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2卷  /  盟市旗县

2002卷

  • 赤峰市
  • 【领导名录】

    市委

      记:刘玉祥(9月离任)

           罗啸天(9月任职)

    副书记:高延青(蒙古族 9月离任)

           呼尔查(蒙古族 9月任职)

           照那斯图(蒙古族)

           石梅(女 蒙古族 9月离任)

           罗啸天(9月离任)

           ***

           赵兴(9月任职)

           高溥泽(9月任职)

    人大

      任:刘玉祥(10月离任)

           罗啸天(10月任职)

    副主任:敖日泽(蒙古族)

           李向荣(10月离任)

           李景新(10月离任)

           郭松樵(10月离任)

           高景隆(10月离任)

           李秀峰(10月离任)

           赵慧(女 10月任职)

           芒来(蒙古族)

           宝敬群(女蒙古族)

           刘廷赞(10月任职)

           许兆峰(10月任职)

    政府
    市  长:高延青(蒙古族 9月离任)
           呼尔查(蒙古族 10月任职)
    副市长:罗啸天(9月离任)
            王波(10月任职)
            范勇
            史青晓
            赵慧(女 10月离任)
            麻树昌
            斯日古楞(蒙古族 10月离任)
            杨百瑾(女)
            扎那(蒙古族 10月任职)
            李雪波(女 10月任职)
            姚云峰(蒙古族 10月任职)
    政协
    主  席:张立华(满族)
    副主席:布和(蒙古族)
            孙哲
            哈斯巴根(蒙古族)
            刘珍(10月任职)
            呼格吉图(蒙古族 10月任职)
            郑喜春(10月任职)
            郭丽虹(10月任职)
            林澄宇(10月任职)
            黄凌云(蒙古族 12月离任)
            哈森(女 蒙古族 12月离任)
            胡奎(12月离任)
            李法普(12月离任)
            李雪波(女 10月离任)
    纪检委
    书记:高溥泽
    政法委
    书记:赵兴(9月离任)
          杨宝忠(9月任职)
    法院
    院长:赛西雅拉图(蒙古族 10月离任)
          张智(蒙古族 10月任职)
    检察院
    检察长:李景阳(10月离任)
            徐瑞祥(10月任职)
    军分区
    司令员:桑杰扎布(蒙古族)
    政  委:秦少波(11月离任)
            句建奇(11月任职)
    【概况】2001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9.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是5年来增长速度较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5亿元,增长11.2%;第二产业增加值58.08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70.5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10%以上的增长速度和占国内生产总值近40%的比重充分显示,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宏观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969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9 258元,比上年增长9.9%。
    【农业】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 481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 241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全市粮食产量达45.38亿斤,比上年同期增长61.1%,其中:谷物产量为41.61亿斤,增长64.5%,豆类产量为2.57亿斤,增长4.37倍,薯类产量1.2亿斤,增长65.0%。经济作物有升有降,油料产量为0.74亿斤,同比增长2.55倍,甜菜产量为5.43亿斤,增长2.03倍,而烟叶和蔬菜产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0.9%、23.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饲料作物所占比例已由5年前的13%提高到2001年的16%。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作物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其中水稻、玉米使用优良杂交品种的比重达80%和90%以上。
    【水利】是年,赤峰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44万亩,完成任务的132.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06万亩,完成任务的123.5%;完成水保治理面积214.91万亩,其中水平梯田47.46万亩,分别完成任务的126.4%和118.7%;解决人饮水9.8万人,畜饮水19.87万头(只),分别完成任务的100%和100.4%;完成鲜鱼产量7 337吨,完成任务的100.5%。赤峰市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全区水利工作第三名,5个旗县在自治区2001年度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评比中获奖,林西县为一等奖,宁城县为二等奖,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敖汉旗为三等奖,赤峰市的获奖数和获奖金额在全区名列前茅。
        抗旱防汛2001年,赤峰市连续第三年遭受严重的旱灾,受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重是近几十年来少有的。面对严重的旱情,首先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在春节前,市里派出8个工作组检查督促抗旱,春节后又派出5个督查组,分5片进行督查,并召开抗旱春耕紧急电话会议及抗旱水源建设现场会议,安排部署抗旱春耕工作。市及旗县区主要领导亲自督查,带领有关部门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切实把抗旱工作当作农村牧区的头等大事来抓,国家、自治区先后下拨赤峰市特大抗旱费1 0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赤峰市的抗旱工作。二是各地紧紧围绕抗旱,大力加强水源工程建设。2000年秋季后,在灾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各地普遍地、自发地开展以打配机电井、维修配套机电井、大打小土井、清淤渠道、打坝拦蓄冰雪水为主的水源工程建设。2000年秋冬到2001年春全市新建各类水源工程12 000多处,有力地促进抗旱春播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早准备、早动手,全力开动一切水利设施投入抗旱。2000年大旱,给赤峰市本来缺水的地区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水荒,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给2001年春耕生产的正常进行造成了很大困难。赤峰市水利局把抗旱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于2000年11月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研究播前灌溉问题,并把完成500万亩播前汇地任务当作专项推进工作加以重点安排落实。各级水利部门组织大批人员深入播前汇地第一线,宣传组织群众积极抗旱灌溉,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利用现有水利灌溉设施,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全力推进播前灌溉工作的早日完成。四是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在抗旱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抗旱春播期间,全市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共投入抗旱水具25万多套,投入各种抗旱提水设备9 193台(套),装机容量达37万千瓦,投入抗旱用油2 747吨,并临时解决10万人、18.1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抗旱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共完成播前汇地505.47万亩,完成抗旱坐水点种面积234万亩,夏浇面积323.6万亩。
