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3卷  /  盟市旗县

2003卷

  • 乌海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记:哈斯巴根(蒙古族)

    副书记:赵 

     

    刘建明

    武建中(纪委书记)

    政法委

      记:王苏布道(女蒙古族)

     

      任:哈斯巴根(蒙古族)

    副主任:罗庆国

     

    刘冬梅(女)

      英(蒙古族)

    武文俊

    刘东镐(朝鲜族)

     

      长:赵 

    副市长:

     

    韩琦运

    云高怀(蒙古族)

    刘新乐

    杜建和

    ***

    甄晨岚(女7月任职)

     

      席:李光席

    副主席:刘永符(蒙古族)

      武(蒙古族)

      秀(女)

    杜建明

    刘伍才

    王建新(达斡尔族)

    许惠和

    ***

    许宏然

     

      长:张 

    检察院

    检察长:杜志刚(蒙古族7月离任)

    宝孟和(蒙古族7月代)

    军分区

    司令员:吴东海

      委:张新传

     

    【概况】

    乌海市总面积1 754平方公里,辖3区(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5乡(五一乡、新地乡、乌兰乡、巴音陶亥乡、东风乡)、5镇(下海勃湾镇、桥西镇、公乌素镇、老石旦镇、拉僧庙镇)和15个街道办事处。至2002年底,全市总人口411 9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1 856人。在总计中少数民族人口28 498人,其中蒙古族15 660人,回族7 888人,满族4 259人。

    2002年,乌海市围绕两增两提的奋斗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大好机遇,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全面铺开城市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势头,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新成就,实现了全年预期目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3.9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15.93亿元,增长13.2%。财政收入完成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2亿元,增长17.60%。财政支出明显增加,全市财政支出7.54亿元,增长14.2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 742元,比上年增加641元,增长12.59%;人均消费性支出4 595元,比上年增加1 062元,增长30.0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625元,比上年增加246元,增长10.36%,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 615元,增长6.05%,城镇居民均住房面积19.6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20.91平方米。

    职工工资明显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 519元,比上年增加1 249元。

    (牛湘君)

    【机构改革】

    乌海市的党政机构改革于2001年4月开始,至2002年8月份结束,历时一年多。

    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果为: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综合经济部门得到加强,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退出政府序列;二是合理划分事权,使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顺;三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全市下放三区审批项目11项,取消200 项,合并83项,共减少294项;四是调整理顺组织机构。机构调整后,党政部门比原来少设置1个,部门管理机构减少5个;五是精简人员编制。市直党政机关由906人精简为765人。区直机关由730人精简为638人;全市政法编制由原来的1 438人精简为1 370人;六是重新核定了领导职数。市直共下达处级职数220个,科级职数共核定655个;七是大幅度分流机关富余人员。市直机关(含政法)由2 638人减至(上岗)1 837人。三区机关由550人减至365人;八是公务员队伍得到优化。处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4岁,科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5岁;九是促进机关作风转变。

    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一是机构改革的任务虽已完成,但政府职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二是人员编制过紧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未能根本改变。                                

    (李外信)

    【工业】

    乌海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改善,重点项目全面推进,经济效益指数较大提高,在实现“两增两提”目标下,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全市工业经济连续 32个月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重点工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有4个自治区级重点工业项目、25个市级重点项目投产,还有一个自治区重点项目一期投产,高载能企业发展到50户;二是生产、销售、效益实现三同步。现价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工业利润突破5亿元,效益指数突破140点大关;三是煤高载能一体化发展取得很大进展。高载能工业增速达32.39%,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超过30%,全市发、供电量双双突破20亿度,资源转化成效明显。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8.43亿元,同比增长18.1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4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3.72点,同比升高25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指标

    单位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845.02

    17.96

    洗精煤

    万吨

    339.22

    30.53

    发电量

    亿度

    27.38

    22.11

    焦炭

    万吨

    165.8

    10.19

    烧碱

    万吨

    4.41

    17.47

    纯碱

    万吨

    9.15

    18.12

    电石

    万吨

    24.35

    51.24

    聚氯乙烯树脂

    万吨

    2.09

    18.67

    水泥

    万吨

    92.29

    -5.31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275.33

    60.73

    生铁

    万吨

    12.46

    4.03

    铁合金

    万吨

    8.49

    145.43

    4251

    -11.42

    白酒

    1311

    -29.74

    啤酒

    7507

    -31.75

     

     (王沛霖)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表

    指标

    单位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2.31

    3.31

    小麦

    4 391

    -14.89

    玉米

    16 344

    10.78

    蔬菜

    万吨

    14.16

    2.91

    水果

    5 121

    18.73

    肉类

    7 318

    4.44

    猪肉

    5 853

    8.83

    羊肉

    805

    32.18

    鲜奶

    1 918

    40.01

    鲜蛋

    1345

    -8.32

    年末牲畜总头数

    万头

    12.71

    6.18

    大牲畜

    6 959

    -24.19

    万只

    77 082

    15.49

    万头

    43 068

    0.73

     

    (郑永军)

    【农业】

    乌海市委、市政府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以葡萄设施农业和种草养畜为主导产业的生态、高效特色农业柜架初具规模,农业增加值完成1.3亿元,比上年增长5.00%。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31万吨 ,比上年增长3.13%;蔬菜产量14.16万吨,比上年增长2.91%;水果产量5 121吨,比上年增长18.73%;油料产量966吨 ,比上年增长69.18%。2002年末牲畜总头数为12.7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6.18%。全年肉类总产量7 318吨 ,比上年增长4.44%。年内,新增葡萄种植面积5 255亩,种植反季节瓜果400亩,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

