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3卷  /  盟市旗县

2003卷

  • 磴口县
  • 【领导名录】<?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副书记:王耀飞(3月离任)

    张元胜

      存(3月任职)

    周玉林(3月任职)

    李再和(7月任职)

    纪委书记:孟  斌(3月离任)

    周玉林(3月任职)

    政法委书记:李新文

    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利元(4月离任)

    马国荣(回族4月任职)

    副主任:马志友(4月离任)

    王秀莲(女4月离任)

    季文俊(4月离任)

    高纯来(4月离任)

    贾润莲(女4月任职)

      英(4月任职)

    王喜平(4月任职)

    黄毛扣(蒙古族4月任职)

      长:张元胜

    副县长:李再和(7月离任)

    马国荣(回族4月离任)

      和(蒙古族3月离任)

      存(3月离任)

    赵秀丽(女3月任职)

      远(3月任职)

    徐生贵(3月任职)

    田有光

    王志云

    邢旺喜

    政协主席:杜承利

    副主席:贾润莲(女4月离任)

    宋巨宾

    莫志仁(4月离任)

    陶恒茂(4月离任)

    韩永光(4月任职)

    李志荣(4月任职)

    法院院长:王国瑞(4月离任)

    张桂林(4月任职)

    检察院检察长:秦瑞林

    武装部长:董桂山

      委:李应龙(4月离任)

    吴四龙(4月任职)

     

    【概况】

    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与河套平原衔接地,境内有沙漠,有平原也有山地。全县经营的625万亩土地中,沙漠为426.9万亩,占总面积的68.3%,平原面积45.5万亩,占总面积的7.3%,山地145.3万亩,占总面积的23%。另有水面8万亩(包括黄河水面、湖泊水面)。

    沙地特征境内沙地沙丘形状复杂,流动沙丘有新月形沙丘链、垅岗形和陵状形。较大流沙群集中在西南部的黄河一线,其危害直逼黄河;中、北部多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沙丘高一般为5~10米,最高可达50米(流动沙山)。沙地自然植被多为旱生、超旱生植物,有沙蒿白茨植被群,梭梭沙冬青植被群等。

    山地特征山地呈南陡北缓之势,有大小不等的沟壑414条,并可纳入8大沟系。山体坡度最小为3度,最大为50度,平均为20~30度。岩石种类齐全,酸性、超酸性岩分布最广。山前洪积扇平均半径3~4公里,扇缘高程在1 050~1 070米之间,最高峰2 046米。山地植被多为草本,乔灌木稀疏,沿径流沟畔偶见山榆生长。

    平原特征河套平源是黄河冲积平原,磴口是套区源头。这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易灌易排,加之气候适宜,自清初开发以来,是磴口粮油主产区。全县经营范围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为1/5 000,海拔从东南的1 053米,降到山前为1 037米,相对高差16米。

    气候特征磴口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盛行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3.0米/秒,瞬间最大风速28米/秒。平均日照时数3 210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72%。全年平均相对湿度47%,历年平均降水143.9毫米,平均蒸发量2 327毫米,为降水的16.5倍。历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36天。平均年总辐射153.66千卡/厘米2,为全盟总辐射最高、无霜期最长的旗县之一。2002年,全年降水总量159.7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5.8毫米,比上年高41.6毫米。且降水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气温9.4,比历年平均值高1.8,与上年持平。全年日照时数3 233.5小时,与历年平均值基本持平,比上年低143.5小时。全年平均风速2.7米/秒,比历年平均值低0.3米/秒,比2001年降低0.1米/秒。全年无霜期265天,比历年平均值长129天,比上年长11天。全年蒸发量2 505.3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78.3毫米。全年出现扬沙11天,沙尘暴3次,最大冻土层深58厘米。

