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1卷  /  科教文卫体

2001卷

  • 草原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  所长:苏  和(蒙古族)

            长:徐  柱(法人代表) 桂  荣(女 蒙古族) 郭永清

     

    【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综合管理处、科技管理处两个职能部门和牧草遗传育种、草地资源环境、草地生产管理、草地机械工程4个专业研究室;另外设有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牧草种质资源中期保存库、全国农业遥感中心草原分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图书情报资料室和《中国草地》编辑部、草业开发工程中心;建有呼市南郊实验场。全所职工为275人(在职职工176人),其中科技专业人员11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学位者2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6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

     

    【科研项目】  2000年是“九五”计划最后一年,“九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50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农业部重点项目6项;科技基础性项目2项;其它29项;“八五”结转课题9项。至年末,除7个项目合同延续外,其它项目均已结题并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九五”期间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本所主持完成的项目4项,共同主持的1项,参加完成的3项;专利1项,审定牧草新品种2个,完成制订和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个。

    2000年全所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防沙、治沙、植被恢复等科研项目和工程治理项目,提出各类项目建议书、可行性论证报告50余份,争取到“华北沙尘暴治理植被快速恢复技术体系建立与示范工程”、“中国重点牧草资源搜集保存及数据库信息网络”等项目8项。其中农业部、科技部项目5项,内蒙古攻关项目及内蒙古基金项目3项。8个项目中有7项为本所主持,1项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共同主持,取得项目经费556.45万元。

     

    【科研成果】  由所主持和参加的6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均在年内按合同要求完成任务,并顺利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具体情况如下:1.“内蒙古草原绵羊、肉牛高效综合发展技术研究”项目筛选出野大麦、无芒雀麦、羊草等抗旱性强、产量高、品种好、适合干旱地区栽培的9个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在半干旱地区通过松土施肥、浅耕翻、围栏封育等措施,对人工草地退化地复壮、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合理放牧及适宜载畜量等项目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新的进展;2.“苜蓿草生产及其产品加工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研制出9JK1.7型捡拾压捆机,9GXB-1.7型切割压扁机和GYD-2000型高密度二次压捆机, 产品性能可靠,改变国家压捆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3.“华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畜牧业高效发展技术研究”项目,在优质高产人工饲草料地建植技术体系研究以及家畜高效饲养管理等技术方面均有新的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表彰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4.“岩黄芪属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项目,先后选育出的“中草1号塔落岩黄芪”和“中草2号细枝黄芪”已通过全国牧草种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5.“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高产稳产技术体系研究”项目,重点探索沙薄坡梁地建立混播人工草地建植高产技术体系,对人工草地建植技术方法、水分变化规律和保苗措施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提出针对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类型的建植混播人工草地模式。该技术不仅适宜冀、晋、蒙同类型区适用的建植技术,而且对其它类型区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6.“牧草种质资源鉴定繁种和入库”项目,完成506份牧草种质材料的鉴定、评价、繁种入库工作。其它农业部重点及相关重点项目,均已通过验收。年内共发表论文18篇,制定出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五学科创新规划”、“十五科技开发和产业规划”。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草工程的实施,与党中央电视台、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及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制作“草地退化及综合防治”和“关注草地退化”等专题新闻和专题讲座节目,并多次播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科技开发】 

    中试基地建设  为加大科技开发工作的力度,在科技开发过程中尽快形成本所的拳头产品,分别在呼市赛罕区试验场和内蒙伊克昭盟境内建立了牧草种子生产及草产品加工中试基地。购置意大利产卷盘喷灌机3台,进口牧草检拾压捆机2台,割草机1台,打机井8眼,并配置相应的井房、深井泵;埋设地下管道3 500米,出水栓56个;架设低压线路1 800米,可控制灌溉面积3 000亩;种植苜蓿1 500亩;在伊盟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打机井5眼,建立了苜蓿种子繁殖田700多亩,基地的其它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之中,准备2001年在该乡境内进行5万亩草地营建工作。

    草坪绿化工程  承接自治区党委门前广场绿地总体设计方案实施工作,完成了供排水系统及照明系统设计、土壤改良、草坪绿地设计等任务,受到了自治区党委的表彰;先后承揽了集通铁路沿线生物墙建设24 000米,造林163亩,成活率达80%以上。此外,还承担了400亩中耕3 000棵杨树栽植,28 000米生物墙建植,3.5公里围栏整修绿化,均按规定完成任务,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

     

