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3卷  /  盟市旗县

2003卷

  • 呼伦贝尔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记:连 

    副书记:梁铁城(蒙古族)

    付铁钢

      革(鄂伦春族)

    赵金才(蒙古族)

    杨再明

      委:吴延明

    于永甲

     

    朱炳文

    宋照明

    赵立华(女)

    ***

     

      任:德玉庆(蒙古族)

    副主任:孙梦林

    包志儒(蒙古族)

    王喜旺

    刘永杰(达斡尔族)

    姜宝水

    陈玉珍

    马连芳

     

      长:梁铁城(蒙古族)

    副市长:孙 

    赵凤林

    安国通(蒙古族)

    李宝昌

      琴(女蒙古族)

    王宝成

    于德荣

    魏国楠(12月任职)

     

      席:赵山根

    副主席:鲍  喜(蒙古族)

    姜兆文

    贺喜格扎布(鄂温克族)

    王宝成(3月离任)

    纪志国

    孟松林(鄂伦春族)

    史茂森

    谷盛成

    马国起

     

    纪检委

      记:赛  革(鄂伦春族)

     

      长:于雪峰

    检察院

    检察长:杨 

    军分区

    司令员:唐凤才

      委:吴延明

     

    【概况】

    呼伦贝尔市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1.4%。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 723.82公里,其中,中俄边界1 048公里(不含未定界部分),中蒙边界675.82公里。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辖13个旗市区,其中有1个区(海拉尔区),5个市(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7个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74个镇(含2个矿区)、23个乡(其中13个民族乡)、25个苏木(其中1个民族苏木)、36个街道办事处。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区。

    2002年,全市总人口267.65万人,比上年增长1.0%。其中,蒙古族人口21.8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年内,全市出生人口22 980人,比上年同期减少928人,人口出生率为8.63;死亡人口9 98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36人,人口死亡率为3.75;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4.88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随着撤盟设市的实现,呼伦贝尔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市委、市政府团结合作,勤政为民,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人气不断提升;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农牧业产业化已见成效,工业园区正迅速崛起,外经外贸继续在全区领跑;呼伦贝尔山川愈加秀美,草木更显苍翠,城市益发靓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市各族人民坚持发扬“知耻后勇,团结创新,真抓实干,与时俱进”的呼伦贝尔精神,呼伦贝尔经济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5.11亿元,增长12.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4.79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0.45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3.927.548.6调整到23.728.847.5。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分项目看,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居住价格上涨1.2%外,其它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与上年相比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0.5%,但涨幅比上年有所回落。

    全市财政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保障能力继续得到增强,至年末全市职工工资基本得到足额发放。2002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9.7亿元,完成预算的105.4%,比上年同期增加3.1亿元,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完成预算的107.9%,同比增加1.8亿元,增长15.0%。上划党中央"两税"5.4亿元,增长11.8%。全市财政支出预计达39.7亿元,完成预算的110.5%,同比增加11.3亿元,增长40%。一般预算支出38.27亿元,增长40.9%。

    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消灭荒山、植树造林,自然环境有很大改观,为农牧业生产减少自然灾害创造有利条件。200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45.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完成25.98亿元,增长15.4%,占第一产业的57.6%;畜牧业增加值完成15.29亿元,增长9.6%,占第一产业的33.9%。

     

    【农业】

    种植业内部基本实现了“减粮、扩经、种草、增饲、调优、调特”的农业生产格局,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1.617.31.1调整为76.921.31.8。2002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03.7万吨,成为继1997年后第二个高产年,比上年增长56.6%。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7.3万吨,增长125.3%;甜菜产量16.3万吨,增长132.4%。粮食平均亩产167.5公斤,增长65.8%,是历史最好水平。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全年水产品产量2.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6%,淡水养鱼业发展较快。

    2002年全市又有13个产品获绿标,获标总数达79个。绿色食品产量达25.3万吨,增长38.4%。无公害出口创汇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2.6万亩。

     

    【林业】

    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万公顷;退耕还草面积6万公顷;完成造林面积3.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5.8%;幼林抚育面积8.35万公顷。机电井数量11 442眼,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万公顷。林业生产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继续得到加强。

     

    【畜牧业】

    畜牧业生产已经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牧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柱、吸引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畜牧业投资体系。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710.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102.7万头(只),增长16.9%,增加量居全区首位,总量在全区由上年的第7位跃升到第4位。牲畜出栏明显增加,全年牲畜出栏261.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7.9%。大牲畜出栏率34.9%,下降2.7个百分点,羊出栏率59.0%,增加2.0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13.1万吨,增长8.3%。奶类产量33.6万吨,增长17.7%。禽蛋产量1.8万吨,增长4%。全市畜牧业生产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

     

    【农业机械】

    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178.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6%,机耕地面积95.8万公顷,农田受灾面积71.1万公顷,减少29.98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8.2万吨,增长5.9%,农村牧区用电量1.2亿度,增长4.6%。

     

    【工业】

    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6.58亿元,增长12.8%,占GDP的19.2%,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增长16.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0.6%;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10.0%;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增长4.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7.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9.6%;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01.7%。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0%,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3.3,比上年提高30.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减亏61.1%;其中盈利企业盈利1.65亿元,同比增长34.1%;亏损企业亏损3.5亿元,下降42.2%;企业亏损面为12.1%。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建筑业】

    全年全部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8.2亿元,增长30.2%,占GDP的9.6%。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649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2.3万平方米,下降8.4%;竣工房屋面积110.5万平方米,增长10.8%;房屋建筑竣工率为83.5%,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 844万元,增长42.8倍;实现税金总额6 314万元,增长88.4%。

     

     

    【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为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不含大兴安岭森工集团、铁路系统投资和农村牧区投资),完成额达5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0%。在城镇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40亿元,增长70.4%;更新改造投资8.0亿元,增长60%;其它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增长10.4%;房地产开发投资7.0亿元,下降30.3%。

    2002年在国债资金有力的支持下,在以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天然林、草原生态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拉动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2亿元,增长3.4倍。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2.8亿元,增长52.4%。第三产业投资完成42.9亿元,增长30.8%。

    2002年全市城镇以上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全部建设项目投资总规模556个,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346个,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54个,全年在建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2个,在建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2个,全市大中型基建项目完成投资9.9亿元,增长450%。新建公路702.2公里。

     

    【国内贸易】

    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6亿元,总量在全区仍居第4位,增长12.1%,增速在全区居第5位,增幅比上年高3.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49.2亿元,增长13.3%;餐饮业完成5.4亿元,增长15.9%;其他行业完成13.1亿元,增长6.4%。从销售地域看:城市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8亿元,增长12.8%,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9.1%;县及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9亿元,增长10.6%。市的零售总额增幅比县及县以下高出2.2个百分点,城市发展快于农村。

     

    【对外经济】

    外经外贸企业发挥口岸地区优势,多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始终在全区保持第一位。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3.0亿美元,增长24.8%,其中:出口2.4亿美元,增长22.7%;进口10.7亿美元,增长25.2%。从出口总额看,旅游贸易出口2.0亿美元,增长18.2%;一般贸易出口0.2亿美元,增长109.7%;易货贸易出口0.1亿美元,下降7.6%;加工贸易出口57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自带物资出口2万美元。进口总额中,边境易货贸易进口10.7亿美元,增长25.3%;旅游贸易进口90万美元,一般贸易进口15万美元,加工贸易进口6万美元。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项,外资投资企业8户,合同外资金额2 194万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 011万美元,增长80.5%,新设的外商投资涉及木材加工、旅游观光、制药、石油仓储、肉食加工5个行业,投资来源于香港、新加坡、韩国、美国4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企业。

     

    【交通 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30.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1%。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09.5亿吨公里,增长19.7%;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1.1亿吨公里,增长0.4%。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6.0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0.3%。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4.9亿人公里,下降1.1%;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1.2亿人公里,增长0.7%。全市公路里程已达9 498公里,增长0.8%。

