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7卷  /  教育

2007卷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评估工作】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年,组织校内专家对各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两次检查评估,对各学院的评建工作给予指导和督促,找出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06年6月,学校邀请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领导及区内专家来校,帮助学校查找评建工作中的问题。2006年7月初,自治区教育厅组织预评专家进校,按照教育部的评估程序,进行了严格的“预评估”。评建期间,学校精心准备评建指标体系支撑材料,高质量地完成学校自评报告、校长汇报和状态数据;各学院完善了教学工作原始材料,审核、复查了毕业论文和学生试卷。2006年9月24日,国家教育部专家正式进入学校,开展评估工作。由于学校各项准备工作周密细致,接待工作周到有序,宣传工作及时到位,评建工作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社会各界好评,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是年,完成2 619万元仪器设备的招标及采购工作,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费达5 841.8元,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实验条件。“蒙医药研发工程实验室”被公示为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学校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达30.3%,比上年度增长7.9%。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急学校之所急,捐赠图书33万册,使全年新增图书达58.7万册,全校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达158万册,生均图书94.1册。
       【师资队伍人才建设】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评建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和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全年用于支付引进和返校高学历教师的安家费及科研启动费305万元,共引进教师88人(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70人),有22名委培教师取得博士学位、23名委培教师取得硕士学位后回校工作,从而使生师比由去年的17.7∶1下降到15.7∶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所占比例由上年的24.9%提高到33.6%。
       【教学改革管理】学校站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全校必修课中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数达17.1%;开设《基因工程》、《化学与社会》和《英美文学与影视欣赏》等3门双语教学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力度,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学校购进教学管理软件系统,实现学籍、课程、成绩、课堂教学测评等教学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使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各学院严格、认真执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环节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学校建立了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实验室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和领导听课等方式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内,“生物化学”、“ 现代蒙古语” 和 “家畜病理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2006年,制定学校《学科建设立项管理办法》,全面启动拟申报博士点、硕士点、合格硕士点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确定13个首批立项建设项目,其中“世界史”、“作物学”、“民族医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预防兽医学”等五个学科按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分析化学”等8个学科按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明确了校、院、学科带头人三级责任制;审定、落实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全年投入200万元,投入资金比去年增加5倍。发挥现有重点学科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广重点学科的建设经验,拉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对研究生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论文盲审力度,实施全部学科预答辩。在教育部硕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中,学校世界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理论物理三个学科点成绩都达到优良以上。
        按照“巩固基础、拓宽口径、改老扶新、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了专业调整建设工作。新增设了经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对社会需求缺乏适应性的个别专业进行收缩调整的同时,2006年,新增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和6个成人教育专业,根据学校“十一五”规划和社会发展需要,又申报了应用化学、口腔医学等6个本科新专业。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新专业的师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年内,“历史学”、“蒙医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化学”等4个本科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
    【科技工作】
        注重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鼓励教师以提高科研水平来促进教学工作,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类科研课题。今年共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及部委科研项目80项,自治区及有关厅局科技项目149项,通辽市和校内科技项目335项(含博士、硕士研究生科研立项启动费),横向联合项目9项。目前,已获得360个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达483.8万元,比上年增加197.2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资助金额33万元。是年学校研究与发展人员占全校教学与科研人员比例为47%,他们人均科研项目经费为10 080元。本年度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53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2篇,被SCI收录7篇,被EI收录19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学校为科研工作突出的教师发放科研津贴37万元。为进一步强化学校科研机构的职能,新成立了4个科研机构。蒙医临床药理研究所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科技开发成果显著“复方广枣胶囊”成功转让内蒙古中蒙制药有限公司;“农田种草配套技术”在通辽、赤峰等地区推广种植达70多万亩;“哲单20”等玉米优良种子在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赤峰、通辽等地推广种植达500多万亩。全年申请专利11项,其中“带锁髓内针安装架”等4项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其余7项也已获受理。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自治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术交流活动更趋活跃是年承办了全国“学术期刊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和中国中东学会年会等2个国家级学术会议,从校外聘请学者、专家做学术报告38场,校内自行组织的学术讲座、报告共80场,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
    学报工作以创新求发展,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荣誉称号,并成为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单位。
