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4卷  /  经济

2004卷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长党组书记:乌  兰(蒙古族)

    副局长党组成员:李红宇(女 蒙古族)

    沈建国

    李彰俊

    庄肃明

    纪检组长党组成员:何卫卫(蒙古族)

     

    【概况】

    机构设置自治区气象局机关设有办公室、监测网络处、科技减灾处、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机关党委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设有自治区气象台、自治区气象探测资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技档案馆)、自治区气象科技开发中心、自治区气象局技术装备中心、自治区气象局培训中心、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自治区气象局产业运营中心、自治区气象局行政管理中心、自治区防雷中心、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

    台站设置全区有123个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其中基准站13个,基本站34个,气候站16个,其余为旗(县)一般站。承担高空观测12个站,气象辐射观测8个站,酸雨特种观测3个站,农业气象观测16个站,牧业气象观测8个站,沙尘暴观测5个站,蔬菜气象试验1个站。有77个艰苦台站。

    人员情况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2 955人。其中干部2 834人、工人121人。学历结构:研究生19人,本科282人,大专882人。职称结构:正研级高级工程师3人,副研级高级工程师139人,工程师1 162人。

     

    【气象服务】

    2003年全区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发,全区气象部门以主动、及时、准确、优质、高效服务为宗旨,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提高预报准确率,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主动及时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减轻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全区各级气象部门始终把基础业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基本业务质量全部达到中国气象局目标考核标准。基础业务质量稳中有升。

    各级气象台加强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业务系统建设和对下预报产品指导,全年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基本准确,全区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短期、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质量稳步提高。全区盟市以上气象台区域24小时天气预报质量优良。一般降雪、一般降雨的准确率分别为77.26%和75.3%,寒潮和大风的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7.5%和72%。各级气象部门密切注视天气变化,以提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为中心,认真做好重大白灾、大风降温、寒潮、抗旱、黄河凌汛、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向各级政府汇报气象情(预)报,制作专题分析报告,增强决策服务时效性,不断推进气象服务向综合性、主动性转变,服务产品形式多样化,气象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5月5日、5月21日呼伦贝尔市根河和兴安盟阿尔山分别发生森林火灾,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兴安盟气象局、自治区气象台、气象卫星遥感中心、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等部门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扑火气象服务工作,抓住有利天气过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对扑灭大火起到关键性作用。自治区党政部门对扑火气象服务给予高度评价,并向中国气象局致电感谢。呼伦贝尔市政府、兴安盟行署对气象部门工作表示满意;乌盟气象台准确预报7月25日乌盟凉城县特大暴雨,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救灾建议;赤峰市气象局积极向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地震灾区提供以每日最低温度为主的天气预报服务;自治区气象台等13个气象台站全力以赴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回收做好气象保障服务,中国人民解放军试验训练基地司令部给中国气象局发去感谢信。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回收的气象保障服务被评为2003年自治区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

    在国家主席胡锦涛赴内蒙古视察、国家重点工程、农牧业气象产量预报、生态监测、军事演习、浑善达克沙地及周边地区开展飞播造林种草和飞机灭蝗等重大社会气象服务保障中,预报准确、成效明显,受到中国气象局、各级党委、政府、部队、社会公众高度赞扬。

    全区有11个盟(市)行署(政府)向自治区气象局发来请奖函和表扬信,感谢当地气象部门优质服务。自治区气象局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区林业建设先进集体。自治区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和自治区气象台1名同志分别荣获全国气象部门重大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现代化建设】

    赤峰新一代天气雷达通过现场验收;呼和浩特、鄂尔多斯雷达天线系统成功吊装,海拉尔雷达塔楼主体土建工程完成计划任务;锡林浩特714CD天气雷达已完成吊装并投入运行;临河、乌海713C波段数字化天气雷达完成吊装。

    全区70个自动站系统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试运行;完成5个沙尘暴观测站的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启动大兴安岭雷电监测系统建设工作。

    全区70个自动站和5个沙尘暴监测站的通信组网项目得到落实;远程教育网方案获得中国气象局批准;全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宽带)已启动。

    全区农经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起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经网信息中心,建成自治区级农经网站。巴盟、兴安盟、锡盟、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等盟(市)局及部分旗(县)局亦建立农经网站,农经网信息上传业务和网站运行步入业务化轨道。

    研究制定自治区气象局门户网站建设方案。中国气象局—自治区气象局的电子公文无纸化加密传输系统运行正常。

     

    【人才强局】

    自治区气象局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派出14名业务骨干和处级干部挂职学习锻炼;73名业务及管理骨干参加南京气象学院、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班,吸收65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各级气象部门工作;加大岗位培训力度,有172人次参加中国气象局和地方组织的培训,全区举办各类培训班147期,学习人员达2 267人次,投入培训经费近100万元;为稳定队伍、用好现有人才,采取改革现有分配制度,制定优秀人才奖励办法等措施,创造良好用人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完成盟市局领导班子任期届满的考核以及中、高级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拓展领域】

