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6卷  /  科技

2016卷

  • 农牧业科研
  •  

    【农牧业科技创新】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鉴定了肉牛标准化养殖、棉花新品种筛选、食用菌栽培新技术等成果3项;审(认)定小麦、油菜、胡麻、大豆、向日葵、棉花、辣椒、西瓜、大麦、准格尔籽粒苋等农作物和牧草新品种19个;“察哈尔羊”“超级绒山羊”“西门塔尔肉牛”等畜种的选育工作继续向前推进;在农作物种植、蔬菜加工、家畜养殖、草地利用、生态修复、植物保护与动物防疫等方面制定并发布地方标准、行业标准12项,获得国家专利7项;在旱作农业、植物保护、肉羊繁育、动物营养调控等方面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创新团队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7篇,出版专著3部。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按照农业部和自治区农业厅的部署,完成了北京市丰台区等9个地区的蔬菜、水果、食用菌,区内呼伦贝尔市等6个盟市奶站生鲜乳违禁添加物,内蒙古、湖南两地马铃薯、甘薯,还承接并完成了社会委托的大量的土壤、化肥、农药等检测任务,全年共计抽检样品8000余批次,完成15万项次的检验;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认监委和农业部组织的“22”复评审,并且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高新技术研究】  对甜菜开展了组培技术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获得了不育系与保持系差异蛋白;对马铃薯开展了黑痣病弱毒相关研究,提取到了相关dsDNA片段;对亚麻开展的遗传图谱构建及亚麻酸含量相关QTL定位研究,获得了亚麻酸后代群体;对绒山羊进行的基因组重测序,构建了8个基因组DNA文库;对梭梭等内蒙古特有旱生植物的抗旱基因进行研究,获得了干旱胁迫相关性较好的疑似抗旱基因;在高蛋白低木质素沙打旺新品种(系)研究上,成功克隆向日葵清蛋白基因、沙打旺木质素合成酶基因。

    【农牧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  2015年,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进一步加大了成果示范和推广工作。选择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和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分别作为农业和畜牧业科技示范县,启动了“院地共建”科技示范旗(县)工作;与37家农业类、50家畜牧业类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转让新品种3个,专利3项;在全区11个盟市66个旗县建立了70个科研成果示范点,示范推广了小麦、玉米、小杂粮等作物的28个新品种和玉米、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等80余项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226万亩,辐射推广面积达2450万亩,繁育肉羊、肉牛等家畜近11万只,胚胎移植7500个,培训技术人员、农牧民7.6万人次。

    【农牧业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继续抓构成科研创新能力的三个要素的建设和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科研项目争取都有了新的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  本着提升存量抓培养、把控增量调结构的总体思路,以专家引领、项目支持、引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大力推进人才建设工作。通过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的持续支持,使15位青年科技人员在此基础上申请到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21位在职科技人员攻读博士学位,组织科技人员出国交流40余人次。新聘人员39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22人。选派2人到旗乡挂职。荣获全国和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各1人、内蒙古杰出人才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3人、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1个;入选“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29人、“511人才工程”3人;新增“草原英才”团队9个、草原英才8人。全院科研人员的年龄和专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托克托科研基地列入农业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获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食用菌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获得批准并启动建设;农业部作物基因与种质创制内蒙古科学观测实验站和国家农业部内蒙古耕地保育科学观察实验站建设项目启动实施;托克托科研基地、四子王科研基地、武川旱作农业试验基地、巴音哈太荒漠草原试验基地,实施了一系列建设和改造项目,其试验、示范功能得到新的提升;农产品安全监督检验实验室、草食动物营养实验室、兽医实验室、生物中心实验室、植物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添置了50余套大中型仪器设备,实验功能得到了新的拓展;院局域网完成了新的改造和提升。

    科研项目数和经费  年内,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1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9项,自治区级项目210项,其他38项。取得的经费总额近1.1亿元,保持了2014年的水平。

    【交流合作】  2015年,共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蒙古国等7个国家的20多位专家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学院派出近40余位科研人员分赴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匈牙利、韩国、蒙古等国家,参加有关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项目合作交流。有100余人次科技人员参加了国内的各类学术活动。还邀请了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多位专家到学院做专题讲座。组织承办了“第二十届全国农科院系统外事协作网会议”“2015年全区农牧业科研院所长工作研讨会”和“半干旱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交流合作活动,活跃了院内学术气氛,拓展了科研人员的视野,提升了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

    【制度建设】  为了理顺院里的内部管理体制,形成更富有效率、更加民主、科学的决策、管理、激励机制,针对院里在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继制定32项制度。新修订的院财务管理制度,使院所分级负责、权责对等、责任明确、监督有效、运行有序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谋划“十三五”的工作】  在对“十二五”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按照农牧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对现有学科进行了梳理,对“十三五”期间的学科建设的结构、布局提出了意见,并把所内设机构作为学科建设的载体,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张喜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牧业科研
  •  