    2002年磴口县辖有苏木2个(沙金套海苏木、哈腾套海苏木),乡2个(渡口乡、公地乡),建制镇4个(巴彦高勒镇、补隆淖镇、协成镇、隆盛合镇),共46个村(嘎查),240个村民小组(独贵龙、饲料地),5个街道办事处,23个居委会。境内有所属巴盟农管局的5个国营农场和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全县总人口121 545人。其中:男62 218人,女59 327人,每户平均3.4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7 735人,占总人口的39.3%,农业人口64 738人,占总人口的53.3%,牧业人口9 072人,占总人口的7.5%。全年新出生人口799人,死亡35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3。全县共有少数民族16个,共10 540人。其中:蒙古族4 272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0.5%;回族5 627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3.4%;满族503人,朝鲜族33人,达斡尔族18人,畲族8人,水族2人,壮族14人,藏族14人,锡伯族1人,苗族12人,土家族17人,彝族5人。汉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1.3%,少数民族占8.7%。

     

    【国民经济】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2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第二产业完成3.7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第三产业完成3.1259亿元,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 131万元,比上年增长115.7%,财政收入完成5 411万元,比上年增长17.4%,财政支出完成11 303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5 766元,增长6.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 820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 760万元,增长8.9%。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 203.2万元,农牧区消费品零售总额9 556.6万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6,农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48.8。全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0 125万元,比上年增长11.1%。

     

    【农业经济】

    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也是磴口县实施"二次创业"的开局年。为迎接入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特色、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以种促养,为养而种"的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草业,由种植型农业向畜牧型农业迈进了一步,结构调整战略初见成效。

    2002年全县播种面积25.581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11.0819万亩。其中:小麦播种5.7418万亩,玉米播种4.9259万亩,两种主粮分别比上年增长 -17.96%和8.48%,饲料面积有明显增加。油料播种面积4.9981万亩,比上年增长 -29.86%。甜菜播种面积2.5318万亩,比上年增长63.37%。蔬菜大幅度增加,增长率为441.82%,瓜类面积减少播种0.2181万亩,黑籽瓜减少播种1.3787万亩,番茄增播0.7791万亩,优质牧草播种3万亩。

    发展订单种植面积,确保农民增收。年内实现订单种植19.44万亩,占粮经播种面积的80%,比上年增长37个百分点。扩大绿色食品生产面积,共完成无公害瓜果蔬菜种植面积6.6万亩。反季节蔬菜种植8 495亩。年内推广种植新技术13项。包括优质富晒小麦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盐碱地覆膜栽培技术、瓜类开沟高畦种植,作物平衡施肥、无公害、有机栽培技术等。

     

    【畜牧业】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优化畜种结构。年内引进良种畜7 036头(只),完成畜种改良12.26万头(只),初步实现了土种型向良种型的过度,牲畜改良率达到88.65%。同时大力发展养牛,年内引进良种奶牛1 080头。年末统计全县有牲畜325 796头(只),年产肉类6 177吨,绒毛284吨,皮张127 364张。

     

    【林业】

    林业按照全县“两区三线”总体规划,年内完成退耕还林13万亩,黄河上中游水土治理造林0.3075万亩,防沙林带造林0.607万亩,绿色通道工程完成造林0.34万亩,全县共完成各种造林18.6万亩。建成1 000亩以上生态园9处,国家生态工程实施治理2.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02万立方米。

     

    【水利】

    “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效率”。年内完成水利设施投资1 924.7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4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16万亩,新增草库仑灌溉面积70处,新增保水面积5.4万亩,完成五配套农田5.2万亩,黄河险工段治理975米,发展井渠双灌打机井28眼,组合井20眼,同时解决了六千多人、一万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工业经济】

    为使工业企业经营尽快与世贸规则接轨,年内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条例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同时继续扩大服务范围,优化发展环境,按照世贸规则修订了收费项目和标准,简化新项目审批程序,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应用名牌效应不断开拓市场,扩大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1.42亿元,同比增长50.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完成1.32亿元,同比增长50.2%,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03,同比增长6.4个百分点。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为25.4%,对财政的贡献率为52%。

     

