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6卷  /  科技

2016卷

  • 草原研究
  •  

    【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以下简称草原所)内设机构14个,其中,职能部门5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条件建设与财务管理处、基地管理处;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科技创新平台3个,包括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改良中心(建设中)和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科技支撑平台6个,包括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玉树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草原机械装备试验站。“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科技服务平台1个。国际合作平台2个,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草原生态与可持续利用中俄联合实验室。现有在职职工166人,其中科技人员121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7人)。2015年,草原所紧紧围绕院工作部署,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加快一流研究所建设为动力,全力以赴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持续加快现代院所建设步伐,努力开创全所各项工作新局面。研究所在科技创新、成果集成与转化、条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科技兴农兴牧等方面均有了长足发展。

    【科学研究】  紧密围绕国家科技项目改革后的新五大类项目,瞄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积极谋划重大项目建议。2015年,全所新增项目17项,其中包括新增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8项;草原所进入院科技创新工程,年度经费1530万元;当年新增项目合同经费1847.3万元。

    积极培育和凝练重大成果,共获得奖励3项。其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参加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鉴定(评价)成果5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个,培育新品系2个,审定登记牧草新品种6个。全年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其中以第一单位发表SCI/EI收录论文11篇,院选SCI核心期刊5篇,院选中文核心期刊18篇;出版专著17部。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坚持“引培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2015年,招聘博士研究生3名,博士后2名充实到科研岗位,进一步优化了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推荐1人参加中国农科院“青年英才”候选人评选工作;培养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名,选派1人赴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厅挂职。推荐4名优秀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60人次参加农业部、农科院、自治区的各类人才培训班积极宣传,吸引优秀生源,注重培养,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全年招收研究生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3人。毕业研究生1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7人。

    【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拓展国际合作关系,新拓展国际合作伙伴3个,分别为: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BrianEvanRobinson教授、韩国庆北大学YongJungKWON教授、日本酪农学院大学KazuoAtaku教授。2015年,共组织11个团,29人次先后赴蒙古、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巴西、韩国、德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先后请进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蒙古、韩国等国外专家36人次到所交流。其中,2人次到所访问时间超过10天,主要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相关工作;组织国际研讨会1次,各类学术报告25场。

    【科技兴农】

    推广新品种  与北京佰青源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中草5号紫花苜蓿品种使用权转让合同,转让经费为15万元;在沙尔沁基地及其周边分别推广种植苜蓿1000亩和土默特扁蓿豆500亩。在鄂尔多斯十二连城基地推广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土默特扁蓿豆800亩。

    新产品转化  推广不同型号苜蓿草种籽播种、指盘式搂草机、切割压扁机等4个新产品,示范面积达到32 700亩;与包头市鹿灵机械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委托其将9JK-1.7型捡拾压捆机和9GX-2.5型六圆盘割草机进行小批量生产,在2016年年初完成10台割草机、30台打捆机的计划任务。

    转化推广新技术  在达拉特旗的3个企业示范推广“鄂尔多斯沙地苜蓿播种技术”,示范推广面积共4500亩。此外,通过土地平整、施用有机肥、优良苜蓿品种选择、精量播种技术、适时灌溉、刈割时间和刈割高度技术的综合应用,年刈割苜蓿4茬,苜蓿干草产量从500公斤/亩提高到800公斤/亩,苜蓿草捆粗蛋白质含量从13%提高到18%以上,苜蓿草捆售价达2000/吨~2500/吨,技术应用效果明显。

    推广示范苜蓿技术及培训监管服务  2015年,推广示范面积4600亩,组织所内专家为达拉特旗的3个企业提供紫花苜蓿种植技术方案。建议内蒙古骑士乳业公司和内蒙古正时草业公司分别购进苜蓿大圆捆和苜蓿大方捆打捆机,首次在鄂尔多斯地区开展苜蓿大草捆生产技术的试验与示范。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举办交流会、培训会共计8次,培训农牧民及技术人员458人次;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土左旗塔布赛乡、包头市达茂旗达尔罕苏木进行9BS-1.8型苜蓿草种籽播种机、9BS-2.4型苜蓿草种籽播种机、RT13型指盘搂草机等产品展示;采用物联网技术,为生产端、消费端、监管服务部门建立统一权威覆盖食品安全全过程的监管服务体系。本年,在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为27.5万只苏尼特羊佩戴电子耳标,搭建了牧户—嘎查—苏木—旗的4级数据传输网络平台。

