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3卷  /  盟市旗县

2003卷

  • 海拉尔区
  •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 ***

    副书记:王 

    乌兰巴拉(蒙古族)

    郑富旭

    刘寒松

    ***

    纪委书记:刘寒松

    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广建

    副主任:邢振明

    包海龙(蒙古族)

    冯士臻

    任国芳(女)

    曲秀芹(女)

      长:王 

    副区长:志  宏(达斡尔族)

    李秀杰

     

      广

    陈文鹏

    于洪涛

     

    政协主席:乌兰巴拉(蒙古族)

    副主席:李玉奎

    刘文敏

    孙立军

    法院院长:于克平

    检察院检察长:宋立坤

    武装部长:陀彦启(满族)

      委:陈国海

     

    【概况】

    海拉尔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草原东部、伊敏河与海拉尔河汇合处,地域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总面积1 44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8平方公里。全区有蒙、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26个民族,总人口24.9万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5 3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 179万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77 130万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55 087万元,增长12.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 286元,增长10.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5%;除娱乐教育文化和居住价格指数上涨2.3%和1%外,其余均呈下降趋势。

     

    【农牧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 892公顷,比上年增长9.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 224公顷,下降28.3%;粮食作物产量14 779吨,增长110.5%;蔬菜产量36 884吨,下降16.7%;科技含量较高的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发展较快,已初步建成海拉尔区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和脱毒马铃薯产业基地。年末牲畜总头数为60 754头(只)。其中大牲畜26 124头,比上年增长15.2%;羊20 643只,比上年下降10.8%;能繁殖母畜32 872头(只),比上年增长11.5%;全年牲畜商品率和出栏率分别达到110.5%和88.8%;肉类总产量达到4 501吨,比上年增长11.2%。农牧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

     

    【工业】

    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5 948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独立核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5 703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国有企业完成5 252万元,增长0.4%;股份制企业完成20 451万元,增长19.7%。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完成24 913万元,增长16%;重工业增加值完成790万元,增长45%。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0.7%。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55 907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利润总数3 350万元,增长13.9%,亏损企业亏损额931万元,下降25.7%;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92.5,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5.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用率6.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整体经济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资和确保城镇“三条保障线”的落实到位,社会需求持续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 296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增长16.8%,餐饮业增长49.2%,其它下降0.2%。全年进出口总数完成7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3.6%。其中进口总数182万美元,下降14.4%;出口总额5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56%。全年引进国内区外资金25 879万元,比上年增长3.5%;引进国外资金3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6.4%。

     

    【财政 固定资产投资】

    年内财政部门克服各种减税因素的影响,增收节支,开源节流,财政收入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32 932万元,比上年增长9.3%;地方财政收入21 674万元,比上年增长4%;财政支出30 366万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对海拉尔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全年投资总额101 117万元,集中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等重要建设方面。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0 453万元,比上年增长35.9%;更新改造投资25 017万元,与上年持平;房地产投资22 023万元,比上年下降35.6%;城乡私人建房投资760万元,比上年下降56.4%。

     

    【交通 邮电】

    全年民航旅客吞吐量85 772人次,比上年增长10.1%;货邮发送量138吨,比上年增长5.3%;公路客运量164.8万人,周转量6 30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4.8%;公路货运量265.2万吨,周转量6 32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全区机动车辆拥有量29 773台,比上年增长5.5%。全年邮电业务量完成21 108万元,固定电话用户已达到67 909户,比上年增长7.7%。其中住宅电话52 427户,增长5.6%;公用电话4 427部,增长187.7%;移动电话数量迅猛发展,海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2部/百人,比上年增长47.5%。

     

    【教科文卫】

    普通小学招生3 384人,比上年增长3.7%;在校学生17 497人,比上年下降0.1%;普通初中招生4 487人,在校学生14 111人,比上年分别下降4.7%和0.1%;普通高中招生3 453人,在校学生9 53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10.3%;职业中学招生2 262人,比上年下降6.8%;特殊教育在校学生98人,比上年下降4.9%;幼儿园在园幼儿3 164人,比上年下降0.1%。