    【技改和新项目建设投资】

    全年共投入技改资金1.15亿元。年内新上项目有:盘古集团林纸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完成基地林建设投资2 600万元,5 000万元木片加工设备已落实;乌兰布和乳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完成投资400万元,建成年产1.5万吨酸奶生产线一条,形成日处理鲜奶150吨的生产能力;科发公司植物药扩建项目完成投资1 142万元;泰顺公司投资150万美元,扩建番茄酱生产线,由年产1万吨扩大到1.5万吨;蒙华工业硅生产项目投资2 050万元,项目建成已投入运营,新增产值1 580万元,新增利税50万元;日健公司苹果梨高浓缩汁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 550万元;科发集团高浓缩南瓜粉和高压瓜果汁项目,投资2 980元,建成南瓜粉、南瓜粥、南瓜酱、瓜果饮料生产线四条,预计2003年投入生产。磴口糖厂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 070万元,新上谷氨酸、脱水蔬菜项目。这八大项目中有4项被自治区列为重点投资建设项目,4项被巴盟确定为全盟重点项目。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可概括为:1.创新引资观念;2.优化引资环境;3.优质服务客商。创新观念,以商引商,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优化环境为客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客商来得了,留得住,有钱赚。优质服务是指简化一系列审批程序,主动为客商提供信息,及时帮助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且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通过招商引资观念的更新,2002年招商工作有新突破,共引进国内资金2.37亿元,直接利用外资348万美元。出口创汇1 251万美元。

     

    【城乡建设】

    2002年城乡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建设服务于经济发展",并以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市场规划与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文化需求。全年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资金达11 689万元。共完成街道改造6 126米,铺排水管道6 200米,改造供水管道515米,新增集中供热10万平方米,街区绿化125 000平方米,修高速公路进城线9公里,完成住宅楼建设11 280平方米,同时完成了工业园区、国际商务区的勘察设计和基础工程前期建设。

    农村牧区集镇和小康村建设完成投资860万元,集镇初步实现了城市化管理,小康村完成砂石路面铺设455.5公里,中心村砖房率达到100%,人均拥有住房面积15平方米。

     

    【国家生态建设工程】

    磴口县生态环境建设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并投资的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之一。工程于1998年9月开始实施,2002年6月完成。该项目实施四年来,共投资3 215万元。其中:党中央投资2 150万元,自治区配套投资115万元,县级投资950万元。

    项目建设共完成治理面积137.1平方公里,占该项目任务的100%。其中:完成沃土700平方公里,农田防护林370平方公里,防风固沙林6 593平方公里,经济林与果树153平方公里,苗圃29平方公里,人工种草2 020平方公里,草籽繁育基地23平方公里,封沙育草3 960平方公里。水源工程组合井300眼,机电井6眼,扬水站2座,架设电力线路5公里,渠道衬砌10公里,排干清淤27万立方米。网栏长度140公里,作业路完成112公里,饲草料基地80平方公里,护岸林14平方公里,共192项单项工程,经自查评定和上级部门验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各项指标。

     

    【国际商务区】

    全称中国内蒙古磴口县国际商务开发区。该区是由磴口县人民政府与加拿大哇唉亚洲技术顾问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的经济开发区,并委托该公司应运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实施科学管理。

    该开发区位于县城建成区以北,总面积40平方公里。京兰铁路、110国道和建设中的丹萨高速公路同向穿越其间。交通方便,通讯快捷,区位优势显著,投资环境理想。凡入驻商务区的国内外工商企业、事业、行政、社团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办事机构,一律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可获得"三通一平"土地长期无偿使用权。并自企业获利年起,5年内免收各项行政性收费、奖励返还地方税和留成待遇。自2002年7月28日商务区成立以来,已有数十家企业签订了入驻议项。

     

    【教育】

    继续巩固和提高“两基”教育水平,加强教育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用人机制。2002年全县有中小学51所,教办幼儿园1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7所,小学42所(包括蒙古族学校2所),在校学生16 22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46%,毕业率98%;高中入学率70.5%(蒙古族学生入学率75%);普通高考入学率38.9%,比2001年提高7.6个百分点。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88人,城镇非文盲率99.38%,农牧区非文盲率98.13%。乡村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100%。

