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8卷  /  科技

2008卷

  • 自然科学
  •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领导名录】

    厅长:徐凤

    副厅长:郭宇(6月离任) 林莉(女 蒙古族)马强  田颖男

    纪检组长:包锐锋(蒙古族)

    副巡视员:乌宁奇(蒙古族) 李增建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共设行政编制61名,实有人数49人,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发展计划处、条件财务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农村与社会发展处、科技合作处、知识产权处9个职能处室,另设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及派驻纪检组、监察室。

    2007年,全区共取得自治区级科技成果24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00项,在6大领域实现重点跨越,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支撑12大产业发展,6大前沿技术开发将引领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一批国家级研发队伍,带动自治区整体研发实力的显著提升。2007年,内蒙古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3.02,较2002年提高8.63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位由2002年第26位跃升至第21位,是全国位次提高最快的省区,在西部12个省区中排第4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指标在全国的排位也从2002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10位,进入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1.04%,接近41.9%的全国平均水平。

    【三大战略】

    “科技名牌战略”2007年,科技名牌战略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作用凸显,本着“择优扶强、重点扶持”的原则,按照“计划引导—专利产品—名牌技术—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名牌培育规划,通过重点构筑科技名牌培育计划的支持平台和职能导向平台,科技名牌由以往的以认定为主向培育提升转变。制定印发《科技名牌培育推进方案》,并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实施,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科技工作宏观引导作用。2007年,共培育认定自治区自主创新名牌企业10家、自主创新名牌产品18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品17个、高新技术50强企业10家。

    “技术标准战略”2007年,在顶层设计上,对自治区特色支柱产业技术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并纳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18个重大专项之中,予以重点支持。2007年,自治区共制定地方标准298项,羊绒起球检测国际标准已由国家立项支持,乳业、氯碱化工技术标准体系的前期工作已完成,草业、羊绒、沙棘等5个技术标准已被列为国家级标准制定的规划范围,稀土、乳业等34个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同时,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转发科技厅起草的《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技术标准的意见》。

    “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实施《知识产权“十一五”规划》、《知识产权战略方案》、《发明专利费用资助暂行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组织举报投诉服务及执法查检、宣传培训等工作,全区的知识产权发明创造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专利申请总量和技术含量得到“双提高”,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2 000件大关,达到2 015件,累计总量达到19 297件;授权专利1 313件,同比增长36.3%

    【五大科技行动】

    “部区市县联动行动”一是完成与科技部建立“部区会商”制度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与科技部沟通协调,确定具有全区优势特色的“煤炭资源转化”、“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可再生能源”和“中俄、中蒙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等四个主题,并由自治区政府和科技部高层领导签署正式议定书。二是制订《自治区科技厅与地方政府会商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在部分盟市启动重大会商科技项目,同时按工作程序逐步在全区展开。三是通过四级联动,完成稀土高新区二次创业、鄂尔多斯市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内蒙古创新创业园建设等一批专项工作。

    “新农村科技推进行动”科技厅以一号文件下发《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科技推进行动方案》,一是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和科技工作试点县一把手工程。2007年通过科技项目对12个旗县地方主导产业发展、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重点支持;土默特左旗等7个旗县()进入了国家试点县行列,获得项目经费支持1 338万元,为历年最高,也是当年进入全国试点县行列最多的省区之一,使自治区的国家级试点县达到15个,共争取国家科技专项经费2 327万元,提高了地方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力度。二是积极开展新农村科技示范和模式示范。2007年,在3个旗县市区、9个乡镇、11个村嘎查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重点围绕家庭牧场经济技术模式、高效农牧业、家畜繁育技术集成应用、一村一品等方面,将近年来科技攻关取得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进行集成,通过推广转化和集中示范,有效地带动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三是继续加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以政府名义召开全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全面总结全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集成5种服务模式,11种服务类型,收到丰硕成果。2007年,农牧业科技信息96048服务网络和农牧民科技培训取得新进展,建立覆盖全区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96048-OA办公网络、96048商务平台,集成市场行情服务、农业专家系统筹服务功能;对已有的专家大院、转化服务中心、服务中介、科技特派员等各种服务模式进行整合,完善服务网络,并在16个重点地区进行示范;重点认定支持了10个农村牧区星火培训学校,在培训师资和设施方面给予支持,共完成100多万人次的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已有81个旗县建立星火培训学校,对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四是继续将科技特派员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2007年,是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的第5个年头,年内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培训计划,作为联合国UNDP项目全国6个重点实施省区之一,启动科技特派员信用担保体系试点建设工作,召开全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研讨会,集成4个结合、4种机制、5种模式,科特派试点由4个发展到93个,覆盖全区12个盟市,累计特派员人数达4 800多人,通过与农牧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推广新技术、新产品998项,在科技服务试点示范区内,农牧民平均增收25%左右,科技特派员行动已成为旗县科技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才引进培育聚集行动”2007年,科技人才工作概括起来做了四件大事:一是搭建完善系统化平台。以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京蒙高科孵化器、虚拟科学技术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城为载体,以人才引进、项目开发、基地建设为目标的一体化人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对外开放、对内联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机制正在形成。二是以科技项目为纽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2007年,共聘请两院院士50多位,博士后、博士、硕士200多位,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277位,通过实行科技项目首席专家制,保障了重大科技项目所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三是进一步加大了对人才工作的投入。2007年,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达到550万元,按照重大、重点、面上3个层次、9个学科,安排项目195项,进一步向博士和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倾斜,其中有445万元资助了博士、硕士和青年科技人才,占资助总经费的81%;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共投入科技经费380万元,确定20位优秀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四是提高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与服务水平。按照需要,组建科技厅科技人才服务中心,建立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员数据库,并确定了培养重点、培养领域和培养方向。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行动”一是利用区外科技资源建立了一批研发平台。2007年,“中蒙技术转移中心”、“中日天然药物研发中心”、“中俄深层探地雷达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4个国际合作研发平台相继搭建,“马铃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 7个国内合作基地和研发中心挂牌运行,形成“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内外科技合作新模式,二是充分借助外力,开展产学研活动。与中科院、清华、北大、北航等40多所大院名校开展科研项目对接,围绕解决冶金、装备制造、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共同进行研发攻关。仅在包头地对接会上就签署合作项目19项,发布高新技术成果108项,部分项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清华大学与包钢稀土高科、二○二厂合作的“钍在重水堆燃料组件中的应用”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包头市战略资源钍的综合利用率。三是积极组织举办参加科技会展。2007年,中俄蒙科技展上升为国家级会展,列为中俄合作“中国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委员陈至立亲自到会,展会规模、科技含量、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创历年最高水平,展会期间签署科技合作协议59项,协议金额达13.9亿元。在赤峰市成功举办自治区第五届农牧业博览会,受到涉农单位和农牧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先后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参加北京、深圳、杨凌三大科技会展,全年共签订各类科技交易合同100余项,合同金额达37.6亿元。

