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概况】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通辽地形地貌兼具沙漠、草原、湿地、湖泊、疏林、山地等特点,是科尔沁疏林草原典型、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通辽市南部、北部地势高,而中部地势低平,整体呈马鞍形。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余脉的石质山地丘陵,海拔400~1444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3%;中部为西辽河流域沙质冲积平原,海拔120~320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0%;南部为辽西山地边缘的浅山、黄土丘陵区,海拔550~730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在西辽河流域冲积平原与山地、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分布有沙丘与沙地,海拔大多在200~400米。罕山吞特尔峰为通辽市最高峰,海拔1444.2米。最低点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内,海拔88.5米。科尔沁沙地在通辽区域内的面积为272.4万公顷,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6%。通辽市东与吉林省接壤,南与辽宁省毗邻,西与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交界,北与兴安盟相连;南北长约418千米,东西宽约370千米,土地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通辽市距首都北京640千米(注:此距离数据均为航空直线距离,下同),距首府呼和浩特920千米,距天津530千米,距沈阳225千米,距长春250千米,距大连530千米,距锦州港300千米,距营口港330千米。2022年,通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6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9.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03.9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658.8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比例为25.5∶32.3∶4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992元,比2021年增长3.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1.9亿元,比2021年增长4.5%,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2.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7.7亿元,比2021年下降1.4%,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1.0亿元,比2021年增长1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3.46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1.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4.63万人、乡村人口138.8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02%,比2021年提高0.39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2‰。
【玉米亩产创下东北地区高产纪录】 2022年10月,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实测验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开鲁县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结果显示,示范基地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227公斤,创下东北地区“千亩片”玉米高产纪录。示范基地采取社会化服务模式,依托开鲁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经过村级党组织发动,把村民的耕地集中连片,引进大型合作社开展“耕种防收”全程社会化服务,实施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挖掘良种、良法与光温水肥资源的增产潜力,形成“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模式。
【奈曼旗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典型】 2022年7月29日,农业农村部经过各地推荐、初步审核、专家评审等过程,择优评选出60个2022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包括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服务主体,奈曼旗微农红干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依托智能装备与信息网络技术打造现代科技农业服务综合体入选。奈曼旗微农红干椒专业种植合作社位于奈曼旗大沁他拉镇护桥村,主要以农业信息化网络技术、新型农业智能装备等新一代技术为切入点,推动红干椒的智能化、规模化种植,为农户提供辣椒从种到收全流程技术指导,农用生产资料的定货、运输、购买和质量检查等服务。截至2022年,合作社建有34座大棚,承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2万亩,服务小农户300余户,为促进当地和周边小农户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昶辉生物挂牌新三板】 内蒙古昶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天然植物提取物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也是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22年8月2日,该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证券代码为“873773”。8月5日,内蒙古昶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仪式暨通辽市企业上市挂牌推进会在通辽市举行。
图91 2022年8月5日,内蒙古昶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仪式暨
通辽市企业上市挂牌推进会举行 (通辽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供图)
【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签约】 2022年9月8日,通辽市人民政府、中国投资协会、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围绕通辽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建设达成战略合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能源发展的总体规划,依据通辽市资源、功能、政策优势以及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特色产业优势和资本实力,合力将通辽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打造成通辽市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扩大生产规模,争取纳入“零碳中国”示范项目。合作内容包括:“十四五”期间共同打造通辽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其中风力发电6吉瓦、光伏发电4吉瓦,重力储能2吉瓦时,绿氢年均5万吨,绿氨年均30万吨,总投资600亿元。共同打造零碳产业装备制造中心,重点打造重力储能、绿氢、绿氨、生物质北方零碳装备制造业中心,总投资100亿元。共同发起通辽零碳产业母基金,设立子基金群,发起规模首期20亿元。共同发起成立重力储能研究院、绿氢研究院、绿氨研究院、生物质能研究院。围绕通辽城市和乡村零废、零污的运营和治理开展全方位合作。三方围绕通辽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共同推动打造通辽市双碳数据管理和监测平台,搭建蒙东零碳能源示范中心,为通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持。该项目是通辽市践行“双碳”目标以来单体最大的投资项目。
