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4卷  /  盟市旗县

2004卷

  • 磴口县
  • 【领导名录】<?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副书记:张元胜

    周玉林

     

    李再和(11月离任)

    刘丰俊(挂职7月任职)

    赵秀丽(女11月任职)

    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国荣(回族)

    政协主席:杜承利(11月离任)

    李再和(11月任职)

      长:张元胜

    副县长:赵秀丽(女11月离任)

     

    徐生贵

    田有光

    王志云(11月离任)

    邢旺喜

    李树强(11月任职)

    张如红(女11月任职)

    纪检委书记:周玉林(11月离任)

    赵秀丽(女12月任职)

    政法委书记:李新文

    法院院长:张桂林

    检察院检察长:秦瑞林(11月离任)

    刘治中(11月任职)

    公安局长:魏俊仁

    武装部长:董桂山

      委:吴四龙

     

    【概况】磴口县地处巴彦淖尔市西南部,西南与阿拉善盟毗邻,东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西北、东北分别与本市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搭界;地理坐标,北纬40°9~40°57、东经106°9~107°10,东西92公里,南北65公里,总面积4 166.6平方公里(合625万亩)。县政府所在地巴彦高勒镇、东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443公里,西距乌海市90公里。

    2003年,磴口县辖2个苏木、2个乡、4个建制镇,共8个乡级行政机构。含47个村(嘎查)、250个村民小组、5个街道办事处、23个居委会。境内有盟属国营农场5个和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全地区人口共122 971人。其中城镇46 481人、农牧区59 023人、农场17 467人(包括沙林中心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1.08。境内有蒙、回、满、朝鲜、苗、藏、傣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哈腾套海苏木、沙金套海苏木和巴彦高勒镇,共有人口4 435人;回族由宁夏北徙而来,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在巴彦高勒、补隆淖镇和渡口乡内,人口12 508人。

    磴口境内沙漠属乌兰布和沙漠,面积31万公顷,占县总面积68.3%。最大的植被群为沙蒿白茨,总面积超过13.33万公顷。

    平原属河套平原之西端,有3.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3%。目前,平原区内除各种非农占地外,60%已为农田,而80%农田是高产稳产田。

    山地属阴山山脉,面积9.69万公顷。历年年际平均气温7.6,无霜期136天,平均年总辐射153.66千米/平方厘米,为全国总辐射最高地区之一。

    2003年,年总降水193.8毫米。其中6~9月份降水165.7毫米,较上年多降34.1毫米;

    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4603万元(现价),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0 900万元,增长119%,第二产业完成34 200万元,增长4.0%。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743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 821万元,增长73.3%。财政总收入7 313万元,增长35.1%。财政总支出13 660万元,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8,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6,比上年增长3.3个百分点,农资价格指数104.4,增长1.9个百分点。

     

    【农业】年内,全县完成播种1.6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0.7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经济作物完成播种0.8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0.7%;优质牧草完成播种1 400公顷,比上年增长16%。粮经草的比例为334532,种植结构实现了质的改变。以种植型为主的农业向以养殖型农业跨跃了一步。全县粮食总产5.24万吨。其中小麦1.92万吨、玉米3.25万吨、油葵总产0.19万吨、花葵总产0.65万吨、番茄总产7.31万吨。农业总产值8 491.6万元(现价)。

     

    【种植业】种植结构调整面向名特优。以制种玉米、番茄、南瓜、青椒为特色的农作物,实现订单种植1.37万公顷,订单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1%。建成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生产基地0.46万公顷。培训农牧民、企业员工1.02万人(次),有806人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证书。发展名特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扩大订单,稳定了农民的收入。

    加大科研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全年完成试验和示范项目140个。其中6个重点项目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数据:阿姆斯肥应用试验、那氏778小麦应用对比试验、麦巴优1号种植示范、早熟华莱士种植示范、华莱士温室种植试验、早熟番茄种植示范。

     

    【畜牧业】稳步推进“种子工程”;优化种群,加强疾病防治,减少灾害,增加存栏;实施圈养,保护生态,恢复草场植被。畜牧业呈蓬勃发展势头。畜牧业在大农业中比例上升,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0%,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1%,有力地拉动着种植业结构调整。

    全年用于奶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到1.3亿元,新购进奶牛4 595头,建奶站80座,奶牛养殖已成为磴口县经济快速增长的新亮点。至年底,全县共有奶牛7 910头。