    进入汛期,局部地区降了暴雨或大暴雨,致使山洪暴发,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由于工作扎实,准备充分,组织得力,抢防及时,把洪涝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农牧水利工程建设2001年,全市共建设抗旱水源工程19 177处,其中灌区工程27处,扬水站80处,爬坡引水450处,塘坝42座,机电井1 157眼,截引渠71处,大口井1 017眼,蓄水池349座,小土井12 698眼,水窖1 586个,其它工程1 700处,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10 225万元,其中群众投资占总投入的66.7%,群众对水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如此之大,这是多年来所没有过的。这些工程不仅在建设质量和效益上有较大提高,在建设进度上也大为加快。许多工程在抗旱的关键时期迅速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的抗旱减灾作用。全年共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44万亩,建设灌溉小草库伦3 595处,发展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8.67万亩。
    全年完成节水灌溉面积37.06万亩。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还重点抓了英金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及国家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建设。英金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于是年4月14日开工建设,至7月中旬已全部完工,共完成投资1 0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00万元,地方投资350万元,完成土石方11.52万立方米,砼3 728立方米,完成跃进干渠渠道衬砌4.16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敖汉旗、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右旗4个国家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已全部完工。共完成投资592.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80万元,新增高标准节水面积0.83万亩。
    全年解决人饮水9.8万人,牲畜饮水19.87万头(只)。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24处。2001年底,全市共完成改制工程19 697处,其中按改制形式分:租赁形式674处,拍卖形式5 904处,承包形式7 683处,其它形式5 437处;按工程形式分:机电井11 909眼,小灌区83处,小水源、水窖7 478处,人饮工程227处。转制后,由于这些工程的经营运行机制更加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向水利工程投资投劳的积极性,水利工程效益得到切实发挥,许多工程改制后,在抗御连续的大旱中发挥了最大效益。
    防洪工程建设共完成防洪工程建设投资4 85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 193.2万元,地方自筹1 664.3万元,完成土石方1 095.9万立方米,新建堤防15.3公里,维修加固堤防5.18公里,险工险段护坡治理5.3公里。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全市共完成水土保持治理任务214.91万亩,其中修水平梯田47.46万亩。主要抓了五个方面工作。一是集中力量抓好春季造林、夏秋季小流域治理。面对严重的干旱,全市各地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积极完成造林种草任务,并努力确保苗木成活。在春季造林中加大科技含量,实行全程技术指导和全面质量管理,抓好起苗、包装、运输、浸泡、假植、保湿、栽植、浇水8个环节。推广塑料套袋造林、客湿土造林、坐水造林和覆膜造林技术,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夏秋小流域治理以国债项目和风沙源治理项目为重点,继续采取联村、联组会战形式,有效地保证各项治理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周密部署、突出重点,确保完成重点项目。水土保持国债项目和环北京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均得以顺利完成。全年共完成“国债”治理面积9 217公顷,风沙源治理工程5 995.4公顷。三是加大退耕封育保护力度,发挥生态自然恢复能力。2001年赤峰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紧紧围绕恢复植被这一重点,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加强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是理顺体制、完善政策,加强“四荒”资源的管理。各旗县认真抓好“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归口管理,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采取政策引导,效益吸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四荒”拍卖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把资源推向市场,鼓励农民投资投劳,有效地加快山区治理步伐。通过“四荒”资源拍卖承包,为群众提供致富的条件,改变过去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治理局面,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导向、群众投入为主体、部门投入为配合、集体投入为补充的投资格局,使全市的“四荒”资源开发利用在资金、物资上有保障,“四荒”资源开发利用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2001年全市完成“四荒”资源治理面积97.55万亩,其中拍卖到户50.72万亩,租赁8.74万亩,股份制2.46万亩,承包35.63万亩。五是加强规范化建设,落实“三项制度”。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赤峰市2001年在重点工程中普遍实行项目法人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市场化轨道。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完成了10个旗县区2000年党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保持项目和10个旗县区环北京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初步设计,并通过自治区水利厅的审查,同时各地普遍储备了一批流域项目。
    【畜牧业】2001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为834.4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减少76.63万头(只),下降8.4%,牲畜存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草场超载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而从效益指标来看,牲畜总增数量比上年同期增加2.1万头(只),增长0.7%。能繁殖母畜存栏达331.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14.1万头(只),增长4.5%。牲畜商品率、出栏率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8.7和4个百分点。畜群结构更趋合理。2001年牧业年度牲畜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为84.4%,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基础母畜比重达41.3%,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
    【林业 渔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1%。全年水产品产量0.73万吨,比上年增长7.4%。
    【工业 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4.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0%,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22.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大中型工业、轻工业、旗县区工业的带动,200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高出小型企业4.3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7%,高出重工业13.2个百分点,旗县区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分别高出市直工业和中区直工业5.8、6.0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8.36亿元,增长9.1%。
    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8.2%,与上年基本持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利润总额也由上年的-0.87亿元增加到是年的0.37亿元。企业亏损额为2.94亿元,比上年减亏0.67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70.8%,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建筑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3.48亿元,比上年增长8.2%。
