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4卷  /  盟市旗县

2004卷

  • 乌海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记:赵  忠(1月任职)

    副书记:(蒙古族3月任职)

     

    刘建明

    武建中 

      委:王苏布道(女蒙古族)

    ***(蒙古族)

    赵洪涛(蒙古族)

      跃(挂职10月离任)

    张新传(6月离任)

    马誉炜(6月任职)

     

      任:哈斯巴根(蒙古族4月离任)

      忠(5月任职)

    副主任:罗庆国

     

    刘冬梅(女)

      英(蒙古族)

    武文俊

    刘东镐(朝鲜族)

     

      长:赵  忠(4月离任)

    (蒙古族4~5月代理)

    副市长:  跃(挂职10月离任)

    韩琦运

    云高怀(蒙古族)

    刘新乐(蒙古族)

    杜建和

    ***

    甄晨岚(女)

    徐德林(蒙古族1月任职)

      斌(挂职10月任职)

     

      席:李光席

    副主席:刘永符(蒙古族)

      武(蒙古族)

      秀(女)

    杜建民

    刘任才

    王建新(达斡尔族)

    许惠和

    ***

    许宏然

    纪检委

      记:武建中

    政法委

      记:王苏布道(女蒙古族)

     

      长:张 

    检察院

    检察长:宝孟和(蒙古族)

    军分区

    司令员:吴东海

      委:张新传(3月离任)

    马誉炜(3月任职)

    副司令员:臧忠友

    副政委:张凤高

     

    【概况】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缘。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干旱、半荒漠气候地带。东邻鄂托克旗,西连阿拉善左旗,南界鄂托克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北接鄂托克旗、阿拉善左旗。介于北纬39°0230~39°5455、东经106°3625~107°0805之间,东西相距约45公里,南北距离约100公里。总面积1 754平方公里,辖3区,5乡、5镇、15个街道办事处,2个嘎查、60个村委会、104个社区居委会。

    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4 314人,死亡人口1 164人。年末,全市总人口415 9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7 542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8 959人,其中蒙古族16 105人,回族7 918人,满族4 274人,平均每户家庭3.05人。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7.3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速居十二盟市第二位,在西部50城市中也排第二位,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03亿元,增长3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9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比重为2.071.426.6。第二产业总量的扩张,有力地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2.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7.16 亿元,增长37.66%。增速在全区十二盟市中排第二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32.23%;一般预算收入35 131万元,增长32.89%;区级财政收入实现29 941万元,增长45.97%;上划党中央两税收入31 221万元,增长48.6%;上划党中央所得税3 868万元,增长13.97%。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高载能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税收收入提供有力的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为6 746元,同比增长17.49%,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为5 004元,增长8.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 080元,增长15%,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 429元,同比降低7.1%。城镇居民均住房面积19.8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20.78平方米。

    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58 106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集体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6 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7.3%;其它经济类型职工工资总额为34 909万元,比上年增长15.7%。

    年末,城镇从业人员157 628人,比上年增加1 093人。其中,在岗职工100 705人,比上年增加3 048人,增长3.1%;工商注册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7 693人,比上年增加4 167人,增长12.4%。城镇登记失业率4.5%。

     

    【工业】2003年,乌海市以提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为主攻方向,以发展高载能工业为突破口,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等支柱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扩张为着力点,发挥比较优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呈现6个特点:

    一是工业总量持续扩张。在重点工业项目的拉动下,形成一批新的工业增长点,规模以上企业由2002年的65户增加到2003年的83户,全市工业产值规模再上新台阶,由2002年的51亿元到2003年突破70亿元大关。二是工业增速再创新高。全市工业增速由2001年12%提高到2002年18%,又由2003年年初增速超过20%提高到年末的接近40%。三是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全市产值规模超亿元有14户,比上年增加4户,5 000万元以上的有24户,比上年增加5户,超2 000万元的有42户,比上年增加11户。四是产销衔接水平显著提高。由于下游产品市场的不断升温,全市的原煤、精煤、焦炭、电石、硅铁、水泥、生铁等主导产品市场销售供不应求,市场售价持续走高,全市产销率大幅度上升。五是高载能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市高载能企业经过几年已发展到84户,已投产的46户。高载能工业增速为45.7%。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拉动电力工业的增长。高载能企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超过20%,拉动全市工业增幅超过6个百分点。六是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市实现利润超过百万元的有26户,同比增加16户,其中盈利额超千万元的有11户,同比增加7户。

