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2卷  /  盟市旗县

2002卷

  • 通辽市
  • 【领导名录】

    市委

      记:祝广垲(9月离任)

            赵双连(蒙古族 9月任职)

    副书记: ***

            杨青锋(蒙古族 1月离任)

            汪海涛(9月离任)

            陈相华(9月离任)

            白赛娜(女 蒙古族 1月任职)

             ***(9月任职)

            王明义(9月任职)

    人大
    主  任:祝广垲
    副主任:达胡巴雅尔(蒙古族)
           乌云(女 日裔华人)
           齐向东(蒙古族)
           王德才
    政府
    市  长:赵双连(蒙古族 9月离任)
            ***(9月代理)
    副市长: ***
             ***(9月离任)
            王佐玉
            王军朴
            布仁特古斯(蒙古族 1月任职)
            齐建忠(1月任职)
            李荣禧(9月任职)
            萨仁(女 蒙古族 9月任职)
            冯永强(12月任职)
    政协
    主  席:杜生
    副主席:白金财(蒙古族)
            王怀安
            高裕良
            白晶方(女 蒙古族)
            贺西格图(蒙古族)
            孙传福
            张凤书
            赵荣(1月任职)
            包庆贺(1月任职)
    纪检委
    书记:鲍常青(蒙古族 1月任职)
    法院
    院长:龚占永(12月离任)
          宝音(蒙古族 12月代理)
    检察院
    检察长:高福瑞(7月去世)
            张继勋(12月代理)
    军分区
    司令员:卢增
    政  委:黄道尔吉(蒙古族)
    【经济综述】2001年,通辽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两个提高”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实施“十五”计划、力争五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的关键之年,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现“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73.7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52.6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7.6%。经济效益提高,全市税收保持快速增长,财政状况明显改善。剔除减免农牧业税因素,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0.66亿元,同比增长16.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1亿元,同比增长20.1%。全年市场物价保持稳定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9%。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0.2%。分项目来看,价格水平涨幅较高的依次为食品、居住、服务项目,分别上涨3.1%、2.2%、1.2%。消费价格水平较低的有衣着、家庭设备和医疗保健类等,分别下降0.9%、1.1%和4.6%。全市从业人员130.8万人,比上年增加3万人,增长2.4%,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3.65万人。有9 0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安置率达86%。
    【农业】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产品的优质高效率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还草速度加快,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2.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1万公顷,减少1.2%。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杂交及优质高效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6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4%。全市水稻、小麦、玉米的优质高效率分别达45.5%、61.2%、20.5%。全年粮食产量322.8万吨,比上年增产26%,其中玉米237.1万吨,比上年增产42.3%;谷子4.9万吨,比上年增产85.2%。由于干旱灾害的影响,水稻、小麦等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经济作物中,甜菜产量比上年增产,油料减产。甜菜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982公顷,甜菜产量增产4.2%。油料产量8.1万吨,比上年减产3.4万吨。蔬菜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品种进一步优化,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单产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蔬菜种植面积8.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1.3%,蔬菜总产量284.2万吨,减产9.9%,蔬菜产值达17亿元,比上年增加近2亿元。畜牧业生产较上年下降。由于家畜品种及饲养成本等方面因素,造成养殖收入下降,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450.1万头(只),比上年减少59.2万头(只),下降11.6%,其中大小牲畜294.5万头(只),减少21.6万头(只),下降6.8%;猪155.6万头,减少37.6万头,下降19.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7.1万吨,比上年下降6.27%。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2 200万吨,比上年增产400万吨,增长3.4%。林业生产在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的情况下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造林合格面积10.1万公顷,封育9.3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3.1万公顷。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1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4.4万公顷。
    【工业 建筑业】全年工业增加值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5.4亿元,增长22%。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8.9亿元,增长22.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21.2%(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7亿元,增长10.8%);集体企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30.8%;股份制企业3.5亿元,增长1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0.4亿元,增长51.1%。全年轻工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31.9%;重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9.5%。产销率97.7%,比上年有所提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9.6,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医药化工工业、能源工业、建材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通辽市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医药化工工业增加值8 060万元,增长50.2%;能源工业81 759万元,增长7.4%;建材工业23 476万元,增长19.1%;农畜产品加工业83 486万元,增长28.6%。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7.6%。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6.7亿元。全市52户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 140万元。施工工程个数为578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457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79.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8.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5.9万平方米,亏损企业10户,与上年持平,亏损面为19.2%。
