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8卷  /  科技

2008卷

  • 草原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苏和(蒙古族)

    副所长 党委副书记:王育青(蒙古族)

    副所长:徐柱郭永清

    【概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机构12个,其中,职能部门3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国家种质内蒙古多年生牧草圃和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至2007年底,有在职职工193人,其中科技人员11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硕士学位的39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6人)。

    【科学研究】各类项目争取工作全面开花、重点突破,当年新增各类项目32项,合同经费4 028万元,项目数量和经费超额完成2007年计划的220%303%。其中在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野外台站建设和国家财政修购等领域有了显著的突破。2007年结题验收项目19项,其中承担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验收被评为优秀,有3个项目分别通过农业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国家版权局授权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品种1个;出版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47篇。

    【草类遗传资源与育种学科】2007年开展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调查、鉴定整理、评价、种质资源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收集600余份濒危、珍稀优良牧草种质资源,繁殖更新2 000余份种质,整理入库200份种质;建成20亩资源圃;田间保存无性繁殖材料300份;编写20套标准初稿,验证完善了30套标准规范;整理整合2 750份种质资源,实现5 034份牧草资源的e-平台网络信息共享。

    开展了杂花苜蓿杂种优势及其遗传标记分析、牧草转基因技术、牧草新品种(系)选育与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完成33份紫花苜蓿、6份黄花苜蓿的田间建植,获得153个杂交组合,进行苜蓿基因组DNASSREST-SSR分析预备试验;筛选转基因受体材料,完成引物 CBF1基因的设计、分离与克隆;筛选出214份鹅观草属优良单株鹅观草野生材料;完成卫星搭载苜蓿种子SP0代田间种植试验,获得26个杂交组合,建立1处苜蓿材料比较试验点;开展扁蓿豆2个品系的组织培养和3个品系耐盐性、耐旱性和耐低磷筛选研究。

    【草地资源监测与评价学科】开展不同类型草原植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景观监测及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完成鄂尔多斯沙地荒漠草原景观动态图的编制及统计分析工作;对不同类型沙地、草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植被组成、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开展内蒙古境内春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的遥感监测,地面样方调查总面积达3.42平方公里,遥感监测总面积达147 532.79平方公里,完成8景遥感监测影像的解译;分析近20年荒漠草原环境质量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权重主成分,编制了上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荒漠草原环境质量等级图和草地资源类型系列图。开展草地资源共享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技术研究,完成遗留软件模块的测试和优化,解决信息系统运行操作存在的问题;优化生态系统属性数据的树型结构,补充重要牧草空间分布的基础数据;修正和验证遥感估产模型,提高估算精度;用SQL Server建立“锡林郭勒草原景观动态数据库及信息服务系统”。

    【草地可持续利用学科】开展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开发、盐碱地植物成分及抗性生态生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生产功能区优化布局、草原鼠虫害、毒害草综合防控以及肉羊高效生产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低损耗苜蓿收获技术,提出最佳刈割时期、晾晒时间、翻晒处理、打捆时机及干燥等技术;提出添加剂苜蓿青贮饲料调制技术、长期贮藏袋装苜蓿青贮饲料调制技术、拉伸膜裹包苜蓿青贮饲料调制技术、牧草罐装青贮技术、苜蓿与禾草混合青贮技术、苜蓿与灌木混合青贮技术;提出高产、中产和低产奶牛高效低成本日粮配方设计方案;以内蒙古太仆寺旗、西乌珠穆沁旗和多伦县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域,开展天然草原及人工半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及地下生物量的动态观测;在布氏田鼠危害严重地区建立180万亩的示范区,辐射面积达3 000多万亩;开展肉羊高效规模化饲养技术研究。

    【草地生产工程机械学科】开展牧草收获机械和草地保护性耕作机械方面的研究。对9JK-1.7型捡拾压捆机的图纸进行进一步创新;研制主要零件的精密铸造模具18个;完成多数零件的生产和焊接工装制造工作,装配整机2台;进行切割压扁机的产业化生产工作,完成“六圆盘切割压扁机”8种关键零件14套模具加工,冲压出部分产品零件,为产业化生产作好准备;申请2项专利。

    【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是通过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为所内科学研究的分析任务服务,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测试服务。现有主要设备包括:气相色谱仪、总有机碳、总碳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快速定氮仪、凝胶成像系统、厌氧培养箱、光密度扫描仪、纯水制备系统MLLI、单道火焰光度计M410等。另外,还有十几台用于野外的小型测量仪器。主要分析项目:牧草、饲料成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钙、钾、钠、硫、磷、可消化蛋白质、总能、消化能和代谢能、微量元素、氨基酸)及土壤分析、农药残留检测等。同时可以对土壤、水质、大气等进行多种成分的快速测定。

    【草业科技信息中心】草业科技信息中心作为宣传研究所和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平台,主要负责《中国草地学报》的编辑出版,全所科技档案、书报刊等文献资料的管理和查阅利用,草原所局域网、门户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各类影视服务与宣传制作等。《中国草地学报》(原《中国草地》、《中国草原》)是草原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草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草地与牧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与新理论,介绍新进展与发展动态等,是国家草学界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

