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8卷  /  文化传媒

2008卷

  • 报社
  •    【内蒙古日报社领导名录】

    社长:

    副社长总编辑:贾学义

    副总编辑:朝鲁巴根(达斡尔族)于守民  相恒义  岱钦(蒙古族) 王开

    纪检委书记:郭漠南(达斡尔族)

    副总编辑:李玉林

    社长助理:冀学博

    党委委员:李建国

    【概况】内蒙古日报社有49个处级部门(单位),拥有82刊。全社在岗职工893人。其中:女职工215人,少数民族266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430人,研究生24人,中专19人。在职的正处级干部39人,副处级干部67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0人,女干部12人。

    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落实“三服务”,坚持“三贴近”,积极、主动、有力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一是全力投入全区和全国的“两会”、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香港回归10周年、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到自治区考察工作等重大活动报道,努力营造舆论强势,形成社会舆论热点。特别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和党的十七大的宣传报道,蒙汉文报密切配合,《北方新报》等系列报帮唱伴唱、形成合力,创下宣传最早、动员最众、专栏(专版)最多、发稿量最大、差错率最小、社会反响最强等十几个历史之最。二是在经济、民生和党的建设等常规宣传报道中,自我加压,主动做好“自选动作”。蒙汉文报开设“关注民生”专栏,全年跟踪报道自治区党委政府承诺的“七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社会反响强烈。三是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创新着力点,使报纸面貌明显改观。汉文报三版改为要闻版,社会新闻版和旗县新闻版每周增至五个版,还增设百姓故事版;蒙文报开设《蒙古文化奉献者之歌》、《城市新公民》等特色专栏;北方新报社开展各类社会活动近50项,以提升品牌形象。中宣部阅评组先后5次对汉文报的新闻宣传予以表扬。

    【经营管理】一是及时抓住全社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机遇,以成立公司为形式,推进经营不断向前发展。利用新旧区建设的剩余土地和报社房地产人才成立置业公司,多元引资进行房地产开发,为报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物业公司企业化,对后勤服务一律纳入市场化。印务中心承担起7 200万元的技改贷款,使印务中心之外的固定资产解脱出来,用于进一步发展。把印务中心的良性资产剥离出来,成立北方印务公司,面向市场发展商务印刷。坚持不卖土地,引资成立酒店公司,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维系了报社老同志们对旧区的深厚感情。成立广告及经营公司,解决了报社广告实物抵顶等问题。二是蒙汉文报实行采编、发行、广告“三位一体”模式运作,坚持在新闻宣传中为发行铺路,在战役宣传中策划专版。汉文报专版创收比上年增长20%,广告增收500万元,年度广告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汉文报总收入达3 700万元。蒙汉文报发行几年来按万份递增,2007年发行量10万份,创13年来之最。三是深入推行全面预算制度。核准预算单位,划小核算单位,确定预算指标,使每个经营单位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定合理的费用负担原则,房、水、电、暖和物业等费用记入成本。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大大增强各经营单位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发挥财务管理的防范预警作用,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四是推行经营分析制度和经营考核制度。在狠抓经营中建立与集团经营相适应的季度经营分析制度、月财务分析制度、经营情况报告统计制度、经营成效奖励激励制度,使报社第一次有经营管理的概念。在各经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社年收入2.34亿元,比2006年增加6 500万元,增长37%;全社固定资产3.16亿元,比2006年增加3 000万元,增长10.6%

    【规范系列报和新媒体的发展】一坚持《北方新报》一报独大其它报纸绿叶相衬,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和新闻资源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除《北方新报》外,其它系列报纸一律面向市场改革,下放人事权和财务权,实行一报一公司。《北方家庭报》首先完成了这一改造。《北方新报》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扩16个版以应对广告发展的要求。《北方劳动时报》引资600万元,并更名为《北方周末》。《北方经济报》还清了长期积淀的所有外债。各系列报都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二通过整合技术部和《北方新闻网》等资源,成立北方新闻网络公司,迈出向新媒体挺进的步伐;与蒙科立公司合作组建“北方蒙古语新闻信息服务中心”,为蒙古语网络发展做出较大贡献;成立北方传媒公司,在首府主要繁华地段设置电子阅报栏,开拓了新的传播方式,成为报社新的宣传阵地和向新媒体进军的基地。