【世界首台120吨级自卸车应用通过验收】 2022年3月15日,由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与湘电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世界首台120吨级纯电动交流传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研究与应用项目在霍林郭勒市通过专家组验收。120吨级纯电交流传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项目,将百吨级传统矿用燃油动力系统自卸车(SF31904)改造为纯电交流传动。2021年7月,120吨级纯电交流电动轮自卸车交付霍林郭勒市南露天煤矿进行工业运行。通过极寒和高温环境条件下测试,相比同吨位传统燃油车,该车动力性能更强劲,电制动控制车速更低,整车运行噪声低,能源成本降低70%,运形成本降低40%,可动率大于85%,年减少碳排放1000吨。截至2022年3月,该自卸车稳定运行1700多小时、2.98万千米,土方运输量16万立方米,最高运行时速控制在每小时32千米,运输综合效率不低于同吨位燃油矿卡的80%,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赢。该自卸车在2021年第二届全国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中荣获铜奖。该项目拥有多项创新技术,如采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替代柴油机作为原动力,开发应用新型交流传动系统、变频节能液压、通风和驾驶室空调系统,从而实现车辆纯电驱动,无须消耗任何化石燃料,真正实现零排放;采用可实现电能双向流动的大容量高性能动力电池组,四枪快充1.5小时即可满足车辆6小时的用电需求,车辆在制动或者下坡运行时,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优先由动力电池进行回收;车辆的动力电池从源头上控制了车辆的振动源和噪声源,实现车辆低噪运行等。“以电代油”作为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该项目研究成果不仅填补当前高寒地区矿山百吨级纯电运输设备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还对国内煤炭行业清洁转型、推动“双碳”目标落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经验可复制推广。
图92 2022年3月15日,由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与湘电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共同研发的世界首台120吨级纯电动交流传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研究与应用项目在霍
林郭勒市通过专家组验收 (通辽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供图)
【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获评优秀示范项目】 2022年7月,在由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等6家能源组织举办的2022年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评比中,国家电投花吐古拉镇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被评为2022年综合智慧能源优秀示范项目。该项目是通辽市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双碳”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主要内容是在花吐古拉和四合屯嘎查建设光伏智慧公园、清洁供暖、光伏牛棚、分散式风电、农光互补及光伏智慧广场(风电8兆瓦、光伏11兆瓦)等项目,实现村屯用能清洁化,并为村民和村集体增加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全国首部应对极端天气地方性法规颁布】 2022年9月,《通辽市极端天气应对条例》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批准,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中国首部关于极端天气的地方立法,条例依法明确通辽市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对极端天气的职责和机制,让城市应对极端天气有了法治化、规范化保障。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当地极端天气的定义:由市、旗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发布的,达到橙色预警信号的暴雨、暴雪、大风、寒潮、干旱,或者达到红色预警信号的冰雹、高温、沙尘暴等特殊天气。条例从应对职责、应对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措施、善后恢复、法律责任六个层面,通过条款设计,着力解决应对极端天气的体制机制、应急响应、基层基础、支持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极端天气应对工作体系,规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好的各方面准备工作,规定极端天气应急响应启动程序和应急措施,对重点防控单位不正确履行应对义务、公民不配合实施应对措施设置了法律责任等。明确将极端天气应对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将落实应对责任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赵广雷)
【科尔沁区】 科尔沁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部边缘的科尔沁草原。是通辽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南同科尔沁左翼后旗接壤,西与开鲁县为邻,北及东与科尔沁左翼中旗毗连。科尔沁区是“中国少儿版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保护传承基地,祭敖包、毛雕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项目名录。总面积3112平方千米,辖10个苏木镇、5个国有农牧场、11个街道,334个嘎查村、45个国有农牧林场分场水库、107个社区。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亿元、同比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亿元、增长3.7%,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2115元、增长6%,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03元、增长8%。年末总人口732583人,其中男性363719人、女性368864人,男女比例为98.6∶100,蒙古族人口284527人。2022年,科尔沁区团委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被团中央评定为优秀等次。科尔沁区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内蒙古蒙古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级百年老字号称号。振华种肉羊合作社获评内蒙古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 (李爽 谭欣颖)