    为实现羊种尽快改良,年内从山东、宁夏等地引进优质种羊6万多只,完成改良15万只。全县羊的良种率已达到92%,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全县扶持1 000只以上养羊大户100户,肉羊基地建设已具雏形,全年出栏羊13.5万只。

     

    【生态建设】2003年生态治理工作,重点是保护、补栽、补压草网。年内完成造林面积1.33万公顷。其中包括退耕还林0.33万公顷,黄河上中游治理工程植树0.61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植树533.33公顷,飞播造林0.33万公顷,封沙育草面积1 333.33公顷。

     

    【工业】2003年,工业以引进项目为切入点,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抢占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以机制转换为契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经过一年努力,境内工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制度趋于完善,产值在GDP中比重上升。

    2003年末,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8户,直接影响工业产值的企业14户,共有独立核算企业34户。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57 530万元,增长51.4%,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66 502万元。

    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项目引进,年内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磴口县关于治理整顿经济环境的决定》、《磴口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和《磴口县重点项目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率先垂范,清理收费项目,减轻工商企业、个体经营者的负担。全年共少收费用288万元,占上年企业及个体户上缴各项收费的29%。同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不法行为。产业结构由过去的食品、化工两大支柱,逐步向食品、化工、乳业、纸业电业、矿业六大支柱产业拓展。主要产品有:保健食品系列、乳肉食品、化工产品类、塑料制品类、机械制造类,预制和冶金。

     

    【招商引资】2003年2月20日,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报告暨经贸洽谈会,会议就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优惠政策、发展环境等做了详细介绍。会后成功地引进蒙牛集团公司,同时与十几家国内企业签订投资十几亿的合作意向。蒙牛的成功引进开创了磴口改革开放、招商引资以来引进国内知名企业的先河,它不仅带动了一批国内企业关注磴口、投资磴口,且对磴口的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尽快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基础。

    年内共引进项目21个,合同金额41 203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0 100万元,直接利用外资495万美元,外贸出口1 640万美元。

    重点项目:1.投资2.5亿元的蒙牛集团磴口分公司液态奶生产项目入驻磴口,于12月22日投入试运行。2.泰顺公司生产线扩建工程投资2 300万。3.盘古集团首期5万吨杨木切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4.丰华热力公司供汽、给水、排污配套工程一期工程投资1 000万元。5.4号国际商务区三星级宾馆正在建设之中。6.总投资3 000万元的科发集团超高压瓜果汁项目已完成土建工程。

     

    【基础建设】2003年基础设施建设本着服从与服务于经济,避免形式主义,反对形象工程,一切从有利于造福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完成投资1.35亿元。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成了110国道9.5公里入城段改建,完成260米排污管线铺设,新建给水管道5 800米,新打给水深井1眼,新增供热10万平方米,居民巷道硬化4 200米,完成5号国际商务区道路路基铺垫,全县新增电话9 977部。

    在农牧区,通过自筹资金,出工出劳等多种形式,完成了62.2公里村(嘎查)道路建设,使6个村(嘎查)通了汽车。完成乡村公路150公里砂石路面铺垫,农牧区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水利基础建设,针对黄河供水少、旱情严重的形势全县组成了1 000多人的打井抗旱工作队,分赴农牧区,组织农牧民打井抗旱,共完成投资1 580万元,砌衬渠道39公里,新建渠口闸650(农渠以上灌溉渠),渠道清淤164.92万立方米,打机电井278眼,组合井156眼,平地缩块1.05万公顷,增加节水面积1.28万公顷,新增灌溉面积0.23万公顷,新增草库伦灌溉面积50处,水土治理面积0.29万公顷,防洪堤完成土石方投放3.4万立方米。

    2003年,全县共有建筑项目24项,工程总面积112 124平方米,工程总造价9 407万元。其中住宅楼48 478平方米、综合办公楼11 944平方米、蒙牛主车间21 028平方米,教学楼5 600平方米,并完成2002年以来各建筑的后续工程。

     

    【教育】至2003年底,全县有中小学52所、国办幼儿园1所、教师培训中心1所。其中完全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8所、小学43所(包括民族小学2所),在职教职工1 228人,在校学生15 659人。

