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2卷  /  经济

2002卷

  • 环境保护
  • 【领导名录】
    局  长:云二柱(蒙古族)
    副局长:胡强宁
            解双华(女)
            永红(蒙古族)
            高振风(蒙古族)
    纪检组长:王笑一
    【概况】2001年,自治区环保局为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控制污染反弹,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议精神,采取得力措施,下大力巩固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积极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管理水平,为开创“十五”环保工作新局面开了个好头。3月19日至4月15日由局领导带队,分三个组,对全区12个盟市的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进行了核查验收。全区自治区级、盟市级以上工业污染源达标率分别达到92%和95%,全部工业污染源达标率达98%以上。在核查验收的基础上,对全区”一控双达标”工作的进展情况做了系统分析和全面总结。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技术报告》,制作完成“一控双达标”多媒体汇报演示系统。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建立“一控双达标”档案的要求,分类整理“一控双达标”工作档案,自治区级63个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档案,呼和浩特市功能区达标档案,形成“一控双达标”工作较系统的基础资料。广泛开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57起,有效地巩固了“一控双达标”的成果。
    【水环境质量】全区地表水水质以Ⅴ类和劣Ⅴ类为主;污染特征是:河流为有机污染,湖泊、水库为富营养化,个别湖泊出现高盐度。与上年相比,除黄河干流水质污染有所减轻外,全区约1/4的河流、湖库水质污染有所加重,其它变化不大。城市地下水水质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与上年相比,水质变化不大。2001年全区监测河流26条,有23.2%的监测断面水质达标,76.8%的断面水质超标,失去其应具有的功能。黄河干流:9个监测断面中,Ⅴ类、Ⅵ类、Ⅲ类水质断面分别占44.4%、33.3%和22.2%。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亚硝酸盐氮,与上年相比,水体污染有所减轻。黄河支流:12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Ⅳ类水质断面分别占91.7%和8.3%,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总磷、氟化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与上年相比,水质变化不大。西辽河干流:3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Ⅵ类水质分别占66.7%和33.3%,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悬浮物,与上年相比,水体污染有所加重。西辽河支流:12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Ⅴ类、Ⅳ类、Ⅲ类水质断面分别占50%、33.3%、8.3%、8.3%,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与上年相比,1/3的河流水体污染有所加重,2/3的河流水质变化不大。海拉尔河:4个监测断面中,劣Ⅴ、Ⅴ类、Ⅲ类和Ⅱ类水质断面各有一个,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生化需氧量,与上年相比,水质变化不大。伊敏河:2个监测断面中,1个是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生化需氧量,与上年相比,水体污染有所加重。嫩江支流:洮儿河、归流河、霍林河水质良好,雅鲁河水质较差,雅鲁河的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酚,与上年相比,洮儿河、归流河水质变化不大,雅鲁河污染有所加重。滦河水质良好,2个监测断面均为Ⅲ类水质,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永定河支流:黑河、饮马河各有1个监测断面,均为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亚硝酸盐氮,与上年相比,水体污染有所加重。内陆河:锡林河有1个监测断面,为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额济纳河3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Ⅴ类、Ⅳ类水质断面各占一个,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与上年相比,内陆河水质变化不大。全区共监测湖泊5个、水库3个,按Ⅲ类水体功能评比,水质全部超标。湖泊:达赉湖、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和达里诺尔湖全部为劣Ⅴ类水质,其中达赉湖污染相对较轻,但与上年相比,有所加重,其它湖泊水质变化不大,污染特征为富营养化和高盐度,主要污染指标是叶绿素、总磷、总氮、氯化物、石油类。水库:红山水库和莫力庙水库均为劣Ⅴ类水质,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察尔森水库为Ⅴ类水质,污染比上一年有所加重。主要污染指标均为叶绿素、总磷、总氮。全区地下水除阿盟以外,对11个盟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城市以及满洲里市进行了地下水监测。各监测城市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主要有总硬度、氟化物、硝酸盐氮、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与上年相比,地下水总体水质变化不大。是年,全区废水排放量46 701万吨,比上一年增加509万吨,增长1.1%,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25 741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0 96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55.1%和44.9%。全区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8.1万吨,比上年增长9.8%,其中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16.0万吨,占总量的56.9%,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12.1万吨,占总量的43.1%。2001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1.6%,比上年增长7个百分点。对产生污染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1 729家,发放排污许可证684家。通过对8家盟市级重点源延期达标企业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促使5家企业完成了废水治理设施的建设,通过了验收,并督促其正常运行,2家企业正在施工阶段,对1家企业的部分车间实行关停;全年实施废水治理项目33个,竣工27个,新增处理废水能力5.7万吨/日,至年底,全区共有废水治理设施512套,处理能力228.6万吨/日。编制完成并上报了《西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黄河内蒙古段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海拉尔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嫩江流域不能感段水污染防治规划》。
