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6卷  /  科技

2016卷

  • 社会科学
  •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自治区社科院)成立于19792月。全院现有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等14个所(中心)及图书馆和杂志社;设有院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机关党委(纪委)等4个职能部门;并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三少民族”研究中心、内蒙古舆情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设有12个分院。中国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内蒙古基地、中国蒙古学学会和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设在内蒙古社科院。出版有《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汉文版)、《中国蒙古学》《蒙古学研究年鉴》4种杂志,《领导参阅》《北疆调研》2种内刊和《院内工作动态》。

    2015年年底,自治区社科院共出版各类著作588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及学术文章8913篇,开发蒙古语言信息技术应用软件28项;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等省部级各类奖项283项,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包括西部项目)及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包括重点理论课题)409项。标志性成果有:《草原文化研究丛书》(11卷、12册)、《蒙古族通史》(上、中、下)、《蒙古族文学史》(1-4卷)、《汉蒙词典》《蒙古文整词输入法》《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此外,产生较大学术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成果有:《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蓝皮书)、《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10册)、《内蒙古自治区志·社会科学志》等。2011年创办《内蒙古人才发展报告》(人才蓝皮书),2013年创办《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廉政文化蓝皮书)。正在组织实施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三期工程、“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合作),自治区特别重大项目“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以及“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元史〉汇注》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连续承办4届“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2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7届“国际母语日”、11届“国际哲学节”等重要学术会议和庆祝活动。

    自治区社科院现有在职职工23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人(含双肩挑),占70.4%。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140人(其中博士29人),离、退休人员141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6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4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44人;处级以上管理人员46人,87%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员11人,“草原英才”6人,“青年创新拔尖人才”二层次1名。

    【科研项目与成果】  全年社科院组织实施的国家和自治区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在研课题420余项,年度新立项课题152项。全年共结项课题8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子课题29项,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2项,“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项目49项。全院共出版著作11部,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等270余篇。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以“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名义发表《四个全面:实现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引领》等7篇文章,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2015年度重点理论课题,均得到经费资助。《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2014)》总报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2015年)皮书优秀报告三等奖。《法治反腐,构建内蒙古反腐新常态》等多篇论文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经济新常态与内蒙古发展”征文活动中获奖。专家学者对国家、自治区最新政策和“十个全覆盖”、经济发展转型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光明日报》《内蒙古日报》《实践》等报刊上公开发表,《领导参阅》报送,出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等方式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供科学决策咨询。119日,首次召开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公布上一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和重大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社科院服务决策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重大研究工程】  继续坚持“以学科建设引领项目实施,以项目实施推动学科建设”的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理念,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  本年新立项子项目58项,其中社会历史调查系列33项;研究系列25项;蒙古文蒙古学文献、档案扫描整理出版项目进展顺利,即将出版蒙古学文献、档案40种,其中蒙古学文献14种、阿拉善档案16种、鄂尔多斯档案10种;翻译系列第一批23项成果已与社科文献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即将出版;“内蒙古民族文化数据库”完成标准制定、平台搭建等重要工作环节,部分子库开始进行数据加工。社会历史调查系列中的“内蒙古文化符号调研”项目成果“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向社会公布后,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的重要批示,获得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工作创新奖。自治区社科院与内蒙古蒙语卫视联合摄制的11集电视系列访谈节目——专家解读“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草原文化研究工程  该“工程”三期项目进展顺利,2015年新立子项目10项,其中,《草原文化简明读本》作为草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项目该年开始实施。《草原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10册),《论草原文化》第十、十一、十二辑即将出版。年内,“工程”领导小组召开“工程”办负责人会议,就“工程”结束后自治区草原文化研究工作转入常态化作出部署,有关工作安排部署已报经“工程”领导小组批复开始组织实施。

    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  2015年,在研课题共有93项,结项课题29项;《蒙古族部落史》研究项目在年内已有4部著作通过结项评审。本年与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国立大学合作撰写出版《中蒙历史学研究文集》《中蒙关系研究(一)》等。

    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  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针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新立项课题33项,在研跨年度课题16项。鉴定等级获得优秀、良好的《“十三五”内蒙古城市发展思路研究》等课题成果均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地对策建议,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  完成近2000万词的文献语料的扫描、编号、录入工作,完成500万词的机器校对和人工校对工作,一期工程成果蒙古语言语语料库展示系统1230日通过专家评审。

