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8卷  /  教育

2008卷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特木尔(蒙古族)

    校长:王顶柱(蒙古族)

    巡视员:盛国清 潘祥(满族)

    副书记: ***(蒙古族)白莉莉(女 蒙古族)

    副校长:刘宗瑞 吉日木图(蒙古族)孙国权 巴根那(蒙古族)

    【教学改革】从2007级起开始实施,对医学3+2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考察、论证,确定第二附属医院为医学32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医院,选派55名学生到医院接受临床教学。组织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意见》,实施分级教学。对蒙语授课生、“民族预科班”和“三少民族预科班”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组织制定《教研室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完成2005级和2006级教学计划调整,以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修订教学经费分配与使用办法,为合理使用教学经费提供了依据。参加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和“蒙医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成了50项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对全校教学秘书进行“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培训。举办大型仪器培训班22期,培训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291人。设立《内蒙古民族大学分析测试基金》,检测样品380多个。

    【招生工作】招生范围扩大到22个省(市区),同时9个专业进入“一本”录取。录取研究生130名,录取全日制本专科生4 800人,报到率达92.3%,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成人教育录取新生6 503人,超额2 300人完成录取任务;在校外国留学生超过230人,留学生规模达到全区高校第二位。

    【设施建设】完成247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招标采购任务,制定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考核办法。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费达6 350元,比上年度增长9%。百名全日制在校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13.6台,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达36.2个。开通图书馆书目同步检索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人大资料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

    【学科建设立项申请工作】先后完成两批学科建设项目的组织申报、材料整理和初审工作。新增博士、硕士点拟建项目9个,使拟建博士点、硕士点项目达22个,为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奠定基础。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重点学科评估验收工作,经专家评审,学校原有的世界史、计算物理和民族医学三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和新增列的蒙药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预防兽医学五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全部通过。聘请清华大学、海军总医院、内蒙古农研所的专家做兼职导师。

    【导师队伍】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邀请国务院学位办有关领导和全国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来校就申报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兽医学硕士和学科建设进行工作指导。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强化导师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意识,完成第一轮导师考核工作,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27名,使硕士研究生导师增加到75名。修订《硕士学位工作基本程序》和《学位论文工作进度》,加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力度,抽取人数占申请人数的37%,一审通过率达96%

    【调整专业结构】申报“运动训练”等8个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医学影像学”、“心理学”、“俄语”、“经济学”、“生物科学”“蒙药学”和“园艺”等8个新上本科专业开始招生。新增的7个成人教育专业也已开始招生。农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使自治区品牌专业达到5个。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的评审,评出校级精品课程18门、优秀课程71门,其中“蒙药学”、“蒙医基础理论”、“量子力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等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重新修订《内蒙古民族大学引进和稳定人才暂行办法》,提高人才引进标准。全年共引进硕士学位以上教师57人,有11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28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后回校工作,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到402人,所占比例由去年的33.6%提高到42%。为各类人才共计发放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155万元。共有103名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组织评选了31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名师奖评选办法》,并启动评审工作。选派3名教师赴日本国茨城大学研修。姜桂石教授获自治区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刘济生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奥·乌力吉教授和杨恒山教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

    【科研工作】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9项,国家民委项目60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9项、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7项、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项,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在已经通过全国有关部门评审的项目中,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总资助金额达800万元。学校R&D(研发型)人员占全校教师的比例为27%,教学与科研人员人均科技项目经费为8 428元。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30篇,其中,在国家级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篇,国际三大检索收录34篇,CSSCI收录2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放科研津贴52万元。获得4项授权专利,申报自治区第四届民族教育科研成果5项。先后与通辽市科技局、科尔沁左翼后旗、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局进行科技合作。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参加通辽市第三届农牧业科技博览会、自治区科技博览会等活动。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军事医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合作经费达83万元。与岳泰集团有限公司、蒙鹅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庄笛浩禾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和通辽清谷新禾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已有两名博士进入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学术交流】先后邀请校外专家32人次到校作专题报告,召开“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牧业发展论坛暨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和“全区学报工作会议” 等学术会议,特别是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院校科研工作暨民族医药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本校召开。学报发行范围不断扩大,国内用户除高校和图书馆外,已延伸到党政机关、企业、医院、科研院所、部队等机构,国际个人读者分布在17个国家和地区。学报社会科学蒙古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刊”、自然科学汉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社会科学汉文版“世界史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栏”。

