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2卷  /  科教卫外体

2002卷

  • 内蒙古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赵育新
    校    长:旭日干(蒙古族)
    副 书 记:刘丽华(女)
    副 校 长:梁希侠
              呼格吉勒图(蒙古族)
              陈国庆(蒙古族)
              李延俊
              温玉庭
    纪检书记:刘文英(女)
    党委委员:刘志雄
    【“211工程”建设】2001年上半年,圆满完成“211工程”“九五”期间各项建设任务。“211工程”建设带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发生巨大变化。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形成一批代表学校发展水平和显示学校实力的标志性成果,使内大特色更加鲜明,优势进一步增强。“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任务的完成,为学校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对验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学校开展迎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对“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完成验收总结报告等材料的撰写、画册的印制、校史和成就展的布展、校园环境美化和会务接待等相关工作。7月1日,学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并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制定下发《内蒙古大学机构设置改革方案》和《内蒙古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试行)》,全面推开学校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在改革中,精简管理机构,调整教学科研组织。全校处级机构由改革前的90个减为改革后的73个,减幅为19%,其中党政管理机构由30个减为21个,减幅为30%。校本部处级机构由67个减为52个,减幅为22.4%;艺术学院处级机构由22个减为16个,减幅为27.3%;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4个系。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组建学校第15个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进一步完善了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的体制。在改革中,按需设岗,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大幅度精减党政管理人员。学校设立教学科研、教辅系列和党政管理三类八级岗位,校本部党政管理岗位从改革前的307个减为192个,减幅为37.5%,其中处级岗位由131个减为110个,减幅为16%。共设置教学科研岗位(含外延岗)749个、教辅系列岗位(含外延岗)202个。在改革中,按照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的原则,全面实行聘任制。建立起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经过聘任,校本部党政管理岗位实际聘岗人数为184人,教学科研岗位实际聘岗人数为598人,教辅系列岗位实际聘岗人数为179人。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以岗定酬,加大津贴力度,拉开分配差距,重点向一些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津贴发放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贡献大小挂钩,建立起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2001年度全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后勤社会化改革】奥都集团公司经学校同意,将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后勤规范纳入,组建2个分公司,实现全校后勤统一管理。进行内部机构的重新调整,全面实行岗位聘任制,建立机构合理、工作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人事分配制度。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全成本核算,并参照社会行业标准制定学校的收费标准,对占用学校资产的有关经营实体的责任范围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与学校签订备忘录,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为集团公司下一步变拨款服务为收费服务奠定基础。
    【教育教学改革】邀请著名高校专家来校举行专题报告,利用教育部“现代化教育技术西部行”活动在学校举办之际,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报告会,对于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初步提出学校《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继续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2001年学校被获准增设政治学与行政学、舞蹈编导、雕塑、播音与主持艺术、民族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6个本科专业,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1个。全面启动本科课程建设“315计划”。确定本科主干基础课程,制定《内蒙古大学本科主干基础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完成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蒙古语言文学基地的自评工作,迎接了教育部专家组对蒙古语言文学基地的验收。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课题3项,申报“十五”国家级教材选题20部。
    【人才培养】2001年录取各类新生4 663名,学校学生总数13 764名。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第一志愿报考率稳中有升,已达73%。学校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加强留学生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招收来自9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01名。2001年学校共毕业各类学生(含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3 086人,其中研究生161人,本科生1 332人。校本部本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3%。
    【重点学科和研究生教育】2002年学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两个重点学科被国家教育部确立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物理学、生物学和中国语言文学3个学科经批准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吸引和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学校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摸底调查,为学科的进一步整合和第九批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奠定基础。制定硕博连读和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等政策,启动了硕博连读和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工作。修订《内蒙古大学关于修订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组织修订和制定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规范和统一学位课程,使课程更加符合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为研究生全校性选课创造了条件,也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重新制定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开展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新增8名博士生导师和49名硕士生导师。
    【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举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蒙古学研究中心的挂牌仪式。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邀请国内著名学者举行学术报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探讨。蒙古学研究中心完成“十五”科研规划的制定,确定“十五”期间重点研究的课题15项和2001年度参加全国重大招标项目。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转化工作】2001年获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各类科研经费1 021.3万元。收到科研拨款624万元,比上年的531万元增长17%。全年在研项目431项,发表论文625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国际国内学术交流128篇,出版专著31部,申请专利2项,组织鉴定科技项目8项,申报各级科技成果奖6项(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3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项,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已有3项获奖。2001年2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学校“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旭日干院士被国家科技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分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科研管理先进集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地区联络网。