    《元史》汇注项目201510月完成全部研究工作,项目办于10月对该项目最终成果进行了检查。20164月,提交专家评审。

    蒙古语言词典及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  《蒙古语大词典》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编纂方案,已开始选词。《汉蒙词典》(第四版)完成了39个学科近8万条专业名词术语的翻译工作,完成了1万多条常用词、新词、新语的审定和录入工作。“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数据库”建设项目经过两年建设,已通过专家评审,待完成补充缺项内容后即可发布上线。

    【学术交流活动】  自治区社科院实施“开门办院”发展思路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接待国外专家学者1360余人次、中国来访专家学者20100余人次;其中部分专家赴蒙古国参加“中俄蒙智库合作联盟成立暨首届三方智库国际论坛”并作学术报告,社科院成为中蒙俄智库联盟理事单位。新批复成立巴彦淖尔、阿拉善、赤峰及二连浩特和满洲里5个分院,盟市分院数量达到12家。加大院图书馆对外开放力度,全年共接待外国的读者360余人次。7911日,成功承办主题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第十八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31个省区市社科院、7个城市社科院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及其9个分院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123日,中国蒙古学学会和自治区社科院在呼和浩特联合举行中国蒙古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中国蒙古学奖”颁奖大会,80余名中国蒙古学学会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和学术研讨,分别为内蒙古大学周清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朝戈金研究员颁发了“中国蒙古学奖”和“中国蒙古学2014年度人物奖”。

    【草原文化主题论坛】  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于62526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分为“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主论坛和“草原文化与蒙医药”“蒙古文图书出版”“共鸣草原——内蒙古作曲家交响作品音乐会”3个分论坛。王其格的《草原丝绸之路在草原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当代意义》等37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学术研讨会】  中国第四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2124日在呼和浩特举行,主题为“草原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联合国教育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基肖尔·辛格,蒙古国科学院副院长图·道尔吉,中国驻蒙古国前大使高树茂分别致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吴团英出席并作主旨报告,自治区副主席主持开幕式。郝时远、特木尔陶高、乔吉、拉林、松川节、金成修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学术报告。来自联合国有关组织和蒙古国、俄罗斯、匈牙利、法国、巴基斯坦、卢旺达、印度、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会议。

    【科研队伍建设】  继续严格执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认真做好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职务聘任工作,共有30人通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22人。调整各类专业技术岗位人员59人,其中副研究员六级3人,七级15人,助理研究员八级10人,九级10人,十级21人。2015年,新入选“草原英才”2名;“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1名;“新世纪321人才”一层次2名、二层次9名;“青年创新拔尖人才”二层次1名;1名专家获第四届“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全年通过公开招聘引进7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本科生,接收2名军转干部。

    【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  制定出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年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试行)》,依据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分类进行奖励。全年共有6部著作、186篇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或调研报告和13项“中长期工程”“北疆项目”优秀及良好成果获得奖励,奖励总金额达60万元,有效调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119日,自治区社科院组织召开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首次以“捆绑”方式集中向社会公布全院2014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学术观点和重大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共有35家党中央及自治区媒体报道了此次新闻发布会,起到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宣传和推广作用。全年共举办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2次,并将每年118日前后定为年度科研成果发布日,建立了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有效机制。

    【科辅工作新进展】  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争取到90万元资金进行蒙古文文献数字化工作,投入100多万元对图书馆进行了建馆以来最全面的一次改造。加强对《内蒙古社会科学》等刊物办刊支持力度,杂志社三刊办刊经费预算从下一年度增加到120万元,并列入以后年度财政预算;《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进入全国“四核心”期刊行列,同时荣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5年度考核“优良”等次,并获得资助经费50万元。

    【理论学习与党建工作】  2015年,按照自治区党委全面从严治党“1+3”制度规定和相关要求,制定30条具体落实意见,出台《中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从6个方面作出部署,进一步细化、实化党建工作,得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肯定并向全区宣传推广;全年安排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学习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十四次全委会议精神等中心组学习24次,设立了党课大讲堂、干部大讲堂、理论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讲座活动12次,院党委对抓好“4个关键动作”进行全面部署,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分成4个片组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近百名副研副处以上人员深入农村牧区,把学习课堂搬到“十个全覆盖”现场,学习基层干部群众真抓实干精神。

