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4卷  /  盟市旗县

2004卷

  • 临河市
  • 【领导名录】

    市委书记:弓占维

    副书记:

    郭介中

    王惠忠

    常存善 

      委:马赤东

    王桂兰(女)

    薜维林

    于建光

    杨文奎

    程志平

    人大常委会主任:全继民  

    副主任:白铁峰(蒙古族)

    霍常富

    牛德奎

     

      长:

    副市长:袁海升(女)

    张志新

    尹兆明

    苏治国

     

      庆(蒙古族)

    政协主席:刘耕晓

    副主席:张德荣

     

    马兆虎(回族)

    孟根达赖(蒙古族)

    纪检委书记:常存善(兼)

    政法委书记:于建光

    法院院长:李文彪

    检察院检察长:刘治忠

    武装部长:马赤东

      委:李 

     

    【概况】临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河套平原腹部。隶巴彦淖尔盟,为盟府所在地。市境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以乌加河为界,与乌拉特中旗相邻,东接五原县,西与杭锦后旗毗连。总面积2 354平方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383公里,距首都北京1 050公里(铁路里程)。临河市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连接大西北的两大动脉京兰铁路和110公路国道横穿市区,市乡村柏油公路成网,在西北地区公路建设名列前茅。邮电通信设备先进,发展迅速。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2.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人。其中城镇户人口22.29万人,非城镇户人口29.84万人。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3.62亿元,增长30.2%,其中工业增加值8.99亿元,增长31.6%;第三产业增加值21.55亿元,增长9%。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盟的3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 500元,比上年增长18.8%。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2545,调整为282844。财政总收入首次达到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2.02亿元。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劳动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年末从业人员26.39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8 00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上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增长0.8%,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增长1.3%。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人均税费支出199元,比上年减少141元,下降41.5%。削减行政审批项目42项,降低收费标准22项,行政事业性罚没收入下降16.5%。全市共有法人单位1 331个,比上年增加52个。其中企业法人565个,事业法人286个,机关法人172个,社团法人46个,村(居)委员222个。全市有产业单位1 882个。其中生产经营性产业单位859个,从事第三产业单位1 569个。有个体经营户13 560户,比上年增加541户。其中:农林牧渔业72户,工业1 926户,建筑业62户,交通运输仓储业1 071户,批零贸易餐饮业7 462户,服务业1 504户。

     

    【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市集中力量抓节水抗旱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节水抗旱工作总投资5 571万元,打井4 916眼,超目标40%,实现井灌面积2.95万公顷,占总播的21%。压缩高耗水作物,新增优质牧草1万公顷,粮经饲(草)比例由上年333928,调整为244036。发展绿色、特色种植业,建成自治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6.67万公顷,14个乡镇全部获得自治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认证。临河市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已建成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相配套的产业化生产基地6.8万公顷,70%左右的耕地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2003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

     

    【畜牧业】2003年,畜牧业成为临河市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年末全市家畜饲料量达到338万头只,纯增50%;存栏家畜195万头只,其中存栏羊158万只,奶牛1.6万头,猪24.9万头;年内出栏家畜140万头只,出栏率达到86%,其中出栏羊124万只,出栏猪23万头,出栏率分别达到100%、9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比2002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的比重达30%。突出发展畜牧业。采取双联双包、揽储放贷、放母收羔等办法拓宽养殖筹资渠道。全年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1.93亿元,新购进基础母羊20.7万只,奶牛10 300头,肉羊饲养规模达到338万只,奶牛饲养量达到1.6万头,超额完成盟里下达的畜牧业工作任务。畜牧总体工作和基础母羊购进工作位居全盟第一,牛奶购进工作居全盟第二。

     

    【城乡建设】是年,在临河市区重点实施雨水管网、集中供气供热、新区建设、园林绿化、房地产开发等十项工程,完成投资12.4亿元。城区给排水、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区同类县市前列。房地产开发面积比上年同期增长200%,完成各类房屋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是九五期间以来投资最多、面积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万平方米。新区建设开始启动,盟市办公大楼规划审批工作已经完成。加强生态建设,全市完成生态造林0.95万公顷,乔木造林成活率达到87%,灌木造林成活率达到76%,达到国家规定的造林成活标准。14个乡镇投资2 500万元,实施集镇给排水、道路硬化、工贸小区和乡村油路等建设工程。全市城镇化水平达49%,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