【霍林郭勒市】 霍林郭勒市位于通辽市北部科尔沁草原腹地。西部、西北部和北部与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接壤,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毗邻通辽市扎鲁特旗,东部、东北部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连接。境域东西长38千米,南北宽28千米,周长113千米,总面积1390平方千米(含军马场生态保护区),其中霍林郭勒市内面积585平方千米,军马场生态保护区面积805平方千米。2022年,霍林郭勒市管辖1个苏木,下设2个嘎查、3个村;4个街道,下设18个社区,1个军马场生态保护区。户籍人口总数为84027人,其中城镇人口73851人、农村人口10176人;人口出生率6.36‰,人口死亡率5.32‰,人口自然增长率1.04‰。2022年,霍林郭勒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23亿元,增长3.5%(按不变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02.55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41.54亿元,增长0.9%。三次产业比为2.9∶80.6∶1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1亿元,比2021年下降1.8%,其中税收收入14.98亿元,增长26.8%。财政支出24.52亿元,比2021年增长4.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亿元,增长25.7%。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2146元,比2021年增长4.8%,居民均消费性支出30053元,比2021年下降3.4%。 (宋心蕊)
【开鲁县】 开鲁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西部,东与通辽市科尔沁区毗邻,西与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接壤,南与奈曼旗、科左后旗为邻,北与扎鲁特旗、科左中旗交界。全县总面积4488平方千米。辖12个镇(场),245个行政村(分场),2022年底户籍人口38.68万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14个民族。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51亿元,同比增长1.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12亿元;同比增长33.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65.15亿元,同比增长7.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9亿元,同比增长0.9%;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83亿元,同比增长117.8%;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6825元、22713元,同比增长6.1%、9.0%。2022年,全年全县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76个,签约额184.8亿元,实现到位资金36亿元。全县争取上级各类资金11.79亿元。全年实施重点项目54个,开复工率100%。 (范俊楠)
【科尔沁左翼中旗】 科尔沁左翼中旗(简称“科左中旗”)位于通辽市东部,地处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交会处,辖20个苏木乡镇场、1个街道,516个嘎查村(分场)。常住人口40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29万人。总土地面积9811平方千米。2022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98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12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8.23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58.63亿元,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24亿元,同比增长0.7%。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571元和17224元。年内,科左中旗被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苏全成)
【科尔沁左翼后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位于通辽市东南部。全旗总土地面积11499.64平方千米,沙地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68.4%。2022年,全旗有森林面积40.8万公顷,活立木质蓄积量917.4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8.21%;草原面积36.54万公顷。旗境内海拔最高为308.4米,最低为88.5米。旗辖15个苏木镇,4个国有农牧场,1个社区;262个行政嘎查村、801个自然村(小组),21个分场,16个社区。2022年底,全旗户籍总人口39.3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0.01万人、女性人口19.36万人,男女比例为103.2∶100。在总人口中,0~17岁人口6.20万人,18~34岁人口8.15万人,35~59岁人口17.37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7.6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5.8%、20.7%、44.1%和19.4%。全旗户籍人口由29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8.84万人,蒙古族人口29.82万人,满族人口0.61万人,回族0.06万人,朝鲜族0.0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2.5%、75.8%、1.5%、0.1%和0.1%。2022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60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4.19亿元,下降14.8%;第三产业增加值58.28亿元,增长5.1%。三次产业比例为45.9∶10.6∶4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562元,比2021年增长2.8%。全旗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2021年增长9.6%。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6.0%,占全部投资的30.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0.4%,占全部投资的44.3%;第三产业下降19.2%,占全部投资的25.4%。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计43.51亿元。