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3卷  /  经济

2003卷

  • 农业
  •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领导名录】

      长:云德奎(蒙古族)

    副厅长:王守陆

    高云平

    尚金荣

    赵存才

    纪检组长:李桂兰(女)

     

    【概况】

    2002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较好自然条件,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连续遭受3年严重自然灾害后,呈现恢复性增长和快速发展的形势。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粮食总产达到281.22亿斤,较上年增加33.4亿斤;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8%。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一年。

     

    【农业产业化】

    2002年,自治区又有几家龙头企业被新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全区国家级龙头企业增加到12家;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区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 500多个,会员11.6万人,农民经纪人16.8万人,带动农户130多万户;全区订单农业面积达1 619万亩,增幅达23.7%。

     

    【农业科技项目招标】

    是年,自治区农业厅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立足资源优势,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筹集资金500万元,面向全社会对16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进行首次公开招标,以此调动和整合全区不同形式、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探索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本次招标工作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确定15个中标项目。首次招标项目落实在全区的10个盟市、74个旗县市区、333个苏木乡镇、农牧场,播种面积697.993万亩,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核心示范田、示范小区、科技园区等102个,共引进、示范、推广名特优新品种278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 022期,培训农民43.8164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1.1260万册(份),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112项;吸引各方面资金和投入2 466.61万元。    

     

    【全区农业工作会议】

    1月17日,自治区农业厅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区农业工作会议。会议从全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贯彻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以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农区畜牧业基地、乡镇企业小区,发展区域经济为重点,深化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并确立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农民增收为中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目标体系。                                    

    (马强)

    【全区盟市农业局长会议】

    9月22日,自治区农业厅在巴彦淖尔盟临河召开全区盟市农业局长会议。会议总结近年来全区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分析并指出农村经济体制创新滞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会议提出今后培育和发展全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农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总原则,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中心,以政策、法律、社会化服务为主要手段,加大扶持、引导、规范、服务力度,积极探索符合自治区实际的途径,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种植业结构调整】

    2002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坚持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着力提高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全区粮经饲种植结构从上年的76.8:16.2:7调整为73.8:17.7:8.5,粮食作物比重较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饲草料作物较上年分别增加1.5个百分点。全区推广应用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400多个,种植面积达2 897万亩,占总播面积的32.8%;优质饲用作物种植面积1 217万亩;饲草料种植在生态建设和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拉动下,种植面积由上年的499.3万亩增加到755.7万亩,增长51%;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稳步发展,绿色食品总数达到246个,原料生产面积604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值达50亿元;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措施生产的农产品种植面积达130万亩。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不断加大优质、专用、特色、绿色农作物比重,粮经饲(草)比例日趋合理,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是年,各地坚持从产业到餐桌的无公害化指导原则,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以市场和企业为载体,以生产技术标准与残留检测管理为保证,加强农产品源头和流通方面的监管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千方百计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自治区农业厅制定下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施方案、管理办法、标志管理办法、技术规程;全区购置配备各类农药快速检测仪器158台,设立无公害农产品销售网点54个,发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技术宣传单共14.5万份,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市场化。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13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和品种质量迈上新台阶,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王瑞林)

    【农垦经济】

    2002年,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利润3 986万元,比上年扭亏增盈2.3亿元,扭转了连续3年亏损的局面。国有农牧场人均纯收入达2 658元,比上年增长310元,增长幅度13.2%。

     

