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卷

  • 气象
  •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以下简称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应急与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党组纪检组、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有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宣传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防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截至2015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111人。学历结构:博士19人,硕士336人,本科2048人,大专600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423人(正研级17人、副研级406人),中级职称1466人,初级职称1015人。

    【台站设置】  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0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70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以及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39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8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7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3个台站承担环境气象观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1688个区域自动站(含自动雨量站)、71座测风塔、7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服务  全区由三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688个苏木乡镇(街道)领导小组和7482个嘎查村责任人组成政府主导的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日趋完善。75%盟(市)和81%旗(县)政府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考核。灾情调查评估认定实现常态化,灾害防御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自治区、所有盟(市)和90%的旗(县)政府出台气象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气象助理员、信息员和志愿者灾害辅助观测和灾情上传下达等作用,气象灾害造成年均死亡人数减少10%,经济损失占GDP比例降低1.5%

    农牧服务  农牧业气象灾害灾前监测预警、灾中跟踪服务、灾后评估认定业务扎实推进。农牧林业服务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精细化区划全面开展,服务针对性、时效性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农牧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面不断扩大。“三农”服务专项有力支撑农牧业服务社会化体系和农村牧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建设成果向森工、农垦集团等龙头企业延伸,“直通式”服务覆盖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25 027个,辐射普通农牧户82 979个。

    生态服务  积极参与自治区和盟(市)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和气候与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研究。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论证工作。持续推动和巩固气象、林业和森警“三位一体”以防扑火为主要特色的生态保护机制建设。主动做好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和重点区等生态监测评估,气象监测评估保障服务纳入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稳固,越来越明显。

    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地空立体人影作业系统和规模成为全国气象部门和自治区灾害防御的重要品牌。大兴安岭水源涵养地、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生态保护区等一批人影重点工程通过论证并推广。外场试验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一批新型探测设备投入业务运行。年均增雨14亿吨以上,防雹保护面积4500万亩,人工影响在抗旱减灾、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森林草原防扑火、水库蓄水等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认可。

    专项服务  围绕实施清洁能源大区战略,率先开展并完成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详查和建设论证,建成支撑全国市场41%的风光电场(站)数值预报服务系统。围绕民生建设需求,建成全国气象部门最早、规模最大的民航气象服务体系,9家民航服务机构年均保障航班安全运行1.3万架次。积极参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神舟”“天宫”“嫦娥”等重大服务多次受到国家总装备部等部门表彰。同时,在服务全国省级最长铁路、公路及军演、民族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中,都彰显了内蒙古气象科技实力和服务水平。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建设  政府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推进,各级政府召开会议专题部署并开展督查,印发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以服务型业务建设为抓手,优化管理、业务和技术流程378项,修订业务规范、服务标准和考核办法406项,经政府评估,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为85.5分,盟(市)平均为64分,分别较2014年提高3.16分和9.39分,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开展短临预报,优化中短期预报和延伸期预测,初步建立小时到月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体系。暴雨、雷电和冰雹等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21分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象要素预报精细到乡镇,天气过程预测延伸至30天,重点区域数值模式产品空间分辨率达到3公里。四要素以上自动站实现苏木(乡镇)全覆盖,538个行业站纳入综合观测站网,自动观测站达到2376个,增加225%。天气雷达总数达15部,监测覆盖率达70%。在重点地区布设闪电定位仪39套,增加70%。建成自动土壤水分站109个,增加70%。圆满完成蒙古国南戈壁省探空系统援建任务。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与农牧业自动化观测试验。

    科技与人才支撑  组建10个创新团队,实施八大科研计划,立项872项,增长20%,投入科研经费4971.41万元,增长100%。在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26篇,SCI/EI收录10篇。获自治区和盟市科技进步奖5项。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投入应用,贡献率达到61%

    【党建与科学管理】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认真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制,建立“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开展支部联述联评联考工作。“三型”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涌现出“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先进典型,55个集体、254人次受到国家和自治区表彰。新增自治区级文明单位12个,达33个;盟(市)级16个,达77个,文明单位实现全覆盖。

    党风廉政建设  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两个责任”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全部建立《责任台账》。“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实现处、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自治区气象局直属单位、旗(县)局配备纪检书记,基层党支部配备纪检委员,实现纪检监察干部全覆盖。