        完成包头稀土开发区与生命科学学院共同组建“生命科学专业孵化器”协议签约工作。提出高分子及蒙药研究所与内蒙古蒙伊公司共同组建澳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方案。加强对学校控股、参股企业的管理,完成旭日公司股份制改造。方圆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正在进行。
    【助学工作】继续完善对学生的“奖、贷、勤、助”资助体系,进一步做好特困生资助工作。全年评出2 293名各类奖学金获奖者,发放奖学金总额130.27万元,还有283名学生获得单项奖学金,总额11万元。经与银行多次协调,共为635名学生办理助学贷款275万元。设立3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先后组织1 100名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发放津贴54.3万元,为550名学生发放困难补助27万元。48名学生受到西部开发助学金的资助,总额24万元;有46名学生受到西部开发特别助学金的资助,总额46万元;50名学生受到周凯旋西部开发奖学金资助,总额50万元。
    【办学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学校开工新建化学化工楼,加强对综合教学楼施工的监理,并按要求基本竣工。修缮文体馆。对学校地下水暖管网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按照后勤社会化的要求,实行集中供暖,供水系统进行变频补水改造,实现微机控制下的自动供水,效果良好。奥都集团公司投入200余万元对艺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后勤设施和校园环境进行更新和改造,使校容校貌进一步改观,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有明显改善。在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全区高校校园总体规划和校园绿化工作的检查中,学校为达标单位。在图书资料建设方面,购进图书2 942种7 364册,订购期刊1 393种1 395份、报纸112种120份。引进多种电子版数据库,新增“书生之家”电子图书数据库8个专集;开始网上联机编目,分编新书汉文2 087种5 014册、外文706种、蒙文290种1 245册;建立学校馆藏图书数据库,已经完成西文回溯书目数据19 621条、生命中心数据6 286条、外文中心数据2 849条。针对加入WTO后影印外刊停刊的实际,调整外刊订购策略,加大电子期刊建设力度,引进荷兰Kluwer出版社的800种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加强蒙古学特色库和生命科学导航库建设。积极收集学校博士硕士论文上交CALIS。在CALIS建设中多次受到CALIS中心的好评。
    【外事工作和学术交流】2001年学校出国出境人员共110人次,其中,公派出国留学进修、合作研究14人,出国出境讲学、参加学术会议16人,进行学术访问和考察23人,出国探亲、自费留学57人。共接待美、日本、英、德、韩、蒙古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4人来校讲学、进行学术访问考察。主办第十一届国际精细化学和功能高分子讨论会,共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对学校化学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图书出版与学报工作】学校出版社出版图书120种,发行总码洋893万元,实现利润182万元。出版图书有6种获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获教育部“两课”优秀教材,《少数民族史诗》获国家民族图书二等奖,《中国现代化之路》等4种图书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学校学报3个版被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评选为1999~2001年书报刊编校质量优胜奖,在全区刊物中唯一获此殊荣。汉文版转载率由原来的第38位上升到第24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引文率在全国排名由原来的第29位上升到第17位。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内蒙古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赵育新
    校    长:旭日干(蒙古族)
    副 书 记:刘丽华(女)
    副 校 长:梁希侠
              呼格吉勒图(蒙古族)
              陈国庆(蒙古族)
              李延俊
              温玉庭
    纪检书记:刘文英(女)
    党委委员:刘志雄
    【“211工程”建设】2001年上半年,圆满完成“211工程”“九五”期间各项建设任务。“211工程”建设带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发生巨大变化。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形成一批代表学校发展水平和显示学校实力的标志性成果,使内大特色更加鲜明,优势进一步增强。“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任务的完成,为学校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对验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学校开展迎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对“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完成验收总结报告等材料的撰写、画册的印制、校史和成就展的布展、校园环境美化和会务接待等相关工作。7月1日,学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并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制定下发《内蒙古大学机构设置改革方案》和《内蒙古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试行)》,全面推开学校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在改革中,精简管理机构,调整教学科研组织。全校处级机构由改革前的90个减为改革后的73个,减幅为19%,其中党政管理机构由30个减为21个,减幅为30%。校本部处级机构由67个减为52个,减幅为22.4%;艺术学院处级机构由22个减为16个,减幅为27.3%;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4个系。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组建学校第15个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进一步完善了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的体制。在改革中,按需设岗,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大幅度精减党政管理人员。学校设立教学科研、教辅系列和党政管理三类八级岗位,校本部党政管理岗位从改革前的307个减为192个,减幅为37.5%,其中处级岗位由131个减为110个,减幅为16%。共设置教学科研岗位(含外延岗)749个、教辅系列岗位(含外延岗)202个。在改革中,按照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的原则,全面实行聘任制。建立起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经过聘任,校本部党政管理岗位实际聘岗人数为184人,教学科研岗位实际聘岗人数为598人,教辅系列岗位实际聘岗人数为179人。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以岗定酬,加大津贴力度,拉开分配差距,重点向一些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津贴发放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贡献大小挂钩,建立起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2001年度全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后勤社会化改革】奥都集团公司经学校同意,将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后勤规范纳入,组建2个分公司,实现全校后勤统一管理。进行内部机构的重新调整,全面实行岗位聘任制,建立机构合理、工作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人事分配制度。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全成本核算,并参照社会行业标准制定学校的收费标准,对占用学校资产的有关经营实体的责任范围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与学校签订备忘录,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为集团公司下一步变拨款服务为收费服务奠定基础。
