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7卷  /  科技

2007卷

  • 社会科学
  •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吴团英(达斡尔族3月任职)
        院长:牛森(3月任职)
        副院长:宝力格(蒙古族) 马永真(回族) 乐奇  安建洛(满族3月任职)
        纪检委书记:包桂花(女蒙古族)
        巡视员:马俊秀(女)
       【概况】2006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下设有历史、蒙古语言文字、文学、经济、牧区经济、哲学、社会学、民族、科学社会主义、法学、草原文化(不占编制)11个研究所,图书信息中心和杂志社,职能处室7个;呼伦贝尔经济文化研究所、兴安盟自然资源研究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鄂尔多斯分院(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牌子,编制等属地方管理),蒙古语信息技术研发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三少民族研究中心、学术著作出版中心、《蒙古学研究年鉴》编委会(均为内设机构、不占编制)。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现有在职工作人员178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7人,专业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321”人才工程一层次1人,二层次7人。
       【主要研究成果】2006年,出版或发表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著作与学术论文有:《鄂尔多斯天地人》、《文化内蒙古》、《融入草原的村落》、《蒙古族传统理论思维》、《辨别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研究视角》、《促进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性循环地对策建议》、《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最后的游牧帝国》、《辽代政权机构史稿》、《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的内蒙古地区》、《论草原文化的基本要素》、《论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论阿尔寨石窟的保护开发及对鄂尔多斯市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中蒙俄交界地区的经济整合与共同治理》、《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构建保持农牧民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若干思考》、《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外学术交流】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是以蒙古学、经济学、草原文化学、民族学和法学为研究重点的科研单位,以拥有众多知名学者和馆藏珍贵的蒙古历史文献而闻名于国内外。建院20多年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共接待来访外宾320多人次,团组194批次,其中包括来自美、英、法、德、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日本等23个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在蒙古学、经济学、民族学、法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增强了与国外学术界的交往与合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先后派出专家学者118人次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进行学术访问,接收来自美、意大利、法、日本、韩等国来院研修学者8人次,扩大了该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四个一批”人才】在社科院公开选拔的基础上,经过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专家推荐并经部长会议研究,社科院王关区和白兰二位研究员被确定为全区意识形态“四个一批”人才。“四个一批”人才是自治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一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于培养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推动意识形态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宣传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社科院基金项目课题】2006年度社科院共有9项课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有5项获准立项(3项一般项目、2项西部项目)。获准立项及课题负责人为:1.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课题负责人:天莹;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及其思想研究,课题负责人:额尔敦陶克套;3.蒙古神话的人类学研究,课题负责人:金海;4.中国北方岩画与草原文化结构,课题负责人:冯军胜;5.新发现的《圣主成吉思汗史》研究,课题负责人:全荣。
       【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2006年8月15日,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草原文化、鄂尔多斯文化两个专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此次会议不但对草原文化研究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一步取得共识,还初步构建了草原文化基本理论体系,这对草原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6内蒙古发展论坛”】2006年9月15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2006内蒙古发展论坛”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创新与发展”,共收到区内外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80多篇,有120多名专家学者、政府有关人员和企业家参加了论坛研讨,提出了许多好的见解和对策建议。此次论坛参会的领导、专家层次高,研讨水平和论文质量高,是一次理论界、政府部门和企业界携手共谋内蒙古发展之策。
       【《我区皮革毛产业发展观现状及对策建议》】2006年8月31日,自治区主要领导储波同志对《领导参阅》(2006年7月16日)上刊发的社科院副院长乐奇同志撰写的研究报告:《我区皮革皮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一文给予高度评价。自治区主席同志也对此作 “请经委、农牧业厅产业化办公室的同志们阅”批示。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我院应用对策研究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为了更好地实现科研资源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鄂尔多斯市正式签约建立长期紧密型合作关系。合作涉及课题研究、咨询服务、拓展调研基地、人才选派进修和挂职锻炼以及共同组织实施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领域。同时,双方初定开展“鄂尔多斯东胜区发展规划研究”和创办“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并在鄂尔多斯市设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鄂尔多斯市分院”,为双方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友好往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团英研究员及文学研究所所长包斯钦研究员一行二人应邀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对蒙古国科学院进行访问,并签署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蒙古国科学院的合作协议。7月6日,美国密苏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巴顿·威克斯勒教授应邀来访社科院,就社科院拟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作课题《内蒙古农牧区与美国密苏里州流通市场问题的比较研究》项目进行磋商并交换意见,就加强双方的联系,发展该学术领域的友好合作达成共识。