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卷

  • 乌海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市委 
        书记:赵忠 
        副书记:(蒙古族)刘彪韩琦运 
        常委:赵忠 (蒙古族) 刘彪 韩琦运 周纯杰 赵江涛(蒙古族10月离任) 冯玉臻  傅振坤(大校)陈凤珠(女)兰宇(蒙古族10月任职) 
        秘书长:冯玉臻 
        人大 
        主任:王成(12月去世) 
        副主任:罗庆国 伊英(蒙古族)武文俊 刘东镐(朝鲜族) 
        沙日娜(女蒙古族)王铁坚 
        政府 
        市长:(蒙古族) 
        副市长: 刘新乐(蒙古族) *** 甄晨岚(女) 徐德林(蒙古族)李斌 李新征 金奎(蒙古族) 吴艳刚(4月任职) 
        政协 
        主席:云高怀(蒙古族) 
        副主席:杜建和 马武(蒙古族)赵秀(女)杜建明 刘伍才 许惠和 *** 许宏然 康文胜 马万良 
        纪检委 
        书记:刘彪 
        政法委 
        书记:陈凤珠(女) 
        法院 
        院长:曹凤龙 
        检察院 
        检察长:宝孟和(蒙古族) 
        公安局 
        局长:孙毅 
        军分区 
        司令员:吴东海 
        政治委员:傅振坤 
        副政治委员:张凤高 
        参谋长:赵学峰(蒙古族) 
        政治部主任:卢小平 
        后勤部部长:闫庆钟(蒙古族) 
        【概况】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缘。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干旱、半荒漠气候地带。东邻鄂尔多斯市,西连阿拉善盟,南界鄂尔多斯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北接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位于东经106°36′25″~107°08′05″,北纬39°02′30″~39°54′55″之间,东西相距约45公里,南北距离约100公里,总面积1 754平方公里。1976年1月,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合并正式成立乌海市,辖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共有5镇、16个街道办事处。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在乌海居住半年以上人口)47.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1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67‰,死亡率5.16‰,自然增长率4.51‰。少数民族人口3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68万人。城镇人口45.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96.48%。 
        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连续第11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96.92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53.44亿元,增长18.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1%。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32 593元(折合4 094美元),比上年增长19.0%。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35%,第二产业贡献率为72.23%,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7.4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63.1∶35.4调整为1.3∶63.6∶35.1。全市完成财政收入26.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47.51%。财政总支出21.15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8.82亿元,增长33.75%。  
        【农牧业】完成农业总产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7.9%(按现价计算)。粮食播种面积4 964公顷,比上年增长11.98%;粮食总产量34 147吨,增长7.8%。全年蔬菜产量105 562吨,下降20.3%;禽蛋产量1 848吨,增长10.0%;肉类产量10 866吨,增长2.9%;牛奶产量9 463吨,增长26.0%;生猪出栏8.93万头,增长7.9%;家禽出栏31.75万只,增长8.0%。 
        2006年,新农区建设全面启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保护地800亩,达4 400亩;新增葡萄种植面积4 449亩,达18 000亩,四个葡萄品种取得2008年奥运会准入资格,汉森葡萄酒获得亚洲葡萄酒2006年评比金奖。培育了岱山育肥牛、民生奶业等一批乳肉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区居民就业培训,向二、三产业引导转移就业近3 000人。初步完成新农区建设规划编制,村庄整合工作开始启动。动物防疫体系进一步完善,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工业】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2.2%。全市17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80.21亿元,增长25.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39.69亿元,增长21.4%。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6.9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6.76%,比上年下降4.9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0.94亿元,下降79.9%。 
        2006年,乌海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神华乌海煤焦化、君正科技、华资煤焦化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推动了工业向“集团化、产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8%和41.8%。 
        2006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69亿元,比上年下降20.0%。房屋施工面积240.22万平方米,增长47.7%;竣工面积121.33万平方米,增长59.2%。建筑业效益有所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64亿元,比上年下降31.56%。其中,一产业完成投资1.72亿元,比上年增长49.38%;二产业完成投资34.31亿元,比上年下降48.56%;三产业完成投资2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3.42亿元,增长62.39%。 
        全年全社会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31.3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0.81%。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7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9.0%。 
        全市确定的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3.8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2.4%。到年底,已有3个项目交付使用。 
        【贸易】乌海市区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6亿元,增长15.2%。302市场改造二期工程、海达街汽车交易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葡萄保鲜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6.5%。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21亿元,同比增长15.7%;餐饮业零售额5.41亿元,同比增长22.0%。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4 891.1万元,同比增长1.39倍;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3 383.9万元,比上年增长44.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3 515.7万元,同比增长62.4%;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9 8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5%;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2 573.6万元,增长7.1%。全市连锁商业企业3个,实现零售额15 468.7万元,比上年增长79.6%。全市进出口总值达2 0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2.0%;全部为出口。  
