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4卷  /  盟市旗县

2004卷

  • 呼伦贝尔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市委

    书记:梁铁城(蒙古族)

    副书记:付铁钢(3月离任)

    赛革(3月离任)

    赵金才(蒙古族)

    杨再明

    孙扎根(6月任职)

    景建华(6月任职)

    孙震(11月任职)

    常委:吴延明(军分区政委)

    于永甲(政法委书记)

    孙震(副市长11月离任)

    赵凤林(副市长11月任职)

    朱炳文(组织部长)

    宋照明(市委秘书长)

    赵立华(女宣传部长)

    ***(海拉尔区委书记)

    孟松林(鄂伦春族统战部长11月任职)

    人大

    主任:德玉庆(蒙古族)

    副主任:孙梦林

    包志儒(蒙古族)

    王喜旺

    刘永杰(达斡尔族)

    姜宝水

    陈玉珍()

    马连芳

    政府

    市长:梁铁城(蒙古族4月离任)

    副市长:孙震(11月离任)

    赵凤林(11月任职)

    安国通(蒙古族)

    李宝昌

    斯琴(女蒙古族)

    王宝成

    于德荣

    魏国楠

    陈迈利(11月挂职)

    政协

    主席:赵山根

    副主席:鲍喜(蒙古族)

    姜兆文

    贺喜格扎布(鄂温克族)

    纪志国

    史茂森

    谷盛成

    马国起

    万路

    孟志毅(达斡尔族4月任职)

    纪检委

    书记:赛革(鄂伦春族3月离任)

    孙震(11月任职)

    副书记:玉山(蒙古族)

    滕玉芹()

    政法委

    书记:于永甲

    法院

    院长:于雪峰

    检察院

    检察长:杨俊

    军分区

    司令员:王峥嵘

    政委:吴延明

     

    【概况】呼伦贝尔市得名于境内呼伦湖(亦称达赉湖)和贝尔湖。地处北纬47°0553°20、东经115°31126°04。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1.4%,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的总和。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23.82公里,其中俄边界1048公里(不含未定界部分),中蒙边界675.82公里。

    呼伦贝尔市现辖13个旗市区,其中有1个区(海拉尔区)5个市(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7个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74个镇(2个矿区)23个乡(其中13个民族乡)25个苏木(其中1个民族苏木)32个街道办事处。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区。

    2003年末,呼伦贝尔市总户数839519户,总人口2696998人。男性人口1378224人,女性人口1318774人,各占总人口的51.10%48.90%。在人口构成中,农业人口1008527人,非农业人口1688471人,各占总人口的37.40%62.60%,其比为11.67

    呼伦贝尔市是多民族聚居区。2003年,呼伦贝尔市共有35个民族。汉族人口2219777人,占人口总数的82.31%;少数民族人口477221人,占人口总数的17.69%。其中蒙古族224719人,占总人口的8.33%。达斡尔族71998人,鄂温克族27102人,鄂伦春族3622人,满族98266人,回族35270人,朝鲜族9889人,俄罗斯族4417人,壮族143人,藏族72人,锡伯族948人,苗族175人,土家族126人,彝族64人,维吾尔族9人,白族26人,黎族84人,高山族31人,羌族12人,侗族27人,柯尔克孜族108人,哈萨克族6人,纳西族8人,赫哲族21人,瑶族3人,布依族6人,京族15人,佤族5人,景颇族2人,门巴族3人,哈尼族3人,傈僳族1人,水族5人,傣族3人。内蒙古自治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都在呼伦贝尔市,在全自治区19个民族乡(苏木)中,呼伦贝尔市占14个。

    200110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

    呼伦贝尔市属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和经济类型区域:大兴安岭山地为林区,海拔7001700米;岭西为呼伦贝尔草原,是草原畜牧业经济区,海拔5501000米;草原与林地的过渡地带,多是黑钙土,适于发展种植业,形成以农牧企业为主要成分的农牧结合经济带;岭东地区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形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海拔200500米。

    以大兴安岭为分水岭,形成嫩江和额尔古纳河两大水系,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98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63条。湖泊500多个,其中湖水面积大于0.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349个。全市湖泊面积在15平方公里的67个,510平方公里的5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8个,大于100平方公里的2个。

    呼伦贝尔市属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兴安岭山脊和两麓气候差异明显。其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早,年平均气温-5℃~2℃;热量不足,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利用率高;无霜期短(农区120150天,林区8190天,牧区115124),但日照丰富(年总辐射量在76758千瓦/2以上,日照时数为25003100小时),利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缩短了生长期;降水量不多,降水期集中于78月的植物生长旺期,且雨热同期。

    2003年,呼伦贝尔市土地总面积2533.33万公顷(其中松加两地181.53万公顷),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其中耕地121.85万公顷,园地1.49万公顷,林地1355.14万公顷,牧草地839.5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1.32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5.0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57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238.2公顷,未利用土地223.85万公顷。全市土地有8大类,二级分类共42种类型。人均占有土地9.38公顷,远远超过全区人均土地5.90公顷的水平。

    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大兴安岭中低山地呈楔形纵贯全市中部,集中了全市绝大部分林地。岭东南麓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地势平缓,气候温和,呼伦贝尔市多数耕地分布于此。岭西呼伦贝尔草原东缘向森林过渡地带,包括额尔古纳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是呼伦贝尔市耕地又一集中分布地带。全市60%以上草地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农、牧、林各业明显的地域性,使全市土地利用形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农牧的分布格局。

    2003年,呼伦贝尔市耕地总面积121.87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8%。呼伦贝尔市人均耕地0.45公顷。

    呼伦贝尔市耕地呈两条带状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向平原过渡地带。岭东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耕地面积居全市各旗市区前三位,还有鄂伦春旗的东南部、牙克石市中部和额尔古纳市南部,上述六旗市是全市商品粮基地,也是农业重点开发地区。六旗市有耕地100余万公顷,占全市耕地的80%以上。

    2003年,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场总面积833.3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9%。其中牧业四旗及海区、满市草场面积为693.33万公顷,占全市草场面积的83.2%

    2003年,呼伦贝尔市林地面积1353.33万公顷(含松加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4%,占自治区林地总面积的72.2%。人均林地4.93公顷。

    2003年,呼伦贝尔市有林地面积1266.67万公顷(含松加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占自治区有林地面积的83.7%

    呼伦贝尔市森林覆盖率49%。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9.5亿立方米,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占自治区的93.6%,占全国的9.5%。呼伦贝尔市森林资源的自然区域可分为原始林区、次生林区。

    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丰富,产地分布比较集中,便于规模开采。至2003年末,全市已发现的矿产有965种,其数量占自治区已发现矿产种类的49%。探明或初步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49种,矿产地370处,累计探明总资源储量约317亿吨。全市21种主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5892.6亿元,排在前十位的矿种是煤、铜、水泥灰岩及大理岩、硫铁矿、芒硝、钼、铁、银、金、天然碱。目前,全市已开发利用矿产有32种,主要包括煤炭、石油、铁、锰、铜、铅、锌、钼、金(砂金、岩金)、银、沸石、芒硝、莹石、水泥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硅石、氧化铁颜料、石膏、珍珠岩、水晶、水泥配料页岩、麦饭石、膨润土、玻璃用砂、饰面石材、建筑石料、砖瓦粘土、矿泉水等。

    2003年末,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为302.86亿吨,预测资源储量630亿吨,居自治区第三位。探明储量是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总和的1.8倍。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立方米,占自治区的56.31%;人均占有量10708立方米,是自治区的4.13倍、全国的4.66倍。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立方米(嫩江水系为156亿立方米,占全市的57.4%;额尔古纳河水系116亿立方米,占全市的42.6%),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地下水资源总量14.6亿立方米。

    2003年,全市现价生产总值完成213.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83亿元,下降8.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9.11亿元,增长25.7%,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35.62亿元,增长24.5%。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3.49亿元,增长27.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4.32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024.547.5,调整为23.427.748.9

    200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1.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达10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达101.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达105.3%。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看,上涨的主要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8.8%、食品类上涨3.9%、居住类上涨0.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3%,其余均呈下降趋势。全年,下岗失业人员2.93万名,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2.3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28%,同比增加2.64亿元,增长1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2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3%,同比增加1.73亿元,增长12.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9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1.4%,同比增加0.26亿元,增长2.2%。全市财政支出完成42.91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9.7%,同比增加3.54亿元,增长9.0%。一般预算支出40.57亿元,增长6.9%。其中: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林业支出、政策性补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幅较大。

     

    【农业】2003年呼伦贝尔市遭受历史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畜牧业生产也相应受到达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49.8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4%,其中:农业增加值完成19.28亿元,下降29.6%,占第一产业的38.3%;畜牧业增加值完成19.96亿元,增长32.2%,占第一产业的40.1%。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种植业内部基本实现了减粮、扩、种草、增饲、调优、调特的农业生产格局,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6.921.31.8,调整为73.923.32.8。全年粮食产量6.5亿公斤,比2002年下降68.1%。在粮食作物中,小麦1亿公斤、下降58.5%,玉米1.1亿公斤、下降81.0%,大豆3.35亿公斤、下降59.8%,马铃薯0.75亿公斤,下降68.9%;在经济作物中,油料1.6亿公斤,下降41%,甜菜0.2亿公斤,下降88.4%,粮食平均每公顷产810公斤,减少67.8%。渔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5万吨,比上年增长3.3%,淡水养渔业发展较快。