    【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扩大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的突破。全年全市县及县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5亿元,同比增长11%。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单位投资完成30亿元,占77.7%;集体投资完成2亿元,占5.2%。按投资用途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3.3亿元,同比增长7.9%;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2亿元,同比增长34.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31.3%;其它投资完成2.4亿元,同比增长31.2%。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农林渔业2.4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9.9亿元,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8.4亿元。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加快。全年更新改造投资占全部投资完成的16%,提高1.5个百分点。在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增产的投资完成额3.9亿元,占63.4%;用于其它更新改造的投资完成2.1亿元,占34.2%。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20万吨,11万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6.55公里,平板玻璃240万重量箱,人造板装饰加工板10 000万立方米,新建一级公路22公里,改建二级公路446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100公里,移动通信基站设备1 024个,高等院校学生席位2 780个。
    【交通 邮电】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年铁路完成货运周转量28 026.6百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 000百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 434.3百万人公里,增加538.3百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1 972百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 231百万人公里;民航进出港货运周转量3 1591.5吨公里,客运周转量62 050人公里。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3亿元,比上年增加5 000万元。年末局交换机容量19.6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2.1万户,比上年增加8万户,增长57.8%。固定电话用户21.7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增长22.6%。全市电话普及率达14.3部/百人。市内住宅电话用户11.4万户,乡村住宅电话用户8万户。
    【国内贸易】200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3亿元,增长1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亿元,增长11.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有所改善。批发零售贸易业36.2亿元,增长11.4%;餐饮业4.8亿元,增长11.6%;其它行业9亿元,增长9.8%。全年实现商品销售净额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批发企业8.97亿元,增长13.9%,零售企业0.16亿元。国有企业9亿元,增长13.9%。企业主营利润0.3亿元,利润总额0.6亿元。企业商品销售成本8.6亿元。
    【对外贸易】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 446万美元,同比增加382万美元,增长18.5%。其中进口总额1 044万美元,同比增长13.8%;出口总额1 402万美元,同比增长22.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58万美元。出口总额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74万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出口总额中,对韩国的出口额比重为49.4%,韩国成为通辽市最大地对外贸易国。食品类出口增幅最快。粮油产品出口299万美元,增长32%;食用动物及产品出口245万美元,增长50%,这两项食品类商品出口额的增长占全部出口增长额的60%。利用外资形势见好。全市共实施外引内联项目572项,实际利用外资1 4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9%。
    【金融 保险】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其中企业存款18.4亿元,增长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3.98亿元,增长12.3%。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8.1亿元,增长3.5%,其中短期贷款126.7亿元,增长11%;中长期贷款19.6亿元,增加9亿元。全年保费收入17 711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 677万元,增长8.3%;寿险保费收入8 569万元,增长12.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 277万元;分红保费收入1 188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 13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3 038万元,增长5.2%;意外伤害及健康赔款609万元,寿险给付1 488万元。
    【文化】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3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3.4%,比上年增加1.9个百分点,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88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1.6%,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全市有线电视用户7.06万户。
    【教育】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本专科招生3 115人,在校生8 109人;普通高中30所,招生12 213人,在校生32 345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提高,初中236所,招生49 950人,在校生141 992人,初中入学率93.4%,升学率35.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普通小学1 595所,招生47 733人,在校生262 932人,小学入学率98.7%,升学率91.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66人,在校生505人。幼儿园19所,招生38 497人,在园生40 792人。
    【卫生】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72个,床位5 8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5 665张。卫生技术人员10 870人,其中医生6 343人,护师、护士2 339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1 024人。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242人。农村牧区共有卫生院156个,床位1 654张,卫生技术人员3 627人,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2 928。