    其中“马铃薯颗粒粉”和“牧草种植技术改造”项目填补国内空白;“连续滚移式喷注机”和“塑料门窗异形材”申报国家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甘薯全粉”项目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秸秆基质草皮荒漠化治理中的研究应用”已被自治区列入科技合作项目。

    全区共有卫生机构8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所,实有床位1 526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 113人。其中医生1 001人、护士686人;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妇幼保健所、站2个,儿童五种疫苗接种率在99%以上,全区传染病发病率234.2/10万人。

     

    【人口 人民生活】

    全年出生人口1 850人,比上年下降3.7%,出生率7.5;死亡人口1 136人,比上年增长2.9%,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2.9,比上年减少0.48个百分点;年末总户数73 973户,总人口249 6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6 207人。

    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为6 760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5 124元,同比增长4.26%;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4 498和4 624元,比上年增长9.9%和39.2%;居民储蓄余额为344 683万元,比上年增长34.7%;全区工资总额47 381万元,比上年增长8.3%;在岗职工4 389人,比上年下降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 103元,比上年增长19.1%;城镇居民均居住面积10.1平方米。

     

    【双城建设成效显著】

    2002年4月7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成立文明城卫生城建设指挥部,拉开市区联动共建文明城、卫生城双城建设大会战的序幕。

    春季爱国卫生大会战,3个月海拉尔区集资投入1 618万元,清理垃圾5万余立方米,新修、平整各类道路1 191条,面积117.7万平方米。在市区新设果皮箱500个,新建垃圾转运站8座,海区城市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海拉尔区承担市区拆迁工作,4个多月拆迁1 291户,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补偿资金总额8 0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市区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拓宽、取直城区"四横六纵"主干道16条,总长22.1公里,面积72万平方米,总投资1.85亿元;改造三个出口路工程总长7.2公里,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改造居民住宅小区10个,总面积47万平方米;新建占地23公顷成吉思汗广场;扩建伊敏河沿河公园,新扩建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疏浚"六二六"小河;完成贝尔桥续建工程;铺设10.5公里排水管线、60.8公里雨水管线,埋设通讯电缆及有线电视线缆112.9公里,电力移杆或降线34.4公里。其中海拉尔区承担的项目有:7条市区道路、伊敏河沿河公园、贝尔桥续建、污水处理工程管网铺设、紧急供水续建工程,沿街路灯安装、两桥亮化、10个小区建设以及绿化、楼房粉刷等工程和专业市场整治、市容整顿等市区建设、治理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

     

    【旅游业】

    全年旅游收入9 851万元,比上年增长19.4%,旅游人数达43万人次。海拉尔区主要旅游项目有草原风情游、森林风光游、边境口岸游、出境游。2002年拥有星级酒(饭)店7家(三星级酒店2家),旅游定点饭店9家;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增强,全区拥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宾馆10家、客房1 300余间,床位2 900余张,占呼伦贝尔市客房总量的40%;此外还有旅行社10家(国际旅行社3家),具有一定能力的旅游景区(点)8处。1月至11月份,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0.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3.4%。旅游收入增长率首次突破15%。海拉尔区与俄罗斯、蒙古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的旅游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旅游业作为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开发淡季旅游和实现冬季旅游是海拉尔区2002年旅游工作的重点。区委、区政府抓住"银色呼伦贝尔旅游"系列活动的大好机遇,提出"冰雪民俗城"建设目标,举办海拉尔冰雪雕大赛,打造冰雪城市氛围。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和海拉尔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海拉尔区最具规模的两处旅游景点,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以侵华日军海拉尔北山要塞、呼伦贝尔大草原、原始樟子松等旅游资源为主体,辅以周边口岸、湖泊旅游,在独具特色的地方经济、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淳朴豪放的民族风情的烘托下,吸引大批国内外宾客前来观光旅游,收到明显成效。海拉尔已成为呼伦贝尔市最大的旅游接待基地和集散、游览之地。