    【示范基地】  草原所科技平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四大类。其中科技服务平台1个,为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国际合作平台2个,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草原生态与可持续利用中俄联合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3个,包括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改良中心(建设中)和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科技支撑平台9个,包括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试验示范基地、锡林浩特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示范基地、太仆寺旗典型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锡林浩特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示范基地、廊坊农区试验示范基地以及农业部草原机械装备试验站。

    【基本建设】  2015年,草原所落实基本建设、修缮购置项目2项,经费1145万元;争取“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综合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经费2990万元,现已办理完成呼和浩特经济开发区立项、规划、环评工作。全年草原研究所在建基本建设项目3个,项目经费1960万元。修缮购置专项项目2个,经费785万元。年底,温带荒漠草原监测站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内容,准备验收。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已引进仪器10台(套),投入试运行阶段。国家种质资源呼和浩特多年生牧草圃改扩建项目已完成建设、招投标等工作。通过项目实施,草原研究所科技平台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国家牧草改良中心等部分平台首次争取到运转费支持,科技支撑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党建与精神文明】  扎实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制定并下发《草原所党委“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方案》。为全所党员干部发放《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理论教育读本12本,共组织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会12次,开展专题研讨4次,完成3个专题任务的学习,扎实开展“党委书记讲党课”活动,开展以“服务科研一线,践行‘三严三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按照要求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以组织建设为抓手,组织党员学习14次,选派24名党员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农科院的轮训;开展2015年度民主评议党员的工作,完成自治区直属机关的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

    把履行“两个责任”的情况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求,按季度汇报草原所纪检监察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全所无违纪违规问题;始终坚持单位的重要情况、重大问题及时向院党组请示报告的制度。完成自治区文明单位复查验收工作;1篇文章荣获中国农科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主要成果】  2015年,草原研究所审定登记新品种6个,包括“中草6号紫花苜蓿”“中草8号杂化苜蓿”“乌珠穆沁黄花苜蓿”“科尔沁沙地扁蓿豆”、金岭青贮玉米等牧草和饲料作物;参与的新一轮ACIAR中澳国际合作项目“通过优化激励机制提高中蒙两国草原管理水平研究”正式启动;草原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针茅芒刺及有毒有害草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北方草地害虫及毒害草生物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二等奖。

    (戴雅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草原研究
  •  

    【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以下简称草原所)内设机构14个,其中,职能部门5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条件建设与财务管理处、基地管理处;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科技创新平台3个,包括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改良中心(建设中)和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科技支撑平台6个,包括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玉树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草原机械装备试验站。“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科技服务平台1个。国际合作平台2个,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草原生态与可持续利用中俄联合实验室。现有在职职工166人,其中科技人员121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7人)。2015年,草原所紧紧围绕院工作部署,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加快一流研究所建设为动力,全力以赴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持续加快现代院所建设步伐,努力开创全所各项工作新局面。研究所在科技创新、成果集成与转化、条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科技兴农兴牧等方面均有了长足发展。

    【科学研究】  紧密围绕国家科技项目改革后的新五大类项目,瞄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积极谋划重大项目建议。2015年,全所新增项目17项,其中包括新增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8项;草原所进入院科技创新工程,年度经费1530万元;当年新增项目合同经费1847.3万元。

    积极培育和凝练重大成果,共获得奖励3项。其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参加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鉴定(评价)成果5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个,培育新品系2个,审定登记牧草新品种6个。全年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其中以第一单位发表SCI/EI收录论文11篇,院选SCI核心期刊5篇,院选中文核心期刊18篇;出版专著17部。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坚持“引培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2015年,招聘博士研究生3名,博士后2名充实到科研岗位,进一步优化了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推荐1人参加中国农科院“青年英才”候选人评选工作;培养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名,选派1人赴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厅挂职。推荐4名优秀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60人次参加农业部、农科院、自治区的各类人才培训班积极宣传,吸引优秀生源,注重培养,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全年招收研究生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3人。毕业研究生1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7人。

    【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拓展国际合作关系,新拓展国际合作伙伴3个,分别为: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BrianEvanRobinson教授、韩国庆北大学YongJungKWON教授、日本酪农学院大学KazuoAtaku教授。2015年,共组织11个团,29人次先后赴蒙古、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巴西、韩国、德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先后请进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蒙古、韩国等国外专家36人次到所交流。其中,2人次到所访问时间超过10天,主要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相关工作;组织国际研讨会1次,各类学术报告25场。

