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7卷  /  文化传媒

2007卷

  • 报社
  •    【内蒙古日报社领导名录】
        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贾学义
        副总编辑:朝鲁巴根(达斡尔族)于守民 相恒义 岱钦(蒙古族)王开 李玉林
        纪检委书记:郭漠南(达斡尔族)
       【概况】内蒙古日报社共设编制632名,正式职工人数为519人,设有蒙文总编室、蒙文政文部、蒙文经济部、蒙文社会部、蒙文发行广告部、蒙文专刊部、生活周报,汉文总编室、汉文政文采访部、汉文经济采访部、汉文编辑部、汉文专刊部、汉文出报部、汉文社会新闻部、记者部、编委办、新闻研究所、办公室、机关党委、纪检委、人事处、计财管理中心、老干部处、广告部、发行部、经营管理处、审计处、开发办、信息技术部、印务中心、物业公司、北方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并有北方新报、北方经济报、北方家庭报、北方劳动时报等子报。
        2006年,全社实现收入17 418.4万元,比2005年增加3 090.5万元,增长了21.6%。总支出17 741.7万元,比2005年增加3 233.9万元,增长了22.3%。
       【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日报社宣传报道得到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获得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储波书记提出“向内蒙古日报采编同志学习”,给以巨大鞭策和鼓舞。2006年,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主旋律,打主动仗,除了下全力狠抓宣传策划、新闻评论、内参报道、版面改革和重大事件的宣传外,着重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增强各报的新闻性,大力推动新闻宣传上新台阶。全面深入推行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各级地方的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的“三服务”理念,对《内蒙古日报》(汉文版)进行了全方位改革,突出加强了时政报道的质量,高度重视民生报道和地方报道的数量。汉文报的社会新闻和地方新闻引起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多次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好评。对《内蒙古日报》(蒙文版)突出读者群的研究和办报规律的探讨,蒙文报的特色更加鲜明。党报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发行,在全区48%以上乡镇被撤并的情况下,内蒙古日报(蒙汉文版)2007年发行9万份,比2006年增加近万份,其中蒙文报增长1 000份。
       【经营管理】2006年,是内蒙古日报社经营管理体制得以充分建立的一年。针对报社经营管理相对落后的现状,成立社经营管理委员会,全面推行“一手抓办报、一手抓经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两手抓”办社理念。经营管理委员会兼预算委员会全力推行以各报各经营部门为预算单位,以经营效益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全面预算制度,促进全社及各核算部门增强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经营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加大对各经营单位组织、协调、考核、监督、指导的力度,使全社经营管理工作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台阶。
    强化了经营管理处对全社宏观和中观经营管理的作用,使经营单位与经营管理部门实现了有效分离,既使报社的经营管理得以加强,又有力引导各经营单位向企业形态运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物业公司、印务中心和置业公司进行重组,突出与报社的资产链接,自主化各自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成立审计处,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经济收入】《内蒙古日报》(汉文版)积极开拓广告市场,三位一体运作,抓住时机组织高质量的宣传广告活动,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圆满完成了全年创收任务。印务中心积极开拓市场、精心经营,实现产值5 000余万元,上缴社650万元。置业公司积极运作,大抓剩余土地开发,边面向市场建设发展自己边创收,通过土地开发转嫁开发商数百万与购置土地相关的税费,上缴社1 300万元。北方新报努力扩大市场,全面强化管理,实现收入达6 074万元,创内蒙古平面媒体广告收入新纪录,超额完成经营指标,上缴社1 000万元。其它子报和经营单位的收入和上缴都超过或成倍超过去年。