    【大气环境质量】是年,全区工业废气排放量49 58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其中燃料燃烧废气占69.5%,生产工艺废气占30.5%。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4.6万吨,比上年下降2.7%,其中工业排放量48.5万吨,比上年下降4.2%,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75.1%,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6.1万吨,比上年增长1.9%,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4.9%;烟尘排放量39.6万吨,比上年下降18.0%,其中工业排放量24万吨,比上年下降20.8%,占烟尘排放量的60.6%,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5.6万吨,比上年下降13.3%,占烟尘排放总量的39.4%;工业粉尘排放量14.5万吨,比上年下降17.6%。
       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率22.1%,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排放达标率80.9%;烟尘去除率为95.7%,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排放达标率82.7%;工业粉尘去除率83.7%,比上年增长6.7个百分点,排放达标率58.5%。对产生废气污染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2 788家,发放排污许可证1 376家。通过对全区42个二氧化硫重点污染源单位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促使41个单位的废气达标排放,关、停高硫煤矿井14个、小火电机组3台;并对9家盟级重点源延期达标企业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促使2家企业完成了废气治理设施的建设,通过验收,并督促其正常运行,2家企业正在施工阶段,对5家企业的部分车间实行关停;全年实施废气治理项目83个,竣工70个,新增废气设计处理能力272万标立方米/时,至年底,全区共有工业废气治理设施3 003套,其中脱硫设施215套。废气处理能力达6 904万标立方米/时,其中脱硫设施脱硫能力387吨/小时。要求156个餐饮店更换了清洁燃料,全市禁止使用高硫煤,取缔了产生煤烟型污染的流动摊点;乌海市全面禁止烟煤散烧,改换煤种或燃油、燃气、用电,设立了48个烟煤收购点为加大“两控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区、土右旗、石拐区、赤峰市、乌海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呼和浩特市颁布实施了《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包头市共清理烟煤2.7吨,219台锅炉中,有189台实现达标排放。编制完成《两控区SO2污染防治规划》。
    【固体废物状况】2001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 482.52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59.52万吨,比上年增长31.8%。工业固体废物中产生量较大的是尾矿、粉煤灰、冶炼渣和煤矸石,分别占总产生量的33.1%、24.1%、12.4%和14.6%,合计84.2%。工业固废排放量40.3万吨,比上年下降50.5%。综合利用率30.1%,比上年增长7.4个百分点;贮存率61.8%,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处置率7.1%,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排放率1.6%,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区已有497家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办理了排污申报登记。还修订完善了危险废物转移收集储存处置经营许可证制度。全区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3座,实际处理能力(焚烧)15吨/日。为加强可利用废物进口管理工作,关闭满洲里市36家小炼钢厂。2001年,全区共有促使垃圾处理厂15座,其中实施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填埋场)3座。垃圾处理总能力4 628吨/日;焚烧处理能力5吨/日,堆肥处理能力200吨/日,垃圾处理总量116.1万吨。当年运行费用384.4万元。
    【城市环境质量】2001年,全区城市人口60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3.5万人,城市面积12 048.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656.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503人/平方公里,人均生活用水量136.26升。全区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平均气化率58.34%,集中供热率591%,污水处理率29.2%,分别比上年提高5.42、5.74和8.5个百分点。2001年,对呼市、包头、乌海、赤峰、通辽、乌兰浩特、海拉尔、满洲里、集宁、临河、鄂尔多斯、锡林浩特、巴彦浩特13个城市各环境要素监测显示:环境空气以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衡量,是年自治区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好,比上年有所好转。二氧化硫:全区年平均值为0.03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5.6%。各城市平均值范围为0.013~0.072毫克/立方米,其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06毫克/立方米)的城市有11个,占84.6%,与上年相比,达标城市比例上升15.4个百分点,7个城市污染程度减轻,占53.8%,其它城市基本持平。二氧化氮:全区年平均值为0.028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各城市年平均值范围为0.008~0.042毫克/立方米,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08毫克/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除海拉尔、鄂尔多斯市以外的其它11个城市的年平均值为0.33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7.3%,各城市年平均值范围为0.213~0.619毫克/立方米,全部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2毫克/立方米),其中超过国家三级标准(0.3毫克/立方米)的城市有8个,占统计城市数的72.7%。与上年相比,有2个城市污染加重,有2个城市污染明显减轻,各占18.2%。可吸入颗粒物:监测海拉尔和鄂尔多斯市2个城市,其中海拉尔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0.1毫克/立方米),污染比上年明显减轻,鄂尔多斯市超过二级标准,与上年比较,变化不大。