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3卷  /  科教卫外体

2003卷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领导名录】

      记:王占荣

    副书记校长:陈中永(蒙古族)

    副书记:特木尔(蒙古族)

    副校长:初志壮

    王希明

    刘新华

      新(蒙古族)

    纪委书记:石忠文

     

     

    【概况】

    内蒙古师范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内蒙古师范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最早的高等师范院校。1982年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是自治区重点大学。2000年6月,原内蒙古教育学院并入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11个学院、13个系(部),31个硕士学位点和1个专业学位点,44个本科专业。教职工1 762人,其中专任教师890人,教授138人、副教授38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占专任教师的44%。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12 200人,硕士研究生744人,成人在籍学生17 400人,外国留学生40人。学校本部占地面积76.07万平方米,和林新校区占地面积22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2.25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7 004.49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约6 389万元。馆藏图书资料152万册,其中汉文古籍善本和蒙古文献独具特色。校园局域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相链接。

     

    【教育改革】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使师范生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学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开展以增加课程门类,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和评选优秀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建设工程。改进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管理工作曾受到国家教育部的表彰。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学校积极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形成蒙汉双语授课教学体系。少数民族教职工占教职工总数的41%,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8%。建校以来,编译蒙文教材800多种,出版180多种。在全国,内蒙古师大蒙语授课师资力量最强,是培养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民族教师的摇篮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成立有33个研究所(研究中心)。蒙古语言文学、教育学、自然科学史、动物学、区域地理学等5个学科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多项研究达到国内较高水平。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在2001年成为全国遥感·数据信息系统工作组成员单位。1991~2002年,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18项,其中国家级52项;出版著作509部,其中专著301部;发表论文7 681篇,其中国外刊物153篇,被转载、收录的论文有332篇,被SCI、EI、CA等收录的有85篇;鉴定成果56项;获奖成果1 15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71项。学校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有《内蒙古师大学报》、《语文学刊》。

     

    【队伍建设】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梯队。2001年开始,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津贴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目前,有62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通过事业、感情和一定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在学校的关键岗位发挥作用。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到2002年底,聘请68各国内外专家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引进智力,促进发展。

     

    【管理体制】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科学的办学机制和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坚持党委领导、行政指挥、民主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领导有力、决策科学、政令畅通、管理严格、工作高效的办学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2000年以来,新建7个学院2个系,基本形成两建制三级管理的模式。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平稳实现了后勤集团同学校的整体剥离,部分服务项目实现了社会化。建立和完善校内津贴制,使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直接挂钩,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提高了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待遇。

     

    【对外交流】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蒙古国、葡萄牙、荷兰等国家及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关系,进行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建立蒙汉语留学生教育中心。

     

    【合作办学】

    加强与国内各级各类院校、科研院所、集团公司友好协作,建立了一大批实习、实验基地,开拓了合作办学的新领域。与包钢集团公司合作,在原包钢五中的基础上,建立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与内蒙古电力集团合作,在内蒙古电力中学的基础上,建立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成为师大各类人才培养的良好实习、实践基地,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合作,在内蒙古团校的基础上建立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与集宁师专合作,共建内蒙古师范大学集宁学院,这些学院的建立,拓宽办学渠道,增强学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2002年6月,内蒙古师大与北京师范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标志着两校实质性合作办学的开始。

     

    【基础建设】

    加大学校基础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教学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学校近几年加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呈现出学生数量增加而教育质量不下滑的良好局面。加紧校园网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建立了中国学术期刊文献全文检索系统内蒙古师大镜像站点。新建了田家炳教育书院楼、逸夫艺术楼和信息技术楼。新建学生公寓、食堂和教职工住宅等已陆续投入使用。新体育馆正加紧建设。1997年以来,新增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和林新校区建设工程近期全面启动,各项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

     

    【校办产业】

    内蒙古师大有校直属企业和经济实体2个,内蒙古师范大学后勤集团,内蒙古华远科技开发总公司。在运行机制上,基本上完成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的转变。2002年,后勤集团土木维修中心、水电服务中心、校园环境管理中心互相配合,完成校园环境建设工程,实现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使校园面貌发生根本改观。土木维修中心两年来累计完成500余万元的工程项目,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率先在自治区高校中推行职工住宅物业化管理工作,为建设安全文明小区而努力,在工作中始终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后勤服务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建设目标】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成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抓机遇、求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创特色、建名校工作思路的指导下,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中学师资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和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研究中心而扎实工作,开拓前进,为建设现代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哈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领导名录】