    严防贫困辍学,全县全年获得各类扶贫救助资金12万元,全县为贫困生减免学杂费3.8699万元,使408名学生免于辍学。

    通过公开招聘形式,为全县选拔优秀教师12名,从大专院校招聘教师27名,选拔副校长11名,为教育充实了力量,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卫生】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因需设岗平等竞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医药市场监管,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器械流入;提倡科学接生,科学哺乳,妇幼保健机构日趋完善;疫情监测,婚前检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据统计,全县有医院2所,妇幼保健院1所,乡级卫生院8所,城镇个体诊所39个,农牧区卫生室35个,从医人员470人,病床320张。医务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的63人。为改善医疗条件,县医院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筹资350万元,购进螺旋CT和一批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中蒙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装修了门诊楼和病房。全县建成"花园式"卫生院2所,"爱婴院"1所,完成了初级医疗网建设,初级医疗已普及。年内发生法定传染病5种107例,总发病率为151.82/10万。其中:肝炎161例,麻疹6例,淋病3例,肺结核26例,菌痢1例。接种免疫情况:卡介苗接种11 042人,占应接种的98%,百白破接种1 164人,占应接种人数的98.5%,麻疹接种1 173人,占应接种的98%,服糖丸1 288人,占应接种的99.5%,乙肝接种1 102人。

     

    【就业与社保】

    磴口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企业扩张能力差,新增就业岗位少;城市化程度低,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劳动就业不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业成为人民群众和政府各级部门关注的焦点。为切实解决好就业,稳定社会秩序,2002年磴口县立足当地实际,走出一条多渠道就业的路子。其一是利用当地人才资源和场地,大量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鼓励自谋职业;二是积极与省内外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联络,为求职者提供劳务信息,推荐工作;三是发展社区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就业岗位。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就业难的问题得到缓减,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8%(包括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年内组织劳务洽谈会2次,技术培训完成389人,由政府直接安置410人,外输劳务62人,社区服务网安置625人,国企下岗职工安置率58.4%。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年内完成社保6 149人,征缴当年保金1 124万元。完成医保卫10 313人,征收医保基金494万元。城镇居民低保受惠2 791人,按当地生活保障线104元计算,每人平均月补贴46元,共发放低保金154.2万元。

     

    【保健食品加工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位于补隆淖镇内,距县城5公里,紧靠110国道和京兰铁路线,国家在建的丹萨高速公路从园区西擦边而过,公路、铁路运输方便。园区占地1 343亩,可容纳占地百亩以上中型食品加工工业企业12家。园区内道路一纵四横,已实现了场地平整和道路、通讯、电力、给水五通。到2002年底,入驻园区的有北京帕莱斯公司科发集团和包头日健酒业集团。已建成的南瓜粉、南瓜粥为主的南瓜系列生产线3条,企业年产值可达到亿元。日健酒业集团在该区计划投资1 240万元,建苹果梨浓缩生产线和苁蓉系列酒,现已投资320万元完成了生产场地基础设施建设。

     

    【农牧区税费改革】

    2002年5月开始实施的农牧区税费改革,于10月底基本完成。经清查,全县共有计税土地25.5759万亩。改革前,全县农牧民负担各项税收和三提五统共1 115万元,农牧民人均负担176.71元,亩均负担35.5元。改革后全县农牧民负担各项税费112.76万元,比改革前减少403.56万元,减负率为36.19%。人均负担112.76元,比改革前减少63.95元,亩均减少27.82元。如果"两工"计算在内,改革前农民人均负担333.51元,改革后人均负担183.15元,平均每人减少150.36元,减负率45.08%;改革前牧民人均负担497.84元,改革后牧民人均负担315.03元,人均减少182.81元,减免率为36.72%。

     

    【行政机构改革】

    根据盟委统一部署,2002年初实施行政机构改革。通过半年努力, 8月底,县乡两级行政机构改革结束。通过这次改革,县乡两级党政群机构由改革前的65个,减少到改革后的57个,减少8个,减少率为23%;人员编制由1 073人(包括工勤140人),减少到831人(包括工勤81人),实际减少242人,精简率为23%。精简后县委设7个部门,政府设23个,议事协调部门设2个,人大、政协、法检两院共8个,苏木乡镇8个;县党政群设编301个,苏木乡镇设编223人,政法设专项编226人,全县设工勤81人。