    “民生科技行动”2007年,自治区科技厅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向社会提供公共技术和公益服务。在公共事业方面:重点开展了地方病、中蒙医药现代化、重大医疗技术的引进再创新;组织进行地震灾害应急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测、突发气象灾害、大气污染变迁等方面的攻关研究。在生态产业区建设方面:支持了3大生态产业区、6大国家级防沙治沙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启动自治区第二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培育工作。在农牧区清洁能源开发推广方面:创新研发出“草原六结合”、“农牧六配套”、“庭院一池四改”、“田园五位一体”、“三池一体”和“多池连体”6种适合内蒙古不同生态类型的沼气建设模式,制定出8个沼气建设区域规划。启动实施的6个示范项目区内的304农牧户,增收节支近190万元,户均增收6 250元。6种沼气建设模式对推动全区沼气综合利用发挥巨大作用,并纳入了国家农业推广计划之中。2007年,全区累计14万农牧户用上了沼气,户用沼气正在成为自治区农牧民致富的“动力源”。在科技强警方面:完成了7个科技强警示范区的验收工作,启动了2008年科技强警示范区建设。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政策得到进一步保障年内出台了规范科学技术奖励的政府规章《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首次制定印发《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与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联合起草《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与地税局联合下发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

    2007年,根据国家科技部统一部署,全区的12个盟市、101个旗县全部参加科技进步考核,其中72个地区达到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占总数的64%,比“十五”最后一次考核提高20个百分点,有25个旗县市区、5个盟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地区称号。

    自主创新投入得到进一步增强一是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取得新突破。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支持达到2亿元,较上年增长1倍以上。“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研制”、“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研发应用”、“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等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二是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实现新突破。自治区政府2007年专门设立了1.1亿元的科技发展创新引导奖励资金,用于实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确立的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2007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达到2亿元,较上年增长123%,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与此同时,一些有条件的盟市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了科技专项资金,而条件相对较弱的盟市,也通过其它方式增加了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数据显示,2007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财政科技投入分别达到2 522万元、2 580万元。三是科技金融合作取得新突破。2007年,自治区科技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签署《支持自治区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合作备忘录》,并赴鄂尔多斯和包头市进行调研,初步协议对蒙西粉煤灰项目贷款金额11亿元。目前依托内蒙古科技风险基金管理办公室,开发银行设置5亿元风险基金用于科技型企业科技项目的贷款,实现了政、银、企联合共赢。

    自主创新舆论得到进一步营造2007年,全区掀起学习贯彻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大会精神的热潮,包头市、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自治区公安厅、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电力集团、包头铝业集团等先后召开科技大会,各盟市和部门单位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亲自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从政府层面全面加大科技工作力度。2007年,厅在国家和自治区等20多个杂志、报纸刊发了科技方面的大型报道、新闻特写、新闻通讯280多篇;组织国家和自治区媒体刊发科技宣传文稿200篇;向党中央和内蒙古电视台提供并播出科技电视新闻60多条,发稿量列全区各行业记者站之首,与内蒙古日报、科技日报共同评选发布2007年全区“十大科技新闻”和“十大科技进展”。根据全国统一行动,组织了每年一度的科普活动宣传周、知识产权日、科技下乡、科技法制日等一系列科技宣传和普及活动,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