     

    【水源工程建设】2003年2月至5月,临河市狠抓水源工程建设,新打机电井1 115眼,完成盟里下达打机电井454眼任务的245%,新增灌溉面积1.16万公顷;新打组合井3 320眼,完成盟里下达3 040眼任务的109%,新增灌溉面积1.11万公顷;恢复井170眼,新增灌溉面积1 700公顷。全市井灌面积累计达到2.87万公顷,人均0.11公顷井灌地。水源工程总投资5 571.52万元。市政府投资583.4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 539.18万元。水源工程的实施,有效地补充了引黄灌溉水量不足,为全市节水抗旱增收工作奠定可靠基础。

     

    【林业】全市林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造林1.1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0.99万公顷,飞播、封育造林2 000公顷,占计划任务的100%。全面实施了五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一是完成退耕还林3 333.33公顷;二是完成日元贷款植树造林工程0.4万公顷;三是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333.33公顷;四是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3万亩;五是完成速生丰产林工程2 200公顷。按计划采伐半成品木材6 000多立方米,增加产值300多万元,切实解决了成材林不能适时砍伐利用的问题。

     

    【工业】临河市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速度、效益协调统一,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全面提升,创造了近年来最高好水平。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亿元,同比增长3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53亿元,同比增长26.2%,超过盟里下达目标任务1.2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8.4%,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98.23%,比上年提高2.97个百分点,工业提供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3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税金7 343.3万元,同比增长11.06%,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实现税金8 289.5万元,同时增长14.2%。全市独立核算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同时增长15.7%;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7%。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新上、技改项目83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21个。坚持规划配套和引资上项目同步进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年完成园区基础建设投资2 18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 968万元,超盟里下达指标近4倍。工业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财政】临河市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3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跻身于西部百强县前50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2844,二产结构与一产持平,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经济建设】是年,临河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亿元,增长20%,更新改造投资2.5亿元,增长160%,房地产开发投资5亿元,增长52%,其它投资2.7亿元,增长180%。投资总额占全盟四分之一。引进到位资金项目188个,总投资8.9亿元,到位资金6.3亿元。

     

    【经贸工作】2003年全市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动工业化为主题,以建设盟府经济、创新发展理念为先导,以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引资上项目、投资拉动为手段,各项工作都有明显突破。一是坚持速度、效益协调统一,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98.23%,较上年提高2.97个百分点。工业提供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3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税金7 343.3万元,同比增长11.06%;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实现税金8 289.5万元,同比增长14.2%。工业产销衔接关系进一步改善。全市独立核算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5.7%;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9.7%。二是坚持改革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重,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以新上项目和技术改造为突破口,组织实施改六、上十、一重组项目建设工程,新上、技改项目83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21个,是近年开工建设工业项目最多的一年。三是坚持规划配套和引资上项目同步进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八一、红星园区都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方案,园区的产业导向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全年完成园区基础建设投资2 18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 968万元,超盟里下达指标近4倍。工业园区正在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优化产业布局打下良好基础。四是坚持对外开放和投资拉动战略,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引进国内到位资金项目188项,到位资金6.3亿元,完成市里目标的175%,盟里下达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任务1.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7亿元,超目标值154个百分点。按引资绝对数排序,位居全盟第一;引进国(境)外资金1 550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6 248万美元。全市共实施投资项目223个,已竣工项目132个,在建91个,共完成投资18.3亿元,同比增长64.2%,拉动GDP增长2.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2亿元,同比增长36.5%;更新改造2.99亿元,同比增长4.2倍;房地产开发4.8亿元,同比增长83%;其它投资4 000万元,同比增长0.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完成5.2亿元投资额。五是坚持搞活流通和扩大城乡消费相结合,商贸经济发展活动明显增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批零贸易、餐饮业持续发展,全市批零贸易、餐饮业发展到162户,较上年增加14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户,各类专业市场达到30个。城乡消费差距有所缩小。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0.75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30亿元,同比增长8.5%。六是坚持规范引导和强化服务并重,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至2003年底,全市乡镇企业达到11 778户,从业人员达45 250人;实现增加值15.9亿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5 380户,从业人员达51 500人;私营企业发展到880家,从业人员15 000人,注册资金4.5亿元。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入库税金1.1亿元,较上年增长23%。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成为促进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防控非典型肺炎疫病】4月2日,临河市发现首例非典患者,全市共确诊非典病例31例。面对前所未有、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巴盟党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本着立足实际抗大疫,着眼长远防反复的工作思路,采取果断措施,非典疫情在短期内达到有效控制。到5月15日实现增长零病例,6月16日,临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全市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取得非典防治战役的重大胜利。工作中,围绕防、治、管、控四个关键环节,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严明纪律。将组织领导体系自上而下延伸到居委会、社区和村组,形成反应快捷、高效灵活的指挥系统和疫情监测网络,责任到人。二是加大宣传预防力度。印发各类宣传材料50多万份,张贴标语1万条,在全盟率先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三是科学救治。治愈率达到93.55%。四是加强排查、监控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全市设立61个留观站,累计出动排查人员19.7万人次,排查363万人次,对2 941名人员进行了集中留观,做到了外疫不传入,内疫不扩散。五是资金保障。累计投入非典防治经费1 831万元。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全市继续完善组织指挥体系,强化流动人口管控、疫情报告、流调排查、诊断和治疗四个网络建设,夯实乡村和社区两个基础,制定出台了《临河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及13个配套文件,形成组织更加快捷、运行更加规范的长效防控机制。临河市医院全力奋战,全体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非典疫病。市医院党委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基层党组织。