其中,旗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5亿元,上级补助收入35.41亿元(包括返还性收入0.72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8.69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收入6亿元),一般债券收入0.35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2.65亿元,2021年结转2.45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完成39.33亿元,较2021年同期35.19亿元增支4.14亿元,增长11.76%。其中,本级支出36.54亿元,上解上级支出0.14亿元,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65亿元。各项存贷款余额达99亿元、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03%、13.12%。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3159元,比2021年增长7.8%。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3922元,增长5.9%;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7997元,增长8.8%。全体居民均消费支出14678元,比2021年下降1.6%。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6561元,下降3.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4396元,增长3.1%。 (杨艳梅)
【奈曼旗】 奈曼旗位于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境内大理石、石灰石、麦饭石、金、银、铜、铁、铅、锌等已探明储藏30多种。大理石、石灰石、麦饭石储量分别达到0.17亿吨、4.25亿吨和405万立方米。原油初步探明储量一亿吨以上,油页岩储量27761万吨。压裂砂、硅砂、型砂品位高,总储量约300亿吨。水源充足,河网密布。全旗有7条河流。北部有老哈河、西辽河,中部有叫来河、孟可河,南部有牤牛河、杜贵河及柳河的支流。旗境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北票市毗邻,东与库伦旗接壤,西与赤峰市敖汉旗、翁牛特旗相邻,北与开鲁县隔河相望。全境东西宽约68千米,南北长约140千米,总面积8137.6平方千米。全旗辖14个苏木乡镇、1个国有农场、1个街道、1个园区。共有355个嘎查村、9个社区。2022年,全旗户籍人口443979人,其中城镇人口58850人、乡村人口385129人。种植业盛产玉米、水稻、葵花、荞麦等20多种无公害粮油作物。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1.2亿元,同比增长95.5%,完成销售产值41.1亿元,产销率达67.2%,累计完成增加值增速增长46.1%。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41.7%;利润总额-2.7亿元,同比下降307.7%;营业收入利润率-4.87%,同比减少8.19个百分点。全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6%,增速居全市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0.8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63.7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比为34.2∶21.4∶46.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811元。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2125元,同比增长8.1%。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3879元,同比增长6.2%;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6653元,同比增长9.3%。全体居民均消费支出14388元,同比增长1.3%。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7988元,同比增长0.6%;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3118元,同比增长4.2%。 (陈国龙)
【库伦旗】 库伦旗位于通辽市西南部。旗域内有大小河流22条,其中较大河流有养畜牧河、铁牛河、厚很河、查干河,除查干河为内陆河外,其他均属辽河水系。地表水资源在通辽地区最为丰富。境内有各类矿产20余种,其中石灰石储量50亿吨、硅砂储量100多亿立方米。该旗南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二县接壤,西、北、东与奈曼旗、科左后旗相连,总面积4709平方千米,辖8个乡镇苏木、9个社区、187个嘎查村,总人口15.1万人,有13个民族,蒙古族人口占56%,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旗。库伦旗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之乡、中国荞麦文化之乡、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城关镇库伦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22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8亿元,同比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亿元,同比增长5.1%;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5.5%;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2554元和16325元,同比分别增长5.7%和9.6%。 (包双喜)
【扎鲁特旗】 扎鲁特旗位于通辽市西北部,东和东北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接壤,西和西南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比邻,南和东南与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交界,北与霍林郭勒市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相连。总面积1.75万平方千米,接近通辽市土地总面积的1/3。草原面积80.13万公顷,占科尔沁草原面积的1/3,草原植被盖度61.7%,优质牧草年均产量约18亿公斤。森林总面积56.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8%。旗辖15个苏木镇、3个国有农牧场、1个街道,206个行政嘎查村、29个分场、16个社区。全旗常住人口25.18万人,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14个民族。是全国闻名的“乌力格尔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民族版画之乡”“民族曲艺之乡”,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地草原”和“亚洲最具民俗(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2022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42亿元,同比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4亿元,同比增长3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由负转正、扭转下滑的态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73亿元,同比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城乡常住人口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820元和22044元,分别增长5.5%和8.8%。 (陈明)