    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18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6%,机耕地面积97.3万公顷,农田受灾面积104.4万公顷,减少33.3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8.2万吨,与上年持平,农村牧区用电量1.3亿千瓦小时,增长8.3%

    全市绿色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富有成效,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又有新进展。种植无公害蔬菜5333.33公顷、绿色食品9.33万公顷,新增绿标产品39个。

     

    【林业】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9万公顷;退耕还草面积4.3万公顷;完成造林面积1.55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4.06万公顷。机电井数量12964眼,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万公顷。本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目前畜牧业生产已经形成了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牧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柱、吸引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畜牧业投资体系。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800万大关,达85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144.5万头只,增长20.4%,其中:大小牲畜存栏779.35万头只,增长25%;生猪存栏75.68万口,减少13%2003年末大小畜能繁殖母畜373.36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27.6%,产奶牛头数21.1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21.4%。牲畜出栏明显增加,全年牲畜出栏356.3万头只,比上年增加94.3万头只,增长36.0%。其中大牲畜出栏27.2万头,增长34.7%。小牲畜出栏261万只,增长44.9%;牲畜出栏率达70.2%,比上年增加7.3个百分点;大牲畜出栏率42.55%,增加7.6个百分点;羊出栏率67.3%,增加8.3个百分点。良种及改良种牲畜500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06万头只,增长26.9%;奶类产量达47.3万吨,比上年增加13.4万吨,增长40.8%;肉类产量16.5万吨,比上年增加3.4万吨,增长26.0%。禽蛋产量2.37万吨,增长30.2%

     

    【工业】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5.62亿元,增长24.5%,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2亿元,增长22.9%。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1.6%,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4.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6.4%;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8.3%;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下降2.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95.5%;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354.9%,企业营运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96.26%。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1.87,比上年提高16.4点;实现利税总额为5.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0.4亿元,减亏77.6%;其中盈利企业盈利2.4亿元,同比增长43.3%;亏损企业亏损额2.8亿元,下降18.8%;企业亏损面为16.7%。从构成综合指数的各项指标看:总资产贡献率6.6%,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8.9%,比上年下降13.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88.8%,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025/人,比上年增加3953/人。

     

    【建筑业】全年全部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3.49亿元,增长27.7%。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4.6亿元,增长2.1%;全年建筑施工工程593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453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3.7万平方米,增长1.1%;竣工房屋面积88.5万平方米,下降19.9%;房屋建筑竣工率为66.2%,比上年下降17.3个百分点;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亏损企业个数为20个,增加9个;实现利润1656万元,下降10.2%;实现税金总额6123万元,下降3.0%;建筑施工亏损企业亏损面20%,比上年下降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1025/人,比上年增加12563/人。

     

    【固定资产投资】2003年,呼伦贝尔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7.0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不含大兴安岭森工铁路系统投资和农村牧区投资),完成额达8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0%。在城镇投资完成额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49.1亿元,增长29.2%;集体经济单位投资0.6亿元,下降45.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4亿元,增长9.7%;其它经济类型单位投资29.1亿元,增长85.4%。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54.2亿元,增长35.7%;更新改造投资14.3亿元,增长78.4%;其他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增长121.1%;房地产开发投资7.3亿元,增长4.7%。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2.0亿元,增长40.9%;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完成投资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0%,党中央项目完成投资20.2亿元,增长28.7%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构筑出新的产业布局2003年在国债资金有力的支持下,以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天然林、草原生态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拉动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1亿元,下降4.5倍。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加大,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0.5亿元,增长138.3%,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1.9亿元,增长75.0%。主要公路交通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速度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完成49.6亿元,增长25.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15.5亿元,增长14.0%;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4.9亿元,下降16.9%

    投资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市城镇以上全部施工项目773个,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541个,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123个,全年在建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8个,在建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2个,全市大中型基建项目完成投资14.2亿元,增长43.4%。新建公路497.0公里。

     

    【贸易】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0亿元,增长12.1%,增幅与上年持平。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60.4亿元,增长10.8%;餐饮业完成6.6亿元,增长22.2%;其他行业完成4.9亿元,增长14.0%。从销售地域看:城市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9.6亿元,增长12.5%,占消费品零售额的68.9%;县及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4亿元,增长11.4%。市的零售总额增幅比县及县以下高出1.1个百分点,城市发展快于农村。

    市外经外贸企业能够发挥口岸地区的优势,多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始终在全区保持第一位。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1.5亿美元,增长11.2%。其中:出口1.2亿美元,增长300%;进口10.3亿美元,增长2.8%

     

    【引进外资】新批外资投资企业14户,合同外资金额1339万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860万美元,增长84.0%,新设的外商投资企业涉及乳制品加工业、畜牧业、制药业、本制品加工业及旅游观光、BOT方式建设经营公路6个行业,投资来源于香港、新加坡、韩国、加拿大4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企业。

     

    【对外经济合作】全年,共备案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79个,合同总金额0.37亿美元,实现营业额0.16亿美元,外派劳务2604人次。

     

    【交通运输】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完成2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37.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0%。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16.0亿吨公里,增长5.9%;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1.1亿吨公里,比上年略有上涨。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4.0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7.6%。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1.2亿人公里,增长0.4%。全市公路里程已达9947公里,增长4.7%

     

     

    【邮电通信】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85亿元,增长13.1%。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9.1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网通业务总量完成3.8亿元,增长13.7%;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1亿元,增长10.7%。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6.9万门,比上年增长10.4%。全市电话用户已达57.3万户,比上年增长32.0%。全市住宅电话为25.5万户,比上年减少12.3万户,下降32.3%。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1.2%,移动电话用户已达53.8万户,增长57.1%;互联网用户3.6万户,增长11.6%

     

    【旅游业】2003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0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15.5万人次,增长12.3%;国内旅游者185.8万人次,增长17.7%;国际旅游创汇5500万美元,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12.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旅游业总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5%

     

     

     

     

    【金融】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29.4亿元,增长12.3%,其中企业存款37.8亿元,增长2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86.1亿元,增长12.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76.2亿元,增长2.0%。其中短期贷款98.1亿元,下降0.3%;中期流动资金贷款2.4亿元,下降37.9%;中长期贷款73.2亿元,增长9.2%。银行现金收入累计达858.6亿元,增长17.5%,银行现金支出累计达892.2亿元,增长16.6%。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现金33.6亿元,下降2.3%。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为工资性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和居民储蓄存款支出。

     

    【保险】全市现有保险险种8大类,保险业务总收入4.61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财产险收入1.0亿元,下降27%;寿险收入3.33亿元,增长4.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28亿元,增长21.7%。全年保险赔付额为0.95亿元,比上年下降46%。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0.67亿元,下降12.9%

     

    【教育】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招收本专科学生3191人,比上年增长35.6%。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7700人,比上年增长37.0%。成人本科、专科在校生421人,下降23.8%。普通高中54所,比上年增加2所,招收学生16729人,增长17.7%,在校学生数43281人,增长14.5%,其中少数民族11645人,增长18.6%。初中222所,与上年持平,招收学生41597人,下降13.1%,在校学生数135236人,下降3.7%,其中少数民族31460人,下降2.7%。小学校860所,减少77所,招收学生32125人,下降9.8%,在校学生190834人,下降6.7%。学龄儿童入学率99.06%,比上年提高了0.02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97.54%

     

    【文化】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5个,博物馆5个,档案馆24个;档案库房面积780平方米,档案全宗1316个,案卷43.11万卷,全年利用档案达4431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发射台5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2.5%,与上年持平;有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19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0.5%,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我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294场。

     

    【体育】在2003年全国第10届冬运会中,市体育健儿在全国3419个代表团中名列第14位,并且获大会赋予体育风尚奖;在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获5公里第4名,10公里第4名的好成绩。在省级比赛中获得41枚奖牌,其中金牌13枚。在校学生体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率为85.83%,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各地普遍展开,传统体育项目有了新发展。

     

     

    【人口】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19523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457人,人口出生率为7.27;死亡人口10522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33人,人口死亡率为3.9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35。年末全市总人口达269.70万人,比上年增长0.76%。其中:蒙古族人口22.47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25.2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由于各项增资措施的出台和兑现,加之社保资金的落实到位,使全市在岗职工工资得到大幅度提高。2003年全市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突破万元,为10819元,增长11.5%;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246元,完成计划的100.6%,增长10.7%;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4558元,增长10%。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1.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680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3%,其中农民1530元,减少584元,下降30.9%;牧民3508元,增长10.0%。是年由于呼伦贝尔市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损失,受非典的影响,农民人均收入为148元,减少33元,下降18.2%,其中外出务工收入下降60.5%。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1%。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住宅人均使用面积16.8平方米。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社会福利】年末社会福利院床位数790张,比上年增加130个,增长19.9%。收养人数524人。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54处,比上年增加110处。