     

    【人民生活】市里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摆在重要位置,足额兑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增资政策,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 75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失业保险扩面征缴人数达到11 311人,完成任务的105%。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2.9万人,完成任务的101%。全年养老金发放达到2 083万元,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参加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 948人,基本达到应保尽保。扎实有效地抓以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和社区扶贫为主的扶贫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加大监察力度,狠抓事故隐患整改,有效控制和避免安全事故造成人民群众生命及重大经济损失的发生。全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6 318元,增长9.8%;人均消费支出4 860元。农村居民均纯收入3 296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 839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和44%。城镇居民均住房面积19.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4.8平方米。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员达42 323人,比上年增加3 040人,占全市应参保人数的100%。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达11 948人,比上年增长32%。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545张,收养450人。安置志愿兵和城镇义务兵125人。

    (高智常)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临河市
  • 【领导名录】

    市委书记:弓占维

    副书记:

    郭介中

    王惠忠

    常存善 

      委:马赤东

    王桂兰(女)

    薜维林

    于建光

    杨文奎

    程志平

    人大常委会主任:全继民  

    副主任:白铁峰(蒙古族)

    霍常富

    牛德奎

     

      长:

    副市长:袁海升(女)

    张志新

    尹兆明

    苏治国

     

      庆(蒙古族)

    政协主席:刘耕晓

    副主席:张德荣

     

    马兆虎(回族)

    孟根达赖(蒙古族)

    纪检委书记:常存善(兼)

    政法委书记:于建光

    法院院长:李文彪

    检察院检察长:刘治忠

    武装部长:马赤东

      委:李 

     

    【概况】临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河套平原腹部。隶巴彦淖尔盟,为盟府所在地。市境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以乌加河为界,与乌拉特中旗相邻,东接五原县,西与杭锦后旗毗连。总面积2 354平方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383公里,距首都北京1 050公里(铁路里程)。临河市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连接大西北的两大动脉京兰铁路和110公路国道横穿市区,市乡村柏油公路成网,在西北地区公路建设名列前茅。邮电通信设备先进,发展迅速。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2.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人。其中城镇户人口22.29万人,非城镇户人口29.84万人。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3.62亿元,增长30.2%,其中工业增加值8.99亿元,增长31.6%;第三产业增加值21.55亿元,增长9%。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盟的3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 500元,比上年增长18.8%。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2545,调整为282844。财政总收入首次达到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2.02亿元。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劳动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年末从业人员26.39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8 00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上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增长0.8%,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增长1.3%。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人均税费支出199元,比上年减少141元,下降41.5%。削减行政审批项目42项,降低收费标准22项,行政事业性罚没收入下降16.5%。全市共有法人单位1 331个,比上年增加52个。其中企业法人565个,事业法人286个,机关法人172个,社团法人46个,村(居)委员222个。全市有产业单位1 882个。其中生产经营性产业单位859个,从事第三产业单位1 569个。有个体经营户13 560户,比上年增加541户。其中:农林牧渔业72户,工业1 926户,建筑业62户,交通运输仓储业1 071户,批零贸易餐饮业7 462户,服务业1 504户。

