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3卷  /  科教卫外体

2003卷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云福俊(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长:李含善

    党委副书记:董方成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阿日德(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刘志雄

    副校长:常 

    谭福贵(蒙古族)

    邢永明

    刘进荣

     

    【概况】

    学校遵循“稳步扩大本科规模,适度保持专科规模,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思路,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规模稳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新格局。计划内各类在校生折合为标准本科生的规模至2002年增到15 176人(校本部11 595人),其中本、专科生12 853人,研究生472人(含工程硕士162人),二学位140人,留学生4人,各类成人在册生3 670人,当量师生比达1:14。

    通过建设自治区重点学科、学校重点学科,实现各学科分层建设、有序发展。学校硕士点19个,工程硕士培养和授权领域5个,本科专业36个,自治区示范课程3门,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学校的专业设置日趋合理,学科建设有序发展,办学层次、办学形式更加完善。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工作正在全面开展。

     

    【教学改革】

    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加强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创建特色为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依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能力、增强适应性"的原则,在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的同时,对教学计划进行多次修改,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制定并实施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培养方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顺利通过中期建设检查;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督导工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稳步推进,效果显著。

     

    【科技工作】

    在以应用研究为主,重视基础研究,大力扶持、发展工程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方针指导下,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努力走“产、学、研”、“教、科、经”相结合之路,科技工作出现新局面。2002年,学校共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纵向科研项目42项、经费为396.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资助金额为128万元;通过省部级以上成果鉴定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65篇,共被SCI、EI和IST收录63篇论文;公开出版教材和著作33部;承担横向科技服务项目收入达200万元,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一步提高;科研院所2002年31个,分布在各相关学科群,使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优化师资队伍】

    学校制定一系列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学历人才的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加速师资学术梯队的培养和建设,成效较显著。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等结构日趋合理。现有博士36人,硕士186人,正高级职称75人,副高级职称312人。高级职称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54.8%,硕士研究生导师13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6人,入选自治区321、教育厅11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的7人、第二层次的47人。初步形成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及学术梯队。

     

    【改善办学教职工生活条件】

    在积极争取政府对学校投入的同时,注重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生活条件。是年投入学科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用2 100万元;25 000平方米的科技实验楼、11 000平方米的第二教学楼、11 000平米的生活服务中心楼和16 000平米的两栋教工住宅楼工程已全面启动;新增电子书刊49 690种;顺利实施教育部西部高校校园网建设项目(650万元);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等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教职工收入有较大提高。

     

    【人才培养】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2002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本、专科生、研究生等1 751人,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在全区高校之前列。

     

    【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积极向校、院、系三级建制、两级管理的体制过渡,使二级学院达到14个;按照科学设岗、合理定编、竞聘上岗、加强考核、妥善分流的原则,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加大岗位津贴及奖励工资力度,发挥了分配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后勤改革迈出可喜的一步,在深化内部经营机制改革的同时,依托校内外市场,逐步扩大有偿服务的经营范围,为实行规范剥离奠定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校办产业在个别改制的基础上,总体改制方案正在论证,适时将全面推进。

     

    【提高管理水平】

    在总结管理工作经验的同时,按照“以管理促质量,以质量促发展”的思路,坚持从严治校,依法治校,并确定2002年为全校管理质量年,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抓管理,突出抓质量,一年内已初见成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加强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三风”建设切实加强,“三下乡”工作卓有成效;妥善处理了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占地工”问题,同“法轮功”邪教组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保证了学校的稳定;加大校内综合治理的力度,坚决清理学校商业网(摊)点,改造道路,美化校园,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净化,被授予市级“精神文明单位”称号。   

    (黄龙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云福俊(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长:李含善

    党委副书记:董方成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阿日德(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刘志雄

    副校长:常 

    谭福贵(蒙古族)

    邢永明

    刘进荣

     

    【概况】

    学校遵循“稳步扩大本科规模,适度保持专科规模,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思路,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规模稳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新格局。计划内各类在校生折合为标准本科生的规模至2002年增到15 176人(校本部11 595人),其中本、专科生12 853人,研究生472人(含工程硕士162人),二学位140人,留学生4人,各类成人在册生3 670人,当量师生比达1:14。

    通过建设自治区重点学科、学校重点学科,实现各学科分层建设、有序发展。学校硕士点19个,工程硕士培养和授权领域5个,本科专业36个,自治区示范课程3门,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学校的专业设置日趋合理,学科建设有序发展,办学层次、办学形式更加完善。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工作正在全面开展。

     

    【教学改革】

    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加强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创建特色为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依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能力、增强适应性"的原则,在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的同时,对教学计划进行多次修改,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制定并实施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培养方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顺利通过中期建设检查;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督导工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稳步推进,效果显著。

     

    【科技工作】

    在以应用研究为主,重视基础研究,大力扶持、发展工程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方针指导下,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努力走“产、学、研”、“教、科、经”相结合之路,科技工作出现新局面。2002年,学校共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纵向科研项目42项、经费为396.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资助金额为128万元;通过省部级以上成果鉴定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65篇,共被SCI、EI和IST收录63篇论文;公开出版教材和著作33部;承担横向科技服务项目收入达200万元,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一步提高;科研院所2002年31个,分布在各相关学科群,使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优化师资队伍】

    学校制定一系列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学历人才的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加速师资学术梯队的培养和建设,成效较显著。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等结构日趋合理。现有博士36人,硕士186人,正高级职称75人,副高级职称312人。高级职称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54.8%,硕士研究生导师13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6人,入选自治区321、教育厅11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的7人、第二层次的47人。初步形成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及学术梯队。

     

    【改善办学教职工生活条件】

    在积极争取政府对学校投入的同时,注重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生活条件。是年投入学科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用2 100万元;25 000平方米的科技实验楼、11 000平方米的第二教学楼、11 000平米的生活服务中心楼和16 000平米的两栋教工住宅楼工程已全面启动;新增电子书刊49 690种;顺利实施教育部西部高校校园网建设项目(650万元);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等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教职工收入有较大提高。

     

    【人才培养】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2002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本、专科生、研究生等1 751人,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在全区高校之前列。

     

    【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积极向校、院、系三级建制、两级管理的体制过渡,使二级学院达到14个;按照科学设岗、合理定编、竞聘上岗、加强考核、妥善分流的原则,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加大岗位津贴及奖励工资力度,发挥了分配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后勤改革迈出可喜的一步,在深化内部经营机制改革的同时,依托校内外市场,逐步扩大有偿服务的经营范围,为实行规范剥离奠定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校办产业在个别改制的基础上,总体改制方案正在论证,适时将全面推进。

     

    【提高管理水平】

    在总结管理工作经验的同时,按照“以管理促质量,以质量促发展”的思路,坚持从严治校,依法治校,并确定2002年为全校管理质量年,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抓管理,突出抓质量,一年内已初见成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加强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三风”建设切实加强,“三下乡”工作卓有成效;妥善处理了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占地工”问题,同“法轮功”邪教组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保证了学校的稳定;加大校内综合治理的力度,坚决清理学校商业网(摊)点,改造道路,美化校园,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净化,被授予市级“精神文明单位”称号。   

    (黄龙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