    【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项目,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是年先后接待来自美国、法国、波兰及韩国政府官员、学术考察团成员18人次。选派6名科技人员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进修深造及科技合作研究。先后落实“中澳合作”、“中日合作”、“中俄合作建立亚欧草原区禾草资源多样性国际网络”研究项目 3项。初步落实了“中美牧草种子交流”、“中波选派农业专家考察”及“中方专家赴波兰考察”等中外合作项目,圆满完成了对美国、波兰、日本的考察访问和中日合作研究任务,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奠定基础。

    817日至917日,参加中美农业部科技交流考察团,行程4 500公里,对甘肃、四川省的20个县的草地资源多样性保护利用现状和利用潜力进行考察,收集禾本科、豆科种子181份。考察期间,对州、县两级100多名草地畜牧业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并就甘南和川西草原资源、保护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设性意见。经过本次考察合作,中美双方有关专家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牧草种质资源的评价与保存、根茎类牧草种子生理学研究等6个方面的内容,就今后进一步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达成了共识。

     

    【建立草原网站】  草原网站61日开通.正在呼市率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团参加西部万里行活动的吕飞杰院长一行为网站正式开通剪彩。

    在新千年到来之时,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草原所加强了科研管理的力度,网站开通是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使国内外学术界更多地了解草原所,进一步展示草原所的科研成果、科技实力,草原所建立国际互联网站,借助Internet快速、便捷、使用方便特点,把草原所全面介绍给国内外同行,使草原所走向世界。

    网站主要设有草原所简介、机构设置、科技成果、科技开发、新闻热点等10多个栏目。为了更好地与草地科学界同仁进行交流,在主页上设立了反映国际草地科研进展的栏目

     

    【农业科技西部万里行活动】  为世界所瞩目的西部大开发拉开了序幕,中国农业科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制定了“农业科技西进活动”计划。并于529日正式启动“农业科技西部万里行活动”,草原所结合本所的特点和优势先后派出15位专家参加了此项活动,对中国西部的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部分地区的草原建设、水土保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 

     万里行活动的首站为内蒙古的准格尔旗,来自中国农科院37个单位的87名专家对该旗进行了实地考察,将准格尔旗作为农科院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县(旗)。以草原所为科技依托单位的准格尔旗科技示范县已经正式挂牌,并派出一位专家担任科技副旗长。同时,确定了大力发展草、畜、林、特四大主导产业的战略目标,通过各方面不懈努力,逐步将准格尔旗建设成为鄂尔多斯高原东端的生态经济区和国家西部地区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史富英      陈立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草原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  所长:苏  和(蒙古族)

            长:徐  柱(法人代表) 桂  荣(女 蒙古族) 郭永清

     

    【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综合管理处、科技管理处两个职能部门和牧草遗传育种、草地资源环境、草地生产管理、草地机械工程4个专业研究室;另外设有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牧草种质资源中期保存库、全国农业遥感中心草原分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图书情报资料室和《中国草地》编辑部、草业开发工程中心;建有呼市南郊实验场。全所职工为275人(在职职工176人),其中科技专业人员11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学位者2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6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

     

    【科研项目】  2000年是“九五”计划最后一年,“九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50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农业部重点项目6项;科技基础性项目2项;其它29项;“八五”结转课题9项。至年末,除7个项目合同延续外,其它项目均已结题并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九五”期间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本所主持完成的项目4项,共同主持的1项,参加完成的3项;专利1项,审定牧草新品种2个,完成制订和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个。

    2000年全所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防沙、治沙、植被恢复等科研项目和工程治理项目,提出各类项目建议书、可行性论证报告50余份,争取到“华北沙尘暴治理植被快速恢复技术体系建立与示范工程”、“中国重点牧草资源搜集保存及数据库信息网络”等项目8项。其中农业部、科技部项目5项,内蒙古攻关项目及内蒙古基金项目3项。8个项目中有7项为本所主持,1项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共同主持,取得项目经费556.45万元。

     