     

     

     

     

    2003年,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1.5亿元,同比增长39%,完成工业增加值37.6亿元,同比增长27.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长42.7%;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2%,同比升高2.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销率为97.3%,同比升高2.3个百分点;列入统计范围的59种重点工业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有26种;全市发电量完成55亿度时,同比增长1.08倍,全市工业用电量完成40亿度,同比增长68%;全市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56,同比升高26.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为124 ,同比升高4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7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7.3倍。

     

    【农牧业】乌海市农业是一个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城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郊型农业,城市近郊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巴音陶亥、新地等地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全市农业人口6万多人,耕地10万余亩,人均耕地少,可供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由此决定乌海农业必须走高投入、高产出之路。确定以葡萄种植、设施农业和种草养畜为重点,不断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市政府决定自2003年1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暂停向农民直接征缴农业税,其应缴纳的农业税及其附加由财政代缴。在实施禁牧后,重点开展清查乱开滥垦草原的专项工作,并制定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计划。全年,全市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4 046.67公顷。编制完成《乌海市5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可研,当年新植葡萄面积274.67公顷。新建日光温室17.53公顷,保护地面积达174.4公顷。种植牧草1 333.33公顷,种植灌木600公顷。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实施意见》,2003年,建成经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蔬菜、瓜果生产基地1 760.67公顷,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专卖店3个。

    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一是以菲达罐头食品厂为龙头,形成200余公顷的加工番茄生产基地。二是以海勃湾区友益万亩农场为龙头,带动已发展肉羊养殖4.25万只。三是新建13处奶站,奶牛由2002年的636头增加到2003年的1 421头。

     

     

     

     

    推进农牧业科技推广普及,提高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一是引进推广新品种39个、新技术13项。葡萄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室内试管育苗获得成功。二是农业技术培训5 733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 000册(份)。三是2003年牧业年度全市良种改良种大小畜达8.4万头只,良改畜比重达90.3%,种公畜良种化程度达75%。

    2003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 080元,比上年增长15%。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5.46万千瓦,同比增长13.4%;农业生产用电2 974万千瓦时,同比降低2.3%;农用化肥施用量5 868吨(折纯),比上年增长5.9%。

    (李普军)

    【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乌海市以迎接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济交流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是历年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最多的一年。在海电二期、三期工程、飞机场、污水处理工程、城区供电管网改造工程、丹拉高速公路、109国道一级公路、华电乌达电厂2×15万千瓦热电机组等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电源点建设方面:海电二期工程于2003年一季度全部投产并网发电;海电三期、蒙华泰热电、华电乌达热电厂已开工建设。交通方面:完成苏海图至三道坎公路和机场路扩建工程;乌海机场顺利实现通航,运营良好;乌巴线、丹拉高速公路和109国道乌海段一级公路正在紧张建设中;全市新建公铁立交桥2座,新建改造道路17条,全长18.5公里,改造道路面积26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25万平方米;城市公交事业建设进一步加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5.6标台,比2002年增加0.1标台。城市建设方面:继续加大城区改造力度,完成拆迁占地面积63.4万平方米,新开工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热网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投资1 480万元进行海勃湾城区热力站建设和供热管网建设改造,全市新增供热面积58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63%;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海勃湾污水厂已建成并具备投入使用的条件,海勃湾城区污水基本能实现达标排放;海勃湾乌达给水工程基本竣工。海勃湾城区给水工程日新增供水能力8 000吨,供水普及率100%,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完成三通一平工作。

    2003年底,乌海市建成城区面积达37.5万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296公里,铺设排水管道199公里,人均公共绿地4.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5.3%,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358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63%,集中供气达8 075户,气化率33.5%,垃圾无害化处理达64%,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约20平方米。   

                              (王蕾)