        【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滨河新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41亿元,完成13条道路及其配套工程,奥体中心、科技馆、图书档案馆、行政中心等八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新增道路面积26万平方米,完成了高速公路海勃湾互通与城区连接线一级公路(迎宾路)改建工程,新修村村通公路62公里,建成巴音陶亥镇、公乌素镇汽车客运站。五虎山、西水等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车,乌海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5公里,排水管网13公里;新增供热面积23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和供热质量明显提高;铺设煤气管网12公里,新增煤气入户3 400户。天然气入城工程已完成场站选址等前期工作,输气管道工程即将开工。海勃湾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行,乌达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海南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工程开工建设。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贷出金额6 134万元,增长51%。旧城区拆迁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开工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已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矿区人口向城区集中工程开始启动。 
        【交通运输】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5 505.21万吨,比上年增长21.2%。其中,铁路2 126.71万吨,增长7.9%;公路3 309万吨,增长23.6%;民航69.5吨。旅客运输总量717.16万人,比上年增长37.3%。其中,铁路219.42万人,增长18.3%;公路495万人,增长12.5%;民航2.74万人,增长158.4%。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客运量比重分别为69.0%、30.6%、0.4%。 
        全市公共汽车(含小公共汽车,下同)线路达到23条,比上年增加2条;运营里程1 930公里,比上年增长6.98%。全市共有公共汽车运营车辆317辆,比上年增加2辆;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953辆。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2 298万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增长4.9%。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汽车保有量3.84万辆,其中,小型汽车1.73万辆。个人汽车保有量达8.73万辆,其中,个人小型汽车保有量1.31万辆。  
        【邮电通信】2006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8.55万户,比上年增长3.4%。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8.4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0.11万户。局用交换机容量达76.1万门,增长23.7%。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39.7线/百人,比上年增加1.1线/百人。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5.8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8.6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2.7部/百人,比上年增加21.3部/百人。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 242.07万元,与上年相比下降20.5%。全年订销报纸588.4万份,增长8.1%;订销杂志32.7万份,增长0.9%;收寄函件125.7万份,增长30.7%;收寄特快专递9.9万件,增长21.4%。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 
        【旅游】全年国内旅游收入6 393.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国内旅游人数31.3万人次,同比增长54.0%。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18人次,比上年增长64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1万美元,同比减少6.87万美元。 
        【金融保险】2006年,乌海商业银行挂牌运营,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和就业、支农小额贷款担保体系基本形成。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5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年末全市中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5.65亿元,比年初增加13.64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35.57亿元,比年初减少2.74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2.07亿元,比年初增加12.7亿元。中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1.1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15.53亿元。 
        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90 203.36万元,比上年增长171.84%。 
        全年保费收入1.01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 782万元,增长26.2%;人身险保费收入3 291万元。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0.35亿元,比上年下降2.9%;其中财产险赔付3 304万元,寿险给付150万元。  
        【教育】2006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 1所。全年招收专科学生1 105人,专科在校生达1 884人。全市有职业中学3所,在校生3 145人。普通高中5所,招生3 895人,在校生10 310人,毕业生3 162人。有初级中学18所,招生5 905人,在校生16 604人,毕业生5 473人。小学47所,招生5 685人,在校生37 224人,毕业生6 68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6人,在校生87人,毕业生8人。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8 711人。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学校1所,招生158人,在校生641人,毕业生240人,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 。全市有民办学校2所,其中,民办初中1所,民办高中1所。共招生329人,在校生共863人,毕业生共326人。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91人。    
        【科技】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总支出1 350万元,比上年增长37.2%。全年申请专利25项,授权专利19项。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1项,其中获得自治区奖励1项。全市签订技术合同41项,合同成交额19 951万元,比上年增加16 117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36.2万元,同比降低7.5%。  
        【文化】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5.78万册,比上年增长6.8%。全市1个市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举办演出77场。拥有电视台1个,开播2个频道,电视节目达36套。有线电视用户达10.8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75.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4%和97.2%。实现了让所有的农区居民都能看上电视听上广播的目标。电影院1个,全年放映电影526场。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点10处。乌海地区注册登记的博物馆1座,馆藏文物600多件。《乌海日报》年发行量9 000份。    
        【卫生】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及各类诊所、卫生所等305个。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10个,卫生所、医务室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村卫生室49个,诊所20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 141张。其中,医院1 895张,卫生院90张,妇幼保健院116张,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 088人。其中执业医师1 037人,助理执业医师134人,注册护士873人。    