降尘;据9个城市监测,其年平均值为43.14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增加22.1%。与上年相比,5个城市降尘量明显上升,其它城市变化不大。降水:据7个城市监测,降水pH均值范围在6.74~7.35之间,单次pH值范围在5.04~8.09之间。仅包头市检出酸雨样品,其检出率为1.6%。氟化物:氟化物是包头市的特征污染物,2001年包头市空气质量中氟化物平价浓度为2.98微克/100平方厘米·日,达到包头市地方环境质量标准(5.0微克/100平方厘米·日),与上年相比,浓度值下降10.8%。包头市空气中氟化物浓度年平价值已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声环境2001年全区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在影响城市声环境的各类噪声源中,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3.5%和44.4%,是自治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全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价值为54.7分贝,达到Ⅰ类区标准,比上年下降0.5分贝。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在48.8~60.9分贝之间,其中污染较重、轻度和较好的城市分别占7.7%、38.5%和53.8%。与上年相比,污染加重的3个城市,占23.1%,污染减轻的有6个城市,占46.2%。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全区道路交通噪声总体为轻污染,噪声等效声级平均为68.4分贝,各城市等效声级在64.4~71.6分贝之间,其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和优良的促使分别占15.4%、76.9%和7.7%。与上年相比,污染有所减轻,等效声级下降1.8分贝,噪声污染加重的城市4个,占30.8%,减轻的城市有3个,占23.1%。超标路段占监测路段总长的38.4%,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同年,新建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面积4.73平方公里。加强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在高考期间开展噪声控制和监督检查工作,共进行现场检查1 500次,受理群众举报噪声扰民事件1 700余件,使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年,呼和浩特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29位,比上年提前14位。13个城市在自治区考核中,平均考核成绩比上年提高4.48分,烟尘控制区、噪声控制区覆盖率均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自然保护区】是年,赤峰市大黑山、巴盟怒登梭梭林、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盟岱海、包头梅力更、呼盟莫尔道嘎等9个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全区新建自然保护区20个,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14个,其中国家级13个,自治区级34个,盟市级11个,旗县级56个。保护区总面积877.8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1%,比上年增加112.4万公顷,增加14.8%。
    【环境法制】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条例》,对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法规和拒不缴纳超标排污费的企事业单位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全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实施行政处罚964起,行政应诉7起,胜诉7起,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了7家未缴纳二氧化硫排污费的企业。共办理完成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29件,办结率100%。
    【建设项目管理】是年,全区共办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2 771项,编制报告书的49项,编制报告表的803项,办理备案的1 919项,环评执行率98%。2001年建成项目1 357项,应执行“三同时”的项目927项,实际执行919项,建设项目总投资251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9亿元,占1.16%,“三同时”执行率99%,合格率98%。
    【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围绕环保重点工作确定科研课题6项,完成2000年2个课题的阶段性工作及6个科研课题的鉴定登记工作。由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的《空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及化学污染物特征的研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沙尘暴监测技术规范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空气污染预报模式的研究》等8项科研成果在国家环保总局进行了登记。配合国家中科院完成“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全区有环保产业单位131个,职工31 155人,产值2 949万元。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年,继续进行中国、瑞典、挪威合作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研究》课题,已完成全部监测任务并收集80%的背景资料,中方投入229万元人民币,外方投入资金合人民币800万元。3月19日,中、加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加内蒙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发展项目谅解备忘录》,项目实施期为5年。中加双方分别投资250万元人民币和600万加元,该项目涉及自治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主要对湿地、森林、草原多种生态系统和自治区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珍禽以及珍稀植物进行保护并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与德国AMBER基金会共同协商,决定在中国进行《发展中国西北地区的有机农业生产》合作研究,该项目旨在通过对项目点提供技术支持,来摸索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项目点农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治区项目点定在巴盟磴口县,2001年,已完成对该地区农业历史、资源特色、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前期调查工作。