【概况】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通辽地形地貌兼具沙漠、草原、湿地、湖泊、疏林、山地等特点,是科尔沁疏林草原典型、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通辽市南部、北部地势高,而中部地势低平,整体呈马鞍形。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余脉的石质山地丘陵,海拔400~1444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3%;中部为西辽河流域沙质冲积平原,海拔120~320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0%;南部为辽西山地边缘的浅山、黄土丘陵区,海拔550~730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在西辽河流域冲积平原与山地、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分布有沙丘与沙地,海拔大多在200~400米。罕山吞特尔峰为通辽市最高峰,海拔1444.2米。最低点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内,海拔88.5米。科尔沁沙地在通辽区域内的面积为272.4万公顷,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6%。通辽市东与吉林省接壤,南与辽宁省毗邻,西与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交界,北与兴安盟相连;南北长约418千米,东西宽约370千米,土地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通辽市距首都北京640千米(注:此距离数据均为航空直线距离,下同),距首府呼和浩特920千米,距天津530千米,距沈阳225千米,距长春250千米,距大连530千米,距锦州港300千米,距营口港330千米。2022年,通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6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9.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03.9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658.8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比例为25.5∶32.3∶4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992元,比2021年增长3.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1.9亿元,比2021年增长4.5%,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2.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7.7亿元,比2021年下降1.4%,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1.0亿元,比2021年增长1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3.46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1.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4.63万人、乡村人口138.8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02%,比2021年提高0.39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2‰。
【玉米亩产创下东北地区高产纪录】 2022年10月,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实测验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开鲁县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结果显示,示范基地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227公斤,创下东北地区“千亩片”玉米高产纪录。示范基地采取社会化服务模式,依托开鲁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经过村级党组织发动,把村民的耕地集中连片,引进大型合作社开展“耕种防收”全程社会化服务,实施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挖掘良种、良法与光温水肥资源的增产潜力,形成“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模式。
【奈曼旗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典型】 2022年7月29日,农业农村部经过各地推荐、初步审核、专家评审等过程,择优评选出60个2022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包括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服务主体,奈曼旗微农红干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依托智能装备与信息网络技术打造现代科技农业服务综合体入选。奈曼旗微农红干椒专业种植合作社位于奈曼旗大沁他拉镇护桥村,主要以农业信息化网络技术、新型农业智能装备等新一代技术为切入点,推动红干椒的智能化、规模化种植,为农户提供辣椒从种到收全流程技术指导,农用生产资料的定货、运输、购买和质量检查等服务。截至2022年,合作社建有34座大棚,承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2万亩,服务小农户300余户,为促进当地和周边小农户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昶辉生物挂牌新三板】 内蒙古昶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天然植物提取物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也是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22年8月2日,该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证券代码为“873773”。8月5日,内蒙古昶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仪式暨通辽市企业上市挂牌推进会在通辽市举行。
图91 2022年8月5日,内蒙古昶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仪式暨
通辽市企业上市挂牌推进会举行 (通辽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供图)
【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签约】 2022年9月8日,通辽市人民政府、中国投资协会、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围绕通辽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建设达成战略合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能源发展的总体规划,依据通辽市资源、功能、政策优势以及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特色产业优势和资本实力,合力将通辽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打造成通辽市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扩大生产规模,争取纳入“零碳中国”示范项目。合作内容包括:“十四五”期间共同打造通辽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其中风力发电6吉瓦、光伏发电4吉瓦,重力储能2吉瓦时,绿氢年均5万吨,绿氨年均30万吨,总投资600亿元。共同打造零碳产业装备制造中心,重点打造重力储能、绿氢、绿氨、生物质北方零碳装备制造业中心,总投资100亿元。共同发起通辽零碳产业母基金,设立子基金群,发起规模首期20亿元。共同发起成立重力储能研究院、绿氢研究院、绿氨研究院、生物质能研究院。围绕通辽城市和乡村零废、零污的运营和治理开展全方位合作。三方围绕通辽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共同推动打造通辽市双碳数据管理和监测平台,搭建蒙东零碳能源示范中心,为通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持。该项目是通辽市践行“双碳”目标以来单体最大的投资项目。
