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卷

  • 临河区
  •     【领导名录】 
        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斌 
        区长: *** 
        政协主席:常存善 
        武装部长:白利军 
        政委:李钧 
        【概况】临河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河套平原 腹部。隶属巴彦淖尔市 ,为市府所在地。区境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以乌加河为界,与乌拉特中旗相邻,东接五原县,西与杭后毗连。总面积2 354平方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383公里,距首都北京1 050公里(铁路里程)。临河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连接大西北的两大动脉京兰铁路和110公路国道横穿市区,区乡村柏油公路成网,在西北地区公路建设名列前茅。2006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53.0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9.59万人,乡村人口23.4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25‰;死亡率为3‰;自然增长率为5.25‰。 
        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为85.93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5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2.93亿元,同比增长36.5%;第三产业增加值33.05亿元,同比增长16.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万元,同比增长19.9%。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33∶41调整为23∶38∶3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6%,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全区财政总收入达6.69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9亿元,同比增长34%。国税收入完成2.55亿元,同比增长67.3%;地税收入完成3.32亿元,同比增长9.8%;非税收入完成8 176万元,同比增长172.2%。财政支出7.33亿元,同比增长46%。 
        【社会保障】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59万人,养老保险金实际发放1.57亿元,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工作同步跟进。全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3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25万人。全年共为706名失业职工发放失业金26.1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监督与动态管理力度,年末纳入城镇低保对象1.29万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 450万元;同时重点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年末全区农村低保对象5 740 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98万元。新建经济适用住房8万平方米。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292万元。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累计为99名城镇退役士兵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87.3万元。全年为150户无房户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10万元。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27.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 04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68人;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 282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6 63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3.63万人。 
        【农业】全区种植各类农作物154.1万亩,将玉米(除制种玉米)作为饲料计算,粮、经、草(饲)结构调整为30∶50∶20。 
        粮食种植面积为78.55万亩,粮食产量40.47万吨,减少了8.9%。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7.82万亩,总产量19.82万吨,与上年持平。玉米面积29.56万亩,总产量19.96万吨,比上年减少3.96万吨。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70.9万亩,同比增长22.4%。其中:花葵面积28.17万亩,总产量7.93万吨,油葵面积6.44万亩,总产量1.67万吨;西瓜种植面积1.51万亩,总产量5.8万吨;甜瓜面积3.1万亩,总产量8.43万吨;籽瓜种植面积7.48万亩,总产量0.88万吨。 
        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11万亩,总产量86.9万吨。其中:番茄面积8.8万亩,总产量48.3万吨。 
        全年家畜存栏达207万头(只),其中:羊存栏178.7万只;家畜饲养量达544万头(只);出栏肉猪28.9万口,出栏率达123.8%;全年肉类总产量8.5万吨,比上年增长7.5倍。牛奶产量9.3万吨,比上年增长8.3倍;禽蛋产量0.12万吨,增长20%。水产品产量0.27万吨。   
        全年用于农村改水投资1 307万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 000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7.04万千瓦,增长5.8%。农村用电量7 821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33.9%。 
        2006年底,全区累计建成乡村小油路245公里,有54个行政村实现通油路。对370公里农村公路进行整修铺砂。全年完成平地缩块面积58.4万亩,实施农田配套面积12万亩。实施完成部分试点村组自来水给水工程,新打水源井4眼,解决了2 000多人、1.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工业建筑业】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88户,个体工业1 795户,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77.6亿元,同比增长46.7%;实现增加值27.16亿元,可比价增速为43.3%。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3.3亿元,同比增长48.5%;实现增加值26.16亿元,可比价增速为4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0.55亿元,同比增长47.4%;实现增加值25亿元,可比价增速为46.2%。 
        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9亿元,增长24.5%;实现利润总额7 642.5万元,增长23.1%;实现税金1.5亿元,增长2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77.9%,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2亿元,增长22%;实现利润总额6 779.7万元,增长17.7%;实现税金总额1.47亿元,增长22.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86.2%,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 
        全区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11.6%。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工程结算收入达14.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5.7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达52.2亿元,同比增长26.4%。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4.61亿元,同比增长19.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7.1%;城市建设投资完成24.34亿元,同比增长55.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1.92亿元,同比增长62%;道路及建设投资完成6 749万元,同比下降78.6%;农村及其它投资完成2.56亿元,同比增长40.2%。 
        全区城市建设投入资金24.3亿元,组织实施了新华街、西环路等主干道的拓宽及改造工程,建成日处理450吨垃圾处理厂。投资1 400万元进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投资300万元实施以平地缩块、井渠双灌、渠道衬砌、农田配套为主的农业基础建设。 
        【国内贸易】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7亿元,增长18.4%。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54亿元,同比增长19.2%,农村零售额7.16亿元,同比增长16.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27亿元,同比增长21.1%;餐饮业4.39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区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9.21亿元,同比增长44.8%;个体实现零售额8.12亿元,增长15.2%。全年引进国内资金17.65亿元,同比增长23.9%。 