    科学管理  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建立完善内控制度73项,“创新风险防控机制,提升财务核算支撑保障能力”获得国家气象局高度认可。安全生产、气象宣传、目标管理、督查督办、机要保密、外事管理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老干部“两项待遇”得到落实。

    【气候影响评价】

    气候概况  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年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年总降水量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春季沙尘暴过程少而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5月,东部偏南地区出现低温冻害;夏季中西部大部地区发生干旱,农牧业遭受损失,暴雨、洪涝、冰雹、雷暴灾害较往年偏重,6站发生极端降水(雨)事件,1站突破历史极值;秋末出现雪灾,17站次发生极端降雪事件,5站次突破历史极值,交通运输、设施农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全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综合评价2015年度气候为正常年景。

    气候与农业  2015年,全区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频频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冬季气温偏高,东部和中西部偏南地区降水偏多,对春播期土壤保墒有利。春季大部农区墒情适宜,热量充足,春播进展较为顺利,特别是413日中西部地区出现第一场透雨,降水量在10毫米~50毫米之间,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对春耕备播和已播作物出苗非常有利,其间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对东部农区春小麦及春玉米播种及出苗产生不利影响。初夏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日照偏少,降水偏多利于农田墒情维持或改善,但是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寡照天气对大部农作物发育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导致作物生长较缓慢,发育进程有所延缓。进入7月,大部农区降水持续偏少,尤其是中西部大部及东部偏北部分农区土壤墒情持续下滑,旱情持续并发展,不利于玉米抽雄及马铃薯块茎形成,呼伦贝尔市西部受旱较重,小麦生长受阻,影响产量。此外,局地性暴雨、洪涝、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出现,农业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秋季全区大部气温偏高,初霜接近常年或偏晚,对作物后期生长较为有利,部分农区出现阶段性阴雨寡照天气,不利于作物收晒和存储。总体来看,2015年全区农业气象条件接近或略好于2014年同期,作物生长季大部农区热量较好,日照基本正常,水分条件前期较好,后期出现阶段性干旱,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总体看属正常年份。

    气候与畜牧业  2015年,内蒙古气候对牧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冬季中西部牧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利于出牧,东部大部牧区降温、降雪天气较多,呼伦贝尔市局地出现暴风雪,对牲畜正常出牧和采食不利,但能抑制因气候干燥而导致的各种疫情的传播。春季牧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大部牧区牧草返青提前,仅新巴尔虎右旗牧草因干旱牧草未返青,几次降温、降水过程,对已经进入抓绒剪毛期的牲畜非常不利,体质偏弱牲畜易出现疫病。入汛以来,中西部以及呼伦贝尔牧区,土壤墒情偏差,干旱持续并发展,其中鄂尔多斯市旱情严重,牧草长势较2014年和近5年同期均偏低,个别地区影响牲畜饱青,大部牧区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对牧草生长和牲畜不利。秋季前期冷空气较弱,大部牧区温度偏高,降水偏多,牧草黄枯期有所推迟,有利于牲畜增膘,秋末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降雪过程较多,对牲畜配种、保膘保胎、防寒保暖和野外放牧活动均有不利影响。2015年,牧业气象条件整体来说弊多利少。

    【重要活动】

    11日,自治区气象局蒙文版门户网站正式上线试运行。蒙文版门户网站开设气象新闻、科普知识、预报预警、防灾减灾、政策法规等栏目,同时增加全区119个气象站的实况天气、全区各主要城市未来3日天气预报等新栏目。

    同日,经国家气象局党组研究决定:周朝东挂职任自治区气象局党组成员、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时间1年。

    526日,“内蒙古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及业务建设项目“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项目”通过验收。

    61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电视电话会议,总结全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析研究当前面临形势,安排部署今年气象灾害防御各项任务。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气象局局长乌兰通报2014年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展情况和2015年春播气象条件及汛期主要气象灾害发生趋势。

    617日,《内蒙古自治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办法》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第四十七次常委会会议上审议通过。

    920日,为期6个月的内蒙古中部地区飞机人工增雨工作圆满结束。据统计,2015年内蒙古人工影响中心飞机共飞行20架次,飞行48小时39分,使用烟条549支,影响面积134192平方公里,增雨量6989.798万吨。为缓解内蒙古中部地区干旱、促进农牧业生产、增加水资源、消暑降温,都起到积极作用。