    【环境保护】年末,全市环保系统职工共有207人,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84人。自然保护区3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 08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5%。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1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达标区面积9.12平方公里,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环境法制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1 619.7万元,当年施工的污染治理项目19个,其中废气治理项目12个,废水治理项目4个,噪声治理项目1个,其它治理项目2个。
    【人民生活】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国家提高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等政策的逐步落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7 164元,比上年增长24%。年人均工资超万元的行业依次为煤炭采选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研究等行业。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 969.5元,比上年增长7%。由于粮食大幅增产,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 954元,增长9.8%,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均收入增幅2.8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均居住面积13.95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17.15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超过城镇居民3.2平方米。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分别达18.76万人和3.59万人,有835个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达8.75万人,参保率37%。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62张,收养73人。全市城镇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1.1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农村牧区救灾款2 312万元。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会、农村牧区科技工作现场会、社区建设现场会等一批自治区级会议先后在通辽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高考升学率等多项工作位列全区第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层次展开。政府及各部门以转变作风为重点,组织万名干部下农村,百名领导下企业,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突出矛盾,促进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大依法治市力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密切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138件,办结率为100%。
    【遭受特大雪灾】2000年11月中旬至2001年1月,通辽市北部的扎鲁特旗和霍林郭勒市普降大雪,造成特大雪灾。扎鲁特旗曾降16场大雪,降雪量累计近30毫米,平地积雪厚处达4米。特大雪尘暴和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持续15天之多。1 700万亩草牧场全部受灾,105万头牲畜过冬度春受到严重威胁。大雪覆盖1 280户牧铺、5 619间棚圈及大量畜草。受灾最重的北部6个苏木镇场,有55万头(只)牲畜处于饥饿状态,有889户牧铺被风雪围困。全旗受灾人数达49 478户、24.6万人。因灾死亡牲畜4.5万头(只),造成经济损失8 200万元。霍林郭勒市自2000年冬天,一改往年冬季少雪的天气,先后降雪24场,其中大雪、暴风雪6场,地面平均积雪达38厘米,最深处达到4米。特别是2001年1月1日至3日持续4天的大风雪,形成的特大雪暴、沙尘暴席卷了整个霍林郭勒地区,白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5摄氏度,夜晚最低气温降至零下43摄氏度,最大风力达8~10级。这次雪灾破坏力较强,灾情持续时间,使这一地区交通全面瘫痪,12个嘎查村20万亩草牧场全部被覆盖,13万头(只)牲畜面临灾害的严重威胁,死亡3.5万多头(只),损失50万元,有12万头(只)牲畜缺少饲料,缺少饲草233万公斤,缺少饲料300万公斤。更为严重的是,全市所有牧户均饲草不足,有1/3的牧户出现断草危机。
    【工业二次创业工程】2001年,是通辽市全面实施工业二次创业的起步之年,全市工业经济以做强做大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为重点,以“创建绿色工业城市”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为途径,坚持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规划的32个技改项目完成25个,投入技改资金8亿元,并有4个重点项目(霍林河煤业集团综合机械化设备技术改造项目、通华蓖麻化工有限公司氧化蓖麻油及蓖麻毒素技术改造项目、通辽新三维公司10万头优质肉牛屠宰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和内蒙古康源药业有限公司通络救脑注射液技术改造项目)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重点技改“双高一优”项目。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农畜产品深加工、能源电力、医药精细化工、建材为支柱的四大产业;霍煤集团、通辽岳泰股份公司、康源药业有限公司、科尔沁乳业等一批重点企业强筋壮骨,成为创建绿色工业城市、实现“工业二次创业”加速通辽市工业化进程强有力的支撑。
    【对外开放环境建设年】市委、市政府将2001年确定为“对外开放环境建设年”,以优化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对外开放。大力整治“三乱”,进一步落实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坚决纠正行业、部门关、卡、压、拿、要等不正之风,提高办事效率。市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的揭牌运行,标志着通辽市投资项目“一厅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制度已正式实施,中区市直23个涉项审批部门进驻服务中心联合办公,受理相关审批项目和咨询服务。市政府适时地召开全市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动员大会,12个部门做公开承诺,全力营造廉洁、高效、舒适、优质的投资环境,掀起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新高潮,形成开放环境、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市有关领导和部门以及各旗县市区纷纷组团,积极走出去,寻商亲,有针对性地与大企业、大公司洽谈合作,取得累累硕果。还利用“8·18”赛马节等文体活动搭台,经贸唱戏,使全市的招商引资成果不断扩大。全年引进市外国内资金15.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 419万美元。
    【经济技术开发区】5月1日,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市委、市政府举行开发区奠基仪式。开发区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为3平方公里,开发区将依托老城区和通辽发电总厂的现有设施,以招商引资、大出大进和工业为主进行开发。为搞好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在邀请市内外有关专家论证和规划的基础上,相继出台《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对首批国内外投资项目的特殊优惠政策》、《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招商引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在奠基仪式上,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投资商就化工、药品、环保包装、保健品制造、餐饮娱乐等9个项目进行签约,签约金额达2.4亿元。