    全县教育系统,募得各类社会捐助金15.4万元,救助贫困生1 377人,使100多名初中贫困生获重返校园。

    年内确定了16所小学采用小语整改成果,3所中学使用洋思教学经验。并选派年轻教师走出校门,到周边市县观摩取经。

    年内完成了县一中、二中、三中的教学楼、住宿楼建设的后续工程,购置了一批教学仪器设备,建成区级普通高级中学先进学校1所,区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4所,区级现代化教育示范学校5所,盟级先进学校、示范学校13所,并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拿出20万元重奖一批优秀校长和教师,这也是历年来的首次重奖。

     

    【卫生】2003年末,全县有医院2所,妇幼保健院1所,乡级卫生院8所,个体诊所41个,药品专卖店4个。从医人员576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2人,中级职称的71人),病床320张。实现了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卫生院,大病不出县医院的目标。地方病监控有力,法定传染病发现、报告、治疗及时。

    为改善全县医疗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县医院投巨资购进一批先进仪器,配备最先进的120救护车。同时,与区内外医院、医学院合作,不定期请专家讲学、会诊,这样不仅方便了群众,扩大医院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一批中青年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医疗水平。

    农牧区卫生院经过整改重组后,全部划归县卫生行政部门管理,避免了农牧区医疗卫生市场混乱,假冒伪劣药品器械充斥,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局面,同时加强了地方病防治、疫情监控力量。

    年内发现法定传染病308例。其中乙肝196例,甲肝12例,结核30例,麻疹4例,淋病2例,菌痢3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61例,除8例非典型肺炎死亡外,其它传染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医药监察】在非典型肺炎蔓延猖獗的特殊时期,药监人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昼夜坚守,实行每小时报告,避免了大量假药、不洁净、不合格器具服装流入市场,维护了群众的健康。查获的药品、器具、服装等,价值数十万元,全部销毁。

     

    【就业】全社会2003年从业人员总数为58 357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33 277人,占从业人员的57%,比上年减少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9 520人,占从业人员的16.3%,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 560人,占从业人员的26.7%,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年内,新增就业岗位2 285个。主要分布在环卫、绿化、社区服务、事业单位。全年安置4050下岗职工135人。累计办理求职登记1 172人,登记失业率为4.0%。

    通过劳动服务中介机构向外输出劳务,先后向呼和浩特、包头、宁夏等地输出劳务347人。

    实行上岗前培训,利用本地的优势,结合外地的技术,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先后与内蒙古水利技术、包头轻工学院合作,培训电脑操作员、家电维修、电汽焊、服装剪裁技工540人。这些人通过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工作的岗位。

     

    【社会保障】到2003年末,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全部纳入统筹管理。全县8户重点企业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障和养老保险。到年底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万人,医疗保障参保人数达11 568人。共征缴医疗保险金632万元,工伤保险23万元,生育保险11万元,养老保险138万元。共为1 900名退休职工和104名遗属发放养老金、生活费1 140万元,发放率达100%。

    加强城镇低收入家庭,农牧区鳏、寡、孤、独、五保户家庭生活补贴和救助工作。全县救助总人数1.2万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3 351人,占城镇总人口的5.8%,人均月补47.4元,共发放低保金15.8万元。给农牧区送煤炭、棉衣棉被、饲草饲料折合款10余万元。

     

    【人民生活】2003年,虽然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但因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住房、教育投入加大,实际生活水平与上年持平。据统计,本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6 284元,比上年增长9%,人均住房26.75平方米,增长16.2%,恩格尔系数为33%。每100户拥有摩托车48.8辆,家用汽车2辆,家用电脑7.17台,电冰箱(柜)71.67个,彩色电视106.76台,电话71.5部。农牧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 070元,增长8.9%,人均住房24.4平方米,恩格尔系数50.7%,比上年增长1.9个百分点。每100户拥有摩托车37.5辆,汽车2 辆,电视92.5台,电话53.5部,洗衣机58台。

     

    【县大事】

    1.4月6日,国内知名企业蒙牛集团公司入驻磴口县,投资2.5亿元,占地36 000平方米的液态奶生产线车间建筑工程启动。

    2.4月8日,磴口县发生输入型非典型肺炎疫情,全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经过33天的奋战,疫情于5月12日得到控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次疫病被感染者共61例。其中8例死亡、53例康复。

    3.6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国家卫生部领导的陪同下,考察磴口县防控非典工作,并对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赞扬。