    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5亿元,增长16.3%。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0.6万门,比上年增长16.9%。全市电话用户已达43.4万户,比上年增长16.5%。全市住宅电话达到37.7万户,比上年增加5.3万户,增长16.3%。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6.2%,移动电话用户已达34.3万户,增长41.2%;互联网用户3.3万户,增长2.7倍。

     

    【旅游业】

    2002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7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13.8万人次,增长19.1%;国内旅游者158万人次,增长15.8%;国际旅游创汇4 906.5万美元,增长2.2%;国内旅游收入12.3亿元,增长83%。旅游业总收入16.3亿元。

     

    【金融】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继续增加,各项存款余额20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其中:企业存款31.2亿元,下降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5.2亿元,增长14.2%。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72.8亿元,下降0.6%。其中:短期贷款98.4亿元,增长1.2%;中期流动资金贷款3.9亿元,下降14.5%;中长期贷款67.1亿元,下降0.5%。银行现金收入为730.7亿元,增长24.9%;银行现金支出为765.1亿元,增长23.8%;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现金34.4亿元,增长4.8%。

     

    【保险业】

    全市现有保险险种8大类,保险业务总收入4.79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其中:财产险收入1.37亿元,增长7.9%;寿险收入3.19亿元,增长54.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23亿元,下降4.2%。全年保险赔付额为1.76亿元,比上年增长64.5%。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0.77亿元,增长35.1%;寿险赔付0.99亿元,增长98.0%。

     

    【人民生活】

    由于各项增资措施的出台和兑现,加之社保资金的落实到位,全市在岗职工工资得到大幅度提高。2002年全市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 706元,增长18.8%;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 641元,增长8.3%;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4 143元,增长5.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 278元,总量是历史以来最高点,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92元,总量在全区排位由上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7位;增速为17.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在全区各盟市中居第2位。其中:农民2 214元,增长20%;牧民3 189元,增长5.5%。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3.83%。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12.6万平方米。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年末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数660张,比上年增长4.8%。收养人数533人,增长20.3%。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44处。

    2002年末,全市有25.1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5 591名离退休人员参加离退休费社会统筹。

     

    【呼伦贝尔撤盟设市庆典暨2002"那达慕"大会隆重举行】

    2002年8月17日,呼伦贝尔撤盟设市暨2002"那达慕"大会隆重开幕。

    呼伦贝尔撤盟设市的消息,引起国内外宾朋广泛关注,应邀出席当天撤盟设市庆典暨“那达慕”大会的嘉宾达600余人。出席大会的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有:刘延东、洪绂曾、蔡延松、谢伯阳、伊德尔、刘万庆、宋继华。自治区领导有:陈光林、伏来旺、王秀梅、许柏年、冯士亮、王尚罗、孙忠泰、刘怀北。来自俄罗斯、蒙古国的客人应邀出席大会。

    国内部分省市自治区党政领导,自治区各厅局和兄弟盟市主要领导,国内外大企业、各大旅游集团领导,国内部分新闻单位领导,驻在大企业代表,以及武警、森警部队领导,也应邀参加了大会。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云南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厉有为向大会发来贺电。国务院新闻办,黑龙江、宁夏、北京、大连等省市区,自治区部分盟市和国内部分企业也向大会发来贺词、贺电。大会由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市长梁铁城主持。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向大会致词。呼伦贝尔市委书记连辑在会上讲话。他首先代表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全市各族人民,向前来参加大会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自治区政府主席助理冯士亮宣读国务院关于呼伦贝尔撤盟设市的批文之后,隆重的揭匾仪式开始了。国家民政部地名区划司巡视员宋继华代表民政部宣读了贺词。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强化内功,外树形象,以撤盟设市和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呼伦贝尔市召开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镇建设管理攻坚年”活动,举全市之力,大力实施推进城镇化战略,实现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美化了城市空间,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树立呼伦贝尔的良好形象。

    2002年,市委、市政府从解放思想认识问题入手,牢固树立城镇建设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观念,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明确认识中深化认识,把加快城镇化进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把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全局工作的兴奋点,实现在困难的局面下勇敢起步,在落后的形势下有一个突破性进展。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市委、市政府着重做好3篇文章。第一篇是绿的文章,提出大力建设生态园林环境,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式,实行公共绿化、单位绿化、庭院绿化、街道绿化,使之达到"城在绿荫中,路在树林中,人在花草中"的城市绿化格局,呼伦贝尔市的绿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篇是水的文章。人们在城市选址时,总是追求依山傍水,呼伦贝尔市的城市建设也在追求迎水建城、以水建城、借水富城,让水给城市环境注入生命的活力,水的文章在2002年呼伦贝尔的城镇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第三篇是美的文章。2002年,全市投入城市美化、亮化工程的资金达7 000万元,使呼伦贝尔的城镇白天街景增彩,夜晚灯火辉煌,充分体现了美的景象。

    2002年,全市确定城镇重点项目212项,计划投资1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5%。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15.1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9 950万元。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建委先后3次组成项目督查组,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督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年共完成城镇重点建设项目197个,有15个大型项目包括给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项目启动并实施建设,共完成投资13.3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3%。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33%;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 6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29%。全市共修建城镇道路185公里,面积197.8万平方米;海拉尔贝尔桥、满洲里铁路立交桥、根河根阳桥、莫旗尼尔基大桥先后建成通车;全市有14个2万平方米以上的广场按计划完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为45万平方米;新建和改扩建城镇公园16个;城镇日供水能力增加2.7万吨;城镇集中供热面积增加36万平方米;城镇绿地面积增加18万平方米;新增城镇路灯1 124基,13个旗市区所在地镇的主要街路两侧建筑物大多都实施了亮化、美化建设;政企联动完成各主要街路降线210.75千米。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攻坚年活动,全市5市1区7个城关镇以及三分之一的建制镇已经实现"六个一"工程(即一条标志性大街、一个万平方米以上广场、一块绿地、一个雕塑、一个街心公园、一个标准化物业管理小区)。2002年,市委、市政府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多元筹集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

    在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呼伦贝尔市坚持高标准,务求见实效,使学教活动真正达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切实负起责任,建立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各级领导干部在乡镇科局学教活动联系点的基础上,实行包联制度,带头转变作风,深入联系点,征求群众意见,帮助村居干部找准问题。村级学教活动中,市级领导干部深入联系点20次,工作31天;13个旗市区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联系点1 054次,工作1 503天。

    市委继续加强“万名干部下基层”和“民情访谈”工作,各单位深入基层、深入包扶联系点,积极支持和配合村级学教活动的开展。市房产办为扎兰屯市萨马街“牧业兴乡、乳业富民”真正负起责任,在工作组的积极协调和争取下投入发展奶牛资金30万元,并为猎民村12户猎民购奶牛18头。房产办职工还集资5 000元用于上学困难的学前班儿童和特困户治病买口粮。海拉尔区地税局下基层工作分团针对海地区2001年遭遇严重旱灾、农民不同程度遭受损失的实际,通过协调为农民减免农业税186万元,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市委派驻13个旗市区工作组共有下基层干部252人,解决问题194个,投入资金197万元,办实事、好事164件;各旗市区工作分团下基层6 032人,解决问题5 314个,投入资金2 838万元,办实事、好事6 918件;市直143个包扶单位下基层392人,解决问题329个,投入资金1 701万元,办实事、好事510件。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居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村级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教活动的开展,理清一些村、居委会的未来经济发展思路,加快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的步伐。额尔古纳市黑山头镇、村两级干部组织本镇农牧民养畜大户赴北京、赤峰考察肉牛、奶牛养殖项目,制定各镇及各村发展乳、肉、草工作规划;上库力乡前进村“两委”班子在学教活动中,结合大灾之年,进行大反思、大讨论,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小麦种植面积、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建立育草基地、发展舍饲规模畜牧业的经济工作思路。阿荣旗音河乡五龙泉村生产的南瓜品质优良,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进入市场,村干部主动与市供销社联系,在当地建立南瓜专业合作社,专司南瓜日常的调查研究和营销,以此为桥梁引导农民联合闯市场、奔富裕,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问题,为五龙泉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全市的广大村居干部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明显转变。村居干部们纷纷走村入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心与群众交朋友。一些村居“两委”班子还开展了“入百户、听民声、纳百言、暖民心”活动。