     

    【社会保障】年末全市有26.1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3.9%;有58003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

     

    【畜牧业经济】2003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数已达到855万头只,同比增长了20.4%,其中大小畜779.4万头只,纯增率达25%,大小畜良种及改良种比例达85.9%,猪存栏75.6万口。大小畜可繁母畜达到了430.2万头只,比例为55.2%。全市鲜奶总产量已达47.3万吨,同比增长了40.8%,其中商品奶达到了41.8万吨,占鲜奶总量的88.5%。肉类总产量已达16.5万吨,同比增长了26%,绒毛产量9072吨,同比增长了41.8%,禽蛋产量2.37万吨,同比增长了31.7%。年末,大小畜出栏已达316.8万头只,出栏率达70.2%。初步建立了龙头加基地、基地连农牧户的产业格局。2003年全市畜牧业投入已达5.7亿元,其中项目投入1亿多元,发放畜牧业贷款2.43亿元,农牧民自筹2.27亿元。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数已达855万头(),纯增144.5万头(),同比增长20.4%。牲畜总数在全区排位从第四位升至第三位,又一次实现了争名进位、走进前列的目标。全市禽类养殖达422万只,其中大鹅存栏267.1万羽,同比增长14.6%。特色养殖迅速发展,鹿存栏已达4426只,同比增长25.6%2003年全市奶业投入资金达1.96亿元,牧业年度全市奶牛发展到31.8万头(外购产奶牛1.1万头),其中产奶牛21.25万头。新建奶牛村(小区)30个,标准化暖棚657(9.5万平方米)、机械化挤奶站50处。扶持并壮大了伊利、三元、光明、元盛、草原兴发、御香苑、乾坤肉业等畜产品加工企业,新引进了长富、洛娃、蒙兴、蒙鹅、韩国新韩株式会社、金地、雀巢等龙头企业。全市初步形成了六大乳业、四大肉业龙头企业劝12个乳业和3个肉业发展基地的产业化格局,在效地增加了农牧民收入。2003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508元,同比增长10%。长富、伊利等10余家龙头企业年内投资7亿元用于改造生产线和基地建设。全市鲜奶日加工能力达1845吨,肉牛肉羊年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只羊单位。金地集团计划投资2.07亿元建草业公司,有望在鄂温克旗建成全区最大的饲料加工企业。韩国新韩株式会社已在新右旗投入1.5亿元,兴建集肉羊养殖基地、旅游观光、牲畜肉皮毛加工为一体的年可屠宰60万只羊、4万头牛的畜产品加工项目。2003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28.6亿元,同比增长17.2%,畜牧业占第一产业比重达38.1%,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全市加大了由农转牧、由粮转草力度、倡导农户树立了饲草当粮种、牛羊当猪养的新观念,引导农民调整部分农田种草养畜,在全市形成了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的新格局。奶牛业、肉牛肉羊育肥、细毛羊和大鹅养殖已成为呼伦贝尔市农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2003年,农区人工草地保有面积为4.36万公顷,在大旱之年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挽回农业损失约0.6亿元。拼盘使用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并动员农民拿出最好的耕地种青贮玉米2.07万公顷,向养殖户提供优质饲草料,挽回农业损失1.08亿元。去年农区购进大小畜30多万头只,其中基础母牛3.63万头,牧业年度农区牲畜总数已达362.7万头(),同比增加87.8万头只,增长31.9%。仅农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产值的增加可以弥补种植业损失3亿元以上。

    (市畜牧业局)

    【草原建设和保护】2003年,全市草原建设总规模达47.56万公顷,其中,人工种草4.30万公顷,种植饲料作物10.33万公顷(包括青贮玉米2.53万公顷),改良草地6.58万公顷,围栏草地24.15万公顷,飞播牧草2000公顷。全市防治布氏田鼠2666.67公顷,平均杀灭率95.4%;防治鼢鼠6.67万公顷,平均杀灭率94.5%;防治蝗虫9.33万公顷,平均杀灭率94.2%;防除毒草2666.67公顷。全市共打贮青干草及饲用秸秆18.93亿公斤;完成以水为主的配套草库伦429处,计4.32万公顷;生产青贮饲料11.97亿公斤,微贮饲料0.18亿公斤;生产各类草籽29.22万公斤。全市完成季节性休牧78.87万公顷,禁牧12.7万公顷,划区轮牧1.4万公顷。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落实草原所有权面积636.72万公顷,使用权面积592.98万公顷,承包经营到户20175户,面积达553.66万公顷。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的退牧还草项目全面启动,规模为9.33万公顷,总投资为2250万元。新左旗、鄂温克旗、陈旗、海拉尔区的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项目顺利通过自治区的验收。

    (市畜牧业局)

    【水利工作】2003年,全市水利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和生态建设的发展战略,狠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实施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全市水利工作又迈上了新的台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9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1万公顷,完善提高标准0.34万公顷,新增饲草料灌溉面积0.25万公顷、510处,解决了6.07万人和14.7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新增水保治理面积2.75万公顷,新增保护面积19.03万公顷,抗旱座水种面积完成16.55万公顷,2003年,呼伦贝尔市有5个旗市获得自治区政府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的表彰奖励,其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共获以奖代补资金110万元,实现了呼伦贝尔市获得自治区奖励旗市最多,奖励等级最高的突破。2003年,全市共争取水利建设资金15.62亿元。

    2003年是呼伦贝尔市的重灾年,在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后,有6个旗市、54个乡镇又遭受暴雨山洪袭击。面对严重的旱涝灾情,全市水利部门全力投入到抗旱防汛工作中,累计投入各类抗旱及人畜饮水井17500眼,喷灌设备9410台套,抗旱水箱47780台,各类运水车辆达11.5万次,投入抗旱人数106.5万人次、抗旱资金8594.6万元,共争取国家特大抗旱费1600万元。全市实现一次喷灌面积12.75万公顷,二次喷灌溉面积92.7万亩,实现抗旱座水种278.2万亩。在防汛抢险工作中,累计出动抢险救灾人员12.65万人次,出动机动车辆10479台次,累计投入编织袋78.42万条,铅丝28吨,木科362立方米,汽油59.12吨,柴油119.7吨。争取自治区特大防汛费50万元。

    全面完成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下达的2003年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投资1.324亿元。这些工程项目是:总投资2550万元的12处防洪工程,总投资300万元、国投200万元的陈旗和鄂温克旗2处国家级牧区节水示范区项目,总投资350万元、国投240万元的海拉尔区、阿荣旗和扎兰屯市3处水保国债项目,总投资3240万元、国投1970万元的97处人畜饮水工程,总投资710万元的4处界河治理项目,总投资4887万元、国投3250万元的向阳峪和复兴2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均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完工。杨旗山水利枢纽工程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积极筹措生态移民资金1200万元,按进度完成了建设任务。

    (李春雷)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资为12.3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计划投资1.9亿元。受非典影响,上半年有些项目未能实施建设,由此,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调整为8.32亿元,全市共有161个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建设,共完成投资7.4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91个,完成投资6.63亿元。小城镇建设项目70个,完成投资0.77亿元。海拉尔区道路工程、鄂温克旗索伦大桥、阿荣旗、陈旗、新右旗集中供热、海拉尔、扎兰屯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大多数项目已经竣工投入使用。新增城市道路16.3公里,面积64.3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0.53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65.15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1032.14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9.99平方米;城市供水新增35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为3960万立方米/年,城市自来水普及率52.73%;城市集中供热新增加面积114.15万平方米,供热总面积为940.2万平方米;城市供气新增加78.07吨,总量达10175吨,城市用气人口52.76万人,普及率为51.1%;城市垃圾年处理量83.5万吨,均达无害化掩埋处理。

    2003年建筑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16%;增加值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税1.1亿元,同比增长22%

    全市在建工程356项。其中:房建工程326项,建筑面积163.4万平方米,工程造价19.1亿元;市政工程30项,工程造价4.7亿元。其中结转工程60项,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造价4.8亿元;新开工工程296项,建筑面积137.4万平方米,造价19亿元。新开工工程实行招标279项,招标率为94%,占应招标工程的100%,建筑面积128.4万平方米,造价18.2亿元。其中公开招标200项,面积97万平方米,造价14.3亿元,占应公开招标项目的100%。市招标办直接监督指导招标项目25项,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造价4.7亿元,占全市招标总造价的26%

    2003年城镇房屋建设项目297项,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投资18.8亿元,其中住宅面积101万平方米,投资9.4亿元。比年初计划超出87万平方米。至12月末,已竣工120万平方米,完成考核指标的120%。其中住宅竣工68万平方米。随着房屋建设的稳步发展,城市物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市共有2万平方米以上物业管理住宅小区60个,其中2003年新增加15个,完成考核指标的150%;累计创建自治区级优秀物业管理小区19个;其中2003年新创建4个,完成考核指标的400%。在10月召开的全区物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市里有3家管理单位和5家管理企业受到自治区建设厅的表彰。