    2002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变化,种植结构、种植品种有所改变,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油料、饲草种植面积增加,优质专用作物发展较快,新增药材400亩,特别是饲草种植面积增速较快。  年内,鼓励和引导农区种植饲草料,推行种草养畜和舍饲圈养。全市人工种植饲草及饲用灌木16万余亩,牲畜总头数达到5万头(只)。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为重点,结合“扶贫开发移民扩镇试点工程和“水利及种草养畜扶贫年活动”,积极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全年投入扶贫资金376万元,全市3 652户贫困人口实现了温饱。

     

    【基础设施建设】

    乌海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契机,积极向国家、自治区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公路建设步伐。丹拉高速公路乌海段巴拉贡—新地高速公路中研报告已经交通部批复,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新地—麻黄沟高速公路可研已由国家计委批复。109国道乌海段一级公路改造自治区政府已批复采用BOT建设方案建设。滨河大道整体规划已完成,正进行详细规划设计。村村通油路工程全面启动,累计完成投资230万元。新建、改建海勃湾建设路、海达街和乌达区解放南路、海南区东山大街、纬三街等部分街路,新建城市道路15条,完成投资1 932万元。加快重点小城镇规划建设,海南公乌素镇利民路完成投资39.52万元,公乌素广场已完成960平方米建设,乌达新建村镇道路6.14公里,完成乌达桥西镇黄河新村150栋近2万平米居民住宅和建筑面积2 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建设,同时铺设供水主支管线15.6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13.8公里。旧城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完成拆迁地段49处,拆迁占地面积57.2万平方米,拆迁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28亿元。启动城区主要道路高压落地工程,以亮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目标,实施城市综合治理工程,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乌海民用机场完成投资7 400万元,全部工程预计2003年上半年完工,给水一期工程争取1 485万元,污水处理一期工程争取1 950万元,现已全面开工。热电联供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全市实现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政府网站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市书画院维修改造工程、市文体中心和博物馆正在施工。市职高实验楼、一通厂学校、海南区三小、乌达区二小教学楼建成交付使用。启动远程教育网络,预计2003年开通。120急救中心开通使用。新建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和中心血站。海勃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大纲编制等项工作,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部分黄河险工段治理和防洪工程、黄河下海勃湾控导二期工程、曙光村干渠衬砌工程,完成部分巴音陶亥乡补水工程,城农网改造争取资金3 314万元,工程进展顺利。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20万元,总治理面积2 000公顷。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海勃湾城区烟控区达38平方公里,乌达、海南两区也已开始实施蓝天计划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刘瑞敏)

     【对外开放】

    年内,全市对外开放和外经贸工作,紧紧围绕实现“两增两提”目标,狠抓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两个重点,使招商引资和外贸进出口额再创历史新高,有力地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共实施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16项,引进到位国内外资金达83 594万元,比上年增长36.57%,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16.10%。其中:实施国内横向经济联合项目110项,引进到位国内资金76 673万元,较上年增长35.16%;实施利用外资项目6项,引进外资到位836.9万美元,较上年增长54.47%,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4.61%。

    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 596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9%,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6.4%,其中出口完成1 0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9%。出口的主要产品有:2-氨基吡啶、电石、番茄酱、石灰氮等。主要出口美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意大利、香港、台湾等地区和地区。外经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意大利政府无偿援助市妇幼保健基础卫生项目,外方已派专家进行实地考察,2003年2月开始启动实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乌达区黄河凌灾区3万美元紧急救援项目已实施完毕。

    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在拉动乌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年引进国内外资金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近30%,投资分布在合金冶炼、煤电转换、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交通通讯和种养殖业及商贸开发等各个方面,在增加乌海市经济总量,发展高载能工业等特色经济,实现资源转换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以及增加劳动就业,扩大财税资源诸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郝宏亮)

    【生态环境建设】

    2002年,生态治理面积123 538亩,其中人工造林26 919亩、模拟飞播71 603亩,是建市以来每年平均造林5 000亩的20倍;全民义务植树77.36万株,育苗面积1 060.6亩。加快城区绿化和庭院绿化步伐,对公园、广场、小区、道路等进行绿化建设,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5.4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15.01%,同比增长0.43%,新增公共绿地7.83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4.67平方米。

    年内,全市完成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15项,投入治理资金1 507万元。根据乌海市工业污染属结构性污染现状,提出关小促大工作思路,对市内小泡花碱、小腐植酸钠、小白灰及污染严重的高载能企业进行治理。至年底,全市依法关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206家,铲除小土焦2 595座。关小促大加快了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和优化升级。

    年内,加快热电联供和煤气入户工程进度。新增煤气入户2 000户,另有3 000户居民住户具备通气条件。投资3亿元建成海勃湾、乌达热电联供项目,实现供热面积260万平方米,拆除和停用燃煤锅炉房29个,年削减烟煤7.4万吨。跨世纪蓝天计划的实施,使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

     