    村级学习教育组织农民群众参观考察74次,参加人次3 628人,为农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1 849条,确定发展项目458个,落实发展资金4 292万元,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呼伦贝尔精神】

    2002年9月30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迎庆迎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呼伦贝尔市在迎庆迎会工作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正式确定呼伦贝尔精神为"知耻后勇,团结创新,真抓实干,与时俱进"。知耻,就是正视呼伦贝尔目前存在的困难、问题和矛盾,而不是回避现实。后勇就是不甘落后,我们有能力缩短与别人的差距,决心改变落后面貌,并能克服面前的艰难险阻。团结就是把大家团结在市委、市政府的周围,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打敢拼、决战决胜、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创新就是敢于攻坚破难,突破常规,敢于打破封闭,敢为人先,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抓实干,就是各级党委政府抓工作要不图形式、不为虚名,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带领广大群众求真务实,说了就算,定了就干,一抓到底,务求必胜。与时俱进,就是充分展示呼伦贝尔人紧跟时代步伐的时代精神,认识差距、争分夺秒、争名进位、争创一流、走进前列。

     

    【精神文明建设】

    2002年,在实施自治区"以会促创、典型示范"重点推进战略的实践中,呼伦贝尔市逐渐形成了"一城带多城"的精神文明建设思路。以满洲里、阿荣旗等城市建设带动各旗市区的城镇建设;同时以文明城创建带动双拥模范城、治安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和卫生城创建,从而达到改变面貌,凝聚人心,优化地区综合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的目的。

    开展“建新市、迎盛会、抓落实、做贡献”系列竞赛评比活动  以满洲里市、海拉尔区、鄂温克旗和陈巴尔虎旗为重点,在全市13个旗市区、各行各业及各党政机关开展"建新市、迎盛会、抓落实、做贡献"系列竞赛评比活动。表彰10名十佳文明市民、10个十佳文明窗口、10个十佳文明单位。

    提升公民文明素质2002年,以建新市、迎盛会为契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对广大市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模范教育。在行业开展示范杯、文明杯、明星杯、百城万店无假货、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活动,工会系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职工、争创文明岗位、争当文明班组"等职业道德系列教育活动,广泛开展送温暖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中小学生和青少年中开展18岁成人仪式、春蕾计划、争做合格小公民、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在广大市民中开展"践行道德规范、争做文明市民"大型社会公益日活动。建设多种阵地,形成教育氛围。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推出 "市民公德"专栏;全市共建220多个文明市民学校,12个民族、自然、历史博物馆,4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力开展多城创建以军警民同守共建千里边疆为主题,创建全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军地结成共建对子500多个,在"双三好"活动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群体和先进个人,边防大队、边防派出所全部建成文明单位,部队基层建设走进北京军区先进行列。2002年提出全市争创全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目标,出台《争创全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施方案》,制定《双拥工作重大活动推进表》,在全市召开双拥城创建誓师动员大会,在满洲里召开双拥工作经验交流会。

    以优化投资环境、百姓安居乐业为主题,创建全区治安模范城。建立了“军警民联防、多警种联动”的治安防范机制,以居委会为基本单元,开展“安全小区”创建工作。共创建安全小区247个,城镇人口覆盖率达75.2%。

    以挖掘绿色生态文化资源为主题,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生态建设,确立“保退封育建”方针,启动八大生态治理工程。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30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7个、市级20个,保护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7.74%,2000年呼伦贝尔市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主题,创建全国卫生城。先后制定《呼伦贝尔市市容和环境管理纲要》等6个规范性文件;各旗市区都按国家标准配齐了环卫工人,增加了环卫机械设备,使城镇保洁面积增加了3倍。海拉尔区、满洲里市成为自治区级卫生城。

    “一城带多城”的实践,促进全市两个文明建设。海拉尔区、满洲里市、鄂温克旗、莫旗由自治区4星级文明城晋升为5星级文明城,牙克石市、扎兰屯市、根河市、阿荣旗由自治区3星级文明城晋升为4星级文明城,其余5个旗市被评为3星级、2星级文明城。

    全面改善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硬环境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要求,从2000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2~3次城镇建设现场会,集中抓了满洲里市、阿荣旗两个示范典型,由此掀起全市城镇建设管理的高潮。在满洲里市、阿荣旗带动下,每个旗市都抓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每个旗市所在地市镇面貌都发生深刻变化。74个建制镇(区)一半以上硬化路面,建成标志性大街,林区、矿区三分之二以上小城镇建设文化休闲广场。

    2002年,全市基础设施共上项目212个,总投资达16.1亿元。共修城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项目12个;建成1万平方米以上广场51处;新建城市公园16个;新增绿地18万平方米。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全力铺开,极大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振奋广大市民的精神,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促进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双拥工作】

    2002年,市委召开4次专题议军会,下发《市委议军会议纪要》,重点解决部队建设、人民武装、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市人大召开常委会和主任办公会专题研究双拥工作,修订完善双拥政策法规,并于8月组织人大领导到驻军警部队视察。市政府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并下发《市长办公会议纪要》和《关于加强双拥工作的决定》,将全市双拥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目标规划。市政协召开常委会和主席办公会,研究制定《政协双拥工作实施方案》。7月召开市政协两次常委会时,组织与会委员进行双拥工作专项视察,形成《政协委员视察报告》,向市委提出加强双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军分区召开常委会和首长办公会议,先后研究制定《拥政爱民暂行规定》、《拥政爱民公约》、《驻军警部队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决定》、《驻军警部队参与"双城"会战动员令》等双拥工作文件。年内,全市共召开议军会座谈会102次、军地联谊会178次,慰问军警部队153次,慰问优抚对象11 189人次,赠送慰问品价值156万多元。

    撤盟设市后,全市共修订出台41部双拥政策法规,仅市本级就出台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双十五条"等16部政策法规和制度措施,为依法规范、调节、保护和引导军政军民关系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现有维护军人合法权益领导小组21个,维权工作站115个。市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和呼伦贝尔军分区政治部等7家单位联合下发《关于重视解决部队官兵涉法问题维护军人及其家属合法权益的通知》,为处理军人军属涉法案件提供法律依据。

    2002年,市政府确定11月为全市"双拥宣传活动月"。市电台开辟双拥专栏,双拥信息以汉语、蒙语全天候播出。呼伦贝尔日报社以双拥专题和长篇通讯对双拥先进事迹进行连续报道,对重大双拥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各旗市区在旗市区所在地的主要街道繁华路段、公路出口等处,悬挂永久性双拥标语、条幅,在重大节日悬挂过街横幅,制作固定宣传灯箱、宣传栏、黑板报,开展双拥宣传。全市摄制双拥宣传片20余部,各类新闻媒体共播发双拥报道410多篇,编发双拥简报220期,板报360多期。

    全市现有国防教育领导小组63个,国防教育展厅16个,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8处。军地双方每年都制定贯彻国防教育法的计划和措施,年终进行检查和总结,把国防教育列入全民教育规划之中。年内,全市各级党校和学校举办国防教育培训班50余期,组织干部、战士、群众28万多人次进行国防教育,开办少年军校55个,累计对大中专学校军训学生5万余人次。

    市委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和行业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双拥活动。市委、市政府以指令性计划,对随军家属的随迁随调积极予以安排,全市一次性解决39名符合对口安置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随军家属的工作问题。在地方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改革、人员满编的情况下,采取为转业军官留位空岗的办法进行安置,将转业干部全部安置到行政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中区直企业,正团职干部均安排领导职务,并保留原职级待遇,做到军队、地方、转业干部"三满意"。在坚持国家指令性主渠道安置的基础上,采取有偿安置和有偿转移多轨并举的办法,全市80%的旗市区实现城镇退役士兵一次性安置率达到100%的要求。

    优抚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下大力解决在乡老复员军人“三难”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制定了8项自然增长机制和制度,兑现了国家规定的抚恤补助标准。全市13个旗市区城镇老复员军人月定补标准均达到或超过106元,全市大部分旗市均在130元以上,高出了国家规定标准,较好地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

