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7卷  /  科技

2007卷

  • 草原研究
  •    【综述】草原研究所2006年在研项目32项,结题验收21项。申请国家“863”项目、“97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44项,获准立项13项,合同经费1 492.25万元。至2006年底,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版权局授予的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22篇,入编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成果汇编8项。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苏和(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副所长:王育青(蒙古族)
        副所长:徐柱  郭永清
       【概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机构12个,其中,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职能部门3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牧草种质中期库、国家多年生牧草资源圃、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和沙尔沁试验基地、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和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至2006年底,有在职职工186人,其中科技人员113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硕士学位的27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9人)。
       【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研究所牧草种质资源研究领域在国内一直处于优势,主要研究方向是牧草种质资源与新品种培育。2006年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以及中澳国际合作等项目18个,合同经费达2 179万元;1个牧草新品种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整理整合2 990份牧草种质资源,并通过e-平台和中国牧草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系统,实现了2 289份牧草资源的信息共享;编写并验证40套标准规范;收集110份优良野生牧草种质和500份珍稀、濒危牧草种质,对扁蓿豆、无芒雀麦等200份材料进行育苗和田间保存;对黄花苜蓿、扁蓄豆和胡枝子等3种抗旱耐寒野生牧草进行引种、驯化和优良株系筛 选。
       【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主要从事草地合理利用、“三化”草地改良与植被恢复、人工草地栽培与高产技术、草地有害生物防控及反刍家畜营养等方面的研究。2006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省部和中美合作等项目16个,合同经费300万元;“草原几种主要害鼠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及持续控制技术”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优质牧草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示范基地4 100公顷;天然草地封育、补播改良3 500公顷;牧草种子生产示范基地1 100公顷,该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面积达23.04万公顷,年均直接收益7 400万元,同时推广适宜牧草品种19个;对布氏田鼠的数量变动规律进行研究,建成面积为50万亩的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区,通过综合治理,布氏田鼠数量显著减少;进行野生荨麻与青贮玉米、野生荨麻与芦苇、野生荨麻与其它干草按比例混合等饲草料调配及其贮存方法试验示范;采取人工授精改良肉羊品种,进行冬季补饲饲养、繁殖母羊冬季补饲试验及羔羊育肥试验。
       【草地机械工程研究】草地工程机械研究是草业科学里最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主要以研究设计并生产适合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牧草产业化生产和风能利用等方面的机械产品,该研究领域不仅具有研究功能,更具有开拓市场功能。该领域共获得科技奖励成果5项,“ 9YL-360型颗粒饲料压粒机”、“FD-L5型风力发电装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国家专利6项。2006年承担部级项目2项,合同经费780万元;“切割压扁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是通过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为所内科学研究的分析任务服务,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测试服务。现有主要设备包括:气相色谱仪、总有机碳、总碳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快速定氮仪、凝胶成像系统、厌氧培养箱、光密度扫描仪、纯水制备系统MLLI、单道火焰光度计M410等。另外,还有十几台用于野外的小型测量仪器。主要分析项目:牧草、饲料成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钙、钾、钠、硫、磷、可消化蛋白质、总能、消化能和代谢能、微量元素、氨基酸)及土壤分析、农药残留检测等。同时可以对土壤、水质、大气等进行多种成分的快速测定。
       【草业科技信息中心】草业科技信息中心作为宣传研究所和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平台,主要负责《中国草地学报》的编辑出版,全所科技档案、书报刊等文献资料的管理和查阅利用,草原所局域网、门户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各类影视服务与宣传制作等。《中国草地学报》(原《中国草地》、《中国草原》)是草原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草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家草地与牧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与新理论,介绍新进展与发展动态等,是目前国家草学界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
       【科技创新支撑条件】草原研究所现有国家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农业部草原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岩黄芪等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沙尔泌试验基地等科技创新支撑条件。
       【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资源圃】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资源圃位于草原所沙尔沁实验基地内,总面积40亩,其中保存区面积30亩,繁殖更新区面积10亩,建有大棚温室200平方米,可用于2 500多份牧草种质资源的繁种与保存。
       【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位于草原研究所院内,总面积320平方米,有2~4℃常温保存库1座,-18℃低温保存库1座,设有实验室、种子检测室、种子干燥室、种子消毒室、种子清选室,有一批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已保存各类牧草种质资源12 000余份,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种质材料500份次。
       【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以国家草原资源与生态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为主。下设四个分实验室:生态胜利实验室、分子标记实验室、遗传资源实验室、GIS信息处理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由成立初期的12人增加到目前41人,客座人员由成立初期的15人增加到目前34人,落实1项国家财政修购专项资金,经费达330万元,用于改善重点试验室的仪器设备。
       【农业部遥感应用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遥感应用呼和浩特分中心以国家粮食主产区目标作为春小麦、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为主要业务,以及我国五大牧区牧草产量监测及荒漠草原区植物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研究。
       【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于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由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和岩黄芪等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组成。主要从事沙质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沙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沙地鼠害防治和牧草种子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沙尔泌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沙尔泌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于200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设在沙尔泌试验基地,主要从事牧草遗传资源方面的研究。实验站拥有一批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站以来,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五”期间,承担完成党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专项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863、973、国际合作等项目的相关科研工作。
       【合作与交流】2006年,共有32人次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乌拉圭等国家专家来所考察访问;先后派出6人次赴澳大利亚、蒙古、荷兰、英国、瑞典等国学习考察。与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等国相关部门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承担3项国际合作项目;为推进我国草业科技的创新平台,面向全国聘任了28位草业界知名专家、教授为客座研究员;接待了自治区雷·额尔德尼副主席和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来所检查、指导工作。
                                                                                                            (戴雅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草原研究