    (徐云)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磴口县
  • 【领导名录】<?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副书记:张元胜

    周玉林

     

    李再和(11月离任)

    刘丰俊(挂职7月任职)

    赵秀丽(女11月任职)

    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国荣(回族)

    政协主席:杜承利(11月离任)

    李再和(11月任职)

      长:张元胜

    副县长:赵秀丽(女11月离任)

     

    徐生贵

    田有光

    王志云(11月离任)

    邢旺喜

    李树强(11月任职)

    张如红(女11月任职)

    纪检委书记:周玉林(11月离任)

    赵秀丽(女12月任职)

    政法委书记:李新文

    法院院长:张桂林

    检察院检察长:秦瑞林(11月离任)

    刘治中(11月任职)

    公安局长:魏俊仁

    武装部长:董桂山

      委:吴四龙

     

    【概况】磴口县地处巴彦淖尔市西南部,西南与阿拉善盟毗邻,东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西北、东北分别与本市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搭界;地理坐标,北纬40°9~40°57、东经106°9~107°10,东西92公里,南北65公里,总面积4 166.6平方公里(合625万亩)。县政府所在地巴彦高勒镇、东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443公里,西距乌海市90公里。

    2003年,磴口县辖2个苏木、2个乡、4个建制镇,共8个乡级行政机构。含47个村(嘎查)、250个村民小组、5个街道办事处、23个居委会。境内有盟属国营农场5个和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全地区人口共122 971人。其中城镇46 481人、农牧区59 023人、农场17 467人(包括沙林中心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1.08。境内有蒙、回、满、朝鲜、苗、藏、傣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哈腾套海苏木、沙金套海苏木和巴彦高勒镇,共有人口4 435人;回族由宁夏北徙而来,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在巴彦高勒、补隆淖镇和渡口乡内,人口12 508人。

    磴口境内沙漠属乌兰布和沙漠,面积31万公顷,占县总面积68.3%。最大的植被群为沙蒿白茨,总面积超过13.33万公顷。

    平原属河套平原之西端,有3.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3%。目前,平原区内除各种非农占地外,60%已为农田,而80%农田是高产稳产田。

    山地属阴山山脉,面积9.69万公顷。历年年际平均气温7.6,无霜期136天,平均年总辐射153.66千米/平方厘米,为全国总辐射最高地区之一。

    2003年,年总降水193.8毫米。其中6~9月份降水165.7毫米,较上年多降34.1毫米;

    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4603万元(现价),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0 900万元,增长119%,第二产业完成34 200万元,增长4.0%。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743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 821万元,增长73.3%。财政总收入7 313万元,增长35.1%。财政总支出13 660万元,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8,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6,比上年增长3.3个百分点,农资价格指数104.4,增长1.9个百分点。

     

    【农业】年内,全县完成播种1.6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0.7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经济作物完成播种0.8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0.7%;优质牧草完成播种1 400公顷,比上年增长16%。粮经草的比例为334532,种植结构实现了质的改变。以种植型为主的农业向以养殖型农业跨跃了一步。全县粮食总产5.24万吨。其中小麦1.92万吨、玉米3.25万吨、油葵总产0.19万吨、花葵总产0.65万吨、番茄总产7.31万吨。农业总产值8 491.6万元(现价)。

     

    【种植业】种植结构调整面向名特优。以制种玉米、番茄、南瓜、青椒为特色的农作物,实现订单种植1.37万公顷,订单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1%。建成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生产基地0.46万公顷。培训农牧民、企业员工1.02万人(次),有806人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证书。发展名特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扩大订单,稳定了农民的收入。

    加大科研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全年完成试验和示范项目140个。其中6个重点项目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数据:阿姆斯肥应用试验、那氏778小麦应用对比试验、麦巴优1号种植示范、早熟华莱士种植示范、华莱士温室种植试验、早熟番茄种植示范。

     

    【畜牧业】稳步推进“种子工程”;优化种群,加强疾病防治,减少灾害,增加存栏;实施圈养,保护生态,恢复草场植被。畜牧业呈蓬勃发展势头。畜牧业在大农业中比例上升,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0%,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1%,有力地拉动着种植业结构调整。

    全年用于奶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到1.3亿元,新购进奶牛4 595头,建奶站80座,奶牛养殖已成为磴口县经济快速增长的新亮点。至年底,全县共有奶牛7 910头。