         (徐云、池慧茹)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磴口县
  • 【领导名录】<?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副书记:王耀飞(3月离任)

    张元胜

      存(3月任职)

    周玉林(3月任职)

    李再和(7月任职)

    纪委书记:孟  斌(3月离任)

    周玉林(3月任职)

    政法委书记:李新文

    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利元(4月离任)

    马国荣(回族4月任职)

    副主任:马志友(4月离任)

    王秀莲(女4月离任)

    季文俊(4月离任)

    高纯来(4月离任)

    贾润莲(女4月任职)

      英(4月任职)

    王喜平(4月任职)

    黄毛扣(蒙古族4月任职)

      长:张元胜

    副县长:李再和(7月离任)

    马国荣(回族4月离任)

      和(蒙古族3月离任)

      存(3月离任)

    赵秀丽(女3月任职)

      远(3月任职)

    徐生贵(3月任职)

    田有光

    王志云

    邢旺喜

    政协主席:杜承利

    副主席:贾润莲(女4月离任)

    宋巨宾

    莫志仁(4月离任)

    陶恒茂(4月离任)

    韩永光(4月任职)

    李志荣(4月任职)

    法院院长:王国瑞(4月离任)

    张桂林(4月任职)

    检察院检察长:秦瑞林

    武装部长:董桂山

      委:李应龙(4月离任)

    吴四龙(4月任职)

     

    【概况】

    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与河套平原衔接地,境内有沙漠,有平原也有山地。全县经营的625万亩土地中,沙漠为426.9万亩,占总面积的68.3%,平原面积45.5万亩,占总面积的7.3%,山地145.3万亩,占总面积的23%。另有水面8万亩(包括黄河水面、湖泊水面)。

    沙地特征境内沙地沙丘形状复杂,流动沙丘有新月形沙丘链、垅岗形和陵状形。较大流沙群集中在西南部的黄河一线,其危害直逼黄河;中、北部多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沙丘高一般为5~10米,最高可达50米(流动沙山)。沙地自然植被多为旱生、超旱生植物,有沙蒿白茨植被群,梭梭沙冬青植被群等。

    山地特征山地呈南陡北缓之势,有大小不等的沟壑414条,并可纳入8大沟系。山体坡度最小为3度,最大为50度,平均为20~30度。岩石种类齐全,酸性、超酸性岩分布最广。山前洪积扇平均半径3~4公里,扇缘高程在1 050~1 070米之间,最高峰2 046米。山地植被多为草本,乔灌木稀疏,沿径流沟畔偶见山榆生长。

    平原特征河套平源是黄河冲积平原,磴口是套区源头。这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易灌易排,加之气候适宜,自清初开发以来,是磴口粮油主产区。全县经营范围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为1/5 000,海拔从东南的1 053米,降到山前为1 037米,相对高差16米。

    气候特征磴口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盛行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3.0米/秒,瞬间最大风速28米/秒。平均日照时数3 210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72%。全年平均相对湿度47%,历年平均降水143.9毫米,平均蒸发量2 327毫米,为降水的16.5倍。历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36天。平均年总辐射153.66千卡/厘米2,为全盟总辐射最高、无霜期最长的旗县之一。2002年,全年降水总量159.7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5.8毫米,比上年高41.6毫米。且降水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气温9.4,比历年平均值高1.8,与上年持平。全年日照时数3 233.5小时,与历年平均值基本持平,比上年低143.5小时。全年平均风速2.7米/秒,比历年平均值低0.3米/秒,比2001年降低0.1米/秒。全年无霜期265天,比历年平均值长129天,比上年长11天。全年蒸发量2 505.3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78.3毫米。全年出现扬沙11天,沙尘暴3次,最大冻土层深58厘米。