       【后勤保障工作】学校供水、供暖、供电社会化后,运转效果良好,每年为学校节约资金300万元左右。全年完成利用日元贷款建设的总建筑面积15 702平方米的医学楼主体工程;提前开工建设了与通辽市共建的41 000平方米图书馆工程;5 200平方米的东区学生食堂及洗浴中心投入使用,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投资461万元对东校区教学一号楼、图书馆、南大门、北校区综合教学楼副楼、生物楼等校舍进行维修改造;投资48万元对动物医院、农学院大棚进行改造;拆除了东校区锅炉房、旧卫生所、车库等建筑物,对校园内多年没有很好整治的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拆除、清理53万立方米施工土方和垃圾。投资430万元完成校园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
       【学生教育管理】狠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切实有效地加强学风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并实施了学生文明守纪、公寓区学生教育管理、强化优良学风等三项建设方案。与各学院签订了《迎评促建学风建设工作责任状》,在学生中召开了1 142场动员培训会,组织21场评建知识答题竞赛,编发宣传单,悬挂图板和条幅,广泛发动学生。成立了学风建设监察大队和文明巡查小组,在操场、食堂、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认真开展了校园文明巡查活动,积极整顿校园文明秩序,使广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校园文化活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制定出台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预案,形成四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举办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报告活动。大力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课余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歌演唱会、博克比赛等活动;参加自治区“十一运”开幕式《辉煌科尔沁》的表演,获得优秀组织奖和特别贡献奖;在专家进校期间,专场文艺汇报演出、人文学院的文化周和艺术学院的专业汇报演出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资助困难学生】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有关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积极与相关银行协调,年内为3 901名学生发放贷款1 634.9万元。为2 560名特困学生发放困难补助60万元。积极争取社会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全年有40名学生获“宋庆龄助学金”和“大北农集团助学金”。积极开展减免学费工作,减免598名学生的学费88.9万元。安排4 520名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发放勤工助学专款67万元。这些措施极大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和思想压力。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成立就业指导处,增加就业方面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就业处和各学院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技巧和市场竞争能力。成功举办2006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和10余场小型就业洽谈会,组织毕业生参加了在长春市召开的东北28所高师院校2007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通过努力,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8.3%,比上年增加了10.5%。
       【荣誉】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4支志愿者服务队、5名指导老师和15名志愿者队员受到自治区团委的表彰,荣获全国和自治区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组织奖,荣获通辽市无偿献血促进奖。
                                                                                                           (刘云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评估工作】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年,组织校内专家对各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两次检查评估,对各学院的评建工作给予指导和督促,找出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06年6月,学校邀请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领导及区内专家来校,帮助学校查找评建工作中的问题。2006年7月初,自治区教育厅组织预评专家进校,按照教育部的评估程序,进行了严格的“预评估”。评建期间,学校精心准备评建指标体系支撑材料,高质量地完成学校自评报告、校长汇报和状态数据;各学院完善了教学工作原始材料,审核、复查了毕业论文和学生试卷。2006年9月24日,国家教育部专家正式进入学校,开展评估工作。由于学校各项准备工作周密细致,接待工作周到有序,宣传工作及时到位,评建工作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社会各界好评,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是年,完成2 619万元仪器设备的招标及采购工作,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费达5 841.8元,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实验条件。“蒙医药研发工程实验室”被公示为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学校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达30.3%,比上年度增长7.9%。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急学校之所急,捐赠图书33万册,使全年新增图书达58.7万册,全校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达158万册,生均图书94.1册。
       【师资队伍人才建设】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评建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和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全年用于支付引进和返校高学历教师的安家费及科研启动费305万元,共引进教师88人(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70人),有22名委培教师取得博士学位、23名委培教师取得硕士学位后回校工作,从而使生师比由去年的17.7∶1下降到15.7∶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所占比例由上年的24.9%提高到33.6%。
       【教学改革管理】学校站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全校必修课中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数达17.1%;开设《基因工程》、《化学与社会》和《英美文学与影视欣赏》等3门双语教学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力度,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学校购进教学管理软件系统,实现学籍、课程、成绩、课堂教学测评等教学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使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各学院严格、认真执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环节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学校建立了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实验室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和领导听课等方式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内,“生物化学”、“ 现代蒙古语” 和 “家畜病理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2006年,制定学校《学科建设立项管理办法》,全面启动拟申报博士点、硕士点、合格硕士点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确定13个首批立项建设项目,其中“世界史”、“作物学”、“民族医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预防兽医学”等五个学科按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分析化学”等8个学科按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明确了校、院、学科带头人三级责任制;审定、落实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全年投入200万元,投入资金比去年增加5倍。发挥现有重点学科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广重点学科的建设经验,拉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对研究生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论文盲审力度,实施全部学科预答辩。在教育部硕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中,学校世界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理论物理三个学科点成绩都达到优良以上。