    乌海市气象局承担乌海民航机场气象保障工作,满洲里市、阿尔山市气象局与当地民航机场签署合作建立民航气象台协议;积极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监测和评估;自筹资金开展草原、森林碳水循环监测;整合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内蒙古气候生态环境两级监测三级服务的总体方案》,并通过专家组论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前期准备工作;与中科院植物所联合共建多平台草原生态环境气象定位研究站并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组织推广半干旱农田优化灌溉模型;开展冰雪路面预报业务的试点;改凌汛监测为凌汛监测和预报;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增设东风航天城天气预报窗口。

    积极实施全区第三次农牧业气候区划,拓展气候应用服务领域,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展自治区重点工程气候环境评价工作。

    主动联合政府政研室等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提交《关于开发空中水资源的调研报告》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明确批示,要求自治区政府做好协调工作,支持气象部门进一步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同时指示气象部门要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尽快形成现代化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好地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科技工作】

    启动气候生态资源数据库、生态环境监测、精细预报、空中水资源评估开发利用四个业务系统建设工作。

    加强局校(局、院、所)合作,先后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 14个院所、单位签署合作协议,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合作项目逐步增加。自治区气象局与自治区档案局,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与呼伦贝尔市水文局实现资料共享,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将建成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北方基地。

     申报科技部、人事部、自治区科技厅、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各类科研项目26项,批准立项11项。其中,与内蒙古大学合作申报的《新型人工影响天气非银冷云催化剂的实验研究》项目,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合作申报的《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系统研究》项目,均已推荐给科技部审批立项;争取各种渠道科技投入80多万元,3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二等、三等奖,3篇论文在国外学术刊物(SCI)发表;对2002年度以前下达的各类在研和业务应用开发项目进行中期评估检查,7项科研成果在全区推广,促进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

     

    【地方气象事业】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和投入。各级气象部门气象服务主动及时、效益明显,得到各级党政部门肯定和大力支持。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落实工作有新突破,2003年各级地方政府对气象部门投入达6 310万元,比2002年增长9.8%。

    人工增雨成效显著。全区气象部门及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和防雹工作。4~8月期间,6架增雨作业飞机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工工增雨作业,累计作业124架次,增雨作业飞行372小时,航行近9万公里,飞行架次和飞行时数分别比2002年增加51%和65%。全区220部地面增雨火箭累计作业836次,发射增雨火箭弹4 597枚。人工增雨作业为缓减自治区旱情,保障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扑灭森林火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年内,全区人工增雨增加降水量约60亿吨,经济效益约6亿元。冰雹灾害是影响自治区农业生产主要灾害之一,2003年全区各级气象部门加强对冰雹灾害监测预警和指挥作业,全区735门高炮累计作业1 356次,共发射防雹炮弹51 366发,防护农田和经济作物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免受冰雹袭击。

    根据中国气象局提出建设“一流台站”要求,积极与各级政府协商、合作,多方筹集865万元资金,加快气象台站建设步伐。年内有21个一般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建设数量和建设资金额度均超过历史纪录,基层台站整体面貌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管理与改革工作】

    气象法制建设有新进展呼和浩特市率先在全区出台第一部关于防雷工作的市级地方政府规章《呼和浩特市建(构)筑物防雷工程设计审核、跟踪质量检测及竣工验收实施办法》,乌盟、巴盟、包头市、二连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等盟(市)人民政府(行署)也相继出台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文件,自治区发改委批准出台包括四大类157项气象专业有偿服务收费标准文件,新增并调整提高多项防雷技术服务收费项目与标准,为防雷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依法行政工作深入开展自治区气象局确定2003年为全区防雷活动年,全区气象部门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一系列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防雷意识,达到预期目的;在全区开展查处擅自发布气象信息专项执法活动,整顿和规范社会气象信息发布秩序;对12个盟市气象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较全面检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气象局会同有关单位在人大、政府的组织下开展气象行政执法检查;自治区气象局向自治区人大作气象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专题汇报,得到自治区人大和有关领导肯定。

    业务管理得到加强自治区气象局组织全区气象预报人员、业务科长、气象台长和分管业务副局长参加业务考试,对全区地面、高空、农业气象等业务进行抽查,对促进业务人员学习业务知识起到推动作用。有7名预报员被评为全国优秀预报员,23名通信、测报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系统管理员和优秀测报员称号。

    整章建制工作初见成效根据自治区气象事业发展实际需要,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整章建制工作,建立健全行政和业务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行为。通过整章建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目标管理扩大考核范围在对各盟(市)气象局实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上,2003年开始对各直属事业单位和机关各处室实行目标管理,并加强检查和落实工作。自治区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评为目标管理优秀达标单位。