     

    【精神文明建设】

    2002年海拉尔区紧紧抓住自治区城镇精神文明经验交流会在海拉尔、满洲里召开的契机,按自治区"以会促创、典型示范"精神,大力开展市民文明教育活动,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军警民共建、企地共建,文明街道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蔚然成风。

    5月,开展十佳文明市民、文明窗口、文明单位、先进集体评选活动。年内举办三期"公民道德建设"培训班,两场大型公民道德建设和市民文明知识竞赛活动,近万人参加。区委宣传部、党校组织文明市民教育宣讲团,分三批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居委会巡回演讲;举办以"激发精神动力,创造文明热土,促进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文明之花"大型图片展。区委宣传部、文明办还积极组织海拉尔火车站开展"100服务竞赛"活动;区运管站开展"的士之星"竞赛;市地税局开展"文明行业创建竞赛评比",为海区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引路。

    按“总体规划、分级创建、逐步推进、全面覆盖”要求,海区重点推出伊敏、牡丹等10个样板小区,以点带面引导居民小区社区建设。全区55个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造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

    军警民共建方面,区委、区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援部队建设,直接为部队投资近768万元,用于营房、办公楼、购置云梯等基本建设。粮食部门补贴部队粮油差价32万元;公安部门为随军家属子女调转随时落户314名;免征城市增容费25万元。驻军部队开展公益活动。仅海拉尔"双城"会战期间,呼伦贝尔军分区、武警部队就出动人力1 000多人次,出动车辆50余台次,修路8 000平方米,清运垃圾400立方米。呼伦贝尔市森警机降大队官兵捐款帮助区奋斗镇小学3名贫困学生完成中学学业;区人武部为下岗职工金梅捐款2 700元资助孩子上学等等实例,反映了驻军部队视海拉尔为故乡,把人民当亲人,军民如一家的鱼水之情,为海拉尔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光彩。

    (杜春鹏)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海拉尔区
  •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 ***

    副书记:王 

    乌兰巴拉(蒙古族)

    郑富旭

    刘寒松

    ***

    纪委书记:刘寒松

    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广建

    副主任:邢振明

    包海龙(蒙古族)

    冯士臻

    任国芳(女)

    曲秀芹(女)

      长:王 

    副区长:志  宏(达斡尔族)

    李秀杰

     

      广

    陈文鹏

    于洪涛

     

    政协主席:乌兰巴拉(蒙古族)

    副主席:李玉奎

    刘文敏

    孙立军

    法院院长:于克平

    检察院检察长:宋立坤

    武装部长:陀彦启(满族)

      委:陈国海

     

    【概况】

    海拉尔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草原东部、伊敏河与海拉尔河汇合处,地域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总面积1 44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8平方公里。全区有蒙、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26个民族,总人口24.9万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5 3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 179万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77 130万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55 087万元,增长12.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 286元,增长10.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5%;除娱乐教育文化和居住价格指数上涨2.3%和1%外,其余均呈下降趋势。

     

    【农牧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 892公顷,比上年增长9.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 224公顷,下降28.3%;粮食作物产量14 779吨,增长110.5%;蔬菜产量36 884吨,下降16.7%;科技含量较高的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发展较快,已初步建成海拉尔区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和脱毒马铃薯产业基地。年末牲畜总头数为60 754头(只)。其中大牲畜26 124头,比上年增长15.2%;羊20 643只,比上年下降10.8%;能繁殖母畜32 872头(只),比上年增长11.5%;全年牲畜商品率和出栏率分别达到110.5%和88.8%;肉类总产量达到4 501吨,比上年增长11.2%。农牧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

     