    【西部开发建设】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乌海市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生态建设和对外开放等领域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投资17.2亿元的氯碱工程全面开工。海电二期2×20万千瓦机组、海晶玻璃集团公司浮法二线、西水股份公司4#窑配套改造日产2 500吨熟料新型干法窑技术改造、千钢有限公司综合技改等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黄河化工集团综合技改项目按计划进度实施。高载能工业快速发展,现有高载能企业50户。通过一些重点项目建设,进而带动地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和效益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路建设步伐加快 丹拉高速公路乌海段、109国道乌海段一级公路改造的勘察、立项、报批工作正在进行;村村通油路工程全面启动。城区道路建设有序进行,旧城区改造工作正在陆续开展,启动城区主要道路高压落地工程。以亮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目标,实施城市综合治理工程。乌海机场全部工程预计2003年上半年完工。污水处理一期工程、给水一期工程现已全面开工。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改善高载能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完成海勃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大纲编制等项工作,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部分黄河险工段治理和防洪工程。黄河下海勃湾控导工程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城农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政府网站投入运行。热电联供项目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实现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

    2002年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20万元,总治理面积2 000公顷。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海勃湾城区烟控区达38平方公里,乌达、海南两区也开始实施蓝天计划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科教事业长足发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市属中小学基本上拥有自己的教学实验楼,启动远程教育网络工程;120急救中心开通使用。

    对外开放成绩显著 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重新修订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设立投资项目服务大厅,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200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1 592万美元,出口1 093万美元,进口503万元。

     (刘瑞敏)

    【人才开发】

    乌海市委、市政府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四大重点工程之一,及时制定出台《乌海市人才资源开发工程实施意见》,在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下、优化人才结构的社会环境和营造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方面做大量工作,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证。目前,全市人才总量27 370人,其中公务员3 375人,企事业管理人员3 021人,专业技术人员20 974人。高级人才1 548人,占人才总量的5.6%。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2年,对全市专业技术队伍进行调研,起草《关于我市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向自治区人事厅上报《乌海市人事局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职称改革的力度,完成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2002年,共报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材料233份,核准通过167人,其中正高5人,副高162人,全市共有1 142人参加 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通过1 114人,其中:中级435人,初级679人;完成高层次人才的推荐工作,有1人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至年底,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0 974人,其中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1 524人,有硕士学历9人,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为乌海市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围绕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要求,采取竞争上岗和向社会公开考录的形式,使一大批年富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通过录考有31名优秀人才加入到公务员队伍中,公务员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公务员平均年龄为39.6岁,比改革前降低3.4岁;知识结构也有较大提高,大专以上学历公务员占到公务员队伍的97.8%;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比例都有所提高;公务员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人才流动市场不断发育壮大2002年,人才信息网络实现面向全国资源共享。全市共举办大型人才及技术交流会2次,小型专场招聘会8次,接待用人单位138家,各类人员3 000多人次,达成流动意向308份,办理聘用手续138人,与上年相比,人才交流的数量与质量均有新提高。

    (李东)

    【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调整为2.566.131.4。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33亿元,同比增长5%。以葡萄种植和设施农业为主导的高效特色农业形成一定规模,优质、特色、绿色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订单农业、舍饲畜牧业较快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3.9亿元,同比增长19.4%。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结构、速度、效益和质量相统一,实现增加值28.43亿元,同比增长18.18%。高载能工业迅猛发展,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壮大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4个支柱产业,培育打造水泥、玻璃等名优产品,扩大电石、硅铁、烧碱等高载能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工业化水平稳步提高。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商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完成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14.3%。市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商贸流通进一步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9亿元,同比增长13.5%。

     

    【科技】

    是年,乌海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85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0项,比上年增加3项,增长42.86%,其中5项获自治区奖励,比上年增加4项。全年申请专利27项,比上年增加6项,增长28.57%,授权专利10项,比上年减少2项,减幅为16.67%。全市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9项,合同成效额2 221万元,同比增加307万元,增长16.04%。

    2002年,科技含量较高的RYI6300型增雨防雹气象火箭项目,分别通过国家气象局科技教育司、自治区国防科工办和自治区经贸委组织的新产品鉴定,获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局)颁发的重点新产品证书。乌海市蒙飞化工有限公司、乌海众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和乌海市三金煤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均实现年产值超千万元、利税超百万元,被评为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至年底,乌海市民营科技企业达28家。                              

    (张海岩)

    【教育】

    全面启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完成市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中心总控党中央平台硬件主干系统和科利华应用软件资源系统,以及农牧区和城市边远地区19所中小学的数字卫星接收应用系统建设任务;新建和改造9所学校校舍;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招生考试与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整合。年内全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208人,比上年减少74人,减幅为26.24%;年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645人,比上年增长10.26%。职业中学招收学生309人,比上年增长107.38%;年末职业中学在校学生522人,下降10.46%。普通高中招收学生3 567人,比上年增长16.49%;年末普通高中在校生8 908人,增长12.22%。年末普通初中在校生20 479人,比上年末增长4.86%;年末小学在校生39 438人,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

    电视大学在校生2 512人,比上年末增长36.67%,职工大学在校生1 600人,比上年末增长3.13倍;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 784人,比上年末增长2.11倍。

     

    【文化】

    乌海市文化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创作小戏小品3个,歌曲10首,舞蹈作品5个。创作的歌曲《西水人》获中国企业文化年华光杯中国企业歌曲电视大赛创作优秀奖、作曲优秀奖;歌曲《黄土情》在全国主旋律征歌中获奖。在天津和平杯全国京剧票友大赛中,乌海市选手赵琳获三等奖。在奈伦杯全区京剧票友大赛中,乌海市参赛的5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文化局获得优秀组织工作奖。在全区第二届书画展中,乌海市19幅书画作品分获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并参加全国群星奖的角逐。在本届书画展中,乌海市入选作品及所获奖项在12个盟市中均列首位,获优秀组织奖。刘强(男)、高岚(女)在转龙杯内蒙古情歌演唱大赛中获优秀奖。此外,由乌海市群艺馆组织的民族民间舞蹈《祝福》在全国第二届中老年广场舞蹈大赛中获最高奖表演大奖,这在乌海市尚属首次,在自治区也屈指可数。