    2002年,驻军官兵参加义务劳动5 000多个工作日,出动车辆5 000余台次,义务服务1万多人次,各部队均完成总政规定的全年爱民义务劳动日。驻海军警部队在"双拥路建设"、"千亩拥政爱民生态绿化林工程"、"东山绿化"、双拥公园、电信增容光缆工程等重点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大兴安岭发生"7·28"特大火灾后,森警呼伦贝尔市支队和大兴安岭支队共出动1 500多人投入战斗,出动车辆450多台次,为扑灭火灾立头功。

    2002年,部队医院和卫生所为群众治病和医疗咨询2 000多人次,护送危重病人20余人次。全市各军警部队用于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款物折合人民币50万元。

     

    【首届成吉思汗文化节】

    2002年初,遵循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为庆祝呼伦贝尔撤盟设市、迎接全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呼伦贝尔第一届成吉思汗文化节,制定《实施方案》并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贯彻落实。通过民族文化、群众文化、精品文化的集中展示,大力宣传呼伦贝尔,提升呼伦贝尔的知名度,凝聚人心、聚敛人气,打造和树立呼伦贝尔的文化品牌,实现经贸、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开创呼伦贝尔文化事业新局面。

    8月1日至23日,呼伦贝尔第一届成吉思汗文化节共组织24个系列、73台(次)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8月6日上午9时,在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门前举行呼伦贝尔第一届成吉思汗文化节开幕仪式,开幕式后,举行阵容强大的文化大游演活动,来自市直各机关单位、海拉尔区直各单位表演队,军乐团,部分旗市乌兰牧骑,部分学校学生腰鼓队、鼓号队,大雁"好日子秧歌队"等专业及业余表演团体共4 000余人以及8辆彩车参加了大游演活动。

    8月8日下午4点,在鄂温克旗巴彦胡硕敖包举行"敖包相会"民歌节。本届民歌节以巴彦胡硕敖包为平台,藉《敖包相会》这支经典名曲,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呼伦贝尔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独具魅力的呼伦贝尔民歌艺术,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打造呼伦贝尔的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与含量,赋予文化以新的内涵。

    来自8个旗市(区)的15支代表队、170名民歌手参加民歌节。呼伦贝尔电视台以及河北、山东电视台等区外媒体记者也云集现场,对民歌节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报道,反响热烈,为宣传呼伦贝尔起到积极的作用。8月9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摇篮学术研讨会"在海拉尔举行。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与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山东、河北、黑龙江、北京、四川、山西等省市的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的教授、学者和市文博工作者共4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

    8月13日至22日,在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举行广厦杯"呼伦贝尔恋"美术、书法、摄影展暨呼伦贝尔历史民俗文化展。这次展览集呼伦贝尔老、中、青艺术工作者的倾情力作,还特邀阔别故土多年、工作在外的艺术家们携作参赛。参赛的作品倾注作者饱满的创作激情和崇高的艺术追求,热情讴歌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艺术地再现呼伦贝尔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浓墨重彩地反映呼伦贝尔的精神风貌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

    同期举办“呼伦贝尔历史民俗文化展览”。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历史文物展和民族民俗展。

    通过本次民族民俗展览,向世人展示呼伦贝尔市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以及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通过展览,与外界进行一次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8月15日,在呼伦贝尔市职工俱乐部隆重举行冯小宁电影节及冯小宁电影研讨会。为感谢冯小宁先生为宣传呼伦贝尔所做的努力,呼伦贝尔市授予冯小宁先生"呼伦贝尔市荣誉市民"称号。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冯小宁电影展映活动,并组织专家、学者对影片进行学术研讨。电影节期间,还展映了冯小宁的《黄河绝恋》、《红河谷》等影片。

    8月15日上午9时,在呼伦贝尔电视台演播厅举行"呼伦贝尔风情"民族民间服饰邀请赛。本次邀请赛共有来自鄂温克旗、莫旗、新左旗、新右旗、额尔古纳市、鄂伦春旗、鄂温克旗锡尼河西苏木、市群众艺术馆等8支代表队106名模特参加。通过比赛,展示、挖掘与继承呼伦贝尔市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进一步弘扬发展了民族服饰文化。

    大型民族民间广场舞展演。在2002年"两庆"期间,市各有关单位共组织演员3 000余人、40余支民族民间广场舞表演队,在成吉思汗广场表演2次,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广场顿时变成歌的世界、舞的海洋,给前来观看的游人嘉宾留下难忘的印象。大型歌舞晚会"呼伦贝尔美",由200余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的大型歌舞晚会"呼伦贝尔美"8月22日在市职工俱乐部举行专场演出。演出立足于呼伦贝尔市的本土文化,以具有代表性的、浓郁的蒙古族、"三少"民族特色风格为主,集歌、舞、说、唱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于一体,演员们用精彩的演出讴歌了呼伦贝尔壮丽的草原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呼伦贝尔和呼伦贝尔人民团结奋进迈向新世纪的豪迈情怀。

    8月23日晚,呼伦贝尔第一届成吉思汗文化节在成吉思汗广场落下帷幕。首届成吉思汗文化节历时20多天,约180万观众直接或通过电视、网络观看了文化节的节目。文化节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吸引外地来宾、游客的目光,取得预期效果。

     

    【旅游业】

    2002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71.7万人次,同比增长15.5%,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141.3万人次的121.5%;接待海外旅游者13.8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12.4万人次的111.3%;接待国内旅游者157.9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128.9万人次的122.5%;国际旅游创汇4 907万美元,同比增长2.1%,与自治区下达任务基本持平;国内旅游收入1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3%,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8.09亿元的138%;旅游业总收入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8%,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12.5亿元的128%,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的位次由第三位跃居第一位,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国内国际旅游发展迅猛,出境旅游方兴未艾,旅游业在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外向型经济服务、为国家创汇增收以及吸纳再就业人员诸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2年,全市星级宾馆饭店由20家增加到24家,新增二星级宾馆饭店3家、一星级宾馆饭店1家。新增客房数168间床位358张,全市星级宾馆饭店客房总数已达到1 845间,床位3 746张。撤盟设市前全市有国际国内旅行社20家,撤盟设市后增加到24家,新增旅游集团公司两家。新建金海岸旅游景区、成吉思汗拴马桩、油泥疗养度假村等10多个景区景点,旅游景区景点总计达到50余个,具有一定接待能力及规模的达20多个。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 000人,间接从业人员达3万人。

    全市旅游景区景点数量规模进一步扩大,重点旅游景区有展示草原民俗的呼和诺尔草原旅游景区、巴彦呼硕旅游景区、额尔古纳俄罗斯风情园;展示森林风光的凤凰山庄旅游景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展示历史遗迹的诺门罕战争遗址及博物馆、北山日军要塞遗址;展示河湖风光的莫日格勒河、达赉湖小河口旅游景区;展示口岸边境风光的满洲里国门、互市贸易区;展示冰雪资源的呼伦贝尔冰雪民俗风情园等。形成了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有草原风光游、森林风光游、冰雪风光游、民俗风情游、口岸边境游、俄罗斯风情游等。以山水风光著称的扎兰屯市已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2年全市旅游投资创历史最高,投入旅游景点景区及宾馆饭店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达5 0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上级政策性资金投入1 200万元人民币,招商引资投入建设资金2 000万元人民币,企业自筹建设资金1 800万元人民币。

    为解决旅游淡旺季差异,把冬季旅游做热,创造冬季旅游新优势,继夏天推出绿色呼伦贝尔后,全市旅游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了以冰雪民俗为核心、以突出冰雪民俗为特色、以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为载体,打造出新旅游品牌—银色呼伦贝尔旅游节。

    银色呼伦贝尔旅游节在传承冬季旅游活动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统一规划、布局、促销及举办时间,实现了三节连台并配合两园、两赛、两展、14个景点、4条精品线、9个旗市区及市直各部门联动的新局面。

    银色呼伦贝尔旅游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累计投资额达1 000万元人民币,吸引了10万人参加了此项活动,冬季参加活动人数突破20万人次,接待旅游团组40个以上,游客突破1 000人次。