        【体育】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656片。其中,体育馆1个,网球场30个(室内网球场2个),乒乓球馆4个,篮球场257个,门球场19片,各类街心公园社区健身场地130片。年内全市各类群众体育参加人数达57 000人次。全市共获得自治区各类比赛奖牌23枚,其中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8枚。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1 430元,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比自治区平均水平高1 072元;农区居民均纯收入5 640元,增长21.7%。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全年竣工面积2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65平方米。市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为8.3辆。社区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完成26个社区建设项目。人均消费支出为9 323元,比上年增长2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6%。2006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7%,比上年降低3.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均住房使用面积21.3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9平方米。农区居民均纯收入5 640元,比上年增长2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农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2%。农区居民均住房面积27.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2平方米。  
        【社会保障】全市新增就业7 146人,消除“零就业”家庭。对从事灵活就业的“4050”人员进行社保补贴,年人均补贴2 100元。扩大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创历史最高水平。落实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标政策,月人均增加175元;实现了市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人均月补差达110元,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取得突破,参保人数达1万人,基本完成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在自治区率先为低保老年人每月增加生活补贴50元;672户特困家庭领取廉租住房补贴;173户特困家庭得到医疗救助;138名大学生得到市长助学基金资助,232名大学生得到一次性教育救助,全市没有出现大学生因贫失学现象。新型农区合作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补偿标准,参与人数占农区常住人口的78.6%。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家,床位220张,收养各类人员222人(在院152人,寄养70人)。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9.06万人、13.49万人、9.1万人和64.53万人,生育保险5.51万人。养老和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净增0.57万人、0.83万人,失业保险人数与上年持平,生育保险比上年增加0.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参加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的人数达36 563人,占全市农区常住人口78.6%,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30 978人,比上年增加178人;其中,享受农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3 338人,比上年增加926人。  
        【生态环境建设】加快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千里沟水库、白独贵湾生态治理、青少年生态园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共完成生态治理面积17.9万亩。人工造林4.9万亩,围栏封育1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完成1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2.5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0.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50万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3.8%。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为1.69公顷。  新增园林绿化面积31.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面积10.93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8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9.5%,比上年提高10.49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74平方米。全年总用水量2.6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0.2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8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51亿立方米。全社会节水意识增强。全年农业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 500亩,工业和生活完成节水技改措施3项。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综合治理,水质达标率为97%。加大对沿黄排污企业的治理力度,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2.8%。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45.4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55%(按清运量计算)。 
        《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评审论证,中国与瑞典可持续发展合作(乌海)项目逐步推进。乌达煤田灭火工程已经开工,桌子山煤田灭火工程已报国家发改委审批。继续巩固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清理整顿成果,全面推进“蓝天绿地”工程,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68个,比上年增加53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26 594万元。已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59.8平方公里,海勃湾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15天,比上年增加12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8.9%。 
        【改革开放】2006年,一通公司政策性破产工作基本结束,西水总公司与西水创业公司改革继续深化,五虎山煤矿政策性破产顺利推进;两矿业公司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进展顺利,平稳移交地方管理。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撤乡并镇及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扎实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积极推行财政综合预算,建立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增强了资金调拨能力。 
        成功承办中国光彩事业第二届西部扶贫开发协作会,中国光彩事业乌海产业基地正式挂牌;积极开展一批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经贸洽谈活动,全年共实施国内招商引资项目62项,引进国内到位资金42.14亿元,比上年减少5.49亿元;全市审批外商投资企业3个,合同外资金额1 282万美元,同比减少4 6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万美元,同比减少1 360万美元,主要集中投在第二产业,投入较多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化工工业。完成外贸出口2 040万美元,增长152%,增速名列自治区第一位。