       【新区建设】以内蒙古日报社新编辑大楼为中心的新区建设在2006年进入关键阶段。以高度的责任感创造性工作,通过要、贷、挪、开发土地、分期偿付等多种办法,克服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在建设工程进度中采取倒计时督促检查制度,开发办把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与对工程时间的要求紧密结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落实,新住宅区已基本投入使用,新采编大楼已基本竣工。针对全国省级党报只有内蒙古日报社未上采编平台,社党委决定把采编平台建设与使用新编辑大楼同步运作,专门筹措了资金,组建了技术部,聘请顾问,开展全社计算机使用培训,制定了采编平台建设方案。
       【特色栏目】2006年,内蒙古日报汉文报推出一批特色栏目,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先进性教育在基层》、《辉煌十五看内蒙古》(企业篇)(成就篇)(经济发展篇)、《信心百倍放眼“十一五”》、《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全国“两会”对话连接》、《树立正确荣辱观》、《实践“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迎接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先锋之歌—庆祝建党85周年》、《发展草原文化产业》、《走进前列的鄂尔多斯》、《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喜迎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贯彻落实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等栏目。      
       【《北方新报》】全年共出版296期,总印数为2 765万分,其中16版印数为48期,24版印数为48期,32版印数为200期(不含临时增刊),发行量位居全区平面媒体之首,实现了发行量平稳攀升。
        2006年,两会期间,本报开辟了《两会心连心》《两会日记》《记者跑两会》《从细节看变化》4个专栏,还开通了两会热线电话,征集到几百条读者建议和意见;昭君文化节期间,策划了《重走昭君出塞路》采访活动,三路记者分赴陕西、湖北、甘肃、内蒙古探询昭君故事;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报道,通过小视角报道大会议,为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和圆满闭幕营造了和谐的舆论氛围;与自治区档案馆联合策划开设的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专栏《辉煌60年—感动草原60人》,以及和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联合策划开设的专栏《辉煌60年—60件大事推动内蒙古发展》,以上报道受到了自治区政协主席王占、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宣传部的表扬。
       《北方新报》广告收入突破了5 000万元大关,以53%的增速居全国平面媒体前列。分类、报眉、《北方新报·新女性周刊》及中缝广告实现了代理经营。其中,分类广告每版平均增收1 000元,合同期内增收60多万元。
       【《北方经济报》】抓好重大新闻和热点新闻的策划和跟进工作,2006年初,内蒙古两会召开之际,本报特刊发了一组专题报道:《储波:不要沉醉于过去,也不要陶醉于未来》、《内蒙古要做大经济蛋糕 让群众尝到甜头》、《十一·五规划内蒙古有七大动作》等多篇报道。2006年春节期间,策划出版了《春节特刊》,用《图话春节》、《春节民俗》、《吃情岁月》、《祝福新年》、《用心生活》、《行游天下》几个篇章全面介绍了百姓在衣、食、住、用、行几个方面迎接新春佳节。为宣传报道“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区经济发展取得的可喜成就,本报刊发了一组有见地、有深度的报道《走进世界一流煤化工基地准格尔》、《鄂尔多斯能否 引领“金三角”经济》、《包头市能否保住内蒙古“老大”的地位》。“一会两节”在鄂尔多斯召开,本报特以《魅力东胜》、,《绿色乌审》、《富饶的准格尔》、《开放的鄂托克》、《和谐的伊金霍洛》五个篇章,较为祥实地介绍了鄂尔多斯市近几年来在经济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2006年,报纸发行达21 000份,是内蒙古唯一的发行量最大的经济类厚报,广告收入223.9万元。
       【《北方家庭报》】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编委会由总编辑、副总编辑、编委组成。设立了总编室、记者部、广告部、发行部、办公室、财务室3部3室。《北方家庭报》每周三期,4开16版,彩色印刷。
        紧紧围绕家庭作文章,提高策划意识和编采水平,积极开展具有独家特色的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内蒙古十大历史名胜、十大自然景区、十大旅游饭店及名医名院、消费者喜爱的十大车型和楼盘等评选活动,提高了报纸的知名度和公信力,通过邮发、零售、自办发行、合作发行等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开发,不断拓展发行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至2006年底,广告发布额实现125万多元。