    全市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总额9.67亿元,其中2003年归集额4.07亿元。余额7.67亿元,参加缴存职工11.2万人;全市累计发放个人住房抵押委托贷款10241户,贷款总额3.59亿元,余额2.33亿元。资金使用率37.13%,贷款余额占归集额的30.38%

    (张春海)

    【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贯彻落实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五年纲要》,开展三级联动四创四带活动,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建立了例会制度、调度会制度。创建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六个好苏木乡镇党委。结合嘎查村换届选举,全面推行了嘎查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到年底,全市累计实现六个好苏木乡镇党委105个,占总数的86.1%,实现高标准六个好苏木乡镇党委32个,占总数的26.2%;实现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603个,占总数的84%;实现高标准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210个,占总数的26.6%。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定期培定期研讨、学习质量定期考核等项制度,落实和完善了分级培训责任制。全年共培训农村牧区基层干部8824人次、党员29824人次,培训率分别在95%90%以上。发展壮大了嘎查村集体经济,到年底,全市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嘎查村达到381个。

    (郑力军)

    【信访工作】为切实做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全年共收到代表和人民群众来信20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300多批、900多人次,来信来访办结率达到94%。为进一步重视和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常委会建立了主任、副主任信访接待日制度,全年共接待上访群众91批,累计接待上访群众139人,受理案件91件,案件办结率达到93%

    (尹伟义、刘体福)

    【审判工作】2003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7779件,审()26964件,综合结案率达到97.07%。其中受理诉讼类案件21988件,审结21791件,结案率为99.1%,高出最高法院规定4.1个百分点;受理执行案件5791件,执结5173件,执结率89.33%,高出最高法院规定19.33个百分点。上述案件均在法定审限内审结,无超期案件。

    年内受理各类刑事案件2087件,同比上升0.85个百分点,结案2073件,结案率为99.3%。全市刑事审判人员克服地域广大与刑事审判审限相对短促的矛盾,严格执行两法,在把案件办成铁案的同时,努力缩短办案周期,个案审理时间较上年又有所减少。

    受理民商案件18740件,审结18576件,结案率为99.1%。在审理的18740件民商案件中,各类经济合同纠纷案件就达6150件,审结6093件,合同标的额达7.73亿元;各类权属纠纷案件31件,审结30件,标的额为98.2万元。此外,全市法院全年受理企业破产案件43件,审结23件,破产标的额达1.44亿元。

    受理各类行政案件344件,审结338件,结案率为98.3%;受理国家赔偿案件17件,全部结案,维护了公民的正当权益。全年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5791件,执结5173件,执结标的额2.12亿元,执结率为89.33%

    2003年,中院审查立案2606件,审查申请再审案件243件,庭内审理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案件和驳回起诉的上诉裁定案件26件,审理民事一审调解案件3件,审查抗诉案件19件,结案率100%。启动再审程序转入审监庭的案件98件,审监庭改判率50.36%

    涉讼申诉信访量近年来明显增多。全年接待来访1112人次,接收来信283件,其中书面答复82件,立案审查114件,转有关部门处理72件。安排院长接待日44次,办理院长接待日交办案件51件。书面报告上级交办信访案件63件,全年四次通报基层法院所辖当事人越级上访案件152件,交办基层法院信访案件78件。

    (市法院)

    【卫生工作】2003年,呼伦贝尔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334(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总数为10413张,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3.86张。全市现有各类医院113所,农村牧区苏木乡镇卫生院137(城市街道卫生院7个、农村卫生院138个,其中心卫生院31个,实有床位1187张,卫生人员数2122)。卫生防疫机构41个,妇幼保健机构17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8个,医学科研研究机构1个。全市卫生人员总数187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671人,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63人。

    全市农村牧区三级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网覆盖率达100%,即在全市13个旗市区、120个苏木乡镇(72个镇、23个乡、25个苏木)743个行政村、178个牧区嘎查分别建有旗市级医院(含中蒙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乡镇苏木卫生院、村嘎查卫生室。

    年内组织实施农牧民健康工程项目,具体对6个中心卫生院、7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院和1个县级妇幼保健所进行了强化建设,共投入资金达260.2万元(国家预算内建设资金50万元、自治区级90万元、市本级66万元,旗县级32.5万元),其中卫生院建设投资达190.2万元。

    在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2003年非典过后,不失时机地开展了药品招标工作,共有47家区内外药品企业前来投标,招标药品品种达87种,中标药品价格平均下降19.87%

    规范中蒙医社会办医,整治中蒙医医疗市场,取消了106个不符合规定的个体从业人员的行医资格,并为252家个体诊所重新换发了行医执照。

    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设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规范化管理,2003年,全市审核资质认定合格社区卫生服务站104个,这些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其本辖社区居民提供着便捷的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在全市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年内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共设16个调查点,抽样人数28796人,应检人数25291人,实检人数为24291人,受检率为96.05%,共检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60例,平均患病率为33/10万,为今后加强和科学预防控制结核病的发病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全市共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973例。

    10月末在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免疫接种完成年度任务的80%。同时认真组织开展了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和氟中毒的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加大社会卫生管理力度,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制定了《呼伦贝尔市行政执法责任制相关制度》,至200312月底,共受理卫生行政审批事项1803件,办结事项1801件,办结率为99.69%,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特别加大食品卫生专项治理力度,全市共出动卫生监督人员42449人次,查处假冒伪劣商品货值总额50.56万元,销毁假冒伪劣商品货值16.50万元,查封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窝点30户,商店23户,取缔无照经营102户,罚没款13.77万元。通过集中整使我市市场经济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了呼伦贝尔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结合防非工作的开展,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谢福林、陈桂玲)

    【科技工作】全年鉴定科技成果4项。其中: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8项,合同成交金额3114万元,比上年增长4.5%2003年,全市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非典疫情及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团结奋斗,求实创新,各项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市本级科技三项费投入612万元,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46%13个旗市区科技三项费投入1973.4万元,海拉尔区、扎兰屯市、牙克石市、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阿荣旗、莫旗等7个旗市区科技三项费投入均达到了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以上。

    认定市本级农业科技园区4个,认定市本级农业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14个,其中2个农业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通过自治区认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家,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1个;创建并保持科技示范乡镇21个,海拉尔区建设镇通过了自治区级农村小城镇现代化科技示范镇认定;专利受理量26件;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实现效益14656.6万元;审核并年检民营科技企业41家;建设完善了呼伦贝尔市科技信息网;培训农牧民19万人次;技术贸易成交额4316万元。

    围绕自治区科技生产力布局“136工程、科技计划5226框架体系和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相继规划、创建了海拉尔农畜产品深加工科技示范园区、牙克石天然生物资源科技开发园区、扎兰屯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区、鄂温克旗巴彦托海生态农业产业化科技园区、呼伦贝尔沙化退化草场生态治理示范基地、莫旗汉古尔河镇标准养鹅基地、鄂温克旗草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呼伦贝尔马铃薯种薯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牙克石市双低油菜特色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呼伦贝尔市蚕业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扎兰屯市优质牧草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阿荣旗玉米种子繁育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额尔古纳市三河牛肉牛育肥基地、海拉尔绿色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牙克石市城林区奶牛饲养科技示范基地、根河养鹿科技示范基地、俄罗斯大果沙棘科技示范基地、扎区绿缘创汇农业科示范基地等一批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化基地。其中,呼伦贝尔马铃薯种薯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鄂温克旗草业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级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呼伦贝尔岭东工业园区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内蒙古(农药及农牧林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以上3个基地均列入了自治区科技生产力布局136工程。

    2003年,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成果重点推广、昨类计划项目11项,申报自治区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民族机动金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能力建设等各类计划项目30余项。同时,重点实施了国家奶业专项北方牧区现代奶业生产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呼伦贝尔市退化草场生态治理综合技术配套示范、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早熟、高油大豆蒙豆九号、自治区攻关计划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21个项目。

    (市科技局)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2003年呼伦贝尔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中心,以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为核心,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领域的协调和指导,争名进位,苦干实干,保持和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根据年末检查结果显示:人口出生率为6.03;计划生育率为99.61%;城镇综合节育率为99.89%;流动人口发证率100%、验证率99.11%;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知晓率98.5%;合格村建设已达69.68%;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已达90%以上;服务室建设100%达到了国家新的标准要求。2003年,呼伦贝尔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状考核评估中与其它七个盟市并列第一名,获优秀奖,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全市新建扩建旗乡两级服务站5243平方米,投入资金746.7万元;新增购置仪器设备投资424.5万元。在过去配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的基础上,20034月,国家计生委又为全市10个旗市区配备流动服务车10辆,13个旗市区全部拥有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市、旗、乡三级进一步加快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建设,每个旗市区都落实了35平方米以上的中心机房,并按要求配备了辅助设备,市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投入200万元购置市、旗、乡三级广域网设备。