    预算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严格执行中国气象局批复的预算,在安排预算时,向基层台站,特别向艰苦台站和国家基准、基本站以及重点建设项目倾斜;检查5个盟(市)气象局及其所属17个基层台站预算执行情况,对各单位预算管理和执行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政府采购;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项目建设资金,本着先有项目,后有建设资金原则认真做好项目上报和项目库滚动管理工作。中国气象局2003年对自治区的气象事业费投入比2002年增长11.6%。在中国气象局组织的基本建设项目检查中,自治区气象局被评为优良。

    气象宣传工作取得新成绩组织科技活动周和科普宣传活动,受到公众欢迎;组织拍摄人工增雨和防雷工作专题片并在内蒙古卫视播出;认真组织“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积极在《中国气象报》和《内蒙古日报》进行宣传报道;加强信息上报工作,逐步实现由部门内部宣传为主向社会大气象宣传为主的转变。自治区气象局档案室被国家档案局、党中央档案馆联合授予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

     

    【气象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2003年制定并下发《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创造学习型部门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建学习型部门活动;自治区气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有针对性学习,在学习和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自治区气象事业5年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

    全区气象部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普遍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各级领导班予以气象事业发展大局为重,维护事业发展良好局面,维护广大干部群众利益。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说实话、办实事、重实绩、求实效,各级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明显提高。

    在旗县级文明单位创建率100%基础上,文明单位质量和档次又有新提高,建成自治区级文明单位9个,盟(市)级文明单位46个。全区又有11个单位被自治区文明委确定为全区第三批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总数已达到38个。自治区气象局机关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军区命名为自治区2002~2003年度文明单位标兵,同时被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区道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乌盟气象局、赤峰市宁城县气象局、乌盟四子王旗气象局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军区命名为2002~2003年度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自治区气象局文明办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一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气候影响评价】

    气候概况2003年自治区主要气候特征:气温正常到偏高,全区年总降水量中、西部多于常年,旱灾较轻,东部地区旱灾严重。全区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及牧草生长季气候较适宜,全年大风日数偏少,沙尘暴、扬沙势力很弱。全区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比历年偏少,无霜期较长。年内全区自然灾害为多发年,特别是冰雹、洪涝、暴雨、蝗虫灾害较往年偏重,给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损失。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03年度全区气候较异常,气象灾害较多,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影响较重的冰雹、洪涝、暴雨、蝗虫等气象灾害多于常年,中、西部地区旱灾较轻,春末夏初,部分地区出现旱灾,东部地区阶段性干旱严重。全区大部分地区作物及牧草生长季气候相对较好,属于丰收或偏丰年景。2003年全区粮食单产达到3 150公斤/公顷~3 300公斤/公顷,总产达到1 290万吨~1 310万吨。

    春季中西部地区气候条件较好,水、热较匹配,春季回暖早,透雨偏早,非常有利于春播。全区气温除乌盟南部正常外,其余大部地区普遍偏高,春季降水频繁,使大部地区春播生产提早并顺利进行,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作物苗齐、苗壮,出苗率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风沙天气,对生态环境及植被恢复非常有利。东部地区从2002年隆冬至2003年春季气温一直偏高,热量充足,而降水异常偏少。除呼伦贝尔市西部外,东部地区从封冻时一直无有效降水,因而从冬季开始造成局部地区出现严重黑灾,入春后气温偏高,降水少,光照充足,土壤失墒严重,导致东部地区从冬旱发展为春季严重干旱。

    夏季全区大部地区气温较历年偏低,使中、西部大部地区农作物生育期比往年推迟半个月,小麦花粉期受阴雨天气影响,造成花粉生命力下降,授粉不充分,空壳秕粒增加;而玉米等大秋作物孕穗受到一定抑制,部分器官受害,对其正常生长造成危害,而喜凉作物马铃薯长势旺盛,其产量为最高一年,莜麦、荞麦长势也是历史上最好年份之一。盛夏由于对流性天气较多,中西部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洪涝、冰雹、暴雨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初夏东部地区喜降及时雨。通辽市6月上旬末及7月上旬初普降中到大雨,降水量均在40毫米以上,使入春以来的严重干旱得到彻底缓解,雨后播种晚田作物19.15万公顷,由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无大风天气,对玉米灌浆、乳熟,以及各种农作物特别是晚田作物快速生长都十分有利。呼伦贝尔市春初夏连旱,并出现24年来最严重的阴冷型低温冷害。冷害影响作物生殖生长,使农作物生育期推迟,部分地区农作物受冷害而萎蔫枯萎,对农作物构成威胁。

