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1卷  /  盟市旗县

2001卷

  • 赛罕区
  • 【领导名录】

    :石  (8月离任)

    高炜明(蒙古族 8月任职)

        记: ***()

    荣林森( 蒙古族)

    卢佳林

    刘文玉

      ()

    政法委书记:乌力吉(蒙古族)

          委:靳春亮

    赵连炳(蒙古族)

    杨笑寒

    格尔图(蒙古族)

    :云仁义(蒙古族)

        任:李景平( 蒙古族)

    胡玉山

    云生贵(蒙古族)

    邸志毅

    云秀芳( 蒙古族)

          长:高炜明(蒙古族 8月离任)

    ***( 8月任职)

        长:张 

     

    荣国珍(蒙古族)

      ( 蒙古族)

    沈东平

    李浩书(蒙古族)

    :王虎虎

    :云东贵(蒙古族)

        席:赵智昆

    张瑞庭

     

    王建勋(蒙古族)

     

    【概况】  2000514日,经国务院批准,呼和浩特市郊区更名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成为呼和浩特市四个城区之一。辖区总面积1 013.1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2个办事处,总人口34.87万人。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是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7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8 897万元。

    赛罕区处在呼市城区新建城区。区内铁路、公路、航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京包铁路穿境而过,110国道、京包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把赛罕区同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连接在一起。呼凉、呼清、呼托、呼武公路在这里交汇,形成遍布城乡的交通网络。境内的呼和浩特飞机场可通航全国各地。程控电话基本普及。市场建设初具规模,其中,东瓦窑蔬菜批发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华北、西北地区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之一。

    赛罕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2个乡,85个居委会和122个行政村。全区面积1 013.1平方公里,人口34.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23万人。区内有国家、自治区级科研单位8所,党政干部学院3所,大中专院校15所,涉及农牧、水利、化工、煤炭、冶金以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赛罕区土地、矿产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丰富的沸石、珍珠岩、澎润土等资源,用途十分广泛,市场前景乐观。耕地面积达72.7万亩,盛产各类农作物、中药材和土特产。蔬菜种植不仅满足呼市地区需要,还远销周边旗县及京津唐地区;鲜奶产量占全呼市地区的一半以上,成为区的两大支柱产业。还盛产黄芪、啤酒花、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瓜果类也占相当比重,水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明显的种养业优势。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巩固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在区域范围内逐步形成以机电、化工、建材、纺织、建筑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仕奇”牌西服享誉国内外,“山丹”毛线久负盛名,还有巧报鼓风机,“奇虎”牌防盗门,榆林保温材料等名牌产品。呼市炼油厂、呼市第一、第二砖瓦厂、内蒙古化肥厂等都是国家二级企业。全区现有16 771家乡街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是国家认可的“双基达标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改水先进区”,是自治区级“党建先进区”。

    赛罕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加快经济调整步伐,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继开发建设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白塔草原文化旅游区、巴彦镇工业小区初具规模。其中享受国家级优惠政策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白塔草原文化旅游区各具特色,发展潜力巨大。

     

    【农业】  全区粮食总产8.96万吨,较上年增加0.3%;年末牲畜总头数19.07万头(),比上年增长5.19%;肉类产量7 112吨,比上年减少19.1%;奶类产量82 816吨,比上年增长30%;禽蛋产量2 620吨,比上年增长30.5%;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总产量27.1万吨;造林面积26 400亩,比上年增长67%;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27 313万元,增长7.63%

     

    【工业】  全部工业企业完成现价总产值37.3亿元,同比增长14.5%。实现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2.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5.12%,产品销售率96.23%

     

    【交通 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现价总产值12.4亿元,实现现价增加值2.5亿元,同比增长9.9%

     

    【商业】  在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饮食业较为繁荣,集贸市场比较活跃,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货源充足,销售方式灵活多样。全年批发零售、餐饮业完成现价总产值8.3亿元,实现增加值3.3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亿元,同比增长9.3%

     

    【科技 教育 卫生】  科教兴区战略实施顺利,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年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区、乡()、办事处、村的科技组织领导体系、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和示范体系,科学技术普及率明显提高,共推广自治区级先进适用技术2项,荣获呼市科技进步奖4项。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双基达标”进一步巩固提高,以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继续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区有普通中学19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04所,小学教学点21个。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 619人,职业中学在校生694人,小学在校学生31 740人。全区国有医疗卫生机构12个,医院床位数131张,卫生技术人员337人,个体诊所、社区服务诊所遍布全区城乡居民区。全区自来水受益村95个,占全部行政村的77.9%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 5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489元,同比增长6.5%。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4 569.7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357元。

     

    【生态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市”的要求,经过全区干部群众55天的奋战,大青山生态工程赛罕区项目区共整地53 643亩,完成任务的107%,挖鱼鳞坑215.5万个,水平沟126.6万个,提前完成了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一期工程。

     

    【存在问题】  1.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有待提高;2. 工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3. 新的经济增长点亟待培育;4. 城区建设和管理经验不足。