【世界首台120吨级自卸车应用通过验收】 2022年3月15日,由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与湘电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世界首台120吨级纯电动交流传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研究与应用项目在霍林郭勒市通过专家组验收。120吨级纯电交流传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项目,将百吨级传统矿用燃油动力系统自卸车(SF31904)改造为纯电交流传动。2021年7月,120吨级纯电交流电动轮自卸车交付霍林郭勒市南露天煤矿进行工业运行。通过极寒和高温环境条件下测试,相比同吨位传统燃油车,该车动力性能更强劲,电制动控制车速更低,整车运行噪声低,能源成本降低70%,运形成本降低40%,可动率大于85%,年减少碳排放1000吨。截至2022年3月,该自卸车稳定运行1700多小时、2.98万千米,土方运输量16万立方米,最高运行时速控制在每小时32千米,运输综合效率不低于同吨位燃油矿卡的80%,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赢。该自卸车在2021年第二届全国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中荣获铜奖。该项目拥有多项创新技术,如采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替代柴油机作为原动力,开发应用新型交流传动系统、变频节能液压、通风和驾驶室空调系统,从而实现车辆纯电驱动,无须消耗任何化石燃料,真正实现零排放;采用可实现电能双向流动的大容量高性能动力电池组,四枪快充1.5小时即可满足车辆6小时的用电需求,车辆在制动或者下坡运行时,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优先由动力电池进行回收;车辆的动力电池从源头上控制了车辆的振动源和噪声源,实现车辆低噪运行等。“以电代油”作为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该项目研究成果不仅填补当前高寒地区矿山百吨级纯电运输设备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还对国内煤炭行业清洁转型、推动“双碳”目标落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经验可复制推广。
图92 2022年3月15日,由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与湘电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共同研发的世界首台120吨级纯电动交流传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研究与应用项目在霍
林郭勒市通过专家组验收 (通辽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供图)
【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获评优秀示范项目】 2022年7月,在由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等6家能源组织举办的2022年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评比中,国家电投花吐古拉镇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被评为2022年综合智慧能源优秀示范项目。该项目是通辽市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双碳”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主要内容是在花吐古拉和四合屯嘎查建设光伏智慧公园、清洁供暖、光伏牛棚、分散式风电、农光互补及光伏智慧广场(风电8兆瓦、光伏11兆瓦)等项目,实现村屯用能清洁化,并为村民和村集体增加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全国首部应对极端天气地方性法规颁布】 2022年9月,《通辽市极端天气应对条例》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批准,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中国首部关于极端天气的地方立法,条例依法明确通辽市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对极端天气的职责和机制,让城市应对极端天气有了法治化、规范化保障。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当地极端天气的定义:由市、旗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发布的,达到橙色预警信号的暴雨、暴雪、大风、寒潮、干旱,或者达到红色预警信号的冰雹、高温、沙尘暴等特殊天气。条例从应对职责、应对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措施、善后恢复、法律责任六个层面,通过条款设计,着力解决应对极端天气的体制机制、应急响应、基层基础、支持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极端天气应对工作体系,规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好的各方面准备工作,规定极端天气应急响应启动程序和应急措施,对重点防控单位不正确履行应对义务、公民不配合实施应对措施设置了法律责任等。明确将极端天气应对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将落实应对责任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赵广雷)
【科尔沁区】 科尔沁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部边缘的科尔沁草原。是通辽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南同科尔沁左翼后旗接壤,西与开鲁县为邻,北及东与科尔沁左翼中旗毗连。科尔沁区是“中国少儿版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保护传承基地,祭敖包、毛雕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项目名录。总面积3112平方千米,辖10个苏木镇、5个国有农牧场、11个街道,334个嘎查村、45个国有农牧林场分场水库、107个社区。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亿元、同比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亿元、增长3.7%,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2115元、增长6%,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03元、增长8%。年末总人口732583人,其中男性363719人、女性368864人,男女比例为98.6∶100,蒙古族人口284527人。2022年,科尔沁区团委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被团中央评定为优秀等次。科尔沁区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内蒙古蒙古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级百年老字号称号。振华种肉羊合作社获评内蒙古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 (李爽 谭欣颖)