    【对外开放】2003年,以自治区开展的招商引资建设年为契机,乌海市在开展大力解放思想,优化开放环境活动的基础上,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重新修改补充《乌海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服务承诺制度,积极为各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招商信息,为企业牵线搭桥,并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从联系洽谈、签约到实施投产的全程式服务,使全市招商引资成倍增长,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年实施国内横向经济联合项目160个,引进到位国内资金258 523万元,比上年增长209.22%,完成全年引进市外资金目标任务的286.61%,其中引进区外资金164 668万元,比上年增长3.11倍,完成自治区下达全年目标任务的343.06%。在实施的投资项目中,总投资在3 000万元以上(含3 000万元)项目29个,引进到位资金25 580万元;总投资在5 000万元以上(含5 000万元)项目12个,引进到位资金20 047万元;总投资在亿元以上(含亿元)项目6个,引进到位资金64 741万元;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项目3个,引进到位资金66 572万元。审批外商投资企业1家,合同利用外资1 000万美元。引进到位资金主要投入到煤焦、电力、化工、建材、冶金、农业开发、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促进海神电厂、慧通硅铁、蒙华热电等一批大中型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乌海市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调整。

     

    【生态建设】2003年全市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1.08公顷,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56.27%,比上年增长12%。其中:人工造林完成4 293.33公顷,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12.98%;封山(沙)育林4 240公顷,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59%;义务植树完成101.7万株,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84.96%;育苗完成100公顷,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67.78%;超计划完成模拟飞播造林任务1 373.33公顷。新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7.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4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增长0.47%。

    重点林业工程:1.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封山(沙)育林4 240公顷,其中种苗工程围封866.67公顷,完成年计划的506%。超计划完成模拟飞播1 373.33公顷,同时在乌达地区实施首次飞播试验两架次,造林33.33公顷,试验获得成功。

    2.天保种苗工程,建成包括以四合木、沙冬青等国家濒危珍稀植物为主要树种的采种基地666.67公顷,引种繁育、优良苗木培育基地50公顷,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可为全市造林提供部分种苗。

    3.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3 626.67公顷,是年计划的102.6%。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259.33公顷,是年计划的129.7%;完成荒山荒地造林3 366.67公顷,是年计划的101%。

    4.三北四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666.67公顷,是年计划的2.5倍。

     

    【环境综合整治】市政府划定海勃湾城区周边东西至区界,南北6公里范围和乌达、海南现有建成区范围内为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区。在控制区内,2003年严格审批新、改、扩建的高载能、煤焦、冶金、化工项目,并对现有的38家排污企业逐户进行调查摸底,与企业积极研究制定环境治理方案。积极推进城区热网建设,煤气综合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47平方公里烟控区各项指标达到验收标准。

    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712人(次),共铲除土炼焦37座;铲除小耐火砖窑11家;捣毁燃用非指定煤种,严重污染环境的小白灰窑18孔;铲除采用原始土法凉台生产工艺的小腐植酸企业30家;铲除未经环保审批擅自建设的改良型焦炉6座;对未进行环保审批擅自建设、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环境违法企业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完成海勃湾城区西川铁业公司的搬迁工作。按照热情主动、每报必接、及时受理、及时反馈的工作原则,12369市民环境举报热线当年接收举报电话925个,查办率为100%。                               

    (李普军)

    【科技】2003年,乌海市投入科技三项经费211万元,比上年增长14.05%,增26万元。分两批安排科研项目45项。其中工业19项,农业12项,其它14项。三区政府安排科技三项经费247万元。其中海勃湾区80万元,海南区108万元,乌达区59万元。全年代理专利申请25件,比上年减少2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22件,外形设计1件。

    民营科技乌海市实行放宽民营科技企业的审批标准,免费办理审批手续、年检不收费等措施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31家,工业产值达3.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5.14%。

    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2003年已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农牧业科技基地,主要有海勃湾区田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富家葡萄研究中心、海牛奶业生产基地、玉翠农业开以公司、乌达区乌兰乡优质高效葡萄示范基地、鑫源果品栽培研究基地、海南区绿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实现公司+科技+农户+市场的新模式。

    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1.西水创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内工大、中国建材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325路基缓凝水泥及新的机场道路专用水泥2.五湖泵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农机科学院合作,开发出加筋高密度聚乙烯管材,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3.海吉氯碱公司在引进国内七台埃肯炉的基础上,进行改型设计,建成国内最先进的节能环保型电石炉,实现高载能高技术的双高推进。