    2002年磴口县辖有苏木2个(沙金套海苏木、哈腾套海苏木),乡2个(渡口乡、公地乡),建制镇4个(巴彦高勒镇、补隆淖镇、协成镇、隆盛合镇),共46个村(嘎查),240个村民小组(独贵龙、饲料地),5个街道办事处,23个居委会。境内有所属巴盟农管局的5个国营农场和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全县总人口121 545人。其中:男62 218人,女59 327人,每户平均3.4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7 735人,占总人口的39.3%,农业人口64 738人,占总人口的53.3%,牧业人口9 072人,占总人口的7.5%。全年新出生人口799人,死亡35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3。全县共有少数民族16个,共10 540人。其中:蒙古族4 272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0.5%;回族5 627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3.4%;满族503人,朝鲜族33人,达斡尔族18人,畲族8人,水族2人,壮族14人,藏族14人,锡伯族1人,苗族12人,土家族17人,彝族5人。汉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1.3%,少数民族占8.7%。

     

    【国民经济】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2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第二产业完成3.7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第三产业完成3.1259亿元,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 131万元,比上年增长115.7%,财政收入完成5 411万元,比上年增长17.4%,财政支出完成11 303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5 766元,增长6.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 820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 760万元,增长8.9%。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 203.2万元,农牧区消费品零售总额9 556.6万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6,农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48.8。全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0 125万元,比上年增长11.1%。

     

    【农业经济】

    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也是磴口县实施"二次创业"的开局年。为迎接入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特色、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以种促养,为养而种"的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草业,由种植型农业向畜牧型农业迈进了一步,结构调整战略初见成效。

    2002年全县播种面积25.581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11.0819万亩。其中:小麦播种5.7418万亩,玉米播种4.9259万亩,两种主粮分别比上年增长 -17.96%和8.48%,饲料面积有明显增加。油料播种面积4.9981万亩,比上年增长 -29.86%。甜菜播种面积2.5318万亩,比上年增长63.37%。蔬菜大幅度增加,增长率为441.82%,瓜类面积减少播种0.2181万亩,黑籽瓜减少播种1.3787万亩,番茄增播0.7791万亩,优质牧草播种3万亩。

    发展订单种植面积,确保农民增收。年内实现订单种植19.44万亩,占粮经播种面积的80%,比上年增长37个百分点。扩大绿色食品生产面积,共完成无公害瓜果蔬菜种植面积6.6万亩。反季节蔬菜种植8 495亩。年内推广种植新技术13项。包括优质富晒小麦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盐碱地覆膜栽培技术、瓜类开沟高畦种植,作物平衡施肥、无公害、有机栽培技术等。

     

    【畜牧业】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优化畜种结构。年内引进良种畜7 036头(只),完成畜种改良12.26万头(只),初步实现了土种型向良种型的过度,牲畜改良率达到88.65%。同时大力发展养牛,年内引进良种奶牛1 080头。年末统计全县有牲畜325 796头(只),年产肉类6 177吨,绒毛284吨,皮张127 364张。

     

    【林业】

    林业按照全县“两区三线”总体规划,年内完成退耕还林13万亩,黄河上中游水土治理造林0.3075万亩,防沙林带造林0.607万亩,绿色通道工程完成造林0.34万亩,全县共完成各种造林18.6万亩。建成1 000亩以上生态园9处,国家生态工程实施治理2.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02万立方米。

     

    【水利】

    “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效率”。年内完成水利设施投资1 924.7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4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16万亩,新增草库仑灌溉面积70处,新增保水面积5.4万亩,完成五配套农田5.2万亩,黄河险工段治理975米,发展井渠双灌打机井28眼,组合井20眼,同时解决了六千多人、一万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工业经济】

    为使工业企业经营尽快与世贸规则接轨,年内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条例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同时继续扩大服务范围,优化发展环境,按照世贸规则修订了收费项目和标准,简化新项目审批程序,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应用名牌效应不断开拓市场,扩大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1.42亿元,同比增长50.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完成1.32亿元,同比增长50.2%,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03,同比增长6.4个百分点。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为25.4%,对财政的贡献率为52%。

     

