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卷

  • 红山区
  • 发布时间:04-14
  • 来源:内蒙古年鉴2016卷
  •  

    【概况】 红山区境内有1座红色山峰——红山。清雍正五年(1727年)以红山为标志设乌兰哈达关(乌兰哈达汉译即红山、赤峰之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赤峰市。198310月,原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原赤峰市改为红山区,建置至今。红山区位于赤峰市中南部,1983年建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与元宝山区、松山区、喀喇沁旗毗邻,总面积506平方公里。辖区属半川半丘陵区,呈平浅盆地状,自西向东倾斜。辖区海拔最高程为南山顶峰815.9米,最低处在东南营子北侧英金河南岸519米。至2015年年底,全区常住人口46.05万人,比2014年增加0.2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4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6.63%。全年出生人口0.33万人,出生率为7.71‰;死亡人口0.18万人,死亡率为3.91‰;自然增长率为3.26‰。全区户籍人口35.72万人,比2014年下降0.8%。其中,非农业人口27.91万人,增长2.1%。总户数14.84万户,增长0.8%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30.14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63.58亿元,增长8.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493元,增长8%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2014年的2.4∶44.4∶53.2调整为2.3∶43.3∶54.4,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1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1.2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增长8.7%,分别高于一、三产业5.20.1个百分点,居三次产业之首。从贡献情况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8%50.9%48.4%,第二产业较上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9.7个百分点;从拉动经济增长情况看,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34.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高于第一产业4.24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扎实推进城镇新增就业910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35万人次,就业技能培训3917人,创业培训559人,创业带动就业23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19个,安置灵活就业人员2715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14万元。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9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

    财政收支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62亿元,比2014年增加1.61亿元,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15.88亿元,下降8.5%;非税收收入5.74亿元,增长116.2%。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82亿元,比2014年增加5.82亿元,增长22.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5亿元,增长51.9%;公共安全支出2.68亿元,增长99.6%;教育支出6.05亿元,增长18.2%;科学技术支出0.24亿元,增长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5亿元,增长12.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77亿元,增长11.7%;城乡社区支出6.35亿元,增长27.1%;农林水支出1.78亿元,增长85.4%;交通运输支出0.92亿元,下降23%;住房保障支出1.76亿元,下降34.5%

    【农业】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554公顷,比2014年增长2.5%。经济作物1500公顷,比2014年下降14.6%。全区粮食产量5.34万吨,增长0.4%。其中谷物5.3万吨,增长0.8%;豆类412吨,下降33.3%。经济作物产量有所有降,其中,油料产量190吨,下降63.3%;蔬菜12.44万吨,下降4.2%;瓜果类1088吨,下降11.7%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区花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459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7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落实完成14万亩;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4万元;机耕、机播、机收作业分别达到14.5万亩、17.5万亩、4.2万亩;完成机械深施化肥5万亩;完成机械精少量播种8万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6%,比2014年增加2.1个百分点。全区农机总动力9.6万千瓦,比2014年增长3.2%

    农业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区有龙头企业93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7家。其中:加工型企业68家,流通型企业19家,种养殖企业3家,专业市场3家,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辐射带动周边旗县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畜牧业】 畜牧业生产有所回落牧业年度(6月末)牧畜存栏6.72万头只,比2014年下降12.9%。其中大牲畜0.99万头只,下降23.4%;羊3.9万头只,下降11.6%;生猪1.83万口,下降8.9%12月末,牲畜存栏5.83万头只,与去年持平。其中:大牲畜0.72万头只,下降34.4%;羊3.91万头只,增长12.4%;生猪1.2万口,下降4.3%。全年肉类总产量2512.4吨,下降44.8%。其中:猪肉产量1379吨,下降45.5%;牛肉产量255吨,下降76.5%;羊肉产量200吨,下降18%;禽肉产量555吨,下降13.7%;牛奶产量6865吨,增长95.1%;禽蛋产量4616吨,增长18.3%(见附表1)。

    2015年林西县主要农畜产品

    产量和牲畜存栏数一览表 

    【林业】 林业生产稳固发展全年重点区域造林绿化面积3126亩,新育苗面积200亩。森林覆盖率29.42%,林木绿化率30.98%。全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监测面积0.4万亩,防治率、控制率等均达到了要求。