    (李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呼伦贝尔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市委

    书记:梁铁城(蒙古族)

    副书记:付铁钢(3月离任)

    赛革(3月离任)

    赵金才(蒙古族)

    杨再明

    孙扎根(6月任职)

    景建华(6月任职)

    孙震(11月任职)

    常委:吴延明(军分区政委)

    于永甲(政法委书记)

    孙震(副市长11月离任)

    赵凤林(副市长11月任职)

    朱炳文(组织部长)

    宋照明(市委秘书长)

    赵立华(女宣传部长)

    ***(海拉尔区委书记)

    孟松林(鄂伦春族统战部长11月任职)

    人大

    主任:德玉庆(蒙古族)

    副主任:孙梦林

    包志儒(蒙古族)

    王喜旺

    刘永杰(达斡尔族)

    姜宝水

    陈玉珍()

    马连芳

    政府

    市长:梁铁城(蒙古族4月离任)

    副市长:孙震(11月离任)

    赵凤林(11月任职)

    安国通(蒙古族)

    李宝昌

    斯琴(女蒙古族)

    王宝成

    于德荣

    魏国楠

    陈迈利(11月挂职)

    政协

    主席:赵山根

    副主席:鲍喜(蒙古族)

    姜兆文

    贺喜格扎布(鄂温克族)

    纪志国

    史茂森

    谷盛成

    马国起

    万路

    孟志毅(达斡尔族4月任职)

    纪检委

    书记:赛革(鄂伦春族3月离任)

    孙震(11月任职)

    副书记:玉山(蒙古族)

    滕玉芹()

    政法委

    书记:于永甲

    法院

    院长:于雪峰

    检察院

    检察长:杨俊

    军分区

    司令员:王峥嵘

    政委:吴延明

     

    【概况】呼伦贝尔市得名于境内呼伦湖(亦称达赉湖)和贝尔湖。地处北纬47°0553°20、东经115°31126°04。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1.4%,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的总和。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23.82公里,其中俄边界1048公里(不含未定界部分),中蒙边界675.82公里。

    呼伦贝尔市现辖13个旗市区,其中有1个区(海拉尔区)5个市(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7个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74个镇(2个矿区)23个乡(其中13个民族乡)25个苏木(其中1个民族苏木)32个街道办事处。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区。

    2003年末,呼伦贝尔市总户数839519户,总人口2696998人。男性人口1378224人,女性人口1318774人,各占总人口的51.10%48.90%。在人口构成中,农业人口1008527人,非农业人口1688471人,各占总人口的37.40%62.60%,其比为11.67

    呼伦贝尔市是多民族聚居区。2003年,呼伦贝尔市共有35个民族。汉族人口2219777人,占人口总数的82.31%;少数民族人口477221人,占人口总数的17.69%。其中蒙古族224719人,占总人口的8.33%。达斡尔族71998人,鄂温克族27102人,鄂伦春族3622人,满族98266人,回族35270人,朝鲜族9889人,俄罗斯族4417人,壮族143人,藏族72人,锡伯族948人,苗族175人,土家族126人,彝族64人,维吾尔族9人,白族26人,黎族84人,高山族31人,羌族12人,侗族27人,柯尔克孜族108人,哈萨克族6人,纳西族8人,赫哲族21人,瑶族3人,布依族6人,京族15人,佤族5人,景颇族2人,门巴族3人,哈尼族3人,傈僳族1人,水族5人,傣族3人。内蒙古自治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都在呼伦贝尔市,在全自治区19个民族乡(苏木)中,呼伦贝尔市占14个。

    200110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

    呼伦贝尔市属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和经济类型区域:大兴安岭山地为林区,海拔7001700米;岭西为呼伦贝尔草原,是草原畜牧业经济区,海拔5501000米;草原与林地的过渡地带,多是黑钙土,适于发展种植业,形成以农牧企业为主要成分的农牧结合经济带;岭东地区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形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海拔200500米。

    以大兴安岭为分水岭,形成嫩江和额尔古纳河两大水系,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98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63条。湖泊500多个,其中湖水面积大于0.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349个。全市湖泊面积在15平方公里的67个,510平方公里的5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8个,大于100平方公里的2个。

    呼伦贝尔市属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兴安岭山脊和两麓气候差异明显。其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早,年平均气温-5℃~2℃;热量不足,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利用率高;无霜期短(农区120150天,林区8190天,牧区115124),但日照丰富(年总辐射量在76758千瓦/2以上,日照时数为25003100小时),利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缩短了生长期;降水量不多,降水期集中于78月的植物生长旺期,且雨热同期。

    2003年,呼伦贝尔市土地总面积2533.33万公顷(其中松加两地181.53万公顷),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其中耕地121.85万公顷,园地1.49万公顷,林地1355.14万公顷,牧草地839.5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1.32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5.0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57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238.2公顷,未利用土地223.85万公顷。全市土地有8大类,二级分类共42种类型。人均占有土地9.38公顷,远远超过全区人均土地5.90公顷的水平。

    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大兴安岭中低山地呈楔形纵贯全市中部,集中了全市绝大部分林地。岭东南麓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地势平缓,气候温和,呼伦贝尔市多数耕地分布于此。岭西呼伦贝尔草原东缘向森林过渡地带,包括额尔古纳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是呼伦贝尔市耕地又一集中分布地带。全市60%以上草地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农、牧、林各业明显的地域性,使全市土地利用形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农牧的分布格局。

    2003年,呼伦贝尔市耕地总面积121.87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8%。呼伦贝尔市人均耕地0.45公顷。

    呼伦贝尔市耕地呈两条带状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向平原过渡地带。岭东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耕地面积居全市各旗市区前三位,还有鄂伦春旗的东南部、牙克石市中部和额尔古纳市南部,上述六旗市是全市商品粮基地,也是农业重点开发地区。六旗市有耕地100余万公顷,占全市耕地的80%以上。

    2003年,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场总面积833.3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9%。其中牧业四旗及海区、满市草场面积为693.33万公顷,占全市草场面积的83.2%

    2003年,呼伦贝尔市林地面积1353.33万公顷(含松加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4%,占自治区林地总面积的72.2%。人均林地4.93公顷。

    2003年,呼伦贝尔市有林地面积1266.67万公顷(含松加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占自治区有林地面积的83.7%

    呼伦贝尔市森林覆盖率49%。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9.5亿立方米,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占自治区的93.6%,占全国的9.5%。呼伦贝尔市森林资源的自然区域可分为原始林区、次生林区。

    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丰富,产地分布比较集中,便于规模开采。至2003年末,全市已发现的矿产有965种,其数量占自治区已发现矿产种类的49%。探明或初步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49种,矿产地370处,累计探明总资源储量约317亿吨。全市21种主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5892.6亿元,排在前十位的矿种是煤、铜、水泥灰岩及大理岩、硫铁矿、芒硝、钼、铁、银、金、天然碱。目前,全市已开发利用矿产有32种,主要包括煤炭、石油、铁、锰、铜、铅、锌、钼、金(砂金、岩金)、银、沸石、芒硝、莹石、水泥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硅石、氧化铁颜料、石膏、珍珠岩、水晶、水泥配料页岩、麦饭石、膨润土、玻璃用砂、饰面石材、建筑石料、砖瓦粘土、矿泉水等。

    2003年末,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为302.86亿吨,预测资源储量630亿吨,居自治区第三位。探明储量是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总和的1.8倍。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立方米,占自治区的56.31%;人均占有量10708立方米,是自治区的4.13倍、全国的4.66倍。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立方米(嫩江水系为156亿立方米,占全市的57.4%;额尔古纳河水系116亿立方米,占全市的42.6%),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地下水资源总量14.6亿立方米。

    2003年,全市现价生产总值完成213.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83亿元,下降8.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9.11亿元,增长25.7%,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35.62亿元,增长24.5%。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3.49亿元,增长27.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4.32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024.547.5,调整为23.427.748.9

    200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1.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达10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达101.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达105.3%。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看,上涨的主要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8.8%、食品类上涨3.9%、居住类上涨0.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3%,其余均呈下降趋势。全年,下岗失业人员2.93万名,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2.3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28%,同比增加2.64亿元,增长1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2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3%,同比增加1.73亿元,增长12.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9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1.4%,同比增加0.26亿元,增长2.2%。全市财政支出完成42.91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9.7%,同比增加3.54亿元,增长9.0%。一般预算支出40.57亿元,增长6.9%。其中: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林业支出、政策性补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幅较大。

     

    【农业】2003年呼伦贝尔市遭受历史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畜牧业生产也相应受到达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49.8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4%,其中:农业增加值完成19.28亿元,下降29.6%,占第一产业的38.3%;畜牧业增加值完成19.96亿元,增长32.2%,占第一产业的40.1%。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种植业内部基本实现了减粮、扩、种草、增饲、调优、调特的农业生产格局,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6.921.31.8,调整为73.923.32.8。全年粮食产量6.5亿公斤,比2002年下降68.1%。在粮食作物中,小麦1亿公斤、下降58.5%,玉米1.1亿公斤、下降81.0%,大豆3.35亿公斤、下降59.8%,马铃薯0.75亿公斤,下降68.9%;在经济作物中,油料1.6亿公斤,下降41%,甜菜0.2亿公斤,下降88.4%,粮食平均每公顷产810公斤,减少67.8%。渔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5万吨,比上年增长3.3%,淡水养渔业发展较快。

