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卷

  • 气象
  •    【综述】全区共有盟(市)气象局14家: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包头市气象局、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兴安盟气象局、通辽市气象局、赤峰市气象局、锡林郭勒盟气象局、乌兰察布市气象局、鄂尔多斯市气象局、巴彦淖尔市气象局、乌海市气象局、阿拉善盟气象局、满洲里市气象局、二连浩特市气象局。在通辽、巴彦淖尔市气象局设自治区级大气探测技术保障分中心,实行市气象局与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双重领导,以市气象局为主的管理体制。
        旗(县、市)气象局(台、站):在图里和、满洲里、博克图、索伦、东乌珠穆沁旗、霍林郭勒市、巴彦诺尔公、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朱日和、二连浩特市、海拉尔、满都拉、乌拉特中旗、呼和浩特、东胜、临河、鄂托克旗、通辽、扎鲁特旗、巴林左旗、锡林浩特、多伦县、赤峰等24个气象局(站)的基础上,组建国家气候观象台,其余机构不变。
        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4个国家气候观象台、85个国家一级气象观测站、10个国家二级气象观测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117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8个台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特种观测,6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385个自动雨量站。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长:乌兰(蒙古族)
        副局长:李红宇(女 蒙古族)沈建国  李彰俊  裴浩
        纪检组长:何卫卫(蒙古族)
       【概况】经过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后机构进行调整重组: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监测网络处、科技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与党组纪检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将原挂靠在自治区气象局机关的内蒙古气象学会调整挂靠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局直属事业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结算中心)。
        至2006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027人,其中干部2 768人,工人259人。学历结构:硕士研究生54人,本科730人,大专1 226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166人(正研级8人、副研级158人),中级职称1 195人,初级职称1 419人。
        2006年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2006〕3号文件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0月16日,呼和浩特市政府以呼政发〔2006〕66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11月1日, 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内政字〔2006〕324号文件下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对气象工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及人工增雨作业工程”纳入自治区“十一五”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各盟市气象“十一五”发展规划已列入当地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各级政府对气象工作投入达6 153.78万元。
    【气象服务】
        重大气象服务效益显著2006年,全区先后发生暴雪、沙尘、干旱、暴雨、霜冻等气象灾害及由此引发的衍生灾害。各级气象部门准确预报春季出现的风雪寒潮、沙尘天气和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减少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周密部署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水库、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积极为扑灭呼伦贝尔“5.25”森林大火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对全区出现的大范围初霜冻过程及时预警并提出防御建议,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霜冻防御工作,仅赤峰市就减少粮食损失5.3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达4亿多元。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气象服务演练。开展“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和“中国·内蒙古第三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庆典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工作。国务院扑火前线总指挥部授予自治区气象局“扑火优秀保障单位”称号,授予呼伦贝尔市气象局“扑火先进单位”称号,授予自治区气象局局长乌兰“扑火优秀指挥员”和“扑火先进个人”称号,授予内蒙古气象遥感中心乌日娜、内蒙古气象台韩经纬和吴学宏“扑火先进个人”称号。自治区气象局获中国气象局目标管理特别优秀奖;巴彦淖尔市气象台获中国气象局“2006年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气象应急工作取得突破建立全区气象部门应急管理体系。气象应急工作纳入自治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专门成立气象应急办公室。下发《内蒙古自治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在“5.25”免渡河森林火灾气象应急服务工作中,多轨道业务协调一致、上下配合、优势互补,监测、预报、服务,信息与技术保障环环相扣,运行顺畅,凸显了新业务技术体制优势,受到了国务院防火前线指挥部、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加强改革调整人工影响天气运行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和对下指导。全区8架飞机全年累计作业137架次,增雨飞行387小时。地面火箭作业1 195次,发射增雨火箭弹5 597枚,防雹作业1 748次,发射炮弹66 042发。人工影响天气为缓解干旱、防灾减灾、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增加经济效益约5~6亿元。
        气象为新农村新牧区服务工作有序推进成立领导小组和调研工作组,深入到8个盟市、25个旗县、30个局站进行专题调研,制定下发《关于气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服务实施意见》。在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开展新农村新牧区气象服务试点工作。紧密围绕农牧业生产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积极探索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部分盟市在乡镇、苏木建立专兼职的气象助理员队伍,为气象信息向农村牧区辐射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化建设】海拉尔、鄂尔多斯新一代天气雷达已通过现场验收,通辽、临河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进展顺利。海拉尔、二连浩特GCOS探测业务,呼和浩特等4个探空站建设按计划进行。5个陆态网GPS基准站站址完成勘选。建成DVB-S卫星宽带接收站和8个DCP通信平台。开通中国局—区局—盟市局的可视会商系统。