    【工业】

    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5 948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独立核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5 703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国有企业完成5 252万元,增长0.4%;股份制企业完成20 451万元,增长19.7%。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完成24 913万元,增长16%;重工业增加值完成790万元,增长45%。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0.7%。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55 907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利润总数3 350万元,增长13.9%,亏损企业亏损额931万元,下降25.7%;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92.5,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5.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用率6.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整体经济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资和确保城镇“三条保障线”的落实到位,社会需求持续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 296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增长16.8%,餐饮业增长49.2%,其它下降0.2%。全年进出口总数完成7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3.6%。其中进口总数182万美元,下降14.4%;出口总额5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56%。全年引进国内区外资金25 879万元,比上年增长3.5%;引进国外资金3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6.4%。

     

    【财政 固定资产投资】

    年内财政部门克服各种减税因素的影响,增收节支,开源节流,财政收入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32 932万元,比上年增长9.3%;地方财政收入21 674万元,比上年增长4%;财政支出30 366万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对海拉尔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全年投资总额101 117万元,集中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等重要建设方面。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0 453万元,比上年增长35.9%;更新改造投资25 017万元,与上年持平;房地产投资22 023万元,比上年下降35.6%;城乡私人建房投资760万元,比上年下降56.4%。

     

    【交通 邮电】

    全年民航旅客吞吐量85 772人次,比上年增长10.1%;货邮发送量138吨,比上年增长5.3%;公路客运量164.8万人,周转量6 30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4.8%;公路货运量265.2万吨,周转量6 32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全区机动车辆拥有量29 773台,比上年增长5.5%。全年邮电业务量完成21 108万元,固定电话用户已达到67 909户,比上年增长7.7%。其中住宅电话52 427户,增长5.6%;公用电话4 427部,增长187.7%;移动电话数量迅猛发展,海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2部/百人,比上年增长47.5%。

     

    【教科文卫】

    普通小学招生3 384人,比上年增长3.7%;在校学生17 497人,比上年下降0.1%;普通初中招生4 487人,在校学生14 111人,比上年分别下降4.7%和0.1%;普通高中招生3 453人,在校学生9 53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10.3%;职业中学招生2 262人,比上年下降6.8%;特殊教育在校学生98人,比上年下降4.9%;幼儿园在园幼儿3 164人,比上年下降0.1%。

    其中“马铃薯颗粒粉”和“牧草种植技术改造”项目填补国内空白;“连续滚移式喷注机”和“塑料门窗异形材”申报国家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甘薯全粉”项目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秸秆基质草皮荒漠化治理中的研究应用”已被自治区列入科技合作项目。

    全区共有卫生机构8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所,实有床位1 526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 113人。其中医生1 001人、护士686人;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妇幼保健所、站2个,儿童五种疫苗接种率在99%以上,全区传染病发病率234.2/10万人。

     

    【人口 人民生活】

    全年出生人口1 850人,比上年下降3.7%,出生率7.5;死亡人口1 136人,比上年增长2.9%,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2.9,比上年减少0.48个百分点;年末总户数73 973户,总人口249 6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6 207人。

    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为6 760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5 124元,同比增长4.26%;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4 498和4 624元,比上年增长9.9%和39.2%;居民储蓄余额为344 683万元,比上年增长34.7%;全区工资总额47 381万元,比上年增长8.3%;在岗职工4 389人,比上年下降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 103元,比上年增长19.1%;城镇居民均居住面积10.1平方米。

     

    【双城建设成效显著】

    2002年4月7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成立文明城卫生城建设指挥部,拉开市区联动共建文明城、卫生城双城建设大会战的序幕。

