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23卷  /  区情概览

2023卷

  • 自然地理
  • 发布时间:11-19
  • 来源:
  • 【地理位置】  内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长约2400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700千米。地跨北纬37°24′~53°23′,东经97°12′~126°04′。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内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8省区相邻,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4200多千米。

    【地形地貌】  地貌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部是莽莽的大兴安岭林海,南部是富饶的嫩江平原、西辽河平原和河套平原,西部是浩瀚的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是辽阔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

    【气候】  2022年,全区平均气温较常年(1991—2020年,下同)偏高0.3℃,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11高;春、秋季全区平均气温偏高,冬(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下同)、夏季正常。全区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9%(9.5毫米),西部、西南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偏多,其余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四季降水量冬、夏季偏多,其中夏季偏多最多,偏多12.4%,春、秋季偏少,其中秋季偏少最多,偏少37.2%。总体来看,2022年全区农牧业气候属于正常年景。

    气温  2022年,全区平均气温为5.8℃,较常年偏高0.3℃,比2021年低0.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11高。各地气温为-3.8(图里河)~11℃(额济纳旗),除西部部分地区偏高1~1.3℃(乌审旗),全区大部接近常年。

    降水  2022年,全区平均降水量为314.5毫米,较常年偏多2.9%(9.5毫米)。各地降水量为7.3(额济纳旗)~772.4毫米(科左后旗),通辽市大部、鄂尔多斯市中部和东南部、乌海市、阿拉善盟东部偏多25%~85%(科左后旗);赤峰市西部、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市大部、呼和浩特市北部、包头市大部、巴彦淖尔市东北部和中西部、阿拉善盟西部偏少25%~81%(额济纳旗);其余地区接近常年。

    日照  2022年,全区平均日照时数为2891.6小时,较常年偏少47.8小时,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9少。除呼伦贝尔市北部和西南部、兴安盟东北部、通辽市西南部、赤峰市东南部、锡林郭勒盟北部、乌兰察布市东南部、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偏多100.0~692.6小时(宝国吐)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100.0~422.5小时(高力板)。  (资料来源:内蒙古气象局官网)

    【自然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全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3种,分属29目,93科,291属。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有52种,包括林草部门主管50种,农业部门主管2种;国家Ⅱ级保护117种,包括林草部门主管106种,农业部门主管11种。

    野生植物资源体  内蒙古维管束植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共计2619种。其中,种子植物2551种,蕨类植物68种。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2种,包括林草部门主管1种,农业部门主管1种;国家Ⅱ级保护45种,包括林草部门主管21种,农业部门主管24种。

    森林资源  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区之一。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罕山、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额济纳次生林区),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2020年全区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更新结果显示,全区森林面积0.27亿公顷,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23.0%;人工林面积660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森林蓄积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区,人工林遍布全区各地。全区乔灌树种丰富,有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白桦、栎类等乔木和锦鸡儿、白刺、山杏、柠条、沙柳、梭梭、杨柴、沙棘等灌木。

    水资源  内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2%。

    草地资源  内蒙古共有草地5437.42万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4792.2万公顷,占88.13%。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5类地带性草原。全国11片重点牧区草原中,内蒙古有5片,分别为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

    耕地资源  内蒙古耕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好,粮食生产潜力较大。全区有耕地1150.36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嫩江右岸、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兴安盟东部四盟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区耕地的66%。内蒙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富饶美丽的河套、土默川、辽河和松嫩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

    湿地资源  根据自治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全区湿地面积380.94万公顷,包括5个二级地类,其中,森林沼泽70.17万公顷,占18.42%;灌丛沼泽21.48万公顷,占5.64%;沼泽草地183.66万公顷,占48.21%;内陆滩涂93.81万公顷,占24.63%;沼泽地11.82万公顷,占3.10%。湿地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2个盟市,占全区湿地的86%。