    【搬迁新区与采编平台建设】报社把搬迁新区作为新起点,乘势而上。搬迁新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年初就列入全社重要工作议程,成立搬迁工作组织系统,制定方案、确定搬迁时间表,宣传动员、分工负责、督查进度、落实责任。充分展示了内蒙古日报人“爱岗、团结、敬业、创新”的精神风貌。搬迁新区使报社实现了三大跨越,一是告别了纸与笔,实现了网络化办报的梦想,摘掉了办报条件落后、传递信息迟缓、数字化发展全国省级党报倒数第一的帽子,跟上了全国报业技术革新和数字化革命的步伐;二是告别了个人办公室格局,实现大平台、网格式办公,使报社办报条件和技术得以更新;三是更新了几乎全部办公设备,实现了办公条件现代化,为报纸与新媒体共同发展奠定基础。718,报社为这三大跨越举行搬迁庆典,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其它】2007年,报社还按照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制定出台《内蒙古日报社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内蒙古日报社2007-2010年发展规划》,为报社发展绘出了蓝图;编制出版《内蒙古日报社制度汇编》第一辑(组织领导和办公制度);出台《加强蒙文报建设的意见》、《加强新媒体建设的意见》,为蒙文报和新媒体的发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开展全社性学习年活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家的素质,全面推动采编、经营、行政、后勤、老干部等工作,“博爱一日捐”活动中全社共捐款19 960元。

    【获奖情况】

    刘少华荣获第七届全国长江韬奋奖;

    扎·哈斯巴特尔荣获第六届全区十佳新闻工作者;

    李德斌荣获第六届全区十佳新闻工作者;

    荣获第十四届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和优秀版面奖7个,荣获第十八届全国蒙古文报刊新闻奖一等奖和好版面奖4个,荣获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好新闻奖一等奖和策划奖3个,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1个,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省区市党报总编辑夜班工作研讨会版面评选奖一等奖1个。

    (于有臣)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报社
  •    【内蒙古日报社领导名录】

    社长:

    副社长总编辑:贾学义

    副总编辑:朝鲁巴根(达斡尔族)于守民  相恒义  岱钦(蒙古族) 王开

    纪检委书记:郭漠南(达斡尔族)

    副总编辑:李玉林

    社长助理:冀学博

    党委委员:李建国

    【概况】内蒙古日报社有49个处级部门(单位),拥有82刊。全社在岗职工893人。其中:女职工215人,少数民族266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430人,研究生24人,中专19人。在职的正处级干部39人,副处级干部67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0人,女干部12人。

    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落实“三服务”,坚持“三贴近”,积极、主动、有力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一是全力投入全区和全国的“两会”、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香港回归10周年、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到自治区考察工作等重大活动报道,努力营造舆论强势,形成社会舆论热点。特别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和党的十七大的宣传报道,蒙汉文报密切配合,《北方新报》等系列报帮唱伴唱、形成合力,创下宣传最早、动员最众、专栏(专版)最多、发稿量最大、差错率最小、社会反响最强等十几个历史之最。二是在经济、民生和党的建设等常规宣传报道中,自我加压,主动做好“自选动作”。蒙汉文报开设“关注民生”专栏,全年跟踪报道自治区党委政府承诺的“七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社会反响强烈。三是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创新着力点,使报纸面貌明显改观。汉文报三版改为要闻版,社会新闻版和旗县新闻版每周增至五个版,还增设百姓故事版;蒙文报开设《蒙古文化奉献者之歌》、《城市新公民》等特色专栏;北方新报社开展各类社会活动近50项,以提升品牌形象。中宣部阅评组先后5次对汉文报的新闻宣传予以表扬。