       【科技工作】开展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研究型业务发展”为主题的全区首届气象科技月活动,举办28场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讲座,与自治区科技厅、科协共同召开全区气象科技工作会议,审议通过《内蒙古气象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全年共争取到位科技经费达到36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64篇,其中在SCI上收录1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63篇。两项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才强局】新引进硕士生10人,本科生100人,培养本科生177名,专科生122名,补充了业务急需人才。现有在读博士12人,在读硕士76人。全年共举办、参加各类培训班137期,受训人员5 868人次。制定“十一五”人才战略实施规划并进行总体部署。推荐“32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7人,3人入选第二届西部优秀年轻人才,3人被评为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选拔自治区气象局学科带头人15人。对在全区地面高空气象测报业务比赛活动中优胜选手分别授予“技术标兵”、“技术能手”称号,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法制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已通过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第一次审议。《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已列入自治区人民政府2007年立法计划。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与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自治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并联合开展防雷执法检查。深入推行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梳理确定自治区气象局行政许可事项9项,行政处罚63项,其它具体行政行为75项。组织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备案工作,备案率达90.8%。受理并及时办结行政许可事项1 412项,制止和查处气象违法案件485件。同民航、水文、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建立资料共享合作机制,为行业管理职能发挥奠定了基础。
       【荣誉】东乌珠穆沁旗气象局、四子王旗气象局荣获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称号。呼伦贝尔市气象局、锡林郭勒盟气象局荣获盟市级“文明行业”称号,兴安盟气象局进入盟市级“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行列。
       【企业文化】参加气象行业“华风杯”乒乓球赛和首届全国气象行业文艺汇演并取得优异成绩,举办内蒙古气象基层台站建设成就展览。完成全部121个基层台站的图书室建设。完成省道101西段的“内蒙古气象文化长廊”项目建设。与浙江、厦门、大连和北京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结对子工作。
                                                                                                           (魏兴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气象
  •    【综述】全区共有盟(市)气象局14家: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包头市气象局、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兴安盟气象局、通辽市气象局、赤峰市气象局、锡林郭勒盟气象局、乌兰察布市气象局、鄂尔多斯市气象局、巴彦淖尔市气象局、乌海市气象局、阿拉善盟气象局、满洲里市气象局、二连浩特市气象局。在通辽、巴彦淖尔市气象局设自治区级大气探测技术保障分中心,实行市气象局与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双重领导,以市气象局为主的管理体制。
        旗(县、市)气象局(台、站):在图里和、满洲里、博克图、索伦、东乌珠穆沁旗、霍林郭勒市、巴彦诺尔公、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朱日和、二连浩特市、海拉尔、满都拉、乌拉特中旗、呼和浩特、东胜、临河、鄂托克旗、通辽、扎鲁特旗、巴林左旗、锡林浩特、多伦县、赤峰等24个气象局(站)的基础上,组建国家气候观象台,其余机构不变。
        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4个国家气候观象台、85个国家一级气象观测站、10个国家二级气象观测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117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8个台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特种观测,6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385个自动雨量站。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长:乌兰(蒙古族)
        副局长:李红宇(女 蒙古族)沈建国  李彰俊  裴浩
        纪检组长:何卫卫(蒙古族)
       【概况】经过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后机构进行调整重组: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监测网络处、科技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与党组纪检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将原挂靠在自治区气象局机关的内蒙古气象学会调整挂靠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局直属事业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结算中心)。
        至2006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027人,其中干部2 768人,工人259人。学历结构:硕士研究生54人,本科730人,大专1 226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166人(正研级8人、副研级158人),中级职称1 195人,初级职称1 419人。
        2006年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2006〕3号文件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0月16日,呼和浩特市政府以呼政发〔2006〕66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11月1日, 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内政字〔2006〕324号文件下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对气象工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及人工增雨作业工程”纳入自治区“十一五”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各盟市气象“十一五”发展规划已列入当地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各级政府对气象工作投入达6 153.78万元。