    (武振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社会科学
  •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自治区社科院)成立于19792月。全院现有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等14个所(中心)及图书馆和杂志社;设有院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机关党委(纪委)等4个职能部门;并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三少民族”研究中心、内蒙古舆情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设有12个分院。中国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内蒙古基地、中国蒙古学学会和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设在内蒙古社科院。出版有《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汉文版)、《中国蒙古学》《蒙古学研究年鉴》4种杂志,《领导参阅》《北疆调研》2种内刊和《院内工作动态》。

    2015年年底,自治区社科院共出版各类著作588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及学术文章8913篇,开发蒙古语言信息技术应用软件28项;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等省部级各类奖项283项,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包括西部项目)及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包括重点理论课题)409项。标志性成果有:《草原文化研究丛书》(11卷、12册)、《蒙古族通史》(上、中、下)、《蒙古族文学史》(1-4卷)、《汉蒙词典》《蒙古文整词输入法》《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此外,产生较大学术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成果有:《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蓝皮书)、《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10册)、《内蒙古自治区志·社会科学志》等。2011年创办《内蒙古人才发展报告》(人才蓝皮书),2013年创办《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廉政文化蓝皮书)。正在组织实施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三期工程、“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合作),自治区特别重大项目“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以及“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元史〉汇注》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连续承办4届“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2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7届“国际母语日”、11届“国际哲学节”等重要学术会议和庆祝活动。

    自治区社科院现有在职职工23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人(含双肩挑),占70.4%。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140人(其中博士29人),离、退休人员141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6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4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44人;处级以上管理人员46人,87%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员11人,“草原英才”6人,“青年创新拔尖人才”二层次1名。

    【科研项目与成果】  全年社科院组织实施的国家和自治区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在研课题420余项,年度新立项课题152项。全年共结项课题8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子课题29项,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2项,“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项目49项。全院共出版著作11部,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等270余篇。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以“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名义发表《四个全面:实现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引领》等7篇文章,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2015年度重点理论课题,均得到经费资助。《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2014)》总报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2015年)皮书优秀报告三等奖。《法治反腐,构建内蒙古反腐新常态》等多篇论文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经济新常态与内蒙古发展”征文活动中获奖。专家学者对国家、自治区最新政策和“十个全覆盖”、经济发展转型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光明日报》《内蒙古日报》《实践》等报刊上公开发表,《领导参阅》报送,出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等方式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供科学决策咨询。119日,首次召开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公布上一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和重大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社科院服务决策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重大研究工程】  继续坚持“以学科建设引领项目实施,以项目实施推动学科建设”的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理念,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  本年新立项子项目58项,其中社会历史调查系列33项;研究系列25项;蒙古文蒙古学文献、档案扫描整理出版项目进展顺利,即将出版蒙古学文献、档案40种,其中蒙古学文献14种、阿拉善档案16种、鄂尔多斯档案10种;翻译系列第一批23项成果已与社科文献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即将出版;“内蒙古民族文化数据库”完成标准制定、平台搭建等重要工作环节,部分子库开始进行数据加工。社会历史调查系列中的“内蒙古文化符号调研”项目成果“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向社会公布后,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的重要批示,获得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工作创新奖。自治区社科院与内蒙古蒙语卫视联合摄制的11集电视系列访谈节目——专家解读“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草原文化研究工程  该“工程”三期项目进展顺利,2015年新立子项目10项,其中,《草原文化简明读本》作为草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项目该年开始实施。《草原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10册),《论草原文化》第十、十一、十二辑即将出版。年内,“工程”领导小组召开“工程”办负责人会议,就“工程”结束后自治区草原文化研究工作转入常态化作出部署,有关工作安排部署已报经“工程”领导小组批复开始组织实施。

    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  2015年,在研课题共有93项,结项课题29项;《蒙古族部落史》研究项目在年内已有4部著作通过结项评审。本年与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国立大学合作撰写出版《中蒙历史学研究文集》《中蒙关系研究(一)》等。

    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  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针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新立项课题33项,在研跨年度课题16项。鉴定等级获得优秀、良好的《“十三五”内蒙古城市发展思路研究》等课题成果均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地对策建议,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  完成近2000万词的文献语料的扫描、编号、录入工作,完成500万词的机器校对和人工校对工作,一期工程成果蒙古语言语语料库展示系统1230日通过专家评审。