    【经营管理】一是及时抓住全社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机遇,以成立公司为形式,推进经营不断向前发展。利用新旧区建设的剩余土地和报社房地产人才成立置业公司,多元引资进行房地产开发,为报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物业公司企业化,对后勤服务一律纳入市场化。印务中心承担起7 200万元的技改贷款,使印务中心之外的固定资产解脱出来,用于进一步发展。把印务中心的良性资产剥离出来,成立北方印务公司,面向市场发展商务印刷。坚持不卖土地,引资成立酒店公司,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维系了报社老同志们对旧区的深厚感情。成立广告及经营公司,解决了报社广告实物抵顶等问题。二是蒙汉文报实行采编、发行、广告“三位一体”模式运作,坚持在新闻宣传中为发行铺路,在战役宣传中策划专版。汉文报专版创收比上年增长20%,广告增收500万元,年度广告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汉文报总收入达3 700万元。蒙汉文报发行几年来按万份递增,2007年发行量10万份,创13年来之最。三是深入推行全面预算制度。核准预算单位,划小核算单位,确定预算指标,使每个经营单位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定合理的费用负担原则,房、水、电、暖和物业等费用记入成本。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大大增强各经营单位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发挥财务管理的防范预警作用,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四是推行经营分析制度和经营考核制度。在狠抓经营中建立与集团经营相适应的季度经营分析制度、月财务分析制度、经营情况报告统计制度、经营成效奖励激励制度,使报社第一次有经营管理的概念。在各经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社年收入2.34亿元,比2006年增加6 500万元,增长37%;全社固定资产3.16亿元,比2006年增加3 000万元,增长10.6%

    【规范系列报和新媒体的发展】一坚持《北方新报》一报独大其它报纸绿叶相衬,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和新闻资源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除《北方新报》外,其它系列报纸一律面向市场改革,下放人事权和财务权,实行一报一公司。《北方家庭报》首先完成了这一改造。《北方新报》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扩16个版以应对广告发展的要求。《北方劳动时报》引资600万元,并更名为《北方周末》。《北方经济报》还清了长期积淀的所有外债。各系列报都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二通过整合技术部和《北方新闻网》等资源,成立北方新闻网络公司,迈出向新媒体挺进的步伐;与蒙科立公司合作组建“北方蒙古语新闻信息服务中心”,为蒙古语网络发展做出较大贡献;成立北方传媒公司,在首府主要繁华地段设置电子阅报栏,开拓了新的传播方式,成为报社新的宣传阵地和向新媒体进军的基地。

    【搬迁新区与采编平台建设】报社把搬迁新区作为新起点,乘势而上。搬迁新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年初就列入全社重要工作议程,成立搬迁工作组织系统,制定方案、确定搬迁时间表,宣传动员、分工负责、督查进度、落实责任。充分展示了内蒙古日报人“爱岗、团结、敬业、创新”的精神风貌。搬迁新区使报社实现了三大跨越,一是告别了纸与笔,实现了网络化办报的梦想,摘掉了办报条件落后、传递信息迟缓、数字化发展全国省级党报倒数第一的帽子,跟上了全国报业技术革新和数字化革命的步伐;二是告别了个人办公室格局,实现大平台、网格式办公,使报社办报条件和技术得以更新;三是更新了几乎全部办公设备,实现了办公条件现代化,为报纸与新媒体共同发展奠定基础。718,报社为这三大跨越举行搬迁庆典,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其它】2007年,报社还按照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制定出台《内蒙古日报社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内蒙古日报社2007-2010年发展规划》,为报社发展绘出了蓝图;编制出版《内蒙古日报社制度汇编》第一辑(组织领导和办公制度);出台《加强蒙文报建设的意见》、《加强新媒体建设的意见》,为蒙文报和新媒体的发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开展全社性学习年活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家的素质,全面推动采编、经营、行政、后勤、老干部等工作,“博爱一日捐”活动中全社共捐款19 960元。

    【获奖情况】

    刘少华荣获第七届全国长江韬奋奖;

    扎·哈斯巴特尔荣获第六届全区十佳新闻工作者;

    李德斌荣获第六届全区十佳新闻工作者;

    荣获第十四届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和优秀版面奖7个,荣获第十八届全国蒙古文报刊新闻奖一等奖和好版面奖4个,荣获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好新闻奖一等奖和策划奖3个,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1个,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省区市党报总编辑夜班工作研讨会版面评选奖一等奖1个。

    (于有臣)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