7月14日,韩国高层妇女代表团顾问、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会长金汉圭博士来社科院,围绕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目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效、经验教训等问题作题为《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学术演讲,并与社科院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首届阿尔寨石窟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首届阿尔寨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拉开帐幕。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致贺信,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题词。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市棋盘井镇境内,始凿于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明末清初停止开凿和佛事活动。到目前为止,阿寨石窟共发现65座石窟、22 座浮雕石塔,在其山顶还发现6座建筑基址,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珍贵壁画和回鹘蒙古文榜题,是自治区境内发现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建筑群。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阿尔寨石窟,其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宗教艺术宝库,同时也是研究蒙古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难得的珍贵历史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价值。
       【《新译集注〈蒙古秘史〉》出版首发式】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新译集注〈蒙古秘史〉》一书出版首发式于9月22日在呼和浩举行。该书的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退休干部、原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阿尔达扎布先生,一家三代学者传承研究《蒙古秘史》。阿尔达扎布先生经过25年的潜心研究,在继承其祖父、父亲的思想观点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使译文更加准确,并使原文的每一个词的词义都得到体现。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北方新报等媒体对首发式进行了采访、报道。内蒙古电视台还将制作专题节目,向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
       【《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启动】由社科院组织实施的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重点项目《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经过专家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开始启动,并先后进行机构设置、人员调配、基地建设等工作。此项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重点项目《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是抢救、保护、分析、研究与利用原始蒙古语语料,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服务的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是一个亿词级的大型语料库工程,该工程预计总投入超过2 000万元、耗时20年,最终将形成由功能库、统计库、语料库、辅助库等四个子库组成,集语波图、切分图、标音、文字、声音为一体的能通过计算机对2亿词蒙古语历史和现代原始语料进行定量性分析研究,是能全方位多层次开发利用的大型蒙古语语料库,它对保护和使用蒙古语言,促进 蒙古语等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乌恩特)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社会科学
  •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吴团英(达斡尔族3月任职)
        院长:牛森(3月任职)
        副院长:宝力格(蒙古族) 马永真(回族) 乐奇  安建洛(满族3月任职)
        纪检委书记:包桂花(女蒙古族)
        巡视员:马俊秀(女)
       【概况】2006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下设有历史、蒙古语言文字、文学、经济、牧区经济、哲学、社会学、民族、科学社会主义、法学、草原文化(不占编制)11个研究所,图书信息中心和杂志社,职能处室7个;呼伦贝尔经济文化研究所、兴安盟自然资源研究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鄂尔多斯分院(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牌子,编制等属地方管理),蒙古语信息技术研发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三少民族研究中心、学术著作出版中心、《蒙古学研究年鉴》编委会(均为内设机构、不占编制)。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现有在职工作人员178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7人,专业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321”人才工程一层次1人,二层次7人。
       【主要研究成果】2006年,出版或发表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著作与学术论文有:《鄂尔多斯天地人》、《文化内蒙古》、《融入草原的村落》、《蒙古族传统理论思维》、《辨别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研究视角》、《促进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性循环地对策建议》、《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最后的游牧帝国》、《辽代政权机构史稿》、《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的内蒙古地区》、《论草原文化的基本要素》、《论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论阿尔寨石窟的保护开发及对鄂尔多斯市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中蒙俄交界地区的经济整合与共同治理》、《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构建保持农牧民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若干思考》、《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外学术交流】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是以蒙古学、经济学、草原文化学、民族学和法学为研究重点的科研单位,以拥有众多知名学者和馆藏珍贵的蒙古历史文献而闻名于国内外。建院20多年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共接待来访外宾320多人次,团组194批次,其中包括来自美、英、法、德、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日本等23个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在蒙古学、经济学、民族学、法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增强了与国外学术界的交往与合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先后派出专家学者118人次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进行学术访问,接收来自美、意大利、法、日本、韩等国来院研修学者8人次,扩大了该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四个一批”人才】在社科院公开选拔的基础上,经过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专家推荐并经部长会议研究,社科院王关区和白兰二位研究员被确定为全区意识形态“四个一批”人才。“四个一批”人才是自治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一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于培养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推动意识形态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宣传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社科院基金项目课题】2006年度社科院共有9项课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有5项获准立项(3项一般项目、2项西部项目)。获准立项及课题负责人为:1.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课题负责人:天莹;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及其思想研究,课题负责人:额尔敦陶克套;3.蒙古神话的人类学研究,课题负责人:金海;4.中国北方岩画与草原文化结构,课题负责人:冯军胜;5.新发现的《圣主成吉思汗史》研究,课题负责人:全荣。