    【科技创新支撑条件】草原研究所现有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国家种质内蒙古多年生牧草圃和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等科技创新支撑条件。

    【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实验室主要在草地生态建设、畜牧业优化生产与管理、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评价、草原鼠害防治、3S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研究。下设四个分实验室:生态生理实验室、分子标记实验室、遗传资源实验室、GIS信息处理实验室。

    【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以国家粮食主产区目标作为春小麦、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为主要业务,同时开展全国五大牧区牧草产量动态监测及荒漠草原区植物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研究。

    【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于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包括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和十二连城试验基地。主要从事沙质草地生态环境监测研究及其改良利用的研究。2007年落实建设经费460万元,主要用于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

    【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于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设在沙尔沁试验基地,站内建有国家多年生牧草资源圃、牧草良种繁育基地、高产人工草地示范基地。主要进行牧草种质资源、牧草育种及相关学科的研究。

    【国家种质内蒙古多年生牧草圃】国家种质内蒙古多年生牧草圃位于草原所沙尔沁实验基地内,总面积约26 680平方米,其中保存区面积约20 010平方米,繁殖更新区面积6 670平方米,建有温室200平方米,可用于2 500份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与繁种。

    【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位于草原研究所院内,总面积320平方米,有2-4℃常温保存库1座,-18℃低温保存库1座,设有实验室、种子检测室、种子干燥室、种子消毒室、种子清选室,有一批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已保存各类牧草种质资源12 000余份,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种质材料500份(次)。2007年完成126万元国家牧草种质中期库的改造与建设项目。

    【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2002年在草原研究所十二连城试验基地和沙尔沁试验基地内,建立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共有原种田约100万平方米,扩繁田约334万平方米。

    【合作与交流】2007年,研究所共举办学术交流会议10次、学术报告5场;共有36人次来自澳大利亚、英国、蒙古、乌拉圭等国家专家、学者考察访问;先后派出11人次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等国学习考察或进行科技合作交流;与乌拉圭国家农业研究所的互访卓有成效,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的联系;与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关部门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承担2项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参与2008年“第二十一届国际草地大会暨第八届国际草原大会筹备工作,派出3人参与会议筹备工作,先后4次接待国际草原大会主席吉姆及大会筹委会组织的考察活动;将沙尔沁试验基地确定为会中考察路线之一。

    (戴雅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草原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苏和(蒙古族)

    副所长 党委副书记:王育青(蒙古族)

    副所长:徐柱郭永清

    【概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机构12个,其中,职能部门3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国家种质内蒙古多年生牧草圃和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至2007年底,有在职职工193人,其中科技人员11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硕士学位的39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6人)。

    【科学研究】各类项目争取工作全面开花、重点突破,当年新增各类项目32项,合同经费4 028万元,项目数量和经费超额完成2007年计划的220%303%。其中在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野外台站建设和国家财政修购等领域有了显著的突破。2007年结题验收项目19项,其中承担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验收被评为优秀,有3个项目分别通过农业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国家版权局授权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品种1个;出版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47篇。

    【草类遗传资源与育种学科】2007年开展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调查、鉴定整理、评价、种质资源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收集600余份濒危、珍稀优良牧草种质资源,繁殖更新2 000余份种质,整理入库200份种质;建成20亩资源圃;田间保存无性繁殖材料300份;编写20套标准初稿,验证完善了30套标准规范;整理整合2 750份种质资源,实现5 034份牧草资源的e-平台网络信息共享。

    开展了杂花苜蓿杂种优势及其遗传标记分析、牧草转基因技术、牧草新品种(系)选育与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完成33份紫花苜蓿、6份黄花苜蓿的田间建植,获得153个杂交组合,进行苜蓿基因组DNASSREST-SSR分析预备试验;筛选转基因受体材料,完成引物 CBF1基因的设计、分离与克隆;筛选出214份鹅观草属优良单株鹅观草野生材料;完成卫星搭载苜蓿种子SP0代田间种植试验,获得26个杂交组合,建立1处苜蓿材料比较试验点;开展扁蓿豆2个品系的组织培养和3个品系耐盐性、耐旱性和耐低磷筛选研究。

    【草地资源监测与评价学科】开展不同类型草原植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景观监测及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完成鄂尔多斯沙地荒漠草原景观动态图的编制及统计分析工作;对不同类型沙地、草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植被组成、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开展内蒙古境内春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的遥感监测,地面样方调查总面积达3.42平方公里,遥感监测总面积达147 532.79平方公里,完成8景遥感监测影像的解译;分析近20年荒漠草原环境质量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权重主成分,编制了上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荒漠草原环境质量等级图和草地资源类型系列图。开展草地资源共享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技术研究,完成遗留软件模块的测试和优化,解决信息系统运行操作存在的问题;优化生态系统属性数据的树型结构,补充重要牧草空间分布的基础数据;修正和验证遥感估产模型,提高估算精度;用SQL Server建立“锡林郭勒草原景观动态数据库及信息服务系统”。