     

    【卫生】

    全市卫生机构打破一贯制的固定用工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卫生人员竞争上岗机制。制定《乌海市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病人选择医生工作全面铺开,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单制进一步完善,完成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登记工作。

    乌海市医疗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下发《整顿医疗秩序实施方案》和《关于禁止医疗机构承包、出租、转让医疗用房的通知》,对全市医疗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取缔无证医疗机构105户。全市有具本诊所313户,有医疗机构许可证书206户。为贯彻国务院五部委制定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若干规定》,纠正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乌海市全面推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并成立相应组织,制定配套文件,实施医疗质量公示制度。在争取外援方面,认真做好北京朝阳区乌海市卫生对口支援与技术协作工作。

    2002年,乌海市各级医疗单位得到北京朝阳区驻区8家医院鼎力相助和大力支持,北京市朝阳区为乌海市免费培训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3人,短期培训各临床科主任24人,派专家协助乌海市开展腹腔镜新技术、妇科腔镜、食道支架介入、ECP高新技术5项,成功地为200余例患者就地进行了高难度手术。方便了患者,减轻费用,深受群众欢迎。年内,乌海市120急救中心建成,北京红十字急救中心无偿援助全新车载急救设备5套,加速120急救中心的开通。是年,投资140万元的市中心血站建成。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面,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方面加大力度,规范管理,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能力,保证了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年末全市医疗机构225个,其中医院1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4个,专业疾病防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个,街道、乡镇卫生院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187个,妇幼保健院3个。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 95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 811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 289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 019人,注册护士791人,药剂人员212人。

     

    【体育】

    乌海市体育代表团参加全区十运会20项甲类项目、4项乙类项目比赛,共获奖牌38枚,比上年增加19枚,增长1倍。其中,金牌18枚、银牌9枚、铜牌11枚,19次打破全区青年和少年记录,总成绩第八名。在全区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1枚金牌、1枚银牌,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全市有92.58%的在校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销售中国体育彩票240万元,总金额列全区第七位,人均购买列全区第一位。全市的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体育产业、体育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明显进步。

     

    【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62 879人,比上年增加1 175人,增长2.90%;年末参加失业保险职工95 018人,全年享受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1 941人;全年有77 820名职工和27 338名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11.71%和6.67%。全市由劳动就业部门推荐就业6 384人,其中劳务输出1 864人。全市滞留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共有17 433人,均为党中央直属企业神华集团乌达、海勃湾两矿业公司职工。按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4 953万元,代缴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3 155万元。

    年内,发放养老保险金7 368万元,发放率为100%,(不包括两矿业公司),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297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1 571万元,支付率为100%(不包括两矿业公司),年底,启动大额医疗互助保险。

       

    【为民办实事】

    市政府2002年确定的为民办十件实事全部完成。开工建设乌海机场,完成了飞行区场道工程的跑道、联络站、站坪、围界和航站楼、航管楼、配电站、综合管网工程;新建市文体中心和博物馆,续建书画院;启动滨河大道建设,完成规划方案;新建、改造海勃湾区建设路、海达街和乌达区解放南路、海南区东山大街、纬三街等部分街路;开工建设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土建工程已完成工作量的55%,安装主管道1 500米;改建给水工程,新凿日出水量3 000吨机井1眼,改造深井2眼,铺设输配水主干管9.5公里;新建市职高实验楼,一通厂学校、海南区三小、乌达区二小教学楼,启动远程教育网络;建成乌达区灾区新村学校;启动市120急救中心;建成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和市中心血站;完成黄河下海勃湾控导二期工程、巴音陶亥乡补水工程和曙光村干渠衬砌工程。

     

    【模范人物】

    王如升乌海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业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学校2000级计算机专业(4)班(乌海籍)学生。刘业同学于2002年12月14日在呼和浩特市青城公园为了营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年仅18岁。自治区团委于2002年12月19日追授刘业同学全区五四青年奖章

    李勇乌海市海勃湾区刑警大队二中队队长,获自治区“内蒙古杰出青年卫士”称号。

    王慧乌海市海勃湾区公安局卡布其派出所民警,获自治区 “警界女十杰”、“三八”红旗手称号。

    郭爱兰乌海市海勃湾区新地乡黄河村人,获自治区“双学双比”女状元、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称号。

    孙玉娥乌海市海勃湾区巴音陶亥乡东风村人,获自治区和全国“三八绿色奖章”。     

    贾冬萍乌海市乌达发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锅炉运行部工作人员,获自治区“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侯利敏乌海日报社新闻部工作人员,获自治区“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李文慧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教师,获自治区“十佳春蕾园丁”称号。     

    黄永丽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学生,获自治区“十佳春蕾女童”称号。     

    王丽丽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学生,获自治区“百名优秀春蕾女童”称号。     

    张丽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学生,获自治区“百名优秀春蕾女童”称号。     

    孟婷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学生,获自治区“百名优秀春蕾女童”称号。     

    杨勇哲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学生,获自治区“百名优秀春蕾女童”称号。     

    钟一莎乌海市妇联主席,获自治区实施“春蕾计划”先进个人。

    (牛湘君)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乌海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记:哈斯巴根(蒙古族)