    (魏兴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气象
  •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以下简称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应急与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党组纪检组、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有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宣传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防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截至2015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111人。学历结构:博士19人,硕士336人,本科2048人,大专600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423人(正研级17人、副研级406人),中级职称1466人,初级职称1015人。

    【台站设置】  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0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70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以及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39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8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7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3个台站承担环境气象观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1688个区域自动站(含自动雨量站)、71座测风塔、7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服务  全区由三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688个苏木乡镇(街道)领导小组和7482个嘎查村责任人组成政府主导的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日趋完善。75%盟(市)和81%旗(县)政府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考核。灾情调查评估认定实现常态化,灾害防御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自治区、所有盟(市)和90%的旗(县)政府出台气象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气象助理员、信息员和志愿者灾害辅助观测和灾情上传下达等作用,气象灾害造成年均死亡人数减少10%,经济损失占GDP比例降低1.5%

    农牧服务  农牧业气象灾害灾前监测预警、灾中跟踪服务、灾后评估认定业务扎实推进。农牧林业服务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精细化区划全面开展,服务针对性、时效性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农牧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面不断扩大。“三农”服务专项有力支撑农牧业服务社会化体系和农村牧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建设成果向森工、农垦集团等龙头企业延伸,“直通式”服务覆盖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25 027个,辐射普通农牧户82 979个。

    生态服务  积极参与自治区和盟(市)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和气候与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研究。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论证工作。持续推动和巩固气象、林业和森警“三位一体”以防扑火为主要特色的生态保护机制建设。主动做好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和重点区等生态监测评估,气象监测评估保障服务纳入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稳固,越来越明显。

    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地空立体人影作业系统和规模成为全国气象部门和自治区灾害防御的重要品牌。大兴安岭水源涵养地、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生态保护区等一批人影重点工程通过论证并推广。外场试验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一批新型探测设备投入业务运行。年均增雨14亿吨以上,防雹保护面积4500万亩,人工影响在抗旱减灾、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森林草原防扑火、水库蓄水等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认可。

    专项服务  围绕实施清洁能源大区战略,率先开展并完成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详查和建设论证,建成支撑全国市场41%的风光电场(站)数值预报服务系统。围绕民生建设需求,建成全国气象部门最早、规模最大的民航气象服务体系,9家民航服务机构年均保障航班安全运行1.3万架次。积极参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神舟”“天宫”“嫦娥”等重大服务多次受到国家总装备部等部门表彰。同时,在服务全国省级最长铁路、公路及军演、民族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中,都彰显了内蒙古气象科技实力和服务水平。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建设  政府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推进,各级政府召开会议专题部署并开展督查,印发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以服务型业务建设为抓手,优化管理、业务和技术流程378项,修订业务规范、服务标准和考核办法406项,经政府评估,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为85.5分,盟(市)平均为64分,分别较2014年提高3.16分和9.39分,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开展短临预报,优化中短期预报和延伸期预测,初步建立小时到月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体系。暴雨、雷电和冰雹等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21分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象要素预报精细到乡镇,天气过程预测延伸至30天,重点区域数值模式产品空间分辨率达到3公里。四要素以上自动站实现苏木(乡镇)全覆盖,538个行业站纳入综合观测站网,自动观测站达到2376个,增加225%。天气雷达总数达15部,监测覆盖率达70%。在重点地区布设闪电定位仪39套,增加70%。建成自动土壤水分站109个,增加70%。圆满完成蒙古国南戈壁省探空系统援建任务。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与农牧业自动化观测试验。

    科技与人才支撑  组建10个创新团队,实施八大科研计划,立项872项,增长20%,投入科研经费4971.41万元,增长100%。在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26篇,SCI/EI收录10篇。获自治区和盟市科技进步奖5项。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投入应用,贡献率达到61%

    【党建与科学管理】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认真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制,建立“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开展支部联述联评联考工作。“三型”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涌现出“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先进典型,55个集体、254人次受到国家和自治区表彰。新增自治区级文明单位12个,达33个;盟(市)级16个,达77个,文明单位实现全覆盖。

    党风廉政建设  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两个责任”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全部建立《责任台账》。“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实现处、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自治区气象局直属单位、旗(县)局配备纪检书记,基层党支部配备纪检委员,实现纪检监察干部全覆盖。

