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1卷  /  经济

2001卷

  • 经济贸易
  •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贸易委员会领导名录】

          任:宋振国

        任:张正喜

      (蒙古族)

    郎立兴

    吴一薇( 蒙古族)

    纪检组长:邢鸣九(蒙古族)

    助理巡视员:孟国庆(蒙古族)

     

    【主要经济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7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41个百分点,列全国第4位;产销率达98.92%,同比增加0.8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733.9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3.14%;完成税金60.97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7.8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73 21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增盈161 059万元,增长13.25倍。其中,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7 78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 436万元,增长28.7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88.80,比上年同期提高15.22个百分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4亿元,增长10.7%

     

    【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全区上下三年的共同努力,特别是2000年的奋力攻坚,全区制定的115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中确保80户脱困的目标,已有106户实现脱困目标,超额完成“确保80户、力争100户”的奋斗目标;自治区列入国家6 599户脱困名单的94户困难企业,已有76户脱困,完成国家下达“确保62户”的目标,脱困率为80.85%。据国家经贸委《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完成情况通报》显示,全区的脱困率仅次于浙江、江苏两省,列全国第三位。纺织、制糖等28个行业实现净盈利,煤炭行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大多数盟市实现扭亏为盈或增加盈利,其中11个盟市实现净盈利。企业亏损面已降到22%左右,基本保持了正常盈亏水平。按照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全区70户大中型骨干企业全部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实现了挂牌运营。“三年两大目标”如期完成。

    兼并破产  经积极努力,年内选择的12户重点脱困企业中10户企业破产已经国务院批准,涉及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13.77亿元,加上上年结转的核销额,全年共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22.01亿元,比上年多核销6.96亿元,是国家实施企业兼并破产工作计划以来核销数最多的一年。到年底,全区累计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项目143个,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62亿元,分流安置职工11.65万人。这项工作为自治区“三年两大目标”的实现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债转股  全区共有17户企业与有关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转股协议,涉及转股金额127亿元,资产负债率平均降低29.1个百分点,每年减少利息支出8.27亿元。实施债转股后,已有12户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发展中小企业  启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全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做到有序运行。自治区和12个盟市全部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全年为中小企业担保170笔,担保金额达1.2亿元。一批机制好、管理好、效益好的“精、特、专、优”的小企业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撑力量和农牧业产业化的龙头。扶持民营企业在指导宏观经济中把民营企业放进整个经济工作的盘子中,加大扶持发展力度。在提供信用担保、改善筹融资环境、扩大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等方面向高科技、成长型民营企业倾斜。组织全区民营骨干企业参加了国家经贸委等部门联合组织的民营企业参与西北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洽谈会和首届中国民营企业交易会。经认真评审,全区有5户民营企业进入自治区重点企业行列。

    购销管理  积极开展购销比价管理、学邯钢和销售承包制的推行工作,不断探索管理创新路子,年内仅采购成本降低7.01亿元。

     

    【企业技术进步】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坚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国家下达自治区的前三批5项国债贴息技改项目和10项第一批“双高一优”专项重点技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第四批国债贴息技术改造项目,全区有6个项目列入了第四批国债技改贴息项目,总投资7.97亿元,贷款额为5.6亿元,预贴息可达1.68亿元。其项目数、总投资和贷款额分别占全国的2.5%1.2%1.41%。其中,前三批国债项目中已有4个项目下达了资金计划,共争取到国债贴息资金17 730万元,资本金1亿元;争取到国家专项技改贴息项目12个,国家下达年度贴息资金1 225万元;争取到包钢、包铝及仕奇集团3个国债技改贴息项目,且贴息年限由3年延长至5年,增加国债贴息资金10 860万元。二是利用国家对符合产业政策项目引进设备的优惠政策,全年共减免引进设备进口关税和增值税1 200万美元,为59个项目办理了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认定,项目总投资13亿元。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创建工作  草拟《内蒙古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条例》(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原有的21户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又认定14户企业的技术中心,使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35个。其中推荐上报3户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至年底,自治区列入国家520户的重点企业都已建立技术开发中心,36户重点企业中已有24户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产学研的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已在全区形成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自觉行动,一些重大新产品研制、新技术推广及技术难题攻关几乎都有产学研的共同参与。有2项新产品开发项目通过企业与大专院校的联合研制,已经国家经贸委立项,并获得100万元研发经费的支持。继续实施“名牌推进战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质量工作。

    企业创新服务  随着全区技术创新工程的深入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立了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建了信息网站。发挥全国新技术推广协作网的联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对自治区新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寻找适合自治区企业的新技术和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提供服务。新技术推广工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重点对“计算机系统控制生产过程、参与生产管理”、“锅炉复合燃烧”及“污水排放处理”等方面的新技术进行推广。