    【坚持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目标】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通过“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四个层面的分类试点,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2007年共培育国家级试点企业5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6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带动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一是在全区企业中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二是在自治区六大优势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三是在高新开发区和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中开展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试点;四是在转制科研院所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试点,参加分类试点的企业共74家,其中6家企业进入国家级试点行列。全区第一个也是国内首个马铃薯产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率先成立,形成了3个实验室,7个研究室和4个公共服务机构组成的马铃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国家2007年支撑计划投入2 000万元予以重点支持。

    面向产学研的研发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区已有包头高新区、鄂尔多斯新材料基地、呼市863生物制药基地、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 4大国家级创新基地。全区2 919户规模以上企业已建有研发机构280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0家,重点实验室34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8家。其中,国内一流的羊绒、乳品、稀土研发中心,国内领先的煤液化、气化及系列煤化工研发中心,适合区域资源特点的新材料、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研发中心相继启动建设;电动汽车、太阳能沙漠光伏电站、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生物质能发电、蒙药五个领域的研发基地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创新引导资金和支撑计划的支持,逐步启动实施,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充分代表自治区自主创新水平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装备制造、化工、环境保护、农牧业等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培育15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技术,4大国际领先技术、17大国内领先技术,填补1项国际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空白。

    充分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在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管理的同时,新培育自治区高新技术50强企业1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6家,使总数达到384家,在全区6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就有23家,占总数的38.3%。其中4家企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至此自治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8家。2007年,自治区高新技术在六大支柱产业中,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异军突起,有力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2007年,高新技术产值达970亿元,与2003年相比提高3倍。高新技术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达16%

    【六大领域】

    稀土产业实现从原料生产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跨越突出“稀土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和“应用产品的开发”两大重点,攻克“大型单一稀土金属熔盐电解槽工艺及设备”等三大关键技术,为实现自治区稀土产业由原材料为主向稀土新材料与应用产品产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煤炭转化实现从传统方式向高效利用的跨越在煤炭液化(直接、间接液化)、煤炭气化及煤炭化工三个层面上重点突破。为促进自治区煤炭转化与高效利用,实现煤炭资源由原来的原煤销售和燃烧发电向清洁燃料和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产业的跨越提供了技术保障。

    可再生能源实现从以风能为主向多极利用的跨越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及地热能等四个方面,围绕林下物质等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示范两大重点,着力解决“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开发研制”、“生物质燃烧关键设备研制与开发”、“生物质发酵转化”及“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重大关键难题,在促进自治区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能源安全、减排温室气体等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

    蒙药产业实现向标准化发展的跨越在药材种植、提取及蒙药现代化等三个层面,突破四项瓶颈难题,实现了自治区特色制药由传统制作到标准化种植、剂型改造,最终实现民族医药现代化生产的突破。

    奶业实现从粗放型向现代化的跨越优质奶牛繁育技术、优质功能乳开发技术及营养调控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应用,使示范区奶牛平均生产水平提高了15%,整体生产能力翻了2翻。奶业通过科技集成创新,年新增产值35亿元。使内蒙古奶业科技实力和水平居全国之首。正在从粗放向现代化跨越。

    肉业实现从低质低效向优质高效的跨越优质肉牛、肉羊繁育技术、优质肉产品加工技术及营养调控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应用,使示范区平均生产水平提高了10%。肉业通过科技集成创新,年新增产值15亿元。因此而主持承担国家唯一的肉业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使内蒙古肉业科技实力和水平进入全国先进之列。已从低质低效向优质高效跨越。

    【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充分发挥“部区市县联动”作用,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形成一系列技术突破,推动12领域的支撑发展。