    【库伦旗改善办学条件】库伦旗在国家一期“义教工程”投入2 011.7万元的基础上,2001年又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4个项目启动实施,即国家“义教工程”二期项目、中国—联合国第二周期项目、国家远程教育扶贫项目、免费供应小学生教科书和部分初中特困生免费供应教科书项目,共投入1 003万元人民币和6.7万美元,为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步伐发挥积极作用。全旗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54平方米,危房占1%,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4.89平方米,危房占2.2%;全旗小学生均拥有图书7.5册、师均24册,初中生均图书10.8册、师均50.7册。音、体、美、劳、卫生器材、团队活动器材配备率按校点计算,小学达80%,初中达81.25%;中小学电化教育设备配备率达到60%,全旗中心校以上小学校都建立微机室(共38个),配备微机842台,60%的中心校小学“二机一幕”进教室,有6所中小学达到“四机一幕”进教室,15所学校配置地面卫星接收站,5所学校联通101远程教育网。
    【进京务工青年刘宝双】2001年5月7日,通辽市进京务工青年刘宝双在北京通州区为抢救一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刘宝双牺牲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刘宝双是300万外地来京人员的光荣榜样,他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值得北京人民学习。团党中央、公安部、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追授刘宝双为“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中宣部、党中央综治委、公安部、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追授刘宝双为“全国人民群众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团党中央追授他为“全国优秀进京务工青年”光荣称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他为革命烈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刘宝双牺牲后,中共通辽市委员会、通辽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向刘宝双同志学习的决定》,北京市通州区举行刘宝双革命烈士命名大会。刘宝双烈士的事迹在通辽和北京两地引起强烈反响,迅速掀起声势浩大的向刘宝双烈士学习活动,北京、通辽各界人士纷纷为烈士捐款,刘宝双烈士的事迹还被搬上舞台。
    【通辽民族博物馆奠基仪式】5月18日,全区最大的民族博物馆——通辽民族博物馆建设工程在科尔沁区文化体育广场举行。民族博物馆建设项目是通辽市2001年“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工程总建筑面积16 000平方米,投资4 000万元,由辽宁省建设集团公司承建,主体工程于2001年10月封顶,2002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届时将推出以《蒙古族历史长卷》为主的大型展览。
    【通辽备灾救灾中心落成】9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通辽备灾救灾中心落成剪彩仪式在通辽举行。该中心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永清大街中段,是一座欧式风格的古典建筑,总占地面积3 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 465平方米,其中主楼5 036平方米,仓储库429平方米,总投资550万元。该中心是集仓储、转运、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它的建成,提高了内蒙古东部区的备灾救灾能力,将在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发挥重要的作用。
    【全国重点项目落户通辽】3月16日,由国家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的“沃土工程”——推行平衡施肥计划,建设改土培肥示范基地的重点项目通辽市北方BB肥有限责任公司投入生产,这是全国第一家、自治区第一家BB肥生产企业。
        通辽市北方BB肥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国家农业部、科尔沁区大林镇政府、通辽市北方建筑工程公司入股组建,其产品BB肥是由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针对北方地区著名的“黑土带”、“黄金玉米带”土壤状况提供配方,采用单质颗粒肥料为原料,进行物理掺混生产出的掺混肥料,主要用于绿色无公害农业的生产。
    【林木禁伐区和禁伐期】禁伐区主要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的林地,荒漠化地区、风沙沿线的防风固沙林,湖泊及水库周围的水源涵养林、河流两测的护堤林、护岸林,浅山丘陵区的水土保持林。山区坡度在25度以上,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林地。根据林木的生长规律,禁伐期定为每年的5月至9月。
    【社会办林业】2001年,通辽市出台沙地招商引资治理政策后,各旗县市区普遍加大林业生态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全市个体造林、外商投资股份合作造林及部门造林面积比往年大幅度增加。全市建设300亩以上的林草大户1 000多个,百亩以上造林大户1 500多个。引进外地个体客商、国内外群团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投资生态建设项目22项,引进资金1 500万元,造林8万多亩。继“中国记者林”之后,中国“三八巾帼林”也已在科尔沁区落户,中国青年世纪林也在奈曼旗西湖水库正式启动实施。加拿大华人在甘旗卡镇营建“赤子报国林”,日本绿网协会在库伦旗瓦房牧场营建“阿弥陀林”,韩国政府无偿援助科左中旗林业生态重点治理工程已经启动,海尔集团在科尔沁区建国镇启动“海尔林”。各地组织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及各部门积极营造“党团林”、“军警林”、“计生林”等,科尔沁区在庆和乡营造党员林达500亩。全市交通、铁路、水利、农管等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大力营造公路、铁路防护林、护岸、护渠林、水源涵养林和草牧场防护林。
    【创建养牛大市】2001年,通辽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黄牛产业,建设养牛大市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重要举措,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养牛业发展,逐步把通辽市建设成全国黄牛大市的决定》、《关于2001年至2005年通辽市黄牛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提出在“十五”期间使全市养殖业的产值超过种植业的奋斗目标。在黄牛产业发展过程中,总结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养牛模式。组建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科尔沁乳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实行逆向拉动。通过逆向拉动,通辽市的黄牛产业正逐步实现产业化。黄牛产业的兴起,带动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养而种,为加工而养”正在成为最时尚的生产方式。市委、市政府把黄牛改良作为发展黄牛产业的切入点,实施黄牛产业的“种子工程”,制定并下发《关于2001年黄牛冷配25万头的实施意见》,全市共完成黄牛冷配25.4万头。建牛市,发展牛经济,“粮仓”变“肉库”,已成为通辽市经济的新亮点。
    【存在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经济产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是制约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整治沙化、碱化的任务十分艰巨;“两个提高”进展缓慢,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镇就业压力大,农牧民增收困难,特别是贫困人口及因灾返贫人口的救助扶贫工作还需做出巨大努力;政府公务员队伍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式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治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通辽市
  • 【领导名录】