    (丁双、范厚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呼伦贝尔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记:连 

    副书记:梁铁城(蒙古族)

    付铁钢

      革(鄂伦春族)

    赵金才(蒙古族)

    杨再明

      委:吴延明

    于永甲

     

    朱炳文

    宋照明

    赵立华(女)

    ***

     

      任:德玉庆(蒙古族)

    副主任:孙梦林

    包志儒(蒙古族)

    王喜旺

    刘永杰(达斡尔族)

    姜宝水

    陈玉珍

    马连芳

     

      长:梁铁城(蒙古族)

    副市长:孙 

    赵凤林

    安国通(蒙古族)

    李宝昌

      琴(女蒙古族)

    王宝成

    于德荣

    魏国楠(12月任职)

     

      席:赵山根

    副主席:鲍  喜(蒙古族)

    姜兆文

    贺喜格扎布(鄂温克族)

    王宝成(3月离任)

    纪志国

    孟松林(鄂伦春族)

    史茂森

    谷盛成

    马国起

     

    纪检委

      记:赛  革(鄂伦春族)

     

      长:于雪峰

    检察院

    检察长:杨 

    军分区

    司令员:唐凤才

      委:吴延明

     

    【概况】

    呼伦贝尔市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1.4%。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 723.82公里,其中,中俄边界1 048公里(不含未定界部分),中蒙边界675.82公里。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辖13个旗市区,其中有1个区(海拉尔区),5个市(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7个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74个镇(含2个矿区)、23个乡(其中13个民族乡)、25个苏木(其中1个民族苏木)、36个街道办事处。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区。

    2002年,全市总人口267.65万人,比上年增长1.0%。其中,蒙古族人口21.8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年内,全市出生人口22 980人,比上年同期减少928人,人口出生率为8.63;死亡人口9 98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36人,人口死亡率为3.75;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4.88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随着撤盟设市的实现,呼伦贝尔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市委、市政府团结合作,勤政为民,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人气不断提升;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农牧业产业化已见成效,工业园区正迅速崛起,外经外贸继续在全区领跑;呼伦贝尔山川愈加秀美,草木更显苍翠,城市益发靓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市各族人民坚持发扬“知耻后勇,团结创新,真抓实干,与时俱进”的呼伦贝尔精神,呼伦贝尔经济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5.11亿元,增长12.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4.79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0.45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3.927.548.6调整到23.728.847.5。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分项目看,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居住价格上涨1.2%外,其它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与上年相比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0.5%,但涨幅比上年有所回落。

    全市财政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保障能力继续得到增强,至年末全市职工工资基本得到足额发放。2002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9.7亿元,完成预算的105.4%,比上年同期增加3.1亿元,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完成预算的107.9%,同比增加1.8亿元,增长15.0%。上划党中央"两税"5.4亿元,增长11.8%。全市财政支出预计达39.7亿元,完成预算的110.5%,同比增加11.3亿元,增长40%。一般预算支出38.27亿元,增长40.9%。

    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消灭荒山、植树造林,自然环境有很大改观,为农牧业生产减少自然灾害创造有利条件。200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45.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完成25.98亿元,增长15.4%,占第一产业的57.6%;畜牧业增加值完成15.29亿元,增长9.6%,占第一产业的33.9%。

     

    【农业】

    种植业内部基本实现了“减粮、扩经、种草、增饲、调优、调特”的农业生产格局,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1.617.31.1调整为76.921.31.8。2002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03.7万吨,成为继1997年后第二个高产年,比上年增长56.6%。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7.3万吨,增长125.3%;甜菜产量16.3万吨,增长132.4%。粮食平均亩产167.5公斤,增长65.8%,是历史最好水平。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全年水产品产量2.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6%,淡水养鱼业发展较快。

    2002年全市又有13个产品获绿标,获标总数达79个。绿色食品产量达25.3万吨,增长38.4%。无公害出口创汇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2.6万亩。

     

    【林业】

    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万公顷;退耕还草面积6万公顷;完成造林面积3.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5.8%;幼林抚育面积8.35万公顷。机电井数量11 442眼,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万公顷。林业生产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继续得到加强。

     

    【畜牧业】

    畜牧业生产已经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牧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柱、吸引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畜牧业投资体系。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710.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102.7万头(只),增长16.9%,增加量居全区首位,总量在全区由上年的第7位跃升到第4位。牲畜出栏明显增加,全年牲畜出栏261.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7.9%。大牲畜出栏率34.9%,下降2.7个百分点,羊出栏率59.0%,增加2.0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13.1万吨,增长8.3%。奶类产量33.6万吨,增长17.7%。禽蛋产量1.8万吨,增长4%。全市畜牧业生产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

     

    【农业机械】

    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178.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6%,机耕地面积95.8万公顷,农田受灾面积71.1万公顷,减少29.98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8.2万吨,增长5.9%,农村牧区用电量1.2亿度,增长4.6%。

     

    【工业】

    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6.58亿元,增长12.8%,占GDP的19.2%,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增长16.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0.6%;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10.0%;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增长4.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7.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9.6%;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01.7%。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0%,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3.3,比上年提高30.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减亏61.1%;其中盈利企业盈利1.65亿元,同比增长34.1%;亏损企业亏损3.5亿元,下降42.2%;企业亏损面为12.1%。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建筑业】

    全年全部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8.2亿元,增长30.2%,占GDP的9.6%。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649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2.3万平方米,下降8.4%;竣工房屋面积110.5万平方米,增长10.8%;房屋建筑竣工率为83.5%,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 844万元,增长42.8倍;实现税金总额6 314万元,增长88.4%。

     

     

    【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为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不含大兴安岭森工集团、铁路系统投资和农村牧区投资),完成额达5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0%。在城镇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40亿元,增长70.4%;更新改造投资8.0亿元,增长60%;其它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增长10.4%;房地产开发投资7.0亿元,下降30.3%。

    2002年在国债资金有力的支持下,在以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天然林、草原生态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拉动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2亿元,增长3.4倍。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2.8亿元,增长52.4%。第三产业投资完成42.9亿元,增长30.8%。

    2002年全市城镇以上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全部建设项目投资总规模556个,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346个,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54个,全年在建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2个,在建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2个,全市大中型基建项目完成投资9.9亿元,增长450%。新建公路702.2公里。

     

    【国内贸易】

    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6亿元,总量在全区仍居第4位,增长12.1%,增速在全区居第5位,增幅比上年高3.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49.2亿元,增长13.3%;餐饮业完成5.4亿元,增长15.9%;其他行业完成13.1亿元,增长6.4%。从销售地域看:城市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8亿元,增长12.8%,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9.1%;县及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9亿元,增长10.6%。市的零售总额增幅比县及县以下高出2.2个百分点,城市发展快于农村。

     

    【对外经济】

    外经外贸企业发挥口岸地区优势,多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始终在全区保持第一位。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3.0亿美元,增长24.8%,其中:出口2.4亿美元,增长22.7%;进口10.7亿美元,增长25.2%。从出口总额看,旅游贸易出口2.0亿美元,增长18.2%;一般贸易出口0.2亿美元,增长109.7%;易货贸易出口0.1亿美元,下降7.6%;加工贸易出口57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自带物资出口2万美元。进口总额中,边境易货贸易进口10.7亿美元,增长25.3%;旅游贸易进口90万美元,一般贸易进口15万美元,加工贸易进口6万美元。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项,外资投资企业8户,合同外资金额2 194万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 011万美元,增长80.5%,新设的外商投资涉及木材加工、旅游观光、制药、石油仓储、肉食加工5个行业,投资来源于香港、新加坡、韩国、美国4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企业。

     

    【交通 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30.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1%。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09.5亿吨公里,增长19.7%;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1.1亿吨公里,增长0.4%。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6.0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0.3%。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4.9亿人公里,下降1.1%;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1.2亿人公里,增长0.7%。全市公路里程已达9 498公里,增长0.8%。

    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5亿元,增长16.3%。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0.6万门,比上年增长16.9%。全市电话用户已达43.4万户,比上年增长16.5%。全市住宅电话达到37.7万户,比上年增加5.3万户,增长16.3%。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6.2%,移动电话用户已达34.3万户,增长41.2%;互联网用户3.3万户,增长2.7倍。