    1.高寒地区水源热泵技术支撑了地热资源的充分利用:“高寒干旱地区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研发”项目,开展了高效、节能、环保、无污染的替代传统采暖与制冷方式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示范,攻克了回灌气堵与沙堵、末端两系统调节等一系列难题,填补了自治区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的空白。将推动我区地源热泵系统取代传统取暖和制冷,从根本上改变我区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不合理状态。2.高新技术支撑了草原畜牧业装备的现代化:“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项目,以适应不同生产环境、提高劳动效率和舒适度、突出信息化要求为目标,开发出4大领域、8个方向、21个新产品,为改变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牧民生活方式做出重大贡献。3.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支撑了制造业信息化: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及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减少原材料消耗、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4.极限制造技术支撑重大装备制造的国产化:在极限制造业及特色材料加工制造两方面,突破重点。成功开发世界上最大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为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生产提供装备保障;世界最大的360MT5500型电动轮矿用车标志着中国矿用汽车事业的发展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直径2.5米国内最大的KT42杠杆式动力卡盘成为国家铁路提速工程攻克重大制造难题。5.节能减排科技行动支撑循环经济良性发展:围绕“废渣、废气、废水”做文章,在研究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推广节能减排应用成果及废弃资源再利用三个层面上,重点攻关。开展了粉煤灰制氧化铝、粉煤灰制硅铁合金及硅铝铁合金的工程放大技术及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已实现产业化。为粉煤灰综合利用探索出了新的有效途径;加强钢铁、发电、水泥等行业烟气处理技术开发。6.生物发酵等技术支撑生物制药产业健康发展:重点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发酵技术、生物提取技术、分离技术及化学合成技术”等四大生物制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呼和浩特市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具有的发酵容积总量达2万多立方米,位居国内第一。2007年成功引进了空间生物技术,使得我区的生物制药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自治区自主创新的手性合成麻黄素的生产工艺,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合成法。7.生物繁育技术集成创新支撑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通过集成胚胎移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体外受精技术、超数排卵技术,进行技术熟化与创新。使自治区牛羊胚胎移植整体技术水平和移植数量居全国之首,奶牛性别控制技术国内领先。培育出全国首例克隆绵羊。生物繁育技术的创新开发应用对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10%以上,居全国之首。生物繁育技术的集成创新支撑自治区畜牧业走向现代化。8.林木良种快繁等技术支撑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通过组合利用组培技术、扦插技术等方法建立林木良种快繁体系,建立良种快速繁育中心。在技术和良种的推广、扩散方面起到辐射中心的作用。建设完善11个有代表性的防治荒漠化技术科技试验示范区。为我区生态环境整治和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9.节水技术集成创新支撑水资源合理利用:通过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牧区饲草料基地建设节水技术及农作物节水方面开展研究与示范。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20%以上;氮肥的施用量减少10%以上。国内首次提出地下水文条件复杂的大型灌区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的土壤水盐、地下水调控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10.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支撑大豆产业迈上新台阶:通过现代育种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产品深加工技术三个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一个产业研发体系,培育8个新品种,建立2个核心示范区、3个技术示范区,使示范区内平均单产提高到175公斤以上,达到全国平均单产水平;研究2套配套栽培技术标准;1套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专利3项。11.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支撑玉米产业实现高效益:通过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技术,玉米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玉米产品深加工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建设内蒙古玉米产业信息体系,培育2~5个骨干自交系,审定玉米新品种8~12个,研发玉米深加工产品1~3项并申请专利,建立内蒙古玉米网,新品种、新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800万亩,综合效益在4亿元以上。12.综合技术创新支撑马铃薯产业层次不断提升:通过马铃薯种质资源及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病害防治技术,马铃薯贮藏和运输管理综合技术,马铃薯变性淀粉技术和马铃薯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审定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3-5个;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使马铃薯产量增加30%;获得专利2项;制定内蒙古马铃薯技术标准2个;综合经济效益在9个亿以上。使马铃薯研究实力与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选择自治区具有资源、技术、需求的关键领域,加强前瞻性研究,努力培育新兴产业是科技管理部门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2007年,重点支持6大引领未来的高新技术项目。

    1.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将引领现代煤炭开采新潮流,推动煤化工新产业的兴起:“地下无井式气化采煤制甲醇、甲烷、发电联产工业性试验”项目的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连续攻克了“气化通道贯通”、“纯氧—水蒸气连续气化工艺参数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这一项目的成功将对提高深层、薄层褐煤采掘率、利用率,提高下游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2.“磁悬浮式管道运输”技术将引领采矿方式多样化,推动与运输、采矿、制造相关的新产业诞生:经过近3年的努力,已在系统控制及电源电机开发、数值模拟等方面攻克多项技术难关,该项目示范成功后,将为矿石运输提供新型解决方案,由于环保洁净、能耗相对降低等特点,对于矿产资源富集的我区具有重要意义。3.“硅材料生产”技术将引领太阳能利用低成本化,推动太阳能产业的兴起:太阳能光电利用的关键在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而电池级硅材料的开发生产不但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光伏硅依赖进口的单一途径,而且将成为我国、我区大规模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近年来自治区重点支持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电池用硅材料提纯工艺技术的开发,今后还将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加快实现太阳能电池用硅材料的产业化。4.“稀土磁致冷”技术将引领致冷设备根本性变革,推动机械制造新产业的诞生:利用稀土磁致冷材料开发制冷应用产品,是当今世界正在研究探索并将对制冷技术产生革命性突破的前沿技术领域,在连续多年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下,目前已开发磁致冷冰箱原理机,并在磁致冷材料及热交换技术方面获得多项专利,下一步将继续在材料制备工艺、降低材料成本及提高制冷效果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发工作,为未来制冷技术的发展抢得先机。5.“二氧化碳基全降解塑料”技术将引领循环经济新途径,推动环保与化工相结合的新产业兴起:通过国家“863计划”、自治区创新引导计划的支持,“二氧化碳可降解聚合物”项目已在蒙西集团成功完成世界第一条3 000/年二氧化碳可降解聚合物中试生产线的建设,在美国、日本各取得专利1项,在国内获得5项发明专利。该技术的进一步产业化将对减排CO2、减少白色垃圾,推动能源、化工、冶金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6.“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将引领能源结构新调整,推动自治区能源新产业的兴起:煤层气是天然气的重要补充,是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化石能源,我区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总量超过天然气储量,但在开采、勘探方面还仅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充分提高对其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已开展地质评价等前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正在起草可行性方案。此项工作对改变煤层气从抽放到抽采转变,解决瓦斯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对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胡德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自然科学
  •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领导名录】