    【工业 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2.64亿元,比2014年增长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9.2%;全年7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4.5亿元,增长2.7%。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增长3.6%;按企业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下降2.9%,其他类型企业下降5.2%;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下降5.7%,重工业增长3.9%。从主要增长因素看,重点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冶金行业实现产值284.36亿元,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

    从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区硫酸产量87.91万吨,与去年持平;10种有色金属21.61万吨,下降1.4%;钢材319.67万吨,增长21.6%。其中,线材143.17万吨,下降4.3%;水泥4.59万吨,下降58.6%。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和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比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见附表2)。

    2015年林西县主要工业产品

    产量及其增长速度一览表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7.6亿元,增长2.4%;实现利税5.15亿元,下降64%;实现利润1.85亿元,下降80.9%;亏损企业10家,亏损企业亏损额5.8亿元,比2014年下降635.4%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5亿元,比2014年增长10.3%,占GDP总量的5.8%。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6家,实现利润3.21亿元,增长152%;实现税金1.13亿元,下降0.9%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72亿元,比2014年增长13.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35.97亿元,增长144%;有限责任公司投资89.59亿元,增长3.5%;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52.72亿元,增长13.2%

    从产业投资结构看,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5353.8698.33亿元,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0.3%35.3%64.4%。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去年持平,第二产业同比上升1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从行业投资看,工业投资完成53.86亿元,增长151.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5.3%,所占比重同比上升1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这几大行业尤为明显。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76亿元,比2014年下降10%。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17.10亿元,增长27.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51亿元,下降36.5%。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16.2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47.16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39.98万平方米。

    【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完成建设投资约1.9亿元,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桥梁、市政设施维护、危房改造、绿化等方面。新华大桥建设完工并实现通车,铁南大街国道306至省道205全段基本贯通,火花路北通桥前期手续办理工作有序开展,全年治理小街巷10条,安装排水226米,完成日常道路维修5.2万平方米,道路沥青灌缝16.3万延长米,市政设施道路完好率95%以上。全年改造农村危房300户。老城区栽植草花15万株,绿化面积面积6000平方米。开展武警部队一期绿化工作,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工业园区新建绿地4.09万平方米,对赤承、赤朝高速路、赤峰南互通及赤峰南大营子互通重点区域进行绿化建设,绿化总面积1337.5亩,栽植各类树木21.5万株。红山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已达到37.81%,绿化覆盖率达到40.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33平方米。

    【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2015年,区扎实开展主要污染物减排、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强化环境监管等重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强力推进电力、钢铁、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脱硫、脱硝及除尘等环境治理,完成21个治理工程,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淘汰城区内2210吨以下燃煤锅炉、143台洗浴锅炉、40台茶炉;加强远联钢铁、中色锌业等工业堆场扬尘污染和无组织排放控制工作;完成596家饭店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工作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6天。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及周边污染源集中排查和整改行动,对12家石材加工企业进行强制执行,对1家洗砂厂和1家塑料颗粒加工厂进行查封,消除了安全隐患。深入贯彻执行新《环境保护法》,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实施按日计罚1起;查封10起;责令限产、停产2起;并将1家违法排污企业纳入了红山区红黑榜,提高了环境执法的震慑力。全年共审批项目74个;取得环境监测数据1068个;处理医疗废物1730吨;获环保专项资金1930.57万元。

    【交通】 年末,全区公路里程达467.82公里。其中:国道34.41公里,省道15.16公里,县道28.9公里,乡道125.22公里,村道264.12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612万吨,减少2.1%;货运周转量81260万吨公里,减少3%。公路客运量142万人次,增加5.2%;客运周转量6390万人公里,增加5.2%

    【贸易】 消费品市场发展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36亿元,比2014年增长8.4%。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111.13亿元,增长7.2%;住宿餐饮业16.23亿元,增长17.5%。全年商品销售(营业)额328.72亿元,比2014年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181.59亿元,增长12.3%;零售业销售额124.53亿元,增长15.1%;住宿业营业额5.51亿元,增长14.4%;餐饮业营业额17.09亿元,增长19.1%。年末,红山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家,实现成交额38.4亿元,与去年持平。