2001年8月28日至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组团赴俄罗斯联邦远东海参崴市参加图门江区域环境保护畜牧跨界综合分析会议,会议的召开对保护东北亚跨界生物多样性和国际水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环境宣传教育】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宣传教育以贯彻落实2001年党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全区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进行环境警示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为主线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采取不同形式,针对不同阶层人群,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扩大了环保宣传的范围,加大了环保宣传的力度,受教育面覆盖全区,有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解放军、武警官兵、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群众。全年共拍摄、制作并播出7部环保电视专题片和新闻片;在盟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宣传报道2 380篇;举办了71次环保讲座以及“九五”环保成就和警示教育图片展览;开展了以“世间万物,生命之网”为主题的纪念“6.5”世界环境日大型宣传活动,该活动全面介绍自治区“九五”环境保护成就和“十五”环境保护任务。同年,组织开展了创建教育基地评审和“绿色学校”活动,全区64所中小学被评为“绿色学校”。12月25日至27日,在呼和浩特市开展了“内蒙古环保世纪行”,此活动以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生态建设为主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等领导亲自带队,对呼和浩特市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进展情况、市内污水处理、和林县生态建设、伊利集团清洁生产和蒙牛乳业排污治理等进行检查,并通过记者采访、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检查中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在依法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蓝天绿地工程、加强环境生态建设方面进展速度快,成效显著。一是立法监督、依法治理工作较突出。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01年2月1日起施行,并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切实解决呼和浩特市多年来煤烟型大气污染问题,取得可喜成果。通过积极实施集中供热工程,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综合治理,加强商业网点煤烟污染防治及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加大精煤推广工作力度等措施。三是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以工业污染源防治为重点,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坚决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至2001年底未发现死灰复燃现象。四是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实施和林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的生态建设工程。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环境保护
  • 【领导名录】
    局  长:云二柱(蒙古族)
    副局长:胡强宁
            解双华(女)
            永红(蒙古族)
            高振风(蒙古族)
    纪检组长:王笑一
    【概况】2001年,自治区环保局为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控制污染反弹,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议精神,采取得力措施,下大力巩固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积极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管理水平,为开创“十五”环保工作新局面开了个好头。3月19日至4月15日由局领导带队,分三个组,对全区12个盟市的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进行了核查验收。全区自治区级、盟市级以上工业污染源达标率分别达到92%和95%,全部工业污染源达标率达98%以上。在核查验收的基础上,对全区”一控双达标”工作的进展情况做了系统分析和全面总结。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技术报告》,制作完成“一控双达标”多媒体汇报演示系统。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建立“一控双达标”档案的要求,分类整理“一控双达标”工作档案,自治区级63个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档案,呼和浩特市功能区达标档案,形成“一控双达标”工作较系统的基础资料。广泛开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57起,有效地巩固了“一控双达标”的成果。
    【水环境质量】全区地表水水质以Ⅴ类和劣Ⅴ类为主;污染特征是:河流为有机污染,湖泊、水库为富营养化,个别湖泊出现高盐度。与上年相比,除黄河干流水质污染有所减轻外,全区约1/4的河流、湖库水质污染有所加重,其它变化不大。城市地下水水质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与上年相比,水质变化不大。2001年全区监测河流26条,有23.2%的监测断面水质达标,76.8%的断面水质超标,失去其应具有的功能。黄河干流:9个监测断面中,Ⅴ类、Ⅵ类、Ⅲ类水质断面分别占44.4%、33.3%和22.2%。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亚硝酸盐氮,与上年相比,水体污染有所减轻。黄河支流:12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Ⅳ类水质断面分别占91.7%和8.3%,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总磷、氟化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与上年相比,水质变化不大。西辽河干流:3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Ⅵ类水质分别占66.7%和33.3%,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悬浮物,与上年相比,水体污染有所加重。西辽河支流:12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Ⅴ类、Ⅳ类、Ⅲ类水质断面分别占50%、33.3%、8.3%、8.3%,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与上年相比,1/3的河流水体污染有所加重,2/3的河流水质变化不大。海拉尔河:4个监测断面中,劣Ⅴ、Ⅴ类、Ⅲ类和Ⅱ类水质断面各有一个,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生化需氧量,与上年相比,水质变化不大。