    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18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6%,机耕地面积97.3万公顷,农田受灾面积104.4万公顷,减少33.3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8.2万吨,与上年持平,农村牧区用电量1.3亿千瓦小时,增长8.3%

    全市绿色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富有成效,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又有新进展。种植无公害蔬菜5333.33公顷、绿色食品9.33万公顷,新增绿标产品39个。

     

    【林业】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9万公顷;退耕还草面积4.3万公顷;完成造林面积1.55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4.06万公顷。机电井数量12964眼,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万公顷。本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目前畜牧业生产已经形成了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牧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柱、吸引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畜牧业投资体系。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800万大关,达85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144.5万头只,增长20.4%,其中:大小牲畜存栏779.35万头只,增长25%;生猪存栏75.68万口,减少13%2003年末大小畜能繁殖母畜373.36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27.6%,产奶牛头数21.1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21.4%。牲畜出栏明显增加,全年牲畜出栏356.3万头只,比上年增加94.3万头只,增长36.0%。其中大牲畜出栏27.2万头,增长34.7%。小牲畜出栏261万只,增长44.9%;牲畜出栏率达70.2%,比上年增加7.3个百分点;大牲畜出栏率42.55%,增加7.6个百分点;羊出栏率67.3%,增加8.3个百分点。良种及改良种牲畜500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06万头只,增长26.9%;奶类产量达47.3万吨,比上年增加13.4万吨,增长40.8%;肉类产量16.5万吨,比上年增加3.4万吨,增长26.0%。禽蛋产量2.37万吨,增长30.2%

     

    【工业】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5.62亿元,增长24.5%,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2亿元,增长22.9%。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1.6%,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4.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6.4%;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8.3%;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下降2.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95.5%;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354.9%,企业营运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96.26%。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1.87,比上年提高16.4点;实现利税总额为5.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0.4亿元,减亏77.6%;其中盈利企业盈利2.4亿元,同比增长43.3%;亏损企业亏损额2.8亿元,下降18.8%;企业亏损面为16.7%。从构成综合指数的各项指标看:总资产贡献率6.6%,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8.9%,比上年下降13.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88.8%,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025/人,比上年增加3953/人。

     

    【建筑业】全年全部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3.49亿元,增长27.7%。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4.6亿元,增长2.1%;全年建筑施工工程593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453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3.7万平方米,增长1.1%;竣工房屋面积88.5万平方米,下降19.9%;房屋建筑竣工率为66.2%,比上年下降17.3个百分点;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亏损企业个数为20个,增加9个;实现利润1656万元,下降10.2%;实现税金总额6123万元,下降3.0%;建筑施工亏损企业亏损面20%,比上年下降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1025/人,比上年增加12563/人。

     

    【固定资产投资】2003年,呼伦贝尔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7.0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不含大兴安岭森工铁路系统投资和农村牧区投资),完成额达8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0%。在城镇投资完成额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49.1亿元,增长29.2%;集体经济单位投资0.6亿元,下降45.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4亿元,增长9.7%;其它经济类型单位投资29.1亿元,增长85.4%。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54.2亿元,增长35.7%;更新改造投资14.3亿元,增长78.4%;其他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增长121.1%;房地产开发投资7.3亿元,增长4.7%。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2.0亿元,增长40.9%;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完成投资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0%,党中央项目完成投资20.2亿元,增长28.7%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构筑出新的产业布局2003年在国债资金有力的支持下,以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天然林、草原生态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拉动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1亿元,下降4.5倍。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加大,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0.5亿元,增长138.3%,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1.9亿元,增长75.0%。主要公路交通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速度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完成49.6亿元,增长25.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15.5亿元,增长14.0%;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4.9亿元,下降16.9%

    投资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市城镇以上全部施工项目773个,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541个,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123个,全年在建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8个,在建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2个,全市大中型基建项目完成投资14.2亿元,增长43.4%。新建公路497.0公里。

     

    【贸易】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0亿元,增长12.1%,增幅与上年持平。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60.4亿元,增长10.8%;餐饮业完成6.6亿元,增长22.2%;其他行业完成4.9亿元,增长14.0%。从销售地域看:城市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9.6亿元,增长12.5%,占消费品零售额的68.9%;县及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4亿元,增长11.4%。市的零售总额增幅比县及县以下高出1.1个百分点,城市发展快于农村。

    市外经外贸企业能够发挥口岸地区的优势,多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始终在全区保持第一位。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1.5亿美元,增长11.2%。其中:出口1.2亿美元,增长300%;进口10.3亿美元,增长2.8%

     

    【引进外资】新批外资投资企业14户,合同外资金额1339万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860万美元,增长84.0%,新设的外商投资企业涉及乳制品加工业、畜牧业、制药业、本制品加工业及旅游观光、BOT方式建设经营公路6个行业,投资来源于香港、新加坡、韩国、加拿大4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企业。

     

    【对外经济合作】全年,共备案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79个,合同总金额0.37亿美元,实现营业额0.16亿美元,外派劳务2604人次。

     

    【交通运输】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完成2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37.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0%。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16.0亿吨公里,增长5.9%;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1.1亿吨公里,比上年略有上涨。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4.0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7.6%。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1.2亿人公里,增长0.4%。全市公路里程已达9947公里,增长4.7%

     

     

    【邮电通信】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85亿元,增长13.1%。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9.1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网通业务总量完成3.8亿元,增长13.7%;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1亿元,增长10.7%。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6.9万门,比上年增长10.4%。全市电话用户已达57.3万户,比上年增长32.0%。全市住宅电话为25.5万户,比上年减少12.3万户,下降32.3%。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1.2%,移动电话用户已达53.8万户,增长57.1%;互联网用户3.6万户,增长11.6%

     

    【旅游业】2003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0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15.5万人次,增长12.3%;国内旅游者185.8万人次,增长17.7%;国际旅游创汇5500万美元,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12.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旅游业总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5%

     

     

     

     

    【金融】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29.4亿元,增长12.3%,其中企业存款37.8亿元,增长2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86.1亿元,增长12.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76.2亿元,增长2.0%。其中短期贷款98.1亿元,下降0.3%;中期流动资金贷款2.4亿元,下降37.9%;中长期贷款73.2亿元,增长9.2%。银行现金收入累计达858.6亿元,增长17.5%,银行现金支出累计达892.2亿元,增长16.6%。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现金33.6亿元,下降2.3%。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为工资性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和居民储蓄存款支出。

     

    【保险】全市现有保险险种8大类,保险业务总收入4.61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财产险收入1.0亿元,下降27%;寿险收入3.33亿元,增长4.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28亿元,增长21.7%。全年保险赔付额为0.95亿元,比上年下降46%。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0.67亿元,下降12.9%

     

    【教育】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招收本专科学生3191人,比上年增长35.6%。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7700人,比上年增长37.0%。成人本科、专科在校生421人,下降23.8%。普通高中54所,比上年增加2所,招收学生16729人,增长17.7%,在校学生数43281人,增长14.5%,其中少数民族11645人,增长18.6%。初中222所,与上年持平,招收学生41597人,下降13.1%,在校学生数135236人,下降3.7%,其中少数民族31460人,下降2.7%。小学校860所,减少77所,招收学生32125人,下降9.8%,在校学生190834人,下降6.7%。学龄儿童入学率99.06%,比上年提高了0.02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97.54%

     

    【文化】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5个,博物馆5个,档案馆24个;档案库房面积780平方米,档案全宗1316个,案卷43.11万卷,全年利用档案达4431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发射台5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2.5%,与上年持平;有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19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0.5%,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我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294场。

     

    【体育】在2003年全国第10届冬运会中,市体育健儿在全国3419个代表团中名列第14位,并且获大会赋予体育风尚奖;在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获5公里第4名,10公里第4名的好成绩。在省级比赛中获得41枚奖牌,其中金牌13枚。在校学生体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率为85.83%,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各地普遍展开,传统体育项目有了新发展。

     

     

    【人口】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19523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457人,人口出生率为7.27;死亡人口10522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33人,人口死亡率为3.9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35。年末全市总人口达269.70万人,比上年增长0.76%。其中:蒙古族人口22.47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25.2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由于各项增资措施的出台和兑现,加之社保资金的落实到位,使全市在岗职工工资得到大幅度提高。2003年全市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突破万元,为10819元,增长11.5%;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246元,完成计划的100.6%,增长10.7%;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4558元,增长10%。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1.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680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3%,其中农民1530元,减少584元,下降30.9%;牧民3508元,增长10.0%。是年由于呼伦贝尔市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损失,受非典的影响,农民人均收入为148元,减少33元,下降18.2%,其中外出务工收入下降60.5%。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1%。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住宅人均使用面积16.8平方米。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社会福利】年末社会福利院床位数790张,比上年增加130个,增长19.9%。收养人数524人。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54处,比上年增加110处。