    【技改和新项目建设投资】

    全年共投入技改资金1.15亿元。年内新上项目有:盘古集团林纸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完成基地林建设投资2 600万元,5 000万元木片加工设备已落实;乌兰布和乳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完成投资400万元,建成年产1.5万吨酸奶生产线一条,形成日处理鲜奶150吨的生产能力;科发公司植物药扩建项目完成投资1 142万元;泰顺公司投资150万美元,扩建番茄酱生产线,由年产1万吨扩大到1.5万吨;蒙华工业硅生产项目投资2 050万元,项目建成已投入运营,新增产值1 580万元,新增利税50万元;日健公司苹果梨高浓缩汁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 550万元;科发集团高浓缩南瓜粉和高压瓜果汁项目,投资2 980元,建成南瓜粉、南瓜粥、南瓜酱、瓜果饮料生产线四条,预计2003年投入生产。磴口糖厂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 070万元,新上谷氨酸、脱水蔬菜项目。这八大项目中有4项被自治区列为重点投资建设项目,4项被巴盟确定为全盟重点项目。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可概括为:1.创新引资观念;2.优化引资环境;3.优质服务客商。创新观念,以商引商,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优化环境为客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客商来得了,留得住,有钱赚。优质服务是指简化一系列审批程序,主动为客商提供信息,及时帮助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且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通过招商引资观念的更新,2002年招商工作有新突破,共引进国内资金2.37亿元,直接利用外资348万美元。出口创汇1 251万美元。

     

    【城乡建设】

    2002年城乡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建设服务于经济发展",并以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市场规划与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文化需求。全年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资金达11 689万元。共完成街道改造6 126米,铺排水管道6 200米,改造供水管道515米,新增集中供热10万平方米,街区绿化125 000平方米,修高速公路进城线9公里,完成住宅楼建设11 280平方米,同时完成了工业园区、国际商务区的勘察设计和基础工程前期建设。

    农村牧区集镇和小康村建设完成投资860万元,集镇初步实现了城市化管理,小康村完成砂石路面铺设455.5公里,中心村砖房率达到100%,人均拥有住房面积15平方米。

     

    【国家生态建设工程】

    磴口县生态环境建设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并投资的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之一。工程于1998年9月开始实施,2002年6月完成。该项目实施四年来,共投资3 215万元。其中:党中央投资2 150万元,自治区配套投资115万元,县级投资950万元。

    项目建设共完成治理面积137.1平方公里,占该项目任务的100%。其中:完成沃土700平方公里,农田防护林370平方公里,防风固沙林6 593平方公里,经济林与果树153平方公里,苗圃29平方公里,人工种草2 020平方公里,草籽繁育基地23平方公里,封沙育草3 960平方公里。水源工程组合井300眼,机电井6眼,扬水站2座,架设电力线路5公里,渠道衬砌10公里,排干清淤27万立方米。网栏长度140公里,作业路完成112公里,饲草料基地80平方公里,护岸林14平方公里,共192项单项工程,经自查评定和上级部门验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各项指标。

     

    【国际商务区】

    全称中国内蒙古磴口县国际商务开发区。该区是由磴口县人民政府与加拿大哇唉亚洲技术顾问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的经济开发区,并委托该公司应运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实施科学管理。

    该开发区位于县城建成区以北,总面积40平方公里。京兰铁路、110国道和建设中的丹萨高速公路同向穿越其间。交通方便,通讯快捷,区位优势显著,投资环境理想。凡入驻商务区的国内外工商企业、事业、行政、社团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办事机构,一律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可获得"三通一平"土地长期无偿使用权。并自企业获利年起,5年内免收各项行政性收费、奖励返还地方税和留成待遇。自2002年7月28日商务区成立以来,已有数十家企业签订了入驻议项。

     

    【教育】

    继续巩固和提高“两基”教育水平,加强教育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用人机制。2002年全县有中小学51所,教办幼儿园1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7所,小学42所(包括蒙古族学校2所),在校学生16 22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46%,毕业率98%;高中入学率70.5%(蒙古族学生入学率75%);普通高考入学率38.9%,比2001年提高7.6个百分点。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88人,城镇非文盲率99.38%,农牧区非文盲率98.13%。乡村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100%。