    科学管理  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建立完善内控制度73项,“创新风险防控机制,提升财务核算支撑保障能力”获得国家气象局高度认可。安全生产、气象宣传、目标管理、督查督办、机要保密、外事管理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老干部“两项待遇”得到落实。

    【气候影响评价】

    气候概况  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年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年总降水量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春季沙尘暴过程少而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5月,东部偏南地区出现低温冻害;夏季中西部大部地区发生干旱,农牧业遭受损失,暴雨、洪涝、冰雹、雷暴灾害较往年偏重,6站发生极端降水(雨)事件,1站突破历史极值;秋末出现雪灾,17站次发生极端降雪事件,5站次突破历史极值,交通运输、设施农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全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综合评价2015年度气候为正常年景。

    气候与农业  2015年,全区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频频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冬季气温偏高,东部和中西部偏南地区降水偏多,对春播期土壤保墒有利。春季大部农区墒情适宜,热量充足,春播进展较为顺利,特别是413日中西部地区出现第一场透雨,降水量在10毫米~50毫米之间,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对春耕备播和已播作物出苗非常有利,其间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对东部农区春小麦及春玉米播种及出苗产生不利影响。初夏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日照偏少,降水偏多利于农田墒情维持或改善,但是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寡照天气对大部农作物发育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导致作物生长较缓慢,发育进程有所延缓。进入7月,大部农区降水持续偏少,尤其是中西部大部及东部偏北部分农区土壤墒情持续下滑,旱情持续并发展,不利于玉米抽雄及马铃薯块茎形成,呼伦贝尔市西部受旱较重,小麦生长受阻,影响产量。此外,局地性暴雨、洪涝、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出现,农业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秋季全区大部气温偏高,初霜接近常年或偏晚,对作物后期生长较为有利,部分农区出现阶段性阴雨寡照天气,不利于作物收晒和存储。总体来看,2015年全区农业气象条件接近或略好于2014年同期,作物生长季大部农区热量较好,日照基本正常,水分条件前期较好,后期出现阶段性干旱,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总体看属正常年份。

    气候与畜牧业  2015年,内蒙古气候对牧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冬季中西部牧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利于出牧,东部大部牧区降温、降雪天气较多,呼伦贝尔市局地出现暴风雪,对牲畜正常出牧和采食不利,但能抑制因气候干燥而导致的各种疫情的传播。春季牧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大部牧区牧草返青提前,仅新巴尔虎右旗牧草因干旱牧草未返青,几次降温、降水过程,对已经进入抓绒剪毛期的牲畜非常不利,体质偏弱牲畜易出现疫病。入汛以来,中西部以及呼伦贝尔牧区,土壤墒情偏差,干旱持续并发展,其中鄂尔多斯市旱情严重,牧草长势较2014年和近5年同期均偏低,个别地区影响牲畜饱青,大部牧区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对牧草生长和牲畜不利。秋季前期冷空气较弱,大部牧区温度偏高,降水偏多,牧草黄枯期有所推迟,有利于牲畜增膘,秋末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降雪过程较多,对牲畜配种、保膘保胎、防寒保暖和野外放牧活动均有不利影响。2015年,牧业气象条件整体来说弊多利少。

    【重要活动】

    11日,自治区气象局蒙文版门户网站正式上线试运行。蒙文版门户网站开设气象新闻、科普知识、预报预警、防灾减灾、政策法规等栏目,同时增加全区119个气象站的实况天气、全区各主要城市未来3日天气预报等新栏目。

    同日,经国家气象局党组研究决定:周朝东挂职任自治区气象局党组成员、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时间1年。

    526日,“内蒙古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及业务建设项目“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项目”通过验收。

    61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电视电话会议,总结全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析研究当前面临形势,安排部署今年气象灾害防御各项任务。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气象局局长乌兰通报2014年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展情况和2015年春播气象条件及汛期主要气象灾害发生趋势。

    617日,《内蒙古自治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办法》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第四十七次常委会会议上审议通过。

    920日,为期6个月的内蒙古中部地区飞机人工增雨工作圆满结束。据统计,2015年内蒙古人工影响中心飞机共飞行20架次,飞行48小时39分,使用烟条549支,影响面积134192平方公里,增雨量6989.798万吨。为缓解内蒙古中部地区干旱、促进农牧业生产、增加水资源、消暑降温,都起到积极作用。

    (魏兴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