    厅长:徐凤

    副厅长:郭宇(6月离任) 林莉(女 蒙古族)马强  田颖男

    纪检组长:包锐锋(蒙古族)

    副巡视员:乌宁奇(蒙古族) 李增建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共设行政编制61名,实有人数49人,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发展计划处、条件财务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农村与社会发展处、科技合作处、知识产权处9个职能处室,另设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及派驻纪检组、监察室。

    2007年,全区共取得自治区级科技成果24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00项,在6大领域实现重点跨越,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支撑12大产业发展,6大前沿技术开发将引领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一批国家级研发队伍,带动自治区整体研发实力的显著提升。2007年,内蒙古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3.02,较2002年提高8.63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位由2002年第26位跃升至第21位,是全国位次提高最快的省区,在西部12个省区中排第4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指标在全国的排位也从2002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10位,进入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1.04%,接近41.9%的全国平均水平。

    【三大战略】

    “科技名牌战略”2007年,科技名牌战略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作用凸显,本着“择优扶强、重点扶持”的原则,按照“计划引导—专利产品—名牌技术—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名牌培育规划,通过重点构筑科技名牌培育计划的支持平台和职能导向平台,科技名牌由以往的以认定为主向培育提升转变。制定印发《科技名牌培育推进方案》,并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实施,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科技工作宏观引导作用。2007年,共培育认定自治区自主创新名牌企业10家、自主创新名牌产品18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品17个、高新技术50强企业10家。

    “技术标准战略”2007年,在顶层设计上,对自治区特色支柱产业技术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并纳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18个重大专项之中,予以重点支持。2007年,自治区共制定地方标准298项,羊绒起球检测国际标准已由国家立项支持,乳业、氯碱化工技术标准体系的前期工作已完成,草业、羊绒、沙棘等5个技术标准已被列为国家级标准制定的规划范围,稀土、乳业等34个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同时,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转发科技厅起草的《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技术标准的意见》。

    “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实施《知识产权“十一五”规划》、《知识产权战略方案》、《发明专利费用资助暂行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组织举报投诉服务及执法查检、宣传培训等工作,全区的知识产权发明创造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专利申请总量和技术含量得到“双提高”,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2 000件大关,达到2 015件,累计总量达到19 297件;授权专利1 313件,同比增长36.3%

    【五大科技行动】

    “部区市县联动行动”一是完成与科技部建立“部区会商”制度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与科技部沟通协调,确定具有全区优势特色的“煤炭资源转化”、“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可再生能源”和“中俄、中蒙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等四个主题,并由自治区政府和科技部高层领导签署正式议定书。二是制订《自治区科技厅与地方政府会商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在部分盟市启动重大会商科技项目,同时按工作程序逐步在全区展开。三是通过四级联动,完成稀土高新区二次创业、鄂尔多斯市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内蒙古创新创业园建设等一批专项工作。

    “新农村科技推进行动”科技厅以一号文件下发《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科技推进行动方案》,一是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和科技工作试点县一把手工程。2007年通过科技项目对12个旗县地方主导产业发展、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重点支持;土默特左旗等7个旗县()进入了国家试点县行列,获得项目经费支持1 338万元,为历年最高,也是当年进入全国试点县行列最多的省区之一,使自治区的国家级试点县达到15个,共争取国家科技专项经费2 327万元,提高了地方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力度。二是积极开展新农村科技示范和模式示范。2007年,在3个旗县市区、9个乡镇、11个村嘎查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重点围绕家庭牧场经济技术模式、高效农牧业、家畜繁育技术集成应用、一村一品等方面,将近年来科技攻关取得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进行集成,通过推广转化和集中示范,有效地带动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三是继续加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以政府名义召开全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全面总结全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集成5种服务模式,11种服务类型,收到丰硕成果。2007年,农牧业科技信息96048服务网络和农牧民科技培训取得新进展,建立覆盖全区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96048-OA办公网络、96048商务平台,集成市场行情服务、农业专家系统筹服务功能;对已有的专家大院、转化服务中心、服务中介、科技特派员等各种服务模式进行整合,完善服务网络,并在16个重点地区进行示范;重点认定支持了10个农村牧区星火培训学校,在培训师资和设施方面给予支持,共完成100多万人次的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已有81个旗县建立星火培训学校,对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四是继续将科技特派员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2007年,是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的第5个年头,年内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培训计划,作为联合国UNDP项目全国6个重点实施省区之一,启动科技特派员信用担保体系试点建设工作,召开全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研讨会,集成4个结合、4种机制、5种模式,科特派试点由4个发展到93个,覆盖全区12个盟市,累计特派员人数达4 800多人,通过与农牧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推广新技术、新产品998项,在科技服务试点示范区内,农牧民平均增收25%左右,科技特派员行动已成为旗县科技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才引进培育聚集行动”2007年,科技人才工作概括起来做了四件大事:一是搭建完善系统化平台。以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京蒙高科孵化器、虚拟科学技术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城为载体,以人才引进、项目开发、基地建设为目标的一体化人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对外开放、对内联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机制正在形成。二是以科技项目为纽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2007年,共聘请两院院士50多位,博士后、博士、硕士200多位,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277位,通过实行科技项目首席专家制,保障了重大科技项目所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三是进一步加大了对人才工作的投入。2007年,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达到550万元,按照重大、重点、面上3个层次、9个学科,安排项目195项,进一步向博士和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倾斜,其中有445万元资助了博士、硕士和青年科技人才,占资助总经费的81%;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共投入科技经费380万元,确定20位优秀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四是提高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与服务水平。按照需要,组建科技厅科技人才服务中心,建立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员数据库,并确定了培养重点、培养领域和培养方向。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行动”一是利用区外科技资源建立了一批研发平台。2007年,“中蒙技术转移中心”、“中日天然药物研发中心”、“中俄深层探地雷达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4个国际合作研发平台相继搭建,“马铃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 7个国内合作基地和研发中心挂牌运行,形成“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内外科技合作新模式,二是充分借助外力,开展产学研活动。与中科院、清华、北大、北航等40多所大院名校开展科研项目对接,围绕解决冶金、装备制造、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共同进行研发攻关。仅在包头地对接会上就签署合作项目19项,发布高新技术成果108项,部分项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清华大学与包钢稀土高科、二○二厂合作的“钍在重水堆燃料组件中的应用”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包头市战略资源钍的综合利用率。三是积极组织举办参加科技会展。2007年,中俄蒙科技展上升为国家级会展,列为中俄合作“中国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委员陈至立亲自到会,展会规模、科技含量、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创历年最高水平,展会期间签署科技合作协议59项,协议金额达13.9亿元。在赤峰市成功举办自治区第五届农牧业博览会,受到涉农单位和农牧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先后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参加北京、深圳、杨凌三大科技会展,全年共签订各类科技交易合同100余项,合同金额达37.6亿元。

