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卷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长:乌兰(蒙古族)

    副局长:李红宇(女 蒙古族) 沈建国  李彰俊

    纪检组长:何卫卫(蒙古族)

    副局长:裴浩

    【概况】

    机构设置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监测网络处、科技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与党组纪检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结算中心)。

    台站设置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4个国家气候观象台、85个国家一级气象观测站、10个国家二级气象观测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117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5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6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特种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385个自动雨量站。

    人员情况2007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044人。其中干部2 795人,工人249人。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74人,本科910人,大专1 249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200人(正研级8人、副研级192),中级职称1 231人,初级职称1 428人。

    【气象服务】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逐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协作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防灾抗灾科普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形成。《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71正式实施,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内蒙古自治区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由部门预案上升为政府专项预案,在全区首次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由气象部门牵头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自治区政府信息办联合开展气象预警信息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牧区试点工作迈出新步伐。全年发布预警信号48次,发布预警信息72次,受众628万人次。气象应急服务在大兴安岭林火扑救、重大气象服务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关键性、转折性和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及时准确,发布决策气象服务产品543期。汛期气象服务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水库、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和中国首届民族商品交易会的气象保障服务成绩突出,区局受到大庆组委会和民交会组委会表彰,5个盟(市)气象局受到当地组委会表彰。全年监测到森林草原高温点850点次,深化与森警、林业部门的合作机制,在大兴安岭9.19等林火扑救中发挥重要作用。8架增雨飞机累计飞行作业127架次352小时,226部增雨火箭发射火箭弹6 536枚,738门防雹高炮发射炮弹30 201发,在抗旱、水库蓄水、生态恢复、防扑火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年发布森林、草原、农田、湿地和沙漠五大类生态气象服务产品137期,“进一步加强额济纳三角洲绿洲保护和建设”、“鄂尔多斯市荒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等评估报告受到党政部门高度重视。生态业务研究成果在2007年首届全国生态小康论坛上获得表彰。新农村新牧区服务工作有序推进,2个盟市开展气象服务试点工作、12个旗县实施示范项目,乡镇苏木专兼职气象助理员队伍不断壮大。优质气象服务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好评,自治区党委储波书记专门批示给予肯定。

    预报预测准确率得到提升开展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工作,建立沙尘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强化精细化天气预报,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精细化要素预报业务系统,每日一次发布1 242个乡镇苏木的常规天气要素预报。短时临近预警系统得到完善,各种观测资料的应用得到强化。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干旱监测评估预警服务系统进一步优化。强化预报质量定期考核评估和预报业务技术总结,发挥了预报员作用。自治区级短期气候预测与平均值(2002~2006年)相比较,降水预测准确率为81.89分,提高6.8个百分点,温度预测准确率为93.8分,提高11.1个百分点。新建草地生态气象质量评价模型,开发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和效果综合检验业务系统,大气成分和霾预报系统实现业务运行。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得到强化深入贯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署,加强气候变化工作组织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以主席为组长、26个厅局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及工作办公室,自治区气象局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并兼任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自治区气象局成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及专家组。开展自治区近50年气候变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动力气候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和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完成风能资源详查方案并开展服务,为自治区风电装机总量名列全国第一作出贡献。自治区气象局牵头组织发改委、财政厅和农口厅局完成农牧业资源开发规划工作,提出“三区”规划方案,得到自治区政府表扬。与国家环保局外经办、自治区环保局联合召开气候变化与中国关键生态系统影响与适应会议。

    【现代化建设】全区观测业务质量稳中有升,各类数据传输质量创历史新高。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进展顺利,开展对不同厂家仪器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质量比对分析研究工作。按照集约化原则在两个局站进行高空、地面一体化综合观测试点。开展观测资料初级产品制作,增强了旗县局站的服务能力和对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研发“全程全网全视频监控系统”,有效提高信息传输监控能力。DVBS卫星数据广播系统的建设增强了盟市资料接收处理能力。全区12个盟市局、47个台站和部分直属单位开通视频系统。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维修测试平台、备件库环境改造和应急维修工程车等项目建设。完成“全区气象装备运行监控系统”、“地面气象自动站数据质量监控软件系统”和“气象计量检定综合管理业务平台”等项目开发建设,气象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开展以“防灾减灾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区科技活动月,举办24场科技学术报告,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举办第二届全区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促进预报技能提高。加强研究型业务建设,重点开展精细化预报、城市规划、人工影响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气象信息监控应用技术开发与研究。4项科技成果在全区推广。24项科技项目通过验收并投入业务服务应用。完成三级培训体系建设,气象远程教育二级站投入教学使用。人才引进实现“博士生”零的突破。41人通过副研级高级工程师、138人通过工程师资格评审。参加远程网络学习4 606人次。

    12个盟市30个旗县市局进行交叉审计。完成“十一五”发展规划6个项目的报送工作。强化依法行政工作,两个盟市获得自治区第二届“人民满意行政执法标兵单位”称号,加强对科技服务工作管理。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改进会风文风,提高工作效率。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气象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等媒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在党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13次,省级媒体报道大幅度提升,全区召开58次新闻发布会,提高了对外对内宣传效果。

    【重要活动】25,韩国气象考察组一行4人到赤峰市气象局考察关于沙尘暴合作项目建设工作情况。625,德国气象局Lindenberg观象台台长Franzh.Berger先生参观访问锡林浩特国家气象观象台。822,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视察自治区气象局,并会见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和政府主席。831,在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工作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议”上,自治区气象局荣获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优秀服务奖。928,自治区气象局获得“2007年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优秀服务单位”牌匾。

    【荣誉】89,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自治区气象局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在大会上受到表彰。