    市委

      记:祝广垲(9月离任)

            赵双连(蒙古族 9月任职)

    副书记: ***

            杨青锋(蒙古族 1月离任)

            汪海涛(9月离任)

            陈相华(9月离任)

            白赛娜(女 蒙古族 1月任职)

             ***(9月任职)

            王明义(9月任职)

    人大
    主  任:祝广垲
    副主任:达胡巴雅尔(蒙古族)
           乌云(女 日裔华人)
           齐向东(蒙古族)
           王德才
    政府
    市  长:赵双连(蒙古族 9月离任)
            ***(9月代理)
    副市长: ***
             ***(9月离任)
            王佐玉
            王军朴
            布仁特古斯(蒙古族 1月任职)
            齐建忠(1月任职)
            李荣禧(9月任职)
            萨仁(女 蒙古族 9月任职)
            冯永强(12月任职)
    政协
    主  席:杜生
    副主席:白金财(蒙古族)
            王怀安
            高裕良
            白晶方(女 蒙古族)
            贺西格图(蒙古族)
            孙传福
            张凤书
            赵荣(1月任职)
            包庆贺(1月任职)
    纪检委
    书记:鲍常青(蒙古族 1月任职)
    法院
    院长:龚占永(12月离任)
          宝音(蒙古族 12月代理)
    检察院
    检察长:高福瑞(7月去世)
            张继勋(12月代理)
    军分区
    司令员:卢增
    政  委:黄道尔吉(蒙古族)
    【经济综述】2001年,通辽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两个提高”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实施“十五”计划、力争五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的关键之年,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现“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73.7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52.6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7.6%。经济效益提高,全市税收保持快速增长,财政状况明显改善。剔除减免农牧业税因素,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0.66亿元,同比增长16.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1亿元,同比增长20.1%。全年市场物价保持稳定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9%。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0.2%。分项目来看,价格水平涨幅较高的依次为食品、居住、服务项目,分别上涨3.1%、2.2%、1.2%。消费价格水平较低的有衣着、家庭设备和医疗保健类等,分别下降0.9%、1.1%和4.6%。全市从业人员130.8万人,比上年增加3万人,增长2.4%,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3.65万人。有9 0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安置率达86%。
    【农业】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产品的优质高效率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还草速度加快,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2.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1万公顷,减少1.2%。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杂交及优质高效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6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4%。全市水稻、小麦、玉米的优质高效率分别达45.5%、61.2%、20.5%。全年粮食产量322.8万吨,比上年增产26%,其中玉米237.1万吨,比上年增产42.3%;谷子4.9万吨,比上年增产85.2%。由于干旱灾害的影响,水稻、小麦等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经济作物中,甜菜产量比上年增产,油料减产。甜菜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982公顷,甜菜产量增产4.2%。油料产量8.1万吨,比上年减产3.4万吨。蔬菜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品种进一步优化,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单产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蔬菜种植面积8.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1.3%,蔬菜总产量284.2万吨,减产9.9%,蔬菜产值达17亿元,比上年增加近2亿元。畜牧业生产较上年下降。由于家畜品种及饲养成本等方面因素,造成养殖收入下降,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450.1万头(只),比上年减少59.2万头(只),下降11.6%,其中大小牲畜294.5万头(只),减少21.6万头(只),下降6.8%;猪155.6万头,减少37.6万头,下降19.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7.1万吨,比上年下降6.27%。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2 200万吨,比上年增产400万吨,增长3.4%。林业生产在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的情况下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造林合格面积10.1万公顷,封育9.3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3.1万公顷。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1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4.4万公顷。
    【工业 建筑业】全年工业增加值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5.4亿元,增长22%。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8.9亿元,增长22.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21.2%(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7亿元,增长10.8%);集体企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30.8%;股份制企业3.5亿元,增长1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0.4亿元,增长51.1%。全年轻工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31.9%;重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9.5%。产销率97.7%,比上年有所提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9.6,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医药化工工业、能源工业、建材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通辽市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医药化工工业增加值8 060万元,增长50.2%;能源工业81 759万元,增长7.4%;建材工业23 476万元,增长19.1%;农畜产品加工业83 486万元,增长28.6%。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7.6%。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6.7亿元。全市52户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 140万元。施工工程个数为578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457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79.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8.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5.9万平方米,亏损企业10户,与上年持平,亏损面为19.2%。