    【学生教育与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利用原东区旧食堂改造建设“大学生事务中心”,学生处、就业处、团委和学生会等部门迁入办公,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学生事务中心”成为学校一个新的亮点。完善资助贫困生的工作体系,全年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 496万元,受资助学生2 622人;发放勤工助学资金70余万元,受益学生2 300余人;发放困难补助60余万元,受益学生2 560余人;减免学费79.6万元,受益学生2 570余人;评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76人,发放奖学金30.4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473人,发放奖学金118万元,国家助学金5 595人,发放助学金441万元。动员社会力量,拓宽资助贫困生渠道,中国联通公司通辽分公司在学校设立10万元的联通“爱心励志”奖学金,中国建设银行通辽分行职工捐助1.5万元“爱心基金”。为家庭经济困难,连续三年未回家的同学发放补助,报销一次往返路费。为寒假留校学生发放补助金、免费提供住宿,校领导与学生共度春节。

    以“周日青年论坛”为依托,邀请知名教师为学生开办学术讲座,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继续实施校园文明“三个五”工程,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加大文明巡查和安全巡逻的力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自治区举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选送的作品,在自治区获得金奖,在全国获得铜奖,另有9项作品在自治区分获银奖、铜奖和优秀奖。继续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全年共表彰校级先进班集体 30个;优秀社团20个;三好学生570名;优秀学生干部395名;优秀毕业生217名;一、二、三等奖学金获得者3 956名。还有589名学生分别获得社会工作优秀奖、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单项奖。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 “学生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毕业生就业工作】先后组织召开51场就业专题讲座,创建内蒙古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举办4场大型招聘会和数十场小型招聘会,给毕业生提供万余个就业岗位。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核定,至200791,学校本专科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6.1%,其中: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率达100%。学校获自治区高校就业工作突出进步奖。

    【后勤服务】针对全国物价上涨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在保证饭菜质量的前提下,保持饭菜价格的稳定,减轻学生生活负担。采取有效的节电、节水措施,努力降低服务成本。滨河小区和学校新建博士住宅楼已交付使用,有43名博士将喜迁新居;蒙医药学院、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迁到新建蒙医药教学楼,办学环境和教学实验条件有了根本的改观;林业局土地及房产已顺利接受,完成林业局原办公楼的修缮,北区数学院迁入新的办公场所集中办公,同时将原办公场所改为实验用房,扩大实验室面积。市校联建图书馆、阿尔山教育培训中心工程已经完成招标工作。完成科尔沁体育馆的接交工作。

    (崔建强)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特木尔(蒙古族)

    校长:王顶柱(蒙古族)

    巡视员:盛国清 潘祥(满族)

    副书记: ***(蒙古族)白莉莉(女 蒙古族)

    副校长:刘宗瑞 吉日木图(蒙古族)孙国权 巴根那(蒙古族)

    【教学改革】从2007级起开始实施,对医学3+2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考察、论证,确定第二附属医院为医学32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医院,选派55名学生到医院接受临床教学。组织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意见》,实施分级教学。对蒙语授课生、“民族预科班”和“三少民族预科班”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组织制定《教研室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完成2005级和2006级教学计划调整,以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修订教学经费分配与使用办法,为合理使用教学经费提供了依据。参加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和“蒙医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成了50项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对全校教学秘书进行“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培训。举办大型仪器培训班22期,培训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291人。设立《内蒙古民族大学分析测试基金》,检测样品380多个。

    【招生工作】招生范围扩大到22个省(市区),同时9个专业进入“一本”录取。录取研究生130名,录取全日制本专科生4 800人,报到率达92.3%,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成人教育录取新生6 503人,超额2 300人完成录取任务;在校外国留学生超过230人,留学生规模达到全区高校第二位。

    【设施建设】完成247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招标采购任务,制定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考核办法。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费达6 350元,比上年度增长9%。百名全日制在校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13.6台,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达36.2个。开通图书馆书目同步检索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人大资料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

    【学科建设立项申请工作】先后完成两批学科建设项目的组织申报、材料整理和初审工作。新增博士、硕士点拟建项目9个,使拟建博士点、硕士点项目达22个,为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奠定基础。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重点学科评估验收工作,经专家评审,学校原有的世界史、计算物理和民族医学三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和新增列的蒙药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预防兽医学五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全部通过。聘请清华大学、海军总医院、内蒙古农研所的专家做兼职导师。

    【导师队伍】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邀请国务院学位办有关领导和全国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来校就申报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兽医学硕士和学科建设进行工作指导。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强化导师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意识,完成第一轮导师考核工作,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27名,使硕士研究生导师增加到75名。修订《硕士学位工作基本程序》和《学位论文工作进度》,加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力度,抽取人数占申请人数的37%,一审通过率达96%