    【农垦改革】

    1月21日,自治区政府召开主席办公会议,讨论并确定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国有农牧场改革以盟市为单位组织实施,坚持因地制宜、一场一策、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改革原则。会议决定成立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领导小组,对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工作实行统一领导。1月30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的通知》(内党办发[2002]2号),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工作正式启动。3月20日,根据盟市机构改革的需要,通辽市农管局、赤峰市农管局和锡林浩特农管局撤销,其职能分别并入盟市农业局。7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对《通辽市国有农牧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进行了批复,同意将珠日河牧场等7个国有农牧场改组为7个乡镇,在过渡期内,农牧场按场乡并存的体制运行。9月11日,根据自治区党委第18次常委会会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和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实行属地管理,为呼伦贝尔市市属企业,管理局领导班子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呼伦贝尔市。12月18日,巴彦淖尔盟盟委会议决定,理顺巴盟农垦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将巴彦淖尔盟农牧场管理局更名为巴彦淖尔盟农垦管理局,实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在农垦系统内部成立农垦财政分局和税务分局,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农垦企业产生的税收逐步留农垦系统支配,用于解决农垦的历史遗留问题,补充农垦企业的发展资金。

     

    【国有农牧场土地确权】

    4月23日,全区国有农牧场土地确权工作会议召开,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周维德到会并做重要讲话。会议部署全区国有农牧场土地确权工作,研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国有农牧场土地确权暂行规定》。至年底,全区101个国有农牧场中,已有51个农牧场基础工作全部完成,等待发证,占50%;正在开展勘测和实地调查的有26个场,占25.7%。

                                       (白音)

    【渔业生产】

    是年,全区渔业总水面957.9千公顷,可利用水面653.7千公顷,已利用水面581.5千公顷,人工养殖水面96.3千公顷,其中湖泊养殖48千公顷,水库养殖36.9千公顷,池塘养殖8.7千公顷,稻田养殖782公顷,网箱养殖3 113平方米。全区水产品总产量7.77万吨,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名优特水产品1.2万吨,占总产量的15.3%,同比增长1.3%,繁殖鱼苗3.6亿尾,生产鱼种7 623吨。

     

    【渔业结构调整】

    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大银鱼、河蟹、团头鲂、黄河鲶等名优品种作为主导产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思路,积极向产业化方向迈进,加大渔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全区重点推广池塘名优特水产品养殖、河蟹养殖、“三网”养殖、稻田养殖和大银鱼移植增殖等五项水产适用技术,积极开展渔业科技招标活动,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工作方案》要求,全区共发放1 200多本《养殖证》,达到农业部30%发证率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渔业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经过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已正式发布。该规划将全区由东向西划分为额尔古纳河流域渔业区、嫩江流域渔业区、西辽河流域渔业区、内陆湖、库渔业区、黄河流域渔业区和阿拉善渔业区等6个渔业区,对全区养殖水域进行系统地规划。

     

    【渔政管理】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宣传月期间,自治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组织各级渔政部门深入重点渔区,广泛宣传渔业法律法规、渔业资源、环境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有关知识,教育群众学法、守法。为提高渔政人员的执法素质,在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举办两期渔政执法培训班,150多名渔政执法人员参加培训。5月1日至7月31日是全区的禁渔期,自治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组织各地渔政管理部门积极开展禁渔期渔政执法活动,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炸鱼和私捕滥捞等渔业违法行为,在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成立渔业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检查,有效地杜绝事故的发生。

                                       (郑凤忠)

    【农业博览会】

    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0月7日至11日在北京农展馆举办内蒙古名特优农畜产品与绿色食品交易会,并于10月27日至30日在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与黑龙江省政府、吉林省政府、辽宁省政府共同举办2002中国东北地区(大连)国际农业博览会。两个交易会期间招商项目共有80多个,签订交易合同和招商引资合同共70个,金额25.6亿元,其中:交易金额13亿元,招商引资金额12.6亿元。在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与绿色食品交易会期间,有42个农畜产品获得内蒙古名牌农畜产品称号。                            

    (杨冬冬)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以机械化为手段、以免耕播种和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为主要内容、集中体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耕作技术。2002年自治区农业厅把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作为农机化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加大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新建、续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区2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区7个,完成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面积25万亩。通过项目带动,一些保护性耕作单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区完成机械深松546.2万亩,免耕播种247万亩。同时,围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成功开发研制牧草松土补播机和玉米少耕播种机,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郭跃)