    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建成科技信息局域网Internet网络终端,实现与政府网络平台和自治区科技厅信息网互联,成为科技信息发布、科技成果公布、宣传政策法规和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为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建成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平台和多媒体视频会议室,实现视频系统异地会议、教学、技术培训、医疗等功能。                         

    (薛永鹏)

    【教育】乌海市“普九”达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主要指标水平均处于自治区前列。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和0.1%,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和97.05%,分别比上年提高0.15和1.7个百分点。全年投入2 000多万元用于改造薄弱学校和解决海勃湾城区部分学校班模过大问题。中小学教育资源继续得到优化配置,结合农场改制撤并调整4所小学。办学体制进一步理顺,铁路系统和两矿业公司部分破产企业学校已收归到地方政府管理。顺利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的复检。非典期间,市远程教育网络中心平台全面开通,开起空中课堂,为完成年度教学任务发挥积极作用。

    2003年高中招生人数达3 518名,在校生总数达9 599名,在校生人数比上年增加691名。全市高考录取率达70.42%,超过全区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合并市职业高中和市技工学校。在整合职工中专工业学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走联合办学之路,与内蒙古工业大学联合创办乌海学院,学院主教学楼已开工建设,其它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年内全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255人,比上年增加47人,增长22.6%;年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645人,与上年持平。职业高中招收学生352人,比上年增加43人,增长13.9%;年末职业中学在校学生756人,比上年增加234人,增长44.8%。普通高中招收学生3 518人,与上年相比减少1.4%;年末普通高中在校生21 376人,比上年末增长4.4%。年末小学在校生38 447人,比上年减少2.5%。

    电视大学在校生3 260人,比上年末增长29.8%,职工大学在校生1 006人,比上年末减少37.1%;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80人,比上年末减少0.5%。

     

     

     

    【文化】2003年,创作小戏小品5个,歌曲11首,舞蹈9个。其中舞蹈《狮城绿韵》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小品《红绿灯下》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提名奖。舞蹈《搏克雄风》在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获得好评。内蒙古电视台卫视频道2次播出乌海市爱我家园抗击非典文艺晚会。   在全国第二届中老年广场舞大赛中,市群众艺术馆参赛的民族民间舞《祝福》获得最高奖项表演大奖,并应邀参加内蒙古电视台第170期《相聚那达慕》的拍摄。在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全区广场舞大赛中由乌海市组织的时装表演和舞蹈分获金奖、银奖、铜奖。在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中,乌海市7人作品入选,2人作品获奖。在商鼎杯全国书法大赛中,刘朝侠、王厚孝作品获优秀奖。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美术书法作品展中,刘朝侠、王厚孝、李贺年书法作品入选。在全国人寿保险双成杯书法大赛中,乌海市1件书法作品获全国优秀奖,2件书法作品获内蒙古十佳      

     

    【卫生】2003年,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完成业务收入6 594万元,比上年增长36.7%,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完成业务收入5 315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全市完成卫生基本建设及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3 400余万元,比上年增加一倍多,创历史新高。按期完成市政府2003年为群众办的两件实事,筹资2 200万元建成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筹资550万元建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楼。筹资700余万元为市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购置多级编码超声诊断系统筹先进医疗设备,筹资40万元为市结核病防治所搬迁新址,筹资20万元对新地乡、巴音陶亥乡卫生院进行改造,极大地提高农牧民预防保健及医疗救治水平。

     

    【抗击非典】乌海市卫生系统与各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围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防治重点,坚持抓好“堵、控、防、查、治”五个环节,建立、健全领导组织网络、宣传信息网络和疫情监测防治网络,与全市人民形成全民群防群控的局面,成功地将SARS阻击在城门之外,维护全市正常的生产、生活经济秩序,乌海市成为自治区两个未被非典疫情传染的盟市之一。

     

    【体育】2003年,全民健身活动继续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0.65%。社区体育丰富多彩,举办全市首届社区运动会,各体育协会共组织比赛32次。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明显改善,学校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再创佳绩,举办市级比赛3次,参加自治区比赛9项,共获得金牌12枚、银牌12枚、铜牌11枚。全市有92.58%的在校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 