    【调整专业结构】申报“运动训练”等8个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医学影像学”、“心理学”、“俄语”、“经济学”、“生物科学”“蒙药学”和“园艺”等8个新上本科专业开始招生。新增的7个成人教育专业也已开始招生。农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使自治区品牌专业达到5个。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的评审,评出校级精品课程18门、优秀课程71门,其中“蒙药学”、“蒙医基础理论”、“量子力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等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重新修订《内蒙古民族大学引进和稳定人才暂行办法》,提高人才引进标准。全年共引进硕士学位以上教师57人,有11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28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后回校工作,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到402人,所占比例由去年的33.6%提高到42%。为各类人才共计发放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155万元。共有103名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组织评选了31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名师奖评选办法》,并启动评审工作。选派3名教师赴日本国茨城大学研修。姜桂石教授获自治区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刘济生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奥·乌力吉教授和杨恒山教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

    【科研工作】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9项,国家民委项目60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9项、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7项、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项,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在已经通过全国有关部门评审的项目中,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总资助金额达800万元。学校R&D(研发型)人员占全校教师的比例为27%,教学与科研人员人均科技项目经费为8 428元。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30篇,其中,在国家级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篇,国际三大检索收录34篇,CSSCI收录2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放科研津贴52万元。获得4项授权专利,申报自治区第四届民族教育科研成果5项。先后与通辽市科技局、科尔沁左翼后旗、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局进行科技合作。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参加通辽市第三届农牧业科技博览会、自治区科技博览会等活动。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军事医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合作经费达83万元。与岳泰集团有限公司、蒙鹅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庄笛浩禾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和通辽清谷新禾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已有两名博士进入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学术交流】先后邀请校外专家32人次到校作专题报告,召开“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牧业发展论坛暨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和“全区学报工作会议” 等学术会议,特别是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院校科研工作暨民族医药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本校召开。学报发行范围不断扩大,国内用户除高校和图书馆外,已延伸到党政机关、企业、医院、科研院所、部队等机构,国际个人读者分布在17个国家和地区。学报社会科学蒙古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刊”、自然科学汉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社会科学汉文版“世界史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栏”。

    【学生教育与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利用原东区旧食堂改造建设“大学生事务中心”,学生处、就业处、团委和学生会等部门迁入办公,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学生事务中心”成为学校一个新的亮点。完善资助贫困生的工作体系,全年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 496万元,受资助学生2 622人;发放勤工助学资金70余万元,受益学生2 300余人;发放困难补助60余万元,受益学生2 560余人;减免学费79.6万元,受益学生2 570余人;评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76人,发放奖学金30.4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473人,发放奖学金118万元,国家助学金5 595人,发放助学金441万元。动员社会力量,拓宽资助贫困生渠道,中国联通公司通辽分公司在学校设立10万元的联通“爱心励志”奖学金,中国建设银行通辽分行职工捐助1.5万元“爱心基金”。为家庭经济困难,连续三年未回家的同学发放补助,报销一次往返路费。为寒假留校学生发放补助金、免费提供住宿,校领导与学生共度春节。

    以“周日青年论坛”为依托,邀请知名教师为学生开办学术讲座,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继续实施校园文明“三个五”工程,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加大文明巡查和安全巡逻的力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自治区举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选送的作品,在自治区获得金奖,在全国获得铜奖,另有9项作品在自治区分获银奖、铜奖和优秀奖。继续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全年共表彰校级先进班集体 30个;优秀社团20个;三好学生570名;优秀学生干部395名;优秀毕业生217名;一、二、三等奖学金获得者3 956名。还有589名学生分别获得社会工作优秀奖、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单项奖。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 “学生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毕业生就业工作】先后组织召开51场就业专题讲座,创建内蒙古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举办4场大型招聘会和数十场小型招聘会,给毕业生提供万余个就业岗位。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核定,至200791,学校本专科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6.1%,其中: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率达100%。学校获自治区高校就业工作突出进步奖。

    【后勤服务】针对全国物价上涨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在保证饭菜质量的前提下,保持饭菜价格的稳定,减轻学生生活负担。采取有效的节电、节水措施,努力降低服务成本。滨河小区和学校新建博士住宅楼已交付使用,有43名博士将喜迁新居;蒙医药学院、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迁到新建蒙医药教学楼,办学环境和教学实验条件有了根本的改观;林业局土地及房产已顺利接受,完成林业局原办公楼的修缮,北区数学院迁入新的办公场所集中办公,同时将原办公场所改为实验用房,扩大实验室面积。市校联建图书馆、阿尔山教育培训中心工程已经完成招标工作。完成科尔沁体育馆的接交工作。

    (崔建强)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