    副书记:赵 

     

    刘建明

    武建中(纪委书记)

    政法委

      记:王苏布道(女蒙古族)

     

      任:哈斯巴根(蒙古族)

    副主任:罗庆国

     

    刘冬梅(女)

      英(蒙古族)

    武文俊

    刘东镐(朝鲜族)

     

      长:赵 

    副市长:

     

    韩琦运

    云高怀(蒙古族)

    刘新乐

    杜建和

    ***

    甄晨岚(女7月任职)

     

      席:李光席

    副主席:刘永符(蒙古族)

      武(蒙古族)

      秀(女)

    杜建明

    刘伍才

    王建新(达斡尔族)

    许惠和

    ***

    许宏然

     

      长:张 

    检察院

    检察长:杜志刚(蒙古族7月离任)

    宝孟和(蒙古族7月代)

    军分区

    司令员:吴东海

      委:张新传

     

    【概况】

    乌海市总面积1 754平方公里,辖3区(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5乡(五一乡、新地乡、乌兰乡、巴音陶亥乡、东风乡)、5镇(下海勃湾镇、桥西镇、公乌素镇、老石旦镇、拉僧庙镇)和15个街道办事处。至2002年底,全市总人口411 9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1 856人。在总计中少数民族人口28 498人,其中蒙古族15 660人,回族7 888人,满族4 259人。

    2002年,乌海市围绕两增两提的奋斗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大好机遇,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全面铺开城市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势头,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新成就,实现了全年预期目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3.9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15.93亿元,增长13.2%。财政收入完成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2亿元,增长17.60%。财政支出明显增加,全市财政支出7.54亿元,增长14.2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 742元,比上年增加641元,增长12.59%;人均消费性支出4 595元,比上年增加1 062元,增长30.0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625元,比上年增加246元,增长10.36%,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 615元,增长6.05%,城镇居民均住房面积19.6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20.91平方米。

    职工工资明显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 519元,比上年增加1 249元。

    (牛湘君)

    【机构改革】

    乌海市的党政机构改革于2001年4月开始,至2002年8月份结束,历时一年多。

    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果为: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综合经济部门得到加强,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退出政府序列;二是合理划分事权,使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顺;三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全市下放三区审批项目11项,取消200 项,合并83项,共减少294项;四是调整理顺组织机构。机构调整后,党政部门比原来少设置1个,部门管理机构减少5个;五是精简人员编制。市直党政机关由906人精简为765人。区直机关由730人精简为638人;全市政法编制由原来的1 438人精简为1 370人;六是重新核定了领导职数。市直共下达处级职数220个,科级职数共核定655个;七是大幅度分流机关富余人员。市直机关(含政法)由2 638人减至(上岗)1 837人。三区机关由550人减至365人;八是公务员队伍得到优化。处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4岁,科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5岁;九是促进机关作风转变。

    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一是机构改革的任务虽已完成,但政府职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二是人员编制过紧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未能根本改变。                                

    (李外信)

    【工业】

    乌海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改善,重点项目全面推进,经济效益指数较大提高,在实现“两增两提”目标下,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全市工业经济连续 32个月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重点工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有4个自治区级重点工业项目、25个市级重点项目投产,还有一个自治区重点项目一期投产,高载能企业发展到50户;二是生产、销售、效益实现三同步。现价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工业利润突破5亿元,效益指数突破140点大关;三是煤高载能一体化发展取得很大进展。高载能工业增速达32.39%,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超过30%,全市发、供电量双双突破20亿度,资源转化成效明显。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8.43亿元,同比增长18.1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4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3.72点,同比升高25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指标

    单位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845.02

    17.96

    洗精煤

    万吨

    339.22

    30.53

    发电量

    亿度

    27.38

    22.11

    焦炭

    万吨

    165.8

    10.19

    烧碱

    万吨

    4.41

    17.47

    纯碱

    万吨

    9.15

    18.12

    电石

    万吨

    24.35

    51.24

    聚氯乙烯树脂

    万吨

    2.09

    18.67

    水泥

    万吨

    92.29

    -5.31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275.33

    60.73

    生铁

    万吨

    12.46

    4.03

    铁合金

    万吨

    8.49

    145.43

    4251

    -11.42

    白酒

    1311

    -29.74

    啤酒

    7507

    -31.75

     

     (王沛霖)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表

    指标

    单位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2.31

    3.31

    小麦

    4 391

    -14.89

    玉米

    16 344

    10.78

    蔬菜

    万吨

    14.16

    2.91

    水果

    5 121

    18.73

    肉类

    7 318

    4.44

    猪肉

    5 853

    8.83

    羊肉

    805

    32.18

    鲜奶

    1 918

    40.01

    鲜蛋

    1345

    -8.32

    年末牲畜总头数

    万头

    12.71

    6.18

    大牲畜

    6 959

    -24.19

    万只

    77 082

    15.49

    万头

    43 068

    0.73

     

    (郑永军)

    【农业】

    乌海市委、市政府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以葡萄设施农业和种草养畜为主导产业的生态、高效特色农业柜架初具规模,农业增加值完成1.3亿元,比上年增长5.00%。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31万吨 ,比上年增长3.13%;蔬菜产量14.16万吨,比上年增长2.91%;水果产量5 121吨,比上年增长18.73%;油料产量966吨 ,比上年增长69.18%。2002年末牲畜总头数为12.7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6.18%。全年肉类总产量7 318吨 ,比上年增长4.44%。年内,新增葡萄种植面积5 255亩,种植反季节瓜果400亩,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