伊敏河:2个监测断面中,1个是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生化需氧量,与上年相比,水体污染有所加重。嫩江支流:洮儿河、归流河、霍林河水质良好,雅鲁河水质较差,雅鲁河的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酚,与上年相比,洮儿河、归流河水质变化不大,雅鲁河污染有所加重。滦河水质良好,2个监测断面均为Ⅲ类水质,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永定河支流:黑河、饮马河各有1个监测断面,均为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亚硝酸盐氮,与上年相比,水体污染有所加重。内陆河:锡林河有1个监测断面,为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额济纳河3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Ⅴ类、Ⅳ类水质断面各占一个,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与上年相比,内陆河水质变化不大。全区共监测湖泊5个、水库3个,按Ⅲ类水体功能评比,水质全部超标。湖泊:达赉湖、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和达里诺尔湖全部为劣Ⅴ类水质,其中达赉湖污染相对较轻,但与上年相比,有所加重,其它湖泊水质变化不大,污染特征为富营养化和高盐度,主要污染指标是叶绿素、总磷、总氮、氯化物、石油类。水库:红山水库和莫力庙水库均为劣Ⅴ类水质,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察尔森水库为Ⅴ类水质,污染比上一年有所加重。主要污染指标均为叶绿素、总磷、总氮。全区地下水除阿盟以外,对11个盟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城市以及满洲里市进行了地下水监测。各监测城市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主要有总硬度、氟化物、硝酸盐氮、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与上年相比,地下水总体水质变化不大。是年,全区废水排放量46 701万吨,比上一年增加509万吨,增长1.1%,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25 741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0 96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55.1%和44.9%。全区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8.1万吨,比上年增长9.8%,其中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16.0万吨,占总量的56.9%,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12.1万吨,占总量的43.1%。2001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1.6%,比上年增长7个百分点。对产生污染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1 729家,发放排污许可证684家。通过对8家盟市级重点源延期达标企业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促使5家企业完成了废水治理设施的建设,通过了验收,并督促其正常运行,2家企业正在施工阶段,对1家企业的部分车间实行关停;全年实施废水治理项目33个,竣工27个,新增处理废水能力5.7万吨/日,至年底,全区共有废水治理设施512套,处理能力228.6万吨/日。编制完成并上报了《西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黄河内蒙古段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海拉尔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嫩江流域不能感段水污染防治规划》。
    【大气环境质量】是年,全区工业废气排放量49 58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其中燃料燃烧废气占69.5%,生产工艺废气占30.5%。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4.6万吨,比上年下降2.7%,其中工业排放量48.5万吨,比上年下降4.2%,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75.1%,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6.1万吨,比上年增长1.9%,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4.9%;烟尘排放量39.6万吨,比上年下降18.0%,其中工业排放量24万吨,比上年下降20.8%,占烟尘排放量的60.6%,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5.6万吨,比上年下降13.3%,占烟尘排放总量的39.4%;工业粉尘排放量14.5万吨,比上年下降17.6%。
       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率22.1%,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排放达标率80.9%;烟尘去除率为95.7%,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排放达标率82.7%;工业粉尘去除率83.7%,比上年增长6.7个百分点,排放达标率58.5%。对产生废气污染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2 788家,发放排污许可证1 376家。通过对全区42个二氧化硫重点污染源单位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促使41个单位的废气达标排放,关、停高硫煤矿井14个、小火电机组3台;并对9家盟级重点源延期达标企业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促使2家企业完成了废气治理设施的建设,通过验收,并督促其正常运行,2家企业正在施工阶段,对5家企业的部分车间实行关停;全年实施废气治理项目83个,竣工70个,新增废气设计处理能力272万标立方米/时,至年底,全区共有工业废气治理设施3 003套,其中脱硫设施215套。废气处理能力达6 904万标立方米/时,其中脱硫设施脱硫能力387吨/小时。要求156个餐饮店更换了清洁燃料,全市禁止使用高硫煤,取缔了产生煤烟型污染的流动摊点;乌海市全面禁止烟煤散烧,改换煤种或燃油、燃气、用电,设立了48个烟煤收购点为加大“两控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区、土右旗、石拐区、赤峰市、乌海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呼和浩特市颁布实施了《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包头市共清理烟煤2.7吨,219台锅炉中,有189台实现达标排放。编制完成《两控区SO2污染防治规划》。