    (李普军)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乌海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记:赵  忠(1月任职)

    副书记:(蒙古族3月任职)

     

    刘建明

    武建中 

      委:王苏布道(女蒙古族)

    ***(蒙古族)

    赵洪涛(蒙古族)

      跃(挂职10月离任)

    张新传(6月离任)

    马誉炜(6月任职)

     

      任:哈斯巴根(蒙古族4月离任)

      忠(5月任职)

    副主任:罗庆国

     

    刘冬梅(女)

      英(蒙古族)

    武文俊

    刘东镐(朝鲜族)

     

      长:赵  忠(4月离任)

    (蒙古族4~5月代理)

    副市长:  跃(挂职10月离任)

    韩琦运

    云高怀(蒙古族)

    刘新乐(蒙古族)

    杜建和

    ***

    甄晨岚(女)

    徐德林(蒙古族1月任职)

      斌(挂职10月任职)

     

      席:李光席

    副主席:刘永符(蒙古族)

      武(蒙古族)

      秀(女)

    杜建民

    刘任才

    王建新(达斡尔族)

    许惠和

    ***

    许宏然

    纪检委

      记:武建中

    政法委

      记:王苏布道(女蒙古族)

     

      长:张 

    检察院

    检察长:宝孟和(蒙古族)

    军分区

    司令员:吴东海

      委:张新传(3月离任)

    马誉炜(3月任职)

    副司令员:臧忠友

    副政委:张凤高

     

    【概况】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缘。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干旱、半荒漠气候地带。东邻鄂托克旗,西连阿拉善左旗,南界鄂托克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北接鄂托克旗、阿拉善左旗。介于北纬39°0230~39°5455、东经106°3625~107°0805之间,东西相距约45公里,南北距离约100公里。总面积1 754平方公里,辖3区,5乡、5镇、15个街道办事处,2个嘎查、60个村委会、104个社区居委会。

    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4 314人,死亡人口1 164人。年末,全市总人口415 9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7 542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8 959人,其中蒙古族16 105人,回族7 918人,满族4 274人,平均每户家庭3.05人。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7.3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速居十二盟市第二位,在西部50城市中也排第二位,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03亿元,增长3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9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比重为2.071.426.6。第二产业总量的扩张,有力地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2.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7.16 亿元,增长37.66%。增速在全区十二盟市中排第二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32.23%;一般预算收入35 131万元,增长32.89%;区级财政收入实现29 941万元,增长45.97%;上划党中央两税收入31 221万元,增长48.6%;上划党中央所得税3 868万元,增长13.97%。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高载能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税收收入提供有力的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为6 746元,同比增长17.49%,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为5 004元,增长8.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 080元,增长15%,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 429元,同比降低7.1%。城镇居民均住房面积19.8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20.78平方米。

    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58 106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集体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6 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7.3%;其它经济类型职工工资总额为34 909万元,比上年增长15.7%。

    年末,城镇从业人员157 628人,比上年增加1 093人。其中,在岗职工100 705人,比上年增加3 048人,增长3.1%;工商注册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7 693人,比上年增加4 167人,增长12.4%。城镇登记失业率4.5%。

     

    【工业】2003年,乌海市以提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为主攻方向,以发展高载能工业为突破口,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等支柱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扩张为着力点,发挥比较优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呈现6个特点:

    一是工业总量持续扩张。在重点工业项目的拉动下,形成一批新的工业增长点,规模以上企业由2002年的65户增加到2003年的83户,全市工业产值规模再上新台阶,由2002年的51亿元到2003年突破70亿元大关。二是工业增速再创新高。全市工业增速由2001年12%提高到2002年18%,又由2003年年初增速超过20%提高到年末的接近40%。三是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全市产值规模超亿元有14户,比上年增加4户,5 000万元以上的有24户,比上年增加5户,超2 000万元的有42户,比上年增加11户。四是产销衔接水平显著提高。由于下游产品市场的不断升温,全市的原煤、精煤、焦炭、电石、硅铁、水泥、生铁等主导产品市场销售供不应求,市场售价持续走高,全市产销率大幅度上升。五是高载能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市高载能企业经过几年已发展到84户,已投产的46户。高载能工业增速为45.7%。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拉动电力工业的增长。高载能企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超过20%,拉动全市工业增幅超过6个百分点。六是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市实现利润超过百万元的有26户,同比增加16户,其中盈利额超千万元的有11户,同比增加7户。