    (赵国亮  聂云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赛罕区
  • 【领导名录】

    :石  (8月离任)

    高炜明(蒙古族 8月任职)

        记: ***()

    荣林森( 蒙古族)

    卢佳林

    刘文玉

      ()

    政法委书记:乌力吉(蒙古族)

          委:靳春亮

    赵连炳(蒙古族)

    杨笑寒

    格尔图(蒙古族)

    :云仁义(蒙古族)

        任:李景平( 蒙古族)

    胡玉山

    云生贵(蒙古族)

    邸志毅

    云秀芳( 蒙古族)

          长:高炜明(蒙古族 8月离任)

    ***( 8月任职)

        长:张 

     

    荣国珍(蒙古族)

      ( 蒙古族)

    沈东平

    李浩书(蒙古族)

    :王虎虎

    :云东贵(蒙古族)

        席:赵智昆

    张瑞庭

     

    王建勋(蒙古族)

     

    【概况】  2000514日,经国务院批准,呼和浩特市郊区更名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成为呼和浩特市四个城区之一。辖区总面积1 013.1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2个办事处,总人口34.87万人。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是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7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8 897万元。

    赛罕区处在呼市城区新建城区。区内铁路、公路、航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京包铁路穿境而过,110国道、京包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把赛罕区同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连接在一起。呼凉、呼清、呼托、呼武公路在这里交汇,形成遍布城乡的交通网络。境内的呼和浩特飞机场可通航全国各地。程控电话基本普及。市场建设初具规模,其中,东瓦窑蔬菜批发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华北、西北地区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之一。

    赛罕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2个乡,85个居委会和122个行政村。全区面积1 013.1平方公里,人口34.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23万人。区内有国家、自治区级科研单位8所,党政干部学院3所,大中专院校15所,涉及农牧、水利、化工、煤炭、冶金以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赛罕区土地、矿产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丰富的沸石、珍珠岩、澎润土等资源,用途十分广泛,市场前景乐观。耕地面积达72.7万亩,盛产各类农作物、中药材和土特产。蔬菜种植不仅满足呼市地区需要,还远销周边旗县及京津唐地区;鲜奶产量占全呼市地区的一半以上,成为区的两大支柱产业。还盛产黄芪、啤酒花、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瓜果类也占相当比重,水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明显的种养业优势。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巩固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在区域范围内逐步形成以机电、化工、建材、纺织、建筑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仕奇”牌西服享誉国内外,“山丹”毛线久负盛名,还有巧报鼓风机,“奇虎”牌防盗门,榆林保温材料等名牌产品。呼市炼油厂、呼市第一、第二砖瓦厂、内蒙古化肥厂等都是国家二级企业。全区现有16 771家乡街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是国家认可的“双基达标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改水先进区”,是自治区级“党建先进区”。

    赛罕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加快经济调整步伐,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继开发建设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白塔草原文化旅游区、巴彦镇工业小区初具规模。其中享受国家级优惠政策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白塔草原文化旅游区各具特色,发展潜力巨大。

     

    【农业】  全区粮食总产8.96万吨,较上年增加0.3%;年末牲畜总头数19.07万头(),比上年增长5.19%;肉类产量7 112吨,比上年减少19.1%;奶类产量82 816吨,比上年增长30%;禽蛋产量2 620吨,比上年增长30.5%;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总产量27.1万吨;造林面积26 400亩,比上年增长67%;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27 313万元,增长7.63%

     

    【工业】  全部工业企业完成现价总产值37.3亿元,同比增长14.5%。实现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2.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5.12%,产品销售率96.23%

     

    【交通 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现价总产值12.4亿元,实现现价增加值2.5亿元,同比增长9.9%

     

    【商业】  在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饮食业较为繁荣,集贸市场比较活跃,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货源充足,销售方式灵活多样。全年批发零售、餐饮业完成现价总产值8.3亿元,实现增加值3.3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亿元,同比增长9.3%

     

    【科技 教育 卫生】  科教兴区战略实施顺利,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年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区、乡()、办事处、村的科技组织领导体系、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和示范体系,科学技术普及率明显提高,共推广自治区级先进适用技术2项,荣获呼市科技进步奖4项。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双基达标”进一步巩固提高,以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继续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区有普通中学19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04所,小学教学点21个。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 619人,职业中学在校生694人,小学在校学生31 740人。全区国有医疗卫生机构12个,医院床位数131张,卫生技术人员337人,个体诊所、社区服务诊所遍布全区城乡居民区。全区自来水受益村95个,占全部行政村的77.9%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 5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489元,同比增长6.5%。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4 569.7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357元。

     

    【生态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市”的要求,经过全区干部群众55天的奋战,大青山生态工程赛罕区项目区共整地53 643亩,完成任务的107%,挖鱼鳞坑215.5万个,水平沟126.6万个,提前完成了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一期工程。

     

    【存在问题】  1.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有待提高;2. 工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3. 新的经济增长点亟待培育;4. 城区建设和管理经验不足。

    (赵国亮  聂云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