  •    【综述】草原研究所2006年在研项目32项,结题验收21项。申请国家“863”项目、“97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44项,获准立项13项,合同经费1 492.25万元。至2006年底,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版权局授予的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22篇,入编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成果汇编8项。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苏和(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副所长:王育青(蒙古族)
        副所长:徐柱  郭永清
       【概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机构12个,其中,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职能部门3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牧草种质中期库、国家多年生牧草资源圃、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和沙尔沁试验基地、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和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至2006年底,有在职职工186人,其中科技人员113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硕士学位的27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9人)。
       【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研究所牧草种质资源研究领域在国内一直处于优势,主要研究方向是牧草种质资源与新品种培育。2006年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以及中澳国际合作等项目18个,合同经费达2 179万元;1个牧草新品种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整理整合2 990份牧草种质资源,并通过e-平台和中国牧草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系统,实现了2 289份牧草资源的信息共享;编写并验证40套标准规范;收集110份优良野生牧草种质和500份珍稀、濒危牧草种质,对扁蓿豆、无芒雀麦等200份材料进行育苗和田间保存;对黄花苜蓿、扁蓄豆和胡枝子等3种抗旱耐寒野生牧草进行引种、驯化和优良株系筛 选。
       【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主要从事草地合理利用、“三化”草地改良与植被恢复、人工草地栽培与高产技术、草地有害生物防控及反刍家畜营养等方面的研究。2006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省部和中美合作等项目16个,合同经费300万元;“草原几种主要害鼠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及持续控制技术”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优质牧草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示范基地4 100公顷;天然草地封育、补播改良3 500公顷;牧草种子生产示范基地1 100公顷,该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面积达23.04万公顷,年均直接收益7 400万元,同时推广适宜牧草品种19个;对布氏田鼠的数量变动规律进行研究,建成面积为50万亩的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区,通过综合治理,布氏田鼠数量显著减少;进行野生荨麻与青贮玉米、野生荨麻与芦苇、野生荨麻与其它干草按比例混合等饲草料调配及其贮存方法试验示范;采取人工授精改良肉羊品种,进行冬季补饲饲养、繁殖母羊冬季补饲试验及羔羊育肥试验。
       【草地机械工程研究】草地工程机械研究是草业科学里最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主要以研究设计并生产适合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牧草产业化生产和风能利用等方面的机械产品,该研究领域不仅具有研究功能,更具有开拓市场功能。该领域共获得科技奖励成果5项,“ 9YL-360型颗粒饲料压粒机”、“FD-L5型风力发电装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国家专利6项。2006年承担部级项目2项,合同经费780万元;“切割压扁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是通过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为所内科学研究的分析任务服务,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测试服务。现有主要设备包括:气相色谱仪、总有机碳、总碳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快速定氮仪、凝胶成像系统、厌氧培养箱、光密度扫描仪、纯水制备系统MLLI、单道火焰光度计M410等。另外,还有十几台用于野外的小型测量仪器。主要分析项目:牧草、饲料成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钙、钾、钠、硫、磷、可消化蛋白质、总能、消化能和代谢能、微量元素、氨基酸)及土壤分析、农药残留检测等。同时可以对土壤、水质、大气等进行多种成分的快速测定。
       【草业科技信息中心】草业科技信息中心作为宣传研究所和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平台,主要负责《中国草地学报》的编辑出版,全所科技档案、书报刊等文献资料的管理和查阅利用,草原所局域网、门户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各类影视服务与宣传制作等。《中国草地学报》(原《中国草地》、《中国草原》)是草原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草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家草地与牧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与新理论,介绍新进展与发展动态等,是目前国家草学界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
       【科技创新支撑条件】草原研究所现有国家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农业部草原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岩黄芪等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沙尔泌试验基地等科技创新支撑条件。
       【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资源圃】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资源圃位于草原所沙尔沁实验基地内,总面积40亩,其中保存区面积30亩,繁殖更新区面积10亩,建有大棚温室200平方米,可用于2 500多份牧草种质资源的繁种与保存。
       【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位于草原研究所院内,总面积320平方米,有2~4℃常温保存库1座,-18℃低温保存库1座,设有实验室、种子检测室、种子干燥室、种子消毒室、种子清选室,有一批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已保存各类牧草种质资源12 000余份,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种质材料500份次。
       【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以国家草原资源与生态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为主。下设四个分实验室:生态胜利实验室、分子标记实验室、遗传资源实验室、GIS信息处理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由成立初期的12人增加到目前41人,客座人员由成立初期的15人增加到目前34人,落实1项国家财政修购专项资金,经费达330万元,用于改善重点试验室的仪器设备。
       【农业部遥感应用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遥感应用呼和浩特分中心以国家粮食主产区目标作为春小麦、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为主要业务,以及我国五大牧区牧草产量监测及荒漠草原区植物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研究。
       【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于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由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和岩黄芪等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组成。主要从事沙质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沙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沙地鼠害防治和牧草种子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沙尔泌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沙尔泌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于200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设在沙尔泌试验基地,主要从事牧草遗传资源方面的研究。实验站拥有一批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站以来,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五”期间,承担完成党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专项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863、973、国际合作等项目的相关科研工作。
       【合作与交流】2006年,共有32人次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乌拉圭等国家专家来所考察访问;先后派出6人次赴澳大利亚、蒙古、荷兰、英国、瑞典等国学习考察。与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等国相关部门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承担3项国际合作项目;为推进我国草业科技的创新平台,面向全国聘任了28位草业界知名专家、教授为客座研究员;接待了自治区雷·额尔德尼副主席和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来所检查、指导工作。
                                                                                                            (戴雅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