    【科技兴农】

    推广新品种  与北京佰青源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中草5号紫花苜蓿品种使用权转让合同,转让经费为15万元;在沙尔沁基地及其周边分别推广种植苜蓿1000亩和土默特扁蓿豆500亩。在鄂尔多斯十二连城基地推广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土默特扁蓿豆800亩。

    新产品转化  推广不同型号苜蓿草种籽播种、指盘式搂草机、切割压扁机等4个新产品,示范面积达到32 700亩;与包头市鹿灵机械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委托其将9JK-1.7型捡拾压捆机和9GX-2.5型六圆盘割草机进行小批量生产,在2016年年初完成10台割草机、30台打捆机的计划任务。

    转化推广新技术  在达拉特旗的3个企业示范推广“鄂尔多斯沙地苜蓿播种技术”,示范推广面积共4500亩。此外,通过土地平整、施用有机肥、优良苜蓿品种选择、精量播种技术、适时灌溉、刈割时间和刈割高度技术的综合应用,年刈割苜蓿4茬,苜蓿干草产量从500公斤/亩提高到800公斤/亩,苜蓿草捆粗蛋白质含量从13%提高到18%以上,苜蓿草捆售价达2000/吨~2500/吨,技术应用效果明显。

    推广示范苜蓿技术及培训监管服务  2015年,推广示范面积4600亩,组织所内专家为达拉特旗的3个企业提供紫花苜蓿种植技术方案。建议内蒙古骑士乳业公司和内蒙古正时草业公司分别购进苜蓿大圆捆和苜蓿大方捆打捆机,首次在鄂尔多斯地区开展苜蓿大草捆生产技术的试验与示范。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举办交流会、培训会共计8次,培训农牧民及技术人员458人次;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土左旗塔布赛乡、包头市达茂旗达尔罕苏木进行9BS-1.8型苜蓿草种籽播种机、9BS-2.4型苜蓿草种籽播种机、RT13型指盘搂草机等产品展示;采用物联网技术,为生产端、消费端、监管服务部门建立统一权威覆盖食品安全全过程的监管服务体系。本年,在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为27.5万只苏尼特羊佩戴电子耳标,搭建了牧户—嘎查—苏木—旗的4级数据传输网络平台。

    【示范基地】  草原所科技平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四大类。其中科技服务平台1个,为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国际合作平台2个,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草原生态与可持续利用中俄联合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3个,包括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改良中心(建设中)和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科技支撑平台9个,包括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试验示范基地、锡林浩特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示范基地、太仆寺旗典型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锡林浩特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示范基地、廊坊农区试验示范基地以及农业部草原机械装备试验站。

    【基本建设】  2015年,草原所落实基本建设、修缮购置项目2项,经费1145万元;争取“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综合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经费2990万元,现已办理完成呼和浩特经济开发区立项、规划、环评工作。全年草原研究所在建基本建设项目3个,项目经费1960万元。修缮购置专项项目2个,经费785万元。年底,温带荒漠草原监测站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内容,准备验收。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已引进仪器10台(套),投入试运行阶段。国家种质资源呼和浩特多年生牧草圃改扩建项目已完成建设、招投标等工作。通过项目实施,草原研究所科技平台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国家牧草改良中心等部分平台首次争取到运转费支持,科技支撑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党建与精神文明】  扎实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制定并下发《草原所党委“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方案》。为全所党员干部发放《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理论教育读本12本,共组织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会12次,开展专题研讨4次,完成3个专题任务的学习,扎实开展“党委书记讲党课”活动,开展以“服务科研一线,践行‘三严三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按照要求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以组织建设为抓手,组织党员学习14次,选派24名党员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农科院的轮训;开展2015年度民主评议党员的工作,完成自治区直属机关的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

    把履行“两个责任”的情况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求,按季度汇报草原所纪检监察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全所无违纪违规问题;始终坚持单位的重要情况、重大问题及时向院党组请示报告的制度。完成自治区文明单位复查验收工作;1篇文章荣获中国农科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主要成果】  2015年,草原研究所审定登记新品种6个,包括“中草6号紫花苜蓿”“中草8号杂化苜蓿”“乌珠穆沁黄花苜蓿”“科尔沁沙地扁蓿豆”、金岭青贮玉米等牧草和饲料作物;参与的新一轮ACIAR中澳国际合作项目“通过优化激励机制提高中蒙两国草原管理水平研究”正式启动;草原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针茅芒刺及有毒有害草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北方草地害虫及毒害草生物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二等奖。

    (戴雅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