       【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2006年8月15日,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草原文化、鄂尔多斯文化两个专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此次会议不但对草原文化研究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一步取得共识,还初步构建了草原文化基本理论体系,这对草原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6内蒙古发展论坛”】2006年9月15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2006内蒙古发展论坛”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创新与发展”,共收到区内外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80多篇,有120多名专家学者、政府有关人员和企业家参加了论坛研讨,提出了许多好的见解和对策建议。此次论坛参会的领导、专家层次高,研讨水平和论文质量高,是一次理论界、政府部门和企业界携手共谋内蒙古发展之策。
       【《我区皮革毛产业发展观现状及对策建议》】2006年8月31日,自治区主要领导储波同志对《领导参阅》(2006年7月16日)上刊发的社科院副院长乐奇同志撰写的研究报告:《我区皮革皮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一文给予高度评价。自治区主席同志也对此作 “请经委、农牧业厅产业化办公室的同志们阅”批示。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我院应用对策研究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为了更好地实现科研资源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鄂尔多斯市正式签约建立长期紧密型合作关系。合作涉及课题研究、咨询服务、拓展调研基地、人才选派进修和挂职锻炼以及共同组织实施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领域。同时,双方初定开展“鄂尔多斯东胜区发展规划研究”和创办“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并在鄂尔多斯市设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鄂尔多斯市分院”,为双方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友好往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团英研究员及文学研究所所长包斯钦研究员一行二人应邀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对蒙古国科学院进行访问,并签署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蒙古国科学院的合作协议。7月6日,美国密苏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巴顿·威克斯勒教授应邀来访社科院,就社科院拟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作课题《内蒙古农牧区与美国密苏里州流通市场问题的比较研究》项目进行磋商并交换意见,就加强双方的联系,发展该学术领域的友好合作达成共识。7月14日,韩国高层妇女代表团顾问、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会长金汉圭博士来社科院,围绕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目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效、经验教训等问题作题为《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学术演讲,并与社科院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首届阿尔寨石窟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首届阿尔寨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拉开帐幕。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致贺信,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题词。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市棋盘井镇境内,始凿于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明末清初停止开凿和佛事活动。到目前为止,阿寨石窟共发现65座石窟、22 座浮雕石塔,在其山顶还发现6座建筑基址,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珍贵壁画和回鹘蒙古文榜题,是自治区境内发现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建筑群。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阿尔寨石窟,其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宗教艺术宝库,同时也是研究蒙古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难得的珍贵历史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价值。
       【《新译集注〈蒙古秘史〉》出版首发式】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新译集注〈蒙古秘史〉》一书出版首发式于9月22日在呼和浩举行。该书的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退休干部、原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阿尔达扎布先生,一家三代学者传承研究《蒙古秘史》。阿尔达扎布先生经过25年的潜心研究,在继承其祖父、父亲的思想观点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使译文更加准确,并使原文的每一个词的词义都得到体现。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北方新报等媒体对首发式进行了采访、报道。内蒙古电视台还将制作专题节目,向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
       【《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启动】由社科院组织实施的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重点项目《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经过专家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开始启动,并先后进行机构设置、人员调配、基地建设等工作。此项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重点项目《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是抢救、保护、分析、研究与利用原始蒙古语语料,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服务的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是一个亿词级的大型语料库工程,该工程预计总投入超过2 000万元、耗时20年,最终将形成由功能库、统计库、语料库、辅助库等四个子库组成,集语波图、切分图、标音、文字、声音为一体的能通过计算机对2亿词蒙古语历史和现代原始语料进行定量性分析研究,是能全方位多层次开发利用的大型蒙古语语料库,它对保护和使用蒙古语言,促进 蒙古语等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乌恩特)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