    【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扩大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的突破。全年全市县及县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5亿元,同比增长11%。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单位投资完成30亿元,占77.7%;集体投资完成2亿元,占5.2%。按投资用途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3.3亿元,同比增长7.9%;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2亿元,同比增长34.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31.3%;其它投资完成2.4亿元,同比增长31.2%。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农林渔业2.4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9.9亿元,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8.4亿元。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加快。全年更新改造投资占全部投资完成的16%,提高1.5个百分点。在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增产的投资完成额3.9亿元,占63.4%;用于其它更新改造的投资完成2.1亿元,占34.2%。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20万吨,11万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6.55公里,平板玻璃240万重量箱,人造板装饰加工板10 000万立方米,新建一级公路22公里,改建二级公路446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100公里,移动通信基站设备1 024个,高等院校学生席位2 780个。
    【交通 邮电】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年铁路完成货运周转量28 026.6百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 000百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 434.3百万人公里,增加538.3百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1 972百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 231百万人公里;民航进出港货运周转量3 1591.5吨公里,客运周转量62 050人公里。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3亿元,比上年增加5 000万元。年末局交换机容量19.6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2.1万户,比上年增加8万户,增长57.8%。固定电话用户21.7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增长22.6%。全市电话普及率达14.3部/百人。市内住宅电话用户11.4万户,乡村住宅电话用户8万户。
    【国内贸易】200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3亿元,增长1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亿元,增长11.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有所改善。批发零售贸易业36.2亿元,增长11.4%;餐饮业4.8亿元,增长11.6%;其它行业9亿元,增长9.8%。全年实现商品销售净额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批发企业8.97亿元,增长13.9%,零售企业0.16亿元。国有企业9亿元,增长13.9%。企业主营利润0.3亿元,利润总额0.6亿元。企业商品销售成本8.6亿元。
    【对外贸易】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 446万美元,同比增加382万美元,增长18.5%。其中进口总额1 044万美元,同比增长13.8%;出口总额1 402万美元,同比增长22.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58万美元。出口总额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74万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出口总额中,对韩国的出口额比重为49.4%,韩国成为通辽市最大地对外贸易国。食品类出口增幅最快。粮油产品出口299万美元,增长32%;食用动物及产品出口245万美元,增长50%,这两项食品类商品出口额的增长占全部出口增长额的60%。利用外资形势见好。全市共实施外引内联项目572项,实际利用外资1 4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9%。
    【金融 保险】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其中企业存款18.4亿元,增长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3.98亿元,增长12.3%。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8.1亿元,增长3.5%,其中短期贷款126.7亿元,增长11%;中长期贷款19.6亿元,增加9亿元。全年保费收入17 711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 677万元,增长8.3%;寿险保费收入8 569万元,增长12.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 277万元;分红保费收入1 188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 13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3 038万元,增长5.2%;意外伤害及健康赔款609万元,寿险给付1 488万元。
    【文化】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3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3.4%,比上年增加1.9个百分点,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88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1.6%,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全市有线电视用户7.06万户。
    【教育】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本专科招生3 115人,在校生8 109人;普通高中30所,招生12 213人,在校生32 345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提高,初中236所,招生49 950人,在校生141 992人,初中入学率93.4%,升学率35.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普通小学1 595所,招生47 733人,在校生262 932人,小学入学率98.7%,升学率91.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66人,在校生505人。幼儿园19所,招生38 497人,在园生40 792人。
    【卫生】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72个,床位5 8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5 665张。卫生技术人员10 870人,其中医生6 343人,护师、护士2 339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1 024人。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242人。农村牧区共有卫生院156个,床位1 654张,卫生技术人员3 627人,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2 928。