    2002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变化,种植结构、种植品种有所改变,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油料、饲草种植面积增加,优质专用作物发展较快,新增药材400亩,特别是饲草种植面积增速较快。  年内,鼓励和引导农区种植饲草料,推行种草养畜和舍饲圈养。全市人工种植饲草及饲用灌木16万余亩,牲畜总头数达到5万头(只)。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为重点,结合“扶贫开发移民扩镇试点工程和“水利及种草养畜扶贫年活动”,积极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全年投入扶贫资金376万元,全市3 652户贫困人口实现了温饱。

     

    【基础设施建设】

    乌海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契机,积极向国家、自治区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公路建设步伐。丹拉高速公路乌海段巴拉贡—新地高速公路中研报告已经交通部批复,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新地—麻黄沟高速公路可研已由国家计委批复。109国道乌海段一级公路改造自治区政府已批复采用BOT建设方案建设。滨河大道整体规划已完成,正进行详细规划设计。村村通油路工程全面启动,累计完成投资230万元。新建、改建海勃湾建设路、海达街和乌达区解放南路、海南区东山大街、纬三街等部分街路,新建城市道路15条,完成投资1 932万元。加快重点小城镇规划建设,海南公乌素镇利民路完成投资39.52万元,公乌素广场已完成960平方米建设,乌达新建村镇道路6.14公里,完成乌达桥西镇黄河新村150栋近2万平米居民住宅和建筑面积2 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建设,同时铺设供水主支管线15.6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13.8公里。旧城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完成拆迁地段49处,拆迁占地面积57.2万平方米,拆迁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28亿元。启动城区主要道路高压落地工程,以亮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目标,实施城市综合治理工程,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乌海民用机场完成投资7 400万元,全部工程预计2003年上半年完工,给水一期工程争取1 485万元,污水处理一期工程争取1 950万元,现已全面开工。热电联供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全市实现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政府网站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市书画院维修改造工程、市文体中心和博物馆正在施工。市职高实验楼、一通厂学校、海南区三小、乌达区二小教学楼建成交付使用。启动远程教育网络,预计2003年开通。120急救中心开通使用。新建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和中心血站。海勃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大纲编制等项工作,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部分黄河险工段治理和防洪工程、黄河下海勃湾控导二期工程、曙光村干渠衬砌工程,完成部分巴音陶亥乡补水工程,城农网改造争取资金3 314万元,工程进展顺利。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20万元,总治理面积2 000公顷。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海勃湾城区烟控区达38平方公里,乌达、海南两区也已开始实施蓝天计划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刘瑞敏)

     【对外开放】

    年内,全市对外开放和外经贸工作,紧紧围绕实现“两增两提”目标,狠抓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两个重点,使招商引资和外贸进出口额再创历史新高,有力地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共实施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16项,引进到位国内外资金达83 594万元,比上年增长36.57%,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16.10%。其中:实施国内横向经济联合项目110项,引进到位国内资金76 673万元,较上年增长35.16%;实施利用外资项目6项,引进外资到位836.9万美元,较上年增长54.47%,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4.61%。

    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 596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9%,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6.4%,其中出口完成1 0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9%。出口的主要产品有:2-氨基吡啶、电石、番茄酱、石灰氮等。主要出口美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意大利、香港、台湾等地区和地区。外经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意大利政府无偿援助市妇幼保健基础卫生项目,外方已派专家进行实地考察,2003年2月开始启动实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乌达区黄河凌灾区3万美元紧急救援项目已实施完毕。

    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在拉动乌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年引进国内外资金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近30%,投资分布在合金冶炼、煤电转换、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交通通讯和种养殖业及商贸开发等各个方面,在增加乌海市经济总量,发展高载能工业等特色经济,实现资源转换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以及增加劳动就业,扩大财税资源诸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郝宏亮)

    【生态环境建设】

    2002年,生态治理面积123 538亩,其中人工造林26 919亩、模拟飞播71 603亩,是建市以来每年平均造林5 000亩的20倍;全民义务植树77.36万株,育苗面积1 060.6亩。加快城区绿化和庭院绿化步伐,对公园、广场、小区、道路等进行绿化建设,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5.4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15.01%,同比增长0.43%,新增公共绿地7.83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4.67平方米。

    年内,全市完成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15项,投入治理资金1 507万元。根据乌海市工业污染属结构性污染现状,提出关小促大工作思路,对市内小泡花碱、小腐植酸钠、小白灰及污染严重的高载能企业进行治理。至年底,全市依法关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206家,铲除小土焦2 595座。关小促大加快了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和优化升级。

    年内,加快热电联供和煤气入户工程进度。新增煤气入户2 000户,另有3 000户居民住户具备通气条件。投资3亿元建成海勃湾、乌达热电联供项目,实现供热面积260万平方米,拆除和停用燃煤锅炉房29个,年削减烟煤7.4万吨。跨世纪蓝天计划的实施,使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

     

