幕。同时对全区兽药经营批发企业人员进行持证上岗培训,并对经营考试考核合格的98人发放上岗资格证。年内,评审通过四类新兽药5种,审批核发兽药产品批准文号28个,验收通过新建兽药生产厂家3个。按农业部对省级兽药监察所资格认证的要求,在认真细致准备的基础上,内蒙古兽药监察所接受并通过了农业部省级兽药监察所资格认证小组的验收。年内,全区共抽检兽药产品257批次,合格134批次,抽检兽药产品合格率52.1%

     

    【兽医卫生监理】  以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服务意识为主要内容,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动物防疫监督员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动物检疫员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兽医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培训和考试考核,对全区2 234个兽医人员审批发放了《兽医从业资格证》,对符合条件的846个监督员换发了《动物防疫监督员证》,对3 902个检疫员换发了《动物防疫检疫员证》,对不符合条件的240人吊销了监督员、检疫员证。年内全区共发放《肉类卫生合格证》34 920张,《兽医卫生合格证》2 250张,《肉品检疫标志》155万枚,《动物免疫证》163万张,五种检疫证明10 465本。

    ()

     

    【存在问题】  内蒙古畜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原的沙化退化严重,畜草矛盾十分突出;二是畜牧业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抗灾能力还较低,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将是畜牧业工作长期的任务;三是农牧民增收缓慢,完成自治区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会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四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兽医卫生监督、畜产品和饲料监测等任务繁重,但监理、监测执法严重滞后,人员少,装备差,很难适应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先进人物】 

    邢旗  蒙古族,女,内蒙古自治区畜牧科学院草原勘察设计所所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该同志一直在草原科技战线工作,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自治区丰收计划三等奖一项。1994年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1999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记一等功;2000年分别被评为自治区、国家两级先进工作者。

    (郝福楼)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