    “民生科技行动”2007年,自治区科技厅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向社会提供公共技术和公益服务。在公共事业方面:重点开展了地方病、中蒙医药现代化、重大医疗技术的引进再创新;组织进行地震灾害应急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测、突发气象灾害、大气污染变迁等方面的攻关研究。在生态产业区建设方面:支持了3大生态产业区、6大国家级防沙治沙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启动自治区第二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培育工作。在农牧区清洁能源开发推广方面:创新研发出“草原六结合”、“农牧六配套”、“庭院一池四改”、“田园五位一体”、“三池一体”和“多池连体”6种适合内蒙古不同生态类型的沼气建设模式,制定出8个沼气建设区域规划。启动实施的6个示范项目区内的304农牧户,增收节支近190万元,户均增收6 250元。6种沼气建设模式对推动全区沼气综合利用发挥巨大作用,并纳入了国家农业推广计划之中。2007年,全区累计14万农牧户用上了沼气,户用沼气正在成为自治区农牧民致富的“动力源”。在科技强警方面:完成了7个科技强警示范区的验收工作,启动了2008年科技强警示范区建设。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政策得到进一步保障年内出台了规范科学技术奖励的政府规章《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首次制定印发《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与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联合起草《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与地税局联合下发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

    2007年,根据国家科技部统一部署,全区的12个盟市、101个旗县全部参加科技进步考核,其中72个地区达到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占总数的64%,比“十五”最后一次考核提高20个百分点,有25个旗县市区、5个盟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地区称号。

    自主创新投入得到进一步增强一是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取得新突破。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支持达到2亿元,较上年增长1倍以上。“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研制”、“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研发应用”、“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等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二是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实现新突破。自治区政府2007年专门设立了1.1亿元的科技发展创新引导奖励资金,用于实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确立的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2007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达到2亿元,较上年增长123%,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与此同时,一些有条件的盟市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了科技专项资金,而条件相对较弱的盟市,也通过其它方式增加了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数据显示,2007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财政科技投入分别达到2 522万元、2 580万元。三是科技金融合作取得新突破。2007年,自治区科技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签署《支持自治区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合作备忘录》,并赴鄂尔多斯和包头市进行调研,初步协议对蒙西粉煤灰项目贷款金额11亿元。目前依托内蒙古科技风险基金管理办公室,开发银行设置5亿元风险基金用于科技型企业科技项目的贷款,实现了政、银、企联合共赢。

    自主创新舆论得到进一步营造2007年,全区掀起学习贯彻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大会精神的热潮,包头市、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自治区公安厅、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电力集团、包头铝业集团等先后召开科技大会,各盟市和部门单位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亲自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从政府层面全面加大科技工作力度。2007年,厅在国家和自治区等20多个杂志、报纸刊发了科技方面的大型报道、新闻特写、新闻通讯280多篇;组织国家和自治区媒体刊发科技宣传文稿200篇;向党中央和内蒙古电视台提供并播出科技电视新闻60多条,发稿量列全区各行业记者站之首,与内蒙古日报、科技日报共同评选发布2007年全区“十大科技新闻”和“十大科技进展”。根据全国统一行动,组织了每年一度的科普活动宣传周、知识产权日、科技下乡、科技法制日等一系列科技宣传和普及活动,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

