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4卷  /  经济

2004卷

  • 质量技术监督
  •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名录】

      长:刘秀清(女)

    副局长:扎  那(蒙古族)

    王纪和

    陆圣时

    谢绍清

    纪检组长:雷广田

     

    【概况】2003年,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紧紧围绕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六个突破(从源头抓质量取得新突破;执法打假工作取得新突破;安全监察工作取得新突破;技术机构建设取得新突破),力争四个一流(建设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培育一流作风;树立一流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活动,坚持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业务工作,圆满地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质量管理】深入实施名牌战略,积极组织自治区企业申报“中国名牌产品”,重新启动已经停止5年的内蒙古名牌产品评审工作。质量兴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已有20多个旗、县、市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其中包头市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活动先进市。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质量档案,为进一步从源头严把质量关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挥质量基金的导向作用,促进产品上等升级和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对全区生产企业进行强制认证证书摸底调查,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取证和申报工作。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执法检查。及时准确地向政府报告全区产品质量状况,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出版《内蒙古产品质量研究》。

     

    【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质量监督工作贯彻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全区已有266家米、面、油、酱油、食醋生产企业的321个产品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突出重点,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在对不合格产品及其企业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的同时,帮助企业从源头提高产品质量。共监督检查8 765家生产企业的115种10 961个批次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1.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制定下发《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后处理办法》,加大处理工作力度。

    执法打假工作先后开展食品、农资、“非典”防护用品、建材、絮棉制品等专项整治活动和“毒鼠强”的清查工作。对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的“黑心棉”、“地条钢”和劣质建筑用砖等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5 000余人次,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 200余万元,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 176起。

    扶优扶强工作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积极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又有3种产品通过国家审查,获得免检资格,使全区获得国家免检资格的产品累计达22个。

     

    【标准化】围绕自治区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组织申报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完成对磴口县、察右后旗、乌兰浩特市3家第三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工作。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创自治区绿色产品品牌,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通过推荐杭锦旗梁外甘草项目为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积极探索在沙漠化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强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组织清理现行地方农业标准,并着手组织编制《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2004~2006年发展计划》。继续帮助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成6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1项达到国内同类检测方法的先进水平。进一步完善标准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条、代码工作质量,积极开展WTO/TBT咨询通报服务工作和防伪技术工作。

     

    【计量监督】以市场计量器具和商品量监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计量监督,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粮油、种子、糕点和洗涤化妆用品等12类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合格率达到85%。全区集贸市场、综合性商场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1%以上。强检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1 043台(件),强检工作计量器具611 326台(件)。电能表等6种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的批次合格率有明显提高。通过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全区眼镜店的计量器具配备率、受检率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都有大幅度提高。制发《内蒙古自治区企业计量工作三年发展计划》。帮助8家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认真宣传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教育。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巩固普查整治成果,有效地预防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加强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的管理,培训作业人员,努力从源头上提高设备的安全质量。开展委托检验及技术咨询服务,提高检验覆盖率。对气瓶和压力管道开展普查整治工作,完成普查气瓶16万多只。全区特种设备事故起数比2002年降低62.8%,实现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工作目标。

     

    【防治“非典”】在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积极抓好内部防控、维持日常工作运转的同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维护经济秩序。一是紧急宣贯“防非”产品相关国家标准,为企业生产“防非”产品提供服务。二是迅速开展对“防非”及相关产品的执法打假和质量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借“防非”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三是简化审批程序,使质检机构迅速进入“防非”产品检验领域。四是主动组织义务检测,为“防非”提供标准、计量方面的技术支持。五是服从、服务于“防非”大局,支持并参加各级“防非”指挥部工作。全系统涌现出一批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解放思想 优化环境】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部署,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开展“大力解放思想,优化开放环境”培训教育活动。全面地查找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采取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征求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密切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增强全系统的服务意识。

     

    【自身建设】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局党组成员分头深入全区12个盟市43个旗县,了解基层工作情况,现场解决问题,并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情况和优化环境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

    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在自治区纠风办组织地对50个部门的行风评议中,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名列第八,比上年提升28个位次。许多盟市局在当地行风评议中的排名也明显前移,有的进入前几名。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 收支两条线规定、财务管理办法、巡视制度和诫勉谈话制度,严格治理三乱,实现党风和行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技术机构建设经过积极努力地争取,国家绒毛质量检验中心和国家乳制品及肉类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在了自治区,这将对促进自治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区局领导带领自治区技术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赴周边省市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就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考察调研情况和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区科技工作座谈会,促进技术机构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明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法制建设整顿执法队伍,从系统内选拔出903名责任意识强、法律素质高的同志担任执法人员,重新考取执法证,实行培训上岗,有效地规范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质量。配合自治区法制办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

    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 600万元添置和更新检测设备,投入158万元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460万元购置执法装备。巴盟、阿盟、二连等局新建或购置办公楼、检测楼,结束长期以来没有办公场所和检测场所的历史。争取到质量管理、质量监督、执法打假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专项经费530多万元。