    自然保护地  全区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6类自然保护地,共380个,总面积1571.81万公顷,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3.29%。自然保护区216个,总面积1294.6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9个,面积426.12万公顷;自治区级64个,面积696.53万公顷;自治区级以下123个,面积172.01万公顷。风景名胜区5个,总面积52.74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个,面积15.2万公顷;自治区级3个,面积37.54万公顷。地质公园23个,总面积48.56万公顷。其中,世界级3个,面积27.77万公顷;国家级11个,面积12.9万公顷;自治区级9个,面积7.89万公顷。湿地公园63个,总面积38.6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53个,面积34.62万公顷;自治区级10个,面积3.99万公顷。森林公园58个,总面积132.5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36个,面积109.57万公顷;自治区级21个,面积22.67万公顷;自治区级以下1个,面积0.34万公顷。国家沙漠公园15个,总面积4.66万公顷。

    矿产资源  内蒙古地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富集铜、铅、锌、铁、稀土、金、银、锡等矿产;能源矿产资源遍布12个盟市。截至2022年底,全区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39种(含亚种),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为131种。全区有109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前十位,其中有52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前三位,煤炭、铅、锌、银、稀土等21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

    【自然灾害】  2022年春季共出现6次沙尘过程,影响范围广、强度较大,导致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损失;春末夏初中西部地区发生阶段性干旱,6月中旬高温叠加效应致使干旱程度加重,部分地区出现特旱,导致部分地区农田无法耕种,草场牧草未返青或返青后枯死;春末和夏末出现低温冷害和霜冻,致使农业生产受损;春季和秋季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导致农牧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受损;汛期对流性天气系统活跃,降水偏多、极端性强,暴雨洪涝、冰雹及大风灾害频繁发生,对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威胁,并导致社会生产和基础设施遭受了重大损失;11月末受连续两次全区性寒潮过程影响,大部分地区气温出现断崖式下降,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20℃以上,呼伦贝尔出现极寒天气,最低气温达-42.7℃(恩和站),黄河内蒙古段首凌至首封仅用1天,为历史间隔最短。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自然地理
  • 发布时间:11-19
  • 来源:
  • 【地理位置】  内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长约2400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700千米。地跨北纬37°24′~53°23′,东经97°12′~126°04′。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内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8省区相邻,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4200多千米。

    【地形地貌】  地貌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部是莽莽的大兴安岭林海,南部是富饶的嫩江平原、西辽河平原和河套平原,西部是浩瀚的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是辽阔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

    【气候】  2022年,全区平均气温较常年(1991—2020年,下同)偏高0.3℃,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11高;春、秋季全区平均气温偏高,冬(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下同)、夏季正常。全区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9%(9.5毫米),西部、西南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偏多,其余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四季降水量冬、夏季偏多,其中夏季偏多最多,偏多12.4%,春、秋季偏少,其中秋季偏少最多,偏少37.2%。总体来看,2022年全区农牧业气候属于正常年景。

    气温  2022年,全区平均气温为5.8℃,较常年偏高0.3℃,比2021年低0.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11高。各地气温为-3.8(图里河)~11℃(额济纳旗),除西部部分地区偏高1~1.3℃(乌审旗),全区大部接近常年。

    降水  2022年,全区平均降水量为314.5毫米,较常年偏多2.9%(9.5毫米)。各地降水量为7.3(额济纳旗)~772.4毫米(科左后旗),通辽市大部、鄂尔多斯市中部和东南部、乌海市、阿拉善盟东部偏多25%~85%(科左后旗);赤峰市西部、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市大部、呼和浩特市北部、包头市大部、巴彦淖尔市东北部和中西部、阿拉善盟西部偏少25%~81%(额济纳旗);其余地区接近常年。

    日照  2022年,全区平均日照时数为2891.6小时,较常年偏少47.8小时,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9少。除呼伦贝尔市北部和西南部、兴安盟东北部、通辽市西南部、赤峰市东南部、锡林郭勒盟北部、乌兰察布市东南部、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偏多100.0~692.6小时(宝国吐)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100.0~422.5小时(高力板)。  (资料来源:内蒙古气象局官网)