    【坚持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目标】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通过“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四个层面的分类试点,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2007年共培育国家级试点企业5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6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带动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一是在全区企业中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二是在自治区六大优势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三是在高新开发区和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中开展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试点;四是在转制科研院所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试点,参加分类试点的企业共74家,其中6家企业进入国家级试点行列。全区第一个也是国内首个马铃薯产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率先成立,形成了3个实验室,7个研究室和4个公共服务机构组成的马铃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国家2007年支撑计划投入2 000万元予以重点支持。

    面向产学研的研发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区已有包头高新区、鄂尔多斯新材料基地、呼市863生物制药基地、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 4大国家级创新基地。全区2 919户规模以上企业已建有研发机构280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0家,重点实验室34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8家。其中,国内一流的羊绒、乳品、稀土研发中心,国内领先的煤液化、气化及系列煤化工研发中心,适合区域资源特点的新材料、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研发中心相继启动建设;电动汽车、太阳能沙漠光伏电站、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生物质能发电、蒙药五个领域的研发基地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创新引导资金和支撑计划的支持,逐步启动实施,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充分代表自治区自主创新水平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装备制造、化工、环境保护、农牧业等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培育15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技术,4大国际领先技术、17大国内领先技术,填补1项国际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空白。

    充分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在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管理的同时,新培育自治区高新技术50强企业1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6家,使总数达到384家,在全区6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就有23家,占总数的38.3%。其中4家企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至此自治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8家。2007年,自治区高新技术在六大支柱产业中,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异军突起,有力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2007年,高新技术产值达970亿元,与2003年相比提高3倍。高新技术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达16%

    【六大领域】

    稀土产业实现从原料生产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跨越突出“稀土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和“应用产品的开发”两大重点,攻克“大型单一稀土金属熔盐电解槽工艺及设备”等三大关键技术,为实现自治区稀土产业由原材料为主向稀土新材料与应用产品产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煤炭转化实现从传统方式向高效利用的跨越在煤炭液化(直接、间接液化)、煤炭气化及煤炭化工三个层面上重点突破。为促进自治区煤炭转化与高效利用,实现煤炭资源由原来的原煤销售和燃烧发电向清洁燃料和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产业的跨越提供了技术保障。

    可再生能源实现从以风能为主向多极利用的跨越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及地热能等四个方面,围绕林下物质等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示范两大重点,着力解决“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开发研制”、“生物质燃烧关键设备研制与开发”、“生物质发酵转化”及“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重大关键难题,在促进自治区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能源安全、减排温室气体等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

    蒙药产业实现向标准化发展的跨越在药材种植、提取及蒙药现代化等三个层面,突破四项瓶颈难题,实现了自治区特色制药由传统制作到标准化种植、剂型改造,最终实现民族医药现代化生产的突破。

    奶业实现从粗放型向现代化的跨越优质奶牛繁育技术、优质功能乳开发技术及营养调控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应用,使示范区奶牛平均生产水平提高了15%,整体生产能力翻了2翻。奶业通过科技集成创新,年新增产值35亿元。使内蒙古奶业科技实力和水平居全国之首。正在从粗放向现代化跨越。

    肉业实现从低质低效向优质高效的跨越优质肉牛、肉羊繁育技术、优质肉产品加工技术及营养调控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应用,使示范区平均生产水平提高了10%。肉业通过科技集成创新,年新增产值15亿元。因此而主持承担国家唯一的肉业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使内蒙古肉业科技实力和水平进入全国先进之列。已从低质低效向优质高效跨越。

    【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充分发挥“部区市县联动”作用,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形成一系列技术突破,推动12领域的支撑发展。