    春季爱国卫生大会战,3个月海拉尔区集资投入1 618万元,清理垃圾5万余立方米,新修、平整各类道路1 191条,面积117.7万平方米。在市区新设果皮箱500个,新建垃圾转运站8座,海区城市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海拉尔区承担市区拆迁工作,4个多月拆迁1 291户,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补偿资金总额8 0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市区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拓宽、取直城区"四横六纵"主干道16条,总长22.1公里,面积72万平方米,总投资1.85亿元;改造三个出口路工程总长7.2公里,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改造居民住宅小区10个,总面积47万平方米;新建占地23公顷成吉思汗广场;扩建伊敏河沿河公园,新扩建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疏浚"六二六"小河;完成贝尔桥续建工程;铺设10.5公里排水管线、60.8公里雨水管线,埋设通讯电缆及有线电视线缆112.9公里,电力移杆或降线34.4公里。其中海拉尔区承担的项目有:7条市区道路、伊敏河沿河公园、贝尔桥续建、污水处理工程管网铺设、紧急供水续建工程,沿街路灯安装、两桥亮化、10个小区建设以及绿化、楼房粉刷等工程和专业市场整治、市容整顿等市区建设、治理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

     

    【旅游业】

    全年旅游收入9 851万元,比上年增长19.4%,旅游人数达43万人次。海拉尔区主要旅游项目有草原风情游、森林风光游、边境口岸游、出境游。2002年拥有星级酒(饭)店7家(三星级酒店2家),旅游定点饭店9家;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增强,全区拥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宾馆10家、客房1 300余间,床位2 900余张,占呼伦贝尔市客房总量的40%;此外还有旅行社10家(国际旅行社3家),具有一定能力的旅游景区(点)8处。1月至11月份,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0.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3.4%。旅游收入增长率首次突破15%。海拉尔区与俄罗斯、蒙古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的旅游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旅游业作为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开发淡季旅游和实现冬季旅游是海拉尔区2002年旅游工作的重点。区委、区政府抓住"银色呼伦贝尔旅游"系列活动的大好机遇,提出"冰雪民俗城"建设目标,举办海拉尔冰雪雕大赛,打造冰雪城市氛围。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和海拉尔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海拉尔区最具规模的两处旅游景点,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以侵华日军海拉尔北山要塞、呼伦贝尔大草原、原始樟子松等旅游资源为主体,辅以周边口岸、湖泊旅游,在独具特色的地方经济、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淳朴豪放的民族风情的烘托下,吸引大批国内外宾客前来观光旅游,收到明显成效。海拉尔已成为呼伦贝尔市最大的旅游接待基地和集散、游览之地。

     

    【精神文明建设】

    2002年海拉尔区紧紧抓住自治区城镇精神文明经验交流会在海拉尔、满洲里召开的契机,按自治区"以会促创、典型示范"精神,大力开展市民文明教育活动,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军警民共建、企地共建,文明街道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蔚然成风。

    5月,开展十佳文明市民、文明窗口、文明单位、先进集体评选活动。年内举办三期"公民道德建设"培训班,两场大型公民道德建设和市民文明知识竞赛活动,近万人参加。区委宣传部、党校组织文明市民教育宣讲团,分三批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居委会巡回演讲;举办以"激发精神动力,创造文明热土,促进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文明之花"大型图片展。区委宣传部、文明办还积极组织海拉尔火车站开展"100服务竞赛"活动;区运管站开展"的士之星"竞赛;市地税局开展"文明行业创建竞赛评比",为海区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引路。

    按“总体规划、分级创建、逐步推进、全面覆盖”要求,海区重点推出伊敏、牡丹等10个样板小区,以点带面引导居民小区社区建设。全区55个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造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

    军警民共建方面,区委、区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援部队建设,直接为部队投资近768万元,用于营房、办公楼、购置云梯等基本建设。粮食部门补贴部队粮油差价32万元;公安部门为随军家属子女调转随时落户314名;免征城市增容费25万元。驻军部队开展公益活动。仅海拉尔"双城"会战期间,呼伦贝尔军分区、武警部队就出动人力1 000多人次,出动车辆50余台次,修路8 000平方米,清运垃圾400立方米。呼伦贝尔市森警机降大队官兵捐款帮助区奋斗镇小学3名贫困学生完成中学学业;区人武部为下岗职工金梅捐款2 700元资助孩子上学等等实例,反映了驻军部队视海拉尔为故乡,把人民当亲人,军民如一家的鱼水之情,为海拉尔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光彩。

    (杜春鹏)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