    【自然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全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3种,分属29目,93科,291属。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有52种,包括林草部门主管50种,农业部门主管2种;国家Ⅱ级保护117种,包括林草部门主管106种,农业部门主管11种。

    野生植物资源体  内蒙古维管束植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共计2619种。其中,种子植物2551种,蕨类植物68种。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2种,包括林草部门主管1种,农业部门主管1种;国家Ⅱ级保护45种,包括林草部门主管21种,农业部门主管24种。

    森林资源  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区之一。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罕山、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额济纳次生林区),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2020年全区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更新结果显示,全区森林面积0.27亿公顷,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23.0%;人工林面积660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森林蓄积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区,人工林遍布全区各地。全区乔灌树种丰富,有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白桦、栎类等乔木和锦鸡儿、白刺、山杏、柠条、沙柳、梭梭、杨柴、沙棘等灌木。

    水资源  内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2%。

    草地资源  内蒙古共有草地5437.42万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4792.2万公顷,占88.13%。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5类地带性草原。全国11片重点牧区草原中,内蒙古有5片,分别为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

    耕地资源  内蒙古耕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好,粮食生产潜力较大。全区有耕地1150.36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嫩江右岸、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兴安盟东部四盟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区耕地的66%。内蒙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富饶美丽的河套、土默川、辽河和松嫩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

    湿地资源  根据自治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全区湿地面积380.94万公顷,包括5个二级地类,其中,森林沼泽70.17万公顷,占18.42%;灌丛沼泽21.48万公顷,占5.64%;沼泽草地183.66万公顷,占48.21%;内陆滩涂93.81万公顷,占24.63%;沼泽地11.82万公顷,占3.10%。湿地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2个盟市,占全区湿地的86%。

    自然保护地  全区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6类自然保护地,共380个,总面积1571.81万公顷,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3.29%。自然保护区216个,总面积1294.6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9个,面积426.12万公顷;自治区级64个,面积696.53万公顷;自治区级以下123个,面积172.01万公顷。风景名胜区5个,总面积52.74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个,面积15.2万公顷;自治区级3个,面积37.54万公顷。地质公园23个,总面积48.56万公顷。其中,世界级3个,面积27.77万公顷;国家级11个,面积12.9万公顷;自治区级9个,面积7.89万公顷。湿地公园63个,总面积38.6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53个,面积34.62万公顷;自治区级10个,面积3.99万公顷。森林公园58个,总面积132.5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36个,面积109.57万公顷;自治区级21个,面积22.67万公顷;自治区级以下1个,面积0.34万公顷。国家沙漠公园15个,总面积4.66万公顷。

    矿产资源  内蒙古地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富集铜、铅、锌、铁、稀土、金、银、锡等矿产;能源矿产资源遍布12个盟市。截至2022年底,全区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39种(含亚种),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为131种。全区有109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前十位,其中有52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前三位,煤炭、铅、锌、银、稀土等21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

    【自然灾害】  2022年春季共出现6次沙尘过程,影响范围广、强度较大,导致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损失;春末夏初中西部地区发生阶段性干旱,6月中旬高温叠加效应致使干旱程度加重,部分地区出现特旱,导致部分地区农田无法耕种,草场牧草未返青或返青后枯死;春末和夏末出现低温冷害和霜冻,致使农业生产受损;春季和秋季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导致农牧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受损;汛期对流性天气系统活跃,降水偏多、极端性强,暴雨洪涝、冰雹及大风灾害频繁发生,对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威胁,并导致社会生产和基础设施遭受了重大损失;11月末受连续两次全区性寒潮过程影响,大部分地区气温出现断崖式下降,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20℃以上,呼伦贝尔出现极寒天气,最低气温达-42.7℃(恩和站),黄河内蒙古段首凌至首封仅用1天,为历史间隔最短。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