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8卷  /  工业

2008卷

  • 工业管理
  •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委员会领导名录】

    主任:牙萨宁

    副主任:王进国  王旺旺  白培珠(蒙古族)

    副巡视员:潘人伟  芦宗华

    【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总量从20026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 669亿元,年均增长2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376亿元增加到2 365亿元,年均增长32.2%,由2002年的全国第23位上升到第16位,连续四年增速全国第一。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002年的31.7%提高到2007年的44.3%,由工业化初期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232.5%,提高到2007年的56.3%,比2002年提高23.8个百分点,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在增速较快、总量扩大的同时,实现了效益提高,能耗下降,排放减少,安全生产协调推进。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2002年的104提高到2007年的3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37.3亿元增加到500亿元,由2002年的全国第23位上升到第18位。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打破了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单一结构,初步形成了产业多元发展的工业格局,构筑起以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六大产业为主体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累计向区外输送煤炭6.93亿吨,外送电2 239亿度,为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重点开发区对全区工业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19.6%提高到2007年的32.1%。完成大型煤炭、煤电一体化、煤化工和有色冶金工业基地的布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2年的1 439户增加到2007年的3 300户,70户重点企业户均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2.21.974.2倍,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9户。

    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项目,建成2个世界先进的千万吨现代化矿井,10个煤矿进入全国安全高效矿井行列;一批大型火电机组建成投产,全区3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全部装机的70%,其中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35%;大型乳业、羊绒加工企业的工艺、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上的一批大型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项目的规模与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钢铁、有色冶炼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同时,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煤矿1 215处、各类非煤矿山1 945处,淘汰一大批小火电、小电石、小水泥、小钢铁、小炼焦等落后产能,有效提升产业层次。

    保障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建成贯通自治区东西的高等级公路、铁路、电网三大通道。公路新增里程2万多公里,初步形成了“三横九纵十二出口”的公路交通网架。铁路建设年均增长80%左右,总里程达到8 564公里。铁路货物发送量累计完成13.3亿吨,年均增长24.9%。民航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新建、改扩建机场8个。电网实现了平均每个盟市有一座500千伏变电站,每个旗县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地质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煤炭储量4 366亿吨,探明储量跃居全国第一位。有色矿产资源储量平均新增42%,铁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勘查也取得积极进展,新建规模矿山301个。投入重点园区建设资金90多亿元,明显改善了工业园区项目综合配套条件。

    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03年至2007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 882亿元,年均增长57.2%。工业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2.6%提高到50.4%。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企业自筹资金占全部投资的90%以上,工业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工业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投资十亿元以上项目达380项,其中百亿元以上的11项,建成亿元以上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526项。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逐步转向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进工业化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把党中央的要求与内蒙古的实际结合起来理性推进工业化从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开始,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完善,逐步形成一整套清晰的工业发展思路。在指导思想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新要求,坚持服从大局、服务全局,理性推进工业化。在发展方向上,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多元、延伸和升级,走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的路子。在发展方式上,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工业布局上,坚持集中集约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条件好的地区集聚,加快规划建设工业基地,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在产业重点上,坚持有保有压,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资源就地转化、精深加工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下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区域发展上,坚持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率先发展,同时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以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促进东部及其它盟市发展。在发展动力上,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增量式”战略重组,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积极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在支撑条件上,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资源勘查、引资引智等基础性工作,加快建设公路、铁路、电网三大通道,深入推进与俄蒙的合作,提高资源、资金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实践证明,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这一系列发展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自治区的实际,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自治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制定产业规划与完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引导工业科学集约发展在宏观层面,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加快编制、调整、充实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对工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先后编制了能源、化工、有色、稀土等产业规划和工业园区、县域工业及节能减排工作规划。规划布局2个亿吨级、45 000万吨级大型煤炭基地、4个煤化工产业基地、4个冶金有色工业基地。在产业发展上,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制定更加严格的产业政策,提高新上项目的准入门槛,对煤炭、电力、化工、钢铁、高载能等行业提出最低规模标准和工艺要求,有效推动了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资源配置上,坚持“政府控制一级市场,放开二级市场”的土地管理原则和“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矿产资源配置方针,突出强调资源的就地转化、延伸加工,提高资源及产品的附加值,明确提出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有色金属就地转化率达到100%等要求,同时鼓励企业进行水权置换、建设水库,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不予配置资源。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高水平项目的集中,推动产业集约发展。