    【固定资产投资】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5.20亿元,增长10.2%;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12亿元,下降10.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63亿元,增长41%,其它投资完成1.10亿元,下降25.1%。党中央单位和地方单位投资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党中央单位完成投资6.45亿元,增长21.9%,地方单位完成投资30.59亿元,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明显增加。在定期统计的37.04亿元投资中(不含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第一产业投资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第二产业投资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第三产业投资2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在第三产业中,用于交通运输邮电方面的投资12.11亿元,增长17.4%,用于地质勘查水利管理方面的投资1.12亿元。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5.6%。新建公路565公里;改建公路199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618米;扩建城市道路34公里,109.3万平方米;新增程控交换机5.5万线。
    【邮电通信】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33亿元。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50万门,比上年增长38.9%,程控电话比重为100%。市内电话用户达36.58万户,增长21.9%,其中住宅电话30.28万户,增长23.6%。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2.75%上升到55.75%。新的业务不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达12.31万户,增长29%。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24万户,增长近1倍。
    【交通】2001年,全市公路货运量6 604万吨,货物周转量31.01亿吨公里,公路客运量2 560万人,客运周转量14.51亿人公里。重点工程银河大桥正式通车,银河大桥的建成通车,使之成为赤峰城区连接赤乌公路和306国道最便捷的通道,为城区起到了疏散、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银河大桥的建成,拉大了城市框架,促进了桥路周围经济的发展。银河大桥优美的造型,雄伟的英姿,成为赤峰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和标志性的建筑物。
    【内外贸易 旅游】2001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9.31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15亿元,增长7.1%,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1.16亿元,增长9%。餐饮业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销售额达7.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23.6亿元,增长8.2%。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 55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9.8%,其中外贸进口总额2 344万美元,下降26.3%,外贸出口总额3 210万美元,下降32.1%。全年“三资”企业出口8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384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20万美元。
    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旅游收入2.79亿元,增长32.9%。
    【金融 保险】2001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55.89亿元,比年初增长13.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1.26亿元,增长10.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7.32亿元,比年初增长6.5%。国家银行净投放货币11.4亿元,比上年增加0.5亿元。
        全年财产保险金额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8.8%,保费收入10 083万元,比上年增长7.3%,已决赔款金额4 599万元,比上年下降28.8%。年末人寿险承保人数43.52万人,比上年减少13.78万人,保费收入2.2亿元,比上年增长4.8%,赔款1 157万元,比上年下降5.7%。
    【财政】年末,全市财政总收入为13.11亿元,增长3.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74亿元,同比增长4.1%,增幅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28.75亿元,同比增长32.9%。
    【科技 教育】全年鉴定科技成果5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4项,其中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年内签订技术合同31项,合同交额1 727万元。
        全市有普通高校1所,招收生1 911人,在校学生3 720人,毕业生608人;中等专业学校8所,招收学生3 591人,在校生11 246人,毕业生2 671人。
        全市初中在校学生24.95万人,初中入学率93.8%,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34.4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和小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01%和0.14%,分别下降0.14和0.06个百分点。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3 116人,毕业生1 794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学员29.27万人,中小学毕业学生3 841人。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新发展。
    全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校舍4.16万平方米,危房比例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6 845台,图书724万册,电子图书1.72万片。
    【文化 卫生】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4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电视台2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和差转台346座,其中一千瓦以上9座。广播混合覆盖率95%,电视混合覆盖率83.4%。《赤峰日报》全年出版794.5万份。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696个,其中医院305个,病床位1.11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5万人。
    【体育】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66次,参赛人数3.46万人次,其中体委系统举办50次,参赛人数2.88万人次。全年发展等级运动员390人,其中三级68人,少年级322人。中小学在校生中有53.29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7.48%,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全市老年体协组织已发展到2 507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24.7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受整体经济形势好转和政府调资等因素影响,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市场价格总水平开始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增长0.9%,农村牧区增长1%;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增长0.9%;房地产销售价格增长4.1%;服务价格增长0.6%;农产品收购价格增长0.5%。