     

    【社会保障】年末全市有26.1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3.9%;有58003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

     

    【畜牧业经济】2003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数已达到855万头只,同比增长了20.4%,其中大小畜779.4万头只,纯增率达25%,大小畜良种及改良种比例达85.9%,猪存栏75.6万口。大小畜可繁母畜达到了430.2万头只,比例为55.2%。全市鲜奶总产量已达47.3万吨,同比增长了40.8%,其中商品奶达到了41.8万吨,占鲜奶总量的88.5%。肉类总产量已达16.5万吨,同比增长了26%,绒毛产量9072吨,同比增长了41.8%,禽蛋产量2.37万吨,同比增长了31.7%。年末,大小畜出栏已达316.8万头只,出栏率达70.2%。初步建立了龙头加基地、基地连农牧户的产业格局。2003年全市畜牧业投入已达5.7亿元,其中项目投入1亿多元,发放畜牧业贷款2.43亿元,农牧民自筹2.27亿元。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数已达855万头(),纯增144.5万头(),同比增长20.4%。牲畜总数在全区排位从第四位升至第三位,又一次实现了争名进位、走进前列的目标。全市禽类养殖达422万只,其中大鹅存栏267.1万羽,同比增长14.6%。特色养殖迅速发展,鹿存栏已达4426只,同比增长25.6%2003年全市奶业投入资金达1.96亿元,牧业年度全市奶牛发展到31.8万头(外购产奶牛1.1万头),其中产奶牛21.25万头。新建奶牛村(小区)30个,标准化暖棚657(9.5万平方米)、机械化挤奶站50处。扶持并壮大了伊利、三元、光明、元盛、草原兴发、御香苑、乾坤肉业等畜产品加工企业,新引进了长富、洛娃、蒙兴、蒙鹅、韩国新韩株式会社、金地、雀巢等龙头企业。全市初步形成了六大乳业、四大肉业龙头企业劝12个乳业和3个肉业发展基地的产业化格局,在效地增加了农牧民收入。2003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508元,同比增长10%。长富、伊利等10余家龙头企业年内投资7亿元用于改造生产线和基地建设。全市鲜奶日加工能力达1845吨,肉牛肉羊年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只羊单位。金地集团计划投资2.07亿元建草业公司,有望在鄂温克旗建成全区最大的饲料加工企业。韩国新韩株式会社已在新右旗投入1.5亿元,兴建集肉羊养殖基地、旅游观光、牲畜肉皮毛加工为一体的年可屠宰60万只羊、4万头牛的畜产品加工项目。2003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28.6亿元,同比增长17.2%,畜牧业占第一产业比重达38.1%,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全市加大了由农转牧、由粮转草力度、倡导农户树立了饲草当粮种、牛羊当猪养的新观念,引导农民调整部分农田种草养畜,在全市形成了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的新格局。奶牛业、肉牛肉羊育肥、细毛羊和大鹅养殖已成为呼伦贝尔市农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2003年,农区人工草地保有面积为4.36万公顷,在大旱之年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挽回农业损失约0.6亿元。拼盘使用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并动员农民拿出最好的耕地种青贮玉米2.07万公顷,向养殖户提供优质饲草料,挽回农业损失1.08亿元。去年农区购进大小畜30多万头只,其中基础母牛3.63万头,牧业年度农区牲畜总数已达362.7万头(),同比增加87.8万头只,增长31.9%。仅农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产值的增加可以弥补种植业损失3亿元以上。

    (市畜牧业局)

    【草原建设和保护】2003年,全市草原建设总规模达47.56万公顷,其中,人工种草4.30万公顷,种植饲料作物10.33万公顷(包括青贮玉米2.53万公顷),改良草地6.58万公顷,围栏草地24.15万公顷,飞播牧草2000公顷。全市防治布氏田鼠2666.67公顷,平均杀灭率95.4%;防治鼢鼠6.67万公顷,平均杀灭率94.5%;防治蝗虫9.33万公顷,平均杀灭率94.2%;防除毒草2666.67公顷。全市共打贮青干草及饲用秸秆18.93亿公斤;完成以水为主的配套草库伦429处,计4.32万公顷;生产青贮饲料11.97亿公斤,微贮饲料0.18亿公斤;生产各类草籽29.22万公斤。全市完成季节性休牧78.87万公顷,禁牧12.7万公顷,划区轮牧1.4万公顷。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落实草原所有权面积636.72万公顷,使用权面积592.98万公顷,承包经营到户20175户,面积达553.66万公顷。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的退牧还草项目全面启动,规模为9.33万公顷,总投资为2250万元。新左旗、鄂温克旗、陈旗、海拉尔区的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项目顺利通过自治区的验收。

    (市畜牧业局)

    【水利工作】2003年,全市水利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和生态建设的发展战略,狠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实施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全市水利工作又迈上了新的台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9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1万公顷,完善提高标准0.34万公顷,新增饲草料灌溉面积0.25万公顷、510处,解决了6.07万人和14.7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新增水保治理面积2.75万公顷,新增保护面积19.03万公顷,抗旱座水种面积完成16.55万公顷,2003年,呼伦贝尔市有5个旗市获得自治区政府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的表彰奖励,其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共获以奖代补资金110万元,实现了呼伦贝尔市获得自治区奖励旗市最多,奖励等级最高的突破。2003年,全市共争取水利建设资金15.62亿元。

    2003年是呼伦贝尔市的重灾年,在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后,有6个旗市、54个乡镇又遭受暴雨山洪袭击。面对严重的旱涝灾情,全市水利部门全力投入到抗旱防汛工作中,累计投入各类抗旱及人畜饮水井17500眼,喷灌设备9410台套,抗旱水箱47780台,各类运水车辆达11.5万次,投入抗旱人数106.5万人次、抗旱资金8594.6万元,共争取国家特大抗旱费1600万元。全市实现一次喷灌面积12.75万公顷,二次喷灌溉面积92.7万亩,实现抗旱座水种278.2万亩。在防汛抢险工作中,累计出动抢险救灾人员12.65万人次,出动机动车辆10479台次,累计投入编织袋78.42万条,铅丝28吨,木科362立方米,汽油59.12吨,柴油119.7吨。争取自治区特大防汛费50万元。

    全面完成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下达的2003年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投资1.324亿元。这些工程项目是:总投资2550万元的12处防洪工程,总投资300万元、国投200万元的陈旗和鄂温克旗2处国家级牧区节水示范区项目,总投资350万元、国投240万元的海拉尔区、阿荣旗和扎兰屯市3处水保国债项目,总投资3240万元、国投1970万元的97处人畜饮水工程,总投资710万元的4处界河治理项目,总投资4887万元、国投3250万元的向阳峪和复兴2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均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完工。杨旗山水利枢纽工程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积极筹措生态移民资金1200万元,按进度完成了建设任务。

    (李春雷)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资为12.3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计划投资1.9亿元。受非典影响,上半年有些项目未能实施建设,由此,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调整为8.32亿元,全市共有161个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建设,共完成投资7.4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91个,完成投资6.63亿元。小城镇建设项目70个,完成投资0.77亿元。海拉尔区道路工程、鄂温克旗索伦大桥、阿荣旗、陈旗、新右旗集中供热、海拉尔、扎兰屯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大多数项目已经竣工投入使用。新增城市道路16.3公里,面积64.3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0.53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65.15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1032.14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9.99平方米;城市供水新增35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为3960万立方米/年,城市自来水普及率52.73%;城市集中供热新增加面积114.15万平方米,供热总面积为940.2万平方米;城市供气新增加78.07吨,总量达10175吨,城市用气人口52.76万人,普及率为51.1%;城市垃圾年处理量83.5万吨,均达无害化掩埋处理。

    2003年建筑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16%;增加值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税1.1亿元,同比增长22%

    全市在建工程356项。其中:房建工程326项,建筑面积163.4万平方米,工程造价19.1亿元;市政工程30项,工程造价4.7亿元。其中结转工程60项,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造价4.8亿元;新开工工程296项,建筑面积137.4万平方米,造价19亿元。新开工工程实行招标279项,招标率为94%,占应招标工程的100%,建筑面积128.4万平方米,造价18.2亿元。其中公开招标200项,面积97万平方米,造价14.3亿元,占应公开招标项目的100%。市招标办直接监督指导招标项目25项,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造价4.7亿元,占全市招标总造价的26%

    2003年城镇房屋建设项目297项,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投资18.8亿元,其中住宅面积101万平方米,投资9.4亿元。比年初计划超出87万平方米。至12月末,已竣工120万平方米,完成考核指标的120%。其中住宅竣工68万平方米。随着房屋建设的稳步发展,城市物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市共有2万平方米以上物业管理住宅小区60个,其中2003年新增加15个,完成考核指标的150%;累计创建自治区级优秀物业管理小区19个;其中2003年新创建4个,完成考核指标的400%。在10月召开的全区物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市里有3家管理单位和5家管理企业受到自治区建设厅的表彰。