    【西部开发建设】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乌海市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生态建设和对外开放等领域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投资17.2亿元的氯碱工程全面开工。海电二期2×20万千瓦机组、海晶玻璃集团公司浮法二线、西水股份公司4#窑配套改造日产2 500吨熟料新型干法窑技术改造、千钢有限公司综合技改等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黄河化工集团综合技改项目按计划进度实施。高载能工业快速发展,现有高载能企业50户。通过一些重点项目建设,进而带动地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和效益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路建设步伐加快 丹拉高速公路乌海段、109国道乌海段一级公路改造的勘察、立项、报批工作正在进行;村村通油路工程全面启动。城区道路建设有序进行,旧城区改造工作正在陆续开展,启动城区主要道路高压落地工程。以亮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目标,实施城市综合治理工程。乌海机场全部工程预计2003年上半年完工。污水处理一期工程、给水一期工程现已全面开工。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改善高载能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完成海勃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大纲编制等项工作,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部分黄河险工段治理和防洪工程。黄河下海勃湾控导工程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城农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政府网站投入运行。热电联供项目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实现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

    2002年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20万元,总治理面积2 000公顷。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海勃湾城区烟控区达38平方公里,乌达、海南两区也开始实施蓝天计划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科教事业长足发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市属中小学基本上拥有自己的教学实验楼,启动远程教育网络工程;120急救中心开通使用。

    对外开放成绩显著 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重新修订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设立投资项目服务大厅,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200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1 592万美元,出口1 093万美元,进口503万元。

     (刘瑞敏)

    【人才开发】

    乌海市委、市政府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四大重点工程之一,及时制定出台《乌海市人才资源开发工程实施意见》,在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下、优化人才结构的社会环境和营造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方面做大量工作,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证。目前,全市人才总量27 370人,其中公务员3 375人,企事业管理人员3 021人,专业技术人员20 974人。高级人才1 548人,占人才总量的5.6%。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2年,对全市专业技术队伍进行调研,起草《关于我市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向自治区人事厅上报《乌海市人事局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职称改革的力度,完成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2002年,共报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材料233份,核准通过167人,其中正高5人,副高162人,全市共有1 142人参加 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通过1 114人,其中:中级435人,初级679人;完成高层次人才的推荐工作,有1人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至年底,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0 974人,其中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1 524人,有硕士学历9人,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为乌海市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围绕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要求,采取竞争上岗和向社会公开考录的形式,使一大批年富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通过录考有31名优秀人才加入到公务员队伍中,公务员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公务员平均年龄为39.6岁,比改革前降低3.4岁;知识结构也有较大提高,大专以上学历公务员占到公务员队伍的97.8%;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比例都有所提高;公务员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人才流动市场不断发育壮大2002年,人才信息网络实现面向全国资源共享。全市共举办大型人才及技术交流会2次,小型专场招聘会8次,接待用人单位138家,各类人员3 000多人次,达成流动意向308份,办理聘用手续138人,与上年相比,人才交流的数量与质量均有新提高。

    (李东)

    【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调整为2.566.131.4。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33亿元,同比增长5%。以葡萄种植和设施农业为主导的高效特色农业形成一定规模,优质、特色、绿色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订单农业、舍饲畜牧业较快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3.9亿元,同比增长19.4%。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结构、速度、效益和质量相统一,实现增加值28.43亿元,同比增长18.18%。高载能工业迅猛发展,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壮大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4个支柱产业,培育打造水泥、玻璃等名优产品,扩大电石、硅铁、烧碱等高载能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工业化水平稳步提高。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商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完成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14.3%。市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商贸流通进一步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9亿元,同比增长13.5%。

     

    【科技】

    是年,乌海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85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0项,比上年增加3项,增长42.86%,其中5项获自治区奖励,比上年增加4项。全年申请专利27项,比上年增加6项,增长28.57%,授权专利10项,比上年减少2项,减幅为16.67%。全市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9项,合同成效额2 221万元,同比增加307万元,增长16.04%。

    2002年,科技含量较高的RYI6300型增雨防雹气象火箭项目,分别通过国家气象局科技教育司、自治区国防科工办和自治区经贸委组织的新产品鉴定,获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局)颁发的重点新产品证书。乌海市蒙飞化工有限公司、乌海众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和乌海市三金煤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均实现年产值超千万元、利税超百万元,被评为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至年底,乌海市民营科技企业达28家。                              

    (张海岩)

    【教育】

    全面启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完成市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中心总控党中央平台硬件主干系统和科利华应用软件资源系统,以及农牧区和城市边远地区19所中小学的数字卫星接收应用系统建设任务;新建和改造9所学校校舍;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招生考试与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整合。年内全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208人,比上年减少74人,减幅为26.24%;年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645人,比上年增长10.26%。职业中学招收学生309人,比上年增长107.38%;年末职业中学在校学生522人,下降10.46%。普通高中招收学生3 567人,比上年增长16.49%;年末普通高中在校生8 908人,增长12.22%。年末普通初中在校生20 479人,比上年末增长4.86%;年末小学在校生39 438人,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

    电视大学在校生2 512人,比上年末增长36.67%,职工大学在校生1 600人,比上年末增长3.13倍;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 784人,比上年末增长2.11倍。

     

    【文化】

    乌海市文化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创作小戏小品3个,歌曲10首,舞蹈作品5个。创作的歌曲《西水人》获中国企业文化年华光杯中国企业歌曲电视大赛创作优秀奖、作曲优秀奖;歌曲《黄土情》在全国主旋律征歌中获奖。在天津和平杯全国京剧票友大赛中,乌海市选手赵琳获三等奖。在奈伦杯全区京剧票友大赛中,乌海市参赛的5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文化局获得优秀组织工作奖。在全区第二届书画展中,乌海市19幅书画作品分获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并参加全国群星奖的角逐。在本届书画展中,乌海市入选作品及所获奖项在12个盟市中均列首位,获优秀组织奖。刘强(男)、高岚(女)在转龙杯内蒙古情歌演唱大赛中获优秀奖。此外,由乌海市群艺馆组织的民族民间舞蹈《祝福》在全国第二届中老年广场舞蹈大赛中获最高奖表演大奖,这在乌海市尚属首次,在自治区也屈指可数。