    秋季全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主要集中于秋初。秋初中、西部地区水热同步,热量条件较好,大风少,无沙尘等灾害性天气,秋霜冻来临偏晚,延长作物生长期,促进作物后期干物质生成,对大秋作物灌浆、成熟有利,改善前期因气温偏低,热量不足,阴雨寡照天气多,造成作物生长缓慢、生长量减小的状况,为大秋作物高产、稳产奠定良好基础。深秋气温波动较大,中部偏南及东部通辽市地区降水偏多,对晚田作物生长有利。

    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2003年气候对畜牧业影响利大于弊,部分牧区虽遭受一些气象灾害,造成一定损失,但气候条件对畜牧业生产有利,中、西部牧业喜获丰收。

    中、西部地区冬季来早,深秋锡盟大部牧区出现中到大雪,局部暴雪,大部地区形成积雪,提前进入冬季。受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影响,使中、西部牧区出现近十年来少见的降雪天气,气温持续偏低,部分地区出现白灾。白灾地区牲畜不能正常放牧采食,对接羔保育、安全越冬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入冬及冬末出现频繁降雪天气过程对净化空气,加大空气湿润度,提高土壤含水量,为来年牧草返青奠定良好基础。东部大部地区在深秋普降中到大雪,呼伦贝尔市牧区座冬雪形成早,11月上旬一场中到大雪,牧区就形成座冬雪,积雪深度为8厘米~17厘米,12月至3月末相继降几场中到大雪,使牧业四旗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灾,11个苏木受灾,冬季白灾死亡牲畜为2万头只,使全市牧业经济损失严重。

    春季气候条件对中、西部牧区极为有利,水、热较匹配,使牧草返青期普遍提早10~15天。春季前期出现冷空气,气温变化较大,降水频繁;后期气温回升快,降水偏多,特别是中部偏南地区降水偏多、牧区草场普遍含水量高,加之春季大风偏少,无寒潮天气影响,春季牧区牧草长势旺盛,草原生态良好。呼伦贝尔市入春后气温偏高,牧区气温比历年偏高12,春末牧区大部地区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偏少8~9成,加之大风日数多,风力强,草场土壤水分蒸发快,出现严重春旱。通辽市牧区因无积雪覆盖,气温偏高,牧场底墒极差,牧草返青受到严重影响,牲畜出牧采食、饮水困难。但春季暖湿气候,利于接羔保育。

    夏季中西部地区降水充沛,牧草普遍长势良好。锡盟中西部地区优质牧草有所增加,草原水草丰美,牲畜膘肥体壮,是锡盟草原旅游业最好的一年。东部牧区降水严重匮乏,其中北部和南部地区分别出现夏旱和伏旱。呼伦贝尔市牧区夏季降水量比历年偏少21%~60%,牧草生长状况极差,牲畜膘情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发展。赤峰牧区盛夏伏旱严重,无降水持续时间长,牧草尖发黄,营养下降,后期降水偏多,使伏旱得以缓解。

    秋季中西部地区温度较适宜,大风天气少,水热同期。秋初降水明显多于常年,部分地区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所少见,对提高牧草的产量与质量十分有利,同时利于牲畜抓秋膘。锡盟打贮草20.5亿公斤,比2002年同期多5.54亿公斤,比最高的1998年多2.22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出现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特别是东部偏北地区出现强降温、降雪天气,提早形成座冬雪,对牲畜保膘及越冬、牧业生产不利,对封冻前土壤增墒有利。

    气候对其它行业的影响林业:2003年自治区中、西部地区春夏雨水充沛,适宜气候使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成活率高,对恢复生态环境十分有利。锡盟人工造林84.15万亩,成活率达80%以上。商业:夏季高温酷热天气少,气候较凉爽,使空调设备销售比往年减少10%左右,冷饮等销售也大幅度下降,夏季阴雨低温给商家造成不利影响。建筑业:秋末气温持续偏高,延长施工期,对建筑业有利。但气候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秋季气温变幅较大,降雪偏少,致使全区入冬后患流感人群较多,医院、诊所人满为患,流感持续时间长,病情较重,引起卫生、防疫部门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业:冬季雪大、寒冷,牧区苏木嘎查主要道路严重受阻,交通运输损失较大,城镇街道积雪覆盖,道路滑,交通事故增多,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

     

    【存在问题】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形势,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预测预估准确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服务领域有待拓宽;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亟待发挥;高层次人才短缺,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

     

    【局大事】

    2月17日至19日,2003年全区气象局长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2月19日,自治区政府召开人工影响天气暨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座谈会,自治区副主席雷·额尔德尼出席。

    2月20日,自治区政府颁发《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

    2月22日,自治区政府召开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专题会议。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岳福洪,自治区副主席雷·额尔德尼出席。

    8月20日至22日,全国气象部门气象文化建设暨创建文明行业会议在呼和浩特宾馆举行,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刘英金出席会议并讲话。

    12月2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自治区代主席等党政领导视察赤峰市多普勒天气雷达站。