    为实现羊种尽快改良,年内从山东、宁夏等地引进优质种羊6万多只,完成改良15万只。全县羊的良种率已达到92%,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全县扶持1 000只以上养羊大户100户,肉羊基地建设已具雏形,全年出栏羊13.5万只。

     

    【生态建设】2003年生态治理工作,重点是保护、补栽、补压草网。年内完成造林面积1.33万公顷。其中包括退耕还林0.33万公顷,黄河上中游治理工程植树0.61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植树533.33公顷,飞播造林0.33万公顷,封沙育草面积1 333.33公顷。

     

    【工业】2003年,工业以引进项目为切入点,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抢占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以机制转换为契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经过一年努力,境内工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制度趋于完善,产值在GDP中比重上升。

    2003年末,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8户,直接影响工业产值的企业14户,共有独立核算企业34户。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57 530万元,增长51.4%,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66 502万元。

    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项目引进,年内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磴口县关于治理整顿经济环境的决定》、《磴口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和《磴口县重点项目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率先垂范,清理收费项目,减轻工商企业、个体经营者的负担。全年共少收费用288万元,占上年企业及个体户上缴各项收费的29%。同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不法行为。产业结构由过去的食品、化工两大支柱,逐步向食品、化工、乳业、纸业电业、矿业六大支柱产业拓展。主要产品有:保健食品系列、乳肉食品、化工产品类、塑料制品类、机械制造类,预制和冶金。

     

    【招商引资】2003年2月20日,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报告暨经贸洽谈会,会议就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优惠政策、发展环境等做了详细介绍。会后成功地引进蒙牛集团公司,同时与十几家国内企业签订投资十几亿的合作意向。蒙牛的成功引进开创了磴口改革开放、招商引资以来引进国内知名企业的先河,它不仅带动了一批国内企业关注磴口、投资磴口,且对磴口的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尽快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基础。

    年内共引进项目21个,合同金额41 203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0 100万元,直接利用外资495万美元,外贸出口1 640万美元。

    重点项目:1.投资2.5亿元的蒙牛集团磴口分公司液态奶生产项目入驻磴口,于12月22日投入试运行。2.泰顺公司生产线扩建工程投资2 300万。3.盘古集团首期5万吨杨木切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4.丰华热力公司供汽、给水、排污配套工程一期工程投资1 000万元。5.4号国际商务区三星级宾馆正在建设之中。6.总投资3 000万元的科发集团超高压瓜果汁项目已完成土建工程。

     

    【基础建设】2003年基础设施建设本着服从与服务于经济,避免形式主义,反对形象工程,一切从有利于造福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完成投资1.35亿元。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成了110国道9.5公里入城段改建,完成260米排污管线铺设,新建给水管道5 800米,新打给水深井1眼,新增供热10万平方米,居民巷道硬化4 200米,完成5号国际商务区道路路基铺垫,全县新增电话9 977部。

    在农牧区,通过自筹资金,出工出劳等多种形式,完成了62.2公里村(嘎查)道路建设,使6个村(嘎查)通了汽车。完成乡村公路150公里砂石路面铺垫,农牧区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水利基础建设,针对黄河供水少、旱情严重的形势全县组成了1 000多人的打井抗旱工作队,分赴农牧区,组织农牧民打井抗旱,共完成投资1 580万元,砌衬渠道39公里,新建渠口闸650(农渠以上灌溉渠),渠道清淤164.92万立方米,打机电井278眼,组合井156眼,平地缩块1.05万公顷,增加节水面积1.28万公顷,新增灌溉面积0.23万公顷,新增草库伦灌溉面积50处,水土治理面积0.29万公顷,防洪堤完成土石方投放3.4万立方米。

    2003年,全县共有建筑项目24项,工程总面积112 124平方米,工程总造价9 407万元。其中住宅楼48 478平方米、综合办公楼11 944平方米、蒙牛主车间21 028平方米,教学楼5 600平方米,并完成2002年以来各建筑的后续工程。

     

    【教育】至2003年底,全县有中小学52所、国办幼儿园1所、教师培训中心1所。其中完全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8所、小学43所(包括民族小学2所),在职教职工1 228人,在校学生15 659人。