    【农牧业科技创新】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鉴定了肉牛标准化养殖、棉花新品种筛选、食用菌栽培新技术等成果3项;审(认)定小麦、油菜、胡麻、大豆、向日葵、棉花、辣椒、西瓜、大麦、准格尔籽粒苋等农作物和牧草新品种19个;“察哈尔羊”“超级绒山羊”“西门塔尔肉牛”等畜种的选育工作继续向前推进;在农作物种植、蔬菜加工、家畜养殖、草地利用、生态修复、植物保护与动物防疫等方面制定并发布地方标准、行业标准12项,获得国家专利7项;在旱作农业、植物保护、肉羊繁育、动物营养调控等方面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创新团队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7篇,出版专著3部。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按照农业部和自治区农业厅的部署,完成了北京市丰台区等9个地区的蔬菜、水果、食用菌,区内呼伦贝尔市等6个盟市奶站生鲜乳违禁添加物,内蒙古、湖南两地马铃薯、甘薯,还承接并完成了社会委托的大量的土壤、化肥、农药等检测任务,全年共计抽检样品8000余批次,完成15万项次的检验;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认监委和农业部组织的“22”复评审,并且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高新技术研究】  对甜菜开展了组培技术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获得了不育系与保持系差异蛋白;对马铃薯开展了黑痣病弱毒相关研究,提取到了相关dsDNA片段;对亚麻开展的遗传图谱构建及亚麻酸含量相关QTL定位研究,获得了亚麻酸后代群体;对绒山羊进行的基因组重测序,构建了8个基因组DNA文库;对梭梭等内蒙古特有旱生植物的抗旱基因进行研究,获得了干旱胁迫相关性较好的疑似抗旱基因;在高蛋白低木质素沙打旺新品种(系)研究上,成功克隆向日葵清蛋白基因、沙打旺木质素合成酶基因。

    【农牧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  2015年,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进一步加大了成果示范和推广工作。选择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和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分别作为农业和畜牧业科技示范县,启动了“院地共建”科技示范旗(县)工作;与37家农业类、50家畜牧业类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转让新品种3个,专利3项;在全区11个盟市66个旗县建立了70个科研成果示范点,示范推广了小麦、玉米、小杂粮等作物的28个新品种和玉米、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等80余项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226万亩,辐射推广面积达2450万亩,繁育肉羊、肉牛等家畜近11万只,胚胎移植7500个,培训技术人员、农牧民7.6万人次。

    【农牧业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继续抓构成科研创新能力的三个要素的建设和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科研项目争取都有了新的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  本着提升存量抓培养、把控增量调结构的总体思路,以专家引领、项目支持、引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大力推进人才建设工作。通过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的持续支持,使15位青年科技人员在此基础上申请到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21位在职科技人员攻读博士学位,组织科技人员出国交流40余人次。新聘人员39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22人。选派2人到旗乡挂职。荣获全国和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各1人、内蒙古杰出人才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3人、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1个;入选“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29人、“511人才工程”3人;新增“草原英才”团队9个、草原英才8人。全院科研人员的年龄和专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托克托科研基地列入农业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获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食用菌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获得批准并启动建设;农业部作物基因与种质创制内蒙古科学观测实验站和国家农业部内蒙古耕地保育科学观察实验站建设项目启动实施;托克托科研基地、四子王科研基地、武川旱作农业试验基地、巴音哈太荒漠草原试验基地,实施了一系列建设和改造项目,其试验、示范功能得到新的提升;农产品安全监督检验实验室、草食动物营养实验室、兽医实验室、生物中心实验室、植物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添置了50余套大中型仪器设备,实验功能得到了新的拓展;院局域网完成了新的改造和提升。

    科研项目数和经费  年内,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1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9项,自治区级项目210项,其他38项。取得的经费总额近1.1亿元,保持了2014年的水平。

    【交流合作】  2015年,共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蒙古国等7个国家的20多位专家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学院派出近40余位科研人员分赴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匈牙利、韩国、蒙古等国家,参加有关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项目合作交流。有100余人次科技人员参加了国内的各类学术活动。还邀请了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多位专家到学院做专题讲座。组织承办了“第二十届全国农科院系统外事协作网会议”“2015年全区农牧业科研院所长工作研讨会”和“半干旱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交流合作活动,活跃了院内学术气氛,拓展了科研人员的视野,提升了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

    【制度建设】  为了理顺院里的内部管理体制,形成更富有效率、更加民主、科学的决策、管理、激励机制,针对院里在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继制定32项制度。新修订的院财务管理制度,使院所分级负责、权责对等、责任明确、监督有效、运行有序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谋划“十三五”的工作】  在对“十二五”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按照农牧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对现有学科进行了梳理,对“十三五”期间的学科建设的结构、布局提出了意见,并把所内设机构作为学科建设的载体,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张喜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