    (魏兴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长党组书记:乌  兰(蒙古族)

    副局长党组成员:李红宇(女 蒙古族)

    沈建国

    李彰俊

    庄肃明

    纪检组长党组成员:何卫卫(蒙古族)

     

    【概况】

    机构设置自治区气象局机关设有办公室、监测网络处、科技减灾处、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机关党委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设有自治区气象台、自治区气象探测资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技档案馆)、自治区气象科技开发中心、自治区气象局技术装备中心、自治区气象局培训中心、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自治区气象局产业运营中心、自治区气象局行政管理中心、自治区防雷中心、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

    台站设置全区有123个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其中基准站13个,基本站34个,气候站16个,其余为旗(县)一般站。承担高空观测12个站,气象辐射观测8个站,酸雨特种观测3个站,农业气象观测16个站,牧业气象观测8个站,沙尘暴观测5个站,蔬菜气象试验1个站。有77个艰苦台站。

    人员情况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2 955人。其中干部2 834人、工人121人。学历结构:研究生19人,本科282人,大专882人。职称结构:正研级高级工程师3人,副研级高级工程师139人,工程师1 162人。

     

    【气象服务】

    2003年全区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发,全区气象部门以主动、及时、准确、优质、高效服务为宗旨,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提高预报准确率,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主动及时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减轻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全区各级气象部门始终把基础业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基本业务质量全部达到中国气象局目标考核标准。基础业务质量稳中有升。

    各级气象台加强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业务系统建设和对下预报产品指导,全年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基本准确,全区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短期、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质量稳步提高。全区盟市以上气象台区域24小时天气预报质量优良。一般降雪、一般降雨的准确率分别为77.26%和75.3%,寒潮和大风的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7.5%和72%。各级气象部门密切注视天气变化,以提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为中心,认真做好重大白灾、大风降温、寒潮、抗旱、黄河凌汛、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向各级政府汇报气象情(预)报,制作专题分析报告,增强决策服务时效性,不断推进气象服务向综合性、主动性转变,服务产品形式多样化,气象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5月5日、5月21日呼伦贝尔市根河和兴安盟阿尔山分别发生森林火灾,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兴安盟气象局、自治区气象台、气象卫星遥感中心、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等部门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扑火气象服务工作,抓住有利天气过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对扑灭大火起到关键性作用。自治区党政部门对扑火气象服务给予高度评价,并向中国气象局致电感谢。呼伦贝尔市政府、兴安盟行署对气象部门工作表示满意;乌盟气象台准确预报7月25日乌盟凉城县特大暴雨,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救灾建议;赤峰市气象局积极向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地震灾区提供以每日最低温度为主的天气预报服务;自治区气象台等13个气象台站全力以赴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回收做好气象保障服务,中国人民解放军试验训练基地司令部给中国气象局发去感谢信。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回收的气象保障服务被评为2003年自治区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

    在国家主席胡锦涛赴内蒙古视察、国家重点工程、农牧业气象产量预报、生态监测、军事演习、浑善达克沙地及周边地区开展飞播造林种草和飞机灭蝗等重大社会气象服务保障中,预报准确、成效明显,受到中国气象局、各级党委、政府、部队、社会公众高度赞扬。

    全区有11个盟(市)行署(政府)向自治区气象局发来请奖函和表扬信,感谢当地气象部门优质服务。自治区气象局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区林业建设先进集体。自治区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和自治区气象台1名同志分别荣获全国气象部门重大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现代化建设】

    赤峰新一代天气雷达通过现场验收;呼和浩特、鄂尔多斯雷达天线系统成功吊装,海拉尔雷达塔楼主体土建工程完成计划任务;锡林浩特714CD天气雷达已完成吊装并投入运行;临河、乌海713C波段数字化天气雷达完成吊装。

    全区70个自动站系统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试运行;完成5个沙尘暴观测站的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启动大兴安岭雷电监测系统建设工作。

    全区70个自动站和5个沙尘暴监测站的通信组网项目得到落实;远程教育网方案获得中国气象局批准;全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宽带)已启动。

    全区农经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起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经网信息中心,建成自治区级农经网站。巴盟、兴安盟、锡盟、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等盟(市)局及部分旗(县)局亦建立农经网站,农经网信息上传业务和网站运行步入业务化轨道。

    研究制定自治区气象局门户网站建设方案。中国气象局—自治区气象局的电子公文无纸化加密传输系统运行正常。

     

    【人才强局】

    自治区气象局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派出14名业务骨干和处级干部挂职学习锻炼;73名业务及管理骨干参加南京气象学院、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班,吸收65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各级气象部门工作;加大岗位培训力度,有172人次参加中国气象局和地方组织的培训,全区举办各类培训班147期,学习人员达2 267人次,投入培训经费近100万元;为稳定队伍、用好现有人才,采取改革现有分配制度,制定优秀人才奖励办法等措施,创造良好用人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完成盟市局领导班子任期届满的考核以及中、高级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拓展领域】