    【固体废物状况】2001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 482.52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59.52万吨,比上年增长31.8%。工业固体废物中产生量较大的是尾矿、粉煤灰、冶炼渣和煤矸石,分别占总产生量的33.1%、24.1%、12.4%和14.6%,合计84.2%。工业固废排放量40.3万吨,比上年下降50.5%。综合利用率30.1%,比上年增长7.4个百分点;贮存率61.8%,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处置率7.1%,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排放率1.6%,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区已有497家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办理了排污申报登记。还修订完善了危险废物转移收集储存处置经营许可证制度。全区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3座,实际处理能力(焚烧)15吨/日。为加强可利用废物进口管理工作,关闭满洲里市36家小炼钢厂。2001年,全区共有促使垃圾处理厂15座,其中实施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填埋场)3座。垃圾处理总能力4 628吨/日;焚烧处理能力5吨/日,堆肥处理能力200吨/日,垃圾处理总量116.1万吨。当年运行费用384.4万元。
    【城市环境质量】2001年,全区城市人口60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3.5万人,城市面积12 048.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656.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503人/平方公里,人均生活用水量136.26升。全区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平均气化率58.34%,集中供热率591%,污水处理率29.2%,分别比上年提高5.42、5.74和8.5个百分点。2001年,对呼市、包头、乌海、赤峰、通辽、乌兰浩特、海拉尔、满洲里、集宁、临河、鄂尔多斯、锡林浩特、巴彦浩特13个城市各环境要素监测显示:环境空气以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衡量,是年自治区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好,比上年有所好转。二氧化硫:全区年平均值为0.03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5.6%。各城市平均值范围为0.013~0.072毫克/立方米,其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06毫克/立方米)的城市有11个,占84.6%,与上年相比,达标城市比例上升15.4个百分点,7个城市污染程度减轻,占53.8%,其它城市基本持平。二氧化氮:全区年平均值为0.028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各城市年平均值范围为0.008~0.042毫克/立方米,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08毫克/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除海拉尔、鄂尔多斯市以外的其它11个城市的年平均值为0.33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7.3%,各城市年平均值范围为0.213~0.619毫克/立方米,全部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2毫克/立方米),其中超过国家三级标准(0.3毫克/立方米)的城市有8个,占统计城市数的72.7%。与上年相比,有2个城市污染加重,有2个城市污染明显减轻,各占18.2%。可吸入颗粒物:监测海拉尔和鄂尔多斯市2个城市,其中海拉尔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0.1毫克/立方米),污染比上年明显减轻,鄂尔多斯市超过二级标准,与上年比较,变化不大。降尘;据9个城市监测,其年平均值为43.14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增加22.1%。与上年相比,5个城市降尘量明显上升,其它城市变化不大。降水:据7个城市监测,降水pH均值范围在6.74~7.35之间,单次pH值范围在5.04~8.09之间。仅包头市检出酸雨样品,其检出率为1.6%。氟化物:氟化物是包头市的特征污染物,2001年包头市空气质量中氟化物平价浓度为2.98微克/100平方厘米·日,达到包头市地方环境质量标准(5.0微克/100平方厘米·日),与上年相比,浓度值下降10.8%。包头市空气中氟化物浓度年平价值已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声环境2001年全区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在影响城市声环境的各类噪声源中,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3.5%和44.4%,是自治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全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价值为54.7分贝,达到Ⅰ类区标准,比上年下降0.5分贝。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在48.8~60.9分贝之间,其中污染较重、轻度和较好的城市分别占7.7%、38.5%和53.8%。与上年相比,污染加重的3个城市,占23.1%,污染减轻的有6个城市,占46.2%。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全区道路交通噪声总体为轻污染,噪声等效声级平均为68.4分贝,各城市等效声级在64.4~71.6分贝之间,其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和优良的促使分别占15.4%、76.9%和7.7%。与上年相比,污染有所减轻,等效声级下降1.8分贝,噪声污染加重的城市4个,占30.8%,减轻的城市有3个,占23.1%。超标路段占监测路段总长的38.4%,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同年,新建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面积4.73平方公里。加强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在高考期间开展噪声控制和监督检查工作,共进行现场检查1 500次,受理群众举报噪声扰民事件1 700余件,使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年,呼和浩特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29位,比上年提前14位。13个城市在自治区考核中,平均考核成绩比上年提高4.48分,烟尘控制区、噪声控制区覆盖率均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自然保护区】是年,赤峰市大黑山、巴盟怒登梭梭林、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盟岱海、包头梅力更、呼盟莫尔道嘎等9个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全区新建自然保护区20个,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14个,其中国家级13个,自治区级34个,盟市级11个,旗县级56个。保护区总面积877.8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1%,比上年增加112.4万公顷,增加14.8%。