【霍林郭勒市】 霍林郭勒市位于通辽市北部科尔沁草原腹地。西部、西北部和北部与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接壤,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毗邻通辽市扎鲁特旗,东部、东北部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连接。境域东西长38千米,南北宽28千米,周长113千米,总面积1390平方千米(含军马场生态保护区),其中霍林郭勒市内面积585平方千米,军马场生态保护区面积805平方千米。2022年,霍林郭勒市管辖1个苏木,下设2个嘎查、3个村;4个街道,下设18个社区,1个军马场生态保护区。户籍人口总数为84027人,其中城镇人口73851人、农村人口10176人;人口出生率6.36‰,人口死亡率5.32‰,人口自然增长率1.04‰。2022年,霍林郭勒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23亿元,增长3.5%(按不变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02.55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41.54亿元,增长0.9%。三次产业比为2.9∶80.6∶1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1亿元,比2021年下降1.8%,其中税收收入14.98亿元,增长26.8%。财政支出24.52亿元,比2021年增长4.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亿元,增长25.7%。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2146元,比2021年增长4.8%,居民均消费性支出30053元,比2021年下降3.4%。 (宋心蕊)
【开鲁县】 开鲁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西部,东与通辽市科尔沁区毗邻,西与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接壤,南与奈曼旗、科左后旗为邻,北与扎鲁特旗、科左中旗交界。全县总面积4488平方千米。辖12个镇(场),245个行政村(分场),2022年底户籍人口38.68万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14个民族。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51亿元,同比增长1.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12亿元;同比增长33.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65.15亿元,同比增长7.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9亿元,同比增长0.9%;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83亿元,同比增长117.8%;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6825元、22713元,同比增长6.1%、9.0%。2022年,全年全县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76个,签约额184.8亿元,实现到位资金36亿元。全县争取上级各类资金11.79亿元。全年实施重点项目54个,开复工率100%。 (范俊楠)
【科尔沁左翼中旗】 科尔沁左翼中旗(简称“科左中旗”)位于通辽市东部,地处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交会处,辖20个苏木乡镇场、1个街道,516个嘎查村(分场)。常住人口40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29万人。总土地面积9811平方千米。2022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98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12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8.23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58.63亿元,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24亿元,同比增长0.7%。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571元和17224元。年内,科左中旗被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苏全成)
【科尔沁左翼后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位于通辽市东南部。全旗总土地面积11499.64平方千米,沙地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68.4%。2022年,全旗有森林面积40.8万公顷,活立木质蓄积量917.4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8.21%;草原面积36.54万公顷。旗境内海拔最高为308.4米,最低为88.5米。旗辖15个苏木镇,4个国有农牧场,1个社区;262个行政嘎查村、801个自然村(小组),21个分场,16个社区。2022年底,全旗户籍总人口39.3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0.01万人、女性人口19.36万人,男女比例为103.2∶100。在总人口中,0~17岁人口6.20万人,18~34岁人口8.15万人,35~59岁人口17.37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7.6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5.8%、20.7%、44.1%和19.4%。全旗户籍人口由29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8.84万人,蒙古族人口29.82万人,满族人口0.61万人,回族0.06万人,朝鲜族0.0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2.5%、75.8%、1.5%、0.1%和0.1%。2022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60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4.19亿元,下降14.8%;第三产业增加值58.28亿元,增长5.1%。三次产业比例为45.9∶10.6∶4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562元,比2021年增长2.8%。全旗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2021年增长9.6%。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6.0%,占全部投资的30.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0.4%,占全部投资的44.3%;第三产业下降19.2%,占全部投资的25.4%。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计43.51亿元。