    乌海市气象局承担乌海民航机场气象保障工作,满洲里市、阿尔山市气象局与当地民航机场签署合作建立民航气象台协议;积极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监测和评估;自筹资金开展草原、森林碳水循环监测;整合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内蒙古气候生态环境两级监测三级服务的总体方案》,并通过专家组论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前期准备工作;与中科院植物所联合共建多平台草原生态环境气象定位研究站并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组织推广半干旱农田优化灌溉模型;开展冰雪路面预报业务的试点;改凌汛监测为凌汛监测和预报;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增设东风航天城天气预报窗口。

    积极实施全区第三次农牧业气候区划,拓展气候应用服务领域,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展自治区重点工程气候环境评价工作。

    主动联合政府政研室等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提交《关于开发空中水资源的调研报告》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明确批示,要求自治区政府做好协调工作,支持气象部门进一步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同时指示气象部门要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尽快形成现代化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好地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科技工作】

    启动气候生态资源数据库、生态环境监测、精细预报、空中水资源评估开发利用四个业务系统建设工作。

    加强局校(局、院、所)合作,先后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 14个院所、单位签署合作协议,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合作项目逐步增加。自治区气象局与自治区档案局,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与呼伦贝尔市水文局实现资料共享,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将建成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北方基地。

     申报科技部、人事部、自治区科技厅、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各类科研项目26项,批准立项11项。其中,与内蒙古大学合作申报的《新型人工影响天气非银冷云催化剂的实验研究》项目,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合作申报的《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系统研究》项目,均已推荐给科技部审批立项;争取各种渠道科技投入80多万元,3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二等、三等奖,3篇论文在国外学术刊物(SCI)发表;对2002年度以前下达的各类在研和业务应用开发项目进行中期评估检查,7项科研成果在全区推广,促进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

     

    【地方气象事业】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和投入。各级气象部门气象服务主动及时、效益明显,得到各级党政部门肯定和大力支持。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落实工作有新突破,2003年各级地方政府对气象部门投入达6 310万元,比2002年增长9.8%。

    人工增雨成效显著。全区气象部门及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和防雹工作。4~8月期间,6架增雨作业飞机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工工增雨作业,累计作业124架次,增雨作业飞行372小时,航行近9万公里,飞行架次和飞行时数分别比2002年增加51%和65%。全区220部地面增雨火箭累计作业836次,发射增雨火箭弹4 597枚。人工增雨作业为缓减自治区旱情,保障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扑灭森林火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年内,全区人工增雨增加降水量约60亿吨,经济效益约6亿元。冰雹灾害是影响自治区农业生产主要灾害之一,2003年全区各级气象部门加强对冰雹灾害监测预警和指挥作业,全区735门高炮累计作业1 356次,共发射防雹炮弹51 366发,防护农田和经济作物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免受冰雹袭击。

    根据中国气象局提出建设“一流台站”要求,积极与各级政府协商、合作,多方筹集865万元资金,加快气象台站建设步伐。年内有21个一般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建设数量和建设资金额度均超过历史纪录,基层台站整体面貌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管理与改革工作】

    气象法制建设有新进展呼和浩特市率先在全区出台第一部关于防雷工作的市级地方政府规章《呼和浩特市建(构)筑物防雷工程设计审核、跟踪质量检测及竣工验收实施办法》,乌盟、巴盟、包头市、二连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等盟(市)人民政府(行署)也相继出台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文件,自治区发改委批准出台包括四大类157项气象专业有偿服务收费标准文件,新增并调整提高多项防雷技术服务收费项目与标准,为防雷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依法行政工作深入开展自治区气象局确定2003年为全区防雷活动年,全区气象部门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一系列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防雷意识,达到预期目的;在全区开展查处擅自发布气象信息专项执法活动,整顿和规范社会气象信息发布秩序;对12个盟市气象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较全面检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气象局会同有关单位在人大、政府的组织下开展气象行政执法检查;自治区气象局向自治区人大作气象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专题汇报,得到自治区人大和有关领导肯定。

    业务管理得到加强自治区气象局组织全区气象预报人员、业务科长、气象台长和分管业务副局长参加业务考试,对全区地面、高空、农业气象等业务进行抽查,对促进业务人员学习业务知识起到推动作用。有7名预报员被评为全国优秀预报员,23名通信、测报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系统管理员和优秀测报员称号。

    整章建制工作初见成效根据自治区气象事业发展实际需要,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整章建制工作,建立健全行政和业务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行为。通过整章建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目标管理扩大考核范围在对各盟(市)气象局实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上,2003年开始对各直属事业单位和机关各处室实行目标管理,并加强检查和落实工作。自治区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评为目标管理优秀达标单位。