     

     

     

     

    2003年,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1.5亿元,同比增长39%,完成工业增加值37.6亿元,同比增长27.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长42.7%;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2%,同比升高2.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销率为97.3%,同比升高2.3个百分点;列入统计范围的59种重点工业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有26种;全市发电量完成55亿度时,同比增长1.08倍,全市工业用电量完成40亿度,同比增长68%;全市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56,同比升高26.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为124 ,同比升高4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7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7.3倍。

     

    【农牧业】乌海市农业是一个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城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郊型农业,城市近郊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巴音陶亥、新地等地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全市农业人口6万多人,耕地10万余亩,人均耕地少,可供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由此决定乌海农业必须走高投入、高产出之路。确定以葡萄种植、设施农业和种草养畜为重点,不断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市政府决定自2003年1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暂停向农民直接征缴农业税,其应缴纳的农业税及其附加由财政代缴。在实施禁牧后,重点开展清查乱开滥垦草原的专项工作,并制定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计划。全年,全市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4 046.67公顷。编制完成《乌海市5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可研,当年新植葡萄面积274.67公顷。新建日光温室17.53公顷,保护地面积达174.4公顷。种植牧草1 333.33公顷,种植灌木600公顷。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实施意见》,2003年,建成经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蔬菜、瓜果生产基地1 760.67公顷,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专卖店3个。

    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一是以菲达罐头食品厂为龙头,形成200余公顷的加工番茄生产基地。二是以海勃湾区友益万亩农场为龙头,带动已发展肉羊养殖4.25万只。三是新建13处奶站,奶牛由2002年的636头增加到2003年的1 421头。

     

     

     

     

    推进农牧业科技推广普及,提高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一是引进推广新品种39个、新技术13项。葡萄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室内试管育苗获得成功。二是农业技术培训5 733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 000册(份)。三是2003年牧业年度全市良种改良种大小畜达8.4万头只,良改畜比重达90.3%,种公畜良种化程度达75%。

    2003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 080元,比上年增长15%。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5.46万千瓦,同比增长13.4%;农业生产用电2 974万千瓦时,同比降低2.3%;农用化肥施用量5 868吨(折纯),比上年增长5.9%。

    (李普军)

    【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乌海市以迎接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济交流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是历年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最多的一年。在海电二期、三期工程、飞机场、污水处理工程、城区供电管网改造工程、丹拉高速公路、109国道一级公路、华电乌达电厂2×15万千瓦热电机组等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电源点建设方面:海电二期工程于2003年一季度全部投产并网发电;海电三期、蒙华泰热电、华电乌达热电厂已开工建设。交通方面:完成苏海图至三道坎公路和机场路扩建工程;乌海机场顺利实现通航,运营良好;乌巴线、丹拉高速公路和109国道乌海段一级公路正在紧张建设中;全市新建公铁立交桥2座,新建改造道路17条,全长18.5公里,改造道路面积26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25万平方米;城市公交事业建设进一步加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5.6标台,比2002年增加0.1标台。城市建设方面:继续加大城区改造力度,完成拆迁占地面积63.4万平方米,新开工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热网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投资1 480万元进行海勃湾城区热力站建设和供热管网建设改造,全市新增供热面积58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63%;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海勃湾污水厂已建成并具备投入使用的条件,海勃湾城区污水基本能实现达标排放;海勃湾乌达给水工程基本竣工。海勃湾城区给水工程日新增供水能力8 000吨,供水普及率100%,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完成三通一平工作。

    2003年底,乌海市建成城区面积达37.5万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296公里,铺设排水管道199公里,人均公共绿地4.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5.3%,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358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63%,集中供气达8 075户,气化率33.5%,垃圾无害化处理达64%,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约20平方米。   

                              (王蕾)

