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2卷  /  盟市旗县

2002卷

  • 开鲁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高琦

    人大常委会主任:高琦

        长:朱玉强

    政协主席:刘惠善

    武装部长:步仁(蒙古族)

        委:王琛

    【社会经济】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1.91亿元、4.14亿元和5.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0%、12.26%和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7亿元,比上年增长8.86%。财政收入完成6 78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 33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3%和2.40%。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 854元、4 50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2%和3.55%。
    【种植业结构 红干椒产业】是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5万亩,其中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88万亩和77万亩。以优化作物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为重点,加大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红干椒、玉米制种、长日圆葱、优质大米、反季蔬菜等名优品牌生产基地不断壮大。红干椒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产量0.72亿公斤左右,实现产值4.6亿元,农牧民年人均增收1 050元。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红干椒节,进一步扩大红干椒的知名度。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水平。规划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干鲜果生产、红干椒生产和净菜出口4个经济区。18个苏木乡镇共建设科技示范园60多个,形成小区带大区、大区带全县的农业示范格局。大旱之年,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县粮食和果菜总产量分别达5.5亿公斤和6.6亿公斤。
    【畜牧业】围绕通辽建设“养牛大市”的目标,以抓畜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实施畜牧业“三大工程”。通过粮食秸秆转化,壮大以养牛为重点的农区畜牧业生产规模。全县牲畜总存栏63.2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97%。养牛业发展势头强劲,牛存栏5.72万头。进一步加大黄牛改良力度,良种牲畜和改良种牲畜达到92.4%。增草工程完成引草入田1万亩,种植牧草10.5万亩,改良牧场9万亩。规划建设了义和他拉畜牧业科技示范园,为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探索成功经验。
    【生态建设】以沙地治理和平原绿化为重点,加大防沙治沙造林和农防路林建设力度。共完成沙地综合治理38万亩,人工造林12万亩,其中全市“5820”精品工程造林5.5万亩,建设经济林15 000亩,农防路林10 000亩。林业生产中,突出种草和围封管护,加大林种和树种更新步伐,大力发展沙地果树种植,加快观赏树种和花卉的开发,促进全县林业产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大榆树林业科技示范园经过建设初具规模,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业】为支持工业二次创业,制定了工业经济“十五”发展规划和鼓励企业加快发展的办法,加强对全县工业经济的服务与领导。对百年酒业、兴利制药、新华化工和青蒙化肥四户骨干企业,加大帮扶力度,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尽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积极扶持促进小型私营企业发展,重点解决小企业融资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等问题,壮大小企业发展规模。全县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比上年增长9.86%。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 560万元,比上年增长22%,实现利税1 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
    【项目建设】为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确立以狠抓工业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和积极争取国家立项,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招商引资800万元盘活原石化厂闲置资产,建成以开发红干椒系列产品为主导产品的吉鲁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招商引资600万元,建成森达木业有限公司和建华火柴厂。以出售、租赁等形式盘活闲置资产1 500万元,提高资产利用率。工业增量的不断扩张和工业整体实力的增强,为全县工业二次创业奠定物质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 招商引资】抓住全市对外开放环境建设年的契机,积极扩大内需,拉动基本建设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以节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新增节水和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贫困村人人“三亩田”建设完成4.1万亩。畜牧业基础设施和林业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油路建设28公里,建成麦台防汛油路工程。完成农村牧区电网改造一期工程,进一步加强粮食仓容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共实施外引内联项目76项,引进资金1.68亿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7.2%和15.09%。