    【环境保护】全年共有527个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8%;认真开展污染源调查和申报工作,485个工业污染源和185家放射性源完成申报登记;巩固“一控一达标”成果,全市有污染的553家企业按要求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继续实施总量控制,主要污染物COD、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减少;日处理5万吨的元宝山区污水处理厂进入调试阶段;辽河流域赤峰段实现了消灭超V类水的水质目标;城市空气质量稳定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烟尘控制区、噪声控制区面积分别达38.4平方公里和39.6平方公里,“双控区”覆盖率分别占城市建成面积的97.12%和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城市集中供热率、城市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84%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均达100%。
        新建自然保护区3个,全市自然保护区达25个,总面积10 82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新建生态功能保护区2处,面积44 490平方公里;全市共有生态示范区3个、生态示范乡26个、生态示范村106个,为赤峰市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和绿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大、政府、政协环境执法检查覆盖率达100%;环保系统内部执法检查覆盖率达100%;全年共做出行政处罚432起,受理环境污染纠纷近685件,结案率100%;开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全年累计检查1 100次,日常现场监督检查率100%;无较大污染事故发生;办理人大政协建议、提案44件;开通了环保热线,接受群众投诉与监督。
    【气象】重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无一漏报;地面测报错情率为0.1‰,与上年持平;高空探测6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内蒙古地区首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赤峰市筹建;通过百兆位交换式以太网和Internet网,实现与自治区气象局和市政府的联网,并互通电子邮件;人工增雨飞机共飞行22架次,50多小时,增雨作业效果显著;全市225门“三·七”高炮共作业598次,消耗炮弹15 453发,有效保护面积352.75万亩,把雹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牧民收入平稳增长。城市经济形势的好转、机关事业单位普调工资、拖欠工资的发放、从业人员就业面扩大是赤峰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2001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 9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8元,增长8%,增幅比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5 561元,比上年增长323元。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3 969元,比上年增长12.2%。全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678元,比上年增加90元,增长5.7%。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692元,增加95元;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523元,增加44元。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 401元,比上年增长4.1%。
    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又有改善。年末城镇居民均居住面积15.40平方米,增加0.3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8.05平方米,增加0.14平方米。牧民人均住房面积12.96平方米,增加0.39平方米。
    【社会福利】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7 135张,收养5 073人。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50处。社会救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居民得到国家救济的有7.35万人次,妥善安置889名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
        年末,全市有16.32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27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分别比上年增长4.4%、10.6%。
    【人口 就业】2001年,全市总人口为453.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5‰,人口死亡率为7.2‰,自然增长率为3.3‰。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94.02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31.16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16.32万人,增加1.81万人,乡村劳动力146万人,增加0.38万人。全年有2.86万人次通过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有1.4万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52.2%。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1.70万人,登记失业率3.1%。
    【宁城集团引进加拿大纯种牛】宁城集团为发展肉牛品种基地,决定引进加拿大畜牧业服务公司最佳纯种牛、胚胎,以提高自己肉牛质量。2月13日双方在北京签订意向书。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参加签字仪式。
    【赤峰市首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交易会召开】历时3天的赤峰首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交易会于3月22日圆满结束。227家参展商分别来自5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展出689块展板,设展位123个,车位48个,交易占地面积18 000平方米。交易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涉及农、牧、林、水、机、肥、农药、花卉等几十个涉农行业,1 425项新技术、新品种。大会现场完成交易额1 000余万元,其中销售各类新品种近百吨,签订合同41份,达成意向性合同700多份,意向成交额1.5亿元。大会还举办了科技讲座3次,分别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亲自授课,有近2 000人参加听课和学习。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现场会议在赤峰召开】历时两天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现场会议于10月11日在赤峰结束。会议期间,与会人员深入到翁牛特旗、巴林右旗的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参观,五省市自治区及赤峰市介绍了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的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播放了反映赤峰市以治沙造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电视专题片,国家林业局展示讲解了正在制定中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的领导结合部门工作,围绕修订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和进一步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分别讲述了意见和建议。国家计委副主任姜伟新在会上作总结讲话。
        会议强调,五省市自治区和各级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朱基总理很重视的项目,关系到2008年承办奥运会,关系到中国的形象,关系到京津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任务,一定要高度重视。
        会议要求,京津风沙源治理的有关地区,要抓紧制定当地的治理规划,而且规划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加强资金管理。并要注重治理工程的质量,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治理速度、质量、效果进行监测。另外还要注意对治理成果的保护,防止乱砍滥伐,造成新的破坏和损失。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赤峰市
  • 【领导名录】