    严防贫困辍学,全县全年获得各类扶贫救助资金12万元,全县为贫困生减免学杂费3.8699万元,使408名学生免于辍学。

    通过公开招聘形式,为全县选拔优秀教师12名,从大专院校招聘教师27名,选拔副校长11名,为教育充实了力量,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卫生】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因需设岗平等竞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医药市场监管,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器械流入;提倡科学接生,科学哺乳,妇幼保健机构日趋完善;疫情监测,婚前检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据统计,全县有医院2所,妇幼保健院1所,乡级卫生院8所,城镇个体诊所39个,农牧区卫生室35个,从医人员470人,病床320张。医务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的63人。为改善医疗条件,县医院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筹资350万元,购进螺旋CT和一批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中蒙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装修了门诊楼和病房。全县建成"花园式"卫生院2所,"爱婴院"1所,完成了初级医疗网建设,初级医疗已普及。年内发生法定传染病5种107例,总发病率为151.82/10万。其中:肝炎161例,麻疹6例,淋病3例,肺结核26例,菌痢1例。接种免疫情况:卡介苗接种11 042人,占应接种的98%,百白破接种1 164人,占应接种人数的98.5%,麻疹接种1 173人,占应接种的98%,服糖丸1 288人,占应接种的99.5%,乙肝接种1 102人。

     

    【就业与社保】

    磴口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企业扩张能力差,新增就业岗位少;城市化程度低,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劳动就业不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业成为人民群众和政府各级部门关注的焦点。为切实解决好就业,稳定社会秩序,2002年磴口县立足当地实际,走出一条多渠道就业的路子。其一是利用当地人才资源和场地,大量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鼓励自谋职业;二是积极与省内外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联络,为求职者提供劳务信息,推荐工作;三是发展社区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就业岗位。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就业难的问题得到缓减,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8%(包括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年内组织劳务洽谈会2次,技术培训完成389人,由政府直接安置410人,外输劳务62人,社区服务网安置625人,国企下岗职工安置率58.4%。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年内完成社保6 149人,征缴当年保金1 124万元。完成医保卫10 313人,征收医保基金494万元。城镇居民低保受惠2 791人,按当地生活保障线104元计算,每人平均月补贴46元,共发放低保金154.2万元。

     

    【保健食品加工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位于补隆淖镇内,距县城5公里,紧靠110国道和京兰铁路线,国家在建的丹萨高速公路从园区西擦边而过,公路、铁路运输方便。园区占地1 343亩,可容纳占地百亩以上中型食品加工工业企业12家。园区内道路一纵四横,已实现了场地平整和道路、通讯、电力、给水五通。到2002年底,入驻园区的有北京帕莱斯公司科发集团和包头日健酒业集团。已建成的南瓜粉、南瓜粥为主的南瓜系列生产线3条,企业年产值可达到亿元。日健酒业集团在该区计划投资1 240万元,建苹果梨浓缩生产线和苁蓉系列酒,现已投资320万元完成了生产场地基础设施建设。

     

    【农牧区税费改革】

    2002年5月开始实施的农牧区税费改革,于10月底基本完成。经清查,全县共有计税土地25.5759万亩。改革前,全县农牧民负担各项税收和三提五统共1 115万元,农牧民人均负担176.71元,亩均负担35.5元。改革后全县农牧民负担各项税费112.76万元,比改革前减少403.56万元,减负率为36.19%。人均负担112.76元,比改革前减少63.95元,亩均减少27.82元。如果"两工"计算在内,改革前农民人均负担333.51元,改革后人均负担183.15元,平均每人减少150.36元,减负率45.08%;改革前牧民人均负担497.84元,改革后牧民人均负担315.03元,人均减少182.81元,减免率为36.72%。

     

    【行政机构改革】

    根据盟委统一部署,2002年初实施行政机构改革。通过半年努力, 8月底,县乡两级行政机构改革结束。通过这次改革,县乡两级党政群机构由改革前的65个,减少到改革后的57个,减少8个,减少率为23%;人员编制由1 073人(包括工勤140人),减少到831人(包括工勤81人),实际减少242人,精简率为23%。精简后县委设7个部门,政府设23个,议事协调部门设2个,人大、政协、法检两院共8个,苏木乡镇8个;县党政群设编301个,苏木乡镇设编223人,政法设专项编226人,全县设工勤81人。

         (徐云、池慧茹)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