     

    【旅游业】

    2002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7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13.8万人次,增长19.1%;国内旅游者158万人次,增长15.8%;国际旅游创汇4 906.5万美元,增长2.2%;国内旅游收入12.3亿元,增长83%。旅游业总收入16.3亿元。

     

    【金融】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继续增加,各项存款余额20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其中:企业存款31.2亿元,下降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5.2亿元,增长14.2%。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72.8亿元,下降0.6%。其中:短期贷款98.4亿元,增长1.2%;中期流动资金贷款3.9亿元,下降14.5%;中长期贷款67.1亿元,下降0.5%。银行现金收入为730.7亿元,增长24.9%;银行现金支出为765.1亿元,增长23.8%;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现金34.4亿元,增长4.8%。

     

    【保险业】

    全市现有保险险种8大类,保险业务总收入4.79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其中:财产险收入1.37亿元,增长7.9%;寿险收入3.19亿元,增长54.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23亿元,下降4.2%。全年保险赔付额为1.76亿元,比上年增长64.5%。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0.77亿元,增长35.1%;寿险赔付0.99亿元,增长98.0%。

     

    【人民生活】

    由于各项增资措施的出台和兑现,加之社保资金的落实到位,全市在岗职工工资得到大幅度提高。2002年全市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 706元,增长18.8%;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 641元,增长8.3%;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4 143元,增长5.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 278元,总量是历史以来最高点,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92元,总量在全区排位由上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7位;增速为17.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在全区各盟市中居第2位。其中:农民2 214元,增长20%;牧民3 189元,增长5.5%。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3.83%。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12.6万平方米。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年末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数660张,比上年增长4.8%。收养人数533人,增长20.3%。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44处。

    2002年末,全市有25.1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5 591名离退休人员参加离退休费社会统筹。

     

    【呼伦贝尔撤盟设市庆典暨2002"那达慕"大会隆重举行】

    2002年8月17日,呼伦贝尔撤盟设市暨2002"那达慕"大会隆重开幕。

    呼伦贝尔撤盟设市的消息,引起国内外宾朋广泛关注,应邀出席当天撤盟设市庆典暨“那达慕”大会的嘉宾达600余人。出席大会的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有:刘延东、洪绂曾、蔡延松、谢伯阳、伊德尔、刘万庆、宋继华。自治区领导有:陈光林、伏来旺、王秀梅、许柏年、冯士亮、王尚罗、孙忠泰、刘怀北。来自俄罗斯、蒙古国的客人应邀出席大会。

    国内部分省市自治区党政领导,自治区各厅局和兄弟盟市主要领导,国内外大企业、各大旅游集团领导,国内部分新闻单位领导,驻在大企业代表,以及武警、森警部队领导,也应邀参加了大会。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云南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厉有为向大会发来贺电。国务院新闻办,黑龙江、宁夏、北京、大连等省市区,自治区部分盟市和国内部分企业也向大会发来贺词、贺电。大会由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市长梁铁城主持。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向大会致词。呼伦贝尔市委书记连辑在会上讲话。他首先代表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全市各族人民,向前来参加大会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自治区政府主席助理冯士亮宣读国务院关于呼伦贝尔撤盟设市的批文之后,隆重的揭匾仪式开始了。国家民政部地名区划司巡视员宋继华代表民政部宣读了贺词。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强化内功,外树形象,以撤盟设市和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呼伦贝尔市召开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镇建设管理攻坚年”活动,举全市之力,大力实施推进城镇化战略,实现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美化了城市空间,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树立呼伦贝尔的良好形象。

    2002年,市委、市政府从解放思想认识问题入手,牢固树立城镇建设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观念,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明确认识中深化认识,把加快城镇化进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把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全局工作的兴奋点,实现在困难的局面下勇敢起步,在落后的形势下有一个突破性进展。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市委、市政府着重做好3篇文章。第一篇是绿的文章,提出大力建设生态园林环境,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式,实行公共绿化、单位绿化、庭院绿化、街道绿化,使之达到"城在绿荫中,路在树林中,人在花草中"的城市绿化格局,呼伦贝尔市的绿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篇是水的文章。人们在城市选址时,总是追求依山傍水,呼伦贝尔市的城市建设也在追求迎水建城、以水建城、借水富城,让水给城市环境注入生命的活力,水的文章在2002年呼伦贝尔的城镇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第三篇是美的文章。2002年,全市投入城市美化、亮化工程的资金达7 000万元,使呼伦贝尔的城镇白天街景增彩,夜晚灯火辉煌,充分体现了美的景象。

    2002年,全市确定城镇重点项目212项,计划投资1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5%。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15.1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9 950万元。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建委先后3次组成项目督查组,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督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年共完成城镇重点建设项目197个,有15个大型项目包括给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项目启动并实施建设,共完成投资13.3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3%。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33%;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 6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29%。全市共修建城镇道路185公里,面积197.8万平方米;海拉尔贝尔桥、满洲里铁路立交桥、根河根阳桥、莫旗尼尔基大桥先后建成通车;全市有14个2万平方米以上的广场按计划完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为45万平方米;新建和改扩建城镇公园16个;城镇日供水能力增加2.7万吨;城镇集中供热面积增加36万平方米;城镇绿地面积增加18万平方米;新增城镇路灯1 124基,13个旗市区所在地镇的主要街路两侧建筑物大多都实施了亮化、美化建设;政企联动完成各主要街路降线210.75千米。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攻坚年活动,全市5市1区7个城关镇以及三分之一的建制镇已经实现"六个一"工程(即一条标志性大街、一个万平方米以上广场、一块绿地、一个雕塑、一个街心公园、一个标准化物业管理小区)。2002年,市委、市政府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多元筹集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

    在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呼伦贝尔市坚持高标准,务求见实效,使学教活动真正达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切实负起责任,建立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各级领导干部在乡镇科局学教活动联系点的基础上,实行包联制度,带头转变作风,深入联系点,征求群众意见,帮助村居干部找准问题。村级学教活动中,市级领导干部深入联系点20次,工作31天;13个旗市区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联系点1 054次,工作1 503天。

    市委继续加强“万名干部下基层”和“民情访谈”工作,各单位深入基层、深入包扶联系点,积极支持和配合村级学教活动的开展。市房产办为扎兰屯市萨马街“牧业兴乡、乳业富民”真正负起责任,在工作组的积极协调和争取下投入发展奶牛资金30万元,并为猎民村12户猎民购奶牛18头。房产办职工还集资5 000元用于上学困难的学前班儿童和特困户治病买口粮。海拉尔区地税局下基层工作分团针对海地区2001年遭遇严重旱灾、农民不同程度遭受损失的实际,通过协调为农民减免农业税186万元,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市委派驻13个旗市区工作组共有下基层干部252人,解决问题194个,投入资金197万元,办实事、好事164件;各旗市区工作分团下基层6 032人,解决问题5 314个,投入资金2 838万元,办实事、好事6 918件;市直143个包扶单位下基层392人,解决问题329个,投入资金1 701万元,办实事、好事510件。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居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村级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教活动的开展,理清一些村、居委会的未来经济发展思路,加快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的步伐。额尔古纳市黑山头镇、村两级干部组织本镇农牧民养畜大户赴北京、赤峰考察肉牛、奶牛养殖项目,制定各镇及各村发展乳、肉、草工作规划;上库力乡前进村“两委”班子在学教活动中,结合大灾之年,进行大反思、大讨论,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小麦种植面积、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建立育草基地、发展舍饲规模畜牧业的经济工作思路。阿荣旗音河乡五龙泉村生产的南瓜品质优良,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进入市场,村干部主动与市供销社联系,在当地建立南瓜专业合作社,专司南瓜日常的调查研究和营销,以此为桥梁引导农民联合闯市场、奔富裕,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问题,为五龙泉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全市的广大村居干部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明显转变。村居干部们纷纷走村入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心与群众交朋友。一些村居“两委”班子还开展了“入百户、听民声、纳百言、暖民心”活动。