       【《北方劳动时报》】2006年,党中央1号文件,决定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农业税,《北方劳动时报》抓住这一民生热点,派出3路记者分赴包头、乌兰察布、赤峰等地,采访农民近几年对免除农业税的反响。1月19日《北方劳动时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内蒙古农业进入无税时代》的深度报道并在第2版整版刊载了政策解读、专家观点和百姓感言等组合式专题。报纸出版后读者反响强烈。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在鄂尔多斯举行的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北方劳动时报》适时推出了呼、包、鄂节庆活动的深层思考—《〈激情文化“金三角〉》的报道。3·15前期,《北方劳动时报》精心出版了《让消费者说话》的3·15特刊,受到消费者协会和读者的一致赞扬。为纪念乌兰夫同志诞辰100周年,《北方劳动时报》12月21日合出了《2006风云大相册及乌兰夫特刊》,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2006年,《北方劳动时报》、《青城52》,共发行22 000份,广告收入320万。
       【报纸改革】在认真做好党报工作和党报改革的同时,狠抓各子报的准确定位和迅速发展。《北方新报》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党报的有力补充,得到的社会承认度越来越高,进行全面改扩版后,发行平稳攀升,突破10万份,创办的《手机报》、《新女性周刊》等势头很好,展示了一张都市报全面发展的张力。《北方经济报》突出重大经济事件报道,集聚力量出精品。《北方家庭报》可读性增强,品位进一步提高。《北方劳动时报》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发新闻资源,逐步形成深度报道的风格。《内蒙古生活周报》注重在传承民族文化上下功夫,深得广大蒙古族读者喜爱。《新闻论坛》面向社会,面向新闻媒体的发展变化,积极引导了自治区新闻理论的探索和进步。《科尔沁都市报》、《21世纪人力资源》按合作联办模式进展顺利、试刊成功,已开始正式出报出刊。
                                                                                                         (郭银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报社
  •    【内蒙古日报社领导名录】
        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贾学义
        副总编辑:朝鲁巴根(达斡尔族)于守民 相恒义 岱钦(蒙古族)王开 李玉林
        纪检委书记:郭漠南(达斡尔族)
       【概况】内蒙古日报社共设编制632名,正式职工人数为519人,设有蒙文总编室、蒙文政文部、蒙文经济部、蒙文社会部、蒙文发行广告部、蒙文专刊部、生活周报,汉文总编室、汉文政文采访部、汉文经济采访部、汉文编辑部、汉文专刊部、汉文出报部、汉文社会新闻部、记者部、编委办、新闻研究所、办公室、机关党委、纪检委、人事处、计财管理中心、老干部处、广告部、发行部、经营管理处、审计处、开发办、信息技术部、印务中心、物业公司、北方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并有北方新报、北方经济报、北方家庭报、北方劳动时报等子报。
        2006年,全社实现收入17 418.4万元,比2005年增加3 090.5万元,增长了21.6%。总支出17 741.7万元,比2005年增加3 233.9万元,增长了22.3%。
       【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日报社宣传报道得到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获得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储波书记提出“向内蒙古日报采编同志学习”,给以巨大鞭策和鼓舞。2006年,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主旋律,打主动仗,除了下全力狠抓宣传策划、新闻评论、内参报道、版面改革和重大事件的宣传外,着重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增强各报的新闻性,大力推动新闻宣传上新台阶。全面深入推行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各级地方的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的“三服务”理念,对《内蒙古日报》(汉文版)进行了全方位改革,突出加强了时政报道的质量,高度重视民生报道和地方报道的数量。汉文报的社会新闻和地方新闻引起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多次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好评。对《内蒙古日报》(蒙文版)突出读者群的研究和办报规律的探讨,蒙文报的特色更加鲜明。党报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发行,在全区48%以上乡镇被撤并的情况下,内蒙古日报(蒙汉文版)2007年发行9万份,比2006年增加近万份,其中蒙文报增长1 000份。