    市委

      记:刘玉祥(9月离任)

           罗啸天(9月任职)

    副书记:高延青(蒙古族 9月离任)

           呼尔查(蒙古族 9月任职)

           照那斯图(蒙古族)

           石梅(女 蒙古族 9月离任)

           罗啸天(9月离任)

           ***

           赵兴(9月任职)

           高溥泽(9月任职)

    人大

      任:刘玉祥(10月离任)

           罗啸天(10月任职)

    副主任:敖日泽(蒙古族)

           李向荣(10月离任)

           李景新(10月离任)

           郭松樵(10月离任)

           高景隆(10月离任)

           李秀峰(10月离任)

           赵慧(女 10月任职)

           芒来(蒙古族)

           宝敬群(女蒙古族)

           刘廷赞(10月任职)

           许兆峰(10月任职)

    政府
    市  长:高延青(蒙古族 9月离任)
           呼尔查(蒙古族 10月任职)
    副市长:罗啸天(9月离任)
            王波(10月任职)
            范勇
            史青晓
            赵慧(女 10月离任)
            麻树昌
            斯日古楞(蒙古族 10月离任)
            杨百瑾(女)
            扎那(蒙古族 10月任职)
            李雪波(女 10月任职)
            姚云峰(蒙古族 10月任职)
    政协
    主  席:张立华(满族)
    副主席:布和(蒙古族)
            孙哲
            哈斯巴根(蒙古族)
            刘珍(10月任职)
            呼格吉图(蒙古族 10月任职)
            郑喜春(10月任职)
            郭丽虹(10月任职)
            林澄宇(10月任职)
            黄凌云(蒙古族 12月离任)
            哈森(女 蒙古族 12月离任)
            胡奎(12月离任)
            李法普(12月离任)
            李雪波(女 10月离任)
    纪检委
    书记:高溥泽
    政法委
    书记:赵兴(9月离任)
          杨宝忠(9月任职)
    法院
    院长:赛西雅拉图(蒙古族 10月离任)
          张智(蒙古族 10月任职)
    检察院
    检察长:李景阳(10月离任)
            徐瑞祥(10月任职)
    军分区
    司令员:桑杰扎布(蒙古族)
    政  委:秦少波(11月离任)
            句建奇(11月任职)
    【概况】2001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9.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是5年来增长速度较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5亿元,增长11.2%;第二产业增加值58.08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70.5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10%以上的增长速度和占国内生产总值近40%的比重充分显示,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宏观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969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9 258元,比上年增长9.9%。
    【农业】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 481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 241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全市粮食产量达45.38亿斤,比上年同期增长61.1%,其中:谷物产量为41.61亿斤,增长64.5%,豆类产量为2.57亿斤,增长4.37倍,薯类产量1.2亿斤,增长65.0%。经济作物有升有降,油料产量为0.74亿斤,同比增长2.55倍,甜菜产量为5.43亿斤,增长2.03倍,而烟叶和蔬菜产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0.9%、23.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饲料作物所占比例已由5年前的13%提高到2001年的16%。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作物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其中水稻、玉米使用优良杂交品种的比重达80%和90%以上。
    【水利】是年,赤峰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44万亩,完成任务的132.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06万亩,完成任务的123.5%;完成水保治理面积214.91万亩,其中水平梯田47.46万亩,分别完成任务的126.4%和118.7%;解决人饮水9.8万人,畜饮水19.87万头(只),分别完成任务的100%和100.4%;完成鲜鱼产量7 337吨,完成任务的100.5%。赤峰市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全区水利工作第三名,5个旗县在自治区2001年度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评比中获奖,林西县为一等奖,宁城县为二等奖,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敖汉旗为三等奖,赤峰市的获奖数和获奖金额在全区名列前茅。
        抗旱防汛2001年,赤峰市连续第三年遭受严重的旱灾,受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重是近几十年来少有的。面对严重的旱情,首先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在春节前,市里派出8个工作组检查督促抗旱,春节后又派出5个督查组,分5片进行督查,并召开抗旱春耕紧急电话会议及抗旱水源建设现场会议,安排部署抗旱春耕工作。市及旗县区主要领导亲自督查,带领有关部门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切实把抗旱工作当作农村牧区的头等大事来抓,国家、自治区先后下拨赤峰市特大抗旱费1 0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赤峰市的抗旱工作。二是各地紧紧围绕抗旱,大力加强水源工程建设。2000年秋季后,在灾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各地普遍地、自发地开展以打配机电井、维修配套机电井、大打小土井、清淤渠道、打坝拦蓄冰雪水为主的水源工程建设。2000年秋冬到2001年春全市新建各类水源工程12 000多处,有力地促进抗旱春播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早准备、早动手,全力开动一切水利设施投入抗旱。2000年大旱,给赤峰市本来缺水的地区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水荒,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给2001年春耕生产的正常进行造成了很大困难。赤峰市水利局把抗旱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于2000年11月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研究播前灌溉问题,并把完成500万亩播前汇地任务当作专项推进工作加以重点安排落实。各级水利部门组织大批人员深入播前汇地第一线,宣传组织群众积极抗旱灌溉,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利用现有水利灌溉设施,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全力推进播前灌溉工作的早日完成。四是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在抗旱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抗旱春播期间,全市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共投入抗旱水具25万多套,投入各种抗旱提水设备9 193台(套),装机容量达37万千瓦,投入抗旱用油2 747吨,并临时解决10万人、18.1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抗旱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共完成播前汇地505.47万亩,完成抗旱坐水点种面积234万亩,夏浇面积323.6万亩。