    【环境保护】年末,全市环保系统职工共有207人,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84人。自然保护区3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 08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5%。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1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达标区面积9.12平方公里,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环境法制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1 619.7万元,当年施工的污染治理项目19个,其中废气治理项目12个,废水治理项目4个,噪声治理项目1个,其它治理项目2个。
    【人民生活】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国家提高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等政策的逐步落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7 164元,比上年增长24%。年人均工资超万元的行业依次为煤炭采选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研究等行业。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 969.5元,比上年增长7%。由于粮食大幅增产,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 954元,增长9.8%,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均收入增幅2.8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均居住面积13.95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17.15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超过城镇居民3.2平方米。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分别达18.76万人和3.59万人,有835个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达8.75万人,参保率37%。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62张,收养73人。全市城镇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1.1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农村牧区救灾款2 312万元。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会、农村牧区科技工作现场会、社区建设现场会等一批自治区级会议先后在通辽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高考升学率等多项工作位列全区第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层次展开。政府及各部门以转变作风为重点,组织万名干部下农村,百名领导下企业,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突出矛盾,促进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大依法治市力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密切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138件,办结率为100%。
    【遭受特大雪灾】2000年11月中旬至2001年1月,通辽市北部的扎鲁特旗和霍林郭勒市普降大雪,造成特大雪灾。扎鲁特旗曾降16场大雪,降雪量累计近30毫米,平地积雪厚处达4米。特大雪尘暴和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持续15天之多。1 700万亩草牧场全部受灾,105万头牲畜过冬度春受到严重威胁。大雪覆盖1 280户牧铺、5 619间棚圈及大量畜草。受灾最重的北部6个苏木镇场,有55万头(只)牲畜处于饥饿状态,有889户牧铺被风雪围困。全旗受灾人数达49 478户、24.6万人。因灾死亡牲畜4.5万头(只),造成经济损失8 200万元。霍林郭勒市自2000年冬天,一改往年冬季少雪的天气,先后降雪24场,其中大雪、暴风雪6场,地面平均积雪达38厘米,最深处达到4米。特别是2001年1月1日至3日持续4天的大风雪,形成的特大雪暴、沙尘暴席卷了整个霍林郭勒地区,白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5摄氏度,夜晚最低气温降至零下43摄氏度,最大风力达8~10级。这次雪灾破坏力较强,灾情持续时间,使这一地区交通全面瘫痪,12个嘎查村20万亩草牧场全部被覆盖,13万头(只)牲畜面临灾害的严重威胁,死亡3.5万多头(只),损失50万元,有12万头(只)牲畜缺少饲料,缺少饲草233万公斤,缺少饲料300万公斤。更为严重的是,全市所有牧户均饲草不足,有1/3的牧户出现断草危机。
    【工业二次创业工程】2001年,是通辽市全面实施工业二次创业的起步之年,全市工业经济以做强做大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为重点,以“创建绿色工业城市”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为途径,坚持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规划的32个技改项目完成25个,投入技改资金8亿元,并有4个重点项目(霍林河煤业集团综合机械化设备技术改造项目、通华蓖麻化工有限公司氧化蓖麻油及蓖麻毒素技术改造项目、通辽新三维公司10万头优质肉牛屠宰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和内蒙古康源药业有限公司通络救脑注射液技术改造项目)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重点技改“双高一优”项目。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农畜产品深加工、能源电力、医药精细化工、建材为支柱的四大产业;霍煤集团、通辽岳泰股份公司、康源药业有限公司、科尔沁乳业等一批重点企业强筋壮骨,成为创建绿色工业城市、实现“工业二次创业”加速通辽市工业化进程强有力的支撑。
    【对外开放环境建设年】市委、市政府将2001年确定为“对外开放环境建设年”,以优化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对外开放。大力整治“三乱”,进一步落实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坚决纠正行业、部门关、卡、压、拿、要等不正之风,提高办事效率。市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的揭牌运行,标志着通辽市投资项目“一厅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制度已正式实施,中区市直23个涉项审批部门进驻服务中心联合办公,受理相关审批项目和咨询服务。市政府适时地召开全市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动员大会,12个部门做公开承诺,全力营造廉洁、高效、舒适、优质的投资环境,掀起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新高潮,形成开放环境、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市有关领导和部门以及各旗县市区纷纷组团,积极走出去,寻商亲,有针对性地与大企业、大公司洽谈合作,取得累累硕果。还利用“8·18”赛马节等文体活动搭台,经贸唱戏,使全市的招商引资成果不断扩大。全年引进市外国内资金15.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 419万美元。
    【经济技术开发区】5月1日,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市委、市政府举行开发区奠基仪式。开发区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为3平方公里,开发区将依托老城区和通辽发电总厂的现有设施,以招商引资、大出大进和工业为主进行开发。为搞好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在邀请市内外有关专家论证和规划的基础上,相继出台《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对首批国内外投资项目的特殊优惠政策》、《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招商引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在奠基仪式上,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投资商就化工、药品、环保包装、保健品制造、餐饮娱乐等9个项目进行签约,签约金额达2.4亿元。