     

    【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市集中力量抓节水抗旱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节水抗旱工作总投资5 571万元,打井4 916眼,超目标40%,实现井灌面积2.95万公顷,占总播的21%。压缩高耗水作物,新增优质牧草1万公顷,粮经饲(草)比例由上年333928,调整为244036。发展绿色、特色种植业,建成自治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6.67万公顷,14个乡镇全部获得自治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认证。临河市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已建成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相配套的产业化生产基地6.8万公顷,70%左右的耕地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2003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

     

    【畜牧业】2003年,畜牧业成为临河市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年末全市家畜饲料量达到338万头只,纯增50%;存栏家畜195万头只,其中存栏羊158万只,奶牛1.6万头,猪24.9万头;年内出栏家畜140万头只,出栏率达到86%,其中出栏羊124万只,出栏猪23万头,出栏率分别达到100%、9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比2002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的比重达30%。突出发展畜牧业。采取双联双包、揽储放贷、放母收羔等办法拓宽养殖筹资渠道。全年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1.93亿元,新购进基础母羊20.7万只,奶牛10 300头,肉羊饲养规模达到338万只,奶牛饲养量达到1.6万头,超额完成盟里下达的畜牧业工作任务。畜牧总体工作和基础母羊购进工作位居全盟第一,牛奶购进工作居全盟第二。

     

    【城乡建设】是年,在临河市区重点实施雨水管网、集中供气供热、新区建设、园林绿化、房地产开发等十项工程,完成投资12.4亿元。城区给排水、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区同类县市前列。房地产开发面积比上年同期增长200%,完成各类房屋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是九五期间以来投资最多、面积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万平方米。新区建设开始启动,盟市办公大楼规划审批工作已经完成。加强生态建设,全市完成生态造林0.95万公顷,乔木造林成活率达到87%,灌木造林成活率达到76%,达到国家规定的造林成活标准。14个乡镇投资2 500万元,实施集镇给排水、道路硬化、工贸小区和乡村油路等建设工程。全市城镇化水平达49%,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

     

    【水源工程建设】2003年2月至5月,临河市狠抓水源工程建设,新打机电井1 115眼,完成盟里下达打机电井454眼任务的245%,新增灌溉面积1.16万公顷;新打组合井3 320眼,完成盟里下达3 040眼任务的109%,新增灌溉面积1.11万公顷;恢复井170眼,新增灌溉面积1 700公顷。全市井灌面积累计达到2.87万公顷,人均0.11公顷井灌地。水源工程总投资5 571.52万元。市政府投资583.4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 539.18万元。水源工程的实施,有效地补充了引黄灌溉水量不足,为全市节水抗旱增收工作奠定可靠基础。

     

    【林业】全市林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造林1.1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0.99万公顷,飞播、封育造林2 000公顷,占计划任务的100%。全面实施了五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一是完成退耕还林3 333.33公顷;二是完成日元贷款植树造林工程0.4万公顷;三是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333.33公顷;四是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3万亩;五是完成速生丰产林工程2 200公顷。按计划采伐半成品木材6 000多立方米,增加产值300多万元,切实解决了成材林不能适时砍伐利用的问题。

     

    【工业】临河市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速度、效益协调统一,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全面提升,创造了近年来最高好水平。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亿元,同比增长3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53亿元,同比增长26.2%,超过盟里下达目标任务1.2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8.4%,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98.23%,比上年提高2.97个百分点,工业提供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3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税金7 343.3万元,同比增长11.06%,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实现税金8 289.5万元,同时增长14.2%。全市独立核算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同时增长15.7%;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7%。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新上、技改项目83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21个。坚持规划配套和引资上项目同步进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年完成园区基础建设投资2 18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 968万元,超盟里下达指标近4倍。工业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财政】临河市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3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跻身于西部百强县前50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2844,二产结构与一产持平,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经济建设】是年,临河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亿元,增长20%,更新改造投资2.5亿元,增长160%,房地产开发投资5亿元,增长52%,其它投资2.7亿元,增长180%。投资总额占全盟四分之一。引进到位资金项目188个,总投资8.9亿元,到位资金6.3亿元。

     