    【环境法制】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条例》,对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法规和拒不缴纳超标排污费的企事业单位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全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实施行政处罚964起,行政应诉7起,胜诉7起,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了7家未缴纳二氧化硫排污费的企业。共办理完成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29件,办结率100%。
    【建设项目管理】是年,全区共办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2 771项,编制报告书的49项,编制报告表的803项,办理备案的1 919项,环评执行率98%。2001年建成项目1 357项,应执行“三同时”的项目927项,实际执行919项,建设项目总投资251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9亿元,占1.16%,“三同时”执行率99%,合格率98%。
    【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围绕环保重点工作确定科研课题6项,完成2000年2个课题的阶段性工作及6个科研课题的鉴定登记工作。由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的《空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及化学污染物特征的研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沙尘暴监测技术规范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空气污染预报模式的研究》等8项科研成果在国家环保总局进行了登记。配合国家中科院完成“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全区有环保产业单位131个,职工31 155人,产值2 949万元。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年,继续进行中国、瑞典、挪威合作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研究》课题,已完成全部监测任务并收集80%的背景资料,中方投入229万元人民币,外方投入资金合人民币800万元。3月19日,中、加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加内蒙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发展项目谅解备忘录》,项目实施期为5年。中加双方分别投资250万元人民币和600万加元,该项目涉及自治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主要对湿地、森林、草原多种生态系统和自治区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珍禽以及珍稀植物进行保护并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与德国AMBER基金会共同协商,决定在中国进行《发展中国西北地区的有机农业生产》合作研究,该项目旨在通过对项目点提供技术支持,来摸索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项目点农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治区项目点定在巴盟磴口县,2001年,已完成对该地区农业历史、资源特色、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前期调查工作。2001年8月28日至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组团赴俄罗斯联邦远东海参崴市参加图门江区域环境保护畜牧跨界综合分析会议,会议的召开对保护东北亚跨界生物多样性和国际水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环境宣传教育】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宣传教育以贯彻落实2001年党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全区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进行环境警示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为主线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采取不同形式,针对不同阶层人群,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扩大了环保宣传的范围,加大了环保宣传的力度,受教育面覆盖全区,有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解放军、武警官兵、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群众。全年共拍摄、制作并播出7部环保电视专题片和新闻片;在盟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宣传报道2 380篇;举办了71次环保讲座以及“九五”环保成就和警示教育图片展览;开展了以“世间万物,生命之网”为主题的纪念“6.5”世界环境日大型宣传活动,该活动全面介绍自治区“九五”环境保护成就和“十五”环境保护任务。同年,组织开展了创建教育基地评审和“绿色学校”活动,全区64所中小学被评为“绿色学校”。12月25日至27日,在呼和浩特市开展了“内蒙古环保世纪行”,此活动以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生态建设为主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等领导亲自带队,对呼和浩特市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进展情况、市内污水处理、和林县生态建设、伊利集团清洁生产和蒙牛乳业排污治理等进行检查,并通过记者采访、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检查中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在依法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蓝天绿地工程、加强环境生态建设方面进展速度快,成效显著。一是立法监督、依法治理工作较突出。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01年2月1日起施行,并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切实解决呼和浩特市多年来煤烟型大气污染问题,取得可喜成果。通过积极实施集中供热工程,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综合治理,加强商业网点煤烟污染防治及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加大精煤推广工作力度等措施。三是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以工业污染源防治为重点,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坚决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至2001年底未发现死灰复燃现象。四是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实施和林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的生态建设工程。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