    (张海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乌海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市委 
        书记:赵忠 
        副书记:(蒙古族)刘彪韩琦运 
        常委:赵忠 (蒙古族) 刘彪 韩琦运 周纯杰 赵江涛(蒙古族10月离任) 冯玉臻  傅振坤(大校)陈凤珠(女)兰宇(蒙古族10月任职) 
        秘书长:冯玉臻 
        人大 
        主任:王成(12月去世) 
        副主任:罗庆国 伊英(蒙古族)武文俊 刘东镐(朝鲜族) 
        沙日娜(女蒙古族)王铁坚 
        政府 
        市长:(蒙古族) 
        副市长: 刘新乐(蒙古族) *** 甄晨岚(女) 徐德林(蒙古族)李斌 李新征 金奎(蒙古族) 吴艳刚(4月任职) 
        政协 
        主席:云高怀(蒙古族) 
        副主席:杜建和 马武(蒙古族)赵秀(女)杜建明 刘伍才 许惠和 *** 许宏然 康文胜 马万良 
        纪检委 
        书记:刘彪 
        政法委 
        书记:陈凤珠(女) 
        法院 
        院长:曹凤龙 
        检察院 
        检察长:宝孟和(蒙古族) 
        公安局 
        局长:孙毅 
        军分区 
        司令员:吴东海 
        政治委员:傅振坤 
        副政治委员:张凤高 
        参谋长:赵学峰(蒙古族) 
        政治部主任:卢小平 
        后勤部部长:闫庆钟(蒙古族) 
        【概况】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缘。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干旱、半荒漠气候地带。东邻鄂尔多斯市,西连阿拉善盟,南界鄂尔多斯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北接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位于东经106°36′25″~107°08′05″,北纬39°02′30″~39°54′55″之间,东西相距约45公里,南北距离约100公里,总面积1 754平方公里。1976年1月,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合并正式成立乌海市,辖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共有5镇、16个街道办事处。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在乌海居住半年以上人口)47.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1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67‰,死亡率5.16‰,自然增长率4.51‰。少数民族人口3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68万人。城镇人口45.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96.48%。 
        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连续第11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96.92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53.44亿元,增长18.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1%。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32 593元(折合4 094美元),比上年增长19.0%。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35%,第二产业贡献率为72.23%,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7.4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63.1∶35.4调整为1.3∶63.6∶35.1。全市完成财政收入26.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47.51%。财政总支出21.15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8.82亿元,增长33.75%。  
        【农牧业】完成农业总产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7.9%(按现价计算)。粮食播种面积4 964公顷,比上年增长11.98%;粮食总产量34 147吨,增长7.8%。全年蔬菜产量105 562吨,下降20.3%;禽蛋产量1 848吨,增长10.0%;肉类产量10 866吨,增长2.9%;牛奶产量9 463吨,增长26.0%;生猪出栏8.93万头,增长7.9%;家禽出栏31.75万只,增长8.0%。 
        2006年,新农区建设全面启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保护地800亩,达4 400亩;新增葡萄种植面积4 449亩,达18 000亩,四个葡萄品种取得2008年奥运会准入资格,汉森葡萄酒获得亚洲葡萄酒2006年评比金奖。培育了岱山育肥牛、民生奶业等一批乳肉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区居民就业培训,向二、三产业引导转移就业近3 000人。初步完成新农区建设规划编制,村庄整合工作开始启动。动物防疫体系进一步完善,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工业】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2.2%。全市17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80.21亿元,增长25.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39.69亿元,增长21.4%。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6.9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6.76%,比上年下降4.9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0.94亿元,下降79.9%。 
        2006年,乌海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神华乌海煤焦化、君正科技、华资煤焦化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推动了工业向“集团化、产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8%和41.8%。 
        2006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69亿元,比上年下降20.0%。房屋施工面积240.22万平方米,增长47.7%;竣工面积121.33万平方米,增长59.2%。建筑业效益有所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64亿元,比上年下降31.56%。其中,一产业完成投资1.72亿元,比上年增长49.38%;二产业完成投资34.31亿元,比上年下降48.56%;三产业完成投资2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3.42亿元,增长62.39%。 
        全年全社会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31.3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0.81%。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7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9.0%。 
        全市确定的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3.8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2.4%。到年底,已有3个项目交付使用。 
        【贸易】乌海市区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6亿元,增长15.2%。302市场改造二期工程、海达街汽车交易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葡萄保鲜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6.5%。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21亿元,同比增长15.7%;餐饮业零售额5.41亿元,同比增长22.0%。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4 891.1万元,同比增长1.39倍;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3 383.9万元,比上年增长44.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3 515.7万元,同比增长62.4%;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9 8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5%;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2 573.6万元,增长7.1%。全市连锁商业企业3个,实现零售额15 468.7万元,比上年增长79.6%。全市进出口总值达2 0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2.0%;全部为出口。  