    村级学习教育组织农民群众参观考察74次,参加人次3 628人,为农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1 849条,确定发展项目458个,落实发展资金4 292万元,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呼伦贝尔精神】

    2002年9月30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迎庆迎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呼伦贝尔市在迎庆迎会工作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正式确定呼伦贝尔精神为"知耻后勇,团结创新,真抓实干,与时俱进"。知耻,就是正视呼伦贝尔目前存在的困难、问题和矛盾,而不是回避现实。后勇就是不甘落后,我们有能力缩短与别人的差距,决心改变落后面貌,并能克服面前的艰难险阻。团结就是把大家团结在市委、市政府的周围,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打敢拼、决战决胜、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创新就是敢于攻坚破难,突破常规,敢于打破封闭,敢为人先,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抓实干,就是各级党委政府抓工作要不图形式、不为虚名,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带领广大群众求真务实,说了就算,定了就干,一抓到底,务求必胜。与时俱进,就是充分展示呼伦贝尔人紧跟时代步伐的时代精神,认识差距、争分夺秒、争名进位、争创一流、走进前列。

     

    【精神文明建设】

    2002年,在实施自治区"以会促创、典型示范"重点推进战略的实践中,呼伦贝尔市逐渐形成了"一城带多城"的精神文明建设思路。以满洲里、阿荣旗等城市建设带动各旗市区的城镇建设;同时以文明城创建带动双拥模范城、治安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和卫生城创建,从而达到改变面貌,凝聚人心,优化地区综合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的目的。

    开展“建新市、迎盛会、抓落实、做贡献”系列竞赛评比活动  以满洲里市、海拉尔区、鄂温克旗和陈巴尔虎旗为重点,在全市13个旗市区、各行各业及各党政机关开展"建新市、迎盛会、抓落实、做贡献"系列竞赛评比活动。表彰10名十佳文明市民、10个十佳文明窗口、10个十佳文明单位。

    提升公民文明素质2002年,以建新市、迎盛会为契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对广大市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模范教育。在行业开展示范杯、文明杯、明星杯、百城万店无假货、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活动,工会系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职工、争创文明岗位、争当文明班组"等职业道德系列教育活动,广泛开展送温暖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中小学生和青少年中开展18岁成人仪式、春蕾计划、争做合格小公民、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在广大市民中开展"践行道德规范、争做文明市民"大型社会公益日活动。建设多种阵地,形成教育氛围。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推出 "市民公德"专栏;全市共建220多个文明市民学校,12个民族、自然、历史博物馆,4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力开展多城创建以军警民同守共建千里边疆为主题,创建全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军地结成共建对子500多个,在"双三好"活动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群体和先进个人,边防大队、边防派出所全部建成文明单位,部队基层建设走进北京军区先进行列。2002年提出全市争创全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目标,出台《争创全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施方案》,制定《双拥工作重大活动推进表》,在全市召开双拥城创建誓师动员大会,在满洲里召开双拥工作经验交流会。

    以优化投资环境、百姓安居乐业为主题,创建全区治安模范城。建立了“军警民联防、多警种联动”的治安防范机制,以居委会为基本单元,开展“安全小区”创建工作。共创建安全小区247个,城镇人口覆盖率达75.2%。

    以挖掘绿色生态文化资源为主题,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生态建设,确立“保退封育建”方针,启动八大生态治理工程。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30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7个、市级20个,保护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7.74%,2000年呼伦贝尔市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主题,创建全国卫生城。先后制定《呼伦贝尔市市容和环境管理纲要》等6个规范性文件;各旗市区都按国家标准配齐了环卫工人,增加了环卫机械设备,使城镇保洁面积增加了3倍。海拉尔区、满洲里市成为自治区级卫生城。

    “一城带多城”的实践,促进全市两个文明建设。海拉尔区、满洲里市、鄂温克旗、莫旗由自治区4星级文明城晋升为5星级文明城,牙克石市、扎兰屯市、根河市、阿荣旗由自治区3星级文明城晋升为4星级文明城,其余5个旗市被评为3星级、2星级文明城。

    全面改善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硬环境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要求,从2000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2~3次城镇建设现场会,集中抓了满洲里市、阿荣旗两个示范典型,由此掀起全市城镇建设管理的高潮。在满洲里市、阿荣旗带动下,每个旗市都抓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每个旗市所在地市镇面貌都发生深刻变化。74个建制镇(区)一半以上硬化路面,建成标志性大街,林区、矿区三分之二以上小城镇建设文化休闲广场。

    2002年,全市基础设施共上项目212个,总投资达16.1亿元。共修城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项目12个;建成1万平方米以上广场51处;新建城市公园16个;新增绿地18万平方米。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全力铺开,极大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振奋广大市民的精神,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促进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双拥工作】

    2002年,市委召开4次专题议军会,下发《市委议军会议纪要》,重点解决部队建设、人民武装、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市人大召开常委会和主任办公会专题研究双拥工作,修订完善双拥政策法规,并于8月组织人大领导到驻军警部队视察。市政府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并下发《市长办公会议纪要》和《关于加强双拥工作的决定》,将全市双拥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目标规划。市政协召开常委会和主席办公会,研究制定《政协双拥工作实施方案》。7月召开市政协两次常委会时,组织与会委员进行双拥工作专项视察,形成《政协委员视察报告》,向市委提出加强双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军分区召开常委会和首长办公会议,先后研究制定《拥政爱民暂行规定》、《拥政爱民公约》、《驻军警部队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决定》、《驻军警部队参与"双城"会战动员令》等双拥工作文件。年内,全市共召开议军会座谈会102次、军地联谊会178次,慰问军警部队153次,慰问优抚对象11 189人次,赠送慰问品价值156万多元。

    撤盟设市后,全市共修订出台41部双拥政策法规,仅市本级就出台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双十五条"等16部政策法规和制度措施,为依法规范、调节、保护和引导军政军民关系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现有维护军人合法权益领导小组21个,维权工作站115个。市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和呼伦贝尔军分区政治部等7家单位联合下发《关于重视解决部队官兵涉法问题维护军人及其家属合法权益的通知》,为处理军人军属涉法案件提供法律依据。

    2002年,市政府确定11月为全市"双拥宣传活动月"。市电台开辟双拥专栏,双拥信息以汉语、蒙语全天候播出。呼伦贝尔日报社以双拥专题和长篇通讯对双拥先进事迹进行连续报道,对重大双拥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各旗市区在旗市区所在地的主要街道繁华路段、公路出口等处,悬挂永久性双拥标语、条幅,在重大节日悬挂过街横幅,制作固定宣传灯箱、宣传栏、黑板报,开展双拥宣传。全市摄制双拥宣传片20余部,各类新闻媒体共播发双拥报道410多篇,编发双拥简报220期,板报360多期。

    全市现有国防教育领导小组63个,国防教育展厅16个,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8处。军地双方每年都制定贯彻国防教育法的计划和措施,年终进行检查和总结,把国防教育列入全民教育规划之中。年内,全市各级党校和学校举办国防教育培训班50余期,组织干部、战士、群众28万多人次进行国防教育,开办少年军校55个,累计对大中专学校军训学生5万余人次。

    市委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和行业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双拥活动。市委、市政府以指令性计划,对随军家属的随迁随调积极予以安排,全市一次性解决39名符合对口安置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随军家属的工作问题。在地方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改革、人员满编的情况下,采取为转业军官留位空岗的办法进行安置,将转业干部全部安置到行政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中区直企业,正团职干部均安排领导职务,并保留原职级待遇,做到军队、地方、转业干部"三满意"。在坚持国家指令性主渠道安置的基础上,采取有偿安置和有偿转移多轨并举的办法,全市80%的旗市区实现城镇退役士兵一次性安置率达到100%的要求。

    优抚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下大力解决在乡老复员军人“三难”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制定了8项自然增长机制和制度,兑现了国家规定的抚恤补助标准。全市13个旗市区城镇老复员军人月定补标准均达到或超过106元,全市大部分旗市均在130元以上,高出了国家规定标准,较好地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