        【交通邮电】全区货物运输总量982.5万吨,其中铁路71.6万吨;公路910.9万吨。旅客运输总量860万人次。其中铁路92.4万人次;公路867.6万人次。拥有公共交通线路9条,运营里程720万公里。共有公交运营车辆111辆,客运出租运营车辆936辆。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95亿元,同比增长13.9%。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4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4.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5.8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5万户。 
        【金融保险】200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1.2亿元,同比增长28.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22.82亿元,同比增长31.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7.87亿元,同比增长13.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0.5亿元,同比增长36.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10.28亿元,同比增长64.1%;商业贷款16.61亿元,同比下降10.5%;农业贷款5.82亿元,同比增长37.7%。 
        年末全区证券公司营业网点1家,证券交易额22.2亿元,同比增长1.6倍。 
        全年保费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 167万元,同比下降14%;寿险保费收入1.17亿元。全年保险费支出2 823万元,同比增长18.2%,其中财产赔款支出1 762万元,同比增长13.2%。  
        【科技】2006年,全区取得各类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全区拥有技贸机构40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3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家;地震观测台站2个。 
        【教育】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1%。全区拥有普通中学34所,在校生4.37万人,专任教师2 191人;普通小学86所,在校生4.15万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4 325人,专任教师249人;普通中专6所(包括河大中专部),在校生4 809人,专任教师192人;普通高校1所,在校生4 012人,专任教师557人,全年招生1 254人;幼儿园33所,在园幼儿8 953人,教师331人;成人中专1所,在校生568人,专任教师66人。 
        【文化】年末,全区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2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成功举办“金川夜”、“巴运情”、“六进社区”等文化活动。全区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5座,播出节目2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6%;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3座,播出节目4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9%,有线电视用户6.7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 000户。全年出版发行报纸713万份。 
        【卫生】全区医疗卫生机构47个,拥有床位总数2 527张;卫生技术人员2 72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 341人,注册护士78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18万人,全年累计支出医疗费747万元。 
        【体育】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农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稳步发展。 
        【人民生活】全区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9 345元,增长12.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5 863元,增长14.2%;经营净收入1 188元,增长20%;转移性收入2 292元,增长11%;财产性收入322元,增长27.5%。农村居民均纯收入5 265元,增长14.5%。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589元,增长42.7%;家庭经营收入4 439元,增长11.5%;非农产业收入407元,增长25.9%。

    (张学军)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临河区
  •     【领导名录】 
        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斌 
        区长: *** 
        政协主席:常存善 
        武装部长:白利军 
        政委:李钧 
        【概况】临河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河套平原 腹部。隶属巴彦淖尔市 ,为市府所在地。区境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以乌加河为界,与乌拉特中旗相邻,东接五原县,西与杭后毗连。总面积2 354平方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383公里,距首都北京1 050公里(铁路里程)。临河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连接大西北的两大动脉京兰铁路和110公路国道横穿市区,区乡村柏油公路成网,在西北地区公路建设名列前茅。2006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53.0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9.59万人,乡村人口23.4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25‰;死亡率为3‰;自然增长率为5.25‰。 
        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为85.93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5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2.93亿元,同比增长36.5%;第三产业增加值33.05亿元,同比增长16.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万元,同比增长19.9%。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33∶41调整为23∶38∶3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6%,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全区财政总收入达6.69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9亿元,同比增长34%。国税收入完成2.55亿元,同比增长67.3%;地税收入完成3.32亿元,同比增长9.8%;非税收入完成8 176万元,同比增长172.2%。财政支出7.33亿元,同比增长46%。 
        【社会保障】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59万人,养老保险金实际发放1.57亿元,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工作同步跟进。全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3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25万人。全年共为706名失业职工发放失业金26.1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监督与动态管理力度,年末纳入城镇低保对象1.29万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 450万元;同时重点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年末全区农村低保对象5 740 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98万元。新建经济适用住房8万平方米。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292万元。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累计为99名城镇退役士兵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87.3万元。全年为150户无房户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10万元。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27.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 04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68人;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 282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6 63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3.63万人。 
        【农业】全区种植各类农作物154.1万亩,将玉米(除制种玉米)作为饲料计算,粮、经、草(饲)结构调整为30∶50∶20。 