     

    【卫生】

    全市卫生机构打破一贯制的固定用工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卫生人员竞争上岗机制。制定《乌海市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病人选择医生工作全面铺开,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单制进一步完善,完成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登记工作。

    乌海市医疗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下发《整顿医疗秩序实施方案》和《关于禁止医疗机构承包、出租、转让医疗用房的通知》,对全市医疗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取缔无证医疗机构105户。全市有具本诊所313户,有医疗机构许可证书206户。为贯彻国务院五部委制定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若干规定》,纠正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乌海市全面推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并成立相应组织,制定配套文件,实施医疗质量公示制度。在争取外援方面,认真做好北京朝阳区乌海市卫生对口支援与技术协作工作。

    2002年,乌海市各级医疗单位得到北京朝阳区驻区8家医院鼎力相助和大力支持,北京市朝阳区为乌海市免费培训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3人,短期培训各临床科主任24人,派专家协助乌海市开展腹腔镜新技术、妇科腔镜、食道支架介入、ECP高新技术5项,成功地为200余例患者就地进行了高难度手术。方便了患者,减轻费用,深受群众欢迎。年内,乌海市120急救中心建成,北京红十字急救中心无偿援助全新车载急救设备5套,加速120急救中心的开通。是年,投资140万元的市中心血站建成。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面,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方面加大力度,规范管理,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能力,保证了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年末全市医疗机构225个,其中医院1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4个,专业疾病防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个,街道、乡镇卫生院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187个,妇幼保健院3个。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 95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 811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 289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 019人,注册护士791人,药剂人员212人。

     

    【体育】

    乌海市体育代表团参加全区十运会20项甲类项目、4项乙类项目比赛,共获奖牌38枚,比上年增加19枚,增长1倍。其中,金牌18枚、银牌9枚、铜牌11枚,19次打破全区青年和少年记录,总成绩第八名。在全区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1枚金牌、1枚银牌,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全市有92.58%的在校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销售中国体育彩票240万元,总金额列全区第七位,人均购买列全区第一位。全市的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体育产业、体育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明显进步。

     

    【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62 879人,比上年增加1 175人,增长2.90%;年末参加失业保险职工95 018人,全年享受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1 941人;全年有77 820名职工和27 338名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11.71%和6.67%。全市由劳动就业部门推荐就业6 384人,其中劳务输出1 864人。全市滞留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共有17 433人,均为党中央直属企业神华集团乌达、海勃湾两矿业公司职工。按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4 953万元,代缴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3 155万元。

    年内,发放养老保险金7 368万元,发放率为100%,(不包括两矿业公司),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297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1 571万元,支付率为100%(不包括两矿业公司),年底,启动大额医疗互助保险。

       

    【为民办实事】

    市政府2002年确定的为民办十件实事全部完成。开工建设乌海机场,完成了飞行区场道工程的跑道、联络站、站坪、围界和航站楼、航管楼、配电站、综合管网工程;新建市文体中心和博物馆,续建书画院;启动滨河大道建设,完成规划方案;新建、改造海勃湾区建设路、海达街和乌达区解放南路、海南区东山大街、纬三街等部分街路;开工建设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土建工程已完成工作量的55%,安装主管道1 500米;改建给水工程,新凿日出水量3 000吨机井1眼,改造深井2眼,铺设输配水主干管9.5公里;新建市职高实验楼,一通厂学校、海南区三小、乌达区二小教学楼,启动远程教育网络;建成乌达区灾区新村学校;启动市120急救中心;建成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和市中心血站;完成黄河下海勃湾控导二期工程、巴音陶亥乡补水工程和曙光村干渠衬砌工程。

     

    【模范人物】

    王如升乌海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业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学校2000级计算机专业(4)班(乌海籍)学生。刘业同学于2002年12月14日在呼和浩特市青城公园为了营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年仅18岁。自治区团委于2002年12月19日追授刘业同学全区五四青年奖章

    李勇乌海市海勃湾区刑警大队二中队队长,获自治区“内蒙古杰出青年卫士”称号。

    王慧乌海市海勃湾区公安局卡布其派出所民警,获自治区 “警界女十杰”、“三八”红旗手称号。

    郭爱兰乌海市海勃湾区新地乡黄河村人,获自治区“双学双比”女状元、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称号。

    孙玉娥乌海市海勃湾区巴音陶亥乡东风村人,获自治区和全国“三八绿色奖章”。     

    贾冬萍乌海市乌达发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锅炉运行部工作人员,获自治区“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侯利敏乌海日报社新闻部工作人员,获自治区“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李文慧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教师,获自治区“十佳春蕾园丁”称号。     

    黄永丽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学生,获自治区“十佳春蕾女童”称号。     

    王丽丽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学生,获自治区“百名优秀春蕾女童”称号。     

    张丽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学生,获自治区“百名优秀春蕾女童”称号。     

    孟婷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学生,获自治区“百名优秀春蕾女童”称号。     

    杨勇哲乌海市东州春蕾小学学生,获自治区“百名优秀春蕾女童”称号。     

    钟一莎乌海市妇联主席,获自治区实施“春蕾计划”先进个人。

    (牛湘君)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