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3卷  /  盟市旗县

2003卷

  • 集宁市
  • 【领导名录】

    市委书记:刘  俊(蒙古族)

    副书记:吴永峰

    于泽众

    刘广平(11月离任)

    兰洪英(女)

    高卫忠

    人大常委会主任:于泽众

    副主任:马义孝

    张翰卿

     

    董建荣(女)

      长: ***(11月离任)

    吴永峰(11月任职)

    副市长:兰永奋

    内日勒图(蒙古族)

    寿和平

     

    赵建平

    魏和平

    张金云

    政协主席:刘挺军

    副主席:阿力贡其其格(女蒙古族)

    李一飞

    张国宏

    武装部长:冯孝君

      委:张 

     

    【概况】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0.8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6.4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完成17.32亿元,增长14.2%。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和引进国内外发展资金1.6亿元,同比增长28.2%,其中,引入国(境)外资金515万美元,同比增长146.4%,出口创汇150万美元。实现人均GDP5 274元,非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6.7%。

    2002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3 085万元,比上年增长13.9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033亿元,增长9.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 729元,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304元,增长9.8%。

    全市共有人口27.6万人,城市化水平89.2%,教育事业费支出占GDP的2.9%,成人识字率92%,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86%,平均预期寿命68岁,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09平方米,人均生活耗电194.95千瓦时/年,人均拥有电话、手机数为0.46部/百人,家用电脑普及率为6台/百户,全市绿化覆盖率7.8%,人均拥有公共绿地2.8平方米,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4.62平方米。

     

    【工业经济】

    是年,全市工业经济重心实现由抓企业转制到抓项目建设、抓发展的战略转移,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业、金属制品业、电子产品加工业四大产业。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7亿元,同比增长34.2%,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96.5,增长5.6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入库税金达到3 211万元,同比增长10.5%,出现瑞泰、国兴、纳尔松、宏盛等引进和转制企业做大做强,奈伦、利泰等一批新上项目建成投产,虎山乳业、津新制药等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同时,还规划筹建以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为标准的五大工业科技园区。

     

    【农村经济】

    是年,全市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开辟农民增收新领域。全年共新建改建蔬菜温室600栋,使郊区蔬菜温室总量达到1 652栋;新建暖棚265栋,新增各类专业户103户,养殖专业户达986户,形成了3个规模较大的寒羊养殖村。其中,新增养殖奶牛1 371头,奶牛总数近3 000头,配套设置5处奶站。到6月末,全市家畜存栏达3.84万头(只),饲养量达7.26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已占到整个大农业比重的40%。

     

     

    【商贸流通】

    2002年,全市商贸流通工作以调整流通产业结构,进行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培育和建设现代流通体制为中心,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实现商贸活市、建设三北地区较大商贸城为目标,坚持"市场建设带动战略",全力实施市场建设工程。成立了流通产业局,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市场建设优惠政策,从土地征用、建设审批到建成投入运营,实行一条龙服务,不断加大市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扶持力度,多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全年共规划建设26个专业市场,已有10个投入使用,创造就业岗位1 500多个,经济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全市商贸流通业在加大市场建设的同时,也加大行业协会建设力度,发展新型营销模式,组建各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中介组织、营销大户的带动作用,促进农畜产品流通。

     

    【城市建设】

    全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6亿元,在旧区改造上完成了工农路、兴工路、民建路、桥西沙河路等14条道路的建设和维修任务;新安装、改造路灯687基;新建、改造桥西新华广场、文化广场、新世纪广场等6个广场;新打水源井5处,新上和改建供水管线5.6公里;二期排水工程全面竣工;供热规模278.4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一期工程顺利开工,锅炉安装完成工作量80%,主厂房和烟囱完成85%,铺设供热管线5.92公里,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5%;全年住宅建设竣工面积21.8万平方米。在新区建设方面,年底新区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建设工作已初步展开。同时为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共完成生态流域治理5.07万亩,城市新增绿化面积25.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6.9%增加到7.8%。

     

    【社会保障】

    是年,集宁市把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从维护稳定、促进改革、加快发展的高度出发,全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坚持再就业与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同步发展,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7 782.2万元,确保下岗失业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先后安置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1.1万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3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年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3 400万元,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2 552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 125.2万元,发放低保金705万元。全年累计有66 532户(次)、146 142人(次)享受低保,基本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应保尽保,初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区建设】

    集宁市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继续加大社区基础设施投入,积极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全市成立社区服务中心7个,社区服务网点146个,12家物业公司,为社区配备了电视、电话、电脑等办公设备,扩建部分社区办公室,增加了社区服务活动室,建立10个老年福利活动中心,美化社区环境。年底,从事社区服务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服务者近4 000人。

     

    【依法治市】

    全市积极推进依法治市进程,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6件,批评、建议78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66件;受理行政复议案件6件,制定政府规章12件;清理并废止地方性规章38件;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329项减少到191项,减幅率达到42%;组建了集宁市行政服务中心,全市21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政府统一设立全市执法执纪部门政务公开栏,开通了市长热线,强化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工作部门精简7.5%,内设机构减少18.75%,实现政事、政企分工,解决职能交叉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社会事业】

    2002年,集宁市继续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改善,调整合并中小学2所,完成集宁二中、四中、七中和工农路小学教学楼建设工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重视文化体育工作,奥威文化娱乐中心主体工程完工;集宁市还成功举办和承办一系列大型文化体育活动。

    继续加强医疗卫生和防疫监督工作,年内投资为市医院购进一批彩超、心脏监护仪等设备。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59以内。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形势基本稳定,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集宁市已连续第5年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刘杰、张文、朱志贤、吴新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集宁市
  • 【领导名录】