    (杨凤屹)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质量技术监督
  •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名录】

      长:刘秀清(女)

    副局长:扎  那(蒙古族)

    王纪和

    陆圣时

    谢绍清

    纪检组长:雷广田

     

    【概况】2003年,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紧紧围绕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六个突破(从源头抓质量取得新突破;执法打假工作取得新突破;安全监察工作取得新突破;技术机构建设取得新突破),力争四个一流(建设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培育一流作风;树立一流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活动,坚持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业务工作,圆满地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质量管理】深入实施名牌战略,积极组织自治区企业申报“中国名牌产品”,重新启动已经停止5年的内蒙古名牌产品评审工作。质量兴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已有20多个旗、县、市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其中包头市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活动先进市。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质量档案,为进一步从源头严把质量关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挥质量基金的导向作用,促进产品上等升级和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对全区生产企业进行强制认证证书摸底调查,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取证和申报工作。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执法检查。及时准确地向政府报告全区产品质量状况,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出版《内蒙古产品质量研究》。

     

    【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质量监督工作贯彻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全区已有266家米、面、油、酱油、食醋生产企业的321个产品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突出重点,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在对不合格产品及其企业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的同时,帮助企业从源头提高产品质量。共监督检查8 765家生产企业的115种10 961个批次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1.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制定下发《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后处理办法》,加大处理工作力度。

    执法打假工作先后开展食品、农资、“非典”防护用品、建材、絮棉制品等专项整治活动和“毒鼠强”的清查工作。对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的“黑心棉”、“地条钢”和劣质建筑用砖等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5 000余人次,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 200余万元,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 176起。

    扶优扶强工作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积极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又有3种产品通过国家审查,获得免检资格,使全区获得国家免检资格的产品累计达22个。

     

    【标准化】围绕自治区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组织申报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完成对磴口县、察右后旗、乌兰浩特市3家第三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工作。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创自治区绿色产品品牌,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通过推荐杭锦旗梁外甘草项目为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积极探索在沙漠化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强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组织清理现行地方农业标准,并着手组织编制《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2004~2006年发展计划》。继续帮助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成6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1项达到国内同类检测方法的先进水平。进一步完善标准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条、代码工作质量,积极开展WTO/TBT咨询通报服务工作和防伪技术工作。

     

    【计量监督】以市场计量器具和商品量监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计量监督,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粮油、种子、糕点和洗涤化妆用品等12类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合格率达到85%。全区集贸市场、综合性商场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1%以上。强检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1 043台(件),强检工作计量器具611 326台(件)。电能表等6种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的批次合格率有明显提高。通过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全区眼镜店的计量器具配备率、受检率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都有大幅度提高。制发《内蒙古自治区企业计量工作三年发展计划》。帮助8家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认真宣传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教育。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巩固普查整治成果,有效地预防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加强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的管理,培训作业人员,努力从源头上提高设备的安全质量。开展委托检验及技术咨询服务,提高检验覆盖率。对气瓶和压力管道开展普查整治工作,完成普查气瓶16万多只。全区特种设备事故起数比2002年降低62.8%,实现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工作目标。

     

    【防治“非典”】在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积极抓好内部防控、维持日常工作运转的同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维护经济秩序。一是紧急宣贯“防非”产品相关国家标准,为企业生产“防非”产品提供服务。二是迅速开展对“防非”及相关产品的执法打假和质量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借“防非”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三是简化审批程序,使质检机构迅速进入“防非”产品检验领域。四是主动组织义务检测,为“防非”提供标准、计量方面的技术支持。五是服从、服务于“防非”大局,支持并参加各级“防非”指挥部工作。全系统涌现出一批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解放思想 优化环境】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部署,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开展“大力解放思想,优化开放环境”培训教育活动。全面地查找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采取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征求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密切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增强全系统的服务意识。

     

    【自身建设】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局党组成员分头深入全区12个盟市43个旗县,了解基层工作情况,现场解决问题,并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情况和优化环境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

    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在自治区纠风办组织地对50个部门的行风评议中,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名列第八,比上年提升28个位次。许多盟市局在当地行风评议中的排名也明显前移,有的进入前几名。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 收支两条线规定、财务管理办法、巡视制度和诫勉谈话制度,严格治理三乱,实现党风和行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技术机构建设经过积极努力地争取,国家绒毛质量检验中心和国家乳制品及肉类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在了自治区,这将对促进自治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区局领导带领自治区技术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赴周边省市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就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考察调研情况和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区科技工作座谈会,促进技术机构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明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法制建设整顿执法队伍,从系统内选拔出903名责任意识强、法律素质高的同志担任执法人员,重新考取执法证,实行培训上岗,有效地规范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质量。配合自治区法制办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

    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 600万元添置和更新检测设备,投入158万元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460万元购置执法装备。巴盟、阿盟、二连等局新建或购置办公楼、检测楼,结束长期以来没有办公场所和检测场所的历史。争取到质量管理、质量监督、执法打假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专项经费530多万元。

    (杨凤屹)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