    坚持把发挥优势重点突破与加强薄弱环节结合起来促进工业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大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大规模引进、重组、改造、强化项目建设等措施,优势特色产业实力明显增强。二是发挥优势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率先推进呼包鄂工业化进程,由此拉开自治区工业化的序幕。近年来,呼包鄂三市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53%以上,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西气东输”的重要后备资源地,及自治区化工、冶金、装备制造、信息产品、制药、稀土、乳业及羊绒纺织业基地。三是促进东部及其它盟市工业经济发展。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东部盟市加强与东北经济区在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相关政策方面地对接,东部盟市发展逐步加快。其它盟市的工业经济也有了长足发展。

    坚持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大范围、高标准引入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引入党中央企业对自治区国有企业进行增量重组,带动了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的流入。同时,稳步实施企业剥离办社会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解决企业融资难、负担重、体制不活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维护了职工的利益,企业的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率先实施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组建了地矿、有色和煤田三个集团公司,企业经营效益显著提高。加快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步伐,全面推进土地有偿使用、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了重大转变。落实宏观调控要求和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大力优化工业投资环境。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和贴息扶持;对大型延伸加工项目优先优惠配置煤炭、土地、电力等资源;自治区采取以奖代投等方式,鼓励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改善了园区条件,提升了园区层次。

    坚持把资源开发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优势资源开发、煤化工、材料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提出并实施“三个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对传统产业工艺设备和技术的改造,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培育形成19个中国驰名商标、182个内蒙古驰名商标和14个中国名牌产品、187个内蒙古名牌产品。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和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责任制。在重点行业组织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对重点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建成7个国家级和20个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大力关停整顿落后生产能力。在全国率先开展淘汰小火电工作,2007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03万千瓦。大力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采取大矿兼并小矿、小矿联合做大和开采冶炼企业上下游间重组整合的模式,加快推动煤炭、铁矿和有色金属资源整合,提高了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小煤矿整顿任务。

    (任常水)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业管理
  •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委员会领导名录】

    主任:牙萨宁

    副主任:王进国  王旺旺  白培珠(蒙古族)

    副巡视员:潘人伟  芦宗华

    【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总量从20026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 669亿元,年均增长2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376亿元增加到2 365亿元,年均增长32.2%,由2002年的全国第23位上升到第16位,连续四年增速全国第一。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002年的31.7%提高到2007年的44.3%,由工业化初期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232.5%,提高到2007年的56.3%,比2002年提高23.8个百分点,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在增速较快、总量扩大的同时,实现了效益提高,能耗下降,排放减少,安全生产协调推进。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2002年的104提高到2007年的3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37.3亿元增加到500亿元,由2002年的全国第23位上升到第18位。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打破了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单一结构,初步形成了产业多元发展的工业格局,构筑起以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六大产业为主体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累计向区外输送煤炭6.93亿吨,外送电2 239亿度,为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重点开发区对全区工业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19.6%提高到2007年的32.1%。完成大型煤炭、煤电一体化、煤化工和有色冶金工业基地的布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2年的1 439户增加到2007年的3 300户,70户重点企业户均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2.21.974.2倍,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9户。

    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项目,建成2个世界先进的千万吨现代化矿井,10个煤矿进入全国安全高效矿井行列;一批大型火电机组建成投产,全区3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全部装机的70%,其中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35%;大型乳业、羊绒加工企业的工艺、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上的一批大型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项目的规模与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钢铁、有色冶炼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同时,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煤矿1 215处、各类非煤矿山1 945处,淘汰一大批小火电、小电石、小水泥、小钢铁、小炼焦等落后产能,有效提升产业层次。

    保障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建成贯通自治区东西的高等级公路、铁路、电网三大通道。公路新增里程2万多公里,初步形成了“三横九纵十二出口”的公路交通网架。铁路建设年均增长80%左右,总里程达到8 564公里。铁路货物发送量累计完成13.3亿吨,年均增长24.9%。民航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新建、改扩建机场8个。电网实现了平均每个盟市有一座500千伏变电站,每个旗县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地质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煤炭储量4 366亿吨,探明储量跃居全国第一位。有色矿产资源储量平均新增42%,铁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勘查也取得积极进展,新建规模矿山301个。投入重点园区建设资金90多亿元,明显改善了工业园区项目综合配套条件。