    预算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严格执行中国气象局批复的预算,在安排预算时,向基层台站,特别向艰苦台站和国家基准、基本站以及重点建设项目倾斜;检查5个盟(市)气象局及其所属17个基层台站预算执行情况,对各单位预算管理和执行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政府采购;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项目建设资金,本着先有项目,后有建设资金原则认真做好项目上报和项目库滚动管理工作。中国气象局2003年对自治区的气象事业费投入比2002年增长11.6%。在中国气象局组织的基本建设项目检查中,自治区气象局被评为优良。

    气象宣传工作取得新成绩组织科技活动周和科普宣传活动,受到公众欢迎;组织拍摄人工增雨和防雷工作专题片并在内蒙古卫视播出;认真组织“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积极在《中国气象报》和《内蒙古日报》进行宣传报道;加强信息上报工作,逐步实现由部门内部宣传为主向社会大气象宣传为主的转变。自治区气象局档案室被国家档案局、党中央档案馆联合授予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

     

    【气象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2003年制定并下发《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创造学习型部门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建学习型部门活动;自治区气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有针对性学习,在学习和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自治区气象事业5年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

    全区气象部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普遍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各级领导班予以气象事业发展大局为重,维护事业发展良好局面,维护广大干部群众利益。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说实话、办实事、重实绩、求实效,各级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明显提高。

    在旗县级文明单位创建率100%基础上,文明单位质量和档次又有新提高,建成自治区级文明单位9个,盟(市)级文明单位46个。全区又有11个单位被自治区文明委确定为全区第三批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总数已达到38个。自治区气象局机关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军区命名为自治区2002~2003年度文明单位标兵,同时被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区道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乌盟气象局、赤峰市宁城县气象局、乌盟四子王旗气象局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军区命名为2002~2003年度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自治区气象局文明办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一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气候影响评价】

    气候概况2003年自治区主要气候特征:气温正常到偏高,全区年总降水量中、西部多于常年,旱灾较轻,东部地区旱灾严重。全区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及牧草生长季气候较适宜,全年大风日数偏少,沙尘暴、扬沙势力很弱。全区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比历年偏少,无霜期较长。年内全区自然灾害为多发年,特别是冰雹、洪涝、暴雨、蝗虫灾害较往年偏重,给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损失。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03年度全区气候较异常,气象灾害较多,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影响较重的冰雹、洪涝、暴雨、蝗虫等气象灾害多于常年,中、西部地区旱灾较轻,春末夏初,部分地区出现旱灾,东部地区阶段性干旱严重。全区大部分地区作物及牧草生长季气候相对较好,属于丰收或偏丰年景。2003年全区粮食单产达到3 150公斤/公顷~3 300公斤/公顷,总产达到1 290万吨~1 310万吨。

    春季中西部地区气候条件较好,水、热较匹配,春季回暖早,透雨偏早,非常有利于春播。全区气温除乌盟南部正常外,其余大部地区普遍偏高,春季降水频繁,使大部地区春播生产提早并顺利进行,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作物苗齐、苗壮,出苗率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风沙天气,对生态环境及植被恢复非常有利。东部地区从2002年隆冬至2003年春季气温一直偏高,热量充足,而降水异常偏少。除呼伦贝尔市西部外,东部地区从封冻时一直无有效降水,因而从冬季开始造成局部地区出现严重黑灾,入春后气温偏高,降水少,光照充足,土壤失墒严重,导致东部地区从冬旱发展为春季严重干旱。

    夏季全区大部地区气温较历年偏低,使中、西部大部地区农作物生育期比往年推迟半个月,小麦花粉期受阴雨天气影响,造成花粉生命力下降,授粉不充分,空壳秕粒增加;而玉米等大秋作物孕穗受到一定抑制,部分器官受害,对其正常生长造成危害,而喜凉作物马铃薯长势旺盛,其产量为最高一年,莜麦、荞麦长势也是历史上最好年份之一。盛夏由于对流性天气较多,中西部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洪涝、冰雹、暴雨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初夏东部地区喜降及时雨。通辽市6月上旬末及7月上旬初普降中到大雨,降水量均在40毫米以上,使入春以来的严重干旱得到彻底缓解,雨后播种晚田作物19.15万公顷,由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无大风天气,对玉米灌浆、乳熟,以及各种农作物特别是晚田作物快速生长都十分有利。呼伦贝尔市春初夏连旱,并出现24年来最严重的阴冷型低温冷害。冷害影响作物生殖生长,使农作物生育期推迟,部分地区农作物受冷害而萎蔫枯萎,对农作物构成威胁。