    (魏兴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长:乌兰(蒙古族)

    副局长:李红宇(女 蒙古族) 沈建国  李彰俊

    纪检组长:何卫卫(蒙古族)

    副局长:裴浩

    【概况】

    机构设置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监测网络处、科技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与党组纪检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结算中心)。

    台站设置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4个国家气候观象台、85个国家一级气象观测站、10个国家二级气象观测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117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5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6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特种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385个自动雨量站。

    人员情况2007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044人。其中干部2 795人,工人249人。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74人,本科910人,大专1 249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200人(正研级8人、副研级192),中级职称1 231人,初级职称1 428人。

    【气象服务】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逐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协作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防灾抗灾科普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形成。《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71正式实施,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内蒙古自治区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由部门预案上升为政府专项预案,在全区首次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由气象部门牵头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自治区政府信息办联合开展气象预警信息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牧区试点工作迈出新步伐。全年发布预警信号48次,发布预警信息72次,受众628万人次。气象应急服务在大兴安岭林火扑救、重大气象服务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关键性、转折性和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及时准确,发布决策气象服务产品543期。汛期气象服务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水库、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和中国首届民族商品交易会的气象保障服务成绩突出,区局受到大庆组委会和民交会组委会表彰,5个盟(市)气象局受到当地组委会表彰。全年监测到森林草原高温点850点次,深化与森警、林业部门的合作机制,在大兴安岭9.19等林火扑救中发挥重要作用。8架增雨飞机累计飞行作业127架次352小时,226部增雨火箭发射火箭弹6 536枚,738门防雹高炮发射炮弹30 201发,在抗旱、水库蓄水、生态恢复、防扑火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年发布森林、草原、农田、湿地和沙漠五大类生态气象服务产品137期,“进一步加强额济纳三角洲绿洲保护和建设”、“鄂尔多斯市荒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等评估报告受到党政部门高度重视。生态业务研究成果在2007年首届全国生态小康论坛上获得表彰。新农村新牧区服务工作有序推进,2个盟市开展气象服务试点工作、12个旗县实施示范项目,乡镇苏木专兼职气象助理员队伍不断壮大。优质气象服务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好评,自治区党委储波书记专门批示给予肯定。

    预报预测准确率得到提升开展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工作,建立沙尘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强化精细化天气预报,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精细化要素预报业务系统,每日一次发布1 242个乡镇苏木的常规天气要素预报。短时临近预警系统得到完善,各种观测资料的应用得到强化。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干旱监测评估预警服务系统进一步优化。强化预报质量定期考核评估和预报业务技术总结,发挥了预报员作用。自治区级短期气候预测与平均值(2002~2006年)相比较,降水预测准确率为81.89分,提高6.8个百分点,温度预测准确率为93.8分,提高11.1个百分点。新建草地生态气象质量评价模型,开发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和效果综合检验业务系统,大气成分和霾预报系统实现业务运行。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得到强化深入贯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署,加强气候变化工作组织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以主席为组长、26个厅局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及工作办公室,自治区气象局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并兼任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自治区气象局成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及专家组。开展自治区近50年气候变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动力气候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和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完成风能资源详查方案并开展服务,为自治区风电装机总量名列全国第一作出贡献。自治区气象局牵头组织发改委、财政厅和农口厅局完成农牧业资源开发规划工作,提出“三区”规划方案,得到自治区政府表扬。与国家环保局外经办、自治区环保局联合召开气候变化与中国关键生态系统影响与适应会议。

    【现代化建设】全区观测业务质量稳中有升,各类数据传输质量创历史新高。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进展顺利,开展对不同厂家仪器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质量比对分析研究工作。按照集约化原则在两个局站进行高空、地面一体化综合观测试点。开展观测资料初级产品制作,增强了旗县局站的服务能力和对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研发“全程全网全视频监控系统”,有效提高信息传输监控能力。DVBS卫星数据广播系统的建设增强了盟市资料接收处理能力。全区12个盟市局、47个台站和部分直属单位开通视频系统。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维修测试平台、备件库环境改造和应急维修工程车等项目建设。完成“全区气象装备运行监控系统”、“地面气象自动站数据质量监控软件系统”和“气象计量检定综合管理业务平台”等项目开发建设,气象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开展以“防灾减灾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区科技活动月,举办24场科技学术报告,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举办第二届全区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促进预报技能提高。加强研究型业务建设,重点开展精细化预报、城市规划、人工影响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气象信息监控应用技术开发与研究。4项科技成果在全区推广。24项科技项目通过验收并投入业务服务应用。完成三级培训体系建设,气象远程教育二级站投入教学使用。人才引进实现“博士生”零的突破。41人通过副研级高级工程师、138人通过工程师资格评审。参加远程网络学习4 606人次。

    12个盟市30个旗县市局进行交叉审计。完成“十一五”发展规划6个项目的报送工作。强化依法行政工作,两个盟市获得自治区第二届“人民满意行政执法标兵单位”称号,加强对科技服务工作管理。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改进会风文风,提高工作效率。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气象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等媒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在党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13次,省级媒体报道大幅度提升,全区召开58次新闻发布会,提高了对外对内宣传效果。

    【重要活动】25,韩国气象考察组一行4人到赤峰市气象局考察关于沙尘暴合作项目建设工作情况。625,德国气象局Lindenberg观象台台长Franzh.Berger先生参观访问锡林浩特国家气象观象台。822,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视察自治区气象局,并会见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和政府主席。831,在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工作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议”上,自治区气象局荣获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优秀服务奖。928,自治区气象局获得“2007年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优秀服务单位”牌匾。

    【荣誉】89,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自治区气象局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在大会上受到表彰。

    (魏兴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