      记:王占荣

    副书记校长:陈中永(蒙古族)

    副书记:特木尔(蒙古族)

    副校长:初志壮

    王希明

    刘新华

      新(蒙古族)

    纪委书记:石忠文

     

     

    【概况】

    内蒙古师范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内蒙古师范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最早的高等师范院校。1982年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是自治区重点大学。2000年6月,原内蒙古教育学院并入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11个学院、13个系(部),31个硕士学位点和1个专业学位点,44个本科专业。教职工1 762人,其中专任教师890人,教授138人、副教授38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占专任教师的44%。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12 200人,硕士研究生744人,成人在籍学生17 400人,外国留学生40人。学校本部占地面积76.07万平方米,和林新校区占地面积22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2.25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7 004.49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约6 389万元。馆藏图书资料152万册,其中汉文古籍善本和蒙古文献独具特色。校园局域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相链接。

     

    【教育改革】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使师范生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学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开展以增加课程门类,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和评选优秀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建设工程。改进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管理工作曾受到国家教育部的表彰。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学校积极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形成蒙汉双语授课教学体系。少数民族教职工占教职工总数的41%,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8%。建校以来,编译蒙文教材800多种,出版180多种。在全国,内蒙古师大蒙语授课师资力量最强,是培养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民族教师的摇篮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成立有33个研究所(研究中心)。蒙古语言文学、教育学、自然科学史、动物学、区域地理学等5个学科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多项研究达到国内较高水平。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在2001年成为全国遥感·数据信息系统工作组成员单位。1991~2002年,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18项,其中国家级52项;出版著作509部,其中专著301部;发表论文7 681篇,其中国外刊物153篇,被转载、收录的论文有332篇,被SCI、EI、CA等收录的有85篇;鉴定成果56项;获奖成果1 15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71项。学校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有《内蒙古师大学报》、《语文学刊》。

     

    【队伍建设】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梯队。2001年开始,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津贴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目前,有62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通过事业、感情和一定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在学校的关键岗位发挥作用。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到2002年底,聘请68各国内外专家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引进智力,促进发展。

     

    【管理体制】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科学的办学机制和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坚持党委领导、行政指挥、民主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领导有力、决策科学、政令畅通、管理严格、工作高效的办学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2000年以来,新建7个学院2个系,基本形成两建制三级管理的模式。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平稳实现了后勤集团同学校的整体剥离,部分服务项目实现了社会化。建立和完善校内津贴制,使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直接挂钩,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提高了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待遇。

     

    【对外交流】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蒙古国、葡萄牙、荷兰等国家及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关系,进行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建立蒙汉语留学生教育中心。

     

    【合作办学】

    加强与国内各级各类院校、科研院所、集团公司友好协作,建立了一大批实习、实验基地,开拓了合作办学的新领域。与包钢集团公司合作,在原包钢五中的基础上,建立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与内蒙古电力集团合作,在内蒙古电力中学的基础上,建立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成为师大各类人才培养的良好实习、实践基地,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合作,在内蒙古团校的基础上建立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与集宁师专合作,共建内蒙古师范大学集宁学院,这些学院的建立,拓宽办学渠道,增强学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2002年6月,内蒙古师大与北京师范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标志着两校实质性合作办学的开始。

     

    【基础建设】

    加大学校基础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教学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学校近几年加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呈现出学生数量增加而教育质量不下滑的良好局面。加紧校园网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建立了中国学术期刊文献全文检索系统内蒙古师大镜像站点。新建了田家炳教育书院楼、逸夫艺术楼和信息技术楼。新建学生公寓、食堂和教职工住宅等已陆续投入使用。新体育馆正加紧建设。1997年以来,新增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和林新校区建设工程近期全面启动,各项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

     

    【校办产业】

    内蒙古师大有校直属企业和经济实体2个,内蒙古师范大学后勤集团,内蒙古华远科技开发总公司。在运行机制上,基本上完成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的转变。2002年,后勤集团土木维修中心、水电服务中心、校园环境管理中心互相配合,完成校园环境建设工程,实现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使校园面貌发生根本改观。土木维修中心两年来累计完成500余万元的工程项目,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率先在自治区高校中推行职工住宅物业化管理工作,为建设安全文明小区而努力,在工作中始终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后勤服务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建设目标】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成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抓机遇、求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创特色、建名校工作思路的指导下,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中学师资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和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研究中心而扎实工作,开拓前进,为建设现代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哈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