    【城乡基础设施】确立“打造环境经济优势,创建通辽卫星城市”的战略定位,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投资5 000余万元用于城区基础环境建设,实施拓改辽河大街、修建麦新路、建设人民广场、建设南湖生态公园等16项重点工程。本着建管并举的原则,加强对城市的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农村牧区以居民住房砖瓦化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与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新增砖瓦化住房6 779户。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功能。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拉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个体私营经济】为净化市场经济秩序随着商贸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业化过程中,个体私营经济占据了商贸流通、加工销售领域的主要份额,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减轻个体私营经济的负担,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空间,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到2001年底,全县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发展到89户和13 100户,从业人员分别达到2 385人和17 000人,注册资金分别达到0.71亿元和1.1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壮大,对活跃城乡流通,繁荣市场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净化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开展大规模的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对重点部门、行业和市场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进行全面整治,积极培育和保护红干椒、牲畜等大型专业市场,完善市场功能和设施等要素,保证农副产品的及时销售。鼓励发展各类营销协会和民间中介组织。全县各类专业协会发展到10个,典型营销大户达500家。销售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合理对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立足节支增收,进一步完善以零户统管为主的乡级财政管理体制。加大收支两条线的监管力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县本级预算外资金收入达1 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实行会计中心集中核算,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纳入专户管理,由金融系统统一代发。成立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减少行政事业费支出。通过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程序,深挖税源,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采取保护政策,强化税源建设。严格执行综合财政预算体制,保证国家政策性增资和职工工资、下岗人员生活费、离休老干部医疗费等及时发放。经过系统调研和充分准确,推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保障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科教文卫】全县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趋于成熟,形成集培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科技网络,科技对经济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强。基础教育在巩固提高“两基”达标成果基础上,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管理,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新增教学建筑面积16 122平方米,改革优化教师队伍。采取措施,进一步控制中小学辍学。医疗卫生事业强化地方保健服务功能,大力推广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投入资金180多万元,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医疗条件。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40‰和5.39‰,计划生育率达到99.82%。新闻出版、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红十字会、爱国卫生等各项工作也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迎接全区精神文明经验交流暨总结表彰现场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12个部门和单位晋升为市级文明单位。大力开展“双拥”、“警民共建活动”,密切军、警、民关系。民主和法制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启动“四五”普法教育,提高了干部群众法制意识。政府各部门加强依法行政,增强依法治县水平。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各项严打整治斗争。认真组织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稳妥处理群众来信来访。适时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整治活动,彻底清除自治区挂号的三大安全生产隐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开鲁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高琦