    市委书记:刘  俊(蒙古族)

    副书记:吴永峰

    于泽众

    刘广平(11月离任)

    兰洪英(女)

    高卫忠

    人大常委会主任:于泽众

    副主任:马义孝

    张翰卿

     

    董建荣(女)

      长: ***(11月离任)

    吴永峰(11月任职)

    副市长:兰永奋

    内日勒图(蒙古族)

    寿和平

     

    赵建平

    魏和平

    张金云

    政协主席:刘挺军

    副主席:阿力贡其其格(女蒙古族)

    李一飞

    张国宏

    武装部长:冯孝君

      委:张 

     

    【概况】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0.8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6.4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完成17.32亿元,增长14.2%。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和引进国内外发展资金1.6亿元,同比增长28.2%,其中,引入国(境)外资金515万美元,同比增长146.4%,出口创汇150万美元。实现人均GDP5 274元,非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6.7%。

    2002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3 085万元,比上年增长13.9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033亿元,增长9.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 729元,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304元,增长9.8%。

    全市共有人口27.6万人,城市化水平89.2%,教育事业费支出占GDP的2.9%,成人识字率92%,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86%,平均预期寿命68岁,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09平方米,人均生活耗电194.95千瓦时/年,人均拥有电话、手机数为0.46部/百人,家用电脑普及率为6台/百户,全市绿化覆盖率7.8%,人均拥有公共绿地2.8平方米,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4.62平方米。

     

    【工业经济】

    是年,全市工业经济重心实现由抓企业转制到抓项目建设、抓发展的战略转移,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业、金属制品业、电子产品加工业四大产业。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7亿元,同比增长34.2%,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96.5,增长5.6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入库税金达到3 211万元,同比增长10.5%,出现瑞泰、国兴、纳尔松、宏盛等引进和转制企业做大做强,奈伦、利泰等一批新上项目建成投产,虎山乳业、津新制药等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同时,还规划筹建以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为标准的五大工业科技园区。

     

    【农村经济】

    是年,全市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开辟农民增收新领域。全年共新建改建蔬菜温室600栋,使郊区蔬菜温室总量达到1 652栋;新建暖棚265栋,新增各类专业户103户,养殖专业户达986户,形成了3个规模较大的寒羊养殖村。其中,新增养殖奶牛1 371头,奶牛总数近3 000头,配套设置5处奶站。到6月末,全市家畜存栏达3.84万头(只),饲养量达7.26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已占到整个大农业比重的40%。

     

     

    【商贸流通】

    2002年,全市商贸流通工作以调整流通产业结构,进行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培育和建设现代流通体制为中心,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实现商贸活市、建设三北地区较大商贸城为目标,坚持"市场建设带动战略",全力实施市场建设工程。成立了流通产业局,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市场建设优惠政策,从土地征用、建设审批到建成投入运营,实行一条龙服务,不断加大市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扶持力度,多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全年共规划建设26个专业市场,已有10个投入使用,创造就业岗位1 500多个,经济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全市商贸流通业在加大市场建设的同时,也加大行业协会建设力度,发展新型营销模式,组建各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中介组织、营销大户的带动作用,促进农畜产品流通。

     

    【城市建设】

    全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6亿元,在旧区改造上完成了工农路、兴工路、民建路、桥西沙河路等14条道路的建设和维修任务;新安装、改造路灯687基;新建、改造桥西新华广场、文化广场、新世纪广场等6个广场;新打水源井5处,新上和改建供水管线5.6公里;二期排水工程全面竣工;供热规模278.4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一期工程顺利开工,锅炉安装完成工作量80%,主厂房和烟囱完成85%,铺设供热管线5.92公里,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5%;全年住宅建设竣工面积21.8万平方米。在新区建设方面,年底新区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建设工作已初步展开。同时为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共完成生态流域治理5.07万亩,城市新增绿化面积25.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6.9%增加到7.8%。

     

    【社会保障】

    是年,集宁市把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从维护稳定、促进改革、加快发展的高度出发,全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坚持再就业与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同步发展,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7 782.2万元,确保下岗失业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先后安置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1.1万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3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年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3 400万元,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2 552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 125.2万元,发放低保金705万元。全年累计有66 532户(次)、146 142人(次)享受低保,基本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应保尽保,初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区建设】

    集宁市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继续加大社区基础设施投入,积极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全市成立社区服务中心7个,社区服务网点146个,12家物业公司,为社区配备了电视、电话、电脑等办公设备,扩建部分社区办公室,增加了社区服务活动室,建立10个老年福利活动中心,美化社区环境。年底,从事社区服务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服务者近4 000人。

     

    【依法治市】

    全市积极推进依法治市进程,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6件,批评、建议78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66件;受理行政复议案件6件,制定政府规章12件;清理并废止地方性规章38件;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329项减少到191项,减幅率达到42%;组建了集宁市行政服务中心,全市21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政府统一设立全市执法执纪部门政务公开栏,开通了市长热线,强化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工作部门精简7.5%,内设机构减少18.75%,实现政事、政企分工,解决职能交叉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社会事业】

    2002年,集宁市继续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改善,调整合并中小学2所,完成集宁二中、四中、七中和工农路小学教学楼建设工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重视文化体育工作,奥威文化娱乐中心主体工程完工;集宁市还成功举办和承办一系列大型文化体育活动。

    继续加强医疗卫生和防疫监督工作,年内投资为市医院购进一批彩超、心脏监护仪等设备。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59以内。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形势基本稳定,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集宁市已连续第5年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刘杰、张文、朱志贤、吴新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