       【经营管理】2006年,是内蒙古日报社经营管理体制得以充分建立的一年。针对报社经营管理相对落后的现状,成立社经营管理委员会,全面推行“一手抓办报、一手抓经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两手抓”办社理念。经营管理委员会兼预算委员会全力推行以各报各经营部门为预算单位,以经营效益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全面预算制度,促进全社及各核算部门增强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经营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加大对各经营单位组织、协调、考核、监督、指导的力度,使全社经营管理工作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台阶。
    强化了经营管理处对全社宏观和中观经营管理的作用,使经营单位与经营管理部门实现了有效分离,既使报社的经营管理得以加强,又有力引导各经营单位向企业形态运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物业公司、印务中心和置业公司进行重组,突出与报社的资产链接,自主化各自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成立审计处,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经济收入】《内蒙古日报》(汉文版)积极开拓广告市场,三位一体运作,抓住时机组织高质量的宣传广告活动,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圆满完成了全年创收任务。印务中心积极开拓市场、精心经营,实现产值5 000余万元,上缴社650万元。置业公司积极运作,大抓剩余土地开发,边面向市场建设发展自己边创收,通过土地开发转嫁开发商数百万与购置土地相关的税费,上缴社1 300万元。北方新报努力扩大市场,全面强化管理,实现收入达6 074万元,创内蒙古平面媒体广告收入新纪录,超额完成经营指标,上缴社1 000万元。其它子报和经营单位的收入和上缴都超过或成倍超过去年。
       【新区建设】以内蒙古日报社新编辑大楼为中心的新区建设在2006年进入关键阶段。以高度的责任感创造性工作,通过要、贷、挪、开发土地、分期偿付等多种办法,克服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在建设工程进度中采取倒计时督促检查制度,开发办把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与对工程时间的要求紧密结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落实,新住宅区已基本投入使用,新采编大楼已基本竣工。针对全国省级党报只有内蒙古日报社未上采编平台,社党委决定把采编平台建设与使用新编辑大楼同步运作,专门筹措了资金,组建了技术部,聘请顾问,开展全社计算机使用培训,制定了采编平台建设方案。
       【特色栏目】2006年,内蒙古日报汉文报推出一批特色栏目,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先进性教育在基层》、《辉煌十五看内蒙古》(企业篇)(成就篇)(经济发展篇)、《信心百倍放眼“十一五”》、《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全国“两会”对话连接》、《树立正确荣辱观》、《实践“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迎接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先锋之歌—庆祝建党85周年》、《发展草原文化产业》、《走进前列的鄂尔多斯》、《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喜迎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贯彻落实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等栏目。      
       【《北方新报》】全年共出版296期,总印数为2 765万分,其中16版印数为48期,24版印数为48期,32版印数为200期(不含临时增刊),发行量位居全区平面媒体之首,实现了发行量平稳攀升。
        2006年,两会期间,本报开辟了《两会心连心》《两会日记》《记者跑两会》《从细节看变化》4个专栏,还开通了两会热线电话,征集到几百条读者建议和意见;昭君文化节期间,策划了《重走昭君出塞路》采访活动,三路记者分赴陕西、湖北、甘肃、内蒙古探询昭君故事;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报道,通过小视角报道大会议,为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和圆满闭幕营造了和谐的舆论氛围;与自治区档案馆联合策划开设的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专栏《辉煌60年—感动草原60人》,以及和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联合策划开设的专栏《辉煌60年—60件大事推动内蒙古发展》,以上报道受到了自治区政协主席王占、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宣传部的表扬。