    2002年,驻军官兵参加义务劳动5 000多个工作日,出动车辆5 000余台次,义务服务1万多人次,各部队均完成总政规定的全年爱民义务劳动日。驻海军警部队在"双拥路建设"、"千亩拥政爱民生态绿化林工程"、"东山绿化"、双拥公园、电信增容光缆工程等重点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大兴安岭发生"7·28"特大火灾后,森警呼伦贝尔市支队和大兴安岭支队共出动1 500多人投入战斗,出动车辆450多台次,为扑灭火灾立头功。

    2002年,部队医院和卫生所为群众治病和医疗咨询2 000多人次,护送危重病人20余人次。全市各军警部队用于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款物折合人民币50万元。

     

    【首届成吉思汗文化节】

    2002年初,遵循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为庆祝呼伦贝尔撤盟设市、迎接全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呼伦贝尔第一届成吉思汗文化节,制定《实施方案》并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贯彻落实。通过民族文化、群众文化、精品文化的集中展示,大力宣传呼伦贝尔,提升呼伦贝尔的知名度,凝聚人心、聚敛人气,打造和树立呼伦贝尔的文化品牌,实现经贸、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开创呼伦贝尔文化事业新局面。

    8月1日至23日,呼伦贝尔第一届成吉思汗文化节共组织24个系列、73台(次)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8月6日上午9时,在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门前举行呼伦贝尔第一届成吉思汗文化节开幕仪式,开幕式后,举行阵容强大的文化大游演活动,来自市直各机关单位、海拉尔区直各单位表演队,军乐团,部分旗市乌兰牧骑,部分学校学生腰鼓队、鼓号队,大雁"好日子秧歌队"等专业及业余表演团体共4 000余人以及8辆彩车参加了大游演活动。

    8月8日下午4点,在鄂温克旗巴彦胡硕敖包举行"敖包相会"民歌节。本届民歌节以巴彦胡硕敖包为平台,藉《敖包相会》这支经典名曲,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呼伦贝尔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独具魅力的呼伦贝尔民歌艺术,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打造呼伦贝尔的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与含量,赋予文化以新的内涵。

    来自8个旗市(区)的15支代表队、170名民歌手参加民歌节。呼伦贝尔电视台以及河北、山东电视台等区外媒体记者也云集现场,对民歌节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报道,反响热烈,为宣传呼伦贝尔起到积极的作用。8月9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摇篮学术研讨会"在海拉尔举行。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与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山东、河北、黑龙江、北京、四川、山西等省市的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的教授、学者和市文博工作者共4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

    8月13日至22日,在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举行广厦杯"呼伦贝尔恋"美术、书法、摄影展暨呼伦贝尔历史民俗文化展。这次展览集呼伦贝尔老、中、青艺术工作者的倾情力作,还特邀阔别故土多年、工作在外的艺术家们携作参赛。参赛的作品倾注作者饱满的创作激情和崇高的艺术追求,热情讴歌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艺术地再现呼伦贝尔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浓墨重彩地反映呼伦贝尔的精神风貌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

    同期举办“呼伦贝尔历史民俗文化展览”。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历史文物展和民族民俗展。

    通过本次民族民俗展览,向世人展示呼伦贝尔市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以及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通过展览,与外界进行一次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8月15日,在呼伦贝尔市职工俱乐部隆重举行冯小宁电影节及冯小宁电影研讨会。为感谢冯小宁先生为宣传呼伦贝尔所做的努力,呼伦贝尔市授予冯小宁先生"呼伦贝尔市荣誉市民"称号。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冯小宁电影展映活动,并组织专家、学者对影片进行学术研讨。电影节期间,还展映了冯小宁的《黄河绝恋》、《红河谷》等影片。

    8月15日上午9时,在呼伦贝尔电视台演播厅举行"呼伦贝尔风情"民族民间服饰邀请赛。本次邀请赛共有来自鄂温克旗、莫旗、新左旗、新右旗、额尔古纳市、鄂伦春旗、鄂温克旗锡尼河西苏木、市群众艺术馆等8支代表队106名模特参加。通过比赛,展示、挖掘与继承呼伦贝尔市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进一步弘扬发展了民族服饰文化。

    大型民族民间广场舞展演。在2002年"两庆"期间,市各有关单位共组织演员3 000余人、40余支民族民间广场舞表演队,在成吉思汗广场表演2次,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广场顿时变成歌的世界、舞的海洋,给前来观看的游人嘉宾留下难忘的印象。大型歌舞晚会"呼伦贝尔美",由200余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的大型歌舞晚会"呼伦贝尔美"8月22日在市职工俱乐部举行专场演出。演出立足于呼伦贝尔市的本土文化,以具有代表性的、浓郁的蒙古族、"三少"民族特色风格为主,集歌、舞、说、唱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于一体,演员们用精彩的演出讴歌了呼伦贝尔壮丽的草原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呼伦贝尔和呼伦贝尔人民团结奋进迈向新世纪的豪迈情怀。

    8月23日晚,呼伦贝尔第一届成吉思汗文化节在成吉思汗广场落下帷幕。首届成吉思汗文化节历时20多天,约180万观众直接或通过电视、网络观看了文化节的节目。文化节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吸引外地来宾、游客的目光,取得预期效果。

     

    【旅游业】

    2002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71.7万人次,同比增长15.5%,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141.3万人次的121.5%;接待海外旅游者13.8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12.4万人次的111.3%;接待国内旅游者157.9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128.9万人次的122.5%;国际旅游创汇4 907万美元,同比增长2.1%,与自治区下达任务基本持平;国内旅游收入1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3%,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8.09亿元的138%;旅游业总收入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8%,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12.5亿元的128%,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的位次由第三位跃居第一位,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国内国际旅游发展迅猛,出境旅游方兴未艾,旅游业在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外向型经济服务、为国家创汇增收以及吸纳再就业人员诸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2年,全市星级宾馆饭店由20家增加到24家,新增二星级宾馆饭店3家、一星级宾馆饭店1家。新增客房数168间床位358张,全市星级宾馆饭店客房总数已达到1 845间,床位3 746张。撤盟设市前全市有国际国内旅行社20家,撤盟设市后增加到24家,新增旅游集团公司两家。新建金海岸旅游景区、成吉思汗拴马桩、油泥疗养度假村等10多个景区景点,旅游景区景点总计达到50余个,具有一定接待能力及规模的达20多个。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 000人,间接从业人员达3万人。

    全市旅游景区景点数量规模进一步扩大,重点旅游景区有展示草原民俗的呼和诺尔草原旅游景区、巴彦呼硕旅游景区、额尔古纳俄罗斯风情园;展示森林风光的凤凰山庄旅游景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展示历史遗迹的诺门罕战争遗址及博物馆、北山日军要塞遗址;展示河湖风光的莫日格勒河、达赉湖小河口旅游景区;展示口岸边境风光的满洲里国门、互市贸易区;展示冰雪资源的呼伦贝尔冰雪民俗风情园等。形成了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有草原风光游、森林风光游、冰雪风光游、民俗风情游、口岸边境游、俄罗斯风情游等。以山水风光著称的扎兰屯市已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2年全市旅游投资创历史最高,投入旅游景点景区及宾馆饭店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达5 0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上级政策性资金投入1 200万元人民币,招商引资投入建设资金2 000万元人民币,企业自筹建设资金1 800万元人民币。

    为解决旅游淡旺季差异,把冬季旅游做热,创造冬季旅游新优势,继夏天推出绿色呼伦贝尔后,全市旅游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了以冰雪民俗为核心、以突出冰雪民俗为特色、以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为载体,打造出新旅游品牌—银色呼伦贝尔旅游节。

    银色呼伦贝尔旅游节在传承冬季旅游活动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统一规划、布局、促销及举办时间,实现了三节连台并配合两园、两赛、两展、14个景点、4条精品线、9个旗市区及市直各部门联动的新局面。

    银色呼伦贝尔旅游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累计投资额达1 000万元人民币,吸引了10万人参加了此项活动,冬季参加活动人数突破20万人次,接待旅游团组40个以上,游客突破1 000人次。

    (丁双、范厚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