    【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全区共有星级宾馆7家,旅行社36家,娱乐场所40家,游旅游团队接待能力的餐厅和特色餐饮企业186家。红山区共有旅游景区7处,全年接待游客209.7万人次,同比增长8.5%,实现旅游创收约44.4亿元。

    【科技】 全年共安排1918万元作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7项,总计获得上级科技项目资金1680万元,全年累计申请专利86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48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红山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顺利进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行列。

    【教育】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9所。其中,小学38所,初中10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高中7所,学前教育76所,特殊教育1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62071人,其中:小学25600人,初中11182人,普通高中8044人,职业高中3329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13796人,特殊教育120人。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540人。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93%。本科上线人数2291人。

    【文化】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乡镇文化站4个,草原书屋28个,村级文体活动室24个,美术馆1个。2015年,红山区充分利用节庆假日、纪念日及重大活动,广泛开展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八届红山秧歌会、第七届文化进社区、赤峰第十届民间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流大会、赤峰第六届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座、赤峰市首届青年美术家作品提名展等40余场大型文化活动,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卫生】 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43个,其中医院24个,卫生院3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812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750人,其中医生2889人。医疗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

    【体育】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城区健身广场、路径95处,镇(街)小型健身活动中心2处,17个行政村实施农民健身工程。社会体育指导员968名,体育健身队伍89个,体育协会22个。代表自治区参加第十届全国民运会武术、蹴球、花炮项目比赛共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6枚。体育彩票销售1.18亿元。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全区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个,实有床位259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415人,标准由2014年的每月490元提高到52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175人,标准由2014年的每年3690元提高到3850元。全年发放低保金5572万元。红山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33万人,参合率96.02%

    【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基本稳定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46.05万人,比2014年增加0.2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4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6.63%。全年出生人口0.33万人,出生率为7.71‰;死亡人口0.18万人,死亡率为3.91‰;自然增长率为3.26‰。全区户籍人口35.72万人,比2014年下降0.8%。其中,非农业人口27.91万人,增长2.1%。总户数14.84万户,增长0.8%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7398元,比2014年增长8.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8026元,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4993元,增长8.8%。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8085元,增长7.3%;农村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2400元,增长7.5%

    (王若尧)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红山区
  • 发布时间:04-14
  • 来源:内蒙古年鉴2016卷
  •  

    【概况】 红山区境内有1座红色山峰——红山。清雍正五年(1727年)以红山为标志设乌兰哈达关(乌兰哈达汉译即红山、赤峰之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赤峰市。198310月,原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原赤峰市改为红山区,建置至今。红山区位于赤峰市中南部,1983年建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与元宝山区、松山区、喀喇沁旗毗邻,总面积506平方公里。辖区属半川半丘陵区,呈平浅盆地状,自西向东倾斜。辖区海拔最高程为南山顶峰815.9米,最低处在东南营子北侧英金河南岸519米。至2015年年底,全区常住人口46.05万人,比2014年增加0.2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4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6.63%。全年出生人口0.33万人,出生率为7.71‰;死亡人口0.18万人,死亡率为3.91‰;自然增长率为3.26‰。全区户籍人口35.72万人,比2014年下降0.8%。其中,非农业人口27.91万人,增长2.1%。总户数14.84万户,增长0.8%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30.14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63.58亿元,增长8.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493元,增长8%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2014年的2.4∶44.4∶53.2调整为2.3∶43.3∶54.4,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1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1.2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增长8.7%,分别高于一、三产业5.20.1个百分点,居三次产业之首。从贡献情况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8%50.9%48.4%,第二产业较上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9.7个百分点;从拉动经济增长情况看,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34.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高于第一产业4.24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扎实推进城镇新增就业910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35万人次,就业技能培训3917人,创业培训559人,创业带动就业23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19个,安置灵活就业人员2715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14万元。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9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

    财政收支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62亿元,比2014年增加1.61亿元,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15.88亿元,下降8.5%;非税收收入5.74亿元,增长116.2%。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82亿元,比2014年增加5.82亿元,增长22.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5亿元,增长51.9%;公共安全支出2.68亿元,增长99.6%;教育支出6.05亿元,增长18.2%;科学技术支出0.24亿元,增长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5亿元,增长12.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77亿元,增长11.7%;城乡社区支出6.35亿元,增长27.1%;农林水支出1.78亿元,增长85.4%;交通运输支出0.92亿元,下降23%;住房保障支出1.76亿元,下降34.5%