        粮食种植面积为78.55万亩,粮食产量40.47万吨,减少了8.9%。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7.82万亩,总产量19.82万吨,与上年持平。玉米面积29.56万亩,总产量19.96万吨,比上年减少3.96万吨。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70.9万亩,同比增长22.4%。其中:花葵面积28.17万亩,总产量7.93万吨,油葵面积6.44万亩,总产量1.67万吨;西瓜种植面积1.51万亩,总产量5.8万吨;甜瓜面积3.1万亩,总产量8.43万吨;籽瓜种植面积7.48万亩,总产量0.88万吨。 
        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11万亩,总产量86.9万吨。其中:番茄面积8.8万亩,总产量48.3万吨。 
        全年家畜存栏达207万头(只),其中:羊存栏178.7万只;家畜饲养量达544万头(只);出栏肉猪28.9万口,出栏率达123.8%;全年肉类总产量8.5万吨,比上年增长7.5倍。牛奶产量9.3万吨,比上年增长8.3倍;禽蛋产量0.12万吨,增长20%。水产品产量0.27万吨。   
        全年用于农村改水投资1 307万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 000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7.04万千瓦,增长5.8%。农村用电量7 821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33.9%。 
        2006年底,全区累计建成乡村小油路245公里,有54个行政村实现通油路。对370公里农村公路进行整修铺砂。全年完成平地缩块面积58.4万亩,实施农田配套面积12万亩。实施完成部分试点村组自来水给水工程,新打水源井4眼,解决了2 000多人、1.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工业建筑业】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88户,个体工业1 795户,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77.6亿元,同比增长46.7%;实现增加值27.16亿元,可比价增速为43.3%。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3.3亿元,同比增长48.5%;实现增加值26.16亿元,可比价增速为4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0.55亿元,同比增长47.4%;实现增加值25亿元,可比价增速为46.2%。 
        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9亿元,增长24.5%;实现利润总额7 642.5万元,增长23.1%;实现税金1.5亿元,增长2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77.9%,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2亿元,增长22%;实现利润总额6 779.7万元,增长17.7%;实现税金总额1.47亿元,增长22.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86.2%,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 
        全区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11.6%。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工程结算收入达14.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5.7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达52.2亿元,同比增长26.4%。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4.61亿元,同比增长19.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7.1%;城市建设投资完成24.34亿元,同比增长55.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1.92亿元,同比增长62%;道路及建设投资完成6 749万元,同比下降78.6%;农村及其它投资完成2.56亿元,同比增长40.2%。 
        全区城市建设投入资金24.3亿元,组织实施了新华街、西环路等主干道的拓宽及改造工程,建成日处理450吨垃圾处理厂。投资1 400万元进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投资300万元实施以平地缩块、井渠双灌、渠道衬砌、农田配套为主的农业基础建设。 
        【国内贸易】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7亿元,增长18.4%。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54亿元,同比增长19.2%,农村零售额7.16亿元,同比增长16.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27亿元,同比增长21.1%;餐饮业4.39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区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9.21亿元,同比增长44.8%;个体实现零售额8.12亿元,增长15.2%。全年引进国内资金17.65亿元,同比增长23.9%。 
        【交通邮电】全区货物运输总量982.5万吨,其中铁路71.6万吨;公路910.9万吨。旅客运输总量860万人次。其中铁路92.4万人次;公路867.6万人次。拥有公共交通线路9条,运营里程720万公里。共有公交运营车辆111辆,客运出租运营车辆936辆。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95亿元,同比增长13.9%。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4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4.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5.8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5万户。 
        【金融保险】200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1.2亿元,同比增长28.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22.82亿元,同比增长31.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7.87亿元,同比增长13.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0.5亿元,同比增长36.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10.28亿元,同比增长64.1%;商业贷款16.61亿元,同比下降10.5%;农业贷款5.82亿元,同比增长37.7%。 
        年末全区证券公司营业网点1家,证券交易额22.2亿元,同比增长1.6倍。 
        全年保费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 167万元,同比下降14%;寿险保费收入1.17亿元。全年保险费支出2 823万元,同比增长18.2%,其中财产赔款支出1 762万元,同比增长13.2%。  
        【科技】2006年,全区取得各类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全区拥有技贸机构40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3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家;地震观测台站2个。 
        【教育】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1%。全区拥有普通中学34所,在校生4.37万人,专任教师2 191人;普通小学86所,在校生4.15万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4 325人,专任教师249人;普通中专6所(包括河大中专部),在校生4 809人,专任教师192人;普通高校1所,在校生4 012人,专任教师557人,全年招生1 254人;幼儿园33所,在园幼儿8 953人,教师331人;成人中专1所,在校生568人,专任教师66人。 
        【文化】年末,全区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2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成功举办“金川夜”、“巴运情”、“六进社区”等文化活动。全区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5座,播出节目2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6%;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3座,播出节目4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9%,有线电视用户6.7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 000户。全年出版发行报纸713万份。 
        【卫生】全区医疗卫生机构47个,拥有床位总数2 527张;卫生技术人员2 72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 341人,注册护士78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18万人,全年累计支出医疗费747万元。 
        【体育】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农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稳步发展。 
        【人民生活】全区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9 345元,增长12.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5 863元,增长14.2%;经营净收入1 188元,增长20%;转移性收入2 292元,增长11%;财产性收入322元,增长27.5%。农村居民均纯收入5 265元,增长14.5%。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589元,增长42.7%;家庭经营收入4 439元,增长11.5%;非农产业收入407元,增长25.9%。

    (张学军)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