    人大常委会主任:高琦

        长:朱玉强

    政协主席:刘惠善

    武装部长:步仁(蒙古族)

        委:王琛

    【社会经济】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1.91亿元、4.14亿元和5.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0%、12.26%和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7亿元,比上年增长8.86%。财政收入完成6 78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 33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3%和2.40%。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 854元、4 50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2%和3.55%。
    【种植业结构 红干椒产业】是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5万亩,其中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88万亩和77万亩。以优化作物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为重点,加大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红干椒、玉米制种、长日圆葱、优质大米、反季蔬菜等名优品牌生产基地不断壮大。红干椒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产量0.72亿公斤左右,实现产值4.6亿元,农牧民年人均增收1 050元。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红干椒节,进一步扩大红干椒的知名度。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水平。规划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干鲜果生产、红干椒生产和净菜出口4个经济区。18个苏木乡镇共建设科技示范园60多个,形成小区带大区、大区带全县的农业示范格局。大旱之年,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县粮食和果菜总产量分别达5.5亿公斤和6.6亿公斤。
    【畜牧业】围绕通辽建设“养牛大市”的目标,以抓畜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实施畜牧业“三大工程”。通过粮食秸秆转化,壮大以养牛为重点的农区畜牧业生产规模。全县牲畜总存栏63.2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97%。养牛业发展势头强劲,牛存栏5.72万头。进一步加大黄牛改良力度,良种牲畜和改良种牲畜达到92.4%。增草工程完成引草入田1万亩,种植牧草10.5万亩,改良牧场9万亩。规划建设了义和他拉畜牧业科技示范园,为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探索成功经验。
    【生态建设】以沙地治理和平原绿化为重点,加大防沙治沙造林和农防路林建设力度。共完成沙地综合治理38万亩,人工造林12万亩,其中全市“5820”精品工程造林5.5万亩,建设经济林15 000亩,农防路林10 000亩。林业生产中,突出种草和围封管护,加大林种和树种更新步伐,大力发展沙地果树种植,加快观赏树种和花卉的开发,促进全县林业产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大榆树林业科技示范园经过建设初具规模,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业】为支持工业二次创业,制定了工业经济“十五”发展规划和鼓励企业加快发展的办法,加强对全县工业经济的服务与领导。对百年酒业、兴利制药、新华化工和青蒙化肥四户骨干企业,加大帮扶力度,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尽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积极扶持促进小型私营企业发展,重点解决小企业融资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等问题,壮大小企业发展规模。全县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比上年增长9.86%。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 560万元,比上年增长22%,实现利税1 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
    【项目建设】为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确立以狠抓工业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和积极争取国家立项,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招商引资800万元盘活原石化厂闲置资产,建成以开发红干椒系列产品为主导产品的吉鲁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招商引资600万元,建成森达木业有限公司和建华火柴厂。以出售、租赁等形式盘活闲置资产1 500万元,提高资产利用率。工业增量的不断扩张和工业整体实力的增强,为全县工业二次创业奠定物质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 招商引资】抓住全市对外开放环境建设年的契机,积极扩大内需,拉动基本建设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以节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新增节水和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贫困村人人“三亩田”建设完成4.1万亩。畜牧业基础设施和林业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油路建设28公里,建成麦台防汛油路工程。完成农村牧区电网改造一期工程,进一步加强粮食仓容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共实施外引内联项目76项,引进资金1.68亿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7.2%和15.09%。
    【城乡基础设施】确立“打造环境经济优势,创建通辽卫星城市”的战略定位,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投资5 000余万元用于城区基础环境建设,实施拓改辽河大街、修建麦新路、建设人民广场、建设南湖生态公园等16项重点工程。本着建管并举的原则,加强对城市的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农村牧区以居民住房砖瓦化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与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新增砖瓦化住房6 779户。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功能。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拉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个体私营经济】为净化市场经济秩序随着商贸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业化过程中,个体私营经济占据了商贸流通、加工销售领域的主要份额,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减轻个体私营经济的负担,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空间,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到2001年底,全县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发展到89户和13 100户,从业人员分别达到2 385人和17 000人,注册资金分别达到0.71亿元和1.1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壮大,对活跃城乡流通,繁荣市场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净化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开展大规模的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对重点部门、行业和市场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进行全面整治,积极培育和保护红干椒、牲畜等大型专业市场,完善市场功能和设施等要素,保证农副产品的及时销售。鼓励发展各类营销协会和民间中介组织。全县各类专业协会发展到10个,典型营销大户达500家。销售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合理对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立足节支增收,进一步完善以零户统管为主的乡级财政管理体制。加大收支两条线的监管力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县本级预算外资金收入达1 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实行会计中心集中核算,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纳入专户管理,由金融系统统一代发。成立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减少行政事业费支出。通过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程序,深挖税源,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采取保护政策,强化税源建设。严格执行综合财政预算体制,保证国家政策性增资和职工工资、下岗人员生活费、离休老干部医疗费等及时发放。经过系统调研和充分准确,推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保障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科教文卫】全县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趋于成熟,形成集培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科技网络,科技对经济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强。基础教育在巩固提高“两基”达标成果基础上,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管理,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新增教学建筑面积16 122平方米,改革优化教师队伍。采取措施,进一步控制中小学辍学。医疗卫生事业强化地方保健服务功能,大力推广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投入资金180多万元,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医疗条件。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40‰和5.39‰,计划生育率达到99.82%。新闻出版、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红十字会、爱国卫生等各项工作也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迎接全区精神文明经验交流暨总结表彰现场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12个部门和单位晋升为市级文明单位。大力开展“双拥”、“警民共建活动”,密切军、警、民关系。民主和法制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启动“四五”普法教育,提高了干部群众法制意识。政府各部门加强依法行政,增强依法治县水平。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各项严打整治斗争。认真组织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稳妥处理群众来信来访。适时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整治活动,彻底清除自治区挂号的三大安全生产隐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