    【教育教学改革】邀请著名高校专家来校举行专题报告,利用教育部“现代化教育技术西部行”活动在学校举办之际,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报告会,对于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初步提出学校《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继续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2001年学校被获准增设政治学与行政学、舞蹈编导、雕塑、播音与主持艺术、民族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6个本科专业,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1个。全面启动本科课程建设“315计划”。确定本科主干基础课程,制定《内蒙古大学本科主干基础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完成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蒙古语言文学基地的自评工作,迎接了教育部专家组对蒙古语言文学基地的验收。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课题3项,申报“十五”国家级教材选题20部。
    【人才培养】2001年录取各类新生4 663名,学校学生总数13 764名。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第一志愿报考率稳中有升,已达73%。学校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加强留学生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招收来自9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01名。2001年学校共毕业各类学生(含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3 086人,其中研究生161人,本科生1 332人。校本部本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3%。
    【重点学科和研究生教育】2002年学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两个重点学科被国家教育部确立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物理学、生物学和中国语言文学3个学科经批准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吸引和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学校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摸底调查,为学科的进一步整合和第九批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奠定基础。制定硕博连读和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等政策,启动了硕博连读和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工作。修订《内蒙古大学关于修订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组织修订和制定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规范和统一学位课程,使课程更加符合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为研究生全校性选课创造了条件,也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重新制定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开展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新增8名博士生导师和49名硕士生导师。
    【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举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蒙古学研究中心的挂牌仪式。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邀请国内著名学者举行学术报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探讨。蒙古学研究中心完成“十五”科研规划的制定,确定“十五”期间重点研究的课题15项和2001年度参加全国重大招标项目。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转化工作】2001年获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各类科研经费1 021.3万元。收到科研拨款624万元,比上年的531万元增长17%。全年在研项目431项,发表论文625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国际国内学术交流128篇,出版专著31部,申请专利2项,组织鉴定科技项目8项,申报各级科技成果奖6项(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3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项,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已有3项获奖。2001年2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学校“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旭日干院士被国家科技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分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科研管理先进集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地区联络网。
        完成包头稀土开发区与生命科学学院共同组建“生命科学专业孵化器”协议签约工作。提出高分子及蒙药研究所与内蒙古蒙伊公司共同组建澳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方案。加强对学校控股、参股企业的管理,完成旭日公司股份制改造。方圆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正在进行。
    【助学工作】继续完善对学生的“奖、贷、勤、助”资助体系,进一步做好特困生资助工作。全年评出2 293名各类奖学金获奖者,发放奖学金总额130.27万元,还有283名学生获得单项奖学金,总额11万元。经与银行多次协调,共为635名学生办理助学贷款275万元。设立3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先后组织1 100名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发放津贴54.3万元,为550名学生发放困难补助27万元。48名学生受到西部开发助学金的资助,总额24万元;有46名学生受到西部开发特别助学金的资助,总额46万元;50名学生受到周凯旋西部开发奖学金资助,总额50万元。
    【办学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学校开工新建化学化工楼,加强对综合教学楼施工的监理,并按要求基本竣工。修缮文体馆。对学校地下水暖管网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按照后勤社会化的要求,实行集中供暖,供水系统进行变频补水改造,实现微机控制下的自动供水,效果良好。奥都集团公司投入200余万元对艺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后勤设施和校园环境进行更新和改造,使校容校貌进一步改观,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有明显改善。在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全区高校校园总体规划和校园绿化工作的检查中,学校为达标单位。在图书资料建设方面,购进图书2 942种7 364册,订购期刊1 393种1 395份、报纸112种120份。引进多种电子版数据库,新增“书生之家”电子图书数据库8个专集;开始网上联机编目,分编新书汉文2 087种5 014册、外文706种、蒙文290种1 245册;建立学校馆藏图书数据库,已经完成西文回溯书目数据19 621条、生命中心数据6 286条、外文中心数据2 849条。针对加入WTO后影印外刊停刊的实际,调整外刊订购策略,加大电子期刊建设力度,引进荷兰Kluwer出版社的800种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加强蒙古学特色库和生命科学导航库建设。积极收集学校博士硕士论文上交CALIS。在CALIS建设中多次受到CALIS中心的好评。
    【外事工作和学术交流】2001年学校出国出境人员共110人次,其中,公派出国留学进修、合作研究14人,出国出境讲学、参加学术会议16人,进行学术访问和考察23人,出国探亲、自费留学57人。共接待美、日本、英、德、韩、蒙古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4人来校讲学、进行学术访问考察。主办第十一届国际精细化学和功能高分子讨论会,共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对学校化学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图书出版与学报工作】学校出版社出版图书120种,发行总码洋893万元,实现利润182万元。出版图书有6种获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获教育部“两课”优秀教材,《少数民族史诗》获国家民族图书二等奖,《中国现代化之路》等4种图书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学校学报3个版被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评选为1999~2001年书报刊编校质量优胜奖,在全区刊物中唯一获此殊荣。汉文版转载率由原来的第38位上升到第24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引文率在全国排名由原来的第29位上升到第17位。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