    加强资源节约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完成《内蒙古自治区节约能源条例》的起草和申报工作,并已列入2001年自治区立法计划。环保企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有新进展。

     

    【宏观调控】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抓好产销衔接为目标,强化对全区宏观经济的研究指导和区域经济的协调。一是通过加强对经济运行态势监测和分析预测,特别是对全区36户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全区经济运行状况,及时掌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二是强化调度,开展协调服务。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牧区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完成了赤峰、通辽两地区农电企业上划国电东北电力公司工作。围绕“两改一同价”加强了对农网改造所需设备材料的生产管理和招标工作的监督。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全区企业在项目、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加强同金融、铁路、煤管、电力等单位和部门的横向联系,为企业协调解决资金、煤炭、电力、运输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按照国家总量控制的产业政策要求,继续实施总量控制和对“五小”的清理整顿。四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并组织力量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五是贯彻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会议精神,提出自治区“十五”工业经济基本发展思路,制定了《内蒙古“十五”工业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六是完成了有色企业、军队、武警、政法机关经营性企业的移交工作。七是积极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紧紧围绕打好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军工企业改革与脱困两大攻坚战以及理顺民爆生产流通管理关系,为促进民爆企业改革和发展开展了大量工作。八是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经贸委先后撰写并提交若干有分量的调研报告。九是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十是努力推动全区经贸系统法制工作的开展,继续对已取消的收费项目和治乱减负进行督查落实。

    各行业处室认真贯彻国家行业政策法规,理顺关系,克服困难,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均制订了行业发展规划,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行业合理布局,积极协调行业的内部关系,加强行业统计工作,维护和创造公平竞争秩序和环境,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

     

    【市场流通和外经贸】  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市场体系建设“十五”发展规划》,提交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认真开展市场运行分析,定期对市场供求动态、企业扭亏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汇总,指导全区流通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规范流通秩序,完成了成品油市场整顿工作,有效地净化了市场环境,全区共有63户批发企业、5户仓储企业、2 094户加油站分别获得了成品油批发、仓储和零售经营资格。家畜定点屠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私屠滥宰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电子商务在代理、物流配送制试点不断推进的基础上,全区电子商务工作已经开始起步。成功举办全区电子商务论坛会议,为普及和推广电子商务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商品流通注入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现代气息。外经贸迎接加入WTO挑战、招商引资和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95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5 7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在利用外资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全区生产企业自营出口额回升幅度大,效益明显。全区自营进出口企业出口创汇3.42亿美元。

    (甄作明  吴津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经济贸易
  •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贸易委员会领导名录】

          任:宋振国

        任:张正喜

      (蒙古族)

    郎立兴

    吴一薇( 蒙古族)

    纪检组长:邢鸣九(蒙古族)

    助理巡视员:孟国庆(蒙古族)

     

    【主要经济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7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41个百分点,列全国第4位;产销率达98.92%,同比增加0.8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733.9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3.14%;完成税金60.97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7.8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73 21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增盈161 059万元,增长13.25倍。其中,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7 78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 436万元,增长28.7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88.80,比上年同期提高15.22个百分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4亿元,增长10.7%

     

    【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全区上下三年的共同努力,特别是2000年的奋力攻坚,全区制定的115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中确保80户脱困的目标,已有106户实现脱困目标,超额完成“确保80户、力争100户”的奋斗目标;自治区列入国家6 599户脱困名单的94户困难企业,已有76户脱困,完成国家下达“确保62户”的目标,脱困率为80.85%。据国家经贸委《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完成情况通报》显示,全区的脱困率仅次于浙江、江苏两省,列全国第三位。纺织、制糖等28个行业实现净盈利,煤炭行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大多数盟市实现扭亏为盈或增加盈利,其中11个盟市实现净盈利。企业亏损面已降到22%左右,基本保持了正常盈亏水平。按照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全区70户大中型骨干企业全部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实现了挂牌运营。“三年两大目标”如期完成。

    兼并破产  经积极努力,年内选择的12户重点脱困企业中10户企业破产已经国务院批准,涉及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13.77亿元,加上上年结转的核销额,全年共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22.01亿元,比上年多核销6.96亿元,是国家实施企业兼并破产工作计划以来核销数最多的一年。到年底,全区累计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项目143个,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62亿元,分流安置职工11.65万人。这项工作为自治区“三年两大目标”的实现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债转股  全区共有17户企业与有关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转股协议,涉及转股金额127亿元,资产负债率平均降低29.1个百分点,每年减少利息支出8.27亿元。实施债转股后,已有12户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发展中小企业  启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全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做到有序运行。自治区和12个盟市全部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全年为中小企业担保170笔,担保金额达1.2亿元。一批机制好、管理好、效益好的“精、特、专、优”的小企业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撑力量和农牧业产业化的龙头。扶持民营企业在指导宏观经济中把民营企业放进整个经济工作的盘子中,加大扶持发展力度。在提供信用担保、改善筹融资环境、扩大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等方面向高科技、成长型民营企业倾斜。组织全区民营骨干企业参加了国家经贸委等部门联合组织的民营企业参与西北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洽谈会和首届中国民营企业交易会。经认真评审,全区有5户民营企业进入自治区重点企业行列。