        【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滨河新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41亿元,完成13条道路及其配套工程,奥体中心、科技馆、图书档案馆、行政中心等八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新增道路面积26万平方米,完成了高速公路海勃湾互通与城区连接线一级公路(迎宾路)改建工程,新修村村通公路62公里,建成巴音陶亥镇、公乌素镇汽车客运站。五虎山、西水等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车,乌海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5公里,排水管网13公里;新增供热面积23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和供热质量明显提高;铺设煤气管网12公里,新增煤气入户3 400户。天然气入城工程已完成场站选址等前期工作,输气管道工程即将开工。海勃湾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行,乌达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海南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工程开工建设。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贷出金额6 134万元,增长51%。旧城区拆迁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开工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已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矿区人口向城区集中工程开始启动。 
        【交通运输】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5 505.21万吨,比上年增长21.2%。其中,铁路2 126.71万吨,增长7.9%;公路3 309万吨,增长23.6%;民航69.5吨。旅客运输总量717.16万人,比上年增长37.3%。其中,铁路219.42万人,增长18.3%;公路495万人,增长12.5%;民航2.74万人,增长158.4%。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客运量比重分别为69.0%、30.6%、0.4%。 
        全市公共汽车(含小公共汽车,下同)线路达到23条,比上年增加2条;运营里程1 930公里,比上年增长6.98%。全市共有公共汽车运营车辆317辆,比上年增加2辆;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953辆。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2 298万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增长4.9%。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汽车保有量3.84万辆,其中,小型汽车1.73万辆。个人汽车保有量达8.73万辆,其中,个人小型汽车保有量1.31万辆。  
        【邮电通信】2006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8.55万户,比上年增长3.4%。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8.4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0.11万户。局用交换机容量达76.1万门,增长23.7%。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39.7线/百人,比上年增加1.1线/百人。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5.8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8.6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2.7部/百人,比上年增加21.3部/百人。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 242.07万元,与上年相比下降20.5%。全年订销报纸588.4万份,增长8.1%;订销杂志32.7万份,增长0.9%;收寄函件125.7万份,增长30.7%;收寄特快专递9.9万件,增长21.4%。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 
        【旅游】全年国内旅游收入6 393.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国内旅游人数31.3万人次,同比增长54.0%。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18人次,比上年增长64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1万美元,同比减少6.87万美元。 
        【金融保险】2006年,乌海商业银行挂牌运营,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和就业、支农小额贷款担保体系基本形成。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5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年末全市中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5.65亿元,比年初增加13.64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35.57亿元,比年初减少2.74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2.07亿元,比年初增加12.7亿元。中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1.1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15.53亿元。 
        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90 203.36万元,比上年增长171.84%。 
        全年保费收入1.01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 782万元,增长26.2%;人身险保费收入3 291万元。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0.35亿元,比上年下降2.9%;其中财产险赔付3 304万元,寿险给付150万元。  
        【教育】2006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 1所。全年招收专科学生1 105人,专科在校生达1 884人。全市有职业中学3所,在校生3 145人。普通高中5所,招生3 895人,在校生10 310人,毕业生3 162人。有初级中学18所,招生5 905人,在校生16 604人,毕业生5 473人。小学47所,招生5 685人,在校生37 224人,毕业生6 68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6人,在校生87人,毕业生8人。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8 711人。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学校1所,招生158人,在校生641人,毕业生240人,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 。全市有民办学校2所,其中,民办初中1所,民办高中1所。共招生329人,在校生共863人,毕业生共326人。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91人。    
        【科技】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总支出1 350万元,比上年增长37.2%。全年申请专利25项,授权专利19项。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1项,其中获得自治区奖励1项。全市签订技术合同41项,合同成交额19 951万元,比上年增加16 117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36.2万元,同比降低7.5%。  
        【文化】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5.78万册,比上年增长6.8%。全市1个市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举办演出77场。拥有电视台1个,开播2个频道,电视节目达36套。有线电视用户达10.8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75.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4%和97.2%。实现了让所有的农区居民都能看上电视听上广播的目标。电影院1个,全年放映电影526场。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点10处。乌海地区注册登记的博物馆1座,馆藏文物600多件。《乌海日报》年发行量9 000份。    
        【卫生】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及各类诊所、卫生所等305个。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10个,卫生所、医务室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村卫生室49个,诊所20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 141张。其中,医院1 895张,卫生院90张,妇幼保健院116张,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 088人。其中执业医师1 037人,助理执业医师134人,注册护士873人。    