    进入汛期,局部地区降了暴雨或大暴雨,致使山洪暴发,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由于工作扎实,准备充分,组织得力,抢防及时,把洪涝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农牧水利工程建设2001年,全市共建设抗旱水源工程19 177处,其中灌区工程27处,扬水站80处,爬坡引水450处,塘坝42座,机电井1 157眼,截引渠71处,大口井1 017眼,蓄水池349座,小土井12 698眼,水窖1 586个,其它工程1 700处,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10 225万元,其中群众投资占总投入的66.7%,群众对水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如此之大,这是多年来所没有过的。这些工程不仅在建设质量和效益上有较大提高,在建设进度上也大为加快。许多工程在抗旱的关键时期迅速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的抗旱减灾作用。全年共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44万亩,建设灌溉小草库伦3 595处,发展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8.67万亩。
    全年完成节水灌溉面积37.06万亩。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还重点抓了英金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及国家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建设。英金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于是年4月14日开工建设,至7月中旬已全部完工,共完成投资1 0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00万元,地方投资350万元,完成土石方11.52万立方米,砼3 728立方米,完成跃进干渠渠道衬砌4.16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敖汉旗、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右旗4个国家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已全部完工。共完成投资592.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80万元,新增高标准节水面积0.83万亩。
    全年解决人饮水9.8万人,牲畜饮水19.87万头(只)。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24处。2001年底,全市共完成改制工程19 697处,其中按改制形式分:租赁形式674处,拍卖形式5 904处,承包形式7 683处,其它形式5 437处;按工程形式分:机电井11 909眼,小灌区83处,小水源、水窖7 478处,人饮工程227处。转制后,由于这些工程的经营运行机制更加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向水利工程投资投劳的积极性,水利工程效益得到切实发挥,许多工程改制后,在抗御连续的大旱中发挥了最大效益。
    防洪工程建设共完成防洪工程建设投资4 85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 193.2万元,地方自筹1 664.3万元,完成土石方1 095.9万立方米,新建堤防15.3公里,维修加固堤防5.18公里,险工险段护坡治理5.3公里。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全市共完成水土保持治理任务214.91万亩,其中修水平梯田47.46万亩。主要抓了五个方面工作。一是集中力量抓好春季造林、夏秋季小流域治理。面对严重的干旱,全市各地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积极完成造林种草任务,并努力确保苗木成活。在春季造林中加大科技含量,实行全程技术指导和全面质量管理,抓好起苗、包装、运输、浸泡、假植、保湿、栽植、浇水8个环节。推广塑料套袋造林、客湿土造林、坐水造林和覆膜造林技术,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夏秋小流域治理以国债项目和风沙源治理项目为重点,继续采取联村、联组会战形式,有效地保证各项治理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周密部署、突出重点,确保完成重点项目。水土保持国债项目和环北京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均得以顺利完成。全年共完成“国债”治理面积9 217公顷,风沙源治理工程5 995.4公顷。三是加大退耕封育保护力度,发挥生态自然恢复能力。2001年赤峰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紧紧围绕恢复植被这一重点,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加强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是理顺体制、完善政策,加强“四荒”资源的管理。各旗县认真抓好“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归口管理,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采取政策引导,效益吸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四荒”拍卖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把资源推向市场,鼓励农民投资投劳,有效地加快山区治理步伐。通过“四荒”资源拍卖承包,为群众提供致富的条件,改变过去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治理局面,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导向、群众投入为主体、部门投入为配合、集体投入为补充的投资格局,使全市的“四荒”资源开发利用在资金、物资上有保障,“四荒”资源开发利用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2001年全市完成“四荒”资源治理面积97.55万亩,其中拍卖到户50.72万亩,租赁8.74万亩,股份制2.46万亩,承包35.63万亩。五是加强规范化建设,落实“三项制度”。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赤峰市2001年在重点工程中普遍实行项目法人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市场化轨道。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完成了10个旗县区2000年党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保持项目和10个旗县区环北京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初步设计,并通过自治区水利厅的审查,同时各地普遍储备了一批流域项目。
    【畜牧业】2001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为834.4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减少76.63万头(只),下降8.4%,牲畜存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草场超载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而从效益指标来看,牲畜总增数量比上年同期增加2.1万头(只),增长0.7%。能繁殖母畜存栏达331.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14.1万头(只),增长4.5%。牲畜商品率、出栏率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8.7和4个百分点。畜群结构更趋合理。2001年牧业年度牲畜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为84.4%,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基础母畜比重达41.3%,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
    【林业 渔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1%。全年水产品产量0.73万吨,比上年增长7.4%。
    【工业 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4.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0%,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22.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大中型工业、轻工业、旗县区工业的带动,200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高出小型企业4.3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7%,高出重工业13.2个百分点,旗县区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分别高出市直工业和中区直工业5.8、6.0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8.36亿元,增长9.1%。
    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8.2%,与上年基本持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利润总额也由上年的-0.87亿元增加到是年的0.37亿元。企业亏损额为2.94亿元,比上年减亏0.67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70.8%,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建筑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3.48亿元,比上年增长8.2%。