    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03年至2007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 882亿元,年均增长57.2%。工业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2.6%提高到50.4%。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企业自筹资金占全部投资的90%以上,工业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工业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投资十亿元以上项目达380项,其中百亿元以上的11项,建成亿元以上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526项。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逐步转向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进工业化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把党中央的要求与内蒙古的实际结合起来理性推进工业化从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开始,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完善,逐步形成一整套清晰的工业发展思路。在指导思想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新要求,坚持服从大局、服务全局,理性推进工业化。在发展方向上,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多元、延伸和升级,走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的路子。在发展方式上,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工业布局上,坚持集中集约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条件好的地区集聚,加快规划建设工业基地,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在产业重点上,坚持有保有压,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资源就地转化、精深加工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下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区域发展上,坚持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率先发展,同时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以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促进东部及其它盟市发展。在发展动力上,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增量式”战略重组,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积极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在支撑条件上,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资源勘查、引资引智等基础性工作,加快建设公路、铁路、电网三大通道,深入推进与俄蒙的合作,提高资源、资金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实践证明,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这一系列发展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自治区的实际,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自治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制定产业规划与完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引导工业科学集约发展在宏观层面,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加快编制、调整、充实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对工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先后编制了能源、化工、有色、稀土等产业规划和工业园区、县域工业及节能减排工作规划。规划布局2个亿吨级、45 000万吨级大型煤炭基地、4个煤化工产业基地、4个冶金有色工业基地。在产业发展上,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制定更加严格的产业政策,提高新上项目的准入门槛,对煤炭、电力、化工、钢铁、高载能等行业提出最低规模标准和工艺要求,有效推动了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资源配置上,坚持“政府控制一级市场,放开二级市场”的土地管理原则和“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矿产资源配置方针,突出强调资源的就地转化、延伸加工,提高资源及产品的附加值,明确提出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有色金属就地转化率达到100%等要求,同时鼓励企业进行水权置换、建设水库,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不予配置资源。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高水平项目的集中,推动产业集约发展。

    坚持把发挥优势重点突破与加强薄弱环节结合起来促进工业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大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大规模引进、重组、改造、强化项目建设等措施,优势特色产业实力明显增强。二是发挥优势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率先推进呼包鄂工业化进程,由此拉开自治区工业化的序幕。近年来,呼包鄂三市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53%以上,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西气东输”的重要后备资源地,及自治区化工、冶金、装备制造、信息产品、制药、稀土、乳业及羊绒纺织业基地。三是促进东部及其它盟市工业经济发展。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东部盟市加强与东北经济区在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相关政策方面地对接,东部盟市发展逐步加快。其它盟市的工业经济也有了长足发展。

    坚持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大范围、高标准引入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引入党中央企业对自治区国有企业进行增量重组,带动了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的流入。同时,稳步实施企业剥离办社会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解决企业融资难、负担重、体制不活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维护了职工的利益,企业的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率先实施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组建了地矿、有色和煤田三个集团公司,企业经营效益显著提高。加快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步伐,全面推进土地有偿使用、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了重大转变。落实宏观调控要求和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大力优化工业投资环境。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和贴息扶持;对大型延伸加工项目优先优惠配置煤炭、土地、电力等资源;自治区采取以奖代投等方式,鼓励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改善了园区条件,提升了园区层次。

    坚持把资源开发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优势资源开发、煤化工、材料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提出并实施“三个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对传统产业工艺设备和技术的改造,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培育形成19个中国驰名商标、182个内蒙古驰名商标和14个中国名牌产品、187个内蒙古名牌产品。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和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责任制。在重点行业组织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对重点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建成7个国家级和20个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大力关停整顿落后生产能力。在全国率先开展淘汰小火电工作,2007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03万千瓦。大力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采取大矿兼并小矿、小矿联合做大和开采冶炼企业上下游间重组整合的模式,加快推动煤炭、铁矿和有色金属资源整合,提高了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小煤矿整顿任务。

    (任常水)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