    1.高寒地区水源热泵技术支撑了地热资源的充分利用:“高寒干旱地区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研发”项目,开展了高效、节能、环保、无污染的替代传统采暖与制冷方式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示范,攻克了回灌气堵与沙堵、末端两系统调节等一系列难题,填补了自治区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的空白。将推动我区地源热泵系统取代传统取暖和制冷,从根本上改变我区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不合理状态。2.高新技术支撑了草原畜牧业装备的现代化:“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项目,以适应不同生产环境、提高劳动效率和舒适度、突出信息化要求为目标,开发出4大领域、8个方向、21个新产品,为改变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牧民生活方式做出重大贡献。3.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支撑了制造业信息化: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及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减少原材料消耗、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4.极限制造技术支撑重大装备制造的国产化:在极限制造业及特色材料加工制造两方面,突破重点。成功开发世界上最大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为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生产提供装备保障;世界最大的360MT5500型电动轮矿用车标志着中国矿用汽车事业的发展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直径2.5米国内最大的KT42杠杆式动力卡盘成为国家铁路提速工程攻克重大制造难题。5.节能减排科技行动支撑循环经济良性发展:围绕“废渣、废气、废水”做文章,在研究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推广节能减排应用成果及废弃资源再利用三个层面上,重点攻关。开展了粉煤灰制氧化铝、粉煤灰制硅铁合金及硅铝铁合金的工程放大技术及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已实现产业化。为粉煤灰综合利用探索出了新的有效途径;加强钢铁、发电、水泥等行业烟气处理技术开发。6.生物发酵等技术支撑生物制药产业健康发展:重点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发酵技术、生物提取技术、分离技术及化学合成技术”等四大生物制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呼和浩特市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具有的发酵容积总量达2万多立方米,位居国内第一。2007年成功引进了空间生物技术,使得我区的生物制药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自治区自主创新的手性合成麻黄素的生产工艺,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合成法。7.生物繁育技术集成创新支撑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通过集成胚胎移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体外受精技术、超数排卵技术,进行技术熟化与创新。使自治区牛羊胚胎移植整体技术水平和移植数量居全国之首,奶牛性别控制技术国内领先。培育出全国首例克隆绵羊。生物繁育技术的创新开发应用对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10%以上,居全国之首。生物繁育技术的集成创新支撑自治区畜牧业走向现代化。8.林木良种快繁等技术支撑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通过组合利用组培技术、扦插技术等方法建立林木良种快繁体系,建立良种快速繁育中心。在技术和良种的推广、扩散方面起到辐射中心的作用。建设完善11个有代表性的防治荒漠化技术科技试验示范区。为我区生态环境整治和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9.节水技术集成创新支撑水资源合理利用:通过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牧区饲草料基地建设节水技术及农作物节水方面开展研究与示范。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20%以上;氮肥的施用量减少10%以上。国内首次提出地下水文条件复杂的大型灌区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的土壤水盐、地下水调控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10.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支撑大豆产业迈上新台阶:通过现代育种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产品深加工技术三个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一个产业研发体系,培育8个新品种,建立2个核心示范区、3个技术示范区,使示范区内平均单产提高到175公斤以上,达到全国平均单产水平;研究2套配套栽培技术标准;1套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专利3项。11.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支撑玉米产业实现高效益:通过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技术,玉米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玉米产品深加工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建设内蒙古玉米产业信息体系,培育2~5个骨干自交系,审定玉米新品种8~12个,研发玉米深加工产品1~3项并申请专利,建立内蒙古玉米网,新品种、新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800万亩,综合效益在4亿元以上。12.综合技术创新支撑马铃薯产业层次不断提升:通过马铃薯种质资源及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病害防治技术,马铃薯贮藏和运输管理综合技术,马铃薯变性淀粉技术和马铃薯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审定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3-5个;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使马铃薯产量增加30%;获得专利2项;制定内蒙古马铃薯技术标准2个;综合经济效益在9个亿以上。使马铃薯研究实力与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选择自治区具有资源、技术、需求的关键领域,加强前瞻性研究,努力培育新兴产业是科技管理部门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2007年,重点支持6大引领未来的高新技术项目。

    1.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将引领现代煤炭开采新潮流,推动煤化工新产业的兴起:“地下无井式气化采煤制甲醇、甲烷、发电联产工业性试验”项目的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连续攻克了“气化通道贯通”、“纯氧—水蒸气连续气化工艺参数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这一项目的成功将对提高深层、薄层褐煤采掘率、利用率,提高下游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2.“磁悬浮式管道运输”技术将引领采矿方式多样化,推动与运输、采矿、制造相关的新产业诞生:经过近3年的努力,已在系统控制及电源电机开发、数值模拟等方面攻克多项技术难关,该项目示范成功后,将为矿石运输提供新型解决方案,由于环保洁净、能耗相对降低等特点,对于矿产资源富集的我区具有重要意义。3.“硅材料生产”技术将引领太阳能利用低成本化,推动太阳能产业的兴起:太阳能光电利用的关键在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而电池级硅材料的开发生产不但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光伏硅依赖进口的单一途径,而且将成为我国、我区大规模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近年来自治区重点支持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电池用硅材料提纯工艺技术的开发,今后还将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加快实现太阳能电池用硅材料的产业化。4.“稀土磁致冷”技术将引领致冷设备根本性变革,推动机械制造新产业的诞生:利用稀土磁致冷材料开发制冷应用产品,是当今世界正在研究探索并将对制冷技术产生革命性突破的前沿技术领域,在连续多年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下,目前已开发磁致冷冰箱原理机,并在磁致冷材料及热交换技术方面获得多项专利,下一步将继续在材料制备工艺、降低材料成本及提高制冷效果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发工作,为未来制冷技术的发展抢得先机。5.“二氧化碳基全降解塑料”技术将引领循环经济新途径,推动环保与化工相结合的新产业兴起:通过国家“863计划”、自治区创新引导计划的支持,“二氧化碳可降解聚合物”项目已在蒙西集团成功完成世界第一条3 000/年二氧化碳可降解聚合物中试生产线的建设,在美国、日本各取得专利1项,在国内获得5项发明专利。该技术的进一步产业化将对减排CO2、减少白色垃圾,推动能源、化工、冶金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6.“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将引领能源结构新调整,推动自治区能源新产业的兴起:煤层气是天然气的重要补充,是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化石能源,我区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总量超过天然气储量,但在开采、勘探方面还仅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充分提高对其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已开展地质评价等前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正在起草可行性方案。此项工作对改变煤层气从抽放到抽采转变,解决瓦斯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对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胡德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