    【固定资产投资】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5.20亿元,增长10.2%;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12亿元,下降10.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63亿元,增长41%,其它投资完成1.10亿元,下降25.1%。党中央单位和地方单位投资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党中央单位完成投资6.45亿元,增长21.9%,地方单位完成投资30.59亿元,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明显增加。在定期统计的37.04亿元投资中(不含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第一产业投资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第二产业投资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第三产业投资2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在第三产业中,用于交通运输邮电方面的投资12.11亿元,增长17.4%,用于地质勘查水利管理方面的投资1.12亿元。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5.6%。新建公路565公里;改建公路199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618米;扩建城市道路34公里,109.3万平方米;新增程控交换机5.5万线。
    【邮电通信】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33亿元。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50万门,比上年增长38.9%,程控电话比重为100%。市内电话用户达36.58万户,增长21.9%,其中住宅电话30.28万户,增长23.6%。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2.75%上升到55.75%。新的业务不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达12.31万户,增长29%。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24万户,增长近1倍。
    【交通】2001年,全市公路货运量6 604万吨,货物周转量31.01亿吨公里,公路客运量2 560万人,客运周转量14.51亿人公里。重点工程银河大桥正式通车,银河大桥的建成通车,使之成为赤峰城区连接赤乌公路和306国道最便捷的通道,为城区起到了疏散、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银河大桥的建成,拉大了城市框架,促进了桥路周围经济的发展。银河大桥优美的造型,雄伟的英姿,成为赤峰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和标志性的建筑物。
    【内外贸易 旅游】2001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9.31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15亿元,增长7.1%,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1.16亿元,增长9%。餐饮业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销售额达7.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23.6亿元,增长8.2%。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 55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9.8%,其中外贸进口总额2 344万美元,下降26.3%,外贸出口总额3 210万美元,下降32.1%。全年“三资”企业出口8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384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20万美元。
    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旅游收入2.79亿元,增长32.9%。
    【金融 保险】2001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55.89亿元,比年初增长13.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1.26亿元,增长10.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7.32亿元,比年初增长6.5%。国家银行净投放货币11.4亿元,比上年增加0.5亿元。
        全年财产保险金额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8.8%,保费收入10 083万元,比上年增长7.3%,已决赔款金额4 599万元,比上年下降28.8%。年末人寿险承保人数43.52万人,比上年减少13.78万人,保费收入2.2亿元,比上年增长4.8%,赔款1 157万元,比上年下降5.7%。
    【财政】年末,全市财政总收入为13.11亿元,增长3.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74亿元,同比增长4.1%,增幅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28.75亿元,同比增长32.9%。
    【科技 教育】全年鉴定科技成果5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4项,其中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年内签订技术合同31项,合同交额1 727万元。
        全市有普通高校1所,招收生1 911人,在校学生3 720人,毕业生608人;中等专业学校8所,招收学生3 591人,在校生11 246人,毕业生2 671人。
        全市初中在校学生24.95万人,初中入学率93.8%,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34.4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和小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01%和0.14%,分别下降0.14和0.06个百分点。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3 116人,毕业生1 794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学员29.27万人,中小学毕业学生3 841人。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新发展。
    全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校舍4.16万平方米,危房比例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6 845台,图书724万册,电子图书1.72万片。
    【文化 卫生】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4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电视台2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和差转台346座,其中一千瓦以上9座。广播混合覆盖率95%,电视混合覆盖率83.4%。《赤峰日报》全年出版794.5万份。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696个,其中医院305个,病床位1.11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5万人。
    【体育】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66次,参赛人数3.46万人次,其中体委系统举办50次,参赛人数2.88万人次。全年发展等级运动员390人,其中三级68人,少年级322人。中小学在校生中有53.29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7.48%,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全市老年体协组织已发展到2 507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24.7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受整体经济形势好转和政府调资等因素影响,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市场价格总水平开始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增长0.9%,农村牧区增长1%;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增长0.9%;房地产销售价格增长4.1%;服务价格增长0.6%;农产品收购价格增长0.5%。