    【“两豆一米”机收水平】

    是年,自治区农业厅将实现大豆、马铃薯、玉米即“两豆一米”机收“三突破”目标,作为全区农机化工作重点。以解决制约全区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通过项目带动,示范引导,组织社会化服务,全区投入大豆、马铃薯、玉米收获机械分别为535台、2 072台和1 151台,实现机收237.70万亩、29.40万亩和15.91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5.4%、488.0%和34.8%;机收水平分别达到26.6%、3.4%和0.7%,同比增长8.4、2.8和0.2个百分点,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仅大豆、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就为全区种植户和有机户实现增收2.5亿多元。

       (赵克勤)

    【农机服务产业化】

    年初,国家农业部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机化专业会上正式提出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倡导,在随即召开的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农机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了产业化工作部署,即以机械化规模生产为依托,以旗县农机服务组织为龙头,以各种成分农机组织和有机户为联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形成和发展农机服务产业。4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机收跨区作业,开展饲草收储加工农机社会化服务,以及农机服务龙头组织建设工作。经过农机部门认真探索,产业化发展出现良好开端。一批旗县龙头组织初步形成;主要作物的机械化收获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种农机服务组织形式纷纷涌现。阿荣旗的大豆机收联合体初具规模;科尔沁区的农机个体协会积极筹建;乌盟马铃薯主产旗县依托马铃薯产业,在组织播种、中耕、收获系列服务方面取得了经验;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临河市等开展饲草加工流动作业,探索出成功路子;跨区作业经纪人队伍在河套小麦产区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探索,实现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与创收的有效互动;带动有机农民进行市场化运作,增加收入,强化了机械化规模生产的理念。

    (王建江)

    【农机“黑车非驾”专项治理】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统一部署,2002年,全区农机安全监理系统开展农机黑车非驾专项治理活动,有4 466名监理人员参加,走村串乡、登门入户13万人次,纠正违章5.4万次,查处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违章载人1.4万件,清理黑车3.2万台、非驾4.8万人,使全区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有了好转,农机上户率达到71.2%,比上年增长4.9个百分点,农机事故率、死亡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060.012                

    (宋迎春)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业
  •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领导名录】

      长:云德奎(蒙古族)

    副厅长:王守陆

    高云平

    尚金荣

    赵存才

    纪检组长:李桂兰(女)

     

    【概况】

    2002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较好自然条件,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连续遭受3年严重自然灾害后,呈现恢复性增长和快速发展的形势。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粮食总产达到281.22亿斤,较上年增加33.4亿斤;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8%。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一年。

     

    【农业产业化】

    2002年,自治区又有几家龙头企业被新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全区国家级龙头企业增加到12家;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区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 500多个,会员11.6万人,农民经纪人16.8万人,带动农户130多万户;全区订单农业面积达1 619万亩,增幅达23.7%。

     

    【农业科技项目招标】

    是年,自治区农业厅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立足资源优势,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筹集资金500万元,面向全社会对16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进行首次公开招标,以此调动和整合全区不同形式、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探索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本次招标工作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确定15个中标项目。首次招标项目落实在全区的10个盟市、74个旗县市区、333个苏木乡镇、农牧场,播种面积697.993万亩,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核心示范田、示范小区、科技园区等102个,共引进、示范、推广名特优新品种278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 022期,培训农民43.8164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1.1260万册(份),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112项;吸引各方面资金和投入2 466.61万元。    

     

    【全区农业工作会议】

    1月17日,自治区农业厅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区农业工作会议。会议从全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贯彻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以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农区畜牧业基地、乡镇企业小区,发展区域经济为重点,深化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并确立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农民增收为中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目标体系。                                    

    (马强)

    【全区盟市农业局长会议】

    9月22日,自治区农业厅在巴彦淖尔盟临河召开全区盟市农业局长会议。会议总结近年来全区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分析并指出农村经济体制创新滞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会议提出今后培育和发展全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农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总原则,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中心,以政策、法律、社会化服务为主要手段,加大扶持、引导、规范、服务力度,积极探索符合自治区实际的途径,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种植业结构调整】