        【体育】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656片。其中,体育馆1个,网球场30个(室内网球场2个),乒乓球馆4个,篮球场257个,门球场19片,各类街心公园社区健身场地130片。年内全市各类群众体育参加人数达57 000人次。全市共获得自治区各类比赛奖牌23枚,其中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8枚。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1 430元,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比自治区平均水平高1 072元;农区居民均纯收入5 640元,增长21.7%。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全年竣工面积2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65平方米。市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为8.3辆。社区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完成26个社区建设项目。人均消费支出为9 323元,比上年增长2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6%。2006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7%,比上年降低3.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均住房使用面积21.3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9平方米。农区居民均纯收入5 640元,比上年增长2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农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2%。农区居民均住房面积27.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2平方米。  
        【社会保障】全市新增就业7 146人,消除“零就业”家庭。对从事灵活就业的“4050”人员进行社保补贴,年人均补贴2 100元。扩大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创历史最高水平。落实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标政策,月人均增加175元;实现了市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人均月补差达110元,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取得突破,参保人数达1万人,基本完成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在自治区率先为低保老年人每月增加生活补贴50元;672户特困家庭领取廉租住房补贴;173户特困家庭得到医疗救助;138名大学生得到市长助学基金资助,232名大学生得到一次性教育救助,全市没有出现大学生因贫失学现象。新型农区合作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补偿标准,参与人数占农区常住人口的78.6%。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家,床位220张,收养各类人员222人(在院152人,寄养70人)。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9.06万人、13.49万人、9.1万人和64.53万人,生育保险5.51万人。养老和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净增0.57万人、0.83万人,失业保险人数与上年持平,生育保险比上年增加0.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参加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的人数达36 563人,占全市农区常住人口78.6%,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30 978人,比上年增加178人;其中,享受农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3 338人,比上年增加926人。  
        【生态环境建设】加快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千里沟水库、白独贵湾生态治理、青少年生态园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共完成生态治理面积17.9万亩。人工造林4.9万亩,围栏封育1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完成1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2.5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0.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50万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3.8%。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为1.69公顷。  新增园林绿化面积31.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面积10.93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8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9.5%,比上年提高10.49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74平方米。全年总用水量2.6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0.2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8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51亿立方米。全社会节水意识增强。全年农业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 500亩,工业和生活完成节水技改措施3项。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综合治理,水质达标率为97%。加大对沿黄排污企业的治理力度,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2.8%。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45.4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55%(按清运量计算)。 
        《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评审论证,中国与瑞典可持续发展合作(乌海)项目逐步推进。乌达煤田灭火工程已经开工,桌子山煤田灭火工程已报国家发改委审批。继续巩固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清理整顿成果,全面推进“蓝天绿地”工程,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68个,比上年增加53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26 594万元。已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59.8平方公里,海勃湾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15天,比上年增加12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8.9%。 
        【改革开放】2006年,一通公司政策性破产工作基本结束,西水总公司与西水创业公司改革继续深化,五虎山煤矿政策性破产顺利推进;两矿业公司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进展顺利,平稳移交地方管理。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撤乡并镇及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扎实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积极推行财政综合预算,建立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增强了资金调拨能力。 
        成功承办中国光彩事业第二届西部扶贫开发协作会,中国光彩事业乌海产业基地正式挂牌;积极开展一批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经贸洽谈活动,全年共实施国内招商引资项目62项,引进国内到位资金42.14亿元,比上年减少5.49亿元;全市审批外商投资企业3个,合同外资金额1 282万美元,同比减少4 6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万美元,同比减少1 360万美元,主要集中投在第二产业,投入较多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化工工业。完成外贸出口2 040万美元,增长152%,增速名列自治区第一位。

    (张海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