    全市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总额9.67亿元,其中2003年归集额4.07亿元。余额7.67亿元,参加缴存职工11.2万人;全市累计发放个人住房抵押委托贷款10241户,贷款总额3.59亿元,余额2.33亿元。资金使用率37.13%,贷款余额占归集额的30.38%

    (张春海)

    【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贯彻落实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五年纲要》,开展三级联动四创四带活动,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建立了例会制度、调度会制度。创建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六个好苏木乡镇党委。结合嘎查村换届选举,全面推行了嘎查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到年底,全市累计实现六个好苏木乡镇党委105个,占总数的86.1%,实现高标准六个好苏木乡镇党委32个,占总数的26.2%;实现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603个,占总数的84%;实现高标准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210个,占总数的26.6%。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定期培定期研讨、学习质量定期考核等项制度,落实和完善了分级培训责任制。全年共培训农村牧区基层干部8824人次、党员29824人次,培训率分别在95%90%以上。发展壮大了嘎查村集体经济,到年底,全市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嘎查村达到381个。

    (郑力军)

    【信访工作】为切实做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全年共收到代表和人民群众来信20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300多批、900多人次,来信来访办结率达到94%。为进一步重视和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常委会建立了主任、副主任信访接待日制度,全年共接待上访群众91批,累计接待上访群众139人,受理案件91件,案件办结率达到93%

    (尹伟义、刘体福)

    【审判工作】2003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7779件,审()26964件,综合结案率达到97.07%。其中受理诉讼类案件21988件,审结21791件,结案率为99.1%,高出最高法院规定4.1个百分点;受理执行案件5791件,执结5173件,执结率89.33%,高出最高法院规定19.33个百分点。上述案件均在法定审限内审结,无超期案件。

    年内受理各类刑事案件2087件,同比上升0.85个百分点,结案2073件,结案率为99.3%。全市刑事审判人员克服地域广大与刑事审判审限相对短促的矛盾,严格执行两法,在把案件办成铁案的同时,努力缩短办案周期,个案审理时间较上年又有所减少。

    受理民商案件18740件,审结18576件,结案率为99.1%。在审理的18740件民商案件中,各类经济合同纠纷案件就达6150件,审结6093件,合同标的额达7.73亿元;各类权属纠纷案件31件,审结30件,标的额为98.2万元。此外,全市法院全年受理企业破产案件43件,审结23件,破产标的额达1.44亿元。

    受理各类行政案件344件,审结338件,结案率为98.3%;受理国家赔偿案件17件,全部结案,维护了公民的正当权益。全年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5791件,执结5173件,执结标的额2.12亿元,执结率为89.33%

    2003年,中院审查立案2606件,审查申请再审案件243件,庭内审理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案件和驳回起诉的上诉裁定案件26件,审理民事一审调解案件3件,审查抗诉案件19件,结案率100%。启动再审程序转入审监庭的案件98件,审监庭改判率50.36%

    涉讼申诉信访量近年来明显增多。全年接待来访1112人次,接收来信283件,其中书面答复82件,立案审查114件,转有关部门处理72件。安排院长接待日44次,办理院长接待日交办案件51件。书面报告上级交办信访案件63件,全年四次通报基层法院所辖当事人越级上访案件152件,交办基层法院信访案件78件。

    (市法院)

    【卫生工作】2003年,呼伦贝尔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334(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总数为10413张,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3.86张。全市现有各类医院113所,农村牧区苏木乡镇卫生院137(城市街道卫生院7个、农村卫生院138个,其中心卫生院31个,实有床位1187张,卫生人员数2122)。卫生防疫机构41个,妇幼保健机构17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8个,医学科研研究机构1个。全市卫生人员总数187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671人,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63人。

    全市农村牧区三级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网覆盖率达100%,即在全市13个旗市区、120个苏木乡镇(72个镇、23个乡、25个苏木)743个行政村、178个牧区嘎查分别建有旗市级医院(含中蒙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乡镇苏木卫生院、村嘎查卫生室。

    年内组织实施农牧民健康工程项目,具体对6个中心卫生院、7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院和1个县级妇幼保健所进行了强化建设,共投入资金达260.2万元(国家预算内建设资金50万元、自治区级90万元、市本级66万元,旗县级32.5万元),其中卫生院建设投资达190.2万元。

    在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2003年非典过后,不失时机地开展了药品招标工作,共有47家区内外药品企业前来投标,招标药品品种达87种,中标药品价格平均下降19.87%

    规范中蒙医社会办医,整治中蒙医医疗市场,取消了106个不符合规定的个体从业人员的行医资格,并为252家个体诊所重新换发了行医执照。

    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设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规范化管理,2003年,全市审核资质认定合格社区卫生服务站104个,这些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其本辖社区居民提供着便捷的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在全市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年内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共设16个调查点,抽样人数28796人,应检人数25291人,实检人数为24291人,受检率为96.05%,共检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60例,平均患病率为33/10万,为今后加强和科学预防控制结核病的发病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全市共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973例。

    10月末在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免疫接种完成年度任务的80%。同时认真组织开展了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和氟中毒的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加大社会卫生管理力度,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制定了《呼伦贝尔市行政执法责任制相关制度》,至200312月底,共受理卫生行政审批事项1803件,办结事项1801件,办结率为99.69%,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特别加大食品卫生专项治理力度,全市共出动卫生监督人员42449人次,查处假冒伪劣商品货值总额50.56万元,销毁假冒伪劣商品货值16.50万元,查封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窝点30户,商店23户,取缔无照经营102户,罚没款13.77万元。通过集中整使我市市场经济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了呼伦贝尔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结合防非工作的开展,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谢福林、陈桂玲)

    【科技工作】全年鉴定科技成果4项。其中: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8项,合同成交金额3114万元,比上年增长4.5%2003年,全市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非典疫情及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团结奋斗,求实创新,各项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市本级科技三项费投入612万元,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46%13个旗市区科技三项费投入1973.4万元,海拉尔区、扎兰屯市、牙克石市、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阿荣旗、莫旗等7个旗市区科技三项费投入均达到了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以上。

    认定市本级农业科技园区4个,认定市本级农业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14个,其中2个农业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通过自治区认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家,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1个;创建并保持科技示范乡镇21个,海拉尔区建设镇通过了自治区级农村小城镇现代化科技示范镇认定;专利受理量26件;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实现效益14656.6万元;审核并年检民营科技企业41家;建设完善了呼伦贝尔市科技信息网;培训农牧民19万人次;技术贸易成交额4316万元。

    围绕自治区科技生产力布局“136工程、科技计划5226框架体系和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相继规划、创建了海拉尔农畜产品深加工科技示范园区、牙克石天然生物资源科技开发园区、扎兰屯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区、鄂温克旗巴彦托海生态农业产业化科技园区、呼伦贝尔沙化退化草场生态治理示范基地、莫旗汉古尔河镇标准养鹅基地、鄂温克旗草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呼伦贝尔马铃薯种薯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牙克石市双低油菜特色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呼伦贝尔市蚕业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扎兰屯市优质牧草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阿荣旗玉米种子繁育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额尔古纳市三河牛肉牛育肥基地、海拉尔绿色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牙克石市城林区奶牛饲养科技示范基地、根河养鹿科技示范基地、俄罗斯大果沙棘科技示范基地、扎区绿缘创汇农业科示范基地等一批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化基地。其中,呼伦贝尔马铃薯种薯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鄂温克旗草业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级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呼伦贝尔岭东工业园区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内蒙古(农药及农牧林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以上3个基地均列入了自治区科技生产力布局136工程。

    2003年,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成果重点推广、昨类计划项目11项,申报自治区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民族机动金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能力建设等各类计划项目30余项。同时,重点实施了国家奶业专项北方牧区现代奶业生产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呼伦贝尔市退化草场生态治理综合技术配套示范、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早熟、高油大豆蒙豆九号、自治区攻关计划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21个项目。

    (市科技局)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2003年呼伦贝尔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中心,以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为核心,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领域的协调和指导,争名进位,苦干实干,保持和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根据年末检查结果显示:人口出生率为6.03;计划生育率为99.61%;城镇综合节育率为99.89%;流动人口发证率100%、验证率99.11%;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知晓率98.5%;合格村建设已达69.68%;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已达90%以上;服务室建设100%达到了国家新的标准要求。2003年,呼伦贝尔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状考核评估中与其它七个盟市并列第一名,获优秀奖,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全市新建扩建旗乡两级服务站5243平方米,投入资金746.7万元;新增购置仪器设备投资424.5万元。在过去配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的基础上,20034月,国家计生委又为全市10个旗市区配备流动服务车10辆,13个旗市区全部拥有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市、旗、乡三级进一步加快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建设,每个旗市区都落实了35平方米以上的中心机房,并按要求配备了辅助设备,市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投入200万元购置市、旗、乡三级广域网设备。

    (李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