    【库伦旗改善办学条件】库伦旗在国家一期“义教工程”投入2 011.7万元的基础上,2001年又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4个项目启动实施,即国家“义教工程”二期项目、中国—联合国第二周期项目、国家远程教育扶贫项目、免费供应小学生教科书和部分初中特困生免费供应教科书项目,共投入1 003万元人民币和6.7万美元,为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步伐发挥积极作用。全旗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54平方米,危房占1%,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4.89平方米,危房占2.2%;全旗小学生均拥有图书7.5册、师均24册,初中生均图书10.8册、师均50.7册。音、体、美、劳、卫生器材、团队活动器材配备率按校点计算,小学达80%,初中达81.25%;中小学电化教育设备配备率达到60%,全旗中心校以上小学校都建立微机室(共38个),配备微机842台,60%的中心校小学“二机一幕”进教室,有6所中小学达到“四机一幕”进教室,15所学校配置地面卫星接收站,5所学校联通101远程教育网。
    【进京务工青年刘宝双】2001年5月7日,通辽市进京务工青年刘宝双在北京通州区为抢救一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刘宝双牺牲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刘宝双是300万外地来京人员的光荣榜样,他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值得北京人民学习。团党中央、公安部、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追授刘宝双为“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中宣部、党中央综治委、公安部、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追授刘宝双为“全国人民群众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团党中央追授他为“全国优秀进京务工青年”光荣称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他为革命烈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刘宝双牺牲后,中共通辽市委员会、通辽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向刘宝双同志学习的决定》,北京市通州区举行刘宝双革命烈士命名大会。刘宝双烈士的事迹在通辽和北京两地引起强烈反响,迅速掀起声势浩大的向刘宝双烈士学习活动,北京、通辽各界人士纷纷为烈士捐款,刘宝双烈士的事迹还被搬上舞台。
    【通辽民族博物馆奠基仪式】5月18日,全区最大的民族博物馆——通辽民族博物馆建设工程在科尔沁区文化体育广场举行。民族博物馆建设项目是通辽市2001年“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工程总建筑面积16 000平方米,投资4 000万元,由辽宁省建设集团公司承建,主体工程于2001年10月封顶,2002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届时将推出以《蒙古族历史长卷》为主的大型展览。
    【通辽备灾救灾中心落成】9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通辽备灾救灾中心落成剪彩仪式在通辽举行。该中心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永清大街中段,是一座欧式风格的古典建筑,总占地面积3 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 465平方米,其中主楼5 036平方米,仓储库429平方米,总投资550万元。该中心是集仓储、转运、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它的建成,提高了内蒙古东部区的备灾救灾能力,将在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发挥重要的作用。
    【全国重点项目落户通辽】3月16日,由国家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的“沃土工程”——推行平衡施肥计划,建设改土培肥示范基地的重点项目通辽市北方BB肥有限责任公司投入生产,这是全国第一家、自治区第一家BB肥生产企业。
        通辽市北方BB肥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国家农业部、科尔沁区大林镇政府、通辽市北方建筑工程公司入股组建,其产品BB肥是由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针对北方地区著名的“黑土带”、“黄金玉米带”土壤状况提供配方,采用单质颗粒肥料为原料,进行物理掺混生产出的掺混肥料,主要用于绿色无公害农业的生产。
    【林木禁伐区和禁伐期】禁伐区主要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的林地,荒漠化地区、风沙沿线的防风固沙林,湖泊及水库周围的水源涵养林、河流两测的护堤林、护岸林,浅山丘陵区的水土保持林。山区坡度在25度以上,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林地。根据林木的生长规律,禁伐期定为每年的5月至9月。
    【社会办林业】2001年,通辽市出台沙地招商引资治理政策后,各旗县市区普遍加大林业生态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全市个体造林、外商投资股份合作造林及部门造林面积比往年大幅度增加。全市建设300亩以上的林草大户1 000多个,百亩以上造林大户1 500多个。引进外地个体客商、国内外群团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投资生态建设项目22项,引进资金1 500万元,造林8万多亩。继“中国记者林”之后,中国“三八巾帼林”也已在科尔沁区落户,中国青年世纪林也在奈曼旗西湖水库正式启动实施。加拿大华人在甘旗卡镇营建“赤子报国林”,日本绿网协会在库伦旗瓦房牧场营建“阿弥陀林”,韩国政府无偿援助科左中旗林业生态重点治理工程已经启动,海尔集团在科尔沁区建国镇启动“海尔林”。各地组织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及各部门积极营造“党团林”、“军警林”、“计生林”等,科尔沁区在庆和乡营造党员林达500亩。全市交通、铁路、水利、农管等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大力营造公路、铁路防护林、护岸、护渠林、水源涵养林和草牧场防护林。
    【创建养牛大市】2001年,通辽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黄牛产业,建设养牛大市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重要举措,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养牛业发展,逐步把通辽市建设成全国黄牛大市的决定》、《关于2001年至2005年通辽市黄牛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提出在“十五”期间使全市养殖业的产值超过种植业的奋斗目标。在黄牛产业发展过程中,总结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养牛模式。组建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科尔沁乳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实行逆向拉动。通过逆向拉动,通辽市的黄牛产业正逐步实现产业化。黄牛产业的兴起,带动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养而种,为加工而养”正在成为最时尚的生产方式。市委、市政府把黄牛改良作为发展黄牛产业的切入点,实施黄牛产业的“种子工程”,制定并下发《关于2001年黄牛冷配25万头的实施意见》,全市共完成黄牛冷配25.4万头。建牛市,发展牛经济,“粮仓”变“肉库”,已成为通辽市经济的新亮点。
    【存在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经济产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是制约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整治沙化、碱化的任务十分艰巨;“两个提高”进展缓慢,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镇就业压力大,农牧民增收困难,特别是贫困人口及因灾返贫人口的救助扶贫工作还需做出巨大努力;政府公务员队伍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式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治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