    【环境保护】全年共有527个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8%;认真开展污染源调查和申报工作,485个工业污染源和185家放射性源完成申报登记;巩固“一控一达标”成果,全市有污染的553家企业按要求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继续实施总量控制,主要污染物COD、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减少;日处理5万吨的元宝山区污水处理厂进入调试阶段;辽河流域赤峰段实现了消灭超V类水的水质目标;城市空气质量稳定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烟尘控制区、噪声控制区面积分别达38.4平方公里和39.6平方公里,“双控区”覆盖率分别占城市建成面积的97.12%和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城市集中供热率、城市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84%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均达100%。
        新建自然保护区3个,全市自然保护区达25个,总面积10 82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新建生态功能保护区2处,面积44 490平方公里;全市共有生态示范区3个、生态示范乡26个、生态示范村106个,为赤峰市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和绿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大、政府、政协环境执法检查覆盖率达100%;环保系统内部执法检查覆盖率达100%;全年共做出行政处罚432起,受理环境污染纠纷近685件,结案率100%;开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全年累计检查1 100次,日常现场监督检查率100%;无较大污染事故发生;办理人大政协建议、提案44件;开通了环保热线,接受群众投诉与监督。
    【气象】重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无一漏报;地面测报错情率为0.1‰,与上年持平;高空探测6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内蒙古地区首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赤峰市筹建;通过百兆位交换式以太网和Internet网,实现与自治区气象局和市政府的联网,并互通电子邮件;人工增雨飞机共飞行22架次,50多小时,增雨作业效果显著;全市225门“三·七”高炮共作业598次,消耗炮弹15 453发,有效保护面积352.75万亩,把雹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牧民收入平稳增长。城市经济形势的好转、机关事业单位普调工资、拖欠工资的发放、从业人员就业面扩大是赤峰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2001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 9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8元,增长8%,增幅比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5 561元,比上年增长323元。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3 969元,比上年增长12.2%。全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678元,比上年增加90元,增长5.7%。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692元,增加95元;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523元,增加44元。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 401元,比上年增长4.1%。
    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又有改善。年末城镇居民均居住面积15.40平方米,增加0.3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8.05平方米,增加0.14平方米。牧民人均住房面积12.96平方米,增加0.39平方米。
    【社会福利】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7 135张,收养5 073人。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50处。社会救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居民得到国家救济的有7.35万人次,妥善安置889名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
        年末,全市有16.32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27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分别比上年增长4.4%、10.6%。
    【人口 就业】2001年,全市总人口为453.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5‰,人口死亡率为7.2‰,自然增长率为3.3‰。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94.02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31.16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16.32万人,增加1.81万人,乡村劳动力146万人,增加0.38万人。全年有2.86万人次通过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有1.4万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52.2%。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1.70万人,登记失业率3.1%。
    【宁城集团引进加拿大纯种牛】宁城集团为发展肉牛品种基地,决定引进加拿大畜牧业服务公司最佳纯种牛、胚胎,以提高自己肉牛质量。2月13日双方在北京签订意向书。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参加签字仪式。
    【赤峰市首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交易会召开】历时3天的赤峰首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交易会于3月22日圆满结束。227家参展商分别来自5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展出689块展板,设展位123个,车位48个,交易占地面积18 000平方米。交易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涉及农、牧、林、水、机、肥、农药、花卉等几十个涉农行业,1 425项新技术、新品种。大会现场完成交易额1 000余万元,其中销售各类新品种近百吨,签订合同41份,达成意向性合同700多份,意向成交额1.5亿元。大会还举办了科技讲座3次,分别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亲自授课,有近2 000人参加听课和学习。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现场会议在赤峰召开】历时两天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现场会议于10月11日在赤峰结束。会议期间,与会人员深入到翁牛特旗、巴林右旗的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参观,五省市自治区及赤峰市介绍了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的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播放了反映赤峰市以治沙造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电视专题片,国家林业局展示讲解了正在制定中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的领导结合部门工作,围绕修订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和进一步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分别讲述了意见和建议。国家计委副主任姜伟新在会上作总结讲话。
        会议强调,五省市自治区和各级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朱基总理很重视的项目,关系到2008年承办奥运会,关系到中国的形象,关系到京津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任务,一定要高度重视。
        会议要求,京津风沙源治理的有关地区,要抓紧制定当地的治理规划,而且规划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加强资金管理。并要注重治理工程的质量,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治理速度、质量、效果进行监测。另外还要注意对治理成果的保护,防止乱砍滥伐,造成新的破坏和损失。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