    【对外开放】2003年,以自治区开展的招商引资建设年为契机,乌海市在开展大力解放思想,优化开放环境活动的基础上,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重新修改补充《乌海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服务承诺制度,积极为各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招商信息,为企业牵线搭桥,并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从联系洽谈、签约到实施投产的全程式服务,使全市招商引资成倍增长,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年实施国内横向经济联合项目160个,引进到位国内资金258 523万元,比上年增长209.22%,完成全年引进市外资金目标任务的286.61%,其中引进区外资金164 668万元,比上年增长3.11倍,完成自治区下达全年目标任务的343.06%。在实施的投资项目中,总投资在3 000万元以上(含3 000万元)项目29个,引进到位资金25 580万元;总投资在5 000万元以上(含5 000万元)项目12个,引进到位资金20 047万元;总投资在亿元以上(含亿元)项目6个,引进到位资金64 741万元;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项目3个,引进到位资金66 572万元。审批外商投资企业1家,合同利用外资1 000万美元。引进到位资金主要投入到煤焦、电力、化工、建材、冶金、农业开发、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促进海神电厂、慧通硅铁、蒙华热电等一批大中型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乌海市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调整。

     

    【生态建设】2003年全市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1.08公顷,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56.27%,比上年增长12%。其中:人工造林完成4 293.33公顷,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12.98%;封山(沙)育林4 240公顷,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59%;义务植树完成101.7万株,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84.96%;育苗完成100公顷,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67.78%;超计划完成模拟飞播造林任务1 373.33公顷。新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7.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4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增长0.47%。

    重点林业工程:1.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封山(沙)育林4 240公顷,其中种苗工程围封866.67公顷,完成年计划的506%。超计划完成模拟飞播1 373.33公顷,同时在乌达地区实施首次飞播试验两架次,造林33.33公顷,试验获得成功。

    2.天保种苗工程,建成包括以四合木、沙冬青等国家濒危珍稀植物为主要树种的采种基地666.67公顷,引种繁育、优良苗木培育基地50公顷,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可为全市造林提供部分种苗。

    3.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3 626.67公顷,是年计划的102.6%。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259.33公顷,是年计划的129.7%;完成荒山荒地造林3 366.67公顷,是年计划的101%。

    4.三北四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666.67公顷,是年计划的2.5倍。

     

    【环境综合整治】市政府划定海勃湾城区周边东西至区界,南北6公里范围和乌达、海南现有建成区范围内为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区。在控制区内,2003年严格审批新、改、扩建的高载能、煤焦、冶金、化工项目,并对现有的38家排污企业逐户进行调查摸底,与企业积极研究制定环境治理方案。积极推进城区热网建设,煤气综合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47平方公里烟控区各项指标达到验收标准。

    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712人(次),共铲除土炼焦37座;铲除小耐火砖窑11家;捣毁燃用非指定煤种,严重污染环境的小白灰窑18孔;铲除采用原始土法凉台生产工艺的小腐植酸企业30家;铲除未经环保审批擅自建设的改良型焦炉6座;对未进行环保审批擅自建设、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环境违法企业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完成海勃湾城区西川铁业公司的搬迁工作。按照热情主动、每报必接、及时受理、及时反馈的工作原则,12369市民环境举报热线当年接收举报电话925个,查办率为100%。                               

    (李普军)

    【科技】2003年,乌海市投入科技三项经费211万元,比上年增长14.05%,增26万元。分两批安排科研项目45项。其中工业19项,农业12项,其它14项。三区政府安排科技三项经费247万元。其中海勃湾区80万元,海南区108万元,乌达区59万元。全年代理专利申请25件,比上年减少2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22件,外形设计1件。

    民营科技乌海市实行放宽民营科技企业的审批标准,免费办理审批手续、年检不收费等措施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31家,工业产值达3.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5.14%。

    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2003年已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农牧业科技基地,主要有海勃湾区田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富家葡萄研究中心、海牛奶业生产基地、玉翠农业开以公司、乌达区乌兰乡优质高效葡萄示范基地、鑫源果品栽培研究基地、海南区绿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实现公司+科技+农户+市场的新模式。

    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1.西水创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内工大、中国建材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325路基缓凝水泥及新的机场道路专用水泥2.五湖泵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农机科学院合作,开发出加筋高密度聚乙烯管材,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3.海吉氯碱公司在引进国内七台埃肯炉的基础上,进行改型设计,建成国内最先进的节能环保型电石炉,实现高载能高技术的双高推进。