    【农业】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554公顷,比2014年增长2.5%。经济作物1500公顷,比2014年下降14.6%。全区粮食产量5.34万吨,增长0.4%。其中谷物5.3万吨,增长0.8%;豆类412吨,下降33.3%。经济作物产量有所有降,其中,油料产量190吨,下降63.3%;蔬菜12.44万吨,下降4.2%;瓜果类1088吨,下降11.7%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区花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459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7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落实完成14万亩;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4万元;机耕、机播、机收作业分别达到14.5万亩、17.5万亩、4.2万亩;完成机械深施化肥5万亩;完成机械精少量播种8万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6%,比2014年增加2.1个百分点。全区农机总动力9.6万千瓦,比2014年增长3.2%

    农业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区有龙头企业93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7家。其中:加工型企业68家,流通型企业19家,种养殖企业3家,专业市场3家,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辐射带动周边旗县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畜牧业】 畜牧业生产有所回落牧业年度(6月末)牧畜存栏6.72万头只,比2014年下降12.9%。其中大牲畜0.99万头只,下降23.4%;羊3.9万头只,下降11.6%;生猪1.83万口,下降8.9%12月末,牲畜存栏5.83万头只,与去年持平。其中:大牲畜0.72万头只,下降34.4%;羊3.91万头只,增长12.4%;生猪1.2万口,下降4.3%。全年肉类总产量2512.4吨,下降44.8%。其中:猪肉产量1379吨,下降45.5%;牛肉产量255吨,下降76.5%;羊肉产量200吨,下降18%;禽肉产量555吨,下降13.7%;牛奶产量6865吨,增长95.1%;禽蛋产量4616吨,增长18.3%(见附表1)。

    2015年林西县主要农畜产品

    产量和牲畜存栏数一览表 

    【林业】 林业生产稳固发展全年重点区域造林绿化面积3126亩,新育苗面积200亩。森林覆盖率29.42%,林木绿化率30.98%。全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监测面积0.4万亩,防治率、控制率等均达到了要求。

    【工业 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2.64亿元,比2014年增长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9.2%;全年7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4.5亿元,增长2.7%。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增长3.6%;按企业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下降2.9%,其他类型企业下降5.2%;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下降5.7%,重工业增长3.9%。从主要增长因素看,重点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冶金行业实现产值284.36亿元,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

    从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区硫酸产量87.91万吨,与去年持平;10种有色金属21.61万吨,下降1.4%;钢材319.67万吨,增长21.6%。其中,线材143.17万吨,下降4.3%;水泥4.59万吨,下降58.6%。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和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比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见附表2)。

    2015年林西县主要工业产品

    产量及其增长速度一览表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7.6亿元,增长2.4%;实现利税5.15亿元,下降64%;实现利润1.85亿元,下降80.9%;亏损企业10家,亏损企业亏损额5.8亿元,比2014年下降635.4%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5亿元,比2014年增长10.3%,占GDP总量的5.8%。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6家,实现利润3.21亿元,增长152%;实现税金1.13亿元,下降0.9%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72亿元,比2014年增长13.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35.97亿元,增长144%;有限责任公司投资89.59亿元,增长3.5%;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52.72亿元,增长13.2%

    从产业投资结构看,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5353.8698.33亿元,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0.3%35.3%64.4%。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去年持平,第二产业同比上升1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从行业投资看,工业投资完成53.86亿元,增长151.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5.3%,所占比重同比上升1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这几大行业尤为明显。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76亿元,比2014年下降10%。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17.10亿元,增长27.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51亿元,下降36.5%。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16.2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47.16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39.98万平方米。

    【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完成建设投资约1.9亿元,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桥梁、市政设施维护、危房改造、绿化等方面。新华大桥建设完工并实现通车,铁南大街国道306至省道205全段基本贯通,火花路北通桥前期手续办理工作有序开展,全年治理小街巷10条,安装排水226米,完成日常道路维修5.2万平方米,道路沥青灌缝16.3万延长米,市政设施道路完好率95%以上。全年改造农村危房300户。老城区栽植草花15万株,绿化面积面积6000平方米。开展武警部队一期绿化工作,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工业园区新建绿地4.09万平方米,对赤承、赤朝高速路、赤峰南互通及赤峰南大营子互通重点区域进行绿化建设,绿化总面积1337.5亩,栽植各类树木21.5万株。红山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已达到37.81%,绿化覆盖率达到40.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33平方米。