    【气象服务】
        重大气象服务效益显著2006年,全区先后发生暴雪、沙尘、干旱、暴雨、霜冻等气象灾害及由此引发的衍生灾害。各级气象部门准确预报春季出现的风雪寒潮、沙尘天气和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减少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周密部署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水库、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积极为扑灭呼伦贝尔“5.25”森林大火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对全区出现的大范围初霜冻过程及时预警并提出防御建议,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霜冻防御工作,仅赤峰市就减少粮食损失5.3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达4亿多元。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气象服务演练。开展“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和“中国·内蒙古第三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庆典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工作。国务院扑火前线总指挥部授予自治区气象局“扑火优秀保障单位”称号,授予呼伦贝尔市气象局“扑火先进单位”称号,授予自治区气象局局长乌兰“扑火优秀指挥员”和“扑火先进个人”称号,授予内蒙古气象遥感中心乌日娜、内蒙古气象台韩经纬和吴学宏“扑火先进个人”称号。自治区气象局获中国气象局目标管理特别优秀奖;巴彦淖尔市气象台获中国气象局“2006年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气象应急工作取得突破建立全区气象部门应急管理体系。气象应急工作纳入自治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专门成立气象应急办公室。下发《内蒙古自治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在“5.25”免渡河森林火灾气象应急服务工作中,多轨道业务协调一致、上下配合、优势互补,监测、预报、服务,信息与技术保障环环相扣,运行顺畅,凸显了新业务技术体制优势,受到了国务院防火前线指挥部、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加强改革调整人工影响天气运行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和对下指导。全区8架飞机全年累计作业137架次,增雨飞行387小时。地面火箭作业1 195次,发射增雨火箭弹5 597枚,防雹作业1 748次,发射炮弹66 042发。人工影响天气为缓解干旱、防灾减灾、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增加经济效益约5~6亿元。
        气象为新农村新牧区服务工作有序推进成立领导小组和调研工作组,深入到8个盟市、25个旗县、30个局站进行专题调研,制定下发《关于气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服务实施意见》。在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开展新农村新牧区气象服务试点工作。紧密围绕农牧业生产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积极探索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部分盟市在乡镇、苏木建立专兼职的气象助理员队伍,为气象信息向农村牧区辐射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化建设】海拉尔、鄂尔多斯新一代天气雷达已通过现场验收,通辽、临河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进展顺利。海拉尔、二连浩特GCOS探测业务,呼和浩特等4个探空站建设按计划进行。5个陆态网GPS基准站站址完成勘选。建成DVB-S卫星宽带接收站和8个DCP通信平台。开通中国局—区局—盟市局的可视会商系统。
       【科技工作】开展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研究型业务发展”为主题的全区首届气象科技月活动,举办28场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讲座,与自治区科技厅、科协共同召开全区气象科技工作会议,审议通过《内蒙古气象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全年共争取到位科技经费达到36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64篇,其中在SCI上收录1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63篇。两项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才强局】新引进硕士生10人,本科生100人,培养本科生177名,专科生122名,补充了业务急需人才。现有在读博士12人,在读硕士76人。全年共举办、参加各类培训班137期,受训人员5 868人次。制定“十一五”人才战略实施规划并进行总体部署。推荐“32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7人,3人入选第二届西部优秀年轻人才,3人被评为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选拔自治区气象局学科带头人15人。对在全区地面高空气象测报业务比赛活动中优胜选手分别授予“技术标兵”、“技术能手”称号,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法制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已通过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第一次审议。《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已列入自治区人民政府2007年立法计划。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与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自治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并联合开展防雷执法检查。深入推行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梳理确定自治区气象局行政许可事项9项,行政处罚63项,其它具体行政行为75项。组织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备案工作,备案率达90.8%。受理并及时办结行政许可事项1 412项,制止和查处气象违法案件485件。同民航、水文、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建立资料共享合作机制,为行业管理职能发挥奠定了基础。
       【荣誉】东乌珠穆沁旗气象局、四子王旗气象局荣获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称号。呼伦贝尔市气象局、锡林郭勒盟气象局荣获盟市级“文明行业”称号,兴安盟气象局进入盟市级“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行列。
       【企业文化】参加气象行业“华风杯”乒乓球赛和首届全国气象行业文艺汇演并取得优异成绩,举办内蒙古气象基层台站建设成就展览。完成全部121个基层台站的图书室建设。完成省道101西段的“内蒙古气象文化长廊”项目建设。与浙江、厦门、大连和北京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结对子工作。
                                                                                                           (魏兴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