    《元史》汇注项目201510月完成全部研究工作,项目办于10月对该项目最终成果进行了检查。20164月,提交专家评审。

    蒙古语言词典及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  《蒙古语大词典》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编纂方案,已开始选词。《汉蒙词典》(第四版)完成了39个学科近8万条专业名词术语的翻译工作,完成了1万多条常用词、新词、新语的审定和录入工作。“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数据库”建设项目经过两年建设,已通过专家评审,待完成补充缺项内容后即可发布上线。

    【学术交流活动】  自治区社科院实施“开门办院”发展思路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接待国外专家学者1360余人次、中国来访专家学者20100余人次;其中部分专家赴蒙古国参加“中俄蒙智库合作联盟成立暨首届三方智库国际论坛”并作学术报告,社科院成为中蒙俄智库联盟理事单位。新批复成立巴彦淖尔、阿拉善、赤峰及二连浩特和满洲里5个分院,盟市分院数量达到12家。加大院图书馆对外开放力度,全年共接待外国的读者360余人次。7911日,成功承办主题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第十八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31个省区市社科院、7个城市社科院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及其9个分院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123日,中国蒙古学学会和自治区社科院在呼和浩特联合举行中国蒙古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中国蒙古学奖”颁奖大会,80余名中国蒙古学学会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和学术研讨,分别为内蒙古大学周清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朝戈金研究员颁发了“中国蒙古学奖”和“中国蒙古学2014年度人物奖”。

    【草原文化主题论坛】  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于62526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分为“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主论坛和“草原文化与蒙医药”“蒙古文图书出版”“共鸣草原——内蒙古作曲家交响作品音乐会”3个分论坛。王其格的《草原丝绸之路在草原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当代意义》等37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学术研讨会】  中国第四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2124日在呼和浩特举行,主题为“草原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联合国教育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基肖尔·辛格,蒙古国科学院副院长图·道尔吉,中国驻蒙古国前大使高树茂分别致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吴团英出席并作主旨报告,自治区副主席主持开幕式。郝时远、特木尔陶高、乔吉、拉林、松川节、金成修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学术报告。来自联合国有关组织和蒙古国、俄罗斯、匈牙利、法国、巴基斯坦、卢旺达、印度、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会议。

    【科研队伍建设】  继续严格执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认真做好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职务聘任工作,共有30人通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22人。调整各类专业技术岗位人员59人,其中副研究员六级3人,七级15人,助理研究员八级10人,九级10人,十级21人。2015年,新入选“草原英才”2名;“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1名;“新世纪321人才”一层次2名、二层次9名;“青年创新拔尖人才”二层次1名;1名专家获第四届“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全年通过公开招聘引进7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本科生,接收2名军转干部。

    【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  制定出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年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试行)》,依据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分类进行奖励。全年共有6部著作、186篇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或调研报告和13项“中长期工程”“北疆项目”优秀及良好成果获得奖励,奖励总金额达60万元,有效调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119日,自治区社科院组织召开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首次以“捆绑”方式集中向社会公布全院2014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学术观点和重大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共有35家党中央及自治区媒体报道了此次新闻发布会,起到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宣传和推广作用。全年共举办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2次,并将每年118日前后定为年度科研成果发布日,建立了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有效机制。

    【科辅工作新进展】  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争取到90万元资金进行蒙古文文献数字化工作,投入100多万元对图书馆进行了建馆以来最全面的一次改造。加强对《内蒙古社会科学》等刊物办刊支持力度,杂志社三刊办刊经费预算从下一年度增加到120万元,并列入以后年度财政预算;《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进入全国“四核心”期刊行列,同时荣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5年度考核“优良”等次,并获得资助经费50万元。

    【理论学习与党建工作】  2015年,按照自治区党委全面从严治党“1+3”制度规定和相关要求,制定30条具体落实意见,出台《中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从6个方面作出部署,进一步细化、实化党建工作,得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肯定并向全区宣传推广;全年安排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学习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十四次全委会议精神等中心组学习24次,设立了党课大讲堂、干部大讲堂、理论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讲座活动12次,院党委对抓好“4个关键动作”进行全面部署,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分成4个片组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近百名副研副处以上人员深入农村牧区,把学习课堂搬到“十个全覆盖”现场,学习基层干部群众真抓实干精神。

    (武振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