    【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2015年,区扎实开展主要污染物减排、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强化环境监管等重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强力推进电力、钢铁、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脱硫、脱硝及除尘等环境治理,完成21个治理工程,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淘汰城区内2210吨以下燃煤锅炉、143台洗浴锅炉、40台茶炉;加强远联钢铁、中色锌业等工业堆场扬尘污染和无组织排放控制工作;完成596家饭店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工作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6天。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及周边污染源集中排查和整改行动,对12家石材加工企业进行强制执行,对1家洗砂厂和1家塑料颗粒加工厂进行查封,消除了安全隐患。深入贯彻执行新《环境保护法》,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实施按日计罚1起;查封10起;责令限产、停产2起;并将1家违法排污企业纳入了红山区红黑榜,提高了环境执法的震慑力。全年共审批项目74个;取得环境监测数据1068个;处理医疗废物1730吨;获环保专项资金1930.57万元。

    【交通】 年末,全区公路里程达467.82公里。其中:国道34.41公里,省道15.16公里,县道28.9公里,乡道125.22公里,村道264.12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612万吨,减少2.1%;货运周转量81260万吨公里,减少3%。公路客运量142万人次,增加5.2%;客运周转量6390万人公里,增加5.2%

    【贸易】 消费品市场发展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36亿元,比2014年增长8.4%。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111.13亿元,增长7.2%;住宿餐饮业16.23亿元,增长17.5%。全年商品销售(营业)额328.72亿元,比2014年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181.59亿元,增长12.3%;零售业销售额124.53亿元,增长15.1%;住宿业营业额5.51亿元,增长14.4%;餐饮业营业额17.09亿元,增长19.1%。年末,红山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家,实现成交额38.4亿元,与去年持平。

    【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全区共有星级宾馆7家,旅行社36家,娱乐场所40家,游旅游团队接待能力的餐厅和特色餐饮企业186家。红山区共有旅游景区7处,全年接待游客209.7万人次,同比增长8.5%,实现旅游创收约44.4亿元。

    【科技】 全年共安排1918万元作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7项,总计获得上级科技项目资金1680万元,全年累计申请专利86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48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红山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顺利进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行列。

    【教育】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9所。其中,小学38所,初中10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高中7所,学前教育76所,特殊教育1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62071人,其中:小学25600人,初中11182人,普通高中8044人,职业高中3329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13796人,特殊教育120人。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540人。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93%。本科上线人数2291人。

    【文化】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乡镇文化站4个,草原书屋28个,村级文体活动室24个,美术馆1个。2015年,红山区充分利用节庆假日、纪念日及重大活动,广泛开展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八届红山秧歌会、第七届文化进社区、赤峰第十届民间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流大会、赤峰第六届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座、赤峰市首届青年美术家作品提名展等40余场大型文化活动,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卫生】 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43个,其中医院24个,卫生院3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812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750人,其中医生2889人。医疗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

    【体育】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城区健身广场、路径95处,镇(街)小型健身活动中心2处,17个行政村实施农民健身工程。社会体育指导员968名,体育健身队伍89个,体育协会22个。代表自治区参加第十届全国民运会武术、蹴球、花炮项目比赛共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6枚。体育彩票销售1.18亿元。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全区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个,实有床位259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415人,标准由2014年的每月490元提高到52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175人,标准由2014年的每年3690元提高到3850元。全年发放低保金5572万元。红山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33万人,参合率96.02%

    【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基本稳定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46.05万人,比2014年增加0.2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4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6.63%。全年出生人口0.33万人,出生率为7.71‰;死亡人口0.18万人,死亡率为3.91‰;自然增长率为3.26‰。全区户籍人口35.72万人,比2014年下降0.8%。其中,非农业人口27.91万人,增长2.1%。总户数14.84万户,增长0.8%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7398元,比2014年增长8.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8026元,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4993元,增长8.8%。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8085元,增长7.3%;农村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2400元,增长7.5%

    (王若尧)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