其中,旗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5亿元,上级补助收入35.41亿元(包括返还性收入0.72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8.69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收入6亿元),一般债券收入0.35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2.65亿元,2021年结转2.45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完成39.33亿元,较2021年同期35.19亿元增支4.14亿元,增长11.76%。其中,本级支出36.54亿元,上解上级支出0.14亿元,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65亿元。各项存贷款余额达99亿元、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03%、13.12%。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3159元,比2021年增长7.8%。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3922元,增长5.9%;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7997元,增长8.8%。全体居民均消费支出14678元,比2021年下降1.6%。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6561元,下降3.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4396元,增长3.1%。 (杨艳梅)
【奈曼旗】 奈曼旗位于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境内大理石、石灰石、麦饭石、金、银、铜、铁、铅、锌等已探明储藏30多种。大理石、石灰石、麦饭石储量分别达到0.17亿吨、4.25亿吨和405万立方米。原油初步探明储量一亿吨以上,油页岩储量27761万吨。压裂砂、硅砂、型砂品位高,总储量约300亿吨。水源充足,河网密布。全旗有7条河流。北部有老哈河、西辽河,中部有叫来河、孟可河,南部有牤牛河、杜贵河及柳河的支流。旗境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北票市毗邻,东与库伦旗接壤,西与赤峰市敖汉旗、翁牛特旗相邻,北与开鲁县隔河相望。全境东西宽约68千米,南北长约140千米,总面积8137.6平方千米。全旗辖14个苏木乡镇、1个国有农场、1个街道、1个园区。共有355个嘎查村、9个社区。2022年,全旗户籍人口443979人,其中城镇人口58850人、乡村人口385129人。种植业盛产玉米、水稻、葵花、荞麦等20多种无公害粮油作物。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1.2亿元,同比增长95.5%,完成销售产值41.1亿元,产销率达67.2%,累计完成增加值增速增长46.1%。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41.7%;利润总额-2.7亿元,同比下降307.7%;营业收入利润率-4.87%,同比减少8.19个百分点。全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6%,增速居全市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0.8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63.7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比为34.2∶21.4∶46.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811元。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2125元,同比增长8.1%。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3879元,同比增长6.2%;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6653元,同比增长9.3%。全体居民均消费支出14388元,同比增长1.3%。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7988元,同比增长0.6%;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3118元,同比增长4.2%。 (陈国龙)
【库伦旗】 库伦旗位于通辽市西南部。旗域内有大小河流22条,其中较大河流有养畜牧河、铁牛河、厚很河、查干河,除查干河为内陆河外,其他均属辽河水系。地表水资源在通辽地区最为丰富。境内有各类矿产20余种,其中石灰石储量50亿吨、硅砂储量100多亿立方米。该旗南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二县接壤,西、北、东与奈曼旗、科左后旗相连,总面积4709平方千米,辖8个乡镇苏木、9个社区、187个嘎查村,总人口15.1万人,有13个民族,蒙古族人口占56%,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旗。库伦旗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之乡、中国荞麦文化之乡、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城关镇库伦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22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8亿元,同比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亿元,同比增长5.1%;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5.5%;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2554元和16325元,同比分别增长5.7%和9.6%。 (包双喜)
【扎鲁特旗】 扎鲁特旗位于通辽市西北部,东和东北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接壤,西和西南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比邻,南和东南与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交界,北与霍林郭勒市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相连。总面积1.75万平方千米,接近通辽市土地总面积的1/3。草原面积80.13万公顷,占科尔沁草原面积的1/3,草原植被盖度61.7%,优质牧草年均产量约18亿公斤。森林总面积56.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8%。旗辖15个苏木镇、3个国有农牧场、1个街道,206个行政嘎查村、29个分场、16个社区。全旗常住人口25.18万人,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14个民族。是全国闻名的“乌力格尔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民族版画之乡”“民族曲艺之乡”,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地草原”和“亚洲最具民俗(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2022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42亿元,同比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4亿元,同比增长3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由负转正、扭转下滑的态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73亿元,同比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城乡常住人口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820元和22044元,分别增长5.5%和8.8%。 (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