    秋季全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主要集中于秋初。秋初中、西部地区水热同步,热量条件较好,大风少,无沙尘等灾害性天气,秋霜冻来临偏晚,延长作物生长期,促进作物后期干物质生成,对大秋作物灌浆、成熟有利,改善前期因气温偏低,热量不足,阴雨寡照天气多,造成作物生长缓慢、生长量减小的状况,为大秋作物高产、稳产奠定良好基础。深秋气温波动较大,中部偏南及东部通辽市地区降水偏多,对晚田作物生长有利。

    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2003年气候对畜牧业影响利大于弊,部分牧区虽遭受一些气象灾害,造成一定损失,但气候条件对畜牧业生产有利,中、西部牧业喜获丰收。

    中、西部地区冬季来早,深秋锡盟大部牧区出现中到大雪,局部暴雪,大部地区形成积雪,提前进入冬季。受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影响,使中、西部牧区出现近十年来少见的降雪天气,气温持续偏低,部分地区出现白灾。白灾地区牲畜不能正常放牧采食,对接羔保育、安全越冬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入冬及冬末出现频繁降雪天气过程对净化空气,加大空气湿润度,提高土壤含水量,为来年牧草返青奠定良好基础。东部大部地区在深秋普降中到大雪,呼伦贝尔市牧区座冬雪形成早,11月上旬一场中到大雪,牧区就形成座冬雪,积雪深度为8厘米~17厘米,12月至3月末相继降几场中到大雪,使牧业四旗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灾,11个苏木受灾,冬季白灾死亡牲畜为2万头只,使全市牧业经济损失严重。

    春季气候条件对中、西部牧区极为有利,水、热较匹配,使牧草返青期普遍提早10~15天。春季前期出现冷空气,气温变化较大,降水频繁;后期气温回升快,降水偏多,特别是中部偏南地区降水偏多、牧区草场普遍含水量高,加之春季大风偏少,无寒潮天气影响,春季牧区牧草长势旺盛,草原生态良好。呼伦贝尔市入春后气温偏高,牧区气温比历年偏高12,春末牧区大部地区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偏少8~9成,加之大风日数多,风力强,草场土壤水分蒸发快,出现严重春旱。通辽市牧区因无积雪覆盖,气温偏高,牧场底墒极差,牧草返青受到严重影响,牲畜出牧采食、饮水困难。但春季暖湿气候,利于接羔保育。

    夏季中西部地区降水充沛,牧草普遍长势良好。锡盟中西部地区优质牧草有所增加,草原水草丰美,牲畜膘肥体壮,是锡盟草原旅游业最好的一年。东部牧区降水严重匮乏,其中北部和南部地区分别出现夏旱和伏旱。呼伦贝尔市牧区夏季降水量比历年偏少21%~60%,牧草生长状况极差,牲畜膘情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发展。赤峰牧区盛夏伏旱严重,无降水持续时间长,牧草尖发黄,营养下降,后期降水偏多,使伏旱得以缓解。

    秋季中西部地区温度较适宜,大风天气少,水热同期。秋初降水明显多于常年,部分地区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所少见,对提高牧草的产量与质量十分有利,同时利于牲畜抓秋膘。锡盟打贮草20.5亿公斤,比2002年同期多5.54亿公斤,比最高的1998年多2.22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出现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特别是东部偏北地区出现强降温、降雪天气,提早形成座冬雪,对牲畜保膘及越冬、牧业生产不利,对封冻前土壤增墒有利。

    气候对其它行业的影响林业:2003年自治区中、西部地区春夏雨水充沛,适宜气候使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成活率高,对恢复生态环境十分有利。锡盟人工造林84.15万亩,成活率达80%以上。商业:夏季高温酷热天气少,气候较凉爽,使空调设备销售比往年减少10%左右,冷饮等销售也大幅度下降,夏季阴雨低温给商家造成不利影响。建筑业:秋末气温持续偏高,延长施工期,对建筑业有利。但气候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秋季气温变幅较大,降雪偏少,致使全区入冬后患流感人群较多,医院、诊所人满为患,流感持续时间长,病情较重,引起卫生、防疫部门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业:冬季雪大、寒冷,牧区苏木嘎查主要道路严重受阻,交通运输损失较大,城镇街道积雪覆盖,道路滑,交通事故增多,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

     

    【存在问题】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形势,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预测预估准确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服务领域有待拓宽;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亟待发挥;高层次人才短缺,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

     

    【局大事】

    2月17日至19日,2003年全区气象局长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2月19日,自治区政府召开人工影响天气暨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座谈会,自治区副主席雷·额尔德尼出席。

    2月20日,自治区政府颁发《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

    2月22日,自治区政府召开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专题会议。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岳福洪,自治区副主席雷·额尔德尼出席。

    8月20日至22日,全国气象部门气象文化建设暨创建文明行业会议在呼和浩特宾馆举行,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刘英金出席会议并讲话。

    12月2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自治区代主席等党政领导视察赤峰市多普勒天气雷达站。

    (魏兴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