    全县教育系统,募得各类社会捐助金15.4万元,救助贫困生1 377人,使100多名初中贫困生获重返校园。

    年内确定了16所小学采用小语整改成果,3所中学使用洋思教学经验。并选派年轻教师走出校门,到周边市县观摩取经。

    年内完成了县一中、二中、三中的教学楼、住宿楼建设的后续工程,购置了一批教学仪器设备,建成区级普通高级中学先进学校1所,区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4所,区级现代化教育示范学校5所,盟级先进学校、示范学校13所,并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拿出20万元重奖一批优秀校长和教师,这也是历年来的首次重奖。

     

    【卫生】2003年末,全县有医院2所,妇幼保健院1所,乡级卫生院8所,个体诊所41个,药品专卖店4个。从医人员576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2人,中级职称的71人),病床320张。实现了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卫生院,大病不出县医院的目标。地方病监控有力,法定传染病发现、报告、治疗及时。

    为改善全县医疗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县医院投巨资购进一批先进仪器,配备最先进的120救护车。同时,与区内外医院、医学院合作,不定期请专家讲学、会诊,这样不仅方便了群众,扩大医院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一批中青年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医疗水平。

    农牧区卫生院经过整改重组后,全部划归县卫生行政部门管理,避免了农牧区医疗卫生市场混乱,假冒伪劣药品器械充斥,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局面,同时加强了地方病防治、疫情监控力量。

    年内发现法定传染病308例。其中乙肝196例,甲肝12例,结核30例,麻疹4例,淋病2例,菌痢3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61例,除8例非典型肺炎死亡外,其它传染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医药监察】在非典型肺炎蔓延猖獗的特殊时期,药监人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昼夜坚守,实行每小时报告,避免了大量假药、不洁净、不合格器具服装流入市场,维护了群众的健康。查获的药品、器具、服装等,价值数十万元,全部销毁。

     

    【就业】全社会2003年从业人员总数为58 357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33 277人,占从业人员的57%,比上年减少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9 520人,占从业人员的16.3%,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 560人,占从业人员的26.7%,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年内,新增就业岗位2 285个。主要分布在环卫、绿化、社区服务、事业单位。全年安置4050下岗职工135人。累计办理求职登记1 172人,登记失业率为4.0%。

    通过劳动服务中介机构向外输出劳务,先后向呼和浩特、包头、宁夏等地输出劳务347人。

    实行上岗前培训,利用本地的优势,结合外地的技术,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先后与内蒙古水利技术、包头轻工学院合作,培训电脑操作员、家电维修、电汽焊、服装剪裁技工540人。这些人通过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工作的岗位。

     

    【社会保障】到2003年末,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全部纳入统筹管理。全县8户重点企业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障和养老保险。到年底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万人,医疗保障参保人数达11 568人。共征缴医疗保险金632万元,工伤保险23万元,生育保险11万元,养老保险138万元。共为1 900名退休职工和104名遗属发放养老金、生活费1 140万元,发放率达100%。

    加强城镇低收入家庭,农牧区鳏、寡、孤、独、五保户家庭生活补贴和救助工作。全县救助总人数1.2万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3 351人,占城镇总人口的5.8%,人均月补47.4元,共发放低保金15.8万元。给农牧区送煤炭、棉衣棉被、饲草饲料折合款10余万元。

     

    【人民生活】2003年,虽然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但因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住房、教育投入加大,实际生活水平与上年持平。据统计,本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6 284元,比上年增长9%,人均住房26.75平方米,增长16.2%,恩格尔系数为33%。每100户拥有摩托车48.8辆,家用汽车2辆,家用电脑7.17台,电冰箱(柜)71.67个,彩色电视106.76台,电话71.5部。农牧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 070元,增长8.9%,人均住房24.4平方米,恩格尔系数50.7%,比上年增长1.9个百分点。每100户拥有摩托车37.5辆,汽车2 辆,电视92.5台,电话53.5部,洗衣机58台。

     

    【县大事】

    1.4月6日,国内知名企业蒙牛集团公司入驻磴口县,投资2.5亿元,占地36 000平方米的液态奶生产线车间建筑工程启动。

    2.4月8日,磴口县发生输入型非典型肺炎疫情,全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经过33天的奋战,疫情于5月12日得到控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次疫病被感染者共61例。其中8例死亡、53例康复。

    3.6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国家卫生部领导的陪同下,考察磴口县防控非典工作,并对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赞扬。

    (徐云)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