    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建成科技信息局域网Internet网络终端,实现与政府网络平台和自治区科技厅信息网互联,成为科技信息发布、科技成果公布、宣传政策法规和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为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建成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平台和多媒体视频会议室,实现视频系统异地会议、教学、技术培训、医疗等功能。                         

    (薛永鹏)

    【教育】乌海市“普九”达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主要指标水平均处于自治区前列。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和0.1%,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和97.05%,分别比上年提高0.15和1.7个百分点。全年投入2 000多万元用于改造薄弱学校和解决海勃湾城区部分学校班模过大问题。中小学教育资源继续得到优化配置,结合农场改制撤并调整4所小学。办学体制进一步理顺,铁路系统和两矿业公司部分破产企业学校已收归到地方政府管理。顺利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的复检。非典期间,市远程教育网络中心平台全面开通,开起空中课堂,为完成年度教学任务发挥积极作用。

    2003年高中招生人数达3 518名,在校生总数达9 599名,在校生人数比上年增加691名。全市高考录取率达70.42%,超过全区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合并市职业高中和市技工学校。在整合职工中专工业学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走联合办学之路,与内蒙古工业大学联合创办乌海学院,学院主教学楼已开工建设,其它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年内全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255人,比上年增加47人,增长22.6%;年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645人,与上年持平。职业高中招收学生352人,比上年增加43人,增长13.9%;年末职业中学在校学生756人,比上年增加234人,增长44.8%。普通高中招收学生3 518人,与上年相比减少1.4%;年末普通高中在校生21 376人,比上年末增长4.4%。年末小学在校生38 447人,比上年减少2.5%。

    电视大学在校生3 260人,比上年末增长29.8%,职工大学在校生1 006人,比上年末减少37.1%;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80人,比上年末减少0.5%。

     

     

     

    【文化】2003年,创作小戏小品5个,歌曲11首,舞蹈9个。其中舞蹈《狮城绿韵》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小品《红绿灯下》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提名奖。舞蹈《搏克雄风》在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获得好评。内蒙古电视台卫视频道2次播出乌海市爱我家园抗击非典文艺晚会。   在全国第二届中老年广场舞大赛中,市群众艺术馆参赛的民族民间舞《祝福》获得最高奖项表演大奖,并应邀参加内蒙古电视台第170期《相聚那达慕》的拍摄。在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全区广场舞大赛中由乌海市组织的时装表演和舞蹈分获金奖、银奖、铜奖。在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中,乌海市7人作品入选,2人作品获奖。在商鼎杯全国书法大赛中,刘朝侠、王厚孝作品获优秀奖。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美术书法作品展中,刘朝侠、王厚孝、李贺年书法作品入选。在全国人寿保险双成杯书法大赛中,乌海市1件书法作品获全国优秀奖,2件书法作品获内蒙古十佳      

     

    【卫生】2003年,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完成业务收入6 594万元,比上年增长36.7%,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完成业务收入5 315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全市完成卫生基本建设及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3 400余万元,比上年增加一倍多,创历史新高。按期完成市政府2003年为群众办的两件实事,筹资2 200万元建成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筹资550万元建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楼。筹资700余万元为市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购置多级编码超声诊断系统筹先进医疗设备,筹资40万元为市结核病防治所搬迁新址,筹资20万元对新地乡、巴音陶亥乡卫生院进行改造,极大地提高农牧民预防保健及医疗救治水平。

     

    【抗击非典】乌海市卫生系统与各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围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防治重点,坚持抓好“堵、控、防、查、治”五个环节,建立、健全领导组织网络、宣传信息网络和疫情监测防治网络,与全市人民形成全民群防群控的局面,成功地将SARS阻击在城门之外,维护全市正常的生产、生活经济秩序,乌海市成为自治区两个未被非典疫情传染的盟市之一。

     

    【体育】2003年,全民健身活动继续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0.65%。社区体育丰富多彩,举办全市首届社区运动会,各体育协会共组织比赛32次。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明显改善,学校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再创佳绩,举办市级比赛3次,参加自治区比赛9项,共获得金牌12枚、银牌12枚、铜牌11枚。全市有92.58%的在校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 

    (李普军)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