    购销管理  积极开展购销比价管理、学邯钢和销售承包制的推行工作,不断探索管理创新路子,年内仅采购成本降低7.01亿元。

     

    【企业技术进步】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坚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国家下达自治区的前三批5项国债贴息技改项目和10项第一批“双高一优”专项重点技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第四批国债贴息技术改造项目,全区有6个项目列入了第四批国债技改贴息项目,总投资7.97亿元,贷款额为5.6亿元,预贴息可达1.68亿元。其项目数、总投资和贷款额分别占全国的2.5%1.2%1.41%。其中,前三批国债项目中已有4个项目下达了资金计划,共争取到国债贴息资金17 730万元,资本金1亿元;争取到国家专项技改贴息项目12个,国家下达年度贴息资金1 225万元;争取到包钢、包铝及仕奇集团3个国债技改贴息项目,且贴息年限由3年延长至5年,增加国债贴息资金10 860万元。二是利用国家对符合产业政策项目引进设备的优惠政策,全年共减免引进设备进口关税和增值税1 200万美元,为59个项目办理了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认定,项目总投资13亿元。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创建工作  草拟《内蒙古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条例》(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原有的21户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又认定14户企业的技术中心,使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35个。其中推荐上报3户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至年底,自治区列入国家520户的重点企业都已建立技术开发中心,36户重点企业中已有24户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产学研的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已在全区形成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自觉行动,一些重大新产品研制、新技术推广及技术难题攻关几乎都有产学研的共同参与。有2项新产品开发项目通过企业与大专院校的联合研制,已经国家经贸委立项,并获得100万元研发经费的支持。继续实施“名牌推进战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质量工作。

    企业创新服务  随着全区技术创新工程的深入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立了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建了信息网站。发挥全国新技术推广协作网的联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对自治区新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寻找适合自治区企业的新技术和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提供服务。新技术推广工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重点对“计算机系统控制生产过程、参与生产管理”、“锅炉复合燃烧”及“污水排放处理”等方面的新技术进行推广。

    加强资源节约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完成《内蒙古自治区节约能源条例》的起草和申报工作,并已列入2001年自治区立法计划。环保企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有新进展。

     

    【宏观调控】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抓好产销衔接为目标,强化对全区宏观经济的研究指导和区域经济的协调。一是通过加强对经济运行态势监测和分析预测,特别是对全区36户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全区经济运行状况,及时掌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二是强化调度,开展协调服务。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牧区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完成了赤峰、通辽两地区农电企业上划国电东北电力公司工作。围绕“两改一同价”加强了对农网改造所需设备材料的生产管理和招标工作的监督。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全区企业在项目、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加强同金融、铁路、煤管、电力等单位和部门的横向联系,为企业协调解决资金、煤炭、电力、运输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按照国家总量控制的产业政策要求,继续实施总量控制和对“五小”的清理整顿。四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并组织力量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五是贯彻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会议精神,提出自治区“十五”工业经济基本发展思路,制定了《内蒙古“十五”工业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六是完成了有色企业、军队、武警、政法机关经营性企业的移交工作。七是积极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紧紧围绕打好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军工企业改革与脱困两大攻坚战以及理顺民爆生产流通管理关系,为促进民爆企业改革和发展开展了大量工作。八是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经贸委先后撰写并提交若干有分量的调研报告。九是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十是努力推动全区经贸系统法制工作的开展,继续对已取消的收费项目和治乱减负进行督查落实。

    各行业处室认真贯彻国家行业政策法规,理顺关系,克服困难,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均制订了行业发展规划,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行业合理布局,积极协调行业的内部关系,加强行业统计工作,维护和创造公平竞争秩序和环境,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

     

    【市场流通和外经贸】  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市场体系建设“十五”发展规划》,提交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认真开展市场运行分析,定期对市场供求动态、企业扭亏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汇总,指导全区流通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规范流通秩序,完成了成品油市场整顿工作,有效地净化了市场环境,全区共有63户批发企业、5户仓储企业、2 094户加油站分别获得了成品油批发、仓储和零售经营资格。家畜定点屠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私屠滥宰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电子商务在代理、物流配送制试点不断推进的基础上,全区电子商务工作已经开始起步。成功举办全区电子商务论坛会议,为普及和推广电子商务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商品流通注入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现代气息。外经贸迎接加入WTO挑战、招商引资和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95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5 7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在利用外资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全区生产企业自营出口额回升幅度大,效益明显。全区自营进出口企业出口创汇3.42亿美元。

    (甄作明  吴津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