    2002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坚持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着力提高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全区粮经饲种植结构从上年的76.8:16.2:7调整为73.8:17.7:8.5,粮食作物比重较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饲草料作物较上年分别增加1.5个百分点。全区推广应用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400多个,种植面积达2 897万亩,占总播面积的32.8%;优质饲用作物种植面积1 217万亩;饲草料种植在生态建设和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拉动下,种植面积由上年的499.3万亩增加到755.7万亩,增长51%;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稳步发展,绿色食品总数达到246个,原料生产面积604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值达50亿元;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措施生产的农产品种植面积达130万亩。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不断加大优质、专用、特色、绿色农作物比重,粮经饲(草)比例日趋合理,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是年,各地坚持从产业到餐桌的无公害化指导原则,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以市场和企业为载体,以生产技术标准与残留检测管理为保证,加强农产品源头和流通方面的监管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千方百计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自治区农业厅制定下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施方案、管理办法、标志管理办法、技术规程;全区购置配备各类农药快速检测仪器158台,设立无公害农产品销售网点54个,发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技术宣传单共14.5万份,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市场化。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13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和品种质量迈上新台阶,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王瑞林)

    【农垦经济】

    2002年,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利润3 986万元,比上年扭亏增盈2.3亿元,扭转了连续3年亏损的局面。国有农牧场人均纯收入达2 658元,比上年增长310元,增长幅度13.2%。

     

    【农垦改革】

    1月21日,自治区政府召开主席办公会议,讨论并确定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国有农牧场改革以盟市为单位组织实施,坚持因地制宜、一场一策、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改革原则。会议决定成立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领导小组,对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工作实行统一领导。1月30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的通知》(内党办发[2002]2号),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工作正式启动。3月20日,根据盟市机构改革的需要,通辽市农管局、赤峰市农管局和锡林浩特农管局撤销,其职能分别并入盟市农业局。7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对《通辽市国有农牧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进行了批复,同意将珠日河牧场等7个国有农牧场改组为7个乡镇,在过渡期内,农牧场按场乡并存的体制运行。9月11日,根据自治区党委第18次常委会会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和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实行属地管理,为呼伦贝尔市市属企业,管理局领导班子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呼伦贝尔市。12月18日,巴彦淖尔盟盟委会议决定,理顺巴盟农垦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将巴彦淖尔盟农牧场管理局更名为巴彦淖尔盟农垦管理局,实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在农垦系统内部成立农垦财政分局和税务分局,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农垦企业产生的税收逐步留农垦系统支配,用于解决农垦的历史遗留问题,补充农垦企业的发展资金。

     

    【国有农牧场土地确权】

    4月23日,全区国有农牧场土地确权工作会议召开,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周维德到会并做重要讲话。会议部署全区国有农牧场土地确权工作,研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国有农牧场土地确权暂行规定》。至年底,全区101个国有农牧场中,已有51个农牧场基础工作全部完成,等待发证,占50%;正在开展勘测和实地调查的有26个场,占25.7%。

                                       (白音)

    【渔业生产】

    是年,全区渔业总水面957.9千公顷,可利用水面653.7千公顷,已利用水面581.5千公顷,人工养殖水面96.3千公顷,其中湖泊养殖48千公顷,水库养殖36.9千公顷,池塘养殖8.7千公顷,稻田养殖782公顷,网箱养殖3 113平方米。全区水产品总产量7.77万吨,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名优特水产品1.2万吨,占总产量的15.3%,同比增长1.3%,繁殖鱼苗3.6亿尾,生产鱼种7 623吨。

     

    【渔业结构调整】

    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大银鱼、河蟹、团头鲂、黄河鲶等名优品种作为主导产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思路,积极向产业化方向迈进,加大渔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全区重点推广池塘名优特水产品养殖、河蟹养殖、“三网”养殖、稻田养殖和大银鱼移植增殖等五项水产适用技术,积极开展渔业科技招标活动,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工作方案》要求,全区共发放1 200多本《养殖证》,达到农业部30%发证率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渔业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经过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已正式发布。该规划将全区由东向西划分为额尔古纳河流域渔业区、嫩江流域渔业区、西辽河流域渔业区、内陆湖、库渔业区、黄河流域渔业区和阿拉善渔业区等6个渔业区,对全区养殖水域进行系统地规划。