    【草地可持续利用学科】开展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开发、盐碱地植物成分及抗性生态生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生产功能区优化布局、草原鼠虫害、毒害草综合防控以及肉羊高效生产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低损耗苜蓿收获技术,提出最佳刈割时期、晾晒时间、翻晒处理、打捆时机及干燥等技术;提出添加剂苜蓿青贮饲料调制技术、长期贮藏袋装苜蓿青贮饲料调制技术、拉伸膜裹包苜蓿青贮饲料调制技术、牧草罐装青贮技术、苜蓿与禾草混合青贮技术、苜蓿与灌木混合青贮技术;提出高产、中产和低产奶牛高效低成本日粮配方设计方案;以内蒙古太仆寺旗、西乌珠穆沁旗和多伦县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域,开展天然草原及人工半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及地下生物量的动态观测;在布氏田鼠危害严重地区建立180万亩的示范区,辐射面积达3 000多万亩;开展肉羊高效规模化饲养技术研究。

    【草地生产工程机械学科】开展牧草收获机械和草地保护性耕作机械方面的研究。对9JK-1.7型捡拾压捆机的图纸进行进一步创新;研制主要零件的精密铸造模具18个;完成多数零件的生产和焊接工装制造工作,装配整机2台;进行切割压扁机的产业化生产工作,完成“六圆盘切割压扁机”8种关键零件14套模具加工,冲压出部分产品零件,为产业化生产作好准备;申请2项专利。

    【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是通过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为所内科学研究的分析任务服务,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测试服务。现有主要设备包括:气相色谱仪、总有机碳、总碳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快速定氮仪、凝胶成像系统、厌氧培养箱、光密度扫描仪、纯水制备系统MLLI、单道火焰光度计M410等。另外,还有十几台用于野外的小型测量仪器。主要分析项目:牧草、饲料成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钙、钾、钠、硫、磷、可消化蛋白质、总能、消化能和代谢能、微量元素、氨基酸)及土壤分析、农药残留检测等。同时可以对土壤、水质、大气等进行多种成分的快速测定。

    【草业科技信息中心】草业科技信息中心作为宣传研究所和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平台,主要负责《中国草地学报》的编辑出版,全所科技档案、书报刊等文献资料的管理和查阅利用,草原所局域网、门户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各类影视服务与宣传制作等。《中国草地学报》(原《中国草地》、《中国草原》)是草原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草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草地与牧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与新理论,介绍新进展与发展动态等,是国家草学界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

    【科技创新支撑条件】草原研究所现有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国家种质内蒙古多年生牧草圃和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等科技创新支撑条件。

    【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实验室主要在草地生态建设、畜牧业优化生产与管理、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评价、草原鼠害防治、3S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研究。下设四个分实验室:生态生理实验室、分子标记实验室、遗传资源实验室、GIS信息处理实验室。

    【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以国家粮食主产区目标作为春小麦、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为主要业务,同时开展全国五大牧区牧草产量动态监测及荒漠草原区植物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研究。

    【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于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包括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和十二连城试验基地。主要从事沙质草地生态环境监测研究及其改良利用的研究。2007年落实建设经费460万元,主要用于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

    【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于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设在沙尔沁试验基地,站内建有国家多年生牧草资源圃、牧草良种繁育基地、高产人工草地示范基地。主要进行牧草种质资源、牧草育种及相关学科的研究。

    【国家种质内蒙古多年生牧草圃】国家种质内蒙古多年生牧草圃位于草原所沙尔沁实验基地内,总面积约26 680平方米,其中保存区面积约20 010平方米,繁殖更新区面积6 670平方米,建有温室200平方米,可用于2 500份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与繁种。

    【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位于草原研究所院内,总面积320平方米,有2-4℃常温保存库1座,-18℃低温保存库1座,设有实验室、种子检测室、种子干燥室、种子消毒室、种子清选室,有一批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已保存各类牧草种质资源12 000余份,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种质材料500份(次)。2007年完成126万元国家牧草种质中期库的改造与建设项目。

    【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2002年在草原研究所十二连城试验基地和沙尔沁试验基地内,建立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共有原种田约100万平方米,扩繁田约334万平方米。

    【合作与交流】2007年,研究所共举办学术交流会议10次、学术报告5场;共有36人次来自澳大利亚、英国、蒙古、乌拉圭等国家专家、学者考察访问;先后派出11人次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等国学习考察或进行科技合作交流;与乌拉圭国家农业研究所的互访卓有成效,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的联系;与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关部门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承担2项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参与2008年“第二十一届国际草地大会暨第八届国际草原大会筹备工作,派出3人参与会议筹备工作,先后4次接待国际草原大会主席吉姆及大会筹委会组织的考察活动;将沙尔沁试验基地确定为会中考察路线之一。

    (戴雅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