    【科研成果】  由所主持和参加的6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均在年内按合同要求完成任务,并顺利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具体情况如下:1.“内蒙古草原绵羊、肉牛高效综合发展技术研究”项目筛选出野大麦、无芒雀麦、羊草等抗旱性强、产量高、品种好、适合干旱地区栽培的9个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在半干旱地区通过松土施肥、浅耕翻、围栏封育等措施,对人工草地退化地复壮、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合理放牧及适宜载畜量等项目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新的进展;2.“苜蓿草生产及其产品加工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研制出9JK1.7型捡拾压捆机,9GXB-1.7型切割压扁机和GYD-2000型高密度二次压捆机, 产品性能可靠,改变国家压捆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3.“华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畜牧业高效发展技术研究”项目,在优质高产人工饲草料地建植技术体系研究以及家畜高效饲养管理等技术方面均有新的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表彰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4.“岩黄芪属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项目,先后选育出的“中草1号塔落岩黄芪”和“中草2号细枝黄芪”已通过全国牧草种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5.“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高产稳产技术体系研究”项目,重点探索沙薄坡梁地建立混播人工草地建植高产技术体系,对人工草地建植技术方法、水分变化规律和保苗措施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提出针对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类型的建植混播人工草地模式。该技术不仅适宜冀、晋、蒙同类型区适用的建植技术,而且对其它类型区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6.“牧草种质资源鉴定繁种和入库”项目,完成506份牧草种质材料的鉴定、评价、繁种入库工作。其它农业部重点及相关重点项目,均已通过验收。年内共发表论文18篇,制定出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五学科创新规划”、“十五科技开发和产业规划”。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草工程的实施,与党中央电视台、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及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制作“草地退化及综合防治”和“关注草地退化”等专题新闻和专题讲座节目,并多次播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科技开发】 

    中试基地建设  为加大科技开发工作的力度,在科技开发过程中尽快形成本所的拳头产品,分别在呼市赛罕区试验场和内蒙伊克昭盟境内建立了牧草种子生产及草产品加工中试基地。购置意大利产卷盘喷灌机3台,进口牧草检拾压捆机2台,割草机1台,打机井8眼,并配置相应的井房、深井泵;埋设地下管道3 500米,出水栓56个;架设低压线路1 800米,可控制灌溉面积3 000亩;种植苜蓿1 500亩;在伊盟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打机井5眼,建立了苜蓿种子繁殖田700多亩,基地的其它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之中,准备2001年在该乡境内进行5万亩草地营建工作。

    草坪绿化工程  承接自治区党委门前广场绿地总体设计方案实施工作,完成了供排水系统及照明系统设计、土壤改良、草坪绿地设计等任务,受到了自治区党委的表彰;先后承揽了集通铁路沿线生物墙建设24 000米,造林163亩,成活率达80%以上。此外,还承担了400亩中耕3 000棵杨树栽植,28 000米生物墙建植,3.5公里围栏整修绿化,均按规定完成任务,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

     

    【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项目,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是年先后接待来自美国、法国、波兰及韩国政府官员、学术考察团成员18人次。选派6名科技人员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进修深造及科技合作研究。先后落实“中澳合作”、“中日合作”、“中俄合作建立亚欧草原区禾草资源多样性国际网络”研究项目 3项。初步落实了“中美牧草种子交流”、“中波选派农业专家考察”及“中方专家赴波兰考察”等中外合作项目,圆满完成了对美国、波兰、日本的考察访问和中日合作研究任务,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奠定基础。

    817日至917日,参加中美农业部科技交流考察团,行程4 500公里,对甘肃、四川省的20个县的草地资源多样性保护利用现状和利用潜力进行考察,收集禾本科、豆科种子181份。考察期间,对州、县两级100多名草地畜牧业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并就甘南和川西草原资源、保护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设性意见。经过本次考察合作,中美双方有关专家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牧草种质资源的评价与保存、根茎类牧草种子生理学研究等6个方面的内容,就今后进一步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达成了共识。

     

    【建立草原网站】  草原网站61日开通.正在呼市率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团参加西部万里行活动的吕飞杰院长一行为网站正式开通剪彩。

    在新千年到来之时,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草原所加强了科研管理的力度,网站开通是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使国内外学术界更多地了解草原所,进一步展示草原所的科研成果、科技实力,草原所建立国际互联网站,借助Internet快速、便捷、使用方便特点,把草原所全面介绍给国内外同行,使草原所走向世界。

    网站主要设有草原所简介、机构设置、科技成果、科技开发、新闻热点等10多个栏目。为了更好地与草地科学界同仁进行交流,在主页上设立了反映国际草地科研进展的栏目

     

    【农业科技西部万里行活动】  为世界所瞩目的西部大开发拉开了序幕,中国农业科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制定了“农业科技西进活动”计划。并于529日正式启动“农业科技西部万里行活动”,草原所结合本所的特点和优势先后派出15位专家参加了此项活动,对中国西部的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部分地区的草原建设、水土保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 

     万里行活动的首站为内蒙古的准格尔旗,来自中国农科院37个单位的87名专家对该旗进行了实地考察,将准格尔旗作为农科院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县(旗)。以草原所为科技依托单位的准格尔旗科技示范县已经正式挂牌,并派出一位专家担任科技副旗长。同时,确定了大力发展草、畜、林、特四大主导产业的战略目标,通过各方面不懈努力,逐步将准格尔旗建设成为鄂尔多斯高原东端的生态经济区和国家西部地区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史富英      陈立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