     

    【渔政管理】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宣传月期间,自治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组织各级渔政部门深入重点渔区,广泛宣传渔业法律法规、渔业资源、环境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有关知识,教育群众学法、守法。为提高渔政人员的执法素质,在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举办两期渔政执法培训班,150多名渔政执法人员参加培训。5月1日至7月31日是全区的禁渔期,自治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组织各地渔政管理部门积极开展禁渔期渔政执法活动,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炸鱼和私捕滥捞等渔业违法行为,在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成立渔业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检查,有效地杜绝事故的发生。

                                       (郑凤忠)

    【农业博览会】

    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0月7日至11日在北京农展馆举办内蒙古名特优农畜产品与绿色食品交易会,并于10月27日至30日在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与黑龙江省政府、吉林省政府、辽宁省政府共同举办2002中国东北地区(大连)国际农业博览会。两个交易会期间招商项目共有80多个,签订交易合同和招商引资合同共70个,金额25.6亿元,其中:交易金额13亿元,招商引资金额12.6亿元。在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与绿色食品交易会期间,有42个农畜产品获得内蒙古名牌农畜产品称号。                            

    (杨冬冬)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以机械化为手段、以免耕播种和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为主要内容、集中体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耕作技术。2002年自治区农业厅把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作为农机化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加大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新建、续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区2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区7个,完成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面积25万亩。通过项目带动,一些保护性耕作单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区完成机械深松546.2万亩,免耕播种247万亩。同时,围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成功开发研制牧草松土补播机和玉米少耕播种机,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郭跃)

    【“两豆一米”机收水平】

    是年,自治区农业厅将实现大豆、马铃薯、玉米即“两豆一米”机收“三突破”目标,作为全区农机化工作重点。以解决制约全区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通过项目带动,示范引导,组织社会化服务,全区投入大豆、马铃薯、玉米收获机械分别为535台、2 072台和1 151台,实现机收237.70万亩、29.40万亩和15.91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5.4%、488.0%和34.8%;机收水平分别达到26.6%、3.4%和0.7%,同比增长8.4、2.8和0.2个百分点,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仅大豆、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就为全区种植户和有机户实现增收2.5亿多元。

       (赵克勤)

    【农机服务产业化】

    年初,国家农业部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机化专业会上正式提出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倡导,在随即召开的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农机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了产业化工作部署,即以机械化规模生产为依托,以旗县农机服务组织为龙头,以各种成分农机组织和有机户为联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形成和发展农机服务产业。4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机收跨区作业,开展饲草收储加工农机社会化服务,以及农机服务龙头组织建设工作。经过农机部门认真探索,产业化发展出现良好开端。一批旗县龙头组织初步形成;主要作物的机械化收获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种农机服务组织形式纷纷涌现。阿荣旗的大豆机收联合体初具规模;科尔沁区的农机个体协会积极筹建;乌盟马铃薯主产旗县依托马铃薯产业,在组织播种、中耕、收获系列服务方面取得了经验;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临河市等开展饲草加工流动作业,探索出成功路子;跨区作业经纪人队伍在河套小麦产区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探索,实现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与创收的有效互动;带动有机农民进行市场化运作,增加收入,强化了机械化规模生产的理念。

    (王建江)

    【农机“黑车非驾”专项治理】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统一部署,2002年,全区农机安全监理系统开展农机黑车非驾专项治理活动,有4 466名监理人员参加,走村串乡、登门入户13万人次,纠正违章5.4万次,查处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违章载人1.4万件,清理黑车3.2万台、非驾4.8万人,使全区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有了好转,农机上户率达到71.2%,比上年增长4.9个百分点,农机事故率、死亡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060.012                

    (宋迎春)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