        按照“巩固基础、拓宽口径、改老扶新、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了专业调整建设工作。新增设了经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对社会需求缺乏适应性的个别专业进行收缩调整的同时,2006年,新增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和6个成人教育专业,根据学校“十一五”规划和社会发展需要,又申报了应用化学、口腔医学等6个本科新专业。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新专业的师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年内,“历史学”、“蒙医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化学”等4个本科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
    【科技工作】
        注重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鼓励教师以提高科研水平来促进教学工作,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类科研课题。今年共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及部委科研项目80项,自治区及有关厅局科技项目149项,通辽市和校内科技项目335项(含博士、硕士研究生科研立项启动费),横向联合项目9项。目前,已获得360个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达483.8万元,比上年增加197.2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资助金额33万元。是年学校研究与发展人员占全校教学与科研人员比例为47%,他们人均科研项目经费为10 080元。本年度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53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2篇,被SCI收录7篇,被EI收录19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学校为科研工作突出的教师发放科研津贴37万元。为进一步强化学校科研机构的职能,新成立了4个科研机构。蒙医临床药理研究所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科技开发成果显著“复方广枣胶囊”成功转让内蒙古中蒙制药有限公司;“农田种草配套技术”在通辽、赤峰等地区推广种植达70多万亩;“哲单20”等玉米优良种子在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赤峰、通辽等地推广种植达500多万亩。全年申请专利11项,其中“带锁髓内针安装架”等4项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其余7项也已获受理。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自治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术交流活动更趋活跃是年承办了全国“学术期刊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和中国中东学会年会等2个国家级学术会议,从校外聘请学者、专家做学术报告38场,校内自行组织的学术讲座、报告共80场,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
    学报工作以创新求发展,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荣誉称号,并成为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单位。
       【后勤保障工作】学校供水、供暖、供电社会化后,运转效果良好,每年为学校节约资金300万元左右。全年完成利用日元贷款建设的总建筑面积15 702平方米的医学楼主体工程;提前开工建设了与通辽市共建的41 000平方米图书馆工程;5 200平方米的东区学生食堂及洗浴中心投入使用,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投资461万元对东校区教学一号楼、图书馆、南大门、北校区综合教学楼副楼、生物楼等校舍进行维修改造;投资48万元对动物医院、农学院大棚进行改造;拆除了东校区锅炉房、旧卫生所、车库等建筑物,对校园内多年没有很好整治的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拆除、清理53万立方米施工土方和垃圾。投资430万元完成校园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
       【学生教育管理】狠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切实有效地加强学风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并实施了学生文明守纪、公寓区学生教育管理、强化优良学风等三项建设方案。与各学院签订了《迎评促建学风建设工作责任状》,在学生中召开了1 142场动员培训会,组织21场评建知识答题竞赛,编发宣传单,悬挂图板和条幅,广泛发动学生。成立了学风建设监察大队和文明巡查小组,在操场、食堂、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认真开展了校园文明巡查活动,积极整顿校园文明秩序,使广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校园文化活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制定出台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预案,形成四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举办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报告活动。大力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课余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歌演唱会、博克比赛等活动;参加自治区“十一运”开幕式《辉煌科尔沁》的表演,获得优秀组织奖和特别贡献奖;在专家进校期间,专场文艺汇报演出、人文学院的文化周和艺术学院的专业汇报演出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资助困难学生】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有关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积极与相关银行协调,年内为3 901名学生发放贷款1 634.9万元。为2 560名特困学生发放困难补助60万元。积极争取社会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全年有40名学生获“宋庆龄助学金”和“大北农集团助学金”。积极开展减免学费工作,减免598名学生的学费88.9万元。安排4 520名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发放勤工助学专款67万元。这些措施极大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和思想压力。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成立就业指导处,增加就业方面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就业处和各学院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技巧和市场竞争能力。成功举办2006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和10余场小型就业洽谈会,组织毕业生参加了在长春市召开的东北28所高师院校2007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通过努力,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8.3%,比上年增加了10.5%。
       【荣誉】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4支志愿者服务队、5名指导老师和15名志愿者队员受到自治区团委的表彰,荣获全国和自治区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组织奖,荣获通辽市无偿献血促进奖。
                                                                                                           (刘云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