    【经贸工作】2003年全市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动工业化为主题,以建设盟府经济、创新发展理念为先导,以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引资上项目、投资拉动为手段,各项工作都有明显突破。一是坚持速度、效益协调统一,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98.23%,较上年提高2.97个百分点。工业提供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3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税金7 343.3万元,同比增长11.06%;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实现税金8 289.5万元,同比增长14.2%。工业产销衔接关系进一步改善。全市独立核算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5.7%;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9.7%。二是坚持改革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重,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以新上项目和技术改造为突破口,组织实施改六、上十、一重组项目建设工程,新上、技改项目83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21个,是近年开工建设工业项目最多的一年。三是坚持规划配套和引资上项目同步进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八一、红星园区都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方案,园区的产业导向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全年完成园区基础建设投资2 18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 968万元,超盟里下达指标近4倍。工业园区正在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优化产业布局打下良好基础。四是坚持对外开放和投资拉动战略,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引进国内到位资金项目188项,到位资金6.3亿元,完成市里目标的175%,盟里下达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任务1.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7亿元,超目标值154个百分点。按引资绝对数排序,位居全盟第一;引进国(境)外资金1 550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6 248万美元。全市共实施投资项目223个,已竣工项目132个,在建91个,共完成投资18.3亿元,同比增长64.2%,拉动GDP增长2.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2亿元,同比增长36.5%;更新改造2.99亿元,同比增长4.2倍;房地产开发4.8亿元,同比增长83%;其它投资4 000万元,同比增长0.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完成5.2亿元投资额。五是坚持搞活流通和扩大城乡消费相结合,商贸经济发展活动明显增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批零贸易、餐饮业持续发展,全市批零贸易、餐饮业发展到162户,较上年增加14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户,各类专业市场达到30个。城乡消费差距有所缩小。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0.75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30亿元,同比增长8.5%。六是坚持规范引导和强化服务并重,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至2003年底,全市乡镇企业达到11 778户,从业人员达45 250人;实现增加值15.9亿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5 380户,从业人员达51 500人;私营企业发展到880家,从业人员15 000人,注册资金4.5亿元。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入库税金1.1亿元,较上年增长23%。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成为促进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防控非典型肺炎疫病】4月2日,临河市发现首例非典患者,全市共确诊非典病例31例。面对前所未有、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巴盟党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本着立足实际抗大疫,着眼长远防反复的工作思路,采取果断措施,非典疫情在短期内达到有效控制。到5月15日实现增长零病例,6月16日,临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全市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取得非典防治战役的重大胜利。工作中,围绕防、治、管、控四个关键环节,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严明纪律。将组织领导体系自上而下延伸到居委会、社区和村组,形成反应快捷、高效灵活的指挥系统和疫情监测网络,责任到人。二是加大宣传预防力度。印发各类宣传材料50多万份,张贴标语1万条,在全盟率先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三是科学救治。治愈率达到93.55%。四是加强排查、监控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全市设立61个留观站,累计出动排查人员19.7万人次,排查363万人次,对2 941名人员进行了集中留观,做到了外疫不传入,内疫不扩散。五是资金保障。累计投入非典防治经费1 831万元。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全市继续完善组织指挥体系,强化流动人口管控、疫情报告、流调排查、诊断和治疗四个网络建设,夯实乡村和社区两个基础,制定出台了《临河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及13个配套文件,形成组织更加快捷、运行更加规范的长效防控机制。临河市医院全力奋战,全体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非典疫病。市医院党委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基层党组织。

     

    【人民生活】市里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摆在重要位置,足额兑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增资政策,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 75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失业保险扩面征缴人数达到11 311人,完成任务的105%。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2.9万人,完成任务的101%。全年养老金发放达到2 083万元,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参加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 948人,基本达到应保尽保。扎实有效地抓以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和社区扶贫为主的扶贫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加大监察力度,狠抓事故隐患整改,有效控制和避免安全事故造成人民群众生命及重大经济损失的发生。全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6 318元,增长9.8%;人均消费支出4 860元。农村居民均纯收入3 296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 839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和44%。城镇居民均住房面积19.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4.8平方米。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员达42 323人,比上年增加3 040人,占全市应参保人数的100%。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达11 948人,比上年增长32%。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545张,收养450人。安置志愿兵和城镇义务兵125人。

    (高智常)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