       《北方新报》广告收入突破了5 000万元大关,以53%的增速居全国平面媒体前列。分类、报眉、《北方新报·新女性周刊》及中缝广告实现了代理经营。其中,分类广告每版平均增收1 000元,合同期内增收60多万元。
       【《北方经济报》】抓好重大新闻和热点新闻的策划和跟进工作,2006年初,内蒙古两会召开之际,本报特刊发了一组专题报道:《储波:不要沉醉于过去,也不要陶醉于未来》、《内蒙古要做大经济蛋糕 让群众尝到甜头》、《十一·五规划内蒙古有七大动作》等多篇报道。2006年春节期间,策划出版了《春节特刊》,用《图话春节》、《春节民俗》、《吃情岁月》、《祝福新年》、《用心生活》、《行游天下》几个篇章全面介绍了百姓在衣、食、住、用、行几个方面迎接新春佳节。为宣传报道“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区经济发展取得的可喜成就,本报刊发了一组有见地、有深度的报道《走进世界一流煤化工基地准格尔》、《鄂尔多斯能否 引领“金三角”经济》、《包头市能否保住内蒙古“老大”的地位》。“一会两节”在鄂尔多斯召开,本报特以《魅力东胜》、,《绿色乌审》、《富饶的准格尔》、《开放的鄂托克》、《和谐的伊金霍洛》五个篇章,较为祥实地介绍了鄂尔多斯市近几年来在经济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2006年,报纸发行达21 000份,是内蒙古唯一的发行量最大的经济类厚报,广告收入223.9万元。
       【《北方家庭报》】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编委会由总编辑、副总编辑、编委组成。设立了总编室、记者部、广告部、发行部、办公室、财务室3部3室。《北方家庭报》每周三期,4开16版,彩色印刷。
        紧紧围绕家庭作文章,提高策划意识和编采水平,积极开展具有独家特色的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内蒙古十大历史名胜、十大自然景区、十大旅游饭店及名医名院、消费者喜爱的十大车型和楼盘等评选活动,提高了报纸的知名度和公信力,通过邮发、零售、自办发行、合作发行等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开发,不断拓展发行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至2006年底,广告发布额实现125万多元。
       【《北方劳动时报》】2006年,党中央1号文件,决定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农业税,《北方劳动时报》抓住这一民生热点,派出3路记者分赴包头、乌兰察布、赤峰等地,采访农民近几年对免除农业税的反响。1月19日《北方劳动时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内蒙古农业进入无税时代》的深度报道并在第2版整版刊载了政策解读、专家观点和百姓感言等组合式专题。报纸出版后读者反响强烈。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在鄂尔多斯举行的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北方劳动时报》适时推出了呼、包、鄂节庆活动的深层思考—《〈激情文化“金三角〉》的报道。3·15前期,《北方劳动时报》精心出版了《让消费者说话》的3·15特刊,受到消费者协会和读者的一致赞扬。为纪念乌兰夫同志诞辰100周年,《北方劳动时报》12月21日合出了《2006风云大相册及乌兰夫特刊》,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2006年,《北方劳动时报》、《青城52》,共发行22 000份,广告收入320万。
       【报纸改革】在认真做好党报工作和党报改革的同时,狠抓各子报的准确定位和迅速发展。《北方新报》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党报的有力补充,得到的社会承认度越来越高,进行全面改扩版后,发行平稳攀升,突破10万份,创办的《手机报》、《新女性周刊》等势头很好,展示了一张都市报全面发展的张力。《北方经济报》突出重大经济事件报道,集聚力量出精品。《北方家庭报》可读性增强,品位进一步提高。《北方劳动时报》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发新闻资源,逐步形成深度报道的风格。《内蒙古生活周报》注重在传承民族文化上下功夫,深得广大蒙古族读者喜爱。《新闻论坛》面向社会,面向新闻媒体的发展变化,积极引导了自治区新闻理论的探索和进步。《科尔沁都市报》、《21世纪人力资源》按合作联办模式进展顺利、试刊成功,已开始正式出报出刊。
                                                                                                         (郭银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